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乡村振兴下湖北山地传统村落整体防灾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旅游 资源丰富,具有 独特的建筑风格 和文化底蕴,吸 引游客前来观光 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可 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提高居民 收入水平,增强 传统村落的自我 保护能力。
通过乡村旅游的 推广,可以引导 游客了解传统村 落的历史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促进文化传承。
发展乡村旅游需 要注重生态环境 保护,合理规划 旅游资源,实现 可持续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传统 村落保护专项资金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企业、 个人捐赠或认领保护项目
创新投融资模式,如PPP、 BOT等,吸引金融机构支持
利用金融工具,如发行传统村 落保护债券、设立基金等,筹 集资金
强化技术支撑,提升保护水平
数字化技术:利用GIS、遥感等技术进行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保护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较低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面临威胁,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重要举措
乡振兴战略的目标和意义
目标:实现农 业农村现代化, 提高农民收入, 改善农村人居 环境,促进城 乡一体化发展。
意义:解决“三 农”问题,实现 城乡协调发展, 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心 和民族自豪感。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丰富的历史和 文化价值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 发展有助于传承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 发展有助于推动乡 村旅游和经济发展
传统村落保护缺乏 专业人才和技术支 持,保护效果不尽 如人意。
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摘要:近年来,随着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不断深化的城市化建设、以及现代化工业和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趋势下,传统古村落正在被人们慢慢的遗忘,这些古村落所承载的历史发展痕迹和传统文化信息也在慢慢的消逝。
因此,为了传承与发展这些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党中央特在新时期农村地区建设发展的核心工程项目中纳入传统古村落的保护项目,通过利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建筑进行有效保护和修缮,可以促进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激发,以实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古村落;保护;发展;旅游一、传统古村落的价值与保护的目的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传统古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传统古村落的价值分析与认识至关重要,它是我们保护和研究传统古村落的基本动因,是我们在接触传统古村落中针对所属文物古建筑、历史建筑时应首先做的工作。
传统古村落保护的目的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需要我们在实施保护操作前对传统古村落的价值进行整理和判断。
(一)历史价值我国农耕的生产方式和文明生活的重要标准是传统古村落,它记录了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群居方式的演变和各民族人民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实存的最清晰的“见证者”,见证着我国农耕文明历史的发展。
传统古村落的所有空间建筑和文化习俗都深深地烙印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符号,它所经历的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历史事件,进而形成它现如今的规模和样式,构成了它的历史和历史价值。
这是其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是构成其特殊性和综合价值的基础,也是传统古村落保护修缮工作所珍视的重要价值和依据之一。
基于以上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根源的象征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都离不开中国的传统古村落。
(二)文化价值在这个独立的空间中,传统古村落文化产生和传承了许多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并融入到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活化的现状及路径——以福建省为例

引文格式:郭彩霞, 杨帅, 刘淑兰. 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活化的现状及路径——以福建省为例[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 16(1): 15−21. DOI: 10.12371/j.ynau(s).202102029.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活化的现状及路径——以福建省为例郭彩霞, 杨 帅, 刘淑兰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摘要: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是乡村文脉、民俗风情延续的关键载体。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传统村落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仅激发传统村落的新活力,同时也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当前,福建各地积极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在复兴文脉、旅游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
但部分传统村落仍面临保护主体匮乏、产业发展单一、文化创新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通过对福建省传统村落活化现状进行解读,进而提出对传统村落活化的策略,以期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村落;活化中图分类号:F 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390X (2022) 01 – 0015 – 07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ath of Traditional Village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ke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GUO Caixia ,YANG Shuai ,LIU Shulan(College of Marxism,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the important heritage of farming civilization and the key carrier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rural context and folk customs.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rings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which not only stimulates the new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ut also promot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t present, all parts of Fujian actively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have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reviv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However, some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confronted with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protection sub-jects, sing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sufficient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interpre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activation in Fujian Provinc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activ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raditional village ;revitalization收稿日期:2021 – 02 – 18 修回日期:2021 – 03 – 13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福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研究”(FJ2020ZTB048)。
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策略转型及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策略转型及实施路径摘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应用而生的,是实施空间规划、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旨在通过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多措并举的方式,解决耕地的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系统质量退化等多维度问题。
自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印发了《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194号)以来,全国各地全面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
通过调研分析重庆首批启动的1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整体而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优化“三生空间”,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乡村整体环境风貌,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等方面有明显的效果,给乡村带来了明显的变化。
但同样也存在规划有机衔接、产业引导植入、社会资本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重点结合潼南区太安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的具体实践,就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三生空间,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和策略转型相关问题及解决措施作一些粗浅的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路径;社会资本;乡村振兴;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约束日益凸显,出现了土地闲置化和产业滞后化等“城进村衰”问题,主要表现在乡村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利用低效化、耕地分布碎片化等多维度问题并存。
乡村土地整治经历了从“土地整理”到“土地整治”再到“综合土地整治”的过程,但单一要素、单一手段的土地整治模式已经难以完全解决综合问题。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战略部署,2018至2022年是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好基础的关键五年,如何解决土地、空间、生态综合问题,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成为农业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瓶颈。
2019年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下,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整体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的重塑与再生路径探析——以磁县徐家沟乡村规划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的重塑与再生路径探析——以磁县徐家沟乡村规划为例范勇;袁赟;王林申;马明春【摘要】传统乡村聚落根植于农业文明,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其选址与布局、空间组织及形态等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创造出了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多义的空间功能、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贴合自然的空间变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消失了,很多乡村"城市病"的愈演愈烈,这不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从聚落形态与空间功能、聚落肌理与空间尺度、聚落格局与景观变化等层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解析,以河北省磁县徐家沟传统村落改造规划设计为例,从传统元素的恢复与文化重建、空间形态与聚落肌理的构建、叙事景观的提炼与空间延展、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结合等四个方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的改造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地域文化特征与乡土环境特色的保持、公众过程的参与和成果的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延伸探讨,力求为传统乡村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寻找到内生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年(卷),期】2018(033)003【总页数】6页(P96-101)【关键词】乡村聚落;城镇化;重塑;再生【作者】范勇;袁赟;王林申;马明春【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290 引言乡村聚落是乡村的自然本底和独有的人文风情在时间轨迹下慢慢生长出来的,其经过悠久历史所形成的良好社会形态和历史遗存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是滋养人类和自然和睦相处文化道德的土壤。
然而,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乡村不断受到过度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影响,走上了异化以致衰败的道路,曾经如星汉般散落在广袤土地上的许多乡村消失了。
据统计,在2000年至2015年短短的15年时间里,我国的乡村数量从370万个减少到260万个,也就是说在这期间每天平均有200个村子消失了[1]。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以仙居县为例

2018年第18期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李益民探索思考仙居尽管僻处众山怀抱之中,但人文历史悠久,尚存诸多比较完整保存原始风貌的村落。
目前仙居已有31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台州市入选总数65个的近一半,还有8个村落正在申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另有25个村列入省历史文化名村。
本文试图以仙居县为例,思考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传统村落如何保护与利用的问题,让传统村落活起来、动起来。
传统村落该怎样保护和修复全面开展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调查。
在中国传统村落和省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过程中,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在全县筛选的基础上对39个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物质遗产的调查比较深入全面,其自然条件、建筑遗存、村落格局等方面资料都已比较详尽。
但总的来说,这种调查有两个缺陷:一是从调查面来说,已做深入调查的39个村不到全县行政村的十分之一,而且零星散落在许多村庄里的古宅院、古祠堂、古戏台、古井等,都是不可复制的遗产,应该纳入调查范围。
二是从调查内容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历史文化传承研究挖掘还较为零星和粗疏。
方明等在《历史文化村镇继承与发展指南》中把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分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两类,其中非物质遗产包括村落历史、乡村文化、民风民俗、名人诗文、家风家训、民间艺术(手工艺)等。
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还应该更全面,一要涵盖所有的行政村以及自然村,最好是能同时系统地留下每个村、每条街道的影像资料。
二要重视非物质遗产的调查研究,抢救性收集、整理、研究包括宗谱、县志和其他关于仙居的文献。
传统村落基本上因家族聚居、代代传承而形成的,家族的历史往往就是村庄的历史,了解村落的历史文化要从钩沉整理各家族的宗谱入手。
加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政府要编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库,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坚决杜绝损毁、拆除名录库内的文化遗产行为,禁止买卖古建筑以及门窗等部件行为。
乡镇政府也可以因地制宜,比如淡竹等乡镇发动各村编制各自的遗产清单,在村民代表会议上通过后报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定期开展检查,配套实施奖惩措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山区村落发展研究--以楚雄市三街镇酒簸村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山区村落发展研究--以楚雄市三街镇
酒簸村为例
王瑀;布艳楠;甘永兴
【期刊名称】《建筑与装饰》
【年(卷),期】2024()3
【摘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楚雄市三街镇酒簸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对山区传统村落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研究,全力打造三街镇酒簸村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示范样板。
本文通过酒簸村村民意见的征询,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通过人居环境提升、产业配套完善等举措,构建以农牧循环和乡村旅游互补的乡村发展模式。
【总页数】3页(P138-140)
【作者】王瑀;布艳楠;甘永兴
【作者单位】云南广厦规划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之路\r——以湖北蕲春刘河镇高潮村为例
2.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研究
——以济源市大峪镇周庄村为例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偏远山区村庄的特色
产业发展途径探索
——以鹤山市宅梧镇泗云村为例4.乡村振兴背景下楚雄市近郊区城郊融合类村庄融合发展研究——以楚雄市大石碑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振兴战略下武陵山民族地区特色村落的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武陵山民族地区特色村落的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作者:江涛何治民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2年第18期摘要:民族地区特色村落的建设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村落逐渐走向同质化,如何推动这些村落发挥其特色优势,促使其振兴,成为众多学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文章以具有“红色基因、民族特色、自然景观”三位一体的特色村落楠竹村为案例,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域出发,提出对武陵山民族地区特色村落的建设发展对策,为民族地区特色村落的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特色村落;建设发展一、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概念,并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乡村振兴的道路。
此后,为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中央审议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展开。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在于实现乡村发展、兴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村落,微观角度是一定区域内居住生活的聚居地,宏观角度还包括相应区域内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即乡土文化。
我国有近100万个村落,这些村落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有一定历史特色、乡土特色等具有自身特性的地域文化、自然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背景下,新时期乡村建设与发展也迎来重要机遇。
然而,现如今村落发展普遍大同小异,地域文化和特色逐渐消失,村落发展逐渐“同质化”,不利于村落经济发展。
在此背景下,促进地方地域文化与特色相结合,走有特色、可持续、差异化发展道路,推动特色村建设与发展,成为新时期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严重
气象灾害,如高温、干旱、暴雨、洪 长期恶劣气候叠加,影响范围广, 高:概率大、
自然灾害
涝、雷电等
易诱发地质灾害
影响严重
资源灾害,如水体污染、山林火灾、 突发性,打乱生物圈的自我调节, 高:概率中、
蝗虫灾害等
易产生连锁反应
影响严重
工程灾害,如交通事故、电网中断等 突发性或伴随自然灾害发生
底;概率较 低,影响较小
湖北山地传统村落多为同姓同宗聚居,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这种以血缘宗族连接 的社会网络更加紧密。在灾害发生时,以族内长者指挥,同族互帮互助为主,采用“喊寨” 等方法,反应及时应对有效,为村落共救打下基础。
从 “适应多山多湖的地理环境”、“承载地域特征的聚居生活”、“传承乡土人情的社会 网络”的特征出发,我们可以抓住湖北山地传统村落灾害的主要类型和防灾规划的突出矛 盾,以便在保护资金匮乏、人才短缺等条件下,更好地完善防灾设施,为村民的美好生活 打下基础,实现乡村振兴。
从公共政策、空间措施、行动计划三个角度考虑对策建立评估指标等
3.2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整体性防灾思考
先进地区的综合防灾经验一般从生态环境、空间规划、工程整治、教育普及方面构建 防灾减灾体系;注重灾前调查与预警,明晰灾害类型与风险指数;重视公共政策和灾害管 理;灾后响应上分层分级提出目标与对策,并纳入考核体系保证落实。
1.2.1 人地矛盾下的防灾生态基础不稳固
湖北山地传统村落地形复杂,用地紧张,空间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随着村落的 发展,传统村落空间已经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在大规模的人类建设的开始向传统防灾空 间进行。村落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自我修复能力也日益薄弱,在恶劣天气的威胁下, 环境恶化甚至引发灾害。同时,“靠山吃山”砍伐植物、挖掘土方等生产活动也对生态基础 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乡村振兴下湖北山地传统村落整体防灾策略
王懿珣,万艳华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的防灾设施建设迎来了发展机遇与挑战。本文首先理清湖北常 见山地灾害,通过对灾情特点和危害等级的划分找出需重点关注的类型。同时认识到湖北山地传统村落防 灾规划中现状面临的问题。再对湖北山地传统村落防灾特征进行梳理,它具有“适应多山多湖的地理环境”、 “承载地域特征的聚居生活”、“传承乡土人情的社会网络”的特征。通过借鉴其他地区先进防灾经验和工 程技术手段,在乡村振兴满足村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思路下,针对其防灾特征探讨湖北山地传统村落的整体 防灾策略,并提出构建“保护区划-减灾带、斑块”的生态安全网络、划定“防灾指挥中心-紧急避难场地 -村落避难据点-生命线通道”防灾空间格局、针对常见的灾害类型完善“防洪-抗震-消防-医疗-物资集 散”防灾基础设施、树立“宣传普及-日常自查-定期排查-村落共救”的主动防灾意识等具体手段。 关键词:整体防灾,山地灾害,传统村落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成为主要目标。区别于之前为城市提供旅 游休闲地等一系列的策划,乡村振兴以农村为主体的角度进行思考,为满足村民美好生活 需求,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和改善公共服务。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借鉴先进 地区综合防灾经验的基础上,对湖北山地传统村落有机环境进行整体性防灾规划,更符合 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更有利于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目标,实现乡村振兴。
在防灾功能、地形约束、气候影响、生态要求和遗产属性等条件的制约下,我们需要 向先民们的防灾智慧、营造手段汲取经验。可以发现,湖北山地传统村落的防灾规划大多 具有“适应多山多湖的地理环境”、“承载地域特征的聚居生活”、“传承乡土人情的社会网 络”等特点。
2.1 适应多山多湖的地理环境
在农耕文化影响下,先民崇尚“天人合一”的生态自 然观,地理环境作为村落的自然基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湖北山地传统村落防灾设施受地理环境约束较大。多山多 湖的地形地貌影响传统村落的选址,例如常见的背山面 水、背山临田等选址模式(图 1);高温日照与温润多雨 气候等气候条件也制约着村落空间的组织和演变,例如可 能引发干旱、火灾与洪涝、滑坡等灾害。在此影响下,适
应多山多湖地理环境的防灾规划有助于特色景观空间和 历史人文性格的塑造。
图 1 村落最佳选址模型
资料来源: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
湖北山地传统村落不断地适应多山多水的地理环境。在趋利避害的考量中,常见的负
阴抱阳地势能够有效地防御外来袭击,同时风水塘可以在夏季带来清凉空气,北侧高山能 在冬季减少寒风侵袭;村落构建起“山-水-林-田-居”的整体格局,利用自然环境的调蓄 优势,减轻恶劣气候的影响,形成湖北特色的山地传统防灾文化。
范围广,是防灾规划的重中之重;人为灾害中,环卫灾害和生产灾害的危害等级较高,一
旦发生也将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因此,湖北山地传统村落防灾的重点在
干旱、洪涝、滑坡、水体污染等自然灾害上,同时火灾和传染病等的防止也值得关注。
1.2 湖北山地传统村落防灾的现状危机
湖北山地传统村落防灾相较于城镇防灾而言,没有成体系的防灾规划,更多从先民的 防灾智慧中汲取经验,同时注重与生态环境的契合;相较于普通村落防灾而言,需要更加 注重地域特色和文脉传承;相较于平原型传统村落防灾而言,地形地貌对防灾设施的选址、 选材和景观化处理等有更高要求;相较于非湖北地区山地传统村落防灾而言,多山多水、 日照充足、温润多雨的地理环境对其防灾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多项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湖北山地传统村落防灾面临巨大的挑战。
1.2.2 高密度建设下的防灾空间格局不系统
城市防灾空间格局一般由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生命线通道等组成。在湖北 山地传统村落中,高密度建设下的村落公共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较少,应急避难场所普 遍缺失;村落巷道等疏散通道大多较为混乱,没有形成明确有效的生命线通道,特别是在 发生火灾时,消防车几乎无法进入起火点。同时,其防灾空间大多针对某一灾害进行安排, 未考虑综合有效利用,比较单一被动。
2.3 传承乡土人情的社会网络
传统村落大多聚群而居,在宗族制度和血脉关系的维持下,逐渐建立起“乡土人情” 的社会网络,人们常说的安土重迁、落叶归根也源自于此。这种社会网络促进乡民的人文 交流,甚至组织村落空间的发展。例如宗祠将同宗村民聚集起来祭祀先祖,久而久之,就 形成以宗祠为核心的公共节点,宗祠前往往有广场举行节事活动。
防灾现状
湖北山地传统村落防灾特征 乡村振兴
生态环境 空间规划 工程整治 教育普及 先进经验
构建生态安全网络
划定防灾空间格局
完善防灾基础设施
图 2 山地传统村落整体性防灾策略路线
树立主动防灾意识
传统村落作为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湖北山地传统村落的防 灾中,也要针对其灾害类型、防灾现状和防灾特征,提出相应的整体性防灾策略。相应的 也提出更高的生态有机融合、整体主动考量等防灾要求。
4 湖北山地传统村落整体性防灾策略
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 资源灾害 环卫灾害 生产灾害 灾害类型
人地矛盾下的 防灾生态基础不稳固
适应多山多湖的 地理环境
高密度建设下的 防灾空间格局不系统
资金匮乏下的 防灾设施建设不完善
青壮劳力缺少下的 村民防灾意识不主动
承载地域特征的 聚落生活
传承乡土人情的 社会网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乡村大有可为。十九大报告中 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目 标,随后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了“将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继续把基 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在探索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传统村落的发展振兴是重要一环。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防灾设施的建设将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提供保障与支撑。
湖北省山地和丘陵地貌约合总面积的 80%,蕴藏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截至目前,全 国已公布的四批传统村落名录中,湖北省共入选 121 处,其中大部分位于山区。山地传统 村落大多地理特征复杂,交通不便,且经济条件相对贫穷,是我国综合防灾体系中的薄弱 环节。加之湖北地区日照充沛、温润多雨,对湖北山地传统村落来说,其防灾规划除需满 足常见的使用功能外,还要考虑复杂孕灾环境下的地理约束、生态要求和遗产属性。
本文以湖北山地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状灾害类型、防灾危机的认识,结 合该类型传统村落的防灾特点和国内外先进经验,有针对性的初步探讨了有机整体防灾策 略,以期丰富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既有研究。
1 湖北山地传统村落防灾现状
1.1 湖北山地传统村落常见灾害类型
山地传统村落地理条件复杂,生态系统脆弱,导致灾害风险较大,再加上湖北地区独 特的气候条件,多重环境因素的组合可能使灾害的成因更复杂,甚至对灾情产生放大效应。 其常见灾害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表 1)。通过对湖北山地传统村落常见灾
2.2 承载地域特征的聚居生活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居住形式延续至今,是人类聚居生活的载体,民俗文化、乡土建筑 建造方式、传统农业生产、传统生活习惯等会在其中留下印迹。湖北山地传统村落多未经 详细规划,在地形较缓的场地高效集约建造,依托河流或山体等高线自由生长;其防灾设 施大多成本低廉、简单易行,建设材料和营造工艺地域特色突出。传统村落内的防灾设施 承载地域特征的聚居生活,有其绝妙的营造智慧。
1.2.4 青壮劳力缺少下的村民防灾意识不主动
湖北山地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不容忽视,青壮劳力纷纷外出工作,留守老人和儿 童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科学现代的防灾知识,防灾意识薄弱且不主动,面对灾害时体 力又处于劣势条件。在传统村落防灾规划滞后、救援指挥不及时的现状下,容易发生混乱, 扩大灾害影响。
2 湖北山地传统村落的防灾特点
环卫灾害,如传染病传播、食物中毒 多于生活饮食习惯有关,有传播扩 中;概率小,
等 人为灾害
生产灾害,如矿难、火灾等
散的可能
影响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