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调查的内容

土地调查的内容
土地调查的内容

土地调查的内容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土地利用的含义

土地是自然资源,又是资产,土地可以作为生产资料,也可以作为消费资料。人类为社会和经济的目的,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生物、技术活动的经营管理和改造活动,称为土地利用。通过利用、改造,使人类获得更多的实惠.土地利用既要受自然条件制约,也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但土地的合理利用必须适应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

它既是一个把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土地利用的方式、程度、结构及地域分布和效益,既受自然条件(如光能、热量、水分、地形、土壤等)影响,更受各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如开发历史、生产方式、技术装备、投入水平、土地经营管理水平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等)影响,但在所有影响土地利用的各种因素中,社会生产方式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土地的合理利用必须适应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土地利用的广度、深度和合理利用程度,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建设规模、水平和特点的集中反映。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长,协调好人地关系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国土地资源调查。重点是按土地利用分类,以县为单位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分布,所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又称为土地数量调查。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

查清各用地类型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查清各类土地权属状况等,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服务。

了解目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为国家和区域制定土地资源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区域土地评价、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等的先行性工作。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

查清村和农、林、牧、渔场以及居民点意外的机关、部队、团体、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界线。

查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并量算出各地类面积。

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地类面积。

编制分幅界线图和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

编写调查报告,分析土地利用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编写土地利用现状报告,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总结。

二、土地资源质量调查

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要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除了要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分布外,还要充分掌握土地资源的质量性状。

1.土地资源质量的含义

(1)土地资源质量的“多面性”

土地资源质量的最大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多面性。所谓“多面性”,即指在不同的用途条件下,土地资源质量的含义明显不同。

(2)农业土地资源质量的含义

我们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认为土地资源的质量应包括下述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方面。

a.生产潜力(Productive Potential)。指在某种利用状况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的生产能力。它是土地资源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也是土地系统最基木的功能。因而成为衡量土地资源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b.适宜性(Suitability)。所谓“适宜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与否及适宜程度。它亦为土地系统的功能之一,是构成土地资源质量的另一方面的内容。

“适宜性”与“潜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表现在:“适宜性”乃就土地适于利用的性质而言的,即适合做什么用,能生产什么东西;适宜性的好坏只是一个相对等级的概念。而“潜力”则表示能生产东西的多少,它是一个具有绝对数量的概念。因此,不能将二者混同起来。另一方面,二者又密切联系,均为表征土地资源质量的自然方面的属性,是构成土地资源自然质量的不可缺少且不能替代的两个方面。

c.利用效益(Utilization Benefit)。它是土地资源自然质量对农业生产的总效应,是自然质量在社会经济中的具体体现,表征土地资源质量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属性。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土地作为某种利用后表现出来的经济效益,其二为土地利用的生态效果。土地利用效益的高低,其衡量标准应是二者的统一,而不能是片面的、孤立的权衡。

所以,我们认为土地资源质量应包括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三者共同构成衡量土地质量高低的指标体系,既不能互相替代,亦不可将其混为一谈。

2.土地资源质量调查的目的

土地资源质量调查的目的是反映土地的质量水平,因而并不是每次必须对土地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每个内容进行全面的调查。而且不同地区、不同用途下同一方面的调查内容所需要调查具体指标也会不一样,因此,只能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选择调查内容。

3.土地资源质量调查的内容

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内容,主要是根据土地评价的需要查清土地质量性状指标。所谓土地质量性状指标,是指土地的一些可度量或可测定的属性。即我们常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土地是一种自然历史综合体,由于构成土地的自然要素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如地形、土壤、气候、水文、植被等,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土地的生产力水平是不一样的,相同质量水平的土地在同一用途情况下,由于社会属性的差异而明显的表现出来,土地资源社会属性包括地理交通条件、农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技术条件等。

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内容涉及面很广,每个方面都有专门的研究学科在进行研究,也常开展专项调查。

(1)土地资源自然属性调查

①气候调查

a.气温。气温是表示一个区域热量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决定农作物布局的最主要条件之一,一般要调查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积温等。

b.降水。通常调查降水量,有多年平均降水量、全年各月或旬平均降水量、降水季节、降水强度等指标。

②地形地貌调查

a.地貌类型。地貌类型从大的方面来讲,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他们在土地质量性状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有时为了较细地考察土地质量性状,从地形特征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b.海拔。海拔高度的变化会引起一系列因素的变化,如温度、降水、土地利用的变化,海拔往往是一个地区农林牧用地分区的控制因素。

c.坡度。坡度大小对土地质量性状影响很大,它与土壤厚度、质地、土壤水分及肥力都直接相关,制约着土壤中水分、养分、盐分的运动规律。

d.坡向。影响土地的利用,阳坡光照与温度较阴坡好,阴坡水分较阳坡好。

③水资源条件调查

a.地表水。调查河流、湖泊水位、流量及季节性变化。分析其与地下水相互补给状况。

b.地下水。调查地下水位、水质,以评价其对生活饮用、农业灌溉、水产养殖、工业供水的适宜程度,还应调查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c.水利设施。调查水库的数量、容量、引水、提水和排水工程的规模、灌排系统的完善程度和渗漏状况以及灌排能力。

d.水旱渍害状况调查。这些调查资料可以在水利部和农业部这些相关行政部门查找。

④土壤调查

土壤质量性状是土地质量性状的主要构成部分,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肥力特性,其调查的内容有:土壤质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侵蚀、土壤的障碍因素等。

⑤植被调查

a.自然植被的调查,主要是了解调查区内植被群落的概貌,找出能反映该区特点的优势群落。

b.人工植被调查,主要是指农作物、防护林及人工草场等,了解其品种、密度、生长状况等。

c.特种土宜植物调查,有些植物要生长在特定的地区,在特定的地区是“特产”,生长状况良好,要注意调查其立地条件、与土地相关的特性,发展地区“特产”优势。

(2)社会经济因素调查

①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社会经济条件调查主要包括交通状况及区位调查、人口和劳动力状况调查、基础设施调查、能源调查、供水/供电/电讯调查,此外,还包括农业技术条件调查。

②土地生产力和收益调查

a.农用地生产力水平调查。包括调查农、林、牧、渔各业用地结构、作物布局、土地垦殖率、单位土地面积产量、总产值或总收入、单位土地面积的净收入、调查产投比,分析其效益。

b.城市土地收益调查。包括土地区位面积、营业额、利润、税收资金等方面。

三、土地类型调查

1.土地类型调查的主要内容

查清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质量与空间分布状况。

查明一个地区土地类型的分异规律,揭示土地类型的形成、特性、结构和动态演替规律。

2.土地类型调查的目的

(1)建立土地数据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服务

通过对一个地区的土地类型调查,阐明土地类型系统,可以建立该地区土地数据库。基于此数据库,不仅可随时编纂、存储有关土地信息,而且可对本地或邻区的同类土地属性、利用特点及利用后果等进行预测。

(2)为土地评价服务

土地评价的两个着眼点在于土地对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只有摸清各种土地类型的性质,才能了解其对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进行土地评价,阐明各类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向和改良措施。

(3)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通过调查了解不同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性质,为作物布局、宜林地选择、牧地规划以及道路选线等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4)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

摸清各类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及其生产潜力,是制定国民经济长期规划的基础,对于制定国家政策、人口政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5)为土地资源科学研究服务

任何科学研究都是针对一定对象的,土地类型调查为研究土地资源的发生关系和分布规律以及其内容在性质和外在特征提供了研究对象。

3.土地类型调查的分类

(1)一般目的土地类型调查

从土地本身综合属性出发,揭示土地的形成、特性、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并不偏重于考虑某种具体的土地利用或开发活动的目的。

(2)特殊目的土地类型调查

具有明确和具体的目标,尤其在分类的主要依据和指标上,较多考虑到与该服务目标有关的内容。如某种作物的栽培、荒地开发、水土保持、城市或开发区建设、自然保护等。

在具体工作中究竟采用哪一种调查方式,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工作范围、制图比例尺的大小及调查的具体目的等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一般目的的土地类型调查的适应性广,它为特殊目的土地类型调查提供了一个“框架”。而特殊目的的土地类型调查,其实用性强,在经济发达地区,或对总的土地利用潜力已有较好了解的地区,就采取方法,只是这类调查的目的越狭窄,成果的使用范围也越小。

4.土地类型调查的步骤

(1)全面收集和详细分析现有各类图件资料,进行土地类型的室内预研究。

(2)野外实地研究。包括路线考察和观测点上的详细研究。重点研究包括人类活动在内的土地各组成要素在土地类型分异中的作用和机理,采用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土地分异因素及相关标志、指标,划分土地类型,制定土地分类系统。

(3)室内研究和总结。包括土地类型的详细解译、界线勾绘、着墨与清绘、成图、面积量算,进行野外验证,对有关图件进行及时修改,以及编写成果总结报告等。

土地类型调查步骤框图

5.土地类型的综合剖面分析

(1)选定剖面线的位置

剖面线要尽可能地短,但又要尽可能多的通过当地各种土地类型。在山区可布设两种不同类型综合剖面线:一种从分水岭开始,直至河谷,它反映土地类型的垂直变化规律,是山地基本的土地类型综合剖面;另一种横切过山脊和冲沟的剖面,反映不同坡向对图的类型分异的影响,这属于辅助性剖面。剖面线确定后,要用直线或折线将它们准确地标绘在地形图或航空像片上。

(2)确定综合剖面图的比例尺

包括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是指综合剖面横坐标的缩尺,它表明坡面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距离;垂直比例尺是综合剖面图纵坐标的缩尺,它反映剖面上任意一点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也表明地表起伏和切割的程度。

(3)综合剖面图的组成

包括剖面图、带状图和土地类型描述表三个组成部分。

剖面图:以地形起伏曲线为骨架,绘制地形起伏曲线。可先在标准计算方格纸上画出直角坐标,如果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和地形图比例尺一致,则根据等高线原理和垂直比例尺的要求,把剖面线横切过的等高线系统按间距投影在垂直坐标上,就可以绘制地面起伏曲线;如果水平比例尺大于地形图比例尺,先在横坐标上决定各点间的距离,再按高度作出相应的点,然后把各点联结起来,即为地面起伏曲线。在地面起伏曲线上方,用鲜明的形象符号表示出植被。符号设计要注意表示出植物群落的特征,尤其是乔、灌、草三个层次和植物种类沿剖面的变化。

在地形起伏曲线的下方,依次表示出土壤、第四纪沉积物或母岩。

带状图:剖面线两侧一定宽度范围内土地类型的影像特征。

描述表:土地类型描述表置于带状图的下方。其横行列出土地类型的名称和代号;纵行列出土地类型的主要特征或数量指标,内容要求简明扼要。

地籍调查

1.地籍调查的含义

地籍调查是依照国家规定的法律程序,在土地登记申请的基础上,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形成地籍调查的数据、图件等调查资料,为土地注册登记、核发证书作好技术准备。因此,地籍调查是土地登记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其资料成果经土地登记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由于地籍调查开展的区域不同,内容和精度要求不一样,所以它可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农村地籍调查。我国农村地籍调查是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除调查土地类型、面积、利用状况外,按规定还要查清各级行

政区界线和村及农、林、牧、渔场,以及居民点外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签订土地权属线协议书,为开展农村土地登记提供依据。

2.地籍调查的类别

(1)根据调查时间及任务的不同,地籍调查可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

初始地籍调查是指对调查区范围内全部土地在初始土地登记之前进行的地籍调查。初始地籍调查一般要在无地籍资料或地籍资料比较散乱、严重缺乏、陈旧的状况下进行的调查工作,但不是指历史上的第一次地籍调查。

变更地籍调查是指为了保持地籍的现势性和及时掌握地籍信息的动态变化而进行的经常性的地籍调查,是在初始地籍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地籍管理的经常性工作。

(2)按区域的功能不同,地籍调查可分为农村地籍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前农村地籍调查主要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权属调查等。城镇地籍调查是指城镇及村庄内部的地籍调查。主要对城镇、村庄范围内部土地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进行调查。

3.地籍调查的原则

(1)符合国家土地、房地产和城市规划等有关法律的原则。

(2)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查时,在依法与现状结合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历史背景。

(3)符合地籍管理的原则。以科学的地籍制度为基础,保证地籍的现势性与系统性、可靠性与精确性、概括性与完整性。

(4)符合多用途的原则。

--以地块(宗地)为单位进行地籍调查;

--调查前应收集有关测绘、地政、房地产产权产籍、规划、建筑物报建等资料;

--应采用空间上全覆盖的调查方法,全面覆盖调查区域的每一块土地,每一个宗地的情况都要调查清楚,包括道路、桥梁、河流、水面、山地、农田等;

--地籍调查结果要做到图形、数据、簿册之间具有清晰的一一对应关系。

4.地籍调查的单元和内容

地籍调查的单元是一宗地。所谓一宗地是指被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独立权属地段,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位。宗地的划分主要是以方便权属管理为原则,因此原则上一宗地由一个土地使用单位使用。如果同一个土地使用单位使用两块以上不连接在一起的土地,则应该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宗地;如果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块同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使用单位使用,其间又难以划清使用界线,这种情况下这个地块也视为一宗地,为了区分,把这种宗地称为混合宗。

地籍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个方面。其中权属调查又分为宗地权属调查、界址点认定调查、土地利用类型调查等三项工作;地籍测量又分为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碎部测量、基本地籍图绘制、面积量算等四项工作。

5.地籍调查工作程序

(1)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资料收集、物质准备和技术设计。

由于地籍调查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技术性强的工作,需要相关行政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因此开展地籍调查的市、县必须成立以市(县)长为组长的地籍调查、土地登记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领导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工作,研究处理地籍调查土地登记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研究、确定、仲裁土地权属问题。

资料收集是地籍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图件资料和权利证明资料。图件资料主要包括测量控制网资料、已有的地籍原图资料、近期大比例尺地形图、航片平面图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图资料等;同时在土地权利证明资料方面,主要包括土地征用、划拨、出让、转让土地案卷及红线图、土地调查、清查及房屋普查资料、工商业普查资料、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资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市规划资料、其他权源证明文件等。

物质准备主要包括印制土地调查表格和簿册、必需的调查仪器和绘图、量算工具及交通工具和劳动保障用品等。

技术设计工作主要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个部分。权属调查技术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①权属调查工作人员、组织及进度;②现场调查工作的步骤及必须履行的手续;③界址桩的规格及埋设要求;④质量和数量指标及定额;⑤各种表格、文书的样式;⑥填写表格、文书的说明;⑦其他未尽事项。地籍测量的技术设计一般包括:①坐标系统、起算数据的选择和配置,与原平面控制系统的关系;②地籍控制网的布设方案、加密方案及其论证;③各级地籍控制点的埋设规格及施测方法;④地籍图的规格、比例尺和分幅方法;⑤选用的地籍测量方法和保证相邻界址点位置精度的技术措施;⑥所需的仪器工具装备以及人员组织、工作进程、经费预算等。

(2)土地权属调查

土地权属调查是以一宗地为单位,针对土地使用者的申请,对每宗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权源、利用类型、有无地权纠纷等进行实地核定、调查、勘丈、记录,并绘制宗地草图,为地籍测量和权属审核发证提供文书凭据。

在调查之前,应准备好调查底图和调查表。调查底图可以利用现有地籍图或大比例尺地形图。地籍调查表应该包括的内容:宗地编号及所在图幅号;土地坐落、权属性质、宗地四至;土地使用者名称;单位所有制性质及主管部门;土地使用单位(者)、法人代表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指界授权委托代理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批准用途、实际用途和使用期限;宗地草图;界址调查记录;地籍调查记事及调查员意见;地籍碎部测量记事;调查结果审核。

地籍调查表

初始、变更编号:

土地

使用者名称

性质

上级主管部门

土地座落

法人代表或户主代理人

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

土地权属性质

预编地籍号地籍号

所在图幅号

宗地四至

批准用途实际用途使用期限

住宅

共有使用权情况

说明

界址标示

界址点号界标种类界址

间距

(m)界址线类别界址线

位置

钢钉

水泥桩石灰桩喷涂围墙墙壁内中外

界址线邻宗地本宗地日期

起点号终点号地籍号指界人姓名签章指界人姓名签章

界址调查员姓名

界址的认定须由本宗地和相邻宗地使用者亲自到现场共同指界。单位用地,要由单位法人代表出席指界;土地使用者或法人代表不能亲自到场指界的,应由委托代理人指界并出具委托书与身份证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的宗地,应共同委托代表指界,并出具委托书及身份证明。相邻双方同指一界,为无争议界线;如双方所指界线不同,则两界之间的土地为争议土地。在规定指界时间,如一方缺席,其宗地界线以另一方所指界线确定,并将结果以书面形式送

达缺席者。如有异议,必须在15日内提出重新划界申请,并负责重新划界的全部费用,逾期不申请,则认为确界生效。经双方认可的无争议的界线,须由双方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对于有争议的土地,尽可能在调查现场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了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土地权属调查的结果,应该在现场记录于地籍调查表上,并绘制宗地草图。

(3)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是为满足地籍调查中对确定宗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数量、地类等地籍要素的水平投影的需要而进行的测量工作,是服务于地籍管理的一种专业测量。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权属调查依法认定的权属界址和使用性状,实地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地籍测量的方法,可以采用解析法、部分解析法和图解勘丈法。地籍测量是在权属调查基础上进行的,分为地籍控制测量和地籍细部测量两大部分,地籍测量不同于一般地形测量,由于其成果是土地登记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一项具有法律性质的测绘工作。

(4)面积量算

地籍测量所采用的方法不同,量算宗地面积的方法也不相同。主要的方法有解析法和图解法,但对于面积小于100m2的宗地,最好采用实地丈量的方法进行。

(5)绘制地籍图

根据《地籍调查规程》的规定,城镇、村庄地籍调查中需要绘制的地籍图包括地籍铅笔原图、着墨二底图和宗地图。地籍图的比例尺可根据不同要求采用1:500、1:1000、1:2000。地籍图的内容主要是地籍要素和地物要素两部分。地籍要素主要包括行政界、土地权属界和地类界等;地物要素主要包括街道和道路、水系、建筑物和构筑物、植被和地貌等。

宗地图是土地证书和宗地档案的附图,应详尽准确的反映本宗地的地籍要素及宗地周围的权属单位和四至。宗地图的主要内容包括:本宗地号、地类号、宗地面积、界址点、界址点号、界址边长、宗地使用者名称;相邻宗地的宗地号、使用者名称或相邻地物;必需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等。

6.地籍调查的主要成果资料

地籍调查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以下成果资料:

(1)地籍原图及分幅接合表;

(2)土地权属单位地籍图;

(3)宗地图;

(4)权属单位的土地面积和地类面积统计表;

(5)地籍控制测量成果;

(6)地籍调查说明书;

(7)其他资料;

土地权属调查

土地权属调查是指以宗地为单位,对土地的权利、位置等属性的调查和确认(土地登记前具有法律意义的初步确认)。土地权属调查可分为土地所有权调查和土地使用权调查。在我国,初始土地所有权调查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起进行,同时也调查城镇以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如铁路、公路、独立工矿企事业、军队、水利、风景区的用地和国营农场、林场、苗圃的用地等。

1.土地权属调查的内容

(1)土地的权属状况,包括宗地权属性质、权属来源、取得土地时间、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名称、土地使用期限等。

(2)土地的位置,包括土地的座落、界址、四至关系等。

(3)土地的行政区划界线,包括行政村界线(相应级界线)、村民小组界线(相应级界线)、乡(镇)界线、区界线以及相关的地理名称等。

(4)对城镇国有土地,调查土地的利用状况和土地级别。

2.土地权属调查的程序

(1)拟订调查计划。首先明确调查任务、范围、方法、时间、步骤,人员组织以及经费预算,然后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技术培训与试点。

(2)物质方面准备。印刷统一制定的调查表格和簿册,配备各种仪器与绘图工具、生活交通工具和劳保用品等。

(3)调查底图的选择。根据需要和已有的图件,选择调查底图。一般要求使用近期测绘的地形图、航片、正射像片等。对土地所有权调查,调查底图的比例尺在1:5 000至1:50 000之间;对土地使用权调查,调查底图的比例尺在1:500至1:2 000之间。

(4)街道和街坊的划分。在确定了调查范围之后,还要在调查底图上,依据行政区划或自然界线划分成若干街道和街坊,作为调查工作区。

(5)发放通知书。实地调查前,要向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发出通知书,同时对其四至发出指界通知。按照工作计划,分区分片通知,并要求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法人或法人委托的指界人)及其四至的合法指界人,按时到达现场。

(6)土地权属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在进行实地调查以前,调查员应到各土地权属单位,收集土地权属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确定实地调查的技术方案。在进行资料分析处理时,对于能完全确权的宗地,在调查的底图上标绘出各宗地的范围线,并预编宗地号,及时建立地籍档案。否则,按街道或街坊将宗地资料分类,预编宗地号,在工作图上大致圈定其位置,以备实地调查。

(7)实地调查。根据资料收集、分析和处理的情况,逐宗地进行实地调查,现场确定界址位置,填写地籍调查表,绘制宗地草图。

(8)资料整理。在资料收集、分析、处理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宗地号,建立宗地档案,准备地籍测量所需的资料。

3.土地权属状况调查

(1)土地权属来源调查

土地权属来源(简称权源)是指土地权属主依照国家法律获取土地权利的方式。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属来源种类主要有:

①土改时分配给农民并颁发了土地证书,土改后转为集体所有。

②农民的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及小片荒山、荒地、林地、水面等。

③城市郊区依照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

④凡在1962年9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颁布时确认的生产经营的土地和以后经批准开垦的耕地。

⑤城市市区内已按法律规定确认为集体所有的农民长期耕种的土地、集体经济组织长期使用的建设用地、宅基地。

⑥按照协议,集体经济组织与国营农、林、牧、渔场相互调整权属地界或插花地后,归集体所有的土地。

⑦国家划拨给移民并确定为移民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土地。

城镇土地使用权来源调查。迄今为止,我国城镇土地使用权属来源主要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1982年5月《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颁布之前权属主取得的土地,通常叫历史用地。

另一种是1982年5月《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颁布之后权属主取得的土地。具体地:

——经人民政府批准征用的土地,叫行政划拨用地,一般是无偿使用的。

——1990年5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发布后权属主取得的土地,叫协议用地,一般是有偿使用的。

在土地权属调查时,具体的情况可能较复杂,各个地方的情况也有所差别。

土地权属来源调查的注意事项:

在调查土地权属来源时,应注意被调查单位(即土地登记申请单位)与权源证明中单位名称的一致性。发现不一致时,需要对权属单位的历史沿革、使用土地的变化及其法律依据进行细致调查,并在地籍调查表的相应栏目中填写清楚。

(2)其他要素的调查

①权属主名称。权属主名称是指土地使用者或土地所有者的全称。有明确权属主的为权属主全称;组合宗地要调查清楚全部权属主全称和份额;无明确权属

主的,则为该宗地的地理名称或建筑物的名称,如××水库等。

②取得土地的时间和土地年期。取得土地的时间是指获得土地权利的起始时间。土地年期是指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高年限。在我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规定为:住宅用地为70年;工业用地为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③土地位置。对土地所有权宗地,调查核实宗地四至,所在乡(镇)、村的名称以及宗地预编号及编号。对土地使用权宗地,调查核实土地座落,宗地四至,所在区、街道、门牌号,宗地预编号及编号。

④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等级调查。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的土地类型较多,而城镇村庄土地使用权宗地的土地类型比较单一。

(3)土地权属界址调查

界线调查时,必须向土地权属主发放指界通知书,明确土地权属主代表到场指界时间、地点和需带的证明与权源材料。

①界址调查的指界。界址调查的指界是指确认被调查宗地的界址范围及其界址点、线的具体位置。现场指界必须由本宗地及相邻宗地指界人亲自到场共同指界。若由单位法人代表指界,则出示法人代表证明。当法人代表不能亲自出席指界时,应由委托的代理人指界,并出示委托书和身份证明。由多个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共同使用的宗地,应共同委托代表指界,并出示委托书和身份证明。

②对现场指界无争议的界址点和界址线,要埋设界标,填写宗地界址调查表,各方指界人要在宗地界址调查表上签字盖章,对于不签字盖章的,按违约缺席处理。

③宗地界址调查表的填写应特别注意标明界址线应在的位置,如界址点(线)标志物的中心、内边、外边等。

对于违约缺席指界的,根据不同情况按下述办法处理:

①如一方违约缺席,其界址线以另一方指定的界址线为准确定;

②如双方违约缺席,其界址线由调查员依据有关图件和文件,结合实地现状决定。

③确定界址线(简称确界)后的结果以书面形式送达违约缺席的业主,并在用地现场公告,如有异议的,必须在结果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重新确界申请,并负责重新确界的费用,逾期不申请,确界自动生效。

(4)权属主不明确的界线调查

①征地后未确定使用者的剩余土地和法律、法规规定为国有而未明确使用者的土地,在国有土地使用权、乡(镇) 集体土地所有权和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划定土地界线。

②暂不确定使用者的国有公路、水域的界线,一般按公路、水域的实际使用范围确界。

③不明确或暂不确定使用者的国有土地与相邻权属单位的界线,暂时由相邻权属单位单方指界,并签订《权属界线确认书》,待明确土地使用者并提供权源材料后,再对界线予以正式确认或调整。

(4)乡镇行政境界调查

调查队会同各相邻乡(镇)土地管理所依据既是村界又是乡(镇)界的界线,结合民政部门有关境界划定的规定,分段绘制相邻乡(镇)行政境界接边草图,并将该图附于《乡(镇)行政界线核定书》,并由调查队将所确定的乡(镇)行政界线标注在航片或地形图上,提供内业编辑。

(5)界标的设置

调查人员根据指界认定的土地范围,设置界标。对于弧形界址线,按弧线的曲率可多设几个界标。对于弯曲过多的界址线,由于设置界标太多,过于繁琐,可以采取截弯取直的方法,但对相邻宗地来说,由取直划进、划出的土地面积应尽量相等。

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公路、铁路、河流等界线一般不设界标。但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或权属主有要求和易发生争议的地段,应设立界标。

(6)界址的标注和调查表的填写

一个乡(镇)权属调查结束后,在乡(镇)境界内形成的土地所有权界线、国有土地使用权界线、无权属主或权属主不明确的土地权属界线、争议界线、城镇范围线构成无缝隙、无重叠的界线关系,这些界址点、线均应标注在调查用图上。

地籍调查表(见本章附录二)是土地权属调查确定权属界线的原始记录,是处理权属争议的依据之一,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和要求认真填写。

4.土地权属界址的审核与调处

外业调查后,要对其结果进行审核和调查处理。使用国有土地的单位,要将实地标绘的界线与权源证明文件上记载的界线相对照。若两者一致,则可认为调查结束;否则需查明原因,视具体情况作进一步处理。对集体所有土地,若其四邻对界线无异议并签字盖章,则调查结束。

有争议的土地权属界线,短期内确实难以解决的,调查人员填写《土地争议原由书》一式5份,权属双方各执1份,市、县(区)、乡(镇、街道)各1份。调查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双方实际使用的界线,或争议地块的中心线,或权属双方协商的临时界线作为现状界线,并用红色虚线将其标注在提供市、区的《土地争议原由书》和航片(或地形图)上。争议未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不得破坏土地上的附着物。

5.宗地草图的绘制

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草编记录。在进行权属调查时,调查员填写并核实所需要调查的各项内容,实地确定了界址点位置并对其埋设了标志后,现场草编绘制宗地草图。

(1)宗地草图记录的内容

①本宗地号和门牌号,权属主名称和相邻宗地的宗地号、门牌号、权属主名称;

②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序号及界址线,宗地内地物及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的地物等;

③界址边长、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的相关距离和条件距离;

④确定宗地界址点位置,界址边长方位所必须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 郭艳平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郭艳平 发表时间:2018-05-23T10:03:50.2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作者:郭艳平王敏 [导读]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性资源,针对土地资源采取有效的管理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体现。 浙江远卓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20012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性资源,针对土地资源采取有效的管理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体现。但土地资源却越来越稀缺,加之部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地矛盾。对此,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重视土地资源管理,积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科学管理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这就使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而靠近城市的耕地面积不断萎缩,迫切需要改革土地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再加上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转变,如何进一步强化土地利用转型和土地资源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率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1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中,农村耕地面积正在逐渐减少,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恰恰忽视了对农村耕地的重视程度,而将土地资源大面积用于城镇用地的开发以及城市化的扩建,最终造成土地资源的分配出现两极分化,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不合理的规划现象;其次,土地资源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对于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而目前的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却忽视了这一重要的原则,针对土地的使用出现滥用、错用等现象,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使物不能尽其用。 1.2土地资源的质量有所下降 土地资源质量的急剧下降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思想观念出现错误,在进行农耕时,人们只重视农作物的产量,而忽视对土地资源的维护,导致土地资源的质量每况愈下,这就使土地的生产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对林区大量的砍伐也造成了植被以及其他生态资源的破坏,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往往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1.3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随着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致使我国可使用的耕地面积锐减,并且土地资源出现严重的退化现象。有些地区还存在严重的滥砍滥伐以及过度放牧现象,这些都导致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出现,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形成了非常严重的阻碍,并且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有超过我国已有超过25%的草场出现非的草场出现非常严重的退化,并且土地荒漠化的现象还在继续出现,这种形势导致我国土地资源出现非常严峻的荒漠化趋势,最终导致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非常低,降低了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2加强土地资源管,提升利用率的策略 2.1统筹城乡发展 现阶段,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管理模式存在不同的问题。东部地区的土地价格表现出较弱的趋势,中西部地区的土地价格就体现出增长的趋势。国家土地资源在供给上出现紧缺的问题,导致土地资源不能更好的发挥出优势。在进行城乡土地统筹和规划的过程中,其本质是对经济结构的转变和优化,使城市和乡村的土地经济能够得到协调性发展。 2.2健全和完善土地市场管理体系 土地资源是资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定会进入土地价值管理体系中。在完善土地市场管理体系和管理规范的基础上,提升土地资源的管理效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组织建立政府领导班子,在领导上运用垂直和双重领导的方式,在有效结合两种领导方式的基础上加大土地管理的力度。第二,从土地资源的使用量上出发,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提升土地利用率,有效发挥土地的使用途径。第三,政府可以制定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充分掌握市场法律法规,并在此基础上健全和完善约束机制。 2.3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管理,提升土地资源管理监督力度 在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的建设和工业建设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却加剧了土地的供求矛盾。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关注土地资源的规划和管理。从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角度出发,能够完善土地资源管理规划,把规划作为整个土地资源有效发挥价值的基础。 3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管理的现实路径分析 3.1国家需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第一,国家需要应用大量的资金、技术培养众多的新型土地开发应用的人才,使得他们在完成培训后深入到基层,与农民一起进行当地情况的研究工作,充分的进行土地资源的整体发展规划,提高土地资源保护和应用的质量。比如:一些 土壤肥力低,没有充分开发应用的土地需要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有效的保障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而对于一些土质较为干旱的土地可以进行有效的集中流转,进行花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工作,提升土地资源应用的价值。第二,建立起有效的耕地补偿制度。在进行新型土地流转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国家需要充分的保障农民的权益,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使得他们有效的应用这些资金进行新型农业经济发展工作。第三,针对当前广大农村难以留住人才的问题,国家需要从社会发展高度进行有效举措的实施。比如:出台新型的农村发展规划、给予基层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岗位和待遇等等,使得他们可以扎根农村,有效的应用好农村土地资源,发展农村的经济。 3.2有效进行土地结构调整,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有效进行土地结构调整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是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条件。首先,从我国国家的性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讲,都需要在进行土地利用方式转型、开展新型土地管理中有效的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使得他们与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好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应用,使得土地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其次,从土地资源最终应用的方式来讲,广大的农民是未来土地资源有效应用和开发的主力军,充分的保障他们的权益,有利于充分的调动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才

土地规划工作总结

土地规划工作总结 一年来,土地规划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村镇办的指导和安排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土地规划及重点工程建设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主动抓好本职工作。 一是在全乡村民建房审核报批上,主动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联系,请区规划分局,市规划局分管村民的局长到各村建房户现场踏勘选址定点,为建房户及时整理审核绘制定位图,报批建房手续和资料,并做好严格审批、把关及时向规划分局上报,特殊情况特事特办。凡是各村申报的建房手续,都能按规定政策进行审核并报主管乡长签批并在一周内上报给区规划分局审批。 我乡近几年正处于大发展,大开发、大拆迁的快速发展期加之城市东扩及宏观调控,对我乡村民建房有一定的限制和控制,全乡共16个村,已有13个村都在建小区,能分散建房的村只剩下南湾、灵宝两村部分地段散建户也是足年减少。因此,对这些散建的户工作越来越难做,手续越来越难批、难办,但对那些特殊困难群体,居住的确有困难,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个别情况单独汇报,作为特殊困难群众个别进行解决,今年重点对南湾、灵宝二村解决突出矛盾和住房办理建房手续35户、建筑面积6600㎡。 二是认真做好规划统计年报工作,对应报数据做到口径统一、数据准确、上报及时,并将各类档案资料整理汇总上报归档,确保数据资料完好无损,深受上级业务部门的好评。

三是积极主动配合区土地分局到村搞好土地变更调查,对卫片查处的土地进行逐块核准,现场进行核实,对各村违法占地、进行调查取证。 四是积极参与村解决户与户之间的用地纠纷,化解用地矛盾,解决实际问题,并将矛盾大的化小、小的化了,还基层群众一个公平一个公道。 二、积极参与百日整治控违拆违工作。 在市召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暨控违拆违大会后,全乡为更好的落实大会精神、狠抓落实。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从乡到村逐级组建领导小组、专班、信息员队伍,负责控违拆违工作。 二是明确责任、严格奖惩。村与乡签定控维拆违责任书,并将该项工作纳入目标制考核,形成“防”“控”“拆”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三是主要成效及完成的工作任务。 全乡16个村共悬挂主题宣传横幅56条,刷墙体宣传标语10条、固定宣传橱窗三个,发放违法用地行为通告1660份。在控违拆违期间,共拆除面积12330.23㎡,其中亮剑行动及大队中队联合组织大型强拆12次,拆违面积2329㎡,伍家中队组织强拆面积4165.52㎡,各村自查自改自拆4650㎡,在文明创建阶段,对宜古路、宜当路强拆面积1185㎡,广告牌240块。 三、积极完成乡党委政府安排的临时阶段性工作。 一是服从安排听从调动,积极参与全乡第八届村级组织换届工

什么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什么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谈谈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 学号;1114040118、 11土管 张宗刻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加之我国长期以来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和管理制度的制约,城市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的紧张与农村土地的低效利用局面并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探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思路 一、1、土地的含义; 土地的含义可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地球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河流、湖泊、水库等)和滩涂。其上层的气候、生物,下层的岩石和地下水等到是形成土地的外部条件,不是土地本身。广义的概念又分两种:一种认为土地系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另一种认为土地是指地球表层垂直剖面,包括气候、地貌、岩石、生物和水文等因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按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土地是自然资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无论是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产资源,还是人类和生长栖息在土地上的野生、家生动植物资源,都离不开土地,都来与土地密切相关。 2、土地资源的含义; 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含义;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指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对其的需要,同时又能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满足后代人对土地资源的协调利用。 二、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 我国实际耕地面积约1.33亿公顷,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只有0.11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25公顷的44%,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耕地0.05公顷的警界线。198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从三个方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从三个方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对于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的利用效率,胡存智认为是一个大问题。他说,我国国土开发利用中存在集聚不足的问题,就是土地利用得不够集中、不够集约,效益低下。目前我国土地集聚得比较好的一些地区,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3大都市圈,但这3个地区的集聚程度也还不够。 胡存智表示,不应该把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简单归结于用地成本太低。比如说,南方用地比较节约、北方用地比较宽松,原因就很复杂,其中之一是北方太阳的高度角低,要让阳光照到屋门口,房子间的距离就要大一点。 胡存智认为,应该从3个方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一是控制用地总量,让大家感受到资源的紧张,才会提升集约节约的水平。 二是利用各种机制、制度,鼓励大家提升利用土地的强度。比如一段时间以来,对于工业用地增加容积率、增加楼层的情况,国土部规定不用补交土地出让金。 三是进一步整治和盘活闲置土地。对以前不合理利用、低效利用的土地,就要进行整治、盘活,使土地流动起来。这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胡存智说,要使上述措施很好地落实,必须有一个重要的支撑条件,就是逐步建立起用地效率的评价和考核制度。现在国土资源部已制定了一个集约节约用地的考核评价标准,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试行。这将为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提供更大保障。

在城镇集群中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涵。当前我国不少大城市迅速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突出,而部分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又处于衰退萎缩之中。对于这种现象,胡存智认为是各方面的制度和条件造成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集聚,并不能简单地靠抬高土地门槛、提高居住成本就能解决。 胡存智说,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应孤立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而是要在城镇集群中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拿京津冀地区来说,这里有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但大家不一定都要往大城市挤,非要挤在一起,肯定就有各种“城市病”。 如果我们考虑城镇集群,包括周边的市、县、镇,比如说保定、涿州、廊坊等等,使它们和京津之间形成一种有机联系,各自承担一定的功能,这样就既可以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又可以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目前,这种大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的联系已经在自发形成。比如许多厂商的门店开在北京的商场里,但车间或者仓库放在廊坊,顾客在北京看样、下单,第二天在廊坊把货物装车,拉到北京一家一家配送就可以了。 胡存智认为,应该顺应这种经济发展的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城镇集群的布局做好产业、交通、居住等方面的规划,进行统筹安排;而不是分割开来,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放在一个个封闭的行政单位内去孤立考虑、孤立发展,那样就变成到处摊大饼,搞成小而全、大而全。 按照国土规划优化城市开发

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总结报告

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总结报告 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土资源基础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切实做好国土资 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县根据国家、省、市业务主 管部门的安排,启动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XX年前期准备,XX 年12月开始招标,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承担了此项工作。至XX年3月外业调查结束,完 成了**县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外业工作。成果经自检、自查,基本达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质量要求,现提交检查 验收。 一、基本情况 (一)全县概况 **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隅,地处东经115 ° 53’ - 116 ° 33',北纬33° 20‘一33° 47’之间。东靠濉溪、蒙城,南连 利辛,西接太和、北与河南省永城县为邻,是安徽省的北大门。 总面积2109.3平方公里。全县辖27个乡镇,379个行政村,4667个村民组,人口132万元人。 **县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海拔26.5 —34.5米,坡降约七千分之一。由于降雨、河流的侵蚀作用和人类的长期活

动及近代黄泛影响,平原地区又有不同的微域地貌,具有大平小不平的特点。中部的涡河、北部的包河和南部的西淝河两岸受黄泛的影响最大,为近代黄泛沉积所覆盖,地势较高。涡河与包河、涡河与西淝河之间是两片低洼的平原。 全县地貌大致可分为石灰岩岛状残丘、河间平原、黄泛沉积平原三种类型。 **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生长期较长。年均日照时数2327.4 小时,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24.7千卡/平方厘米,适合喜光作物的生长。年均气温14.6 oC,无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818.6mm,但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年际变化大,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 (二)调查原始资料情况 按照第二次土地调查有关规程要求,收集以下资料: 1、1:1万正射影像图套合工作底图。 2、县级以上人民下放确定的国有土地集体土地的登记 资料。 3、政府最新划定、调整、处理争议权属争议界线的图 件、说明及有关文件等确权资料。 4、集体土地登记发证资料。 5、土地的征用、戈I]拨、出让、转让等相关资料。 6、建设用地审批文件等资料。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土地资源却越来 越稀缺,加之部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地矛盾。对此, 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重视土地资源管理,积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合理利 用土地资源,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科学管理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能够保证人们生产生活的生产 资料。不过,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的加快却为土地资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这对如今的土地评价工作提出了巨大 挑战。可以说,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作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一个分支,既 能权衡土地资源是否达到合理利用的评判标准,又是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和土地 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总结前人对土地利用的评价,将对待土地的 伦理行为纳入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 全面地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方式做出评价,从而合理、高效地指导土地资源可持 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土地规划管理现状 土地规划,就是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水、田、路、村、林等进行综合 整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耕作效益,从而使有效耕种面积增加。目前, 土地规划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土地规划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1土地权益不清,纠纷不断 土地规划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土地产权问题,土地产权直接关系 到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而土地规划需要对土地的产权进行重新认定,由于部分 政府官员不重视产权问题,农民参与土地规划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地区土地 权属混乱,权属记载模糊,导致土地规划过程中纠纷不断,甚至引发流血事件。 1.2追求形象工程,面广质差 在土地规划过程中,部分政府官员为了提高政绩,把土地整体当成形象工程,只重视土地规划的数量,而不重视土地规划的质量,导致土地规划面广质差,土 地规划无法发挥实际作用。由于政府简单的扩大耕地面积,对土地进行随意处理,导致很多原本优质的土地遭到破坏。 2促进土地规划管理的有效对策 2.1编好土地规划,加强土地资源监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土地资源却越来越稀缺,加之部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极大加重了人地矛盾。因此,相关管理部门 务必做好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工作,确保土地资源在管理与利用方面,均能以规 划为起点,实施总体部署,以最大限度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带头”作用,从 而严令禁止擅自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行为,合理建设公共用地,形成人口集 中于城市,住宅集中与社区,工业集中于产业基地的局面,从而保证每一寸土地 均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不断加强对土地管理与合理 利用的监察力度,坚决惩治土地违法行为,对于知法犯法者,应坚决追求其民事 责任。

土地资源名词解释

类型,指某一组具有共性的事物或现象的集合。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土地资源类型,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它在地形平坦或均匀的大区域内表现比较明显。纬向地带性的表现决定于地球的形状和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地带的热量差异,从而使地表的气候、植被、土壤及土地类型等均呈现沿着纬线方向带状递变。 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沿经线方向南北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呈现按纬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这是由于大陆的大区域内各地区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使气候、土壤、植被等要素产生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从而造成土地综合体的经向地带性。 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指随着海波高度的上升,土地类型出现有规律的垂直方向更替的现象。由于海拔升高,在一定高度范围内,温度随之下降,湿度随之增高,植被、土壤等产生了垂直带状变化,土地类型也表现出垂直地带性。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 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土地利用类型,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它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第三,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第四,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其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其功能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土地资源的类型分类和分级。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划分为一个不同层次的类型结构体系。 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的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 土地资源评价,又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自然适宜性,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的适宜程度。由于土地条件是千变万化的,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要求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这两者很难协调一致,即某一块土地是很难完全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的,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种满足程度,或者称为适宜程度,就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定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的评价。 土地质量,土地的某类综合属性,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具有共性的土地特性决定的,它在一定的方面影响某类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如土壤水分有效性从水分是否充分影响作物的适宜性,土壤的抗侵蚀性从土地是否能持续利用方面影响土地利用的适宜性。 土地利用要求,指土地用于一定的方式时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和管理条件。通常以所要求的相应的土地质量等级来表示。 比配,指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土宜,就是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因而在此区域形成特有的经济品种。 土宜评价,指在土宜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的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的过程。一般来说,土宜评价除了评定生产力,更加注重评定产品的品质。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评定这一潜在能力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动态模型,指模型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可能变化,可以模拟有关因素发生变化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经济分析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毛利,指农民或农业生产单位出卖产品的年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得出的利润(或亏损)。 土地经济分级,指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在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等级,它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指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土地资源核算,指对一定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经济价值进行核查计算。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锦州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研究

锦州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研究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家对土地管理越来越重视,并将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客观上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地开发整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国土地利用面临的问题突出,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以锦州区域土地资源的研究为例,针对锦州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整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土地资源;国土规划;开发研究 1 锦州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锦州市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独具特色。锦州南临渤海,北依松岭山脉,位于著名的“辽西走廊”东端,是连接中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京哈铁路、秦沈铁路客运专线、京哈公路、京沈高速公路、辽宁滨海公路横贯全境。锦阜、锦朝高速公路及102线国道使锦州与周边城市形成了“一小时城市群”。 锦州市地貌结构为“三山一水三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海拔400 米的山区,向南逐渐降到海拔20米以下的海滨平原。山脉连绵起伏,东北部有医巫闾山脉,西北部有松岭山脉,大、小凌河、女儿河横贯境内。 2 锦州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地球生态环境中,土地因素的恶化最为严重,过度砍伐森林和对土地的超负荷利用,使全市都在面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地力减退等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和破坏。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活、农业和交通。堆存的大量城市生活垃圾,不但占用了大量土地,也对水体和土壤等产生了污染,甚至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污染事件;工业所排放的废气、烟尘等所引发的酸雨,也直接或间接的污染了大片土地。 2.2 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失衡 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城乡建设和生产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不仅表现在工业、商业、居住用地比环境污染和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和破坏。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活、农业和交通。耕地数量急剧减少。耕地减少的原因在农业内部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所致。另一类,则是非农业建设占地所造成的耕地永久性流失,特别是很多开发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农民失地严重,比如盲目圈地建设开发区,农村宅基地严重超标等。

2019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推荐word版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201X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 ?第二篇:第三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a4 ?第三篇: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填表要求 ?第四篇:土地利用调查报告 ?第五篇: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201X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 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耕地18.31亿亩 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降为1.4亩; “十五”期间全国耕地净减少9240万亩 最近,国土资源部完成了全国2005年度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和逐级汇总(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亩降为1.4亩。 2005年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建设占用318.2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208.1万亩,灾毁耕地80.2万亩,生态退耕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8.5万亩,4项共减少耕地1002.4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 数据显示,2005年当年新增建设用地427.4万亩比上年增加6%。2005年,东、中、西部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分别为242.4万亩、57.2万亩、127.8万亩,各占当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的57%、13%和30%。“十五”期间,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

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土地资源配置5100字

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土地资源配置5100字 本文应用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理论推导表明,按照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来配置土地资源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的总福利水平。本文以福建省为例,研究了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西北、中部来说,福建处于沿海地带水分充足、气候适宜的条件,对于耕地的发展应是有足够的优势。福建省城市土地的利用受到城市规模的限制,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所以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的用地政策,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才能有效解决人地矛盾。 比较优势土地资源配置集约化 以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一直都在100%以上,其中房地产的开发拉动了区域经济直至全国经济的增长。随着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扩展的工业以及城镇用地持续增加,许多农业用地发展为工业与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减少的问题将会引发更大的粮食安全问题及土地利用的效益问题。我国采用了耕地保护政策以抑制耕地的减少,然而对于现实看来,政策的实施却比期望的差别较大,耕地保护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矛盾。政府制定这些政策时,没有考虑到经济增长与资源配置的协调性,也没有合理得利用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各个省份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优势,以及根据资源优势来配置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最优化,以此提高整体效益。以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土地应如何配置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以福建省为例,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上的发展,李嘉图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比较成本的差异,每个国家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比较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进口其比较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由此可以获得比较利润。在此之后,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又进一步提出了H-O要素禀赋论,生产要素禀赋论提出: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生产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 二、福建省土地资源现状 (一)农用地利用现状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福建省土地总面积1240.16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1076.4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80%;建设用地面积58.8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5%;未利用地面积104.8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5%。全省耕地面积135.4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92%。 耕地中,灌溉水田面积86.18万公顷,望天,田面积22.97万公顷,旱地面积21.23公顷其他耕地面积5.02万公顷,分别占全省根底总量的63.65%,16.96%,15.68%和3.71%。而我省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沿海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7.20%。 我省园地面积61.9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园地以果园和茶园为主。且园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园地占全省园地的73.96%.我省林地森林覆盖率达62.96%,林地是全省面积最大的用地类型,全省林地面积908.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13%,而全省林地集中在内陆地区,内陆地区林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5.78%

关于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几点思考 陈文强 《土地调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国家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近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 以下简称《通知》 },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明确自2017年起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确定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的标准时点。如何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是当前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本文就第三次土地调查有关问题谈些看法和意见。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应遵循的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第二次土地调查于2007年7月开展,调查数据更新至2009年10月31日标准时点,距今已经近8年了。第二次土地调查由于受当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等因素的影响,其部分成果真实性存在问题,图数与实地有许多不一致,加上8个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存在的变更不到位和地方人为因素的干扰,现有的成果现势性不强,已经不能客观、准确反映各地实际的土地利用状况。第三次土地调查必须避免第二次土地调查出现的问题,要客观、准确调查各地土地利用真实情况,对出现耕地面积增减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减等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出

来,不得隐瞒和擅自修改。 2、充分应用“3S”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原则。与第二次土地调查相比,第三次土地调查采用的遥感影像的分辨率更高、时效性更强,互联网技术更加成熟,因此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将大大提高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效率和成果的准确率,也更有助于成果的运用和互联共享。 3、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重点的原则。第三次土地调查内容很多,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土地条件调查等。第三次土地调查要求于2019年6月底前完成实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的标准时点,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突出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重点,才能确保调查工作按时保质顺利完成。 4、有利于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在土地类型调查中,对难以判定的地类要从有利于保护耕地出发确认相关地类,如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耕地已经改种果树、茶树、林木等,或已作设施农用地的,要看其耕作层是否破坏,耕作层未破坏的按耕地调查,耕作层已经破坏的按非耕地调查。 5、充分运用现有各级各部门调查成果和资料的原则。目前各级各部门的调查资料和成果不少,如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调查所用的1:2000的航空遥感影像图分辨率高、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成果新等,这些资料和成果可利用价值很高。国土部门已经基本完成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资料

国土空间利用如何高效

C o ver Topi c 深度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明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我国发展阶段性新特征是即将迎来以大量用地为支撑的三大“高峰”——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和工业化高峰,形成了对国土的刚性需求,这一严峻的形势促使我们在“十二五”这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国土空间高效利用。 国土空间利用如何高效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 严金明 础,这也是一种必然性。如果中国的田块格局没有达到高标准、成规模,粮食安全是没有切实的基础保障的。 而纵观世界各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历史,走的都是提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道路,是以劳动生产率论英雄,而不是以产量高低论英雄。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扩大规模经营,上技术、上装备,这仍要落脚到农田整治上。 三是条件性。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要考虑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和各种局限性,在布局上突出层次性、差别化。要下好“一盘棋”,用“两条腿”走路——农田整治和村庄整治要一盘棋谋划;两条腿走路是指农田整治要加快,村庄整治要积极稳妥。整治中要坚持全域整治,突出区域特色,建设好农村生态环境。 四是时机性。农村土地整治如果现在不抓,就会错失良机,给将来制造更大的困难,不仅成本会大大增加,而且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我们发现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农民在30年间房子反复六七次拆了建,建了拆,而且建新不拆旧,不仅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农民也无法积累财富。 农村土地整治要抓机遇,但并不是说就要大拆大建,而是要有层次地、积极稳妥地整体推进、系 统推进。 五是现实性。农村土地整治要实事求是,不能够脱离农村现实。实事求是就是要承认现行制度约束还比较大,要加快改革的步伐,释放制度的潜力。 制定《土地整治法》,依法推进土地整治。土地整理中对布局不合理的土地进行调整,一些农民往往会认为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到了侵害,出现类似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法律层面上缺乏协调,迫切需要一部《土地整治法》来协调土地整治与农村土 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的关系。 加快建设农村土地市场。这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最实在的一步,是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 提高执行力、监管能力。一些地方在土地整治中出现了腐败现象,说明我们的执行和监管能力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要建立有效的执行和监管机制,确保土地整治能做得好,管得住。 提高社会认知度与承受力。现在很多群众不相信土地整治能给他们带来实际好处,甚至有些专家也抱有怀疑态度,认为侵犯了农民的权益。因此,要把土地整治中的好典型、好经验总结好,宣传好,提高全社会对土地整治这项利国利民工作的认14 中国土地·2010年第11期

最新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

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2020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第二篇:第三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a4第三篇: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填表要求第四篇:土地利用调查报告第五篇: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2020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耕地18.31亿亩 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降为1.4亩; “十五”期间全国耕地净减少9240万亩 最近,国土资源部完成了全国2005年度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和逐级汇总(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亩降为1.4亩。

2005年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建设占用318.2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208.1万亩,灾毁耕地80.2万亩,生态退耕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8.5万亩,4项共减少耕地1002.4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 数据显示,2005年当年新增建设用地427.4万亩比上年增加6%。2005年,东、中、西部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分别为242.4万亩、57.2万亩、127.8万亩,各占当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的57%、13%和30%。“十五”期间,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加之农业结构调整频繁,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9240万亩,由2000年10月底的19.24亿亩减至2005年10月底的18.31亿亩,年均净减少耕地1848万亩。这是国土资源部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公布的最新数据。 该报告显示,这5年间,我国建设占用耕地1641万亩,灾毁耕地381万亩,生态退耕806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93万亩,共计减 少耕地11380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140万亩。全国耕地面积年均净减少1848万亩。

土地资源概念

水文等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形成的立体自然经济综合体,对土地的任何利用活动,都受土地生态系统构成要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 指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 包括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 0.4~0.7um可见光的 作物类型,强光照(棉花,谷类)有利生殖生长,弱(茶 简称日长,指一地区从日出到日落可能的日照 (短)日照植物,如小麦,油菜(玉米,棉花) >=10积温即活动 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 指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及各要素 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景观形 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相对一致的空间单元划为一类型 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或利用 是由其个个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 一是土地类型的地 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 包括空间结 区域内各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 以及权属上的所属 为一定目的,在一定土地用途条件下,对 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土地性状的组合方 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 土地的某类综合属性,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具 它在一定的方面影响某类土 是指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 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 是指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的那个因子的 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 而且对该类作物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 是在土宜调查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要 是指土地用于一定的方式时所需要的自然 指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 评级土地利用方 指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形状, 或土 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 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 在行政区内进行的农 指对一定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的经 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 在统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 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 入的高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 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 需要根据 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 为一定目的而从事 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的需求的同 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人类之间相 土地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 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能流和物 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理自然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