浅析书法的拙与巧
巧和拙的思辨关系

巧和拙的思辨关系
巧和拙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思辨关系。
首先,巧和拙可以表示不同的技能和策略。
巧意味着灵活、巧妙、机智,而拙则意味着呆板、笨拙、不灵巧。
在某些情况下,巧和拙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一个事物可能被认为是在某个方面巧妙,而在另一个方面拙劣。
其次,巧和拙也可以反映在人的性格和行为上。
有些人可能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来解决问题,而有些人则可能更倾向于使用简单、直接的方法。
这两种人可以被分别称为巧者和拙者。
此外,巧和拙还可以反映在文化和社会现象上。
例如,有些文化可能更注重巧妙的方法和策略,而有些文化则可能更注重实用性和直接性。
这些文化可以被分别称为巧文化和拙文化。
最后,巧和拙的关系还可以引申到道德领域。
在一些文化中,巧可能被视为机智、聪明和灵活的象征,而拙则可能被视为愚蠢、固执和不灵活的象征。
然而,在其他文化中,巧和拙可能被赋予不同的道德含义。
书法审美中的 大巧若拙 观念

书法审美中的大巧若拙观念
大巧若拙是书法审美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
它强调在书法作品中,既要展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又要保持一种自然、随性的风格。
大巧若拙包容了技巧与自然的结合,追求的是一种用简约的手法表现出优美的效果。
大巧若拙的观念强调在书法作品中不要显露过多的技法痕迹,而是要以一种看似简单、自然的笔墨来表达出复杂的意境。
它要求书法家在运笔时有一种“才子风流”的气质,运用自由、潇洒的笔法,避免僵硬和呆板。
大巧若拙强调的是用简单的笔墨表现出更深层次的意境。
书法家应该能够通过笔势、结构和用墨等方面的运用,达到用简约的形式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这需要在熟练掌握技法的基础上,有创造力和艺术感知力。
总之,大巧若拙是书法审美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强调在作品中追求自然、随性的风格。
它体现了书法艺术中的创造性和审美价值,也是书法作品能够引人入胜、富有韵味的重要表现形式。
浅析书法的拙与巧

浅析书法的拙与巧【一】书法的拙与巧,有多重内含。
首先书法的拙与巧,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它们表面上或形式上是互相排斥的,但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它们是相对而存在,或相比较而存在的。
它们互为前提,互相具有存在的依赖性。
互相因有对方的存在而比较地存在,也分别以自己的存在才能显示对方的存在。
没有拙,就无所谓巧,没有巧,也就没有拙。
以拙显巧,以巧显拙。
也就是常说的无拙不显巧,无巧不显拙。
它们具有抽象观察与思辨的两极化特征,具有同一性,这是一种辩证关系矛盾统一关系。
这种互相存在的相对性,使它们具有共生性。
没有绝对的或单独的拙,也没有绝对的或单独的巧。
它们具有艺术形式表现方面的结构性或互补性,成为艺术表现形式与方法体系中的最基本原则和规律。
既不是越巧越好,也不是越拙越好。
运用这种艺术两极化的对比原则,或结构原则,能够实现艺术表现方法的多重性或多面性,以增强和丰富艺术的表现力。
巧与拙相对存在的辩证关系,使得巧与拙成为具有同等地位的艺术表现方法与原则。
拙与巧这种矛盾构成了审美形式方面的统一性,二者又成为书法审美的不同形式的结构性元素与原则。
单一化与绝对化恰恰会破坏书法审美的完整性。
【二】关于拙与巧的概念,本来是中国哲学古老的抽象思维范畴,是关于世界的性质的质性和灵性两方面的抽象认识,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认识论和思想方法。
老子《道德经》对于拙,其定义为代表世界的物质性、自然性和原生性,也代表人力的有限性。
巧,定义于代表人的能动性,人的力量与智慧的作用,也代表自然演化中的规律性或奇巧性。
拙具有原生性,代表世界的质性,具有基础性地位。
巧生于拙,代表世界的灵性。
这就是老子关于有生于无的原理。
这完全符合自然演化的规律,如具有灵性的人,恰恰是大自然演化的产物。
而人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受到自然的制约,永远是有限的。
老子用这一对范畴来表达对天然与人力之间的关系。
在书法或艺术看来,拙与巧是作为审美对象来对待的,具有艺术本体性的意义。
书法是抽象表现世界物象的艺术方法。
书法归纳总结

书法归纳总结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通过对中国古代书法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书法的艺术特点和技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书法进行归纳总结,从艺术特点、传承发展、书法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书法的艺术特点中国书法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线条的变化:书法注重线条的流畅和顿挫有致,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不同字体的线条特点不同,楷书注重结构严谨,隶书则更加潇洒飞动。
2. 空白的运用:书法中的空白并非无用之地,而是起到凸显字体形象和排版美感的作用。
艺术家需要根据整体布局的需要,合理运用空白,使字体之间形成和谐的对比。
3. 气势恢宏:中国书法注重气势恢宏的效果表现。
艺术家通过字体的大小、粗细、用墨的深浅程度等手法,形成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
4. 个性与规律的统一:书法既强调个性的表现,又有其自身的规律。
艺术家需要在书写中展现自己的风格特点,同时也要遵循传统的字体规律,保持书法的统一性。
二、书法的传承发展中国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不断的传承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字体和艺术风格。
1. 古代书法流派:古代书法发展出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不同的字体流派。
每个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通过不同的字体,艺术家可以表达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2. 现代书法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艺术观念的变化,现代书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些艺术家将传统书法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3. 书法的教育与推广: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书法艺术,书法教育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开展。
许多学校将书法列为必修课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人才。
此外,书法展览和比赛也成为了推广书法的重要形式。
三、书法的技巧与实践1. 用笔技巧:书法的用笔需要讲究力道和笔触的变化。
通过控制笔的压力和速度,艺术家可以在纸上创造出丰富的线条变化。
2. 造型技巧:良好的字形是书法作品的基础。
书法家需要通过对字形的研究和实践,掌握好字形的结构和比例关系。
【可编辑】大巧若拙——从傅山的宁拙毋巧谈书法审美中的巧、拙关系

94傅山(1607-1684),字青竹,后改青主,号真山,山西阳曲人。
他博通经、史、诸子,兼工诗文、书画及医学,对诸子之学有深湛研究,开清代子学研究之先河。
其书法于篆、隶、正、行、草诸体皆堪称精深,尤于正、行、草书,继往开来,俯视古今,为一代宗师。
傅山在明末清初书坛上声誉颇高,与黄道周、王铎齐名。
这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留给我们许多精辟独到的艺术见解和极富个性的艺术作品。
他在书法美学上的观点是“书以人重”。
然而,对于后世书坛影响最大的,还是他在《作字示儿孙》五古诗跋文中提出的“四宁四毋”的主张:“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
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
谁为用九者,心与腕是取。
永真羲文,不易柳公语。
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
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
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
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
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始复宗先人四五世所学之鲁公而苦为之,然腕杂矣。
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比之匪人,不亦伤乎?不知董太史何所见,而遂称孟为五百年中所无,贫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
写此诗,仍用赵态,令儿孙辈知之勿复犯。
此是作人一著,然又须知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心手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尔辈慎之。
毫厘千里,何莫非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
”“四宁四毋”之首句,便是“宁拙毋巧”。
笔者就从“宁拙毋巧”开始,谈谈书法中的“巧、拙”关系。
首先,“宁拙毋巧”指出,书写要从“正”入,正极奇生,达到变化,归于大巧若拙。
“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
写字之妙,亦不过一正,所说先从字之间架结构,字之形态而言,不可落于狂怪。
试谈书法艺术中巧与拙的问题

是对于我们学习这 门艺术的学生来说 ,追求书法艺术 中的高境 界是我们所 向往的 。面对很 多方 面的问题 , 我们还 是知之甚少 , 在不断地探求 中慢慢的寻找中国传统 书法艺术 的真谛 。
作 品的源泉 。
对于书法 中巧与拙 的关系 问题 , 我认 为作为对艺术的评判 ,
面对老师给出的论 文题 目, 我思量 了许久 , 感觉我 的知识 面 没有一个标准 , 每个 人都 有 自己的看 法 , 欣赏书法是一个 比较复 十分狭窄 ,查阅 了许多资料以后 ,针对书法艺术 中巧与拙 的关 杂 的活动 , 要做一个好的欣赏者就不能简单 地以好与坏 、 美 与丑 而应通过研 究一些艺术的规律 , 通过提高 自己对书 系, 提出自 已 的一些见解 , 当然也借 鉴了一些前人 的意见 , 希 望 来 草率判断 ,
支离毋轻滑 , 宁真率毋安排 。 ” 由此可见 , 书法艺术 中拙与巧 的存 在是艺术表现的两种形式 。傅 山 自己并未将 “ 四宁四毋 ” 当作 书 来, 吸 引欣 赏者也进入 书法艺术境界 中去 , 从 中得 到美的享受 。
古往今来 , 不乏其人 。说 书法之美源 于 A然 , 但 自然之美必须经 过 书法 家精心 的体会 、 感受、 过滤、 发现 、 创造 , 才能变 为艺术之 美。 所以见景生情 , 才能迁想妙得 , 创造 的艺术形象 , 才能气韵生
动。 因而书法家必须善于观察 和捕 捉 自然美 的现象和美的事物 ,
学理论看 待 , 只是一种看法 , 而且是有条件 限制 的看法 。从傅 山 的书法实践看 , 字也写得很好很美 , 根本不是今 天书坛所推捧 的
那种拙字和丑书。
在今 天的我们看来 ,学 习书法更 多的是取 向于线条 的质量 和整体 的章法 布局 , 为了有更好 的展览效果 , 往往做一 些形式 , 这样 纯书写的元 素少了许多 , 而是趋 向于形式 的造作 , 只是为 了
书法古拙笔法

书法古拙笔法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其中,“古拙笔法”是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表现为笔画古朴、简洁、自重自重,不涉繁琐的造型和装饰,因而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一、古拙笔法的基本概念古拙笔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以简约、古朴、大方的笔法来表现格调和艺术韵味,强调大道至简的审美观念。
古拙笔法通常采用偏重的线条、骨骼结构明显、笔画方正古朴的表现手法,注重线条间的空间比例关系,体现中庸之美。
二、古拙笔法的表现手法1.骨韵水墨法:这种技法在笔画骨骼部分布局上十分讲究,呈现出一种肌骨分明,结构稳重,笔画有力,简洁大方的自然表现效果,比较适用于体制大的字体。
2.三体溜须法:它强调笔画结构的自然性和个性性,重点表现在书写的斜、竖、横三个方向上。
特别是在斜体方面的表现中,更体现了书法师洒脱,含蓄、自然的书写技巧。
3.锋墨转折法:这种技法注重笔画的力度和韵味,通过挑墨、折笔、缩墨、加饰等手法来达到表现的目的。
这种技法在楷书中的表现比较突出。
三、古拙笔法在不同书体中的体现古拙笔法是一种笔画粗大、刚健有力,简练自然,接近古代原始书写方法的书法表现手法。
它不仅在楷书中表现的十分出色,在行书、隶书、篆书等书体中,也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在行书中,古拙笔法十分灵动,无拘无束;在隶书中,它显现出一种庄严凝重、古朴精练的艺术风格;在篆书中,古拙笔法的书写则呈现出一种简单明了、刚劲有力的风格,表现出篆刻的雄健豪爽。
总的来说,古拙笔法在不同的书体中都有自己的独特表现和艺术特点,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古拙笔法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较为突出,对于提高书法的表现力和艺术品位具有重要作用。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深入了解和学习古拙笔法,让中华书法艺术更加辉煌壮美。
试论书法审美拙与巧

试论书法审美拙与巧概要:纵观整个书法史,拙巧二字经常不停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这其中就不只有书法的风格展现,还有其他的各种书法的发展过程也展现了出来。
由此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个如下的思路::先秦的甲骨文和大篆的自由结体――小篆的整齐划一――两汉隶书的风格多样――拙朴的魏碑书法――法度严谨的唐楷――宋四家的“尚意”――赵孟頫的日书万字――傅山的“四宁四毋”,甚至于碑与帖的发展变化,这些种种都是对于巧以及拙的一种追求。
拙巧这两个字体现出了人们的审美趋向的变化。
在书法创作中巧的表现是很重要的。
因为巧可以使得创作的作品达到“美其形”、“完其形”的基本要求。
就像《兰亭序》这部作品是一幅非常巧妙的书法作品,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写作的时候,从容的下笔,字的结构形态,欹侧而能整饬,妩媚却又天然。
让观赏者看了眼前一亮。
印象深刻。
熟能生巧,巧的恰当运用就是书法即将达到熟的一种体现。
书法的创作需要有长时间的实实在在的积累,苏东坡先生说过:“作字先要手熟,手熟则神气充实而有余。
”每个人在最初接触书法的时候几乎都会有很多的问题存在,例如:动作的不流畅、用墨不足够协调、点画不到位等,导致整幅画留给人的印象就是不利索、所出现的呆墨滞墨多。
就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一样,被一片片的乌云散乱的遮盖着,看不到晴空万里的蓝天。
磨练时间久了,积累的多了,就会越来越熟练,手法越来越地道,越来越灵活,所书写的卷面就会逐渐的整洁干净起来,线条粗细长短的精准度越来越高,并且使用的恰到好处,不会有一点点的余墨漏出来。
巧的具体表现就是小。
小巧玲珑就是这么来的,东西越小就很容易的体现出他的巧,东西越大只会显现出笨重之感,所以很难体现出来巧,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小巧。
小巧也是一种小小的技能,他要求在细致微小的地方要多下功夫。
而这个小技在书法的创作中就是要体现在一点一画上来突出他的奇特,在一字一韵中来表现出他的美妙之处。
赵孟頫的《道德经》在书写的时候就非常细致的规划着每一个字的空间,将笔画的繁简、造型不一的字在基本相同的空间里巧妙的展现出来,使得其体现出变化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书法的拙与巧【一】书法的拙与巧,有多重内含。
首先书法的拙与巧,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它们表面上或形式上是互相排斥的,但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它们是相对而存在,或相比较而存在的。
它们互为前提,互相具有存在的依赖性。
互相因有对方的存在而比较地存在,也分别以自己的存在才能显示对方的存在。
没有拙,就无所谓巧,没有巧,也就没有拙。
以拙显巧,以巧显拙。
也就是常说的无拙不显巧,无巧不显拙。
它们具有抽象观察与思辨的两极化特征,具有同一性,这是一种辩证关系矛盾统一关系。
这种互相存在的相对性,使它们具有共生性。
没有绝对的或单独的拙,也没有绝对的或单独的巧。
它们具有艺术形式表现方面的结构性或互补性,成为艺术表现形式与方法体系中的最基本原则和规律。
既不是越巧越好,也不是越拙越好。
运用这种艺术两极化的对比原则,或结构原则,能够实现艺术表现方法的多重性或多面性,以增强和丰富艺术的表现力。
巧与拙相对存在的辩证关系,使得巧与拙成为具有同等地位的艺术表现方法与原则。
拙与巧这种矛盾构成了审美形式方面的统一性,二者又成为书法审美的不同形式的结构性元素与原则。
单一化与绝对化恰恰会破坏书法审美的完整性【二】关于拙与巧的概念,本来是中国哲学古老的抽象思维范畴,是关于世界的性质的质性和灵性两方面的抽象认识,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认识论和思想方法。
老子《道德经》对于拙,其定义为代表世界的物质性、自然性和原生性,也代表人力的有限性。
巧, 定义于代表人的能动性,人的力量与智慧的作用,也代表自然演化中的规律性或奇巧性。
拙具有原生性,代表世界的质性,具有基础性地位。
巧生于拙,代表世界的灵性。
这就是老子关于有生于无的原理。
这完全符合自然演化的规律,如具有灵性的人,恰恰是大自然演化的产物。
而人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受到自然的制约,永远是有限的。
老子用这一对范畴来表达对天然与人力之间的关系。
在书法或艺术看来,拙与巧是作为审美对象来对待的,具有艺术本体性的意义。
书法是抽象表现世界物象的艺术方法。
世界的物象就是书法的对象本体。
从一个角度看,世界的物象本身包括原生的自然物象,又包括人力改造了的世界物象。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然的世界既有一定的物质性和原始性,也包含有自然运行中的变化性和偶然性中显现的规律性。
而人的力量,既有改造自然的能动性和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制约而有无能为力和失败。
拙与巧,这种关于世界存在的质性与灵性二重性的抽象,也成为书法对于其审美物象的形象抽象。
拙与巧是书法审美关于世界物象差别性的抽象。
从本体来看,拙与巧都是世界的真实存在。
世界既是拙的,又是巧的。
人的因素,也既是巧的,又是拙的。
书法审美,首先是建立在艺术对象的真实性这个基础之上,拙与巧共同成为审美的真实内容与对象。
真实性是审美的前提。
真实,才是现实的取像对象,艺术才有表现的依据。
不真实,就是虚假。
对象虚假,艺术形式表现就失去现实对照和依据,就不知其可,也就没有艺术表现与方法的确定性。
真实的,无论拙与巧,都是美的基础。
不真实的,虚假的,无论形式如何,无一例外只能是丑的。
书法,正是运用拙与巧这一对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形成书法表现世界本体性质的二重艺术原则和方法。
在书法表现方法体系中,拙与巧首先是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的,牵涉到书法艺术表现对象的真实性。
正因为拙与巧的关系涉及书法艺术的真实性,因此它们也具有书法艺术表现的目的性。
二者都是书法表现的对象,都是十分重要的根本性的对象结构关系,都是书法审美的追求目标,绝不是其中之一。
【三】在书法艺术的表现方法体系中,拙与巧,取像于世界质性与灵性的二重抽象,又化为两种必不可少的艺术表现方法和原则。
书法借此建立起自己确定的表现方法体系,也建立起自己的确定的艺术形象体系。
拙的表现方法与原则,就是质朴。
常言称为朴拙,就是本色,不加修饰。
就是简单朴素与自然的风格与色调。
以此表现原始、质朴、天真与天然的特性。
巧的表现方法与原则,就是巧饰。
常说的巧妙或奇妙,就是装饰化和夸张化。
就是精细、精巧、机巧与技巧,以此表现灵性与技巧性。
质朴与巧饰,这两种风格与色调都是重要的审美要素, 而且是在比较中共同存在的。
拙中寓巧,巧中寓拙,或寓拙寓巧,才能相得益彰。
如果一味求拙,拒绝巧饰,拙而又拙,只能是走向原始、粗糙、简单化和低级化。
一味求拙不属于艺术。
一味求巧也不属于艺术。
如果一味求巧,巧而又巧,过分装饰化,就会走向繁冗、累赘化,只能是导致虚假怪诞。
拙与巧,在书法表现方面可以表现为某种风格特点,比如书法风格的厚重可以较多表现拙的特点,而轻灵的风格可以较多表现巧的特点,但不能截然分开。
拙与巧的结合,是任何成功的书法风格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性要素。
在厚重的书法风格中,可以表现出灵巧,或因有灵巧而不至于呆滞。
灵巧的书法风格中,可以表现出物质世界本体的格局,或因有这种本源所依而不至于轻浮。
关于拙与巧,不能美和丑相混同。
这里的拙,不能与常说的拙劣或丑陋相混。
拙,具有原始性,但有格局。
拙有天然之美与质朴之美。
天然之美与朴素之美根本不需要装饰。
有时天然之美胜人工,是人工永远不能达到的。
这里的巧,也不能与美简单相混,更不能把一味求巧与一味求美相混。
一味求美,是书法永远的追求,而一味求巧,则是艺术上的片面性,对于书法的求美反而具有破坏性,是书法的毒药。
巧, 有修饰与夸张之美,可以弥补天然形成的某些缺点。
但也有人工不当的虚假化,导致画蛇添足,或狗尾续貂,反而会出丑。
常说的弄巧成拙,就是拙劣出丑。
【四】对于汉字书写的书法方法来说,拙与巧,常常构成两种基本的写作方法或艺术倾向。
汉字书写的标的是汉字的规范图案或线条框架。
依据拙与巧的原则,书写的方法, 既可以简单直接的方法来白描涂写,也可以用装饰化夸张化的修饰方法来写。
拙,就是以尽量简单的线条与结构写出汉字的规范图案。
巧,就是在书写规范图案时,运用笔墨技巧,对线条、结构及布局进行修饰乃至夸张。
拙法,是素法,突显本色而拒绝修饰。
巧法,就是装饰法,增加艺术性。
两种方法都是有用的和不容易的。
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主要是书法技巧发展和书法艺术化的历史。
世世代代对于书法技巧的追求的热情,推动了书法各种要素的发展和完备,推动了从字法到书体,以及各种书法方法的规范与丰富化。
书法的技巧或技法的发展,代表了书法不断艺术化所取得的成就。
但是对书法技巧的热情,也常常导致过分技巧化的倾向。
这种倾向导致了虚浮的书法病。
比如追求线条形态的变化,而导致力度弱化。
追求结构形态的多变而导致结构怪诞,背离汉字规范。
严重的是这种弊病自我衍生。
其实汉字表现拙,比起表现巧更加不易。
写好规范的汉字需要扎实的基本功,需要有力度的线条和规范的结构,这不是轻易能够实现的。
越是简单的朴素的写法,不要任何修饰的写法,写出规范的汉字,越会暴露笔力的不足,和对字法结构的熟悉程度。
对于很多书法功力不足的人来说,就以追求奇巧的办法,以巧的装饰功用来掩饰功力的缺陷。
这是一种捷径。
由此引起对书法表现方法的理性思考, 也随着书法发展而深化。
其中包括对书法的拙与巧这个问题的认识。
有人提出求拙的主张,实际上就是重视基本功,打好基础,纠正书法虚浮弊病的良方。
这与画画要重视素描写生,可以增强对形象的观察力理解力的作用是一样的。
孙过庭书论体系中,把复归平正当做书法的归宿,把险绝作为中间手段,是值得研究的。
书法为什么要从平正到险绝,又复归平正?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其中的险绝,就是较多的具有高度装饰化夸张化的方法,属于巧的成分。
而平正,相对较多的具有朴拙,或拙与巧比较平衡的表现形态。
复归平正,就是实现书法方法的拙与巧的综合与平衡。
强调要经过这种不同的两极化经历,才会有健全的相平衡的书法艺术表现体系和方法体系。
【五】拙与巧的平衡,与人们心理的需要密切相关。
艺术形象在心灵深处能够引起某种共鸣,形成某种心理氛围。
不同的艺术倾向,引起的心灵反应也不同。
拙与巧,这两种基本艺术倾向,在书法形象中,会成为两种不同的基本风格要素,对人的感情氛围产生两极化的直接影响。
拙,使人心情淡漠,是引起心理平和、平静与平淡的要素,可以平抑与缓解心理的过分激动。
巧,使人心情激动,代表机智、激烈、险峻或趣味性,具有心理刺激作用。
人心理的平衡,需要二者的适当结合。
通过书法形象要素的拙与巧的综合平衡,能够产生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平衡作用。
这种平衡,也是孔子思想中的中庸,不偏不倚。
艺术的功用,在于可以利用艺术与心理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使用不同艺术风格元素,对人的心情进行人为地调节。
关于人的正常心理的重要性,是近代才突出起来的问题。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中,艺术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一点所具有的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也只是现在才能深切地感受到。
艺术对心理与性情的陶冶的需要,是十分重要的。
克服心理疾病的重要性,现在比往昔更具有迫切性。
认识人的一般的正常的心理和情绪领域的结构性,是一种新的视点。
良好的性情、心态,需要合理的心情结构,才能抵御和克服各种不良的情绪的袭扰。
维护健康的心理,避免心理疾病,是一种与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的事情。
艺术欣赏,艺术的特定功用性,是一种必需的文化消费。
书法审美的拙与巧的平衡,与心理的平衡是相关的。
【六】在书法拙与巧的问题上,有两次直接的历史性争论是傅山的宁拙毋巧,和清末的碑帖之争。
傅山的宁拙毋巧,固然有老子讲的“抱朴”,与“守拙”的哲学意义,但在书法美学理论上,这是提出了一种鲜明的以拙为美的主张。
明确的把拙作为书法审美的目的性,这是正确的和前人没有提出过的,具有重要的书法指导意义和历史价值。
但是不能理解为傅山的主张是只要拙,不要巧。
傅山的这种主张好像偏激,其实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这涉及宋代及明代书法历史及书法思想。
从晋人二王开始,书法从汉代及以前的朴素状态,走向了技巧的运用,出现了秀朗与雄强,开启了唐代的书法之盛。
宋代明代的尚意尚态书风,更开启了过分重视帖学,重视姿态与技巧的工巧书法。
苏轼米芾以笔法之巧,领一代风骚,一直到清代捧为巧金科玉律。
处于明清之交的傅山,深切感受到这种一味求巧,只求形式与姿态的弊病,喊出了宁拙毋巧的口号,具有完善书法理论与矫治书法时代病的意义。
清代前期,满族皇帝继承明代书法求巧的遗风。
这种弊病导致了清末的碑帖之争。
包世臣与康有为等人大力提倡碑学,排斥帖学,把魏碑如龙门石碑的朴素书法推崇为“无一不精”,作为最高最精妙的书法境界。
篆隶书法也得到了极大的肯定。
这是一股摆脱传统形式工巧书法,主张质朴和以拙为美的时代潮流。
作为一代时尚,一直影响到今天。
这种主张朴拙书风与宋明的工巧的书风,其实正是不同风格或审美的两个极端的历史轮替,各领风骚数百年。
篆隶复兴,在书法领域出现了重视朴拙书风的书法潮流。
还出现了一种表现好像笨拙、天真乃至幼稚的书法气。
这是一种书法的历史性补赏。
这股潮流从清末一种延续到今天。
这是书法迷途后的清醒,是对宋明代巧学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