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合集下载

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上

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上

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上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有180年的历史,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等,其核心是社会保险制度。

国外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1、萌芽阶段代表国家是英国。

16世纪前后,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进入工业化早期,伴随着圈地运动后,农民被迫离开土地,部分沦为流民,无家可归,社会矛盾突出,政府被迫考虑救济贫民问题。

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也称旧《济贫法》),标志着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规定政府有义务对贫民进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存权利。

旧《济贫法》确认国家负有救济贫民问题的责任,并形成了一种社会救助制度,但是救助对象有限,救助水平是低层次的。

2.形成阶段代表国家是德国。

德国统一后,统治阶级极欲进行对外扩张,但当时国内矛盾重重,劳资关系恶化,产业工人风险突出。

当时德国的铁血首相俾斯麦颁布了三项法案:1883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保险法》,从而完成了当时世界上第一份比较完备的工人社会保障计划,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这三项法案受到工人普遍欢迎,有力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德国的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从性质上看,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了保障对象的权利与义务,从内容上涵盖了疾病、工伤和老年这三项劳动者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风险,从体制上明确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以交费作为享受保险的条件,保险费用多方共同负担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具备的基本原则。

因此这种社会保险制度比社会救济制度更具现代意义,成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诞生的标志。

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分别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险制度。

3.发展阶段代表国家是美国。

受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遭到重创,大量工人失业,老年人的养老储蓄化为乌有,传统的社会救济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五代十国时期的制度演变与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的制度演变与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的制度演变与影响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割据最为严重、变动频繁的时期。

这个时期,自唐朝末年至北宋建立之前,历时约五十余年,出现了十个相对独立的政权,它们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唐、吴越、南楚、南汉、吴越十国。

在这个乱世之中,各个政权通过制度的演变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对后来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五代十国时期的制度演变1. 继承唐朝制度: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初期,各个政权大多还是沿袭唐朝的制度来统治。

例如,后梁政权继承了唐朝的官制和科举制度,以及地方行政制度;后唐政权也主要沿袭了唐朝的制度,但也做了一定的改革,如加强中央集权。

2. 北方政权的变革:北方政权在面对外族侵袭和内部的割据问题时,逐渐开始进行制度的变革。

后晋政权在政治制度上较为开明,推行“均田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南汉政权则采用“均税法”,更加注重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3. 南方政权的特色:与北方政权不同,南方政权在制度上更加注重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南唐政权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建设,如修筑了金陵图书馆,选拔人才;吴越政权则致力于发展海上贸易,制定了一些推动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

4. 各个政权的军制变革:在五代时期,随着战乱频繁和政权更迭,各个政权开始对军制进行调整。

例如,后唐政权建立了“五京制”,将北方分为五京,分别安置官兵;后周政权则进行了军队编制的改革,实行了“上中下”三军体系。

二、五代十国时期制度演变的影响1. 中央集权的衰落: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权割据的严重性,各个政权在面对外患时常常无法形成统一的力量,导致政治上的薄弱和中央集权的衰落。

这对后来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地方诸侯的崛起:在五代十国时期,各地诸侯割据势力的形成和发展,对地方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种地方诸侯的崛起,为后来南宋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 农业经济的衰退:在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和政权更迭,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农民遭受了很大的苦难。

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史

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史

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史1.中国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中国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的经典著作中就提出了“大同”、“仁政”、“兼爱”、“富民”等社会救助、社会互助的思想,例如:“以保息六政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2.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制定并实施一些如我们今天称为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措施。

秦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以秦为例,可见一斑。

(1)秦王朝救灾政策及实践。

赈灾救恤:平时兴建仓储,储存大量粮食,发生严重灾害时,”发仓庚以震贫民”。

临灾时采取紧急应灾措施,实行“赈赐”粮食、衣物、用于安葬死者的钱款。

减免租赋:免除田租,减免土地税、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及其他杂税。

组织生产自救:政府有条件地贷给灾民耕井、种子、食品、生产工具乃至田地等,以帮助灾民恢复生产。

组织灾民中闲散劳动力从事必要的劳动,如修治河水等,给以钱物,此即以工代赈。

安置流民:赐钱、赐物、免除徭役外,将一些公田赐予或租给灾民,鼓励其生产。

针对疫情,政府送药和派遣医生到疫区治疫病,强制隔离病人,安葬死者,还由政府出资举行“大难”仪式,即以巫术“驱鬼”等。

3旧中国的社会保障概况旧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劳动人民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工人工资很低,劳动条件也十分恶劣,经常发生伤亡事故。

企业技术落后,装备陈旧,劳动时间一般达12个小时,有的甚至高达15个小时以上。

矿井工人与纺织女工的境遇更加凄惨。

井下工人不仅工资很低,而且一旦发生工伤或疾病,就即刻被辞退。

4.旧中国工人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争取社会保险的斗争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就把争取实现社会保险作为工人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1921年,党设立了专门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并于1922年5月在广州召开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拟订了《劳动立法原则》和《劳动法案大纲》,号召工人进行劳动立法斗争,要求军阀政府颁布劳动法,实行社会保险。

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供社会福利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互助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渐演变和完善。

一、古代互助制度的起源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生活在原始社会中,面临着狩猎、采集等生存困境。

为了共同应对生存挑战,人们形成了互助制度。

在互助制度中,人们相互帮助,共同分担食物、住所等资源,以确保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这种互助制度奠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渐从个人互助转变为国家层面的保障。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工业革命时期。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人阶级,他们面临着工伤、失业等风险。

为了保障工人的权益,一些国家开始实施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扩大和完善。

20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实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为公民提供医疗保障。

20世纪中叶,一些国家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

此外,还有失业保险、住房保障等多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和发展。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与挑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

其次,它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最后,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然而,社会保障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会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等制度需要更多的经费支持。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仍然存在差异。

一些弱势群体仍然面临着保障不足的问题。

最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也需要考虑。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关系,确保制度的可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世界)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世界)

▪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协调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时期(1601—1882年)▪1、标志▪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

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

▪▪2、背景▪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工业化。

▪3、保障特点▪旧《济贫法》:就业保障(强迫劳动)+财政补贴(福利救济)▪新《济贫法》: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救济▪▪(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时期(1883—1934年)▪1、标志▪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2、背景▪工业化和德国工人运动▪3、特点▪针对工人实行的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

▪▪问题:为什么会在德国首先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1、经济上:欧洲工业革命完成,德意志统一后超过英、法。

▪2、政治上:▪a、德国的工人运动:一方面工人受资本家的压迫很重;另一方面,德国盛产哲学家,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工人运动。

▪b、铁血宰相开拓海外殖民地,攘外必先安内。

▪3、理论上:新历史主义的理论。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935—1947年)▪1、标志▪1935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2、背景▪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3、特点▪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为主的保障制度步入综合性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为什么美国出台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1、经济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社会危机剧增。

▪2、政治上:罗斯福新政。

危机→政府干预+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社会总需求。

▪a、举办公共工程b、扩大社会保障开支c、拉动消费d、促进就业▪3、理论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年)▪1、标志▪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战
争和国内经济困难,社会保障制度处于萌芽阶段。

政府主要通过发放低保金、提供免费医疗等方式解决一部分社会保障问题。

2. 1978年至1993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了市场经济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也开始进行调整。

1986年实施的《职工工
伤保险条例》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步,其后陆续推出了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

3. 1994年至2002年:1994年,中国全面推行了“五险一金”制度,即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为全社会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4. 2003年至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2003
年开始实施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扩大了保障范围。

此后,还相继提出了全民医疗保障、居民大病保险等制度,并逐步加大了保障水平。

总体来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起步到完善的过程,不断拓展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未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满足全体人民的保障需求。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变革时代,持续了近百年。

在这个时期,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对后来的中国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五代十国的特点。

一、政治制度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制度,但由于战乱频繁,地方割据,形成了大量的独立政权。

各独立政权的政治制度也有所不同。

其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南汉、南唐和五代十国中最后的南宋都是由中原的汉人建立。

他们采用了传统的封建制度,设立了君主,设立封建爵位,行封建礼仪。

封建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弟、郎等多个等级。

各级爵位有明确的差别,代表其在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

王爵是最高爵位,而郎爵则属于最低等别的爵位。

王位可以由皇子或皇亲贵族继承,而下级爵位则可以通过官职和实绩获取。

在契丹国、吴越国、前蜀、后唐、后晋、辽和西夏等政权中,由于其本土的特殊性,采用的政治制度也与中原汉人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沿袭了中原汉人的封建制度。

在整个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较多的地方割据政权。

这些政权采用的政治制度则属于一个比较混杂的状态。

有的仿效中原汉地的封建制度,有的依照本土的风俗习惯设立官职和称号。

而且这些地方割据政权中的许多地方势力均基于地缘等现实考虑而建立,所以具有很强的地方色彩和特征。

在整个五代十国时期,绝大部分政权都充斥着内部争斗和明争暗斗。

同时,每个政权也不可避免地在外部与其他政权进行军事竞争,这进一步加剧了这段历史时期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性。

二、社会文化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特别是在文化艺术方面,出现了许多比较出色的表现形式。

1.文学艺术: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学艺术,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和魅力的文化气氛。

五代文学形成了与唐朝文学时期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思潮。

唐朝文学所代表的是一种国家性的文学,而五代文学则是一种个性化的文学。

在五代时期,文学艺术有很多的突破和创新。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一、简介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

它旨在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手段,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障、退休保障等福利服务,确保社会公平和人民幸福。

本文将详细介绍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

二、古代社会保障1.原始共产主义时期:人们共同劳作,共同享有劳动成果,不存在明显的社会保障制度。

2.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对奴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但其规模和范围有限。

3.封建社会时期:封建主对农民提供基本保障,并设立救济机构,如救济院和公益土地。

三、近代社会保障1.工业革命前期:出现世界上第一个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即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

2.工业革命时期:工人运动的兴起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各国陆续出台了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

3.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普及和发展。

各国相继建立了国民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

四、现代社会保障1.全球化时代:社会保障制度面临挑战和改革,需要更加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形势。

2.发展中国家:尚处于社会保障制度初级阶段,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

3.发达国家:不断创新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和覆盖面。

附件:1.德国社会保险法全文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相关政策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社会保险制度:通过社会保险基金征缴费用,为参保人提供医疗、养老、失业和工伤等保障的制度。

2.社会救助制度:为生活困难的人提供临时救助、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等福利服务的制度。

3.社会福利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教育、就业、住房等各个方面的保障和帮助的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十国社会保障思想及制度概述唐朝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前后共53年。

一、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划分:五代的更迭国号时间创建者族属都城灭于后梁907-923朱温汉开封后唐后唐923-936 李存勖沙陀洛阳后晋后晋936-947石敬瑭沙陀开封契丹后汉947-951刘知远沙陀开封后周后周951-960郭威汉开封北宋十国的更迭国号时间创建者都城灭于国号时间创建者都城灭于前蜀891-925王建成都后唐南汉905-971刘隐番禺北宋吴892-937杨行密广陵南唐南平907-963高季兴荆州北宋吴越893-978钱鏐杭州北宋后蜀925-965孟知祥成都北宋闽893-945王审知福州南唐南唐937-976李昪金陵北宋楚896-951马殷潭州南唐北汉951-979刘崇晋阳北宋二、五代十国时期的特点五代政权主要位于黄河流域,朝代前后更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一个王朝取代前一个王朝,并且统治位置基本相同。

十国政权主要在南方,有一个在北方,是位于山西的北汉。

这些政权有前后相继也有同时并存。

五代十国是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同时也是中国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经过总结,这一时期具有这样的特点:(1)五代十国是晚唐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多是晚唐时期的地方节度使,或者是五代的地方节度使。

(2)在长期的混战中,局部政权逐渐扩大,割据势力减少,特别是后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活动,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周世宗在经济、政治各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为统一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改革比较全面,对于百姓的体恤,促进经济的发展,与我们所讲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相似。

(3)这一时期北方战乱不断,统治残暴,关卡林立,禁令繁多,商税苛重,酷刑暴力,经济残破,对于农业的生产,百姓的体恤政策几乎没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比较稳定,各割据势力也比较注重发展本地经济,但是也有很多统治者昏庸无能残暴无道。

由于这一时期比较混乱,国家兴起,朝代更替频繁,许多政策都不健全,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查找到太多资料。

三、各国制度介绍(一)后梁后梁历时16年,是五代中历时最长的政权,但也是五代中统治区域最小的一个。

后梁建立后,战争从未停止过,直至亡国。

朱温残暴好杀,荒淫无耻,后被其子所杀。

923年,后梁被后唐所灭。

(二)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后,战事减少,生产恢复,是五代少有的小康时期。

明宗死后,内乱迭起。

937年初,后晋兵攻入洛阳,后唐亡。

(三)后晋后晋建立后内部叛乱不断,942年石敬瑭死,少帝即位,耻于向契丹称臣,两国关系恶化。

947年初,契丹兵攻入开封,后晋亡。

(四)后汉刘知远在位不足一年病死,隐帝继位,忌杀大臣。

950年,天雄节度使郭威被迫起兵反抗,隐帝在乱军中被杀。

后仅仅统治4年就灭亡了。

(五)后周周太祖出身微寒,对民间疾苦比较了解,称帝后即着手改革弊政,惩治贪污,提倡节俭,废除一些杂税和苛法,这对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起到了一定作用。

954年,郭威死,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

周世宗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础上,继续革新政治。

周世宗的经济改革1、鼓励开垦荒田把中原无主荒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并对逃户庄田颁布处理办法,优待从辽朝返回的逃户。

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

2、减轻田税958年(显德五年)颁布均田命令,派官吏均定河南六十州赋税,连曾经享有免税特权的曲阜孔氏也得交纳。

又下令免收以前人民所欠两税,取消两税外的苛捐杂税和一些徭役。

这一制度与今天的取消农业税相类似,具有浓厚的社会保障性质,减轻百姓负担,促进经济发展。

3、兴修水利,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

如先后派宰相李谷巡视黄河堤防,发丁夫六万人修固河堤;调发丁夫到原武(河南原阳)堵塞黄河决口,减少了水患。

956年和959年,疏浚汴河、五丈河,连接济水,使山东船只直达开封。

又疏浚汴河南段及山阳渎,重新沟通从黄河到长江的水道。

从此,山东和江淮的粮食、货物都可由水道直达京城,使开封繁荣起来。

减轻水患,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降低了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属于社会保障的内容。

4、抑制寺院经济。

为发展经济,保障有充足的劳动力还下令停废敕额(朝廷给予编制)外的寺院3 万余所,敕额外僧尼一律还为编户,禁止私度僧尼;收购民间佛像铜器铸钱,缓解了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周世宗的政治军事改革1、严惩贪暴不法官吏。

2、禁止地方军将干政。

广顺三年(953)诏:“其婚田争讼、赋税丁徭,合是令佐之职。

其擒奸捕盗、庇护部民,合是军镇警察之职。

今后各守职分,专切提撕,如所职疏遣,各行按责,其州府不得差监征军将下县”。

(《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四》)3、加强中央禁军。

整肃军纪;淘汰老弱、吸收精锐。

“诸军士伍,无不精当。

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

4、在刑法方面周世宗亲自裁决政事,执掌赏罚大权,并要求自己不因怒刑人,因喜赏人。

他还对五代相沿的律、令、格、敕进行删节、注释和评议,详定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颁行全国。

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并开始进行统一战争。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

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后周亡。

(六)前蜀、后蜀王氏、孟氏据蜀先后七十多年里,境内战事很少,但是前、后蜀统治者都荒淫奢侈,宴饮游猎,不理朝政、政治腐败。

925年被后唐所灭。

(七)吴、南唐杨行密初定江淮,招抚流散、保境安民,在内政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更加重视农桑,收税不用现钱,用谷帛代现钱,并“虚抬时价,折纳绸绵绢本色”。

用高于市价三四倍的虚价来折合实物,并且废除丁口税。

下诏告诉百姓:“民三年内种桑够三千株,赐帛五十匹;每丁垦田够八十亩,赐钱二万;桑田和农田都免租税五年。

”这样奖励农桑,在五代时期是唯一的国家,也因为是个富强国,所以有力量抵御北方军阀的侵扰长江流域。

南唐前期仍继续这种做法,并且南唐统治者崇尚儒家文化,推行崇文抑武政策,重新确立纲常伦理,大力提倡儒家思想,重用儒者。

南唐一度十分强盛。

(八)吴越、闽吴越的创建者钱镠及其后继者均采取保境安民政策,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对中原王朝一律称臣,对邻国的战争也适可而止,是五代十国中最为安定的地区之一。

吴越于978年降北宋。

闽在王审知统治期间政治较好,以保境息民为立国方针。

称臣中原,交好邻国,提倡节俭,减轻赋役,以保境息民为立国方针,他还建立学校,劝农桑、定租税,奖励通商。

在他在位期间,闽地的经济、文化都得以迅速发展。

王审知死后,诸子争位,内乱不已,国势衰落,945年被南唐攻灭。

闽亡后,北方福州为吴越所占,南方泉、漳等地初归南唐,被后闽旧将留从效割据。

(九)楚、荆南五代时期在湖南建立的马楚政权, 采取了对外臣服中原朝廷, 对内“养士息民”的治国策略, 使湖南的经济、文化出现短暂的繁荣, 进入了自战国时的楚国、汉代的长沙国后的第三个高峰期。

马楚充分利用地方资源, 发展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

1、在农业上, 实行募民营田制度天福八年(9 3 4 年), 命营田使邓懿文“籍逃田, 寡民耕艺”。

即把一些闲置野田与犯法之家所没纳之田实行募民营田,“五年不收租税”,如果“将吏能于镇戍之地营田者,官给牛及种粮”。

这样,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 也增加了粮食产量。

2、兴修水利马楚作为泽国, 防旱防涝十分重要。

马楚十分注意兴修水利,如在潭州东2 0 里(今长沙市东郊树木岭)修建龟塘(又名圭塘),“概田万顷”;在衡州的衡阳县修建马王塘,“大可百亩”;在辰州(治今湖南玩陵)的西北3 0 里修建“莲花塘”;在朗州的武陵县西南与东南,分别修了上石匠与下石暇,目的是“以御水势’。

3、在手工业中, 抓制茶与纺织。

湖南丘陵、山地多, 土带酸性, 是种茶的好地方,是农民一项不小的副业收入。

五代时期的马楚产茶多少没有具体统计, 但宋代有记载, 绍兴(1131一1162 年)中, 荆湖北路产茶905845斤,荆湖南路产茶1125864斤,估计洞庭湖各县占荆湖南北两路之半, 约占当时全国茶叶产量的6.25 %。

特别是湖南的枕子茶、含青茶(又名岂湖茶)、码滩茶最为名贵, 曾作为贡品上奉朝廷。

自汉唐以来, 湖南以丝纺、麻纺著名。

马楚主政后, 实行“输税者用帛代钱”,促使普通农户种桑、织帛。

这样,“至是机抒遂絮于昊越”。

〔在马楚时, 桂管属其辖地,于是湖湘大种植木棉。

不但作为土人的服饰, 更重要的是做成奢侈品, 如吉贝布, 受到中原朝廷的青睐;所以马楚将其作为贡品进献, 以讨朝廷的欢心。

在商业上, 马氏父子实行重商政策。

他们看好中原市场, 以茶马互市而营利。

北方肉食多, 喝茶既促进消化而又有消毒作用, 因此北方是广大的茶市场。

可茶叶产在南方, 一是集中于山川秀丽的巴山蜀水之间;二是在太湖周围的著名风景区;三是洞庭湖周围之地。

〔后梁的朱全忠扣押吴的卖茶使者与茶叶, 引起双方之战, 茶叶交易处于停顿。

〕蜀地茶叶虽多,官私茶园规模很大,但蜀道艰难,影响了与中原的茶叶贸易。

唯有湖南马氏与中原关系良好,为茶叶北销提供了有利条件。

马楚见有利可图,采取官营形式,即由王国组织商人对中原地区及邻国进行大规模交易。

930年马殷死,诸子争立,政局混乱,951年被南唐攻灭。

荆南是十国中最弱小的一个,对周边强国称帝者,一概称臣,并凭借其地理优势,发展贸易,故能偏安一隅。

963年被北宋所灭。

(十)南汉、北汉南汉国君自刘岩起,都是极奢侈极残忍的暴君。

荒淫无道,赋役沉重,统治残暴,是十国中最为腐败的一个。

971年为北宋所灭。

北汉为后汉高祖刘知远弟、河东节度使刘崇所建。

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979年亡于北宋。

四、个人感想开始对五代十国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五代十国非常混乱有很多国家,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弄明白了五代十国的划分。

也了解到除了表上的这些国家,还有很多国家因为太小,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

但是写五代十国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内容,觉得对自己来说来比较困难,因为与这方面相关的资料比较少,各个国家的机构建制内容比较少,在写起来不太容易。

五代十国作为一个过渡时期,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很多文人雅士,流传下很多诗词歌赋,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唐后主李煜不是一个好君主,但是他是一个好诗人,被俘后,他念念不忘故国,将思念之情寄于诗赋,他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诗句广为流传。

正所谓否极泰来,在经过了五代十国短暂的混乱时期,在随后的北宋就有了相当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