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慧和时代精神知识框架教学提纲
政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必修4).doc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学习要求(一眼便知)
二、自主学习(双手协作)
哲学源于
哲学与生活
哲学是指导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是的世界观
哲学的含义
,又有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
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则是
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具体科学的进步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
是问题
一是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划分的唯一标准)
二是的问题
为什么:
哲学是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都是哲学与时代
哲学是的先导:
是和
阶级基础:
产生自然科学基础:
直接理论来源:
第一次实现了与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与的有机统一
实现了基础上的与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重大理论成果
地位: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
生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功能,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
识和改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
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使我
们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
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三、合作探究(三思而明)
③.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
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
高中政治《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说课范文

高中政治《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说课范文高中政治《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说课范文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时)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二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
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
引导同学们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第二课包括两个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哲学研究的问题入手,指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分析了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二目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第二框,首先探究唯物主义,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三种基本形态;其次分析唯心主义,指出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说明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最后指出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的含义
1.含义: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和前提,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
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主要类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5.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自然科学前提;德国古典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全书主题的确立)本单元主要是从我们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我们了解哲学的一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特点。
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居于起始的位置,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
附:田忌赛马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的事例。
原文: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第64篇。
)译文: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
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并且待如上宾。
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
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
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
”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赌胜。
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
”三场比赛完后,田忌一场不胜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
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
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请他当作老师。
故事: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
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
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一、本单元的地位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何“看待”、如何“树立”的起始点是生活、实践。
生活和实践既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现实的历史的起点,也是哲学的逻辑起点。
在这里,逻辑和历史、逻辑和现实是完全统一的。
因此,第一单元既带有绪论的性质,同时也和其他三个单元一样,都是构成本教材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从知识体系来说,本单元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人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是什么,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以怎样的方式看待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
从能力目标来说,本单元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识别不同哲学派别的本质,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增强学生把握哲学与时代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与功能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发展和开放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说,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哲学、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的意识;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的意识,自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世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
因此,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居于起始的位置,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围绕的一条主线就是哲学和生活的关系问题。
无论是介绍什么是哲学、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的阐释,都是置于生活、实践和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就是生活和哲学的关系问题。
围绕上述问题,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高中政治《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知识结构讲解一、哲学与生活(时代)的关系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源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指导生活: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对一定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具有反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表现在:①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批判功能);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塑造功能)。
二、关于哲学的基本知识1、什么是哲学?(1)从字义上看,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内容①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我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①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题的回答。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C
4.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旧哲学, 从而在哲学史上实现了伟大变革.这主要表现 在( )
①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因而不仅在自然观上是唯物 主义,而且在历史观上也是唯物主义的 ②它是凌驾 在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③它把唯物论与 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唯物论是辩证的,辩证法是唯 物的 ④它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3、下列关于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说法,正确 的是 ①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 美好的未来 ②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_______ ③动员和掌握广大人民群众,转化为巨大的物 质力量 ④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提供社会变革的 政治保证 _______ A.①② B.③④ C.① ③ D.②④
1.哲学与世界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 (2)哲学与具体知识 的关系
区别: 联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
(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 规律和奥秘; (2)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 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 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 哲学可以预见未来、指 明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转 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第 二 框 哲 学 史 上 的 伟 大 变 革
①阶级基础
1、马哲的产生
②自然科学基础 ③理论来源
2、马哲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 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 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复习提纲

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 化、多元化需求,推 动市场细分和产品创 新
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成为新趋势,反映人 们对资源节约和环境 保护的重视
案例二: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彰显时代精神
环保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各国 纷纷制定环保政策和措施
公众环保意识提高,积极参与 环保活动和监督环保工作
企业纷纷响应环保号召,推动 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管理
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统一
03
未来,哲学将在多元化和一体化的统一中发展,各种思潮和观
念将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当代社会背景下时代精神体现
改革创新
开放包容
在当代社会,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精神的核 心,体现在各个领域对旧有体制、观念、 技术等的不断突破和超越。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开放包容成为当 代时代精神的重要特征,表现为对不同文 化、思想、观念的尊重和接纳。
忠诚爱国
奋发向上
忠诚爱国是时代精神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体现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忠诚和责任 感。
例如,美国的“美国梦”强调个 人奋斗和成功,而中国的“中国 梦”则更加注重国家富强、民族
复兴。
尽管存在差异,但各国和地区的 时代精神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
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跨文化交流促进双方相互了解
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 和偏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
解和尊重。
通过交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 文化背景下生活智慧的独特之处, 以及各国和地区时代精神的内涵
促进文化交流
时代精神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增进文化多样性和共融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与意识
定物质 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哲
是 什
的关系问题
学 么 思维与存在
有无同 有 可知论 一性 无 不可知论
的 基
的关系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本
1、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问 题
为 什 么
2、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贯穿 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决定着它们对其它哲学问题的回答。
时代发 展的必 然产物
基本 特征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毛泽东思想 (活的灵魂)
中国化
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以实践 为基础
与时俱 进、一 脉相承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和 物质和意识何者
唯心主义
为世界的本原
(世界的本原)
基本派别(两大阵营) 从
属 于
辩证法和 形而上学
(世界的状态) 是否用联系的、发展的、 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产生 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 自然科学前提:…… 直接理论来源:……
决定 体现
(统一)
哲学
哲学与 具体科 学的关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思维科学
具体科学 揭示某一具体
系
领域的规律
方法论
推动
哲学
指导
抽象出世界最一般的
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经济、政治
时代
正
反 映
确 、 深
刻
真正的哲学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决定 反映、反作用
文化
属 于
哲学
时代精神
反 映 了 …… ; 把 握 了 …… ; 总 结 和 概 括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哲学的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来源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哲学的 ※从本义上看,给人智慧、使人聪明 功能 ※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们对整个世界总 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与 世界观 的关系
世界观
的精华 了……
社会变革 的先导
① 批 判 …… , 更 新………,解放……
②预见和和掌握 ……,转 化为……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观
点
物质决 唯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和
定意识
何者
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
评 价
为本
原 意识决 唯心 主观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