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观潮》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3篇

《观潮》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3篇

《观潮》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

“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讲讲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哪些内容?二、讲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两遍后告诉老师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师适时发问: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大潮雄伟、美丽、壮观呢?引导学生说,同时指导朗读。

3、师小结:这些语句都从声音方面写出了潮的壮观,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潮的壮观来。

4、师启发:课文除了从声音方面写潮的壮观,还从哪些方面写?怎么写?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可以小组讨论。

(生自学)5、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6、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这样写使我们很真实、具体、生动地认识了大潮的壮观。

7、怎样读好这些句子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特别要读好你喜欢的句子。

(学生试读后指名读,并交流。

)三、讲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写潮壮观的词语,要求标上“*”。

2、交流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丈来高。

3、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写作方法指导,习惯培养。

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章写得怎样?2、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吗?3、师小结: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读了这篇课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有如置身与观潮人群中间一样。

观潮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观潮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观潮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 自然段。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想象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了解了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和观潮的最佳时间、地点。

那谁能来说一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指名回答)对啦,是因为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涨潮时,大量海水涌入,潮头受到阻碍,后面的潮水又急速推进,就形成了汹涌澎湃的钱塘江大潮。

那观潮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最佳地点是海宁市的盐官镇。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二)精读课文,感受潮来时的壮观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 3 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想一想潮来时的景象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生 1:我仿佛看到了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生 2:我看到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同学们想象得真不错!那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引读: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条白线的变化?生 3:这条白线一开始很细很短,后来越来越长,越来越粗,最后横跨了整个江面。

师:说得真好!那此时的江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生 4:此时的江面不再平静了,变得波涛汹涌。

师:是啊,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江面的变化。

(生齐读)2、白线越来越近了,潮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了。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 4 自然段,找出描写潮声和潮形的句子,用“——”画出来。

(学生默读后交流)描写潮声的句子: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观潮》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观潮》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一人朗读,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

教师提问: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画面,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此问题的设计直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预设1:我仿佛看到很多人站在堤岸上,抬着脚,仰着头向东望去,都在等着潮来。

预设2:这时候江面上一点风都没有,很平静,江面很宽一眼望不到边。

预设3:江上雾气很重,远处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静静地屹立在江边,好像要和人们一起欣赏这天下奇观一样。

学生齐读第1、2自然段。

教师过渡:潮来之前,江面平静。

等待的人群翘首东望。

大潮马上就要来了。

(板书:平静)☆潮来时教师:描写潮来时,是这篇文章重点,用了2个自然段的笔墨。

大潮汹涌而来,并不是一下子就“扑”到了人们眼前,也是有一个过程的。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按照学习提示,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

学习提示:(1)品读想象: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预设: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

(板书:远像闷雷滚动)教师:响声如雷,这是暗示潮水来势凶猛。

我们来请一位同学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

(2)品读想象: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教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预设:“响声越来越大”“出现了一条白线”。

(板书:近些响声越来越大一条白线)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运用了“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几种方法:结合重点语句展开想象,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结合图片内容展开想象……希望同学们可以将所学方法运用到今后的阅读中去。

3.课堂演练。

4.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做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观讲述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篇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篇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篇《观潮》其次课时教学设计1【设计意图】阅读是同学的独特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

应让同学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同学的语言运用力量,而且有利于同学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美丽。

【学习目标】1、学问目标: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如同、犹如、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力量目标:动用电教手段,把同学带入情境,关心同学理解课文内容,绽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美、奇怪的自然景观,激发同学喜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使同学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宏伟壮丽。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美丽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使同学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宏伟壮丽。

【课前预备】同学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老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流程】一、激发爱好,引入课题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同学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

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日老师就带着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似乎闷雷滚动。

可是江面上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改变。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3、连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指名说。

出示句子: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一条白线。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篇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篇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

)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二、放录像,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1、学生看录象。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1、学生自渎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2、学生汇报交流。

四、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渎: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的语句。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3、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临其境。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5、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课堂总结六、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七、布置作业《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初步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2、背诵三、四自然段。

能力1、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统编版某校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第2课时教案

统编版某校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第2课时教案

统编版某校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观潮》的大意和基本情节。

2.掌握课文中生字词汇的解释和运用。

3.理解《观潮》中含义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积极向上的态度。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观潮》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观潮》中蕴含的哲理和寓意。

教学难点1.理解《观潮》中的比喻和隐喻。

2.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简短视频引入课文中的海浪场景,引发学生对海洋的好奇和想象。

二、展开1.阅读课文《观潮》,教师讲解生字词汇和句子理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3.利用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巩固1.配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组织小组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束1.总结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和寓意,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作文,表达自己对大海和生活的感悟。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各有不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课文的内涵。

同时,在巩固环节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1.观潮2.生词:潮起潮落、生生不息3.哲理:大海宽广包容,人生充满变化4.寓意:孜孜不倦、奋发向上六、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观潮》并理解生词词义。

2.完成《观潮》相关习题。

3.写一篇文章,探讨大海对人的启示。

以上是统编版某校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第2课时教案的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堂教学目标1.了解潮汐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学习如何自然地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课堂教学内容1.潮汐的形成原因及潮汐现象。

2.通过潮汐现象引出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

3.展开讨论,看看学生在视觉上和心理上会产生哪些感受和联想,以及怎样用自然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学方法1.想象法:通过图片和描述,让学生想象潮汐的景象,为之后的讨论打下基础。

2.情感法:通过情感渲染,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潮汐所带来的感受。

3.语言运用法:通过讨论激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感性认识并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潮汐的形成原因与潮汐现象,以及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

2.难点:如何让学生自然地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

五、课堂教学过程1. 热身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描述,想象潮汐的现象,并让学生猜测潮汐的形成原因。

2. 感性认识潮汐教师播放有关潮汐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心理上感受潮汐所带来的感受。

3. 进行讨论1.让学生回忆所见所感,以及对潮汐产生的疑问或兴趣点。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潮汐引起的不同感受和观点,并且在集体讨论中达成共识。

3.鼓励学生用自然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4. 归纳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六、课后参考来源1.阅读相关的百科文章,进一步加深对潮汐的认识;2.观看相关的纪录片,了解更多关于潮汐的知识;3.与父母或其他亲友交流,分享自己的见闻、疑问或体会。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观潮的现象和形成原因教学目标:1. 了解观潮的现象和形成原因;2. 掌握观潮的相关术语;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观潮的现象和形成原因;2. 相关术语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掌握观潮的形成原因;2. 学会用术语描述观潮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老师通过展示观潮的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观潮的现象。

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2. 老师提问:“你们在观潮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哪些现象呢?”请学生回答。

3. 引导学生思考观潮现象的原因。

二、观察与探究(1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究观潮的形成原因。

2. 学生在小组内自主讨论,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3. 老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合作与分享(15分钟)1. 老师组织学生就观潮的形成原因进行分享。

每组派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

2.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分享进行提问和评论。

3. 老师梳理和汇总学生的观点,总结出观潮的主要形成因素。

四、理论总结(20分钟)1. 老师向学生讲解观潮的形成原因,包括引力、潮汐、地理形状等因素。

2. 介绍观潮的相关术语,如潮汐高度、潮汐周期、潮汐力等。

3. 老师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术语,并进行示范和操练。

五、巩固与拓展(20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制作观潮实验装置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3. 老师对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观潮现象。

六、课堂总结(10分钟)1. 老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观潮的现象和形成原因。

2. 回顾并巩固本课所学的观潮相关的术语和知识点。

3. 布置作业:让学生以观察潮汐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并分享给同学。

教学资源准备:1. 观潮的图片和视频。

2. 观潮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装置。

3.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和教学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水天相接、山崩地裂、人声鼎沸、风平浪静”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然而像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却不多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共同感受江潮那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

二学习课文内容
我们上节课把课文分了几部分?是怎么分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分的?(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一)学习第二部分
1、潮来前堤岸上的人们和江面是什么样的呢?(出示大屏潮来前的景象)
2、看看书上是怎样描写这幅场景,请同学默读潮来前这一部分。

3、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4、我们了解了这一部分感受到了什么?(江面的静,人们的心情急切)
5、越往西越窄水流潮从哪方向来?(结合大屏讲解钱塘江的地理位置)
6、读这部分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家想不想看潮来时的场面?(出示大屏)
2、大家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样描写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场
面?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

3、读完了这部分给你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声音大、浪大)
4、从那些词语和语句体会出来?
5、作者写这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6、找出表示有远到近的词语。

7、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把浪的由远到近的不同样子写具体的?
8、作者用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直立而行、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9、这部分的词语非常非常丰富,你想不想把他们积累起来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反映快说出词语并在书上找出来。

(1)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2)风和浪都很平静
(3)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4)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5)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10、大家想不想把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气势读出来,观潮人的心情激动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潮来时声势浩大,潮过后呢?默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快、
气势大)
2、从哪看出来的?(一眨眼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3、带着刚才的理解来读这一段。

(四)、总结
1、谁来说说这篇课文重要写了什么?
3、按什么顺序写?
4、什么字在贯穿全文?奇在什么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
5、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钱塘江潮来时声音巨大浪头罕见水位高,
所以课文第一段称之为天下奇观这个“观”和课题的“观”
意思一样吗?
6、学完课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

我们要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发展变化顺序的重点的叙述,这样的文章重点才会突出条理分明
(五)、学完这课有什么收获?
(六)、再齐读课文
板书潮来前风平浪静
声音:闷雷滚动山崩地裂
观潮潮来时
样子:白线城墙战马
潮过后余波荡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