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环境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河流上修建水库: 三门峡水利工程
第7页/共96页
(4)累积性
项目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的、 潜在的、间接的,当影响积累达到一定程 度,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时,生态系 统的结构或功能将发生质变,开始退化, 最终将导致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的质的恶化 或破坏。 水利工程建设 草原退化
第8页/共96页
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生物组成成分的 直接物理影响
影响因素 收获生物资源
清除植被 清除动物 人工生态代替自然
生态 引进外来物种 土地占用 栖息地破坏
河流截流
生物组成成分影响
系统简化,物质循环受阻,稳定 性降低
环境功能影响
生物生产力及多样性降低,功 能减弱
原系统结构破坏
多种功能损失
系统简化,生态平衡打破
政策性原则
以国家的资源环境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本出发点,以法规为准绳, 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实施对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
协调性原则
协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企业与 社会的利益关系,协调区域与项目、生态系统与生态因子内在关系等。 协调的目的是提高评价的有效性,提高环保措施的可行性。
支持条件变化
原因
生态系统影响
水分供给减少 截流、调水、抽取地下水 类型变化,植被恶化
水文变化
清除和破坏植被、水利工 结构恶化或改变,水生态破
程
坏
土地占用
多种开发建设活动
结构变化或肢解
耕地占用
多种开发建设活动
农业生态系统变化
土壤退化
侵蚀作用和收获生物质 系统结构恶化
土壤流失 土地沙化 土壤盐渍化
扰动土壤和破坏植被 植被破坏和减少供水等 灌溉不当,排水不良
第7页/共96页
(4)累积性
项目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的、 潜在的、间接的,当影响积累达到一定程 度,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时,生态系 统的结构或功能将发生质变,开始退化, 最终将导致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的质的恶化 或破坏。 水利工程建设 草原退化
第8页/共96页
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生物组成成分的 直接物理影响
影响因素 收获生物资源
清除植被 清除动物 人工生态代替自然
生态 引进外来物种 土地占用 栖息地破坏
河流截流
生物组成成分影响
系统简化,物质循环受阻,稳定 性降低
环境功能影响
生物生产力及多样性降低,功 能减弱
原系统结构破坏
多种功能损失
系统简化,生态平衡打破
政策性原则
以国家的资源环境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本出发点,以法规为准绳, 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实施对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
协调性原则
协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企业与 社会的利益关系,协调区域与项目、生态系统与生态因子内在关系等。 协调的目的是提高评价的有效性,提高环保措施的可行性。
支持条件变化
原因
生态系统影响
水分供给减少 截流、调水、抽取地下水 类型变化,植被恶化
水文变化
清除和破坏植被、水利工 结构恶化或改变,水生态破
程
坏
土地占用
多种开发建设活动
结构变化或肢解
耕地占用
多种开发建设活动
农业生态系统变化
土壤退化
侵蚀作用和收获生物质 系统结构恶化
土壤流失 土地沙化 土壤盐渍化
扰动土壤和破坏植被 植被破坏和减少供水等 灌溉不当,排水不良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课件

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 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或 地方有关生态保护的政策、法律 法规等。
评价指标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 能、土壤质量、水资源、空气质 量、景观美学等。
0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生态调查与监测
生态调查
对项目实施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现状进 行调查,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 动物分布、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等 。
案例三:采矿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01
采矿活动可能导致地形改变、土壤污染和水资源破坏等问题。
评价方法
02
通过环境监测、实地调查和生态模型等方法,评估采矿活动对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案例分析
03
以某露天采矿为例,分析其对土壤质量、水资源和周边生态系
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
生态监测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后的生态环 境进行监测,包括污染物排放、生态 因子变化等,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 在的环境问题。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估
生态影响预测
基于生态调查和监测数据,预测项目实施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包括短 期和长期影响。
生态影响评估
对预测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生态补偿和修复方 案提供依据。
公众参与度提高
未来将加强公众参与,提高生 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透明度和公
信力。
05
结论
总结评价方法与实践经验
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评价方法的改进建议
对比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分析其 在实际操作中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
针对现有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实践经验总结
归纳总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经 验,包括案例分析、技术路线和操作 要点等。
评价指标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 能、土壤质量、水资源、空气质 量、景观美学等。
0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生态调查与监测
生态调查
对项目实施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现状进 行调查,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 动物分布、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等 。
案例三:采矿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01
采矿活动可能导致地形改变、土壤污染和水资源破坏等问题。
评价方法
02
通过环境监测、实地调查和生态模型等方法,评估采矿活动对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案例分析
03
以某露天采矿为例,分析其对土壤质量、水资源和周边生态系
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
生态监测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后的生态环 境进行监测,包括污染物排放、生态 因子变化等,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 在的环境问题。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估
生态影响预测
基于生态调查和监测数据,预测项目实施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包括短 期和长期影响。
生态影响评估
对预测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生态补偿和修复方 案提供依据。
公众参与度提高
未来将加强公众参与,提高生 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透明度和公
信力。
05
结论
总结评价方法与实践经验
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评价方法的改进建议
对比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分析其 在实际操作中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
针对现有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实践经验总结
归纳总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经 验,包括案例分析、技术路线和操作 要点等。
第四章-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1
第一节 总 则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 第二条 凡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 机构(以下简称“评价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以下简称“评价资质”),经国 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查合格,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 证书》(以下简称“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证书规定的 资质等级和评价范围内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
Page 13
第三十六条 评价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取消其
评价资质:
(一)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评价资质的;
(二)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资质证书的;
(三)超越评价资质等级、评价范围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的;
(四)达不到评价资质条件或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业绩要求的。
申请评价资质的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申请评价
Page 5
第十条 乙级评价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的各类所有制企业或事业法人 ,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条件,固定资产不少于200万元,企业 法人工商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其中,评价范围为环境影响报告表 的评价机构,固定资产不少于100万元,企业法人工商注册资金不少 于30万元;
资质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评价资质,并给予警告 ,申请机构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评价资质。
评价机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评价资质的,除由国
家环境保护总局取消其评价资质外,评价机构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评价资质。
Page 14
第三十八条 在审批、抽查或考核中发现评价机构主持完成的环境影 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质量较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环境 保护总局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3至 12个月、缩减评价范围或者降低资质等级,其中责令限期整改的,评 价机构在限期整改期间,不得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第一节 总 则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 第二条 凡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 机构(以下简称“评价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以下简称“评价资质”),经国 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查合格,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 证书》(以下简称“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证书规定的 资质等级和评价范围内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
Page 13
第三十六条 评价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取消其
评价资质:
(一)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评价资质的;
(二)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资质证书的;
(三)超越评价资质等级、评价范围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的;
(四)达不到评价资质条件或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业绩要求的。
申请评价资质的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申请评价
Page 5
第十条 乙级评价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的各类所有制企业或事业法人 ,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条件,固定资产不少于200万元,企业 法人工商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其中,评价范围为环境影响报告表 的评价机构,固定资产不少于100万元,企业法人工商注册资金不少 于30万元;
资质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评价资质,并给予警告 ,申请机构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评价资质。
评价机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评价资质的,除由国
家环境保护总局取消其评价资质外,评价机构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评价资质。
Page 14
第三十八条 在审批、抽查或考核中发现评价机构主持完成的环境影 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质量较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环境 保护总局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3至 12个月、缩减评价范围或者降低资质等级,其中责令限期整改的,评 价机构在限期整改期间,不得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环境影响评价教学课件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工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其他领域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
通过评估工业项目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和 土壤质量的影响,确保项目符合环保要求。
评估建设项目对周边生态系统和社区的影 响,制定保护措施和规划。
如能源开发、城市规划等领域的项目,评 估其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教学课件PPT
环境影响评价教学课件PPT 简介 - 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 - 为什么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流程 -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素 -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和工具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 工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 其他领域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 环境影响评价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 现有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 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发展方向 -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3 参与与沟通
识别利益相关者并与其合作,建立公众参与和沟通渠道。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和工具
环境检测与分析
通过现场调查和监测,收 集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如 水质、大气污染、生态系 统状况等。
模型与预测
运用数学模型和预测方法, 模拟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 影响,如噪音、气候变化 等。
风险评估
通过识别潜在风险和不确 定性,评估项目对环境和 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评估项目潜在的环境影响有助于制定措施保护环境质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决策依据
评价环境影响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基本数据,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公众参与
评价过程有助于公众参与,并使他们了解项目可能对他们生活环境带来的变化。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流程
《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两个方面。
精选课件ppt
13
◈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对象:区域社会经济-
区域环境结构系统
➢ 区域环境系统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功能 ➢ 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和规模
◈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内容
➢ 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 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 ➢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估 ➢ 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
前性
与开发项目同步
评价指标 反映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注意环境质量指标(水、气、噪
的各项环境、经济、生活质量
声)
等指标(核心:可持续发展)
评价任务 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管理
微观管理
精选课件ppt
4
❖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 开发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 流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 城市新区建设 ◈ 旧区改建
精选课件ppt
5
❖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 同一性原则:要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纳入环境规划
中。
◈ 整体性原则:涉及协调和解决开发建设活动中产生
的所有环境问题。
◈ 综合性原则:评价工作要考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必须采用综合的方法。
◈ 战略性原则:要从战略层次上评价区域规划的合理
比较内容
区域环评
建设项目环评
评价对象 区域内所有拟开发行为和项目 单一建设项目或几个项目的联合
评价范围 地域广、空间大、区域性
地域小、空间小、局地性
评价方法
多样性
专一性
评价水平
较高的学术性
较强的实用性
评价精度
宏观分析,宜粗不宜细
精度要求高,强调计算结果的准 确性和代表性
精选课件ppt
13
◈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对象:区域社会经济-
区域环境结构系统
➢ 区域环境系统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功能 ➢ 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和规模
◈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内容
➢ 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 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 ➢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估 ➢ 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
前性
与开发项目同步
评价指标 反映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注意环境质量指标(水、气、噪
的各项环境、经济、生活质量
声)
等指标(核心:可持续发展)
评价任务 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管理
微观管理
精选课件ppt
4
❖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 开发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 流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 城市新区建设 ◈ 旧区改建
精选课件ppt
5
❖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 同一性原则:要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纳入环境规划
中。
◈ 整体性原则:涉及协调和解决开发建设活动中产生
的所有环境问题。
◈ 综合性原则:评价工作要考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必须采用综合的方法。
◈ 战略性原则:要从战略层次上评价区域规划的合理
比较内容
区域环评
建设项目环评
评价对象 区域内所有拟开发行为和项目 单一建设项目或几个项目的联合
评价范围 地域广、空间大、区域性
地域小、空间小、局地性
评价方法
多样性
专一性
评价水平
较高的学术性
较强的实用性
评价精度
宏观分析,宜粗不宜细
精度要求高,强调计算结果的准 确性和代表性
环境影响评价基础--课件

环境影响评价基础-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15
目录
•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保护
目录
•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 展
•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与信息公开
01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定义与目的
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
影响预测
阐述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和 技术,包括数学模型、地理信息
系统等技术的应用。
预测结果分析
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提 出可能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
保护措施
提出针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保护措施,包括生态保 护、恢复与补偿措施等。
效果分析
对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生 态保护目标的可达性、措施的有效性等。
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区域开发过程中可能 出现的环境风险,提出防 范措施和管理建议。
区域开发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
环境保护措施
提出针对区域开发环境影响的减缓、 预防和补偿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效果分析
跟踪监测与评估
制定区域开发环境影响的跟踪监测与 评估方案,确保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 效果。
分析所提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可 行性和可持续性。
环境保护措施
提出针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环 境保护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管 理措施、监测措施等。
环境保护效果分析
分析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预 测实施后可能达到的环境保护效 果。
0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01 定义与目的
明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15
目录
•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保护
目录
•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 展
•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与信息公开
01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定义与目的
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
影响预测
阐述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和 技术,包括数学模型、地理信息
系统等技术的应用。
预测结果分析
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提 出可能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
保护措施
提出针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保护措施,包括生态保 护、恢复与补偿措施等。
效果分析
对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生 态保护目标的可达性、措施的有效性等。
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区域开发过程中可能 出现的环境风险,提出防 范措施和管理建议。
区域开发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
环境保护措施
提出针对区域开发环境影响的减缓、 预防和补偿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效果分析
跟踪监测与评估
制定区域开发环境影响的跟踪监测与 评估方案,确保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 效果。
分析所提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可 行性和可持续性。
环境保护措施
提出针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环 境保护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管 理措施、监测措施等。
环境保护效果分析
分析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预 测实施后可能达到的环境保护效 果。
0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01 定义与目的
明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讲义》PPT课件

2021年3月18日
HOHAI UNIVERSITY
3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不宽于最低一级标准的反馈 基础与方法标准
各 环 境 要 素 的 质 量 标 准
专业 环境 质量 标准 由各 部门 单独 或联 合制
订
名 词 术 语
取 样 技 术
地区
监 测 分 析 方 法
污染 物排 放标 准制 定技 术原 Biblioteka 和方法一、基本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
• 环境 :
(1)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综合体。
环境科学研究: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和生态环境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岩石圈
(2)生物中心观认为环境的中心项包括人类在内 的生物界。
(3)实用的环境观是把“环境”看成为物理—化
学—生物、社会经济、文化和美学等诸要素的复
2021年3月18日
HOHAI UNIVERSITY
9
了水甲基汞,人或动物吃鱼贝后,引起中毒或死
亡。
• 富山事件:日本
1955年—1965年
55年后,日本富山神通川两岸,发现一种怪病, 开始手、脚、腰等全身关节疼痛。几年后,骨骼变 形易折,周身骨骼疼痛,整天喊疼的“骨痛”,最 后病人饮食不进、在痛疼中死去或自杀。到65年底 ,近100人因“骨痛病”死亡。到61年才查明是当地 铝厂排放含镉废水,人吃大米和饮用含镉的水而造 成。
5
• 环境影响及其特征 1、环境影响概念
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2、环境影响的分类 (1)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2)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3)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
【PPT】-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是享有立法权的 地方权力机关(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 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制定和发布 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具有较强的可操 作性;不能和法律及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抵触。
❖ 《云南省地方保护条例》 ❖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 《四川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 《滇池保护条例》等
一、环境政策
(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2、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的主要措施
•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 •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 •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 •实行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 •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指标完 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生相结合的机制。 •落实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
【PPT】-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
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法律 法规体系
法律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政府部门规章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 环境保护标准 环境保护国际公约
1、宪法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2004 年修正案第九条第二款规定:
国家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 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 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
1、具有法律强制性 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3、评价对象偏重于基本建设项目 4、分类管理 5、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第三节 环境政策、产业政策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一、环境政策
环境政策是由国务院依法制定并公布,或由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 市人民政府依法负责制定,经国务院批准发布 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指导文件(包括各种决定、办 法、名录、目录、批复等)。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具有较强的可操 作性;不能和法律及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抵触。
❖ 《云南省地方保护条例》 ❖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 《四川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 《滇池保护条例》等
一、环境政策
(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2、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的主要措施
•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 •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 •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 •实行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 •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指标完 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生相结合的机制。 •落实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
【PPT】-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
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法律 法规体系
法律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政府部门规章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 环境保护标准 环境保护国际公约
1、宪法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2004 年修正案第九条第二款规定:
国家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 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 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
1、具有法律强制性 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3、评价对象偏重于基本建设项目 4、分类管理 5、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第三节 环境政策、产业政策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一、环境政策
环境政策是由国务院依法制定并公布,或由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 市人民政府依法负责制定,经国务院批准发布 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指导文件(包括各种决定、办 法、名录、目录、批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特点
• 评价对象:从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特 征的“第一代环境影响评价”向涵盖计划、规 划、政策等的“第二代环境影响评价”演变。 • 制度内涵:在早期出台有关法律的基础上, 不断发展,形成以政策、法规、技术导则为支 撑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公众参与等趋于完善。
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保护环境、 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环境影响评价法》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立法过程
• 1998年开始起草 • 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 于2002年10月28日通过
主席令第77号公布 • 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立法宗旨
• 环境问题从源头抓起 • 综合决策,共同把关 •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
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历程
• 1969年,美国颁布《国家环境政策法》, 标志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创立。 • 1974年,澳大利亚在《联邦环境保护法》 中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70年代,日本、德国、加拿大、印度等国 家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1987年,荷兰环境保护法提出政策环境影 响评价 • 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推行建设项 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政策规划的环境影响 评价也有了飞速发展。
No Image
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比利时) ——多诺拉事件(1048年,美国)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40年代,美国)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 ——四日市哮喘事件(60年代,日本) ——米糠油事件(1968年,日本) ——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 ——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一)
我国是最早实施环境影响 评价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 1972年引入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开展研究。 •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颁布,首次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地位。 • 1981年,《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对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具体规定。 • 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进一步 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内容、编制和审批程序。
形式:
规划环评的形式和内容
——综合性规划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编制环 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
——非指导性的专项规划,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Hale Waihona Puke 内容:——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 和评估
——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三)
规划环评的实施
环评时间——在规划形成初步方案后至上报审批之前 环评组织者——谁组织编制规划,谁负责进行环评 环评审批机构——谁负责审批该规划草案,谁审批环
——公众参与可以采用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形式。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一)
规划环评的范围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编制的:
——土地利用、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 利用规划
——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水利、交通等 专项规划
具体范围由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务 院有关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二)
评文件 报告书的审查——主要由环保部门召集有关部门的代
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进行审查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四)
规划环评文件的法律地位
——规划编制机关在报批规划草案时,应当将有关 环评文件一并报送审查;
——应当报送环评文件,未报送的,规划审批机关 不予审批机关;
《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公众参与
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 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 权益的规划,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在规划草案报批前 征求公众意见;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应 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也应当征求公 众意见。
——规划编制机关或者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在 报送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公众意见采纳 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起源
人类开始关注自身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影 响及其对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反思如 何正确处理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保护事业开始蓬勃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起源
1964年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通过预测和评估拟议中的开发建设活动 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和危害,有针对性地提 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是从源头防治污染的重要 手段。
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主要创新点
——评价范围有了重大突破 ——确立了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 ——增设了跟踪评价和后评价的规定 ——强化了法律责任
《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适用范围
——规划 :政府拟定的、经济发展方面 的、实施后对环境有影响的规划。
——建设项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 或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 影响的项目。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二)
• 1996年,《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环 境影响评价应当从微观评价向中观、宏观评价发展。 • 1998年,国务院颁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 例》,以专章的形式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了规定, 提出对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完善了申报、审批程 序及法律责任。 • 2002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扩展为规 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两部分。
目的——鼓励在规划和建设中考虑环境因 素,最终使人类活动更具环境相容性。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起源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 加速,环境公害事件频繁发生,并逐 渐从发达国家蔓延到发展中国家。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
No Image
水污染
No Image
化学品和土壤污染
主讲:袁建赣
前言
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法》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由来 二、《环境影响评价法》简介 三、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
的有关工作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由来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涵义和目的
涵义——对拟议中的人类活动(包括建设 项目、资源利用、区域开发、规划和立法等) 可能造成的对环境不利的或者有利的影响, 进行分析、研究、论证的过程及其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