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二)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高中地理 课后知能检测 第2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湘教版选修6(2

2017-2018年高中地理课后知能检测第2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湘教版选修6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年高中地理课后知能检测第2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湘教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年高中地理课后知能检测第2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湘教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第2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一、选择题右图①②③分别为自然资源、能源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之间的关系。
读图,完成1~3题.1.下列属于图中阴影部分的是()A.煤炭B.水能C.铁矿D.焦炭2.下列自然资源没有地带性规律的是( )A.水资源B.煤炭资源C.土地资源D.森林资源3.按自然资源的属性,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生物资源B.气候资源C.水资源D.铁矿资源【解析】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按其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它们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其分布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具有地质成矿规律。
【答案】 1.B 2。
B 3.D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
预计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地区。
有资料表明,伴随水资源危机而出现的“环境难民”在1998年达到2 500万人,第一次超过“战争难民”的人数,据预测,在2025年之前,由水荒导致的难民多达1亿人。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2.解析:第1题,珲春以山地为主,季风气候显著,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丰富,冬季处于背风地带,降雪较少;珲春位于中纬度,冬暖夏凉;这里纬度较高,一般不会有台风影响。
据此选B。
第2题,森林植被的恢复,影响到的一般是流量(水位)和含沙量,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选A。
答案:3~4.解析:第3题,狮子、猎豹等被大量捕杀后,虽然短时间内会使食草动物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但食草动物的增多又会因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减少,狮子、猎豹又会因猎物充足而数量大增,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第4题,A、B两项是“短期”行为,C项热带草原的食肉动物难以适应美国黄石公园的环境。
答案:5~7.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1400~1500年,青海湖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盐度总体呈上升趋势,B、D错误;盐度高的水域冰点低,湖面结冰期缩短,A错误;盐度升高,不利于裸鲤的生长,裸鲤的数量会减少,C正确。
第6题,影响湖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蒸发、降水、径流等。
流域内降水量增加、蒸发量减小、高山冰雪融化量增大,都会使青海湖盐度减小;分水岭没有变化,一般流域面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故选D。
第7题,青海湖进入结冰期后,水面没有浮游生物,且鱼类无法露出水面,水禽无法捕食,湖区水禽减少,①正确;湖面结冰,阻挡光线,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②正确;进入结冰期,只是湖面结冰,不是整体湖水冰冻,青海湖深且水量大,温度低时,鱼的呼吸及代谢都很缓慢,耗氧量较低,鱼类不会大量死亡,③错误;水面结冰,微生物及其他生物活动相对缓慢或停止,有机物产生少,会使湖水变清,④错误。
答案:8~10.解析:第8题,因为人类开垦种植茶园、竹林及人工投食现象,使短尾猴的栖息地呈碎片化趋势,即导致生存空间限制,人为投食现象严重,栖息地呈碎片化导致种群间基因交流少,导致抗疾病压力小,所以B正确。
第9题,d是春季,此时段食物短缺使得黄山短尾猴活动空间变大,冬季大量树木落叶,春季随着天气转暖,各种植物开始复苏发芽,为觅食所以短尾猴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所以C正确。
新课标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四十九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时跟踪检测(四十九)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选择题我国华北某滨海平原受海洋和气候的双重影响,土壤盐碱化严峻。
为解决春季土壤返盐问题,经过长期实践摸索,该地区自12月10日起实行地下咸水对盐碱地进行结冰浇灌的措施,效果显著。
下图为该地区12月10日至次年3月31日,未浇灌土壤和结冰浇灌土壤表层含盐量和含水量的变更图。
据此完成1~3题。
1.与内蒙古河套平原灌区相比,该地区土壤盐碱化成因不同之处主要是( )A.春季蒸发旺盛B.地势低洼C.地下水盐度高D.浇灌不当2.图中表示结冰浇灌后土壤表层含盐量变更曲线的是( )A.①B.②C.③D.④3.与传统的引淡淋盐相比,地下咸水结冰浇灌( )A.治理效果更好B.可降低地下水位C.适用范围更广D.可节约淡水资源解析:1.C 2.D 3.D 第1题,由材料“华北某滨海平原受海洋和气候的双重影响”可知,与内蒙古河套平原灌区相比,华北平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海洋水的影响,地下水盐度高,导致土壤盐碱化严峻,C正确。
第2题,由材料可知,实行结冰浇灌土壤效果显著,可降低土壤表层含盐量,增加土壤含水量。
读图可知,④为结冰浇灌后土壤表层含盐量变更曲线,D正确。
第3题,地下咸水结冰浇灌无需额外运用淡水,且华北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淡水资源不足,可节约淡水资源,D正确。
胶州湾为典型半封闭浅海湾(图1),鱼类种类丰富。
图2为该海疆鱼类适温性组成及季节变更图。
据此完成4~6题。
4.胶州湾海疆鱼类种类丰富,其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有( )①海疆面积②海岸类型③入海径流④沿岸洋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暖水种鱼类种类季节变更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压B.水温C.风向D.湿度6.若过度捕捞暖温种鱼类,将会使胶州湾鱼类( )A.多样性下降,优势种变更B.多样性下降,优势种不变C.多样性增加,优势种变更D.多样性增加,优势种不变解析:4.B 5.B 6.A 第4题,读图可知,胶州湾海疆面积较大,因此有利于多种鱼类的生存,故①正确;海岸类型与鱼类种类多少关系不大,故②错误;胶州湾入海径流多,养分物质丰富,利于多种鱼类生长繁殖,故③正确;胶州湾为半封闭海湾,沿岸洋流对其影响不大,故④错误。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五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A级—学考过关达标练阅读下列四幅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自然资源枯竭问题的是( )A.①B.②C.③ D.④2.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导致下图中环境问题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1.A 2.C 第1题,图片中的环境问题依次是森林资源的削减和破坏、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自然资源枯竭问题包括森林削减、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第2题,图中反映的是大气污染事务。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全球变暖B.臭氧层空洞C.水体污染D.水资源短缺4.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造成全球( )A.高山雪线上升B.各地降水增多C.酸雨危害加剧D.陆地面积增大解析:3.A 4.A 第3题,图中北极熊爬在残存的浮冰上,全球变暖使极地地区冰川溶化,北极熊渐渐失去栖息之地。
第4题,全球变暖会使高山地区因气温上升,雪线上升。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5~6题。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B.毁林开荒现象严峻C.气候发生异样,出现水旱灾难D.人口增长过快6.目前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风沙危害加剧B.水土流失严峻C.大陆性气候减弱D.光照条件变差解析:5.B 6.B 第5题,资料反映当地的森林覆盖率下降、耕地面积扩大、年降水量削减、气温年较差增大、河流含沙量增大,即当地由于毁林开荒使生态环境恶化,故粮食单产下降。
故选B。
第6题,据上题分析可知,河流含沙量增大,反映当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故选B。
冬虫夏草又叫虫草、冬虫草,是闻名的具有滋补作用的奇异中药材,也是传统出口的珍品,有着“一物竟兼动植两性”之说。
近年来,虫草价格一路飙升,最贵时,每千克价格高达4万元以上。
这刺激了大批的人进行采挖,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峻的破坏。
据此完成7~8题。
7.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在我国( )A.三江平原B.内蒙古高原C.吐鲁番盆地D.青藏高原8.过度采挖冬虫夏草,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湿地削减B.土地荒漠化C.土地盐碱化D.草场退化沙化解析:7.D 8.D 第7题,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 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一、选择题1.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
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
读图,回答2~3题。
2.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B.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C.在高纬度地区递减明显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3.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B.平流层气温降低C.酸雨区面积缩小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此回答4~5题。
4.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5.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受此污染最为严重的是()A.落叶阔叶树林B.常绿针叶树林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煤基液化合成技术即“煤变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煤变油”技术的国家之一。
今后5~10年,我国将以内蒙古自治区、陕西、山西等省区为基地,加快推进“煤变油”战略的实施。
据此回答6~7题。
6.我国将“煤变油”基地设在内蒙古、陕西、山西的原因是()A.交通便利B.科技发达C.劳动力丰富D.接近原料产地7.我国启动“煤变油”战略的重要意义表现为()①我国的煤炭资源大量过剩,“煤变油”战略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③减少我国对国际市场中石油产品的依赖程度④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江苏是全国最缺电的省份之一,同时又是风能大省和科技大省,潜在风力发电量2 200万千瓦,发展风电等新能源的条件优越。
高中地理 课时跟踪检测(二)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鲁教版选修6

课时跟踪检测(二)环境问题及其实质一、选择题1.下列问题不属于环境问题的是( )A.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B.城市化进程加快C.大气污染D.热带雨林遭到大规模砍伐解析:选B 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人类活动,不属于环境问题。
2.下列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①地震②海啸③甲状腺肿大④台风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A 原生环境问题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泥石流、台风、干旱等,还包括一些地方病如甲状腺肿大等。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3~5题。
①英国令人毛骨悚然的煤烟云飘然而至……城市如同面对中世纪的教皇。
(挪威·易卜生)②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李白·《秋浦歌》)(注: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③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上述诗句描述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的是( )A.①B.②C.③D.④4.诗句①描述的景色是与下列哪幅图片描述的一致( )A.甲B.乙C.丙D.丁5.诗句②描述的景象不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A.植被破坏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酸雨解析:3.C 4.D 5.B 第3题,英国与挪威远隔北海,煤烟云中的SO2等酸性气体可随西风扩散,形成酸雨;银、铜等有色金属的冶炼需要大量的煤炭和木材,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固体废弃物;诗句③描述的是荒漠景观;诗句④描述的是气候特征。
第4题,诗句①描述的是酸雨。
甲图表示水资源短缺,乙图表示水污染,丙图表示毁林开荒,丁图表示酸雨。
第5题,安徽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不会出现土地荒漠化。
读下图,回答6~7题。
6.这幅漫画说明( )A.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B.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C.山区交通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十分困难D.山区旅游开发不能建设度假村7.下列各项中,可以使漫画所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A.从外地引水,发展该地水上度假村B.开展滑沙、沙浴等活动,发展旅游业C.进行沙疗、建立疗养院D.植树造林,几年后发展林果加工厂解析:6.B 7.D 第6题,直接据图分析可知,这幅漫画说明了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
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跟踪检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时跟踪检测一、单项选择题读下图,回答1~2题。
1.上图反映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A.臭氧层破坏B.温室气体增加C.酸雨D.水旱灾害解析:读图可知,从1880年至2000年,二氧化碳浓度呈逐渐升高趋势,导致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
答案:B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右图中变化相对明显且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是()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解析:图中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
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降低,①会减弱;②会增强,但是不明显;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降低,③会减弱,且相对明显;④也会减弱,但是对人类影响不大。
答案:C2008年3月,联合国副秘书长提出了“碳中性国家”(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的概念之后,挪威、冰岛、新西兰和哥斯达黎加率先响应,为各自实行“碳中性国家”的计划制定年限和措施,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为零的目标。
据此完成3~4题。
3.对实行“碳中性国家”不利的措施是()A.积极开发洁净的新能源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C.合理开发水能D.积极植树造林解析:“碳中性国家”是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能源的消耗量会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会增多,不利于“碳中性国家”的实行,故选B。
答案:B4.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是() A.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农作物减产B.全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C.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D.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更干旱解析: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向环境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大大减少,温室效应减弱,全球气候变暖减缓,两极冰川融化速度减慢,使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故选C。
答案:C下图为某地年平均降水pH值等值线分布图。
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中图版选修

课时跟踪检测(六)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一、选择题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①增加木材产量②提高生态质量③提高农民收入④调整农业结构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2.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B.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C.③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D.③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解析:1.D 2.C 第1题,退耕还林减少了耕地面积比例,增加了林地比例,既调整了农业结构,又提高了相应地区的生态质量。
第2题,①为三北防护林,其主要作用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②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其主要作用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③为沿海防护林,有抵御海风、海浪和台风暴雨袭击的作用。
读下图,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比重达30%左右B.外来物种入侵也是哺乳动物受威胁的重要原因,比重达20%左右C.哺乳动物不会灭绝D.以上说法都正确4.下列关于鸟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栖息地的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三者比重达80% B.北美候鸽的灭绝只是一种偶然现象C.鸟类受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比重达60%D.以上说法都正确5.该图主要说明了( )A.我们要保护生物资源,禁止捕猎野生动物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C.外来物种入侵能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引入外来物种D.以上说法都正确解析:3.B 4.C 5.B 第3题,注意读图分析,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两大原因的比重超过60%,哺乳动物也会灭绝,因为任何物种的灭绝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第4题,鸟类受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其他都不是主要原因;北美候鸽的灭绝是人类活动加速了其灭绝进程,是一种必然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二)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一、选择题
1.下列问题不属于环境问题的是()
A.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大气污染
D.热带雨林遭到大规模砍伐
解析:选B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人类活动,不属于环境问题。
2.下列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①地震②海啸③甲状腺肿大④台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A原生环境问题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泥石流、台风、干旱等,还包括一些地方病如甲状腺肿大等。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3~5题。
①英国令人毛骨悚然的煤烟云飘然而至……城市如同面对中世纪的教皇。
(挪威·易卜生)
②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李白·《秋浦歌》)(注: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③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上述诗句描述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4.诗句①描述的景色是与下列哪幅图片描述的一致()
A.甲B.乙
C.丙D.丁
5.诗句②描述的景象不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A.植被破坏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酸雨
解析:3.C 4.D 5.B第3题,英国与挪威远隔北海,煤烟云中的SO2等酸性气体可随西风扩散,形成酸雨;银、铜等有色金属的冶炼需要大量的煤炭和木材,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固体废弃物;诗句③描述的是荒漠景观;诗句④描述的是气候特征。
第4题,诗句①描述的是酸雨。
甲图表示水资源短缺,乙图表示水污染,丙图表示毁林开荒,丁图表示酸雨。
第5题,安徽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不会出现土地荒漠化。
读下图,回答6~7题。
6.这幅漫画说明()
A.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
B.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C.山区交通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十分困难
D.山区旅游开发不能建设度假村
7.下列各项中,可以使漫画所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A.从外地引水,发展该地水上度假村
B.开展滑沙、沙浴等活动,发展旅游业
C.进行沙疗、建立疗养院
D.植树造林,几年后发展林果加工厂
解析:6.B7.D第6题,直接据图分析可知,这幅漫画说明了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
第7题,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减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二、综合题
8.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给这幅图加上适当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以上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析:该图反映了人口增长过快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恶性循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口问题。
答案:(1)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2)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较低。
9.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阶段是________,A~C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B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阶段。
(2)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之后,其原因有哪些?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阶段以前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A~C阶段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C~B阶段由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被迫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环境污染程度逐步降低。
答案:(1)A以前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或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B以后
(2)增加环保投入;工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