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裂隙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课程代码:64200303.课程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A04.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Hydrogeology0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06.课程性质:必修07.课程学时:48学时,其中包含实验8学时08.课程学分:309.授课对象: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开课学期:4学期(春季)10.选用教材:张人权主编:《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2011年,第六版.主要参考书:[1]薛禹群主编:《地下水动力学》,地质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2]沈照理等编著:《水文地质学》,科学出版社,1985年[3]R.H.布朗等编,赵耿忠、叶寿征等译:《地下水研究》,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 年[4]任天培主编:《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6年[5]霍崇仁等编:《水文地质学》,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6]朱学愚、钱孝星编著:《地下水资源评价》,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7]R.A.费里泽著,吴静芳译:《地下水》,地质出版社,1987年[8]石振华,李传尧主编:《城市地下水工程与管理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9]王大纯,张人权等主编:《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1995年,第五版.大纲执笔人:11.课程中文简介: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课程主要讲授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地下水动态与均衡、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基本特征等,为本专业的其它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12.课程英文简介:Foundation of Hydrogeology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in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Hydrology and Wal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The course inl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in hydrogeology, the physical mechanics of groundwater flow, the hydro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s and processes, groundwater regime and balance, and groundwater types. The knowledge herein forms the foundation of learning the hydrogeology.13.京程装承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学任务:本课程主要讲授地下水的功能,水文循环及其影响因素,岩石的空隙类型及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及水化学分析表示方法,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的基本特征等基础理论和方法。
第十二章节 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方法

第十二章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方法第一节水质的细菌学检测∙细菌总数细菌总数是指将l mL水样(原水样或经稀释的水样)放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于37℃培养24小时后,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细菌总数的测定结果常用“cfu(菌落形成单位)/mL”或“个/mL”表示。
根据水样中的细菌总数,可将天然水体划分为几类:细菌总数101~102 cfu/mL,极清洁水;102~103 cfu/mL,清洁水;103~104 cfu/mL,不太清洁水;细菌总数104~105 cfu/mL,不清洁水;大于105 cfu/mL,极不清洁水。
我国生活饮用水的国家标准(GB5749-1985)规定,生活饮用水中的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2 cfu/mL。
∙腐生细菌数自然水体中的腐生细菌数与有机物浓度成正比。
因此,测得腐生细菌数或腐生细菌数与细菌总数的比值,即可推断水体的有机污染状况。
污水带的划分及其特征污水带、特征多污带甲型中污带乙型中污带寡污带腐生细菌数(个/mL)数十万至数百万数十万数万数十至数万有机物含大量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氨和氨基酸有物含量少有机物含量极微溶解氧极低或几乎没有厌氧性少量,半厌氧性较多,需氧性很多,需氧性BOD5非常高较高较低很低细菌数与腐生带的划分样点号细菌总数(百万个/mL)腐生细菌数(千个/mL)腐生菌数/总菌数(%)腐生水波动范围平均波动范围平均1 1.7~3.3 2.5 0.2~1.9 1.1 0.04 β-腐生带2 1.6~3.4 2.4 0.9~3.0 2.0 0.08 β-腐生带3 1.9~3.0 2.5 0.2~6.0 2.9 0.11 β-腐生带4 4.3~5.0 4.6 9.7~16.5 13.3 0.30 α-腐生带5 1.8~3.6 2.6 1.4~6.2 3.0 0.11 β-腐生带6 3.5~6.8 4.8 59.2~175.2 116.0 2.42 多-腐生带7 3.1~4.4 3.7 19.2~20.5 20.0 0.54 α-腐生带8 2.0~2.7 2.3 10.3~36.2 20.2 0.84 α-腐生带9 2.3~6.9 4.0 10.8~147.6 64.9 1.62 多-腐生带∙粪便污染指示菌∙指示菌的理想条件o该菌大量存在于人粪中,数量高于病原菌;o在受人粪污染的水体中该菌易于检出,而未受人粪污染的水体中则无此菌;o在水体中该菌不会自行繁殖;o在水体中该菌的存活时间应长于致病菌,对氯与臭氧等消毒剂以及其它不良因素的抵抗力强于致病菌;o该菌检测方法简捷;o该菌适用于淡水、海水等各种水体。
第12章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2 基础设施的发展模式
三种模式的比较
Economic Geography
School of Forestry , NEFU
§3 区域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任务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任务是:在全国统一交通运输网指 导下,根据地区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以 及区内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布局的特点,选择合适 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各运输方式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有秩 序地构筑地域综合运输网。
Economic Geography
School of Forestry , NEFU
§3 区域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港口在城市中的布局要求
在选择港址时,必须满足港口技术上和城市建设上两个方面的要求: 港口本身的技术要求:
• 港口位臵应选在水深及海(河)岸稳定处,风浪小,没有或很 少冲刷淤积,并有适合的流速及良好的地质条件
§3 区域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港口在城市中的布局要求
港口在城市建设上的要求 : • 港口位臵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相协调,尽量避免将来可能 产生的港口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 港区作业布臵应不妨害城市卫生、不影响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安全。 • 城市客运码头应接近市区中心,应布臵在城市生活居住区以外的 地区。 • 港口布臵应不截断城市交通干线,要与城市取得方便的交通联系, 并保证城市有水陆联运的条件。
区域性的基础设施一般指四大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给 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和通信系统等部门。
Economic Geography
School of Forestry , NEFU
§1 基础设施概述
第十二章 岩溶水

在裂隙不发育的条件下孔隙对岩溶发育起控制作用, 多形成岩溶中等发育、比较均一的岩溶含水层。
2
然而,由于岩溶水的奇特又常常使人无可奈何,出 现一些消极作用,如: 我国华北地区大多数煤层矿区,下伏为灰岩承 压含水层,承压水头之高,带来了开采的巨大风险。 云南、广西、贵州省岩溶山区,岩溶水位极低, 山区缺水严重,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生活贫困现象 严重。
岩溶地区的库水渗漏、地下施工、燧道施工等 困难重重,突水处理很难。
30
图12—1 不同构造开启程度岩溶含水系统中岩溶发育条件
1—非可溶岩隔水层;2—石灰岩;3—导水断层;4—不导水断层;
5—潜水面;6—地下水流线;7—泉
31
(2)可溶岩与非可溶岩地层组合
在可溶岩与下伏隔水层的接触面上往往会发育成层 的溶洞,这是由于水流下方受阻,流线密集于接触界 面上所致(图12—3)。
27
②初期为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流循环加速,最终发 育为完整的地下河系。
③统一的地下水河系,通常分布在整个碳酸岩盐地区, 范围大、排泄集中,系统内岩溶形态齐全,即:垂直 落水洞,漏斗,过路溶洞(无水),常年有水地下河 道(参见插图12-3)。
28
插图12-3 介质改造结果——典型岩溶水系统结构概化图
两种非饱和溶液混合或其它离子(SO42- 、C1- 、Na+等) 的加入都可增加水的侵蚀性。易溶盐离子降低Ca2+、 CO32-离子的活度,使原饱和溶液再具有侵蚀性。 16
水文地质学基础

附件2
2012年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本科)
推荐单位长安大学
课程学校长安大学
课程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水利工程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课程负责人马致远
填报日期2012.11.05
陕西省教育厅制二○一二年九月
填写要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
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
报内容填写。
四、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须在“2.课程团队”表格中
签字。
五、“8.承诺与责任”需要课程负责人本人签字,课程
建设学校盖章。
1.课程负责人情况
2.课程团队
3.课程建设
4.课程内容
8.承诺与责任
9.学校推荐意见
—21 —。
第十二章岩溶水

12.1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 12.2 岩溶水系统的演变(差异溶蚀与地下河系化) 12.3 岩溶发育与岩溶水的分带性 12.4 岩溶水的特征 12.5 我国南北方岩溶及岩溶水的差异
概述
1.岩溶:水对可溶岩石进行化学溶解,伴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坍,在地 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造成各种独特的地貌现象以及特殊的 水文现象。也叫喀斯特。 岩溶可以划分为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
注意:经过白云岩化后的岩石,孔隙度可以增大到百分之十几(由 于白云岩化使岩石体积变小);在裂隙不发育的条件下孔隙对岩溶发 育起控制作用,多形成岩溶中等发育、比较均一的岩溶含水层。 2.岩石的透水性: 1)碳酸盐岩的透水性确定因素: a.碳酸盐岩形成时的原生孔隙:孔隙度小,孔隙细,连通不好,对透水 性的作用不大; b.成岩后形成的次生裂隙:包括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尤其是后者对透 水性起决定性作用。 2)各类碳酸盐岩中构造裂隙发育及岩溶透水性特点: a.厚层质纯灰岩:构造裂隙发育很不均匀,比较稀疏、宽而长。各部分 的透水性差别大。有利于形成大型岩溶洞穴,岩溶发育极不均匀。 b.中薄层灰岩:构造裂隙往往发育密集、短小而均匀,连通性好的层面 裂隙尤其发育,有利于形成溶蚀比较均匀的岩溶含水层。但由于厚度 所限,且一般含杂质较多,因此,岩溶发育均匀而不强烈。 c. 泥质灰岩:具有比较强的塑性,形成的裂隙张开宽度比较小,延伸 性也比较差,不溶的泥质充填裂隙会阻碍水的循环流动,不利于岩溶 的发育。
2.岩溶水: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称为岩溶水。
3.岩溶水作用:岩溶水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扩展介质的空隙,改变其形状, 改造着自己的赋存与运动的环境,从而改造着自身的补给、径流、排 泄与动态特征。
4.岩溶水总体特点:
第十二章第五节全球变暖和水资源危机教案

第十二章第五节全球变暖和水资源危机教学目标:1、了解水资源现状和水资源利用及被污染的状况。
2、了解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及当代水资源危机。
3、促进学生学会将物理与化学、生物等学科联系的整合思想和科学研究意识与方法,正确使用相关的研究器材与资料等,提高实验能力与实践能力。
注重学生的学科渗透,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第五节全球变暖和水资源危机1、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按小组讨论:人能离开水吗?并举例说明。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总结。
2、教师提出问题:地球面积中70%是水,水够我们人类使用吗?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争论总结人类水资源短缺现状。
3、教师提问:有人说:我国经常闹水灾,我国不缺水,对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我国水资源短缺状。
组织学生讨论:造成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原因有哪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主要原因是水的污染等,并介绍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稍作片刻,让学生充分体会后并引发思考:面对这些,我们该怎么做呢?教师总结节水、护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介绍世界水日,同时让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如何去节水、护水?4、活动2.8 认识水的循环本活动主要是通过观察水循环示意图,认识水的循环系统,在观察中可按下列顺序进行观察和思考:1、云的组成和形成过程是怎样的?2、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3、江河、湖泊中的水是怎样形成的?4、空气中水蒸汽的来源主要有哪些?5、水的循环系统是怎样的?6、在水的循环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二、精讲点拨(1)、水资源水是地球上人和一切生命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水作为资源,是其他任何物质不能代替的。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为:①海洋水,约占地球总储水量的96.54%,是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储藏了大量的热。
由于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食盐和许多别的盐类物质,海水又咸又苦,目前还不能大规模采用。
②陆地水,陆地水分为陆地咸水和淡水两大类,占地球总储量的3.46%。
陆地咸水主要包括地下咸水和湖泊咸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练习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目录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4)服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9)暗室逢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5)收复失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20)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22)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29QWDD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 (35)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37)第十章孔隙水 (40)是多少第十一章裂隙水 (42)三分法第十二章岩溶水·····················································45we 福娃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 (48)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49)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一、名词解释1.岩石空隙:地下岩土中的空间。
2.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3.孔隙度: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的体积。
4.裂隙: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隙。
5.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6.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7.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
8.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7 断层的水文地质意义
当存在厚层隔水 层且断层断距较 大时,原先连通 的含水层可被切 割成为相对独立 的块段,这时含 水块段与外界联 系减弱,甚至断 绝,故形成有利 于排水疏干而不 利于供水,所以 大的断层往往构 成含水系统的边 界。
构造裂隙的渗透性与岩相有关,岩石颗 粒越粗,裂隙越发育,渗透性越大。
3、粗粒碎屑岩的裂隙发育取决于粒度及胶结物。
粒度:粗颗粒的砂砾岩,裂隙张开性优于细粒 的粉砂岩。
胶结物:钙质胶结者显示脆性岩石特征;
泥质及硅质胶结的与塑性岩石相近;
三、应力集中,裂隙发育,岩层透水性也好
1、背斜轴部常较两翼富水;
12-5 裂隙野外调查方法
二、岩层裂隙误差原因
1.实际观测时,短小裂隙被忽略,使统计得到的裂隙平均长度偏大, 裂隙密度偏小。其中忽略一定规模以下的裂隙引起的误差不严重,但 是人为引起的误差很大。 2.大的裂隙在观测线或观测面上出现的概率大,使其统计值偏大。 3.野外或工程开挖面,往往难以满足范围足够大而又适合于测量裂隙 完整长度的空间,这是裂隙长度统计缺乏可信性的最大原因。
2、断层带附近往往格外富水;
3、夹于塑性岩层中的薄层脆性岩层,往往 发育密集而均匀的张开裂隙。褶皱时被拉断形成 张裂隙。
4、透水性通常随深度增大而减弱。深度大, 围压增大,地温上升,岩石的塑性加强,裂隙张 开性较差。
层状岩石裂隙的发育方向、张开度和密集程度, 与构造部位密切相关。
横裂隙1—张性的,张开宽度最大,延伸不远,呈两端尖灭的透镜体状。
第十二章
1、裂隙水的分类
裂隙水
坚硬基岩在应力作用下产生各种裂隙:成 岩过程中形成成岩裂隙-成岩裂隙水;构造应 力产生构造裂隙-构造裂隙水;风化作用可形 成风化裂隙-风化裂隙水。
2、裂隙水的特征(与孔隙水相比)
①、裂隙水空间分布不均匀,局部发育,呈 脉状分布,导致同一岩层中相距很近的钻孔,水 量悬殊;
12-3
一、构造裂隙
构造裂隙水
岩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裂隙。它是最常见、分布最广的裂 隙,也是构造裂隙水研究的主要对象,具有强烈的非均匀性和各向异 性。
二、构造裂隙的分类 1、塑性岩石以页岩、泥岩、凝灰岩、千枚岩等为代表,受力后 发生塑性形变,常形成闭合的乃至隐蔽的裂隙。这类岩石的构造裂隙 往往密度很大但张开性差,缺少贮存及传输的“有效裂隙”,多构成 相对隔水层。只有当其暴露于地表,经过卸荷及风化改造后才具有一 定的贮水及导水能力。 2、块状致密石灰岩和钙质胶结砂岩可作为脆性岩石的代表。 岩 石主要呈现弹性形变,破坏时以拉断为主;裂隙稀疏,但张开性好, 延伸远,导水能力好。
12-4 裂隙介质及其渗流
二、裂隙水流的基本特征
裂隙水量经常表现 出明显的不均匀性和突 发性。 裂隙水量之所以相 差悬殊,正是由于裂隙 含水系统是不同级次裂 隙的集合体,而同一岩 层有可能包含着若干个 规模不同、互不联系的 裂隙含水系统。 所以在裂隙岩层 中打两个相距很近的钻 孔用来确定地下水的水 力梯度、流向和流速等 都不可靠。
三、裂隙统计误差
裂隙在观测面上有3种出露情况:要么裂隙两个端点都落在观测 窗内,这时测得裂隙迹线长度准确,要么一个在,一个因为截断而不 见,要么两端均被观测窗边界截断而不可见,这两种都只能推测裂隙 实际长度。
12-6
裂隙水的研究方法
一、等效多孔介质方法 把非连续的裂隙系统假设为连续的孔 隙系统。
12-6
裂隙水的研究方法
二、双重介质方法 强渗透性裂隙系统----连续介质1 微裂隙和基岩孔隙----连续介质2 双重介质 = 连续介质1 + 连续介质2 两者存在水力交换
12-6
裂隙水的研究方法
三、非连续介质方法 建立裂隙网络模型,计算每条裂隙的 水流状态。
12-7 断层的水文地质意义
12-5 裂隙野外调查方法
一、岩层(岩体)裂隙野外调查统计: 1 裂隙产状统计及裂隙分组:先选统计窗,再测每条裂隙的产状,然 后赤平投影,最后把测量数据整理成裂隙极点密度图(见课本)。 2 统计每组裂隙的线密度:统计垂直裂隙方向上每米的裂隙数,倒数 即为裂隙间距。 3 裂隙迹线长度统计:多数是从二维露头测量裂隙迹线的长度,由于 裂隙多成椭圆饼状,不同露头上得到的迹线长度不等。 4 裂隙宽度(张开度)统计:利用塞尺,但注意后期卸荷、开挖原因 引起的裂隙不在统计之列,统计原始宽度,小于0.02mm为闭合裂 隙。 5 裂隙的导水能力:露头和巷道精度较低;是否流水和流水痕迹,定 性说明导水能力;孔内电视和钻孔分段压水试验,可靠真实。
如果存在更高级次的导水断裂,将若干主干裂隙串通,则可形成 更大规模的含水裂隙网络。
应力集中的部位,裂隙常较发育,岩层透水性良好。同一裂隙含 水层中,背斜轴部常较两翼渗透性好,倾斜岩层较平缓岩层渗透性好, 断层带附近往往格外富水。 岩性无明显变化的岩体(例如典型的花岗岩、片麻岩等),裂隙 发育状况及透水性通常随深度增大而减弱(如P132图12.5所示的锦屏 地区水电站右岸大理岩渗透系数随深度变化曲线)。
断裂带是应力集中释放造成的破裂形变,大的断层延 伸数百千米,宽达数百米,切穿若干岩层,构成具有 特殊意义的水文地质体。 发育于脆性岩层中的张性断裂,中心部分多为疏松多 孔的角砾岩,两侧一定范围都为张开度和裂隙率都增 大的裂隙增强带,导水能力很好。 发育于含泥质较多的塑性岩层中的张性断裂,构造岩 加有大量泥质,两侧的裂隙增加不如脆性岩层明显, 往往不导水甚至隔水。 围岩裂隙不发育仅断层带裂隙发育时,初期水量较多, 但是水量较少,易干涸。 透水岩层中的断层,水量很多,而且比较稳定。 导水断层沟通若干含水层或地表水体时,断层带兼贮 水空间、集水廊道和导水通道的功能。
第十二章 裂隙水(fracture water)
本章内容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成岩裂隙水 风华裂隙水 构造裂隙水 裂隙介质及其渗流 裂隙野外调查方法 裂隙水的研究方法 断层的水文地质意义
第十二章
概述
裂隙水
裂隙水: 贮存并运动在基岩裂隙系统 中的地下水。强烈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 水力联系的统一性比较差。
岩石在成岩过程中受内部应力作用而产生的原生裂隙。
二、成岩裂隙的基本特征 1、陆地喷溢的玄武岩成岩裂隙最为发育。 岩浆冷凝收缩时,由于内部张力作用产生垂直于冷凝 面的六方柱状节理及层面节理。裂隙张开且密集均匀,连 通良好,构成层状裂隙含水层。 玄武岩致密块状构成隔水层,柱状节理发育时透水, 而气孔发育连通性差的多构成隔水层。
12-2
风化裂隙水
有些情况下,表层风化带的渗透性小于 深部风化带,可能形成风化裂隙承压水。
12-2
风化裂隙水
三、风化裂隙的发育受岩性、气候和地形的控制 1.岩性:单一矿物组成的岩石不易风化,所以裂隙很难发育,多种矿 物组成的岩石(花岗岩、片麻岩等)易于风化,裂隙水较多。泥质岩 石虽易风化,但风化后裂隙易被土状风化物充填因而也不导水。 2.气候:干燥而温差大地区易于形:地形平缓,剥蚀和搬运作用微弱地区有利于风化壳发育和保 存,再加上地形利于汇水,则能形成规模较大能常年提供一定水量的 风化裂隙含水层。 四、特征 风化裂隙含水层水量不大,就地补给、就地排泄,旱季泉流量变 小甚至干涸,雨季泉流量增大甚至冒出。此外,由于水流切割和人工 开挖,以前深埋的闭合裂隙可能由于上部荷载减小而形成张开性好、 裂隙率高的风化裂隙,构成风化裂隙水,这类水的透水性也比较好。
12-4 裂隙介质及其渗流
一、裂隙及其裂隙网络
单个裂隙可概 化为一个椭圆 形饼状的三维 空间。单独裂 隙很难构成连 续导水空间, 只有当不同方 向裂隙相互交 切形成裂隙网 络时,才构成 能够传输地下 水的导水介质。
12-4 裂隙介质及其渗流
鉴于裂隙具有定向性, 所以在进行裂隙观察、 测量、试验和统计分 析时,一定要注意避 免失真。 大多数情况下,构造 裂隙含水系统,在空 间上呈现为张开性及 延伸性不同的裂隙构 成的多级次裂隙网络。 组成导水网络的裂隙 大体分为3个级别:微 小裂隙—起储水功能, 中裂隙—储水导水功 能,大裂隙—导水功 能。
斜裂隙2—延伸长度和张开性都较差,一般为两组共轭剪节理,而且是一组发 育,另一组不发育。
纵裂隙3—导水性好,延伸远,裂隙密集。层面裂隙4和顺层裂隙5。
夹于塑性岩层中的薄层脆性岩层,往 往发育密集而均匀的张开裂隙。褶皱时被 拉断形成张裂隙。
四、裂隙含水层及特征 主干裂隙延伸广阔,可连通不同层面裂隙和大范围小裂隙,水量 较大。
②、一般第三方向不发育,空间展布具有方 向性(不同方向发育差异);
③、水力联系不连续(裂隙连通性较差,很 难形成统一的含水层。当不同方向相连通时—裂 隙网络。若岩层中裂隙密集,裂隙网络发育时形 成层状裂隙水)。
④、坚硬基岩的裂隙率,要比松散岩石的孔 隙度小一到两个数量级。
12-1
一、成岩裂隙
成岩裂隙水
12-2
一、风化裂隙
风化裂隙水
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和水、空气、生物等风化 营力作用下,形成的裂隙。
二、风化壳与风化裂隙水
风化裂隙常在成岩裂隙与构造裂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 育,形成密集均匀、连通性好的裂隙网络。
风化裂隙带呈壳状分布,一般厚数米到数十米。母岩 构成隔水底板,所以风化裂隙水一般为潜水;被后期沉积 物履盖的古风化壳,可为承压水或半承压水。
2、侵入岩接触带处形成的裂隙含水层。 岩浆冷凝收缩,以及运动产生应力,常形成 近乎垂直的带状裂隙含水层。 熔岩冷凝时留下喷气孔道,或表层凝固下部 熔岩流逝而形成熔岩孔洞或管道。孔道洞穴最大 直径可达数米,会出现掉钻,可获可观水量。 3、孤立的成岩气孔经过后期改造后可以成为统一 的含水层。 4、沉积岩及深成岩浆岩的成岩裂隙通常多是闭合 的,含水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