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学案鲁教版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学案鲁教版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学案鲁教版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环境问题及其分类对应学生用书P7

———————情景导入先思考——————

沱沱河是金沙江源头一段的称呼,全长375 km。在想象中,它应该是清澈的,笔者20年前见到的它,也确是一江清流,碧绿如玉。然而现在,沱沱河的冰川融水流经50多千米后,便开始渐渐浑浊,河水带有盐碱味儿。到了再下段的通天河,就已是浊浪滚滚,酷似黄河了。源头两岸由于森林被毁,地表裸露,造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沼泽干涸,草甸退化,狂风一来,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谁来保卫母亲河?》思考探究:文章中描述了哪些环境问题?

提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冰川萎缩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

1.环境问题的概念

(1)狭义: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化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2)广义:包括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好——————

环境问题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

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引发环境问

题。自然灾害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二者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根据环境问题的含义及分类,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表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资源短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B .环境污染在发展中国家更严重

C .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更严重

D .全球环境变化不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下列属于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复合效应”结果的是( )

A .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多大风扬沙天气

B.日本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冲击沿海地

C.南方丘陵地区山地荒芜,水土流失加剧

D.我国夏季东南沿海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天气

解析:1.C 2.C 第1题,资源短缺是一个全球现象;发达国家经营规模大,消耗资源和排放废弃物都多,环境污染较发展中国家严重;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且增长快、经济粗放、人口素质低、环境意识淡薄,生态破坏更严重;全球环境变化与前三者并非对立,也不并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可能引起全球环境变化。第2题,A项中华北地区降水少引发的沙尘天气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会使沙尘天气频繁发生;B项中海底地震主要是由自然因素所致;D项中台风引发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并不是由人类活动所致,故以上三项所述内容属于原生环境问题。而C项中丘陵山地荒芜与人类不合理活动有关,所引发的水土流失加剧属于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复合效应”结果。

环境问题按表现形式,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现象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汽车尾气造成的光化学烟雾

C.土地荒漠化

D.西北灌溉农业地区的土地盐碱化

4.下列问题不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

A.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扩大

B.热带雨林锐减

C.俄罗斯境内陨石坠落,造成1 000多人受伤

D.城市噪声污染

解析:3.B 4.C 第3题,汽车尾气排放使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污染,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第4题,俄罗斯境内陨石坠落属于自然界本身原因造成的灾害,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教材问题提示]

P10问题提示当前人类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由于它们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

环境问题的发展对应学生用书P8

———————情景导入先思考——————

思考探究:漫画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人类发展的哪一时期?这一时期环境问题状况如何?

提示:工业文明。地区性、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

———————基础知识要记牢——————

1.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

(2)人类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3.环境问题的新特点

大范围、高危害。

———————重点难点掌握好——————

环境问题的发展

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对环境的影响不同,环境问题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应用体验不可少——————

1.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 )

A.采猎文明时期开始B.农业文明时期开始

C.工业文明时期开始D.现代文明时期开始

解析:选C 工业文明时期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自然界中获取的资源和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日益增多,使全球问题日益严重,开始成为全球性问题。

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不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所述的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最严重的是( )

A.春秋时代的封山育林

B.农业文明时期的农业灌溉

C.工业文明时期的生产生活排污

D.原始社会时期的驯养牲畜

3.下列关于环境问题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

B.人类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C.往往是旧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才可能产生

D.人类正在积极寻求适当的途径和方式解决环境问题,以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2.C 3.C 第2题,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排放的“三废”大量进入环境,当进入环境的污染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时,便造成环境污染,对环境破坏最严重。第3题,环境问题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往往是旧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产生。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实质

———————情景导入先思考——————

海伦娜岬角位于智利南端。奇怪的是在那里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瞎子。猎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拎起瞎了眼的野兔,将其带回家去享口福;河里捕到的鱼多数是盲鱼;瞎了眼的野生鸟类常常飞进当地居民的院子里或房间里,成为人们的美味佳肴。下图为南极上空臭氧空洞变化示意图。

思考探究: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出现动物“瞎眼”的原因?

提示: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不断扩大,强烈紫外线射向地表,对地表生物造成了伤害。

———————基础知识要记牢——————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基数庞大,增长率高,大量索取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

(2)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快了资源的耗竭速度,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惜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实质

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

3.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是在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

4.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

转变观念和发展模式,寻求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的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重点难点掌握好——————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实质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其中,人口问题是根本,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直接原因,发展问题是本质。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拓展提升]

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另一方面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方法技巧很重要——————

图示法记忆环境问题的实质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图,回答1~3题。

1.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能典型地反映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 A.柏林B.伦敦

C.圣彼得堡D.旧金山

2.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应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排污量大的企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3.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调整

解析:1.B 2.D 3.A 第1题,伦敦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符合题目的要求,其他城市要晚。第2题,A项明显是不能采取的策略;B项“自然解决”是不可能的;C项“杜绝兴建”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因为发展是第一位的,采取治污措施才是根本所在;D项是既实现了发展又不走弯路的正确认识。第3题,环境问题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当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或者其规模、强度超过了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各种环境问题。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过快,人类大量索取资源,导致环境污染加重

B.人口增长过快,进入环境的废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C.人口基数大,物质生产部门种类增加和规模扩大,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

D.人口增长率高,无节制地砍伐森林获取木材,生态环境恶化

5.下列有关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对可再生资源利用超过其补给、再生和繁殖需要时间,恢复困难

B.人类对不可再资源利用的过程就是耗竭过程

C.落后地区,人口素质低,意识淡薄,盲目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造成环境污染D.过度放牧可能导致草地退化,甚至土地荒漠化

解析:4.D 5.C 第4题,人口增长过快,人类大量索取资源,导致了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同时增加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且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第5题,落后地区,人口素质低,生态意识淡薄,盲目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结果造成严重生态破坏。

一、选择题

1.下列问题不属于环境问题的是( )

A.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大气污染

D.热带雨林遭到大规模砍伐

解析:选B 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人类活动,不属于环境问题。

2.下列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①地震②海啸③甲状腺肿大④台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A 原生环境问题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泥石流、台风、干旱等,还包括一些地方病如甲状腺肿大等。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3~5题。

①英国令人毛骨悚然的煤烟云飘然而至……城市如同面对中世纪的教皇。(挪威·易卜生)

②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注: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③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

夫出师西征》)

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上述诗句描述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4.诗句①描述的景色是与下列哪幅图片描述的一致( )

A.甲B.乙

C.丙D.丁

5.诗句②描述的景象不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A.植被破坏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酸雨

解析:3.C 4.D 5.B 第3题,英国与挪威远隔北海,煤烟云中的SO2等酸性气体可随西风扩散,形成酸雨;银、铜等有色金属的冶炼需要大量的煤炭和木材,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固体废弃物;诗句③描述的是荒漠景观;诗句④描述的是气候特征。第4题,诗句①描述的是酸雨。甲图表示水资源短缺,乙图表示水污染,丙图表示毁林开荒,丁图表示酸雨。第5题,安徽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不会出现土地荒漠化。

读下图,回答6~7题。

6.这幅漫画说明( )

A.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

B.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

C.山区交通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十分困难

D.山区旅游开发不能建设度假村

7.下列各项中,可以使漫画所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从外地引水,发展该地水上度假村

B.开展滑沙、沙浴等活动,发展旅游业

C.进行沙疗、建立疗养院

D.植树造林,几年后发展林果加工厂

解析:6.B 7.D 第6题,直接据图分析可知,这幅漫画说明了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第7题,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减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二、综合题

8.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给这幅图加上适当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以上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析:该图反映了人口增长过快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恶性循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口问题。

答案:(1)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2)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较低。

9.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阶段是________,A~C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B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阶段。

(2)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之后,其原因有哪些?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阶段以前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A~C阶段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C~B阶段由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被迫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环境污染程度逐步降低。

答案:(1)A以前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或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B以后

(2)增加环保投入;工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本质

教学目标: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1.环境问题的概念 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表现 (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经典例题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了解。(1)人类排放氟氯烃类物质形成臭氧层空洞;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进而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加强全球变暖;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酸雨;森林锐减是人类滥伐破坏森林所致。 (2)分析环境问题成因,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③发展(经济)问题。 (3)措施应与成因对照分析,然后再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热点加以分析。 【答案】(1)自左向右依次为: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二、环境问题的发展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1(湘教版必修2)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以下概念:环境、环境问题、生态平衡。 2、了解并识记以下内容:环境要素,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我国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名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核心。 3、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着重大影响,环境问题的严惩危害。 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理解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学习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识环境问题,提高其参与环保活动的能力。 德育目标 要求通过有关环境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通过对有关环保法规的学习,增强其依法治理环境的法律意识;通过对依法治理环境的学习,初步培养在环境总是上的权利义务观念;并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青少年应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教学难点] 依法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内容,阅读的要求是粗读,即只读课题、框题、目题。 (阅读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右上角列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 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了解人类环境的状况。 材料一:从本世纪30年代至代发生了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一周内死亡60人)、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全镇45%人口患病、死亡17人)、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汞污染事件等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进入80年代以后,又发生了规模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危害更为严惩的博帕尔泄漏事件(3300人死亡,20万人致残)、菜茵河污染事件(160千米河段鱼死亡,483平方千米范围内井水不能饮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等等。 材料二:世界森林面积急剧减少,(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抻,进入20世纪80年代,每年砍伐森林15万平方千米,热带雨林每年消失11万平方千米)、土壤侵蚀严重、物种资源减少、水资源蒉乏(世界上有80个国家,20亿人口在缺水的边缘)、矿产资源枯竭等等。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对环境问题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上述材料说明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引起当代人的深思,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最终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这正是本节课我们要搞清楚的问题。 一、人类面临严惩的环境问题(板书) 人类环境(板书) 1)环境的含义及环境要素的内容。(板书) 提问;环境是指什么?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

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范文模板共四篇(精华版)人教版

高中地理说课模板(精华版) 资料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单元《》第节内容,主要讲述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教师过渡: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2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3 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 难点: (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 4 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二、说教法及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课题】必修模块2 第四章第一节 题目: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所需课时】1 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1.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的几种主要的环境问题及问题的成因及危害。2.理解环境问题的世界性及严峻性,增强对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理解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必然的选择。 3.通过对引起环境问题原因的分析,培养综合分析水平。 【教材及学情分析】 1992 年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被誉为“地球高峰会议”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开幕式上,面对183个国家中的102 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出席会议的4万名代表,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先生首先站起来提议全体代表肃立,为地球的委屈,不幸与悲哀静默两分钟。在大会发言时,一位常年身穿军服的老人——古西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走上了讲台,他说:“有一个重要的物种正在灭亡,那就是人类!”本节教材巧妙地利用这名耐人寻味的话设计一个“探索”活动,从而自然过渡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问题,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都熟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环境的,教材没有像以往一样,首先介绍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是开门见山,直接介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问题,并且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比较详细的了解,教材也不是概括起来简单介绍,而是精心选择了当前最为突出的世界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水资源危机和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失七个方面的环境问题,实行详尽地介绍。 在介绍当前最为突出的七个方面的环境问题时,教材并没有采取空洞说教的方法,而是对每一个方面的问题,都利用大量的数据实行说明,既增强了说服力,又能使学生理解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当前的社会实际,也是本节教材的一大特色。对于环境问题,很多学生可能会认为与自己无关,环境问题离自己很遥远。实际上,很多环境问题就发生在 我们身边。通过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个点,也只有理解到这个

环境污染问题

选修六背记提纲1/3 环境污染问题 1、水污染 (1)主要来源: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还有固体废弃物胡乱堆放、酸雨等 (2)水污染的主要表现: ①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导致。在江河湖中叫水华,在海洋中叫赤潮) ②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来自炼油厂含油废水排放、运油船漏油、海上石油生产漏油)(3)我国水污染严重:七大水域都不同程度地被污染,污染由重到轻的顺序是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珠江 (4)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以上原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防治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增强环保意识②对工业和生活中的污水净化处理后再排放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④生活中不使用含P洗涤剂⑤节约用水,减少污水的排放⑥采用生物和工程的措施减少营养物质⑦加强立法,保护水资源 (5)海洋石油污染: 【主要分布区】:沿海水域及主要航线的交通要道上。 【产生原因】:主要来自炼油厂含油废水排放、石油运输、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泄漏。 【防治措施】: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迅速分散;播撒粉状石灰,使其沉降;利用麦秆、泥炭、聚苯乙烯等物质吸收石油,然后集中处理;小面积油污可用围栏圈住回收;油层厚达2毫米时可以用燃烧法清除;进行国际合作,制订国际公海海域相关法规,加强国际公海海域的环境管理;防止石油开采、加工平台和油轮泄漏。 2、土壤污染 (1)来源:①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②固体废弃物的胡乱堆放③污水灌溉④酸雨等(2)危害:直接使农作物减产;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3、固体废弃物污染 (1)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来源 ①工业固体废弃物(量最大,一般为矿渣、炉渣等废渣) ②城市垃圾(量大、成分复杂、变化大) ③农村垃圾(塑料薄膜、生活垃圾、秸秆等) (2)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①污染水体②污染土壤③污染大气④传播疾病⑤占用大量土地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1)(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节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的几种主要的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学习为主,开展阅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 难点:对环境问题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 1.认识环境问题 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讲解点二: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科学家们通过分析19世纪后期以来的全球气象观测资料发现,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经升高了0.3-0.6°C,如图所示: (2)全球变暖除与自然原因(如,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有关外,主要是原因是人文原因: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②毁林,特别是被称为“地球肺”的热带雨林的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对当今世界和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一个直接后果是导致海平面上升如图所示: 海平面上升引起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下图所示:

此外,据有关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异常也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系。 (4)应对全球变暖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②保护现有植被和植树造林。 ③国际合作。 3.臭氧层的破坏 (1)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地球大气中,臭氧层能够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不受紫外线伤害。人类使用致冷剂以及核爆炸和飞机尾气,大量排放破坏臭氧层的氟氯烃。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臭氧层破坏后,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使地球上的人类和生物遭到严重威胁,如图所示: 应对臭氧层破坏 ①减少氟氯烃气体的排放②研制新型的制冷设备 4.大气污染与酸雨 (1)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分布 矿物燃料的燃烧和汽车尾气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气体,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的降水,如果PH值小于5.6,就称为酸雨。世界主要酸雨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和长江以南等地区。 (2)酸雨产生的危害 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主要有下列影响: 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 危害土地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 危及人体健康 (3)应对酸雨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②推广清洁能源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

第一组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下)午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宇宙环境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天文宇宙知识的兴趣较浓、探索大自然的欲望较强,但由于心理原因,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关于宇宙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科学课本中曾涉及过,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但这些知识都是很、零散的,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高中的内容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由于要求不同,学生所要认识的深度也不同,学习时应更加注重理性的分析。 新课标对本课时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能说出宇宙的概念,能够判断天体和天体系统 能列举出太阳系的成员,并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有了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方法与之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我制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 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

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列举法,读图法和实验法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兴趣导入,案例列举,试误分析,活动演示四个环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 兴趣导入—— 展示一些浩瀚宇宙的图片和一段宇宙大爆炸的视频,引出本课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学生满腔热情地从事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以外,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第二个环节是案例列举也同样采用的是兴趣培养的原则。 首先我会请同学们我举出几个关于星空神话的故事,然后再分别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现在神六升空和嫦娥奔月,让同学们对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三个环节是:试误分析—— 展示太阳系九大行星图。让同学发现错误,九大行星已经降级为八大行星,为什么要采用“试误理论”呢行为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错误的反应会得到令人反感的刺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降低错误率。 活动演示—— 设置一个“找位子”的活动,请10为同学分别代表太阳和月球以及套样系的八大行星,根据距离太阳的远近,找到自己的位置。 开展“活动”,充分利用“活动”,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减少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9.海洋污染10.城市垃圾污染 "竭泽而渔,..."怎么理解?反映了什么样的环境观? 翻译:把水排干了捕鱼,怎么会捕不到鱼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捕了。用火烧林的办法来打猎,怎么会打不到猎物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捕了。说明人类不能采取掠夺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否则必然遭到环境用"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来报复。因此不能只顾短期利益,而应适度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环境问题的危害:危害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安定;制约经济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P66页) 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危害?(1)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2)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 (3)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 很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资源问题",如何理解? 人们在大量使用某种资源制成的物品(如塑料制品)后,废弃物(如用过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制造这些物品有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所以,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 如何保护环境?中学生: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环保从小事做起:少使用塑料袋、回收废旧电池等。政府: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大环保投入;依靠科技,开发环保产品,建环保设施。依法保护环境,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资源问题的影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利用不合理,总体质量不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不仅会给国家的资源、环境带来压力,容易造成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给教育、住房、就业等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人口增长过慢,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 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一个国家的人口应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世界和平为什么会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1、世界局势在朝多极化发展,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普遍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级世界。 2、国际社会期盼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 3、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和大量核武器存在的现实,每时每刻都提醒人们要维护和平。造成世界不安宁的因素有:1、恐怖主义。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根本原因)3、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4、南北贫富差距大。 应怎样来维护和平? 1、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根本途径) 2、倡导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 3、发挥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1(湘教版)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课时 2课时 二课标要求及分析 1.课标要求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分析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课标分析: (1)学生根据图4-1-1说出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并能根据环境问题的成因分类。 (2)学生能通用已有知识,根据图4-1-2说明温室效应如何产生?根据图4-1-3说明全球平均气温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根据图41-4说明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及海平面变化与气候的关系。(3)根据图表及资料,说出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关系 (4)根据图表及资料,说出大气污染与酸雨的成因、危害及分布。 三、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1)这节内容是中国版高中地理必修2节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第一节,是学习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学习人地关系,是对以前各章人地矛盾的总结与升华,同时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做知识铺垫。 (2)内容分析 环境问题包括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教材并没有像旧教材那样详细介绍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再分析出现的环境问题,而是开门见山地直接介绍了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等。在介绍当前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时教材并没有采取空间的教法,而是利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既增加了说服力,又能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转变阶段,在学习上存在三个关卡:即兴趣关、思维关、表述关,表现为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浓厚,不会理性思维,对知识的表述不清;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中实际已接触到大量的环境问题,他们已具备了一些清晰的知识体系,知识欠缺系统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这对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分析地理事物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里面所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本节课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面中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参与案例教学、与合作探究,参与图文转换与讨论研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形成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与严峻性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本图4-1-1 展观了人类面临的七种环境问题,本节课教学重点在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2、教学难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与严峻性。 环境问题已经不是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通过大气运动、水的运动等形式,从某一地区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因此环境问题已经从局部地区走向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从环境问题的危害及防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1、教法:情境教学、案例导读法,问题探究法。 2、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倾听讲解法。 七、教学资源多媒体计算机 八、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重点是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认识其危害及成因,没有特别突出的难点。为了体现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组织上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倾听讲解法,学生可以针对课件中的资料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平等的气氛下交流、讨论,得出共识,使学生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培养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教学中选择一些恰当的探究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开展探究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信息量大,动态性强的优势,在课件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思考探索、思考提供素材。教材第一个探究材料,比较新颖,应充分应用它,在于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为下面的学习建立心向。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使学生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求,在引导学生分析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的

第10课 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环境问题教案

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环境问题,知道其含义。 2、初步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有哪些严重的问题?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明确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3、学会做一些保护环境力所能及的事情(向家人做一次保护环境的宣传)。 4、思考我们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决心,表达学生对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 活动准备: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情况、事例。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事实中了解人类对环境破坏的严重性 2、如何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如何使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保护环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 1、学生对环境保护资料的一些收集。 2、调查生活中破坏环境的普遍现象。 3、生态环境被人类破坏的图片和一些事例。 4、动物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导致死亡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步骤: 一、引入主题(老师自由发挥)。 二、课前的一些观察:看看身边的环境认识什么是环境问题。 三、从近几年我们周围生活环境的逐步改变导入学习,初步了解人和环境的关系。

1、让学生分别谈一谈对环境的认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拿出环境被严重破坏的照片,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 2、通过观察人类生活的不断提高同时对环境的不断破坏,初步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出示因环境污染而死亡的案例和数字,让学生破坏环境也直接威胁到我们自身生活。 4、动物一些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导致死亡的图片和资料。 5、让学生思考人类、动物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6、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四、播放录像(人类自己造成的灾难,例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是由于我们的围湖造田,乱砍乱伐)。 五、让学生谈谈观后感和体会。 六、进行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七、注意观察我们身边哪些人还在污染环境,我们是否做过这样的事情。 八、世界人民为保护环境的所采取的一些行动,我国对环境保护的一些法律规定。 九、小记者的调查学生汇报:我们大家在生活中对环境的一些破坏,谈谈认识。 十、制定环保措施 1、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想办法)。 2、制定环保措施并实行。 3、教师小结。 十一、总结延伸 1、调查了解你所居住的城市社区或乡村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了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议。 2、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环境

(1)第一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第一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当代环境现状分析与环境保护热点话题 内容提要 一. 环境保护常用基本名词术语 二.环境问题知多少? 三.我们面临的环境形势 四.我们的环境权利与责任 五.让环保走进我们的生活! 一. 环境保护常用基本名词术语 1.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合,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通俗地说,环境就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已经为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过的众多自然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天然水体、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等;也包括经过人类改造过和创造出的事物,如水库、农田、园林、村落、城市、工厂、港口、公路、铁路等等。它既包括这些物理要素,也包括由这些要素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的状态和相互关系。

2.什么是环境问题? * 环境问题(主要的、狭义的)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健康和生命有影响的问题。 * (广义的)环境问题可分为:自然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人为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 自然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引起。如:台风、地震、火山等自然灾难现象。 人为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通常主要讨论此问题)。 一般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受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如:滥伐森林、滥采草原、滥挖矿藏等); 第二类是指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污染、酸雨、生活和工业垃圾等)。 3、什么是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入物理环境后,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扰乱和侵害,特别是当由此引起的环境质量的恶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类自己的生活质量时。环境污染不仅包括物质造成的直接污染,如工业“三废”和生活“三废”,也包括由物质的物理

教案—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贵州省晴隆民族中学地理教研组 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一方面,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类正受到某些资源匮乏的严峻挑战。资源和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问题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枯竭问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一)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二)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三)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危及人类健康。讲述这部分内容要通过举例来使学生理清环境问题的各种类别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阅读材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2.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2.通过读图分析学会判断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的方法。 3.对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课前才能展示〕3位(2位男生1位女生)同学表演“地球就诊记”小品(约2分钟) 地球就诊记 一、人物:护士小姐—月亮、门诊医生—水星、病人—地球先生 二、道具:1米长尺、羽毛球拍、大矿泉水桶、“宇宙门诊部”牌子 三、地点:宇宙门诊部(课前在黑板上挂好“宇宙门诊部”牌子) 四、编剧:某某某 五、开场: 人物亮相——扮演护士和医生的2位同学先走上讲台并作自我介绍。 (女生手指向“宇宙门诊部”牌子)我是“宇宙门诊部”的护士,叫月亮小姐;我是“宇宙门诊部”的医生,叫水星,大家管我叫水医生。月亮护士继续讲:听说地球得了很重的病,今天要来我们这“宇宙门诊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按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可将环境问题分为() A、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C、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 D、人为环境问题和自然环境问题 2、下列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A、印度洋海啸 B、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 C、日本水俣事件 D、内蒙古草场的退化 3、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个人行为不会影响整体环境 B、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是有限的 C、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环境污染事件不可能涉及到其他国家 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相矛盾 4、发展中国家的次生环境问题以什么为主()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 C、环境污染 D、生态破坏 5、下列有关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谷地的地下水被过度抽取,造成地面沉降 B、全球变暖是由于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氟利昂造成的 C、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是风力侵蚀的结果 D、自氧层遭到破坏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 6、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经济问题 B、社会问题 C、发展问题 D、协调问题 7、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是() A、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快 B、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C、发达国家不愿意到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 D、发展中国家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愿意及时充分解决

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A、山西的农作物遭受寒潮的袭击 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 D、2000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区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此而减产 读下图,回答9-10题 9.这幅漫画说明() A、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 B、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 C、山区交通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十分困难 D、山区旅游开发不能建设度假村 10.下列各项中,可以使漫画所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A、从外地引水,发展该地水上度假村 B、开展滑沙、沙浴等活动,发展旅游业 C、进行沙疗、建立疗养院 D、植树造林,几年后发展林果加工厂 11、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3)(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课标要求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分析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活动建议:联系实际,撰写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守则;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的几种主要的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学习为主,开展阅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重点、难点 重点: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 难点:对环境问题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 四、教法、学法与教具 1.教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 2.学法:讨论法、阅读法 3.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剪报等 五、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重点是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认识其危害及成因,没有特别突出的难点。为了体现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组织上主要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学生可以针对课件中的资料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平等的气氛下交流、讨论,得出共识,使学生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培养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教学中选择一些恰当的探究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开展探究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信息量大,动态性强的优势,在课件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思考探索、思考提供素材。教材第一个探究材料,比较新颖,应充分应用它,在于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为下面的学习建立心向。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使学生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求,在引导学生分析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同时,特别注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环境问题,引入深圳的环境问题案例,如深圳的大气污染与酸雨、深圳河的污染等案例,引导学生展开分析,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深刻掌握温室效应的原理,自己制作了动画,以利于突破难点。学生容易掌握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后完成知识网络。及时填写事先发下的纲要信号表格。 课件以超链接形式制作,操作灵活。课件中提供了板书设计幻灯片以及课堂小结幻灯片,供师生共同填空完成,便于建立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课件后面还提供了课堂反馈,有选择题、综合题两类,可引导学生分析资料,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六、教学过程 导入: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当时的秘书长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全册说课稿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1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有哪些特征? 【新课导入】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板书】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页内容,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说明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人均占有森林面积、森林人均蓄积量与世界的差距。

我国的森林分布有何特点?三大林区在哪儿? 我国森林资源锐减的的原因有哪些? 说明我国草场资源的分布及其在世界的地位。 造成我国草场退化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年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面积的/;我国人均蓄积量为.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 ()森林资源的分布:分布不均匀,西南、东南、东北多,而西北、华北少。我国三大林区: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是我国第一大林区;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喜马拉雅山东南部林区是我国的第二大林区;我国东南的江西、湖南、浙江、福建等地林区是我国的第三大林区,以人工林为主。 ()我国森林资源锐减的的原因:采伐速度过快、毁林开荒、基本建设、采矿等。 ()我国草原面积广大,约占国土面积的.%,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 ()草场的退化原因: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重用轻养等 【阅读】阅读课本材料“我国的森林资源”,从历史上的森林资源、现存的原始林数量和分布、人工林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来进一步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缺陷,我国森林总面积在减少,而且原始森林在锐减.森林总体质量在下降。 【思考】森林锐减、草场退化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森林面积锐减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还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草场退化可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降低草场的生产力,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甚至造成荒漠化。 【板书】二、水土流失 【资料展示】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以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表现的最为突出。据年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全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其中水蚀面积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风蚀面积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 【图片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图片 【思考】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水土流失带来哪些影响?

环境问题的实质

1.环境问题的实质: 就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当代人类面临的所谓环境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和资源的枯竭,都是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与控制又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这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 1.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通常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总称。是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其通常所指的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微生物以及矿物等。 广义的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狭义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 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1)优势: 1)资源总量大: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之一,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水能、太阳能和煤炭资源分别居世界第一、 二、三位。 2)自然资源种类多,资源类型齐全,总体组合较好:拥有多种多样的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品种多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配套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2)劣势: 1)资源结构不合理,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比例高,土地利用率低,尤其是耕地资源紧缺,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2)自然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协调。 3)区域资源不匹配,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协调。 4)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所占比重较大。 5)人均资源量少。 3.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应从以下几点努力: (1)节省不可再生资源 (2)寻找代替资源 (3)发展可再生资源 (4)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7.人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过度使用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以极快的速度增长,使得温室效应不断强化,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的改变。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氧化亚氮等。(理解) 0.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源自以下三个方面: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案)-word文档资料

适用学科 适用区域
地理 通用
适用年级 课时时长(分钟)
高一 2 课时
主干考点 主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地域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及实施途径
近三年考情 分析预测
2019 年全国新课标 I 卷 37 题“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
2019 年江苏卷 23 题“立体农业系统”
2019 年全国新课标卷 III 36(4)题
2019 年全国新课标 I 卷 37 题 2019 年全国新课标 II 卷 8 题 预计在未来考试中本部分仍然是个重点内容,主要侧重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和影响,以及解决对策,出题形式选择题或是综合题均可,分值在 6-12 分。预计 可持续发展在未来考试中本部分仍然是个重点内容,很有可能在开放性试题中考 查某项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的问题,考生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分值 在 6-12 分。
考点精讲 1 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一知、识人讲类与解环境的关系
感谢总您体的来反说馈,!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人类作用于环境: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环境支持人类社会的进一步良性发展。 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过度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一方面火山喷发、山崩、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寒潮、水旱等自然灾害。 一方面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些化学元素,或含有某些不适合人体的化学元 素。 2、人为原因: 首先,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导致资源短缺
第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