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在免疫抗原后机体产生地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
4.2特异性免疫(讲义)-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同步精讲系列(2019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2 特异性免疫知识点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知识点2:体液免疫 ★★★1. 概念:B 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因此这种主要靠 抗体 “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 基本过程(1)B 细胞活化:通常情况下,B 细胞的活化需要 病原体 与B 细胞接触形成的第一信号及 辅助性T 细胞 传递的第二信号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 细胞因子 的作用。
(2)抗体的作用: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 循环 并与特定 病原体 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一些病原体直接接触病原体 摄取 抗原呈递细胞 传递 辅助性T 细胞 结合 B 细胞 增殖分化 记忆B 细胞 浆细胞 增殖分化产生分泌 抗体结合病原体 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吞噬消化),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3)B细胞的特异性和多样性: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
人体内B细胞的种类在109以上,至少可以产生109种独特的抗体,可以识别自然界存在的种类繁多的病原体。
3.记忆细胞和二次免疫(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2)二次免疫反应:记忆B细胞可以长时间保持对相应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新的记忆B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免疫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导致人或动物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如图。
【微点拨】➢记忆细胞能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其能够长期保留对相同抗原的记忆。
【典例1】(2022秋•即墨区校级期末)下列免疫反应中,属于体液免疫反应的是()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B.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C.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从而抑制病菌的繁殖D.免疫细胞清除进入机体的麻风杆菌【分析】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是: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的特有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刺激产生淋巴因子,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 细胞,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免疫调节单元测试(A卷)

免疫调节单元测试(A卷)基本信息:[矩阵文本题] *1. 下列不全属于免疫系统的一组是() [单选题] *A.淋巴结、巨噬细胞、溶菌酶B.肾脏、淋巴细胞、细胞因子(正确答案)C.骨髓、扁桃体、胸腺D.抗体、B细胞、T细胞答案解析:选B。
免疫系统在组成上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三部分。
淋巴结、骨髓、扁桃体和胸腺都属于免疫器官;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B细胞和T细胞属于淋巴细胞;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肾脏不属于免疫器官。
2.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下列属于免疫器官的是()[单选题] *A.心脏B.骨髓(正确答案)C.胃D.肺答案解析:选B。
心脏与血液循环有关,不是免疫器官,A错误;骨髓、淋巴结等属于免疫器官,B正确;胃是消化器官,不是免疫器官,C错误;肺与呼吸有关,不是免疫器官,D错误;3.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单选题]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B.非特异性免疫能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C.体液中的溶菌酶杀灭病菌属于特异性免疫(正确答案)D.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答案解析:选C。
非特异性免疫是经过漫长的进化形成的,先天具有的,能够遗传给后代;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的防线如皮肤、巨噬细胞遍布全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但强度较弱;而特异性免疫对不同抗原具有针对性,所以作用范围小、出现慢;体液中的溶菌酶为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4. 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单选题] *A.抗体能随着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B.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合成的(正确答案)D.唾液、泪液和体液中的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答案解析:选C。
RHBV疫苗接种引起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

RHBV疫苗接种引起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学生姓名:学号: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指导教师:职称:摘要:研究小鼠免疫接种基因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疫苗(recombinant HBV surface vaccine,rHBs)产生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
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0.65、1.25、2.5、5μg 4组,腹腔分别接种0.65、1.25、2.5、5μg的rHBs 1次或2次。
初次免疫后4周或加强免疫后2周分离小鼠脾T淋巴细胞,分别进行脾T淋巴细胞释放IFNr、IL-2及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实验;脾T淋巴细胞释放实验:用10g/ml rHBs刺激脾T淋巴细胞,3天后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中IL-2及IFNr的浓度。
CTL实验,脾T 淋巴细胞用特异性多肽刺激,用51Cr释放实验检测CTL。
只接受单次免疫的0.65、1.25、2.5、5μg组小鼠脾T淋巴细胞释放的IL-2分别为5.48±8.88、9.28±6.98、28.53±14.32、64.69±20.88pg/ml,释放的IFNr分别为8.22±8.61、9.89±9.34、20.27±15.50、30.77±22.12pg/ml。
接受加强免疫的0.65、1.25、2.5、5μg 组小鼠脾T淋巴细胞释放的IL-2分别为 5.75±5.04、102.53±67.52、177.13±91.12、332.10±124.31pg/ml,释放的IFNr分别为 3.63±4.42、28.33±13.04、59.66±25.75、80.73±19.30pg/ml。
CTL反应的靶细胞自然释放率为28.76%±13.45%;加强免疫组小鼠0.65、1.25、2.5、5组小鼠,CTL特异性释放率分别为(42.36±19.32)%、(91.21±22.97)%、(69.25±24.13)%、(51.49±21.661)%;只接受1次免疫接种的小鼠,其脾淋巴细胞特异性CTL特异性释放率分别为(32.27±15.35)%、(56.28±24.35)%、(44.34±18.65)%、(40.76±56)%。
选择题(17)免疫调节__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巧刷高考题型

选择题(17)免疫调节——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巧刷高考题型1.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抗原刺激下,淋巴细胞被激活而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前体细胞不同,成熟场所也不同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C.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侵入内环境中的病原体D.DNA疫苗注入机体后不能直接激活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反应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EBV)导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增多并出现单核样异型淋巴细胞等为特征,一段时间后患者可自愈。
EBV是一种DNA病毒,主要侵犯B淋巴细胞,其DNA在受感染的细胞内呈线性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或呈环形游离于宿主细胞DNA之外。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EBV侵入了B淋巴细胞,则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第二道防线被突破B.被感染后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发生改变,会引起效应T细胞的免疫应答C.采用EBV特异性抗体检测和借助PCR技术进行EBV的核酸检测都可以作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方法D.注射免疫球蛋白或口服干扰素对该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3.胸腺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均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为细胞免疫过程的部分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效应T细胞通过识别、结合并裂解靶细胞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效应T细胞能够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人体初次接触抗原不能产生记忆细胞4.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因抗击血源性丙型肝炎(即由输血造成的丙型肝炎)而做出巨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RNA病毒。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丙型肝炎病毒虽然属于生物,但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B.通过输血引起的对HCV的免疫反应既有非特异性免疫又有特异性免疫C.利用抗体检测患者血液中是否存在HCV,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的原理D.为获得较多的病毒用于实验,实验室可利用动物血清来体外培养HCV5.向某哺乳动物体内按一定方式注射m抗原和n抗原后,机体内产生的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疫苗技术实验报告模板

疫苗技术实验报告模板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疫苗技术的研究,探究其在预防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免疫防御方面的作用机制。
二、实验原理疫苗技术是一种预防性医学手段,通过引入疫苗,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在接种疫苗后,会产生特定抗体并形成免疫记忆,一旦再次接触到相同致病微生物,免疫系统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阻止病原体的侵袭,从而保护人体健康。
实验中,我们会选择一种常见疾病的病原体,制备相应的疫苗,然后进行小鼠动物模型的实验观察。
疫苗的选择和制备过程会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特性有所区别,一般包括选择合适的病原体株系、培养、灭活或减毒处理等步骤。
实验中,我们将分为两组,一组为接种组,接种相应疫苗后观察小鼠的免疫应答和防御效果;另一组为对照组,不接种疫苗,观察小鼠对病原体的反应。
通过对两组数据的比较,可以评估疫苗的有效性和预防效果。
三、实验步骤1. 选择适合的病原体株系,并进行培养和扩增。
2. 对病原体进行灭活或减毒处理。
3. 将灭活或减毒后的病原体制备成疫苗。
4. 分组:接种组(接种疫苗)和对照组(不接种疫苗)。
5. 定期观察小鼠的免疫应答,包括体温变化、抗体产生情况等。
6. 感染小鼠:对接种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分别进行病原体感染。
7. 观察小鼠对感染的反应,包括疾病症状、存活率等。
8. 收集实验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统计结果,接种组小鼠在接种疫苗后,免疫应答明显增强。
接种组小鼠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持续时间更长。
在病原体感染后,接种组小鼠表现出较弱的病症,存活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疫苗的接种能够有效激活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减轻疾病症状并降低病死率。
五、结论本实验的结果表明疫苗技术在预防传染性疾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提高抗体水平,并在感染病原体时有效减轻疾病症状和降低病死率。
抗原注入小鼠体内引起的免疫应答简答

抗原注入小鼠体内引起的免疫应答简答
抗原注入小鼠体内后,会激活小鼠的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的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抗原识别:抗原被小鼠的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识别并摄入。
2. 抗原展示:树突状细胞将抗原加工并展示给T细胞。
3. T细胞活化:T细胞通过与树突状细胞上表面的MHC分子结合,并接收到树突状细胞发出的信号,被激活并开始增殖。
4. T细胞分化:活化的T细胞分化为不同的亚群,包括辅助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
5. 抗体产生:刺激获得了记忆细胞的B细胞分化成抗体产生的浆细胞,开始制造并释放特异性抗体,并在免疫应答结束后留下记忆细胞用于记忆性免疫。
6. 免疫效应:特异性抗体能够与抗原结合并中和其活性,或通过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进行攻击,实现对抗原的清除。
整个免疫应答的过程涉及多个免疫细胞和分子相互作用,可形成不同类型的免疫应答,如细胞介导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
动物免疫技术实验报告

动物免疫技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动物免疫技术,研究动物体内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机制,以及免疫后产生的抗体特性,为进一步的免疫学研究和疫苗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体重20-25g。
2. 抗原:纯化的蛋白质抗原。
3. 佐剂:弗氏佐剂。
4. 免疫试剂:PBS缓冲液、EPPENDORF移液枪、离心管等。
5. 检测试剂:ELISA试剂盒。
实验方法:1. 抗原制备:将蛋白质抗原与弗氏佐剂混合,制备成免疫原。
2. 免疫程序: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小鼠在第0天和第14天分别进行皮下注射免疫原,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的PBS缓冲液。
3. 采血:免疫后第28天,对小鼠进行心脏采血,分离血清。
4. 抗体检测: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浓度和活性。
实验结果:1. 免疫后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2. 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通过ELISA实验得到了验证,显示出良好的免疫效果。
3. 实验组小鼠在免疫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免疫原的安全性良好。
实验讨论:本实验通过动物免疫技术成功诱导了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为研究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实验中使用的弗氏佐剂作为一种有效的免疫增强剂,显著提高了免疫效果。
此外,通过ELISA方法对抗体的检测,进一步证实了免疫原的有效性和特异性。
结论:动物免疫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研究免疫应答的方法,本实验成功地诱导了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为免疫学研究和疫苗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抗原和佐剂的组合,以及免疫程序的优化,以提高免疫效果和疫苗的保护力。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免疫学基础与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 王五, 赵六. 动物免疫技术在疫苗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 34(2): 123-128.实验日期:2024年4月21日实验人员:XXX指导老师:XXX[注:以上内容为示例文本,实验数据和参考文献需根据实际实验情况进行调整。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免疫学实验报告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免疫系统对外部病原体的应对机制以及免疫细胞的活性。
实验一:外源性抗原刺激下的免疫反应首先,我们选择了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将小鼠分为两组,一组注射了抗原A,另一组注射了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
注射后,我们观察到注射抗原A的小鼠出现了明显的免疫反应,如红肿、瘙痒等症状,而对照组的小鼠则没有出现这些症状。
为了进一步研究免疫反应的机制,我们对两组小鼠进行了淋巴细胞计数。
结果显示,注射抗原A的小鼠的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而对照组的小鼠则没有明显变化。
这表明,外源性抗原的刺激可以引发免疫系统的活化,进而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
实验二:免疫细胞的活性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免疫系统的活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首先,我们选择了巨噬细胞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给巨噬细胞添加外源性抗原,我们观察到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明显增强。
这表明,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巨噬细胞来清除体内的病原体。
接着,我们研究了T细胞的活性。
通过给T细胞添加外源性抗原,我们发现T 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
这说明,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识别并攻击体内的病原体。
实验三:免疫系统的记忆性为了研究免疫系统的记忆性,我们进行了一项长期实验。
首先,我们注射了抗原A给小鼠,观察到小鼠出现了免疫反应。
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我们再次注射了抗原A给同一批小鼠。
令人惊讶的是,这次注射后,小鼠的免疫反应明显减弱,甚至没有出现明显症状。
这表明,免疫系统具有记忆性,能够对之前接触过的抗原做出更快、更有效的应对。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免疫系统对外部病原体的应对机制是多样的,包括免疫反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以及T细胞的攻击能力。
同时,免疫系统还具有记忆性,能够对之前接触过的抗原做出更快、更有效的应对。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目的:验证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机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观察小鼠各项生理指标以及免疫器官的反应状况,再观察T细胞和B细胞在此应答的反应状况。
实验假设:小鼠免疫灭活疫苗之后,机体会逐渐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一方面T 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之后,经过阳性和阴性选择,T细胞从CD4,CD8双阳性选择为单阳性T细胞,并逐步转移,最终到达淋巴结等组织产生效应;另一方面,B细胞也会发育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相应的浆细胞产生抗体以应对抗原。
由于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免疫细胞在胸腺和脾脏的数量和种类将发生变化,另外小鼠血清中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因此假设,在排出其他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的情况下,有以下结果:1.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大小比对照组更小,脾脏大小比对照组更大;另外免疫后小鼠的淋巴结比对照组更大。
2.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免疫细胞数量小于对照组,脾脏免疫细胞数量大于对照组。
3. 免疫后小鼠胸腺中的单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更多,双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更少;免疫后小鼠的脾脏中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
4. 免疫后小鼠血清里面的抗体检测呈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抗体检测呈阴性。
预期结果:预计结果与假设一致,即:1.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大小比对照组更小,脾脏大小比对照组更大;另外免疫后小鼠的淋巴结比对照组更大。
2.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免疫细胞数量小于对照组,脾脏免疫细胞数量大于对照组。
3. 免疫后小鼠胸腺中的单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更多,双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更少;免疫后小鼠的脾脏中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
4. 免疫后小鼠血清里面的抗体检测呈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抗体检测呈阴性。
实验方法:一、小鼠免疫后与对照组的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的观察实验原理:实验采取DH5α灭活菌液为抗原,对小鼠进行注射,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机体会对其产生免疫应答,然而抗原在体具有一定的半衰期,重复注射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强度。
当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之后,机体的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大小会发生变化,即表明小鼠产生的免疫应答程度。
实验材料:1. BALB/c小鼠:6-10周龄,雄鼠,清洁级,斯莱克实验动物2. DH5α灭活菌液(2×109个/ml):制备方法:将DH5α扩增至饱和,取出3500rpm离心15min,弃上清,用生理盐水重悬计数,121℃,20min灭活,计数并稀释。
(3次接种,每次500ul)3. 工具:1ml注射器(针头),酒精棉球,眼科剪,眼科镊,眼科弯镊,废物筒,解剖板,离心管(离心管架),小鼠尸体袋。
4. 试剂:生理盐水(3次接种,每次500ul)实验方法:①第一次抗原免疫小鼠1. 做好准备工作,注射器装入1ml DH5α灭活菌液和生理盐水2. 腹腔注射:小心抓起小鼠,使小鼠腹部朝上,用酒精棉球擦一擦,向小鼠的中线略左的位置,先挑其表皮,再斜向下插入0.5-1cm的距离,注射后拔出,用剪刀剪去耳朵做好标记。
3. 鼠笼做好标记,等待一周后,再第二次免疫小鼠。
②第二次免疫小鼠大约一周后,根据做好的标记,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免疫,再放回鼠笼,等待一周。
③第三次免疫小鼠大约一周后,根据做好的标记,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免疫,再放回鼠笼,等待一周。
④取小鼠血清,脾脏,胸腺及腹股沟淋巴结a. 小鼠的眼部取血1. 离心管,离心管架准备,套上保鲜膜,并做好标记。
2. 对应标记的取血:小心抓起小鼠,暴露其眼球,小心剪去眼球以及相应血管,并轻轻抚摸小鼠胸部,尽量收集血液。
3. 等小鼠不再流血后,脱臼法处死小鼠,血液静置一小时,并编号。
b. 脾脏,胸腺及腹股沟淋巴结的摘取1. 取处死的小鼠,腹部朝上,使腹腔伸展,并固定四肢。
2. 解剖剪去上皮,小心将上皮撕开,在腹股沟约三叉血管交叉处寻找类似球形实心组织,即为淋巴结。
3. 小心剪开腹部,在小鼠右侧肠道位置找到脾脏并取出。
4. 小心剪开胸骨,在心脏上部找到两瓣白色的器官,即为胸腺。
c. 血清分离1. 静置的血清,离心5min,3000rpm2. 小心取上清液,编号,若为淡黄色,即可收集保存,否则重复第一步。
3. 冷藏血清,为后续实验做准备。
数据获取及处理:获得免疫组和对照组的免疫器官之后,将其置于一纸上对比拍照,并通过照片观察可得到相应结论。
二、小鼠免疫后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绝对数的变化实验原理:利用200目钢丝筛网,研磨胸腺和脾脏并过滤掉结缔组织,即可获得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的混合物,通过红细胞裂解液的作用使红细胞裂解,即可获得纯的淋巴细胞,通过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即可反应各个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的数量变化。
实验材料:1. BALB/c小鼠:6-10周龄,雄鼠,清洁级,斯莱克实验动物2. DH5α灭活菌液(2×109个/ml):制备方法:将DH5α扩增至饱和,取出3500rpm离心15min,弃上清,用生理盐水重悬计数,121℃,20min灭活,计数并稀释。
(1次接种, 500ul)3. 工具:1ml注射器(针头),酒精棉球,眼科剪,眼科镊,眼科弯镊,废物筒,解剖板,离心管(离心管架),小鼠尸体袋,细胞计数板(载玻片),显微镜,擦镜纸,天平,离心机,200目筛网。
4. 试剂:生理盐水(1次接种,500ul),75%酒精,1×PBS,RBC裂解液,3%冰醋酸。
实验步骤:①小鼠免疫:本实验需要免疫一次的小鼠,实验方法与三次免疫小鼠的第一次相同。
②眼球取血:方法同前面的取血方法相同。
③小鼠的脾脏和胸腺的淋巴细胞分离1. 摘取小鼠的脾脏和胸腺,置于两份PBS溶液中,做好标记。
(方法与脾脏和胸腺的观察的摘取方法相同)。
2. 用200目筛网研磨过滤,并转移到15ml离心管中,编号。
3. 2500rpm,10min离心(天平配平)。
4. 弃上清,对脾脏细胞加入1mlRBC裂解液重悬裂解,5min;对胸腺细胞加入1mlPBS,待用。
5. 脾脏溶液加1×PBS终止裂解,配平,4℃离心2000rpm,10min。
6. 向脾脏细胞加入1mlPBS重悬,将脾脏细胞和胸腺细胞悬液混匀,各取10ul,编号。
7. 加入等体积的冰醋酸,PBS稀释,方法如下:免疫后:脾脏200倍,胸腺10倍对照组:脾脏100倍,胸腺100倍8. 细胞计数a. 取计数板和盖玻片,用酒精洗净后用擦镜纸擦干b. 盖玻片置于计数室上部,用枪吸取10ul待测细胞溶液,加至载玻片边缘,待其自行渗入。
c. 显微镜观察计数(10×10,100倍)最后结果=四个大格子总数×0.25×104×稀释倍数数据获取和处理: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板的四个大方格,做到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计数所有细胞后,最后细胞的个数=四个大格子总数×0.25×104×稀释倍数,并记录下来。
三、小鼠免疫后T细胞的发育分化的情况观察实验原理:①免疫标记技术:指用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酶,铁蛋白等作为追踪物,标记抗体进行抗原抗体反应。
本次实验使用荧光素标记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相应的细胞进行检测。
②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在液流状态下,通过检测大批量的单个细胞的生物学性质,并将其分类的一种技术。
一般通过快速测定荧光,电阻,光散射和光吸收等方法来测定细胞的各种参数。
测量样品要求:单细胞悬液,细胞大小0.2-50um,样品至少有20000个细胞,浓度105−107个/ml流式细胞仪通常以激光作为发光源。
经过聚焦整形后的光束,垂直照射在样品流上,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
这两种信号同时被前向光电二极管和90°方向的光电倍增管接收。
光散射信号在前向小角度进行检测,这种信号基本上反映了细胞体积的大小;荧光信号的接受方向与激光束垂直,经过一系列双色性反射镜和带通滤光片的分离,形成多个不同波长的荧光信号。
这些荧光信号的强度代表了细胞表面物质的浓度,经过光电倍增管将相应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通过计算器的处理,最后将分析结果显示在计算机上。
抗体选择:由于需要将CD4,CD8阳性分离,因此标记CD4,CD8分子,于是采用:FITC-CD4,PerCP-CY5.5-CD8两种荧光标记细胞。
同型对照:用与检测特异性无关的同型同亚型同荧光抗体染色,作为同型对照。
实验材料:Ep管(Ep管架),离心机,移液器(枪头),吸水纸,流式管,废液缸。
1×PBS,大鼠血清(iso),抗体FITC-CD4,PerCP-CY5.5-CD8以及同型对照抗体。
FITC-CD4:用量0.3ug/5×106个细胞PerCP-CY5.5-CD8:用量0.3ug/5×106个细胞Iso:FITC-Rat IgG2a:用量0.3ug/5×106个细胞PerCP-CY5.5- Rat IgG2a:用量0.3ug/5×106个细胞实验步骤:1. 由细胞计数的结果,计算出需要从分离的胸腺和脾脏细胞所取的体积(每管需要1-5×106个),取样与1.5mlEp管中,空白一管,单标两管,同型对照一管,样品两管,做好标记,并加入PBS补满1ml。
2. 4000rpm离心5min。
3. 弃上清,加入75ulPBS重悬细胞。
4. 加入10ul大鼠血清封闭,4℃避光放置30min。
5. 加抗体,按如下方法添加。
4℃避光放置30min。
6. 1ml1×PBS洗一次,4000rpm,5min离心。
7.弃上清,200ulPBS重悬细胞。
8.200目筛网过滤至流式管中,上机测试。
数据的获取和处理:经过FACScabibur流式仪的检测,得到一系列的流式图,经过软件flowjo7.6的处理,可得一系列的流式结果,经过对照与免疫组的对比,即可得到实验结果。
四、小鼠免疫后 B细胞功能的影响实验原理:小鼠免疫产生特异性应答之后,B细胞也会发育分化,从而转变为浆细胞,并产生相应的抗体。
而对于本次实验,灭活DH5α会诱导B细胞产生IgG抗体,因此仅需检测IgG的作用效果,即可了解B细胞功能的变化情况。
①抗原抗体反应a. 玻片凝集反应玻片凝集反应是指将已知的抗体直接与未知颗粒性抗原物质混合,在适当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两者作用出现凝集物即为阳性;无凝集物即为阴性。
b. 试管凝集反应试管凝集反应是用已知的颗粒性抗原来检测抗体及其相对含量,用生理盐水将待测血清进行倍比稀释,然后加入等量的抗原悬液,经过一定时间后,根据凝集程度可以判断抗体效价。
②Elisa法测定IgG含量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过量的抗体或抗原包被于载体上,通过抗原抗体反应使酶标记抗体(抗原)也结合在载体上,经洗涤除去游离抗原后,加入底物成色,定性或定量分析待测物的存在或者含量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