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坛洛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坛洛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坛洛中心卫生院目录中药制剂操作规范 (03)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04)灸法操作技术规范 (05)推拿疗法操作规范 (08)拔罐疗法操作规范 (09)敷贴疗法操作规范 (12)刮痧疗法操作规范 (13)微波治疗仪操作规范...................。

. (16)颈腰椎牵引治疗操作规范........................。

(17)坛洛中心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1、汤剂(1)制备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

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2、酒剂(1)制备配料(按要求进行炮制)称量、复核——浸渍(30分钟)-—取液(上清液和煮渣合并)矫味-—静置(14分钟)——滤清、灌装(2)注意事项:①浸渍时,要加规定量白酒密闭。

②每日搅拌1—2次,一周后每周搅拌1次。

③药物要切碎以增加溶出率。

二、针灸操作技术规范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

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文舒服,防止发生意外。

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肥皂水洗擦干净.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

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

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 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度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电针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致相同。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方案一、背景和目的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

为了确保中医药临床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一致性,制定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方案,对中医药临床操作进行规范和标准化,有利于提高中医药临床技术的质量和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二、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的各个环节,包括问诊、四诊观察、辨证诊断、治疗原则、方药选用、针灸操作、推拿按摩、中药熟化、制剂配伍等。

三、操作规范1.问诊环节:a.病人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如过敏反应、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止问诊,并转交至相应的专科医生或院内急救科。

b.问诊环境应保持安静和整洁,确保问诊过程中的顺利进行。

c.问诊内容应全面、详细,并严格按照诊疗指南和规范进行记录。

2.四诊观察环节:a.四诊观察应在良好的光线下进行,以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b.观察时应注意患者的表情、皮肤颜色、舌苔、脉象等相关指标,并进行记录和解读。

c.针对不同疾病,应根据诊断标准和规范进行四诊观察,并参考相关文献和经验进行判断。

3.辨证诊断环节:a.应根据患者的主观症状、客观体征、病因病机等信息,结合中医理论和经验进行辨证诊断,并编写相应的辨证名。

b.辨证过程中,应尊重患者的意见和反馈,提供及时的沟通和解释。

c.辨证诊断应符合中医理论和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和专家意见进行修正和纠正。

4.治疗方案制定环节:a.根据辨证诊断结果,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和临床实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b.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中医药治疗原则,并注意方药的配伍禁忌和药物相互作用。

c.治疗方案应明确治疗目标、方法和预期效果,并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5.中医操作环节:b.推拿按摩操作应遵循中医按摩原则和技巧,避免使用过大力量或不恰当的手法。

c.中药熟化和制剂配伍应根据中药性味、禁忌和药物相互作用进行合理调配和使用,确保药效的发挥和安全性。

四、质量控制和监督1.建立质量控制机制,制定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的质量评估标准,定期对操作规范进行评估和检查。

中医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

中医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

中医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1. 引言本操作规范旨在规范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本规范适用于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各个环节,包括诊断、治疗、监测和随访。

2. 临床应用原则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2.1 患者知情权和个人隐私保护在进行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前,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充分说明治疗方案、风险和可能的效果,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应严格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

2.2 安全和无害性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应确保患者的安全。

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消毒、无菌操作等基本原则,以减少感染和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

2.3 有效性和科学性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应基于科学依据和临床实践,确保治疗效果的有效性。

医务人员应持续研究和更新专业知识,以提高临床应用的科学性。

3. 临床应用操作规范3.1 诊断3.1.1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准确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1.2 在诊断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运用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如望、闻、问、切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3.1.3 诊断结果应明确、准确地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并及时与患者交流和解释。

3.2 治疗3.2.1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2.2 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准确、规范地操作中医中医医疗技术,如针灸、中药治疗等。

3.2.3 治疗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3 监测和随访3.3.1 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患者的监测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3.3.2 监测结果和随访记录应准确地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以便今后的参考和评估。

4. 结论本操作规范提供了中医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操作规范,有利于提高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本规范,保证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合理应用,并不断提高临床能力和水平。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技术临床操作规范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1、汤剂(1)制备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

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

2、煎膏剂(1)制备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迹或挑起片状)(2)注意事项: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而定。

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三倍。

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匀。

3、散剂(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2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

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筛。

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

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

4、丸剂水丸(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6号或5号筛。

②干燥温度一般不能超过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

蜜丸(1)制备备料——干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衣及包装(2)注意事项:①所有蜜老嫩程度视药性、气候条件而定。

②除另有规定外,用搓丸法制备大小蜜丸时,炼蜜趁热加入药粉中混匀,对含树脂、胶类及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应在60℃左右加入,用泛法制水蜜丸时,炼蜜应加开水稀释后使用。

5、冲剂(1)制备配料(复核)——提取——制料——干燥——包装(2)注意事项:①所有辅料(蔗糖、糊精、淀粉或乳糖等)应符合药典规定,加辅料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5倍。

基层中医药技术培训临床操作规范

基层中医药技术培训临床操作规范

基层中医药技术培训临床操作规范中医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西医学并称为世界医学的两大瑰宝。

在基层中,中医药服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然而,由于基层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培训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提高临床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建议制定并普及基层中医药技术培训临床操作规范。

一、培训内容1.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中医药基本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断与治疗原则等基础知识。

2.临床操作技能:包括各种中医药常用的诊断方法、治疗技术等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实践。

3.辨证论治能力:培养中医药技术人员的辨证施治能力,包括病情辨证、方剂选择等。

4.药物知识:包括中药与方剂的认识和运用,中药炮制技术等。

二、培训方法1.理论学习:通过讲座、讲解、讨论等形式进行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2.临床技能培训:通过临床实践、模拟操作等方式培养中医药技术人员的临床操作技能。

3.辨证论治实践:通过病例分析、讨论及模拟辨证施治等形式提高中医药技术人员的辨证论治能力。

4.药物制剂培训:通过实际操作、观摩等方式培养中医药技术人员的中药炮制技术。

三、操作指导1.规范操作流程:针对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明确操作流程,包括问诊、望诊、闻诊、切诊和治疗等环节,保证操作的流畅性和规范性。

2.严格遵守卫生规范:使用中医工具和设备时,要求中医药技术人员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仪器设备进行消毒和清洁,确保环境卫生。

3.准确记录:在操作过程中,要求中医药技术人员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分诊结果、治疗方案等信息,为后续的随访和复诊提供依据。

4.严禁超范围操作:中医药技术人员要遵循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严禁超越自己职责范围的操作,如开展诊断治疗外科手术等。

四、培训评估1.知识考核:定期对中医药技术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包括基本理论、病理学、中药知识等。

2.技能考核:通过实际操作进行临床技术的考核,包括诊断方法、治疗技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技术临床操作规一、中药制剂操作规1、汤剂(1)制备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

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

2、煎膏剂(1)制备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迹或挑起片状)(2)注意事项: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而定。

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三倍。

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匀。

3、散剂(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2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

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筛。

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

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

4、丸剂水丸(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6号或5号筛。

②干燥温度一般不能超过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

蜜丸(1)制备备料——干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衣及包装(2)注意事项:①所有蜜老嫩程度视药性、气候条件而定。

②除另有规定外,用搓丸法制备大小蜜丸时,炼蜜趁热加入药粉中混匀,对含树脂、胶类及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应在60℃左右加入,用泛法制水蜜丸时,炼蜜应加开水稀释后使用。

5、冲剂(1)制备配料(复核)——提取——制料——干燥——包装(2)注意事项:①所有辅料(蔗糖、糊精、淀粉或乳糖等)应符合药典规定,加辅料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5倍。

②清膏要达到规定的相对密度。

③成品应干燥,色泽一致,无吸软化现象。

④挥发应均匀喷入干燥颗粒中混匀。

6、糊剂(1)制备复核、普通药——煎取药液——浓缩液配料——细料药——分别研至极细混匀——混匀调匀(2)注意事项:①煎取药液的材料布包好,至少煎取两次浓缩至一定自稠度,防止芳香气味走失。

②成品应为均匀的糊状物。

7、酒剂(1)制备配料(按要求进行炮制)称量、复核——浸渍(30分钟)——取液(上清液和煮渣合并)矫味——静置(14分钟)——滤清、灌装(2)注意事项:①浸渍时,要加规定量白酒密闭。

②每日搅拌1-2次,一周后每周搅拌1次。

③药物要切碎以增加溶出率。

8、软膏剂(1)制备配料(分别单称、复核、基质)——固体药料研细过部过6号筛——混合(挑匀)——分装(2)注意事项:①基质要符合药典规定,包装材料不得同药物或基质发生理化作用。

②成品药应均匀、细腻、无酸败、异臭、变色和不良刺激。

③易涂布而不溶化,但能软化。

9、糖浆剂(1)制备配料(复核)——提取(芳香水另提,一般药煎取2次)——滤过——浓缩——取按比例糖水混合——煮沸——放凉、加入附加剂搅匀——分装(2)注意事项:①除方中的成分(芳香药提取液)外,其它附加成份的选用,均按规定的标准。

②除另有规定外,含糖量不低于60%。

③应在避菌的环境下配置,及时灌装于灭菌的干燥器中。

④成品应澄清,贮存长期允许有少量轻摇易散的规沉淀。

不得有酸败、异臭、产生气体或其它变质现象。

10、丹剂(1)制备配料(复核)——粉碎成粗粉坐胎——混匀封口——烧炼——收丹——去火毒(2)注意事项:①材料的提取比例不得任意调整或估量配料。

②细度要求要掌握。

③成品性状应为黑色湿润细粉末状。

④成品合格标准是发热温度60℃左右,持续时间在16小时以上。

二、中药各工种技术操作规1、净制:根据药材具体情况,分别选用挑选、水选、风选、筛选、刮削、剔除、刷、擦等使达质量标准。

2、切制:除鲜切、干切外,须经浸泡使其柔软者,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并按药材大小、粗细、软硬程度等分别处理。

注意掌握气候、水量、时间等条件。

切开后及时干燥,测定水价含量,使达药品标准。

常见的规格如下:片:极薄片0.5毫米以下,薄片1-2毫米,厚片2-4毫米。

段:长度为10-15毫米。

块:8-12毫米的方块。

条:皮类为宽2-3毫米,叶类为宽5-10毫米。

3、炮制(1)清炒:取净药材置热锅,用文火炒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需炒焦者,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放凉;需炒碳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放凉。

(2)麸炒:取麸皮撒至热锅中,加热至冒烟,放入净药材,迅速翻动,至药材表面呈黄色或色变深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药材与麸皮比例为10:1)(3)烫:取沙子(或蛤粉或滑石粉)置锅,武火炒热后,放入净药材,不断翻动,烫至酥泡或规定程度时,取出,筛去沙子,放凉。

(4)煅:①明煅:取净药材,不要求煅红,但需使结晶水蒸发尽或全部形成蜂窝状的块状时,取出,放凉,碾碎。

②煅淬:将净药材煅至红透时,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淬酥(如不酥,则需反复煅至淬酥)取出,干燥,打碎或碾粉。

(5)蒸:取净药材,照该品炮制的各项规定,加入液体辅料拌匀(清蒸除外),置适当的容器,加热蒸透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干燥。

(6)煮:取净药材加水(或液体辅料)共煮,至液体全部吸尽或切开无白心时,取出,干燥。

(辅料用量照该炮制品规定加注)(7)掸:取净药材投入沸水中,翻动片刻,捞出,冷干(种子类药材,需掸至种皮由皱缩至舒展,能搓去时,捞出,放冷水浸泡,除去种皮,干燥)。

(8)酒制:包括酒蒸、酒炙、除另有规定外,用黄酒。

酒炙:取净药材,加酒搅匀,闷透,置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药与黄酒比例为10:1)(9)醋制:包括醋蒸、醋煮、醋炙。

一般用米醋或酵醋。

醋炙:取净药材,醋拌匀,闷透,置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

(40℃,除另有规定外,药与醋比例为10:2,必要时加水适量稀释)(10)盐炙:洗净药材,加盐水拌匀,闷透,个别药材先入锅,边搅拌边加盐水,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药与盐比例为100:2,加适量水溶解后拌匀药物)(11)汁炙:将生洗净,捣烂,加入适量,压榨取汁,汁再加水适量重压一次,合并汁液(即为汁)。

如为干,捣碎后加水煎煮二次,合并取汁。

取净药材,加汁拌匀,置锅,用文火炒至汁被尽吸置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公斤净药材,用生10公斤或干3公斤)三、针灸操作技术规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

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文舒服,防止发生意外。

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4、施术部位规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肥皂水洗擦干净。

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

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

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

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

9、运用电器时,如电针、红外线、TDP、瘫痪治疗仪等要保障用电安全,用后要立即切断电源。

10、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集中精力,不能左顾右盼,与人交谈,接待客人。

四、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1、目的:使红外线光束投照环境人体治疗部位之皮肤。

2、操作要领:(1)灯距适宜并及时调节;(2)灯头不悬垂于人体上。

3、操作方法:(1)先开灯预热2-5分钟,待热后再行治疗;(2)向初诊患者讲清注意事项后,采取舒适体位,并露出患部;(3)治疗区接近头部时就应布帘将眼盖住;(4)灯距4-70cm,斜上方可旁侧,然后记下开灯时间;(5)治疗时经常询问患者感觉,以温热舒适为宜,观察局部并及时调节距离;(6)每日治疗1-2次,一般每次30分钟,15次为一疗程。

4、注意事项:(1)知觉丧失者禁忌治疗,有知觉障碍者注意;(2)治疗中有头晕心慌等则停止治疗。

五、超短波治疗操作规1、目的:使用波电场中心作用到人体之治疗部位。

2、操作要领:(1)治疗部位要处于电场之中心;(2)剂量之分级要掌握准确。

3、操作方法:(1)除去电场作用围之金属物,取合适体位;(2)按医嘱选好电极、部位、剂量;(3)检查机器旋钮是否处于零位,异线不可交叉、打圈、碰触机器和接触地面,然后接通电源,待灯丝加热1-3分钟后,方可接通高压进行治疗;(4)治疗中要经常询问患者感觉,观察安表指针,并经检波器对照;(5)治疗为无热、微热三种应准确掌握;(6)治疗时间15-20分钟,每日一次,10-20次为一疗程。

4、注意事项:治疗床椅必须木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严禁接触金属物品。

六、颈椎牵引治疗操作规1、目的:使牵引力落在颈椎体后缘。

2、操作要领:(1)牵引体位以颈椎前屈20°为宜;(2)牵引重量不超过体重的七分之一。

3、操作方法:(1)向初诊者讲清注意事项,然后采取舒适的体位进行枕颌牵引;(2)牵引体位以颈椎前20°为宜,如症状不减可根据病员自觉症状得到改善而定重这落点为宜,不必强求某一特定位置;(3)根据病员体质、体重确定牵引重量,一般初次牵引重量2.5-4.5kg开展,可根据病情逐渐增加,但一般不超过体重的七分之一为宜。

4、注意事项:治疗中要严密观察病员反应,如有不适暂停治疗,并及时处理,嘱严重患者到临床科室进一步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