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盐亭县城关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3 山中避雨课件 (新版)语文版
语文版语文七上第3课《山中避雨》ppt课件

4、”温暖“一词本身是指人对外界的感受,用它来 形容拉琴唱歌的美妙恰当吗?把文中的”闹“字改为 ”变“或”唱“好不好,为什么?
“温暖”在文中有二层意思,一是指当时的环境 气氛热烈,二是指这种美妙的音乐让人感到内 心暖烘烘的,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丰子恺
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
寂寥
嘈杂
冗长
仓皇
从容
陶冶
望洋兴叹
萍水相逢
乐以教和
趋之如归
匆忙而慌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比喻给人的思想、品格等以积极的影响。
疏理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游山遇雨 进村避雨
山 观赏雨景 怡然自得
中 遇
店主拉琴 作者借琴
雨 作者拉琴 女孩和唱
辞别青年 依依不舍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品味语段
1、在文章第二段里写出了作者心情由扫兴到感到 趣味的变化过程,你能说出这种变化的原因吗?
“闹”字改成了“变”或“唱”不恰当,“闹” 字将当时的气氛的热烈和人们的无拘无束充分 表达了出来,如果改成“变”或“唱”,就显 得毫无生气和活力。
5、作者对高雅的钢琴、小提琴加以贬低,而对 很便宜的胡琴却加以褒扬这是为什么?
钢琴、小提琴很高雅,但是能享用的人却很 少,而胡琴因为它的便宜,使得享用它的人 很多,能够给最普通的人民大众以音乐的熏 陶,利于音乐走向大众化.
6、谈谈你对“乐以教和”的理解?
(1)、音乐可以传达人的心声沟通人的情感 (2)、音乐可以陶治人的情操, (3)、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4)、音乐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音乐的力量 是无穷的,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3课《山中避雨》课件

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2、复述本文的故事梗概。 3、明确本文的线索。
1、本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时间: 前天 地点: 西湖山中三家村小茶店 人物: “我”和两个小女孩 事件的起因: 山中遇雨,到小茶店避雨。 听琴——借琴——为安慰两个女 事件的经过: 孩拉琴——女孩唱和——与山村 青年齐声歌唱。 事件的结果: 与山村青年依依惜别,以这天的 经历和感受实证了“乐以教和”。
作业布置
1、评析你所喜欢的文中的一段话。 2、在现实生活中体会“音乐的趣味”。 3、完成课后练习。
例2 、“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 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 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
明确:这里不用陈述句,而是连用了两 个反问句,更强调了作者此行感到的音 乐的趣味,感到的在音乐的作用下,人 与人之间那种和谐亲密真挚的感情。这 样,让人们对“乐以教和”的道理深信 不疑,也让读者更为之动心。
2、文章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心境进行比较 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文章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 的心境作比较,突出了女孩后来和大 家融合在一起同声歌唱的快乐心情。 从而也看出音乐的感染力的确可以使 人相处得更加和谐。
3、为什么把胡琴与钢琴、小提琴进行比较?“这 种乐器很有意思”指的是什么?
胡琴
钢琴
小提琴
3、为什么把胡琴与钢琴、小提琴进行比较?“这 种乐器很有意思”指的是什么?
明确:突出了胡琴的优势,意在说明音 乐应走向大众化,让许多的普通人能享 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艺术的陶冶,以 便更好地发挥“乐以教和”的作用。 “有意思”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胡 琴价廉,可演奏寻常小曲,发音还可听, 更重要的是在民间流行。
谈谈对“乐以教和”的理解。
七级语文上册 3.山中避雨 课件 语文(通用)

时 间 前天 地 点 西湖山中
人 物 “我”、两个女孩,青年们
起 因 避雨
经 过 游山避雨-个人反应-作者借琴-作者 事情线索 拉琴-依依惜别
结 果 乐以教和
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要求:根据记叙文六要素, 同桌间互相讲讲山中 避雨的故事
配合音乐,读课文
布置预习作业:
1.作者与女孩避雨前后心 境有什么变化?
•
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2021年5月11日星期二2021/5/112021/5/112021/5/11
•
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2021年5月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第二自然段四次,第一、二次写作 者感到的雨中之趣,山野境界之趣; 第三次写女孩感不到“山色空蒙雨 亦奇”的趣味;第四次写作者也不 愿强人所难地使她们有这种趣味。
第四自然段的“有生以来,没有尝 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写的是 避雨山中的琴韵之趣。
同桌间合作探究:
二胡,钢琴, 小提琴有区别 吗?作者这样 写有什么目的?
2.每次变化的原因是什 么? 3.三家村的气氛又有何变 化?
山中避雨
(二)
丰子恺
定兴镇中学 李文娟
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作者与女孩避雨前后心 境有什么变化?
2.三家村的气氛又有何变 化?
3.每次变化的原因是什 安慰—拉琴得乐 (得趣)— 欣然惜别。
线 两女孩:怨天尤人—转忧为
下
载
观
看
•
四川省盐亭县城关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3 山中避雨课件 (新版)语文版

丰子恺
丰子恺(1898—1975),曾 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我 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 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 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 师。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 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作 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 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 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 厚的生活情趣。
“三家村”的前 后气氛进行比较。
文章的主旨是:
听音乐 谈感受
其实,不只是音乐能带给 我们美的感受。丰子恺先生 的《山中避雨》充满着美。 你能感受到吗?
音乐美 《梅花三弄》、琴声等 绘画美 雨中小店、拉琴者、歌者 和谐美 本不相识,却因歌声结识 真挚美 歌唱发自内心,感情真挚 氛围美 苦雨荒山十分温暖 自然美 雨窗下拉琴,别有韵味
了7、8年音乐教师都没有感受到过的。
• 所以他“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 的音乐趣味。”
3.本文多处运用了“比较”, 你能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说明 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平时与这次对
音乐的不同感受作
比较。
两个女孩前后两
音乐是
种不同心境作比较。 突出强调 用来教
将胡琴与钢琴、 小提琴作比较。
育感化人, 使人和谐 相处的。
《子恺漫画集》
识字记词
给下列字注音: 趋( q)ū之如归 寂寥( )jìliáo 怨天尤( yó)人u 嘈( ) 杂cáo 借我弄( nò)n弄g 冗( )长rǒng 对面弄( lò)n里g 工尺( ) chě 和( h)着è 歌来唱 陶冶( ) yě 乐( yu)以è 教和 萍( )水pí相n逢g
整体感知
1、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课 文复述一遍吗?
(提示:记叙文六要素)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山中避雨》PPT课件(2篇)

第一次先学后教—读课文,理思路
自学指导:学生快速朗读课 文,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并 且概括每段段意。
(时间:8分钟)
补 充 注 音
仓皇(cānghuáng)寂寥( liáo )
冗长( rǒng )依依惜别( yī )
萍水相逢(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感谢您的阅读! 为了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 档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 整及打印,欢迎下载!
6、谈谈你对“乐以教和”的理解?
(1)、音乐可以传达人的心声沟通人的情感 (2)、音乐可以陶治人的情操, (3)、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4)、音乐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音乐的力量 是无穷的,
中心主题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 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情, 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 更和谐。
( 乐以教和 ) (5)声音杂乱,喧闹( 嘈杂 )
(6)寂静空旷( 寂寥 ) (7)埋怨上天,怪罪别人。形容遇到不如意
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 怨天尤人 ) (8)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
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陶冶 ) (9)匆忙而慌张( 仓皇 ) (10)留恋,不忍分离,舍不得分别
( 依依惜别 )
总结
本文主旨: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 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 可以调节人的心情,可以拉近人与人 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山中避雨》课件 (新版)语文版

4.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 前学拉琴的经过呢? 为后面“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了铺垫, 也说明了“我”拉琴拉得特别好的原因。
5.为什么作者在山前小茶店里避雨的感觉特别
好?
视觉美: 山色空蒙雨亦奇 心灵美: 寂寥而深沉 人文美: 乐以教和
1.本文的叙事有什么特点? 2.本文多次运用比较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3.“我和着她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 时把 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句中的“温暖” 和“闹”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4.怎么理解“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 趣味”?
明确: 线索就是记叙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 贯串起来的脉络。 六要素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发展、结果)。
明确: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 中游玩,忽遇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发 生)。两女孩怨天尤人,而“我”却觉雨中 山景更有趣,并兴趣盎然地拉起了胡琴, 这琴声不仅感染了两女孩,而且引来了村 里许多人,尤其是引得那些青年们都一起 唱起了歌,一时,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 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拉近了(发 展高潮),所以,当我们离开山村时,竟那 么依依不舍了(结果)。
概抱怨客观条件。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乐以教和:音乐用来教育人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冗 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这里
是持续不断的意思。
1、什么是记叙?
明确:记叙就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过程 表述出来。
2、什么是线索?记叙文的六要素又是哪些?
1.“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这句看似不经意的 叙述起到了什么作用? 2.“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为什么“很欢 喜”? 3. 两个女孩为什么说:“你会拉的?你会拉的?” 若改为“你会拉吗?你会拉吗?”表达效果有何不 同?
【最新】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山中避雨》公开课课件.ppt

THE END 。2021年1月12日星期二2021/1/122021/1/122021/1/12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1年1月2021/1/122021/1/122021/1/121/12/2021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1/1/122021/1/122021/1/121/12/2021 2:21:52 PM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21/1/122021/1/122021/1/12Jan-2112-Jan-2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1/1/122021/1/122021/1/12Tuesday, January 12, 2021
高山流水遇知音
请你欣赏:
听一段二胡名曲,然后 谈谈你听曲时所产生的联想 和感受。
今日作业:
别忘了作 业哦!
1.课外阅读《迷途笛音》。
2.欣赏我国的民乐或世界著名的
交响乐,选一首写写你的听后感。
让音乐走进我们的生活, 美化我们的生活!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1/1/122021/1/12Tuesday, January 12, 2021
叙事
记情
游山遇雨 扫兴
山中避雨 寂寥深沉(感兴,怨天尤人苦闷万分)
茶店拉琴 尽兴,欢喜
和歌而唱 温暖,有趣味
七年级上册语文《山中避雨》课件

七年级上册语文《山中避雨》课件教材分析《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
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
在避雨进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
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
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本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至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这证实了中国古代“乐以教和”的艺术思想。
设计理念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道什么是美。
在我的知道中,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与网络文化眼前,语文应当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是内容上--语文、政治、哲学、道德的综合,还有情势上的综合与思维上的综合,并从情势上的综合进而实现学科之间的大跨过。
比如:概念和色彩、艺术和技术、文学和科学、语言表达思维和技术操作思维,等等。
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
那么,感知和掌控现实和想像中的美,将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目标。
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出现实的精神享受。
尽管这有乌托邦之嫌,但是新鲜的、丰富的、特殊的美感会培养我们未来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创造力。
因此,“感受和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特殊的风景线。
而美感的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给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进程带来了奇妙色彩与特别的质感。
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一旦开始,将纵深到什么地方?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向更远的对意趣的寻觅探幽?教学《山中避雨》的课前课后,我都在深沉摸索这些问题。
设计思路在课前的设计上,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由于“感受和体验”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思想对话;而视觉的固定模式一开始就束缚和模糊了学生的情感的个性化建立。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浏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来感受、体验作者所说的意境和道理;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大家共同探究、研讨的方式来掀起“感受和体验”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