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淀粉酶发酵的生产工艺

a-淀粉酶发酵的生产工艺
a-淀粉酶发酵的生产工艺

武汉轻工大学

设计α-淀粉酶的发酵生产工艺

系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粮食工程

班级粮工1002

姓名郑开旭

学号100107502

指导教师易阳

2013年6月9日

设计α-淀粉酶发酵的生产工艺

摘要:α-淀粉酶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能水解淀粉产生糊精、麦芽糖、低聚糖和葡萄糖等,是工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酶制剂之一。目前,α-

淀粉酶已广泛应用于变性淀粉及淀粉糖、焙烤工业、啤酒酿造、酒精工业、发酵以及纺织等许多行业。本次设计的淀粉酶发酵,分别以玉米粉为碳源,以豆饼为氮源,以BF-7658枯草芽孢杆菌为生产菌种,同时做出了生产工艺流程图,详细的介绍了α-淀粉酶的生产工艺。

关键词:α-淀粉酶;工艺设计;发酵

正文:

α-淀粉酶的生产工艺

1 α-淀粉酶的生产方法

1.1生产方法的选择

枯草杆菌BF7658是我国应用广泛的液化型α-淀粉酶菌种,国内普遍采用深层发酵法生产工业粗酶。我们从BF7658出发,用紫外光及化学药品反复交替诱变,选育适用于固体发酵的新菌体BF7658—1。该菌为短杆状,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园,在肉汁表面可生成菌膜,在培养基上菌落呈乳白色,表面光滑、湿润、略有光泽,用碘液试之,菌落周围呈透明圈。

?固体培养枯草杆菌BF7658—1生产α-淀粉酶

将菌种接种于马铃薯琼脂斜面,37℃培养三天,然后转接到种子液体培养基上(豆饼粉、玉米粉、酵母膏、蛋白胨火碱、水等),摇瓶培养一定时间,当菌体进入对数生长期时,以0. 5%接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麸皮、米糠、豆饼粉、火碱、水;ph=7左右,常压汽蒸一小时,冷却到38~40℃)在厚层通风制曲箱内,通风保持37~42℃,培养48小时出曲风干。

麸曲用1%食盐水3~4倍浸泡,3小时后过滤,调节滤液pH=8,加硫酸铵溶液沉淀酶,经离心,用浓酒精洗涤脱水,40℃烘干、磨粉即为成品。

?深层发酵法生产α-淀粉酶

斜面菌种制法同前。将试管斜面菌种接种到马铃薯茄子饼斜面(培养基同前种子培养基),37℃培养三天,使之形成芽孢,以提高种子的稳定性。然后接种到500升种子罐,37℃搅拌通风培养12~14小时。当菌体进入对数生长期(镜检细胞密集、粗壮整齐、大多数细胞单独存在,少数呈链状,发酵液=6.3~6.8,酶活5~10单位∕毫升)时,乃转入10000升发酵罐,37℃,通风,搅拌,培养40~48小时。中途三倍碳源的培养基补料,体积相当于基础料的1∕3,从培养12小时开始,每小时一次,分30余次添加完毕。停止补料后6~8小时罐温不再上升,菌体衰老,80%形成空泡,每2~3小时取样分析一次,当酶活不再升高,可结束发酵。而后向发酵液中添加2%CaCl2,0.8%Na2HPO4,50~55℃加热处理30分钟,以破坏共存的蛋白酶,促使胶体凝聚而易于过滤。冷却到35℃,加入硅藻土为助滤剂过滤。滤液加2.5倍水洗涤,洗涤同发酵液混合,真空浓缩数倍后,加(NH4)2SO4盐析,盐析物加硅藻土后压滤,滤饼于40℃烘干,磨粉而成。按此工艺,由酶液到粉状酶制剂的收率为70%。

对于固体发酵有以下缺点:

1. 限于低湿状态下生长的微生物,故可能的流程及产物较受限,一般较适合于真菌。

2. 在较致密的环境下发酵,其代谢热的移除常造成问题,尤其是大量生产时,常限制其大规模的产能。

3. 固态下各项参数不易侦测,尤其是液体发酵的各种探针不适用于固体发酵,pH值、湿度、基质浓度不易调控,Biomass不易量测,每批次发酵条件不易一致,再现性差。

4. 不易以搅拌方式进行质量传递,因此发酵期间,物质的添加无法达到均匀。

5. 由于不易侦测,从发酵工程的观点来看,许多工作都只是在定性或观察性质,故不易设计反应器,难以量化生产或设计合理化的发酵流程。

6. 固体发酵的培养时间较长,其产量及产能常低于液体发酵。

7. 萃取的产物常因黏度高不易大量浓缩。而对于发酵罐深层培养具有生产周期短、产量高、效益大等优点故选用层发酵法生产α-淀粉酶。

1.2 α-淀粉酶培养基的制作

(1)培养基的类型

培养基的种类很多,可以根据组成、状态和用途等进行分类,按照用途可以分成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微生物大规模发酵设计主要用到孢子,种子和发酵培养基这三种类型。

(2)孢子培养基

孢子培养基配制的目的是供菌体繁殖孢子的,常采用的是固体培养基,对这类培养基的要求是能使菌体生长快速,产生数量多而优质的孢子,并且不会引起菌体变异。对孢子培养基的要求:①营养不要太丰富;②所用无机盐的浓度要适量;③注意培养基的pH和湿度。

α-淀粉酶的孢子培养基配置如下:将麸皮5%、豆饼粉3%、蛋白胨0.25%、琼脂2%(pH 7.1)制成斜面培养基,在0.1MPa蒸汽灭菌20 min 。

(3)种子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是供孢子发芽、生长和大量繁殖菌丝体,并使菌丝体长得粗壮成为活力强的种子。对于种子培养基的营养要求比较丰富和完全,氮源和维生素的含量也比较高些,浓度以稀薄为好,可以达到较高的溶解氧,供大量菌体生长和繁殖。

α-淀粉酶的种子培养基的配置:将豆饼1%、蛋白胨和酵母膏各0.4%、氯化钠0.05%配置成种子培养基(pH 7.1~7.2),在0.1MPa蒸汽灭菌20 min。

(4)发酵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的要求是营养要适当丰富和完全适合于菌种的生理特性和要求,使菌种迅速生长、健壮,能在比较短的周期内充分发挥产生菌合成发酵产物的能力,但要注意成本和能耗。

α-淀粉酶的发酵培养基配方是:麸皮70%、小米糠20%、木薯粉10%、烧碱0.5%,加水使水量达60%,常压蒸汽灭菌1h.

本发酵属于一级种子罐扩大培养,二级发酵。设计流程如下:孢子→锥形瓶→种子罐→发酵罐

(1)孢子制备

将保存在淀粉琼脂斜面上的枯草芽孢杆菌孢子用无菌水洗下,接种到锥形瓶

中,在35℃静置培养2~4天,待长出大量孢子后作为接种用的种子。

(2)种子制备

将保藏的菌种接种到马铃薯茄子瓶斜面(20%马铃薯煎出汁加MgSO4·7H2O 5 mg/L,琼脂2%,pH 6.7~7.0),37℃培养3天。然后接入到20L种子罐,37℃搅拌,通风培养12~14小时。此时菌种进入对数生长期(镜检细胞密集,粗壮整齐,大多数细胞单独存在,少数呈链状,发酵液pH 6.3~6.8,酶活5~10U/mL),再接种到发酵罐。

(3)发酵罐培养

培养基的配制:用麦芽糖液配置成含麦芽糖6%、豆粕水解液6%~7%、Na2HPO4·12H2O0.8%、(NH4)2SO4 0.4%、CaCl2 0.2%、NH4Cl0.15%、豆油1kg、深井水20L,调pH至6.5~7.0。

发酵罐培养基经消毒灭菌冷却后接入3%~5%种子培养成熟液。培养条件为:温度37±1℃,罐压0.5kg/cm2,风量1~20h 为1:0.48vvm,20 h后1:0.67vvm,培养时间为28~36 h。

(二)此培养基的制备

1.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发酵培养基:蛋白胨5g,酵母膏2.5g,葡萄糖0.5g,可溶性淀粉2.5g,KH2PO4 1g,MgSO4.7H2O 0.25g,CaCl2.2H2O 0.1g,H2O 500mL,pH7.0。分装于100mL 锥形瓶中,每瓶50mL,121℃灭菌20min。

2.接种与产酶培养

接种环灼烧灭菌后,轻轻刮取斜面种子培养基中的少量菌体,接入液体培养基中,并使环在液体与管壁接触的部位轻轻摩擦,使菌体分散于液体中。37℃振荡培养48 h。

3.离心

将发酵液置高速冷冻离心机中10000r/min离心10 min,除菌体,上清液即为α-淀粉酶粗酶液。

2 α-淀粉酶的菌种选育

α-淀粉酶生产:以枯草芽孢杆菌14140为出发菌株,经亚硝基胍反复多次处理

和筛选生产α-淀粉酶。分离纯化:以CTAB/正丁醇/异辛烷构成反胶团系统,通过反胶团萃取方式纯化精制α-淀粉酶。最佳反应条件为:萃取温度40℃,水相组成为NaCl0. 03 mol/L,pH 12. 0,有机相:无机相=1∶2,振荡时间10 min;反萃取最佳条件为:温度60℃,水相组成为KCl3 mol/L,pH 4. 0,有机相∶无机相=2∶1,反萃取振荡时间10 min。在上述条件下,经过一个萃取与反萃取循环后,α-淀粉酶的萃取率最高可达90. 78%。

2.1 菌株与培养方法

2.1.1 培养基

BY斜面培养基每100 g含可溶性淀粉1 g ,牛肉膏1 g,蛋白胨1 g,酵母膏0.2 g,NaCl 0.5 g,琼脂2 g. BY发酵培养基每100 g含可溶性淀粉5 g,牛肉膏1 g,蛋白胨1.5 g,酵母膏0.2 g,NaCl 0.5g,CaCl21 g。调节pH7.0,经121℃,灭菌30 min,备用。

2.1.2 仪器设备

全自动高压灭菌锅、培养皿、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恒温摇床、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移液管、PH试纸、吸耳球、玻璃棒、量筒、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电子天平、三角烧瓶、洗瓶、接种针、接种环、直尺、记号笔等。

2. 2 实验方法

2.2.1 细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将土壤系列稀释,把10-3 、10-4、10-5分别涂布到淀粉培养基上,27℃倒置培养2天,将长出的菌落接入斜面。将细菌从斜面接种到淀粉培养基培养2天,用碘液染色,记录透明圈大小和菌落直径,计算D/d值。保菌供下次实验用。2.2.2 紫外线诱变育种:

取活化后的菌种配成菌悬液、稀释;倒淀粉培养基平板,将菌悬液涂布其表面;用紫外线处理平板0、2min、4min、6min、8min、10min,每个处理2次重复;放到黑暗中倒置培养,37℃培养48h,分别计数诱变组和对照组平板上的菌落数,并计算致死率;加入碘液,分别测量诱变组和对照组菌落的透明圈直径和菌落直径,计算D/d值;将D/d值最大的菌种保存到斜面培养基上。

2.3 诱变方法以及变异菌株的筛选

①诱变出发菌株在完全培养基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期。

②以NTG为诱变剂,按一定处理剂量(μg/ml),在一定pH值的缓冲液中30℃恒温振荡处理1~4 h。

③经高速离心分离,移植于液体完全培养基进行后培养。

④经稀释涂布在含有1%淀粉BY固体培养基上,经24 h培养形成小菌落。

⑤把单菌落分别移植于含2%淀粉BY液体培养基中,30℃培养36 h。

⑥用2#定性滤纸制成5 mm disc(小圆纸片),并用2%琼脂BY培养基灭菌后加入较大剂量青霉素(抑菌)。倒入200 mm×300mm长方形不锈钢玻璃培养皿中,冷却凝固。然后把5 mm disc纸顺序放在培养基表面。

⑦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吸取培养液,移植到相应的disc上。把disc培养皿经37℃,24h分别培养。

⑧把KI-I2液用喷雾器均匀分布在disc培养皿培养基的表面上,并挑出淀粉水解圈大的disc,用相对应的1 ml培养液接种摇瓶,进行发酵测定酶活力。把各种斜面菌株经活化培养,接种于1%淀粉培养基的三角瓶中,进行摇瓶比较实验。将菌株作逐一对比,从中筛选出酶活较高的产酶菌株。经菌种诱变选育α-淀粉酶高产菌株为诱变的出发菌株,经NTG反复多次处理,并经淀粉水解圈初筛和摇瓶复筛,来选育α-淀粉酶高产菌株。

经NTG反复多次处理,α-淀粉酶活力有较大幅度提高。在经5次NTG处理之后,其变异株α-淀粉酶活达到34 200 (U/m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4.2倍以上,说明该诱变处理及选育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经NTG处理所得的变异菌株的产酶稳定性较差,必须经反复多次单菌落分离和摇瓶比较,逐渐筛选出产酶稳定性好的菌株。

3 α-淀粉酶分离纯化:

α-淀粉酶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方法粉酶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方法粉酶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方法粉酶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方法

3.1 α-淀粉酶的分离和纯化:

高纯度α-淀粉酶是一种重要的水解淀粉类酶制剂,可用于研究酶反应机理和测定生化反应平衡常数等。分离纯化α-淀粉酶的方法很多,一般都是依据酶分子的大小、形状、电荷性质、溶解度、稳定性、专一性结合位点等性质建立的。

要得到高纯度α-淀粉酶,往往需要将各种方法联合使用。盐析沉淀、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疏水作用层析、亲和层析和电泳等,是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主要方法。通过超滤、浓缩、脱盐和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对利用基因工程菌生产的重组超耐热耐酸性α一淀粉酶进行纯化,得到电泳纯级的超耐热耐酸α一淀粉酶,纯化倍数为11.7,活力回收率为29.8%。

但上述方法存在的共同问题是,连续操作和规模放大都比较困难。反胶团萃取具有选择性高、正萃与反萃可同时进行、分离与浓缩同步进行、操作简单和易于放大等优点,并能有效防止生物分子变性失活。以CTAB /正丁醇/异辛烷构成反胶团系统,通过反胶团萃取方式纯化精制α-淀粉酶。最佳反应条件为: 萃取温度40 ℃,水相组成为NaCl 0.03 mol/L,pH 12.0,有机相:无机相= 1:2,振荡时间10min;反萃取最佳条件为:温度60℃,水相组成为KCl 3 mol/L,pH 4.0,有机相:无机相= 2:1,反萃取振荡时间10 min。在上述条件下,经过一个萃取与反萃取循环后,淀粉酶的萃取率最高可达90. 78%。双水相技术具有处理容量大、能耗低、易连续化操作和工程放大等优点。应用双水相系统PEG/磷酸盐分离纯化α-淀粉酶,增加PEG浓度有助于酶富集上相。同样用PEG/磷酸盐双水相体系从发酵液中直接萃取分离低温α一淀粉酶,分配系数及回收率分别为4.8和87%。采用PEG(聚乙二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进行分离纯化α-淀粉酶,结果表明,在室温下由PEG和硫酸铵所组成的双水相体系,对α-淀粉酶的回收率可达94.84%,分配系数可达17.10。双水相技术有着溶液粘度高、分相时间长,易造成界面乳化等缺点,给实际操作带来很多问题。为了获得高纯度的α一淀粉酶,开始人们利用软基质的离子交换色谱和亲和色谱分离纯化了α-淀粉酶的粗酶提取液。但是,软基质色谱介质的机械强度小,受压易变形,分析速度慢,分离效率低,柱寿命短,固定相对PH、离子强度和压力非常敏感,反复使用时配体碎片容易脱落。由于以上缺点,软基质色谱有逐渐被硬基质色谱取代的趋势。在硬基质色谱应用方面,李华儒等首次合成一种对α一淀粉酶具有特异亲和能力的色谱介质,并成功地分离纯化了工业粗酶,获得了高纯度产品,其活性回收率>88%,Kato等也用高效疏水色谱纯化了α-淀粉酶粗品,回收率为90%。之后其采用高效液相离子交换色谱纯化α一淀粉酶很好地分离了α一淀粉酶粗品,其活性回收率高达96%,比活性达388μ/mg蛋白质。此法的研究成功

为大规模制备高纯度α一淀粉酶提供了一个新工艺路线。

3.2 实验方法

(1)反胶团系统的配置将适当比例的正丁醇和异辛烷加入比色管,摇匀。再加入适量CTAB,放入加热套中加热溶解,摇匀,使其均匀分布于有机相,得到澄清透明稳定的反胶团系统。

(2)前萃取将α-淀粉酶溶解于不同缓冲液中,稀释,并用4层洁净纱布滤清。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pH(pI),构成初始水相。将反胶团相和水相置于50 mL带塞三角烧瓶中,在振荡器上剧烈摇晃后(250 r/min, 10 min),倾入离心管,进行离心(3 500 r/min, 5 min),用滴管小心地将两相分开取上层有机相待用。

(3)反萃取用去离子水配制适当pH值(pH

3.2.1分析和测试方法

(1)α-淀粉酶活力的测定,采用国标QB/1803—93,对萃取前的粗酶以及萃取后的精制酶的酶活力进行测定,依据所附“吸光度和淀粉酶酶浓度对照表”。将吸光度换算为酶活浓度c,进而求出酶活D660。按下式计算:

D660=c×n

式中:c———测试酶液浓度,u/g;

n———样品的稀释倍数,g/mL。

平行试验相对误差不得超过2%。

(2)α-淀粉酶萃取率E:按下式计算:

E=反萃取水相中酶的总活力分相前加入的酶总活力×100%

工艺流程图如下

5. 结论:

提高 B.subtilisα-淀粉酶酶活可通过打破基因调控机制和优化环境因素协同作用来实现。经NTG反复多次对B. subtilis菌株进行诱变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酶合成调控机制和酶分泌调节机制,从而获得了α-淀粉酶高产变异株。CTAB/正丁醇/异辛烷反胶团系统萃取工业级α-淀粉酶的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40℃,水相组成为NaCl0. 03 mol/L,pH 12. 0,有机相∶无机相=1∶2,振荡时间10 mi;反萃取温度60℃,反萃取水相组成为:KCl3 mol/L,pH 4. 0,有机相:无机相=2:1,反萃取振荡时间10 min。在上述条件下,经过一个萃取与反萃取循环后,α-淀粉酶的萃取率最高可达90.78%。反胶团萃取分离酶具有单级萃取率高、能实现连续操作等优点,可望发展成为一种生物产品分离的新方法。

6.参考文献

食品生物技术导论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青霉素生产工艺 摘要: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在目前的制药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产规模非常大。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研究和优化其生产工艺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青霉素;生产工艺 抗生素在目前的制药工业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下游半合成抗生素的发展,进一步刺激了上游的工业发酵。一些抗生素的工业生产规模非常大,如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头孢菌素C,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利福霉素,氨基环醇类的链霉素、庆大霉素。其它的一些抗生素,如林可霉素、四环素、金霉素、万古霉素等,单个发酵罐容积越来越大,100 m3的发酵罐被普遍采用,200 m3甚至更大容积的发酵罐经常可见报道。 抗生素的工业生产包括发酵和提取两部分。工艺流程大致如下:菌种的保藏、孢子制备、种子制备、发酵、提取和精制。种子和发酵培养基的常用碳源有:葡萄糖、淀粉、蔗糖、油脂、有机酸等,主要为菌体生长代谢提供能源,为合成菌体细胞和目的产物提供碳元素。有机氮源多用玉米浆、黄豆饼粉、麸质粉、蛋白胨、酵母粉、鱼粉等,硫酸铵、尿素、氨水、硝酸钠、硝酸铵则是常用的无机氮源。另外,培养基中还得添加无机盐、微量元素以及消沫剂,部分抗生素还得加入特殊前体,如青霉素的前体是苯乙酸,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前体是丙酸盐。发酵过程普遍补加一种碳源、氮源物质,如葡萄糖和硫酸铵。pH值通过流加氨水进行调节,很多抗生素在发酵中后期流加前体,对提高产量非常有益。抗生素发酵绝大多数为好氧培养,必须连续通入大量无菌空气,全过程大功率搅拌。发酵液的预处理,一般加絮凝剂沉淀蛋白,过滤去除菌丝体,发酵滤液的提取常用溶媒萃取法、离子交换树脂法、沉淀法、吸附法等提纯浓缩,然后结晶干燥得纯品。现在来介绍一下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一、青霉素概述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最初青霉素的生产菌是音符型青霉菌,生产能力只有几十个单位,不能满足工业需要。随后找到了适合于深层培养的橄榄型青霉菌,即产黄青霉(P. chrosogenum),生产能力为100U/ml。经过X、紫外线诱变,生产能力达到1000-1500U/ml。随后经过诱变,得到不产生色素的变种,目前生产能力可达66000-70000U/ml。青霉素是抗生素工业的首要产品。中国为青霉素(penicillin)生产大国,国内生产的青霉素,已占世界产量的近70%,国内较大规模的生产企业有华药、哈医药、石药、鲁抗,单个发酵罐规模均在100 m3以上,发酵单位在70000 U/ml左右,而世界青霉素工业发酵水平达100000 U/ml以上。 青霉素应用 临床应用:40多年,主要控制敏感金黄色葡糖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螺旋体等引起感染,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及螺旋体有抗菌作用。 二、发酵条件下的生长过程

(整理)α-淀粉酶综述

α-淀粉酶综述 佚名2013-10-06 摘要:α-淀粉酶分布十分广泛,遍及微生物至高等植物。α-淀粉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酶制剂,大量应用于粮食加工、食品工业、酿造、发酵、纺织品工业和医药行业等,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酶制剂之一。本文概述了α-淀粉酶的发现和应用发展史、分离纯化及结构的研究史、催化机制及其研究史、工业化生产和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等。 关键词:α-淀粉酶发现应用分离纯化结构催化机制研究史发展趋势 α- 淀粉酶( α- 1,4- D- 葡萄糖- 葡萄糖苷水解酶) 普遍分布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 是一种重要的淀粉水解酶。其作用于淀粉时从淀粉分子的内部随机切开α-1,4糖苷键,生成糊精和还原糖。由于产物的末端残基碳原子构型为α构型,故称α-淀粉酶。现在α-淀粉酶泛指能够从淀粉分子内部随机切开α-1,4糖苷键,起液化作用的一类酶。 1 α-淀粉酶的发现和应用史 1.1 α-淀粉酶的发现 啤酒是最古老的酒精饮料,发酵是其关键步骤,其中所包含的糖化过程就是把淀粉转化为糖。这个转化过程的机理一直都没有被弄清楚,直到淀粉的发现。 在19世纪早期,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谷物提取物中淀粉的消化机理。Nasse(1811年)发现,从生物体中提取的淀粉能过被转化为糖,而从被沸水杀死的植物细胞中提取的淀粉不能被转化为糖。Kirchhoff(1815年)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他将4份的冷水加入到2份的淀粉中,并边加边搅拌。之后加入20份的沸水使其形成一层厚厚的淀粉糊。在淀粉糊还是余温的时候,加入被粉碎的麸质(或麦芽),然后在40-60°列式温度下水浴。1-2小时后发现,淀粉糊开始缓慢液化。8-10小时后,淀粉糊被转化为一种甜的溶液。之后,他将其通过过滤和蒸发浓缩得到了糖浆,品尝后发现,其和发酵液一样甜。在操作的过程中,他注明了实验过程中仅添加了非常少的麸质,并且得到的糖浆与淀粉的量成正比。此外,如果在加入麸质前加入几滴高浓度的硫磺酸,最终就没有糖生成。从这个实验中他得到结论1)麸质是一种能够使温水中的淀粉粉末转化为糖的物质。2)作为种子发芽的结果,相比种子内的物质而言,麸质能过将更多的淀粉转化为糖。至此,Kirchhoff奠定了发现谷物中一种能够将淀粉转化为糖的蛋白质的基础。

淀粉酶菌株的选育、发酵工艺的研究及酶的纯化

淀粉酶菌株的选育、发酵工艺的研究和酶的纯化 摘要:淀粉酶是最早用于工业生产并且迄今仍是用途最广、产量最大的酶制剂产品之一, 为了提高淀粉酶的生产水平,首先通过淀粉培养基从土壤中筛选出产淀粉酶的活性菌株,对 菌株初步鉴定后进行紫外线诱变,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良的突变菌株,再用正交试验的方 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实验最后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初步纯化发酵得到的淀粉酶并对酶活 性进行了测定。 关键词:淀粉酶;分离筛选;紫外线诱变;优化;提纯 1、引言 淀粉酶是能够分解淀粉糖苷键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α-淀粉酶、β-淀粉酶、糖化酶和异淀粉酶,是最早用于工业生产并且迄今仍是用途最广、产量最大的酶制剂产品之一。淀粉酶种类繁多,特点各异,在造纸、印染、酿造、果汁和食品加工、医药、洗涤剂、工业副产品及废料的处理、青贮饲料及微生态制剂等多种领域具有广阔的用途。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发展淀粉深加工工业是解决当前淀粉生产积压的好出路,而几乎所有淀粉深加工工业的基础都是以淀粉质原料的水解作为第一步,因此淀粉质原料的液化情况直接关系到产品后期的加工工艺和产品的质量。所以,改进淀粉液化工艺也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显然,改进淀粉液化工艺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淀粉酶的生产水平。 那如何提高淀粉酶的生产水平呢?我们知道,现在淀粉酶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微生物,并通过发酵完成生产,因此筛选出高产、稳定的淀粉酶产生菌是淀粉酶生产的头等大事。本文试图从土壤中分离出产淀粉酶的枯草杆菌,通过紫外线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优化来得到高产、稳定的淀粉酶产生菌株,并对发酵得到的淀粉酶进行初步提纯,以达到加深对发酵工程上游技术中菌种选育的认识、掌握紫外线诱变育种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发酵条件对产物形成的影响、熟悉发酵条件的优化方法、掌握分光光度法测液化型淀粉酶活力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初步纯化淀粉酶的方法的实验目的。 2、材料与方法 2. 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贵师大综合楼附近的土壤 2.1.2 培养基和试剂:淀粉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斜面)、牛肉膏蛋白胨(液体)种子培养基、淀粉酶发酵培养基、生理盐水、碘液、2%可溶性淀粉、硫酸铵、乙酸溶液、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标准糊精溶液 2.1.3 仪器设备:全自动高压灭菌锅、培养皿、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恒温摇床、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移液管、PH试纸、吸耳球、玻

黑曲霉发酵生产α-淀粉酶微生物实验报告

黑曲霉发酵生产α-淀粉酶 前言: α-淀粉酶能随机地作用于淀粉的非还原端,生成麦芽糖、麦芽三糖、糊精等还原糖,所得产物的还原性末端葡萄糖单位碳原子为α构型,同时该酶能使淀粉浆的粘度下降,因此又称为液化酶。耐酸性α-淀粉酶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淀粉的酶类,其最适pH在4.0左右。自从日本研究者Y asujiMinoda等人用黑曲霉生产耐酸性α-淀粉酶以来,各国都对耐酸性α-淀粉酶进行了研究。 通过黑曲霉发酵生产α-淀粉酶的实验过程,熟悉发酵罐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初步了解发酵生产的原理和常规发酵参数的检测方法。整个实验按照“菌种的培养空消实消接种发酵放罐”的发酵过程进行。在整个发酵的过程中,每隔6h取一次发酵液样品检测其pH值、酶活、残糖量及生物量四个生理指标。最后将所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得出整个发酵过程各物质的生成和消耗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调整培养条件来提高发酵生产的效率,对大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发酵罐的几大系统组成,即空气系统、蒸汽系统、补料系统、进出料系统、温度系统、在线控制系统。 2.掌握发酵罐空消的具体方法及步骤 3.掌握发酵罐进料及实消的具体方法及步骤 4.掌握发酵罐各系统的控制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蒸汽系统: 蒸汽发生器:主要用于灭菌,分为自动加水和手动加水两种方式。 2.温度系统: (1) 夹套升温:蒸汽通入夹套。 (2) 夹套降温:冷水通入夹套,下进水,上出水。 (3) 发酵过程自动控温系统 3.空气系统: 空气除菌设备:空压机贮气罐油水分离器空气流量计空气过滤器发酵罐 4.补料系统:补加培养基、消泡剂、酸碱等。 5.在线控制系统

青霉素生产工艺 (1)

青霉素生产工艺 摘要:青霉素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抗生素,其杀伤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神奇功效在二战中挽救了众多士兵的生命。它的发现对药物学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对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及其提取进行深入的讲解。 关键词:青霉素生产工艺发酵提取 一、青霉素的生物学特性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1种,在分类上属于A类,酶的活性位点 上有丝氨酸,又称活性位点丝氨酸酶,其作用机制是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的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去活性。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 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 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 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 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二、青霉素的发酵 青霉素的发酵生产的一般工艺流程: 青霉素生产菌不同,发酵工业也有区别。 丝状菌的青霉素发酵工艺流程:沙土管→斜面母瓶(孢子培养,25℃,6~ 7d)→大米孢子斜面(孢子培养,25℃,6~7d)→种子罐(种子培养,25℃,

40~45h)→繁殖罐(种子培养,25℃,13~15h)→发酵罐(发酵,26℃,6~7d)→放罐 球状菌的青霉素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斜面母瓶(孢子培养,25℃,6~8d)→大米孢子斜面(孢子培养,25℃,8~10d)→种子罐(种子培养,28℃,50~60h)→发酵罐(发酵,26℃,6~7d)→放罐 青霉素的分批发酵分为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两个阶段,进入合成阶段的必要条件是降低菌丝的生长速率。影响青霉素发酵产率的因素有环境和生理因素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温度、PH、培养基种类及浓度、溶解氧饱和度等;后者包括菌体浓度、菌体生长速率、菌丝形态等。 菌体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最适温度并不相同,一般前阶段略高于后阶段。因此,在菌体生长阶段可以采取较高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而到达产物合成阶段,应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青霉素发酵的最适PH一般在左右,由于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发生水解,因此应尽量避免PH超过。 三、青霉素发酵过程控制 反复分批式发酵,100m3发酵罐,装料80m3,带放6-10次,间隔24h。带放量10%,发酵时间24h。发酵过程需连续流加补入葡萄糖、硫酸铵以及前体物质苯乙酸盐,补糖率是最关键的控制指标,不同时期分段控制。 在青霉素的生产中,让培养基中的主要营养物只够维持青霉菌在前40h生长,而在40h后,靠低速连续补加葡萄糖和氮源等,使菌半饥饿,延长青霉素的合成期,大大提高了产量。所需营养物限量的补加常用来控制营养缺陷型突变菌种,使代谢产物积累到最大。 (1)培养基 青霉素发酵中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对葡萄糖、铵、苯乙酸进行缓慢流加,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葡萄糖的流加,波动范围较窄,浓度过低使抗生素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过高则导致呼吸活性下降,甚至引起自溶,葡萄糖浓度调节是根据pH,溶氧或CO2释放率予以调节。 碳源的选择:生产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乳糖,蔗糖,葡萄糖,阿拉伯糖,甘露糖,淀粉和天然油脂。经济核算问题,生产成本中碳源占12%以上,对工艺影响很大;糖与6-APA结合形成糖基-6-APA,影响青霉素的产量。葡萄糖、乳糖结合能力强,而且随时间延长而增加。通常采用葡萄糖和乳糖。发酵初期,利用快效的葡萄糖进行菌丝生长。

发酵工程填空题判断题Microsoft Word 文档

1.生物发酵工艺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包括菌种制备、种子培养、发酵和提取精制等下游处理几个过程。 2.根据过滤介质截留的物质颗粒大小的不同,过滤可分为粗滤、微滤、超滤和反渗透四大类。 3.微生物的育种方法主要有三类:诱变法,细胞融合法,基因工程法。 4.发酵培养基主要由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组成。 5、青霉素发酵生产中,发酵后的处理包括:过滤、提炼,脱色,结晶。 6、利用专门的灭菌设备进行连续灭菌称为连消,用高压蒸汽进行空罐灭菌称为空消。 7、可用于生产酶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酵母菌。 常用的发酵液的预处理方法有酸化、加热、加絮凝剂。 8、根据搅拌方式的不同,好氧发酵设备可分为机械搅拌式发酵罐和通风搅拌式发酵罐两种。 9、依据培养基在生产中的用途,可将其分成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三种。 10、现代发酵工程不仅包括菌体生产和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还包括微生物机能的利用。 11、发酵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菌种的选育、发酵条件的优化与控制、反应器的设计及产物的分离、提取与精制。 12、发酵类型有微生物菌体的发酵、微生物酶的发酵、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发酵、微生物转化发酵、生物工程细胞的发酵。 13、发酵工业生产上常用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 14、当前发酵工业所用的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从自然选育转向代谢调控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15、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液体深层发酵主要有分批发酵、连续发酵、补料分批发酵。 16、分批发酵全过程包括空罐灭菌、加入灭过菌的培养基、接种、发酵过程、放罐和洗罐,所需的时间总和为一个发酵周期。 17、分批发酵中微生物处于限制性的条件下生长,其生长周期分为延滞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 18、根据搅拌的方式不同,好氧发酵设备又可分为机械搅拌式发酵罐、通风搅拌式发酵罐。 19、下流加工过程由许多化工单元操作组成,通常可以分为发酵液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提取、精制及成品加工四个阶段。 20、当前发酵工业所用的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从自然选育转向代谢调控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21、微生物发酵产酶步骤为先选择合适的产酶菌株、后采用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方式进行发酵、微生物发酵产酶、酶的分离纯化、制成酶制剂。

万吨α淀粉酶生产车间的设计

万吨α淀粉酶生产车间 的设计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8万t/a α-淀粉酶生产车间的设计 摘要:本设计为年产80,000t α-淀粉酶的工厂设计,其通过枯草杆菌液体深层发酵、沉淀法提取达到分离纯化出菌体中α-淀粉酶的目的。本设计分别对α-淀粉酶的性质、用途、工艺流程及生产原理都做了相关的阐述,并对有关的物料和热量也作了相应的衡算,以及对标准设备的选型和计算,还对工艺指标、安全问题和环境保护都做了详细的阐述。通过设计得出结论:年产8万吨α-淀粉酶发酵工厂,共有18个500m3发酵罐,每月均放罐180罐,发酵周期为72小时,总提取率为82%,理论α-淀粉酶产量为吨/罐,实际α-淀粉酶产量为吨/罐。每月应投入生产总成本为3993万元,根据目前市场价格,年利润为万元。 关键词:α-淀粉酶;工厂设计;效益分析;发酵;发酵罐 Plant Design of Sixty thousand t/a α-Amylase Abstract:This project is designed by a factory which produces 60,000t α-Amylase a achieves the aim of filt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he α-Amylase by using the deep ferment of hay bacillus and settling design not only respectively illustrate the quality,use,technological process and production principle but also make a materials and heat balance,the type selection and calculation of the standard equipment,further more,illustrate the technic

(完整版)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一、青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 1、工艺流程 (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种子培养56h,1:1.5vvm)——一级种子培养液(27℃,种子培养,24h,1:1.5vvm)——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发酵,7天,1:0.95vvm)——发酵液。 (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孢子培养,56~60h,1:1.5vvm)——种子培养液(26~25-24℃,发酵,7天,1:0.8vvm)——发酵液。 2、工艺控制 (1)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 基质浓度: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抑制)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苯乙酸的生长抑制),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即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的流加,因为即使是超出最适浓度范围较小的波动,都将引起严重的阻遏或限制,使生物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目前,糖浓度的检测尚难在线进行, 故葡萄糖 释放率予以调节。的流加不是依据糖浓度控制,而是间接根据pH 值、溶氧或C0 2 (2)温度: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但一般认为应在25℃左右。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率。对菌丝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般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段后便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3)pH值:青霉素发酵的最适pH值一般认为在6.5左右,有时也可以略高或略低一些,但应尽量避免pH值超过7.0, 因为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容易加速其水解。在缓冲能力较弱的培养基中, pH值的变化是葡萄糖流加速度高低的反映。过高的流加速率造成酸性中间产物的积累使pH值降低;过低的加糖速率不足以中和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氨或其他生理碱性物质代谢产生的碱性化合物而引起pH值上升。 (4)溶氧:对于好氧的青霉素发酵来说,溶氧浓度是影响发酵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溶氧浓度降到30%饱和度以下时, 青霉素产率急剧下降, 低于10%饱

a-淀粉酶发酵的生产工艺

武汉轻工大学 设计α-淀粉酶的发酵生产工艺 系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粮食工程 班级粮工1002 姓名郑开旭 学号100107502 指导教师易阳 2013年6月9日

设计α-淀粉酶发酵的生产工艺 摘要:α-淀粉酶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能水解淀粉产生糊精、麦芽糖、低聚糖和葡萄糖等,是工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酶制剂之一。目前,α- 淀粉酶已广泛应用于变性淀粉及淀粉糖、焙烤工业、啤酒酿造、酒精工业、发酵以及纺织等许多行业。本次设计的淀粉酶发酵,分别以玉米粉为碳源,以豆饼为氮源,以BF-7658枯草芽孢杆菌为生产菌种,同时做出了生产工艺流程图,详细的介绍了α-淀粉酶的生产工艺。 关键词:α-淀粉酶;工艺设计;发酵 正文: α-淀粉酶的生产工艺 1 α-淀粉酶的生产方法 1.1生产方法的选择 枯草杆菌BF7658是我国应用广泛的液化型α-淀粉酶菌种,国内普遍采用深层发酵法生产工业粗酶。我们从BF7658出发,用紫外光及化学药品反复交替诱变,选育适用于固体发酵的新菌体BF7658—1。该菌为短杆状,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园,在肉汁表面可生成菌膜,在培养基上菌落呈乳白色,表面光滑、湿润、略有光泽,用碘液试之,菌落周围呈透明圈。 ?固体培养枯草杆菌BF7658—1生产α-淀粉酶 将菌种接种于马铃薯琼脂斜面,37℃培养三天,然后转接到种子液体培养基上(豆饼粉、玉米粉、酵母膏、蛋白胨火碱、水等),摇瓶培养一定时间,当菌体进入对数生长期时,以0. 5%接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麸皮、米糠、豆饼粉、火碱、水;ph=7左右,常压汽蒸一小时,冷却到38~40℃)在厚层通风制曲箱内,通风保持37~42℃,培养48小时出曲风干。 麸曲用1%食盐水3~4倍浸泡,3小时后过滤,调节滤液pH=8,加硫酸铵溶液沉淀酶,经离心,用浓酒精洗涤脱水,40℃烘干、磨粉即为成品。 ?深层发酵法生产α-淀粉酶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一、青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 1、工艺流程 (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种子培养56h,1:)——一级种子培养液(27℃,种子培养,24h,1:)——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发酵,7天,1:)——发酵液。 (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孢子培养,56~60h,1:)——种子培养液(26~25-24℃,发酵,7天,1:)——发酵液。 2、工艺控制 (1)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 基质浓度: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抑制)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苯乙酸的生长抑制),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即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的流加,因为即使是超出最适浓度范围较小的波动,都将引起严重的阻遏或限制,使生物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目前,糖浓度的检测尚难在线进

行, 故葡萄糖的流加不是依据糖浓度控制,而是间接根据pH 值、溶氧或C02释放率予以调节。 (2)温度: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但一般认为应在25℃左右。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率。对菌丝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般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段后便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 (3)pH值:青霉素发酵的最适pH值一般认为在左右,有时也可以略高或略低一些,但应尽量避免pH值超过, 因为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容易加速其水解。在缓冲能力较弱的培养基中, pH值的变化是葡萄糖流加速度高低的反映。过高的流加速率造成酸性中间产物的积累使pH值降低;过低的加糖速率不足以中和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氨或其他生理碱性物质代谢产生的碱性化合物而引起pH值上升。 (4)溶氧:对于好氧的青霉素发酵来说,溶氧浓度是影响发酵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溶氧浓度降到30%饱和度以下时, 青霉素产率急剧下降, 低于10%饱和度时, 则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溶氧浓度过高,说明菌丝生长不良或加糖率过低,造成呼吸强度下降, 同样影响生产能力的发挥。溶氧浓度是氧传递和氧消耗的一个动态平衡点, 而氧消耗与碳能源消耗成正比, 故溶氧浓度也可作为葡萄糖流加控制的一个参考指标。 (5)菌丝浓度:发酵过程中必须控制菌丝浓度不超过临界菌体浓度, 从而使氧传递速率与氧消耗速率在某一溶氧水平上达到平衡。青霉素发酵的临界菌体浓

青霉素发酵工艺

青霉素的发酵工艺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一、青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 1、工艺流程 (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C,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C,种子培养56h,1:1.5vvm)——一级种子培养液(27°C,种子培养,24h,1:1.5vvm)——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C,发酵,7天,1:0.95vvm)——发酵液。 (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C,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C,孢子培养,56~60h,1:1.5vvm)——种子培养液(26~25-24°C,发酵,7天,1:0.8vvm)——发酵液。 2、工艺控制 (1)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 基质浓度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抑制)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 苯乙酸的生长抑制), 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 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 即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的流加,

因为即使是超出最适浓度范围较小的波动, 都将引起严重的阻遏或限制, 使生物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目前, 糖浓度的检测尚难在线进行, 故葡萄糖的流加不是依据糖浓度控制, 而是间接根据pH 值、溶氧或C02 释放率予以调节。 (2)温度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 , 但一般认为应在25 °C 左右。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 ,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 , 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率。对菌丝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 , 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般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段后便适当降低温度 , 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3) pH 值青霉素发酵的最适 pH 值一般认为在 6. 5 左右 , 有时也可以略高或略低一些 , 但应尽量避免 pH 值超过7.0, 因为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容易加速其水解。在缓冲能力较弱的培养基中, pH 值的变化是葡萄糖流加速度高低的反映。过高的流加速率造成酸性中间产物的积累使 pH 值降低;过低的加糖速率不足以中和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氨或其他生理碱性物质代谢产生的碱性化合物而引起 pH 值上升。 (4)溶氧对于好氧的青霉素发酵来说 , 溶氧浓度是影响发酵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溶氧浓度降到 30% 饱和度以下时, 青霉素产率急剧下降, 低于 10% 饱和度时, 则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溶氧浓度过高 , 说明菌丝生长不良或加糖率过低, 造成呼吸强度下降, 同

枯草杆菌摇瓶发酵生产α-淀粉酶实验方案

枯草芽孢杆菌产α-淀粉酶发酵试验 一、实验原理 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usSubtilisBF—7658)为实验菌株,通过种子扩大培养,选出生长力旺盛的菌株进行液体摇瓶发酵。通过测定不同发酵时间生产的酶活,来初步估计发酵最佳时期和终点。 淀粉酶是能够分解淀粉糖苷键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α-淀粉酶、β-淀粉酶、糖化酶和异淀粉酶。芽孢杆菌主要用来产生α-淀粉酶和异淀粉酶,其中α-淀粉酶又称淀粉1,4-糊精酶,能够切开淀粉链内部的α-1,4-糖苷键,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含有 6 个葡萄糖单位的寡糖和带有支链的寡糖;而异淀粉酶又称淀粉α-1,6-葡萄糖苷酶、分枝酶,此酶作用于支链淀粉分子分枝点处的α-1,6-糖苷键,将支链淀粉的整个侧链切下变成直链淀粉。通过发酵实验,我们可以以酶活为依据,初步估计发酵的最佳时期和发酵终点。 二、实验材料 (一)实验菌株:以枯草芽孢杆菌 (二)培养基: 1、种子培养液:葡萄糖1% 、胰蛋白胨:1%, 、酵母提取物:0.5%、NaCl(氯 化钠):1% 调pH7.2 ,若配置固体培养基,则再加入1.5% 琼脂。 2、产淀粉酶发酵培养液:玉米粉 2 .0 % 、蛋白胨1 .5% 、CaCl 2 0 .02 % 、 MgSO 40 .02% 、NaCl 0 .25% 、K 2 HPO 4 0 .2% 、柠檬酸钠0 .2% 、硫酸铵0 .075% 、 Na 2HPO 4 0 .2 % 调节pH 值7 .0 (三)0.02M磷酸缓冲液(pH6.0) (四)实验仪器 离心机、水浴锅、250mL三角瓶、试管 三、实验过程 1、分别按培养基配方配制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 2、种子斜面及种子液准备 A.挑取单菌落从平板转接于新鲜种子斜面培养基,37℃,24h作菌种(3支/组)。 B.将配好的种子培养液按每瓶50mL分装于250mL三角瓶中灭菌( 100KPa 20min )。 C.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活化的菌株接种于以上培养液中(每支斜面接两瓶),37℃ 120r/min振荡培养16h作种子液。(6瓶/组) 3、发酵培养 A、按15-20%的接种量接种于装有50mL已灭菌菌发酵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37℃培养48h。 B、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每4h取样2mL,测定酶活。40-48h酶活降低后结束实验。 4、发酵结束后,用显微镜检查是否染菌。 5、待测酶液的制备: 称取1g~2g酶粉(精确至0.000 1 g)或准确吸取酶液1.00 mL,用少量磷酸缓冲液充分溶解,将上清液小心倾入容量瓶中,若有剩余残渣,再加少量磷酸缓冲液充分研磨,最终样品全部移入容量瓶中,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刻度,摇匀。用四层纱布过滤,滤液待用。

葡萄糖淀粉酶生产工艺图

葡萄糖淀粉酶生产工艺图 淀粉糖是指以淀粉为原料经水解、精制或再经深加工而获得的糖制品。淀粉分子是由成千上万个葡萄糖分子(C6H12O6)连接而成,一个葡萄糖分子有6个碳原子,与下一个葡萄糖分子相连时有三种连法:一是第4个碳原子与下一个葡萄糖分子的第1个碳原子相连;二是第6个碳原子与下一个葡萄糖分子的第1个碳原子相连;三是第4个碳原子与下一个葡萄糖分子的第1个碳原子相连,同时第6个碳原子与另一个葡萄糖分子的第1个碳原子相连。全部葡萄糖分子都以第一种连法连接的是直链淀粉,自然界很少存在;全部葡萄糖分子都以第二种连法连接无法形成长链,形不成淀粉;葡萄糖分子以三种连法混合连成的淀粉分子是自然界存在的淀粉的主流,其中以第三种连法连接的部位形成支叉,所以叫支链淀粉。 果糖与葡萄糖一样都是单糖,果糖的分子式也是C6H12O6,属于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通过异构酶的作用,葡萄糖的醛基变成酮基即得到果糖。蔗糖、麦芽糖及异麦芽糖都属于双糖,一个葡萄糖的第4个碳原子另一个葡萄糖分子的第1个碳原子相连即为麦芽糖,一个葡萄糖的第6个碳原子另一个葡萄糖分子的第1个碳原子相连即为异麦芽糖,而蔗糖则由一个葡萄糖分子与一个果糖分子连接而成。三个葡萄糖分子相连而成的三糖有麦芽三糖和潘糖。4~8个葡萄糖连成的短链糖品叫低聚糖,9个以上葡萄糖连成的中分子物质叫做糊精,其甜味已经不明显,大量的葡萄糖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淀粉或者形成更大分子量的纤维素。 以淀粉为原料选用不同的酶来水解或控制不同的水解程度可以得到不同的淀粉糖品。以诺维信酶制剂为例: 1、用耐温淀粉酶Termamyl Supra将淀粉乳液化至DE6~10,经精制和喷雾干燥后可以制得糊精制品; 2、用耐温淀粉酶Termamyl Supra将淀粉乳液化至DE13~15,选用葡萄糖淀粉酶Dextrozyme DX糖化到DE40~50,可以获得食品行业常用的葡萄糖浆; 3、用耐温淀粉酶Termamyl Supra将淀粉乳液化至DE13~15,选用葡萄糖淀粉酶Dextrozyme DX糖化到DE99.5~101,可以得到葡萄糖含量97%以上的糖液。经过精制后在50℃以下结晶可以制取一水结晶葡萄糖,在50℃以上结晶可以制取无水结晶葡萄糖; 4、用耐温淀粉酶Termamyl Supra将淀粉乳液化至DE10~11,选用真菌淀粉酶FUNGAMYL 800L糖化到DE45~48,可以获得麦芽糖含量50~55%的普通麦芽糖浆; 5、用耐温淀粉酶Termamyl Supra将淀粉乳液化至DE10~11,选用β-淀粉酶Novozym WBA和普鲁兰酶Promozyme(适于水解糖链的支叉部位)糖化到DE43~46,可以获得麦芽糖含量60%以上的高麦芽糖浆或芽糖含量70%以上的超高麦芽糖浆。 以葡萄糖为原料,经固定化异构酶Sweetzyme IT异构化可以获得糖分组成中果糖约占42%的F42果葡糖浆,F42果葡糖浆经色谱分离可以获得糖分组成中果糖最多约占90%的F90超高果糖浆,F90超高果糖浆还可以通过结晶制得结晶果糖。 以葡萄糖为原料,经高压加氢可以制得山梨醇,通过结晶可以制得结晶山梨醇。

发酵工程试题

发酵工程 一、名词解释 1、分批发酵:在发酵中,营养物和菌种一次加入进行培养,直到结束放出,中间除了空气 进入和尾气排出外,与外部没有物料交换。 2、补料分批发酵:又称半连续发酵,是指在微生物分批发酵中,以某种方式向培养系统不 加一定物料的培养技术。 3、絮凝: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的作用下,溶液中的较小胶粒聚合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 二、填空 1、生物发酵工艺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包括菌种制备、种子培养、发酵和提取精制等下游处理几个过程。 2、根据过滤介质截留的物质颗粒大小的不同,过滤可分为粗滤、微滤、超滤和反渗透四大类。 3、微生物的育种方法主要有三类:诱变法,细胞融合法,基因工程法。 4、发酵培养基主要由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组成。 5、青霉素发酵生产中,发酵后的处理包括:过滤、提炼,脱色,结晶。 6、利用专门的灭菌设备进行连续灭菌称为连消,用高压蒸汽进行空罐灭菌称为空消。 7、可用于生产酶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酵母菌。 常用的发酵液的预处理方法有酸化、加热、加絮凝剂。 8、根据搅拌方式的不同,好氧发酵设备可分为机械搅拌式发酵罐和通风搅拌式发酵罐两种。 9、依据培养基在生产中的用途,可将其分成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三种。 10、现代发酵工程不仅包括菌体生产和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还包括微生物机能的利用。 11、发酵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菌种的选育、发酵条件的优化与控制、反应器的设计及产物的分离、提取与精制。 12、发酵类型有微生物菌体的发酵、微生物酶的发酵、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发酵、微生物转化发酵、生物工程细胞的发酵。 13、发酵工业生产上常用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 14、当前发酵工业所用的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从自然选育转向代谢调控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15、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液体深层发酵主要有分批发酵、连续发酵、补料分批发酵。 16、分批发酵全过程包括空罐灭菌、加入灭过菌的培养基、接种、发酵过程、放罐和洗罐,所需的时间总和为一个发酵周期。

淀粉酶类的生产

淀粉酶类的生产 淀粉酶属于水解酶类,是催化淀粉(包括糖原,糊精)中糖苷键水解的一类酶的统称。它是研究较多,生产最早,产量最大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酶。几乎占整个总产量的50%以上。根据淀粉酶对淀粉的作用方式不同,淀粉酶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即a-淀粉酶,β-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和异淀粉酶。此外,还有一些应用不是很广泛,生产量不大的淀粉酶,如环状糊精生成酶,及α-葡萄糖苷酶等。 表5—1 淀粉酶的分类 E.C编号系统名称常用名作用特性存在 E.C. 3.2.1.1 α-1,4葡聚糖- 4-葡聚糖水解酶 α-淀粉酶,液化 酶,淀粉-1,4- 糊精酶,内断型 淀粉酶 不规则地分解淀粉 糖原类物质的α-1 4糖苷键 唾液,胰脏,麦芽, 霉菌,细菌 E.C. 3.2.1.2α-1,4葡聚糖- 4-麦芽糖水解酶 Β-淀粉酶,淀粉 -1,4-麦芽糖苷 酶,外断型淀粉 酶 从非还原性末端 以麦芽糖为单位 顺次分解淀粉, 糖原类物质的α -1,4糖苷键 甘薯,大豆,大 麦,麦芽等高等 植物以及细菌等 微生物 E.C. 3.2.1.3α-1,4葡聚糖葡 萄糖水解酶 糖化型淀粉酶, 糖化酶,葡萄糖 淀粉酶,淀粉-1, 4-葡萄糖苷酶, 淀粉葡萄糖苷酶 从非还原性末端 以葡萄糖为单位 顺次分解淀粉, 糖元类物质的α -1,4糖苷键 霉菌,细菌,酵 母等 E.C. 3.2.1.9支链淀粉6-葡聚 糖水解酶 异淀粉酶,淀粉 -1,6-糊精酶, R-酶,茁酶多糖 酶,脱支酶 分解支链淀粉, 糖元类物质的α -1,6糖苷键 植物,酵母,细 菌 淀粉酶的种类不同,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作用方式也不一样。各种不同的淀粉酶对淀粉的作用有各自的专一性。 淀粉是自然界中分布极广的碳水化合物,它是由葡萄糖基相连接聚合而成的,根据连接方式不同一般可将其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直链淀粉的葡萄糖基几乎都是以α-1,4键相互连接成的直连,聚合度为100—6000个葡萄糖单位不等,最近研究认为直链淀粉分子中也有极少量的分枝结构存在。支链淀粉则较复杂,除有较多的α-1,4键连接外,还在分子内有α-1,6键连接成树枝状,聚合度也比直链淀粉高。

年产400t中性淀粉酶的生产工艺设计

年产400吨中性淀粉酶生产工艺设计 摘要:α-淀粉酶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能水解淀粉产生糊精、麦芽糖、低聚糖和葡萄糖等,是工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酶制剂之一。目前,α-淀粉酶已广泛应用于变性淀粉及淀粉糖、焙烤工业、啤酒酿造、酒精工业、发酵以及纺织等许多行业。本次设计的淀粉酶发酵厂,分别以玉米粉为碳源,以豆饼为氮源,以BF-7658枯草芽孢杆菌为生产菌种,采用深层发酵法,提取工艺采用盐析法,年产400吨淀粉酶。做出了生产工艺流程图,进行了物料衡算,设计了发酵罐和种子罐的尺寸和车间的布置和结构,同时绘制了该厂区的总平面布置图、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图例。 关键词:α-淀粉酶;生产工艺设计;深层发酵法 1 绪论 淀粉酶简述 淀粉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在食品、发酵、纺织和造纸等工业中均有应用,尤其在淀粉加工业中,微生物淀粉酶更是应用广泛并已成功取代了化学降解法;同时,它们也可以应用于制药和精细化工等行业。 α-淀粉酶是淀粉及以淀粉为材料的工业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种水解酶。现在,α-淀粉酶已广泛应用于食品、清洁剂、啤酒酿造、酒精工业、纺织退浆和造纸工业,对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得率和原料的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粮食资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α-淀粉酶来源广泛,主要存在发芽谷物的糊粉细胞中,当然,从微生物到高等动、植物均可分离到,是一种重要的淀粉水解酶,也是工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酶制剂之一。它可以由微生物发酵制备,也可以从动植物中提取。不同来源的α-淀粉酶的性质有一定的区别,工业中主要应用的是真菌和细菌α-淀粉酶。目前,α-淀粉酶已广泛应用于变性淀粉及淀粉糖、焙烤工业、啤酒酿造、酒精工业、发酵以及纺织等许多行业,是一种重要工业用酶。有报道表明,α-淀粉酶可以帮助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耐糖量。这一领域研究自2O世纪8O年代和9O年代十分活跃,但目前α-淀粉酶抑制剂的研究工作仍处于基础阶段,至今仍未得到有效合理的开发应用。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的深入,α-淀粉酶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 α-淀粉酶的性质 α-淀粉酶的结构 目前,已对很多不同种类和来源的α-淀粉酶(黑曲霉、米根霉、人和猪胰腺、人唾液腺、大麦种子和地衣芽孢杆菌)的晶体结构进行了X-射线衍射研究,并得到了高分辨率的晶体结构图。研究表明所有α-淀粉酶均为分子量在50ku左右的单体,由经典的三个区域(A、B、C)组成:中心区域A由一个(β/α)8圆筒构成;区域B由一个小的β-折叠突出于β3和α3之间构成;而C-末端球型区域C则由一个Greek-key基序组成,为该酶的活性部位,负责正确识别底物并与之结合。为保持α-淀粉酶的结构完整性和活性,至少需要一个能与之紧密结合的Ca2+,而Cl-往往是α-淀粉酶的变构激活因子,并且在所有Cl-依赖性的α-淀粉酶中,组成催化三联体的残基都是严格保守的[10]。 α-淀粉酶的性质 早在1967年,Jones 和Varner就对小麦中α-淀粉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11]。不同来源的α-淀粉酶的酶学和理化性质有一定的区别,它们的性质对在其工业应用中的应用影响也较大,在工业生产中要根据需要使用合适来源的酶,因此对淀粉酶性质的研究也显得比较重

青霉素的发酵工艺

青霉素的发酵工艺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92 更新时间:2009-6-22 12:36:27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一、青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 1、工艺流程 (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C,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C,种子培养 56h,1:)——一级种子培养液(27°C,种子培养,24h,1:)——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C,发酵,7 天,1:)——发酵液。 (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C,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C,孢子培养,56~60h,1:)——种子培养液(26~25-24°C,发酵,7天,1:)——发酵液。 2、工艺控制 (1)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 基质浓度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抑制)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 , 苯乙酸的生长抑制), 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 ,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 , 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 , 即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的流加 , 因为即使是超出最适浓度范围较小的波动 , 都将引起严重的阻遏或限制 , 使生物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目前 , 糖浓度的检测尚难在线进行 , 故葡萄糖的流加不是依据糖浓度控制 , 而是间接根据pH 值、溶氧或 C02 释放率予以调节。 (2)温度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 , 但一般认为应在25 °C 左右。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 , 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 , 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率。对菌丝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 , 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般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段后便适当降低温度 , 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 (3) pH 值青霉素发酵的最适 pH 值一般认为在 6. 5 左右 , 有时也可以略高或略低一些 , 但应尽量避免 pH 值超过, 因为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