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灭菌方法及规范

合集下载

消毒技术规范(消毒技术)ppt课件

消毒技术规范(消毒技术)ppt课件
消毒技术规范(消毒技术)
消毒方法介绍
2
医院常用消毒灭菌方法
热力消毒灭菌方法
化学消毒灭菌方法 紫外线消毒方法
3
热力消毒灭菌法
压力蒸汽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煮沸消毒法
4
压力蒸汽灭菌法(1)
方法
• 下排气式: 灭菌温度115℃ 时间40分钟 或温度121℃ 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0分钟 • 预真空式: 灭菌温度132℃ 时间4~6分钟
5
压力蒸汽灭菌法(2)
质量监测与管理
• 工 • 化
艺 学
监 监
测 测
• 生 物 监 测
6
工艺监测
• 监测每锅的压力、温度、时间、灭 菌物品、排气等情况,并详细记录, 操作者签名 •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锅每日灭菌前 应先作空锅B-D试验,监测灭菌柜内 有无冷空气存在 • 灭菌物品应放在有孔有盖的器械盒 内或使用蒸汽能穿透的包装材料
9
干热灭菌法(1)
是耐热物品(油、粉、膏)的首选处理法
• 方法:
160℃ 2 小时
170℃ 1 小时
180℃ 30 分钟
10
干热灭菌法(2)
质量监测与管理
• 工艺监测:时间指达到灭菌温度 后的持续时间 • 化学监测:物品表面贴干热化学 指示卡监测灭菌效果 • 生物监测: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 胞菌片置于热锅中心 部位
11
煮沸消毒法
是耐热耐湿物品最简便的消毒方法
• 方法:一般污染物品消毒煮沸20分钟
特殊污染物品消毒煮沸30分钟
• 注意事项:
煮沸仅杀灭一般微生物,对细菌芽胞无效, 只能作消毒而不能作灭菌处理 污染物品煮沸消毒后按清洗--消毒 (灭菌)--使用原则进行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一、前言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是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为规范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工作,确保医疗器械安全、有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二、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开展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等。

三、基本原则1.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经济的原则。

2.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应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医疗器械的危险程度采取相应的消毒灭菌方法。

3.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四、操作流程1. 回收(1)医疗器械回收时应做好标识,确保可追溯。

(2)回收的医疗器械应按照危险程度进行分类。

2. 清洗(1)医疗器械清洗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清洗剂。

(2)清洗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器械表面清洁。

(3)清洗后的医疗器械应进行干燥处理。

3. 消毒(1)高度危险医疗器械应采用灭菌方法进行消毒。

(2)中度危险医疗器械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方法进行消毒。

(3)低度危险医疗器械应采用中或低水平消毒方法进行消毒。

4. 包装(1)医疗器械包装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包装材料。

(2)包装过程中应确保医疗器械不受污染。

5. 灭菌(1)医疗器械灭菌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灭菌方法。

(2)灭菌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器械达到灭菌效果。

6. 储存(1)医疗器械储存应按照灭菌状态、有效期等进行分类。

(2)储存过程中应确保医疗器械不受污染。

五、监测要求1.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应进行定期监测,监测方法包括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2. 监测结果应记录在案,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

六、灭菌物品放行1. 灭菌物品放行应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医疗器械达到灭菌效果。

2. 放行的灭菌物品应进行标识,包括灭菌日期、有效期等信息。

消毒灭菌工作规范

消毒灭菌工作规范

文件名消毒灭菌工作规范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06 页码9-1一、消毒、灭菌方法的分类1.物理消毒灭菌法(1)热力消毒灭菌:干热法、湿热法。

(2)辐射法消毒灭菌:紫外线、闵湎 (钴60)。

(3)清洁消毒。

(4)其他消毒法。

2.化学消毒法:使用化学消毒剂杀死和消除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为化学消毒法。

根据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分为三类:(1)高效化学消毒剂:能杀死包括细菌芽胞、真菌孢子在内的各种微生物,又称灭菌剂。

如甲醛、戊二醛、过氧化氢等。

(2)中效化学消毒剂:能杀死除菌芽细胞以外的各种微生物,如乙醇等。

(3)低效化学消毒剂: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类病毒,有的对真菌有一定效果,如新洁尔灭、来苏尔、石炭酸、洗必泰等。

二、医疗器物分类及灭菌、消毒方法的选择医院内使用的医疗器械及各种用具,按其导致病人院内感染的危险度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三类,根据医疗器物分类,选择正确、合适的灭菌方法,这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基本原则。

1.高危物品的灭菌(1)高危物品的范围损伤皮肤、粘膜、进入无菌器官或深部组织的医疗器物属高危物品,如外科手术器械、注射器针头、动静脉置管、器官组织移植物、泌尿道插管、注射液体均属这一类。

文件名消毒灭菌工作规范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06 页码9-2(2)灭菌措施高危物品一旦被病原体污染,将会引起严重感染的可能,这一类物品必须采取严格的灭菌,首选压力蒸气灭菌,不能耐受高压的可采用干热灭菌、环氧乙烷气体及高效化学灭菌剂如2%戊二醛、6%过氧化氢等(但如有可能尽量避免使用)灭菌,灭菌后必须做灭菌效果监测。

2.中危物品的消毒(1)中危物品的范围指接触病人粘膜、皮肤的医疗物品,如呼吸机、麻醉机、口腔科器械、纤维鼻咽镜、喉镜(纤维、动态)、支气管镜、胃镜、阴道窥器、体温计等,损伤引起感染几率相对较低,但对免疫机能低下者,则导致感染危险度增加。

(2)消毒措施此类物品必须采用高效消毒剂,其中金属器械(部分口腔科器械及内窥镜活检钳、镊子等)可耐高温、高压的采用压力蒸气消毒,或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体温表用0.5%过氧乙酸消毒。

消毒灭菌方法及规范

消毒灭菌方法及规范

消毒灭菌⽅法及规范消毒灭菌的⽅法及规范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医院病室内外环境的清洁、消毒、诊疗⽤具、器械、药物的消毒、灭菌,以及接触传染病患者的消毒隔离和终末消毒等措施。

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物,使之达到⽆害化的处理.根据有⽆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菌程度.经过灭菌的物品称“⽆菌物品”.⽤于需进⼊⼈体内部,包括进⼊⾎液、组织、体腔的医⽤器材,如⼿术器械、注射⽤具、⼀切置⼊体腔的引流管等,要求绝对⽆菌。

消毒与灭菌是两个不同的要领.灭菌可包括消毒,⽽消毒却不能代替灭菌.消毒多⽤于卫⽣防疫⽅⾯,灭菌则主要⽤于医疗护理。

医院⽤品的危险性分类(⼀)⾼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是穿过⽪肤或粘膜⽽进⼊⽆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品。

例如:⼿术器械和⽤品、穿刺针、输⾎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液和⾎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性组织检查钳等。

(⼆)中度危险性⽤品:这类物品仅和⽪肤粘膜相接触,⽽不进⼊⽆菌组织之内。

例如:体温表、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窥镜、⽓管镜、⿇醉机管道、压⾆板、喉镜、避孕环、⼝罩等。

(三)低度危险性⽤品:虽有微⽣物污染,但⼀般情况下⽆害,当受到⼀定量致病菌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

例如:⽣活卫⽣⽤品和病⼈、医护⼈员⽣活和⼯作环境中的物品,如钟表、痰盂、⾯盆、地⾯、桌⾯、床⾯、被褥、治疗⽤品(听诊器、听筒、⾎压计)等。

医院消毒中选择消毒灭菌⽅法的原则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法。

(⼀)凡是⾼度危险的⽤品,必须选⽤灭菌⽅法处理。

(⼆)凡是中度危险的物品,⼀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中⽔平消毒法和⾼⽔平消毒法,(内窥镜、体温表必须达到⾼⽔平消毒)(三)凡是低度危险性⽤品,⼀般可⽤低⽔平消毒法或只作⼀般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做特殊的消毒要求。

供应室消毒灭菌技术规范

供应室消毒灭菌技术规范

供应室消毒灭菌技术规范一、总则1.1 本规范明确了供应室消毒灭菌的基本要求、操作流程和监测标准,旨在确保医疗机构中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安全、有效消毒供应。

1.2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供应室及相关科室。

二、基本要求2.1 供应室应具备良好的室内环境,保持干燥、整洁,配备适合的设备和温度湿度控制系统。

2.2 供应室工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消毒灭菌知识和技术,保证消毒灭菌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

2.3 供应室应配备不同类型的消毒灭菌设备、清洗设备、储存设施等,以保持医疗器械无菌状态。

2.4 供应室应建立和完善工作流程,包括收货、验货、储存、分发、废弃处理等环节,确保医疗器械和物品的有效消毒供应。

三、消毒灭菌操作流程3.1 收货- 工作人员应按照采购计划接收医疗器械和物品,并进行数量和质量的核对。

- 接收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规定。

3.2 验货- 工作人员应按照采购合同和相关规定对医疗器械和物品进行外观、包装、标签等方面的检查。

- 检查合格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3.3 储存- 医疗器械和物品应按照种类、规格、用途等进行分类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 储存环境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光,温度和湿度应适宜。

3.4 清洗- 清洗是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 清洗用水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

- 清洗设备应选用符合要求的超声波清洗器等。

3.5 消毒灭菌- 消毒灭菌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的病原微生物。

- 消毒灭菌方法应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用途和病原微生物的特性进行选择。

- 消毒灭菌设备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

3.6 分发- 消毒灭菌后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进行标签标识,注明消毒灭菌日期、有效期限等信息。

- 发放工作人员应按照申请单进行分发,确保医疗器械和物品的安全使用。

3.7 废弃处理- 对过期、损坏或不能使用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进行废弃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最新消毒灭菌技术规范标准

最新消毒灭菌技术规范标准

最新消毒灭菌技术规范标准在当前的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消毒灭菌技术是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的重要环节。

随着科技的发展,消毒灭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以下是最新的消毒灭菌技术规范标准:1. 概述:消毒灭菌技术是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本规范旨在提供一套标准化的流程,以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消毒灭菌方法分类:- 物理消毒方法:包括热力消毒、紫外线消毒、高压蒸汽消毒等。

- 化学消毒方法:包括使用消毒剂、消毒液等化学制剂进行消毒。

3. 消毒剂选择标准:- 应选择对病原体具有广谱杀灭作用的消毒剂。

- 应考虑消毒剂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对环境的影响。

- 应根据消毒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4. 消毒灭菌流程:- 清洁:在消毒前,应彻底清洁消毒对象,去除有机物和污物。

- 消毒:根据消毒对象和消毒剂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时间和浓度。

- 干燥:消毒后应进行适当的干燥处理,以防止微生物的再次污染。

5. 高压蒸汽灭菌技术规范:- 使用121℃的高压蒸汽进行灭菌,持续时间不少于15分钟。

- 灭菌前后应检查蒸汽压力和温度,确保达到标准要求。

6. 紫外线消毒技术规范:- 紫外线消毒应在无直射阳光的室内环境中进行,确保消毒效果。

- 紫外线灯的强度和使用时间应符合规范要求,以保证消毒效果。

7. 化学消毒剂使用规范:- 严格按照消毒剂的说明书进行稀释和使用。

- 消毒剂应定期更换,避免因浓度降低而影响消毒效果。

8. 监测与评估:- 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确保达到预期的消毒效果。

- 对消毒灭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并及时调整消毒方案。

9. 人员培训与安全防护:- 对操作消毒灭菌技术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他们了解操作流程和安全规范。

- 在消毒灭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10. 结语:随着消毒灭菌技术的发展,本规范将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技术和方法。

各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应根据本规范,制定和执行适合自身情况的消毒灭菌操作规程,以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消毒灭菌手段及规范

消毒灭菌手段及规范

消毒灭菌手段及规范
1. 消毒灭菌的重要性
消毒灭菌是一种重要的措施,用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各种环境中,包括医疗机构、食品加工场所和家庭等,消毒灭菌能
有效杀灭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2. 常用的消毒灭菌手段
以下是常见的消毒灭菌手段:
2.1. 物理消毒方法
- 热消毒:使用高温来杀灭病原体,常见的方法包括煮沸、蒸
汽和烘烤等。

- 辐射消毒:利用紫外线或电离辐射等物理手段来杀灭微生物。

2.2. 化学消毒方法
- 消毒剂:常用的消毒剂包括酒精、氯化物、过氧化氢和碘酒等。

这些消毒剂可以在适当浓度下有效杀灭微生物。

3. 消毒灭菌的规范
为了确保消毒灭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消毒灭菌规范:
3.1. 使用正确的消毒剂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确保其具有杀灭目标微生物的效果,并考虑对被处理物品的适应性。

3.2. 控制消毒剂的浓度和接触时间
遵循制造商的建议,确保消毒剂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能够达到杀灭微生物的要求。

3.3. 正确使用消毒设备
对于使用物理消毒设备,如蒸汽灭菌器或紫外线消毒箱,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正确操作设备。

3.4. 定期检查和维护消毒设备
定期检查消毒设备的运行状况,保持其正常工作。

3.5. 做好消毒区域的清洁工作
保持消毒区域的清洁,包括定期清理工作台、储存区和等。

结论
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正确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遵循规范,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保持清洁、定期检查和维护消毒设备也是确保消毒灭菌有效性的关键。

医疗机构常用消毒灭菌技术及规范

医疗机构常用消毒灭菌技术及规范

医疗机构常用消毒灭菌技术及规范一、引言医疗机构作为救治患者的重要场所,消毒灭菌工作至关重要。

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医疗机构常用的消毒灭菌技术及其规范,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消毒灭菌工作的认识和操作水平。

二、消毒灭菌基本原则1. 消毒灭菌的选择原则: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作清洁处理。

2. 消毒灭菌的实施原则:应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护措施。

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等过程中应预防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时,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利器伤的发生。

三、清洗与清洁1. 清洗:对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行清洁,再进行消毒灭菌。

清洗可以去除器械表面的有机物、微生物和污染物,为后续的消毒灭菌工作奠定基础。

2. 清洁:对于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

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用吸污材料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清洁可以减少微生物的数量,降低感染风险。

四、常用消毒灭菌方法1. 压力蒸汽灭菌:适用于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

通过高温高压的蒸汽灭菌,可以有效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芽孢。

2. 化学消毒剂:适用于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和环境。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包括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消毒剂、碘酊等。

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遵循产品说明书的使用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3. 紫外线消毒:适用于空气和表面消毒。

紫外线可以破坏微生物的DNA或RNA,使其失去繁殖和感染能力。

4. 干热灭菌:适用于耐热、不耐湿的物品。

通过高温干热灭菌,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芽孢。

五、消毒灭菌效果监测1. 监测目的: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灭菌方法及规范
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与操纵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含医院病室内外环境的清洁、消毒、诊疗用具、器械、药物的消毒、灭菌,与接触传染病患者的消毒隔离与终末消毒等措施。

消毒是指杀灭或者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与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与终末消毒。

灭菌是指杀灭或者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含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通过灭菌的物品称“无菌物品”.用于需进入人体内部,包含进入血液、组织、体腔的医用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用具、一切置入体腔的引流管等,要求绝对无菌。

消毒与灭菌是两个不一致的要领.灭菌可包含消毒,而消毒却不能代替灭菌.消毒多用于卫生防疫方面,灭菌则要紧用于医疗护理。

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类
(一)高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或者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者器官内部的器材,或者与破旧的组织、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与用品。

比如:手术器械与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与液体、透析器、血液与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与活性组织检查钳等。

(二)中度危险性用品:这类物品仅与皮肤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之内。

比如:体温表、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窥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压舌板、喉镜、避孕环、口罩等。

(三)低度危险性用品:虽有微生物污染,但通常情况下无害,当受到一定量致病菌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

比如:生活卫生用品与病人、医护人员生活与工作环境中的物品,如钟表、痰盂、面盆、地面、桌面、床面、被褥、治疗用品(听诊器、听筒、血压计)等。

医院消毒中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一)凡是高度危险的用品,务必选用灭菌方法处理。

(二)凡是中度危险的物品,通常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用中水平消毒法与高水平消毒法,(内窥镜、体温表务必达到高水平消毒)
(三)凡是低度危险性用品,通常可用低水平消毒法或者只作通常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做特殊的消毒要求。

比如:在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务必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消毒灭菌的种类
(一)自然消毒法:
1.日光曝晒法:日光中的紫外线具有一定的杀菌力,物品在日光中曝晒6小时,可达到消毒目的,常用于枕头、被褥、毛毯、书籍等的消毒。

曝晒时要注意翻动使其各面都能直同意到日光照射。

2.通风:是一种自然消灭微生物的有效方法,病室应定时通风,特别是换药室与治疗室,应通风半小时。

(二)物理灭菌法:
1.原理:是利用高热或者日照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酶失去活性与结构被破坏,最后死亡。

2.种类:
(1)干热灭菌法:
a分类:烧灼、干烤。

b习惯范围:用于高温下不损坏、不变质、不蒸发物品的灭菌。

用于不耐湿热器械的灭菌,用于蒸汽或者气体不能穿透物品的灭菌,如玻璃、油脂、粉剂与金属等制品的消毒。

c注意事项:待灭菌的物品干热灭菌前,应洗净,防止造成灭菌失败或者污物炭化,玻璃器皿灭菌前应洗净并干燥,灭菌时勿与烤箱底部及四壁接触,灭菌后要使温度降到40℃下列再开箱,防止炸裂。

(2)湿热灭菌法:
a煮沸灭菌法:凡是不怕潮湿可耐高温的物品,如搪瓷类、金属类、耐热玻璃、橡胶类及耐高温的塑料用品都可用此法消毒。

b高压蒸汽灭菌法:是利用饱与蒸汽的湿热在一定的压力下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芽孢与病毒的方法,效果完全可靠,习惯于耐高温、耐高湿医疗器械与物品的灭菌,不能用于油类与粉剂的灭菌。

根据排放冷空气方式与程度不一致,分为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与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二大类。

(3)紫外线消毒法:
a适用范围:紫外线能够杀灭各类微生物,包含细菌繁殖体、芽孢、分枝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与支原体,凡被上述微生物污染表面、水与空气、均可使
用紫外线消毒。

b使用方法:
①对物体表面的消毒:距离1米,消毒有效区在灯管周围1.5-2米,时间30-60分钟。

②对室内空气的消毒:有效距离很多于2米,时间很多于30分钟。

③对水与其它液体的消毒:可使用水内照射与水外照射,使用水内照射法时,紫外线灯应装有石英玻璃防护罩,不管使用那种方法,水层厚度均应小于2㎝。

c注意事项:
①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管的清洁,通常每两周用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②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与水雾,温度低于20℃或者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③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

④不得使紫外线光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⑤紫外线强度计至少一年标定一次。

⑥紫外线使用时间不得超过1000小时。

⑦做好消毒使用登记。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
1.原理:是利用液体或者气体的化学药物渗透细胞内,引起微生物代谢障碍使蛋白质凝固、变性或者沉淀,或者使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破裂溶解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2.方法:擦拭法、洗涤法、喷雾法、熏蒸法。

3.使用原则:
⑴根据物品的性能及各类病原微生物,选择适用的化学药品。

⑵严格掌握所用化学药品的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

⑶被消毒物品务必清洗干净,如物体表面有油污、脓血、水分等都不利于灭菌。

⑷挥发性药品要加盖,要定期更换。

⑸浸泡的物品,使用前需用蒸馏水或者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以免药物刺激人体组织。

六.化学消毒剂的使用规范
(一)戊二醛
1.特点:属于灭菌剂,具有广谱、高效杀菌作用,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与细菌芽孢,并能灭活肝炎病毒,其灭菌浓度为2%以上。

2.灭菌:常用浸泡法。

将清洗、晾干待灭菌处理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2%戊二醛的容器中,加盖,浸泡10小时后,无菌操作取出,用灭菌水冲洗干净,并无菌擦干后使用。

3.消毒:常用浸泡法。

将清洗、晾干待灭菌处理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2%戊二醛的容器中,加盖,通常细菌繁殖体消毒浸泡1小时后取出,用灭菌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4.注意事项:
戊二醛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应注意皮肤粘膜及呼吸道的防护。

医院常用器材消毒灭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