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合集下载

案例学习: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设计!

案例学习: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设计!

案例学习: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设计!作品地点:上海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后滩公园是本届世博会真正的绿色成就之一。

这个位于上海浦东区黄铺江沿岸的景观项目被评为“2010中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综合设计类最高奖——杰出设计奖”评委会称其设计“有力而精致”世博后滩公园坐落于上海世博会铺东地块C片区西南端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与世博公园紧邻,它北靠黄铺江,南侧为园区浦明路。

划总面积约14.2ha、岸线长约1.7km,该区城是受黄浦江水流冲积和潮汐作用,自然形成的一片泥沙堆积区城。

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场地边缘有较完好的广房、码头等工业遗存。

为此,土人针对设计面临的场地文脉延续、湿地恢复和重建、会时人流等候与疏散、防洪标准与湿地的高差、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的运用等六大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如下六大对策:四种文明串写场地脉络、三带一区建构提地基底、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梯地禾田梳理场地高差、弹性设计满足双重需求、生态理念引领技术航向。

本设计方案的主要特色是“一条蓝带串起的四种文明”,蓝带是指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

三带一区滨江芦获带:场地北侧是由芦苇和获草构成的生态滨河岸线,由布道穿越,自然而亲切。

内河净化湿地带:场地中部形成内河湿地,通过过滤渗透层与黄浦江相通,建立湿地生态净化系统,将河水净化,为世博园区提供景观用水。

与经济作物,田埂为径,辟乔木林荫空间。

梯地禾田带:利用千年一遇防洪堤与湿地的5m高差,形成高差错落的梯田,植五谷原生湿地保护区:完整保留场地内滨江原生态滩涂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吸引鸟类栖息。

而四种文明分别是“滩”的回归、五谷禾田、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

规划来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以场地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察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城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四个功能层,并由它们的叠加形成总平面的总体功能布局。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建设了很多口惠而实不至的项目,而后滩公园则是本届世博会真正的绿色成就之一。

这个位于上海浦东区黄浦江沿岸14公顷的景观项目被评为2010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综合设计类最高奖——杰出设计奖(2010 ASLA Awards - Excellence of Design )。

评委会称其设计“有力而精致(Powerful and Exquisite)”位于欧洲展馆和黄浦江之间的这块长条状的地块,曾是上海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污染纵横、毫无生机的棕地。

而如今这里成了野生生物的天堂、天然的洪水控制系统和都市田园。

该公园由俞孔坚领衔的中国设计公司——土人设计进行设计。

他的团队撕下黄浦江岸原有的水泥防洪堤,代之以只需少量维护的一系列松散的生态友好型的岩石作为防范上海遭受洪水的高效系统。

“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使用可持续材料,”俞教授告诉我们。

“后滩公园中的栈道完全取材于竹子,而对于从旧场地的工业建筑拆下的材料,我们也予以回收并整合到了各种新的建筑里”。

黄浦江的水质是劣5类,中国最差的水质。

通过叠瀑墙、梯田和引入低维护、生长期短的芦苇、玉米、水稻和荷花等湿地植物这些自然过程的净化,如今后滩公园沿岸的水质已经达到了3类。

这就意味着每天有2400立方的水经过后滩公园的净化处理可被作为非饮用水安全地用于世博会的各个地方。

这种利用自然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较之传统方法可节约50万美元。

后滩公园的农作物随季节轮换着生长,目前这里向日葵灿烂地盛开、水稻也在吱吱地钻出地面。

“这里成了野生物种的避难所,”俞教授说。

“如今,成群结队的鸳鸯和乌龟在黄浦江安了家,而等到世博会落下帷幕时这里将会有更多物种,因为这里的生境将不断改善并持续生长。

”简介:后滩公园以一种生命系统的姿态证明了生态基础设施可为社会和自然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态水治理和雨洪调控方式。

这一独特的、生产性的、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并展现未来生态文明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是以低管理成本、高收效景观为基础的新美学的一曲赞歌。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评述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评述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评述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成为举办世博会的地点,是一个以生态环境和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城市公园。

它囊括了独特的生态景观、创新科技展示和城市休闲娱乐功能,成为了上海市民和游客们的休闲胜地。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的特色和魅力。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以其独特的生态景观而闻名。

公园内有大片的湿地和芦苇荡,还有多处人工湖泊和小溪。

这些自然景观成为天然的生态屏障,起到了调节城市气候、防治风沙、净化空气的作用。

公园内还有植被茂盛的草坪和郁郁葱葱的树木,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郊游健身的理想场所。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宁静和舒适,远离繁忙的城市生活,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还是一个集科技创新展示和体验交流为一体的场所。

公园内建有世博馆、科技馆和公共科技服务中心,这些展馆和中心为市民和游客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内外科技创新成果的平台。

无论是科技展览、科普活动、还是科技产品体验,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尤其是在世博馆,游客们可以通过互动展示和多媒体演示,全面了解世博会的理念和精神,感受到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是一个集城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公园。

公园内有大片的绿地和湖泊,供人们散步、垂钓、骑行、草坪野餐等各种休闲活动。

公园还有专门为孩子们设置的儿童乐园、亲子活动中心,提供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游乐空间。

在公园的音乐喷泉和露天舞台,还时常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

无论老少,无论是夏日的炎炎烈日,还是秋风乍起,人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休闲乐趣。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以其独特的生态景观、科技创新展示和城市休闲娱乐功能而备受市民和游客们的喜爱。

公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游客量过大时公园管理不足等等。

但相信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公园管理的不断完善,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会变得更加美好,成为更多市民和游客们的“城市绿肺”和“休闲胜地”。

【景观案例】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景观案例】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景观案例】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后滩公园位于上海2010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位于上海市中心,位于园区西南角,黄浦江之东岸,延黄浦江的岸线长约1.7km,总面积约为1.42公顷。

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的生态净化模式,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不仅满足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的功能,还承担着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湿地水处理和生态风景观赏的职能。

01.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脉、满足多重体验需求。

生态与人文理念贯穿于后滩湿地公园的全部设计过程,主要体现在再造湿地公园的相关措施与技术方面、场地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等的相关措施与技术,以及其他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措施与技术等。

02.本着节约资源、会后尽量少的改动原则,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会后的利用,在功能建筑体和公共服务设施、铺装场地等相关方面进行会时与会后的弹性设计一方面采用可拆卸、可回收的材料,另一方面可进行详细设计方便其功能转化定位。

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后滩湿地生态系统。

在湿地生态景观中,保留滩涂、湿地,追忆渔猎文明。

方案以“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建立湿地体系,通过隔离保持其原生态的自然风貌,保护自然湿地免受人为干扰的方式共同完成过滤净化、防潮护坡等功能
03.运用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营建后滩湿地公园具有科普教育的功能
原文网址:/?p=758。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评述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评述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评述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是一座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大型综合性城市公园,占地面积约3000亩,毗邻黄浦江,紧邻世博园区,是上海世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世博会留下的重要遗产,后滩公园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世博文化,打造了一个集自然景观、休闲娱乐、文化艺术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现代城市公园,备受市民和游客青睐。

后滩公园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

公园紧邻黄浦江,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园内有人工湖、湿地、河道等丰富多样的水体景观,打造了宛如城市绿洲般的景观,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在这里,游客可尽情欣赏江水悠悠,绿草如茵,花香四溢,感受浦东新区独特的滨江生态风光。

后滩公园融合了现代都市文化和世博文化,展示了当代上海城市的风采。

公园内有大量的雕塑、景观艺术作品,其中不乏世博文化的遗迹,展示了世博会给上海带来的独特文化影响。

公园还定期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展览和活动,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上海的现代都市气息,了解上海的城市变迁,同时也能感受到世博会给上海带来的文化盛宴。

后滩公园作为城市休闲娱乐的胜地,拥有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设施,满足了市民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公园内设有亲水码头、游船码头等水上交通设施,游客可以乘船游览黄浦江的美景;公园还有开放式草坪、儿童游乐设施、户外健身器材等多种娱乐设施,适合各个年龄段的游客前来享受。

在这里,大家可以尽情放松身心,感受城市繁忙之外的宁静与快乐。

值得一提的是后滩公园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措施。

公园内有大片湿地生态区,吸引了众多候鸟栖息和繁衍,成为市民了解自然生态、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场所。

公园科学规划,注重绿化和绿色交通,积极推行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环保措施,努力打造生态友好型公园。

后滩公园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优秀的生态环境,成为市民和游客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绝佳去处。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是一座集自然景观、文化艺术、休闲娱乐和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城市公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分析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分析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建设了很多口惠而实不至的项目,而后滩公园则是本届世博会真正的绿色成就之一。

这个位于上海浦东区黄浦江沿岸14公顷的景观项目被评为2010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综合设计类最高奖——杰出设计奖(2010 ASLA Awards - Excellence of Design )。

评委会称其设计“有力而精致(Powerful and Exquisite)”位于欧洲展馆和黄浦江之间的这块长条状的地块,曾是上海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污染纵横、毫无生机的棕地。

而如今这里成了野生生物的天堂、天然的洪水控制系统和都市田园。

该公园由俞孔坚领衔的中国设计公司——土人设计进行设计。

他的团队撕下黄浦江岸原有的水泥防洪堤,代之以只需少量维护的一系列松散的生态友好型的岩石作为防范上海遭受洪水的高效系统。

“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使用可持续材料,”俞教授告诉我们。

“后滩公园中的栈道完全取材于竹子,而对于从旧场地的工业建筑拆下的材料,我们也予以回收并整合到了各种新的建筑里”。

黄浦江的水质是劣5类,中国最差的水质。

通过叠瀑墙、梯田和引入低维护、生长期短的芦苇、玉米、水稻和荷花等湿地植物这些自然过程的净化,如今后滩公园沿岸的水质已经达到了3类。

这就意味着每天有240 0立方的水经过后滩公园的净化处理可被作为非饮用水安全地用于世博会的各个地方。

这种利用自然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较之传统方法可节约50万美元。

后滩公园的农作物随季节轮换着生长,目前这里向日葵灿烂地盛开、水稻也在吱吱地钻出地面。

“这里成了野生物种的避难所,”俞教授说。

“如今,成群结队的鸳鸯和乌龟在黄浦江安了家,而等到世博会落下帷幕时这里将会有更多物种,因为这里的生境将不断改善并持续生长。

”简介:后滩公园以一种生命系统的姿态证明了生态基础设施可为社会和自然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态水治理和雨洪调控方式。

这一独特的、生产性的、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并展现未来生态文明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是以低管理成本、高收效景观为基础的新美学的一曲赞歌。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评述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评述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评述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是上海市黄浦区的一个大型城市公园,位于上海世博园区的东部,占地面积达到1000多亩。

作为上海市内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以其宽广的绿地、丰富多彩的植被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游玩观光。

公园内有各种各样的场馆和设施,包括游乐设施、运动场地、湖泊和人工河流等,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是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的开放时间为每天早晨6点到晚上10点,入园免费,非常适合全家人或朋友一起前来游玩。

由于公园内绿化率极高,春季到来时,桃花、樱花、玉兰花等各种花卉竞相绽放,香气四溢,游客可在花海中尽情徜徉,享受盎然的春意。

夏季时,公园内的草坪成为了市民避暑纳凉的好去处,人们或踏青或野餐,或在湖边嬉戏,感受大自然的清凉。

秋季时,公园内的树木叶子变红,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景象,走在林荫小道上,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在冬季,公园会有冬令营地和滑冰场等活动,让游客在这个季节也能尽情享受户外乐趣。

公园内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雕塑和艺术作品点缀其中。

在湖畔树林间,游客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精美雕塑,这些雕塑或是传统的中国风格、或是抽象的现代风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公园内还设有多个主题花园,如月季园、菊花园、牡丹园等,每到花开季节园内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美景,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

公园还设有许多适合家庭亲子同乐的游乐设施,如旋转木马、蹦床、攀岩墙等,让孩子们能够在玩乐中锻炼身体,享受快乐。

在公园内,游客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休闲运动场地,如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等,供市民进行运动锻炼,也是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公园还设有成年人健身区和老年人健身区,供市民进行身体锻炼,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身着运动服的人们在晨练、跑步、打球,也可以看到老年人们在花园里悠闲地散步,享受舒适的生活。

公园内的人工湖泊和河流也是公园的一大亮点。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ADD YOUR WEBSITE
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方案以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和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共同形成场地的 交通网络。三场:分别为西端“空中花园”广场(通过改造利用工业建筑形成),中部水门码头广场,东端漂浮的 花园(与会展区相联系)。九园:在场地中建立多个艺术“容器,”形成多重体验空间。以网络的形式构建步道系 统,串联各个体验空间,形成亲切自如的人行交通系统。
TEXT
TEXT
TEXT
ADD YOUR COMPANY
土地 利用
3
ADD YOUR WEBSITE
ADD YOUR COMPANY
ADD YOUR WEBSITE
在江滩的自然基底上,选用了江南四季作物,并运用梯田营造和灌溉技术解决高差和满足蓄水净化之功效,营造都市田园。春 天菜花流金,夏时葵花照耀,秋季稻菽飘香,冬日翘摇铺地,无不唤起大都市对乡土农业文明的回味,是土地的生产功能的以 展示,并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联系。
ADD YOUR COMPANY
生态 恢复
2
ADD YOUR WEBSITE
ADD YOUR COMPANY
ADD YOUR WEBSITE
地,茂盛的柳树和芦苇群落,供多种鸟类栖息 并发挥河水净化和防止洪水侵蚀等功能,在此基础上对原沿江水泥护岸和码头进行生态化改造, 恢复自然植被。同时,根据现状绿化及湿地分析现状用地及工业遗存分析湿地净化系统示意狭长 的场地条件,设计了一个人工内河湿地系统,绵延1.7km,宽窄不一。整个公园的植被选用适应于 江滩的乡土物种,芦笛翻飞,乌桕成林,更有群鱼游憩,白鹭照水,一派生机勃勃,实现了“滩” 的回归。
ADD YOUR COMPANY
建筑 形态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建设了很多口惠而实不至的项目,而后滩公园则是本届世博会真正的绿色成就之一。

这个位于上海浦东区黄浦江沿岸14公顷的景观项目被评为2010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综合设计类最高奖——杰出设计奖(2010 ASLA Award s - Excellence of Design )。

评委会称其设计“有力而精致(Powerful a nd Exquisite)”位于欧洲展馆和黄浦江之间的这块长条状的地块,曾是上海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污染纵横、毫无生机的棕地。

而如今这里成了野生生物的天堂、天然的洪水控制系统和都市田园。

该公园由俞孔坚领衔的中国设计公司——土人设计进行设计。

他的团队撕下黄浦江岸原有的水泥防洪堤,代之以只需少量维护的一系列松散的生态友好型的岩石作为防范上海遭受洪水的高效系统。

“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使用可持续材料,”俞教授告诉我们。

“后滩公园中的栈道完全取材于竹子,而对于从旧场地的工业建筑拆下的材料,我们也予以回收并整合到了各种新的建筑里”。

黄浦江的水质是劣5类,中国最差的水质。

通过叠瀑墙、梯田和引入低维护、生长期短的芦苇、玉米、水稻和荷花等湿地植物这些自然过程的净化,如今后滩公园沿岸的水质已经达到了3类。

这就意味着每天有240 0立方的水经过后滩公园的净化处理可被作为非饮用水安全地用于世博会的各个地方。

这种利用自然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较之传统方法可节约50万美元。

后滩公园的农作物随季节轮换着生长,目前这里向日葵灿烂地盛开、水稻也在吱吱地钻出地面。

“这里成了野生物种的避难所,”俞教授说。

“如今,成群结队的鸳鸯和乌龟在黄浦江安了家,而等到世博会落下帷幕时这里将会有更多物种,因为这里的生境将不断改善并持续生长。

”简介:后滩公园以一种生命系统的姿态证明了生态基础设施可为社会和自然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态水治理和雨洪调控方式。

这一独特的、生产性的、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并展现未来生态文明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是以低管理成本、高收效景观为基础的新美学的一曲赞歌。

净化水体之趣调控雨洪之美项目概况项目地址:上海浦东2010世博会园区项目面积:15公顷项目委托:上海世博局景观设计: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首席设计师:俞孔坚项目负责人:俞孔坚前期研究员:方琬丽、程成、奚雪松设计团队:凌世红、轰伟、袁天远、金圆圆、俞宏前、龙翔、孔祥斌、任冬丽、张媛、唐海波、蒋伟荣、邱宇、白绍辉、方渊、何美才、杨帆、张君迎、潘阳、张静、刘向军、丁红霞、牛静、张媛、林少华、臧亚南、邵宗博、刘德华、俞伏敏、陈娆、张炜、陈计伟、万向荣设计时间:2007年1月~2009年10月建成时间:2009年10月开放时间:2010年5月所获奖项:2010年ASLA专业奖之杰出设计奖工业文明的记忆(荻台江风)坐落于黄浦江边的后滩公园,为这片原为严重污染的工业棕地注入了新的景观活力。

我们将公园设计成了一个集生态雨洪调控、工业材料回收再利用、城市农业于一身的人工湿地,这种恢复性的设计理念旨在以一种富有美感的处理手法解决河水污染问题,整治这块荒芜之地。

如何解决景观和水生态问题在此项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挑战与目标1.环境整治场地现状垃圾填埋场该场地是一块紧邻上海黄浦江、呈狭长形的工业棕地,原为一家钢铁厂和一间船舶修理厂房旧址,现存工业痕迹所剩无几,已全然成为了一片建筑垃圾遍地的填埋场。

特别是黄浦江水污染严重,根据国家水质标准(I~V类,I类最优,V类最劣)场地内的水质为劣V类水,不可用作游泳等休闲娱乐用水,也不可供水生生物繁衍生息。

2.雨洪调控场地现状防汛墙现有的防洪墙为水泥硬质工程防洪墙,防汛墙的设计标高为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6.7米。

2.1米的潮间带河岸泥泞不堪、垃圾遍地、公众使用率低。

如果继续以惯用的修筑防汛墙的硬化方式处理,既会使河岸失去亲水性,又会阻碍河滨沿岸的生态过程。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套不同于以往的雨洪调控方案就成为设计师面临的第二大挑战。

二、生态文化创新典范景观设计师用再生、更新的设计理念将原场地改造成了具有生产、防洪、水体净化、生态保育、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

它注定会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生态文化的创新典范。

1.人工湿地与更新设计人工湿地水体净化设计图公园的中心地带为一块1.7千米长、5~30米宽的带状人工内河湿地,它像一台不停转动的水污染处理器一样净化着黄浦江水,并努力打造一片重塑生机的江滨地带。

小瀑布和梯田的形式不仅创造了优美的水景,也增加了水中的氧含量,同时过滤了水体营养,减少了水中沉积杂质;并选取了各种湿地植物来吸收不同的污染物质。

实地测验表明,后滩公园每天可以将2400立方米水从劣V类水净化为III类净水,可供世博会非饮用水使用,与传统的水治理手法相比可节省50万美元。

2.与洪水为友内河湿地成为了二十年一遇与千年一遇的防洪堤之间的过渡带和缓冲区。

蜿蜒的水系将湿地两侧的各个景致串联在一起,在人声喧嚣的世博会区旁为游人构建起了一片休憩、教育、研究之地。

3.重塑文化意义梯地禾田农耕文明(内河人工湿地净化)在生态重塑的景观基质上,农业和工业的历史记忆与后工业生态文明相互交织重叠。

我们从千百年来中国的梯田中获得智慧的设计启迪,一方面用梯田来解决水边与路面3~5米的高差,同时也减缓了汇入内河湿地的雨水径流。

内河人工净化湿地这些梯田唤起了人们对于20世纪中期上海的记忆,那时周边场地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农业景象。

在这片稻谷作物繁茂、湿地植物丛生的城市农田中,人们享受着季节更替的美景:油菜花在春风中遍野绽放,向日葵迎着夏日艳阳灿烂盛开,稻花和着秋风徐徐飘香,三叶草在冬日里平添点点青翠。

后滩公园是人们在城市中体验农耕农产的绝好去处。

梯地台田景观我们通过在梯田中创造出各种空间的方式提升了湿地两侧的景观品质,使游人走入这个生命系统之中,能最直接地感受农田、湿地景观。

步道网络像“毛细管状”一样,吸引着游客在园内徜徉。

湿地生态景观场地以工业构筑物和原料的再利用来突显其工业渊源。

上海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发源地,那些带有工业历史痕迹的残部断片在景观设计师的手中变为了悬空花园,或是俯瞰平台。

在那些被重新注入生命活力的废旧钢铁板材的身上,依旧可以嗅到场地往日的工业气息。

贯穿整个湿地的围合钢板框衬出上海的天际线,诉说着其久远的工业传奇。

这些重新组配的钢板被赋予了各种精巧构想,有些变为了步行道,有些改作了遮阴廊。

都市田园4.漫步径道之间体验景观之美生态修复景观、城市田园和工业记忆是后滩公园的3个重要的设计层面。

公园建构了一环、六纵、多条通往梯田的路径步道网络,将这三者交织为一体,使游人可以在这个多姿多彩的绿色休闲生态基础设施中寓教于乐。

这一步道网络既确保了湿地公园与外界的便捷联系,又保证了场地内部便利的可进入性;既满足了世博会期间大量的游客使用需求和封闭管理的要求,又满足会后作为城市公园的宜人性和可达性。

漫步径道体验生态景观之美许许多多的平台和场地“容器”构成了步道网络的节点,其中包括由工厂构件和码头改造而来的悬空花园。

这些平台和容器融入并扩大了步道网络,使之成为可供三五游人集会的场所。

道旁丛生的竹子和中国红杉如同帐帘一样分隔出了各种空间,树木围合而成的空间用来陈列现代艺术品和原场地上的工业残片。

三、结语后滩公园以一种生命系统的姿态证明了生态基础设施可为社会和自然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态水治理和雨洪调控方式。

这一独特的、生产性的、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并展现未来生态文明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是以低管理成本、高收效景观为基础的新美学的一曲赞歌。

作品名称: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作品地点:上海该设计荣获2010年ASLA唯一年度大奖——杰出项目奖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的规划范围是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一侧所有用地。

会后后滩湿地公园用地总面积为18.2公顷。

此方案的设计特色为“一条蓝带串起的四种文明”。

其中,“蓝带”为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四种文明”为“滩”的回归、五谷禾田、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第一大问题,后滩地区保有上海市区、黄浦江边仅有的一块天然湿地,它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脉、满足多重体验需求?第二大问题,如何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湿地?第三大问题,世博会期间人流量特大且集中,设计日流量为40万人次,高峰日流量60万人次,极高峰日流量80万人次。

而场地内的合理容量在2.66万人,极限容量在3.78万人,且场地南部临接世博园区西入口人流等候广场,场地中部的水门码头是世博园南区唯一的水上门户,场地东部则联系世博园区中心绿地,如何解决世博期间人流等候与疏散问题?第四大问题,依据世博园区总体规划的防汛设计要求,防汛墙的设计标高为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6.7米。

而黄浦江的平均潮位为2.24米,平均高潮位3.29米,平均低潮位1.19米,防洪标准与黄浦江水位之间的高差多达5米左右,如何解决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湿地之间的高差问题?第五大问题,世博会期间和会后场地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会时的功能定位偏向于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等功能的世博绿地,会后则突出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

如何满足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第六大问题,如何运用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营建后滩湿地公园?为综合解决以上六大问题,提出以下六大设计对策:第一大设计对策:四种文明串写场地脉络。

方案采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以后滩地区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四个功能层次,由此叠加形成场地的总体功能布局。

第二大设计对策:三带一区建构湿地基底。

方案以“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建立湿地体系,共由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四个部分组成。

第三大设计对策: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

方案以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和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共同形成场地的交通网络。

三场:分别为西端“空中花园”广场(通过改造利用工业建筑形成),中部水门码头广场,东端漂浮的花园(与会展区相联系)。

九园:在场地中建立多个艺术“容器,”形成多重体验空间。

以网络的形式构建步道系统,串联各个体验空间,形成亲切自如的人行交通系统。

第四大设计对策:梯地禾田梳理场地高差。

方案利用场地农耕文明景观层的梯地禾田来消解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内河净化湿地之间的高差。

第五大设计对策:弹性设计满足双重需求。

本着节约资源、会后尽量少的改动原则,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会后的利用,在功能建筑体和公共服务设施、铺装场地等相关方面进行会时与会后的弹性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