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医养生保健

合集下载

浅谈藏医药学的健康保健

浅谈藏医药学的健康保健

浅谈藏医药学的健康保健发布时间:2022-06-01T02:09:59.592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6期作者:丁争热杰[导读] 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藏医药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构成部分,同时也是藏民族文化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

丁争热杰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藏医院治未病科摘要: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藏医药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构成部分,同时也是藏民族文化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

作为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藏医药学有着完善的理论观点支撑,同时有着较为丰富的临床疗效。

在藏医药学中,其中针对健康保健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

本文在观点论述的过程中,针对藏医药学中的健康保健知识进行了观点的阐释和分析。

通过本文的观点论述,促使我们能够对藏医药学的健康保健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认知,并能够让藏医药学的健康保健知识能够为人们的健康保健提供相应的知识指导和支撑。

关键词:藏医药学;健康保健;观点阐释和分析藏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创造的一门自然学科。

在人类起源和发展进程中,劳动是推动人类发展的源泉,在大量的劳动中,也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不同药用植物、动物以及矿物的性能,才能够更好利用这些事物推动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并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掌握了更丰富的医药知识。

一、藏医药学的发展从藏医药学的发展来说,藏医药学从最初的用白水治疗消化不良之症到迄今为止有3872年的发展历史。

随着近千年的历史发展,藏医药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也实现了自身的更好发展。

就当前藏医药学的发展来说,骑在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西博赤西、玉托尼玛云丹贡保、素卡娘尼道吉、强巴南杰扎桑、帝斯桑杰加措等德修深厚、医术高明的藏医药学者。

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可知,藏医在为百姓进行疾病治疗的过程中,不需要太多的复杂流程,只需要面对对方,就能够了解患者的病症所在。

藏医药学把人的体质分为七种体质,七种体质有着七种不同的饮食起居,根据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变化一年分为六个季节,六个季节也有着不同六种饮食起居养生疗法。

浅谈藏医日常起居养生

浅谈藏医日常起居养生

浅谈藏医日常起居养生我们在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健康长寿的愿望.为达成这个愿望,应该坚持和发展有益生命的因素,减少和禁止有害生命的因素,这是获得健康长寿的基本准则。

而藏医学告诉我们,最简单最有效的长寿诀窍,就是要注意日常起居。

日常起居就是健康长寿的决窍。

健康的时候,我们通过正确的起居来预防疾病,生病的时候,正确的起居行为本生就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在藏医养生学中,有日常起居话养生、明白饮食益养生、善用藏药助养生、精神修持求养生等,其中起居养生是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的重要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季节养生,日常养生以及正法养生。

日常起居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正确的起居行为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也是配合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法。

因此,藏医特别强调日常行为中的养生之道。

一时令养生首先,日常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顺应季节变化,作出适当的调节。

由于西藏冬夏长、春秋短的特殊气候环境,藏历中以两个月为一季,将一年分为六个季节,分别是初冬、隆冬、春季、盛夏、季夏和秋季。

藏医认为,每进入一个季节后,人体内的三因素都会发生变化,引起三因失调。

因此,每个季节都各有其养生的原则。

初冬起居初冬季节是指藏历的十月和十一月。

这个季节天气寒冷,毛孔闭合,因此人体内部的热量开始积聚,新陈代谢加快。

这就需要进食大量的食物以补充能量,如果食物摄入量不足的话,就会导致体质减弱。

适宜采取以下措施:1.尽量选择含有甘、酸、咸三味较多的食物来食用。

2.常喝肉汤,多吃酥油、乳制品等油脂含量较高的食品,经常用芝麻油涂抹全身。

3.注意御寒,穿保暖的衣服,多晒太阳,多烤火,多热敷,选择阳光充足的房屋居住。

隆冬起居隆冬季节是指藏历的十二月和一月。

这个季节天气更加寒冷,要依照初冬季节的养生方法,更加小心地保养。

可以适当增加油腻食品,多在体内积蓄培根。

春季起居春季是指藏历的二月和三月。

这时阳光温和,天气转暖,人体表面的毛孔也开始张开,体内的热能逐渐散失,因此培根病比较容易发作。

藏医养生保健学

藏医养生保健学

藏医养生保健学养生保健是一种综合的维持健康的行为,养生和保健的侧重点不同,却殊途同归.养生保健追求的不仅仅是长寿,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那么藏医养生保健学是怎么样的呢,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浅谈藏医养生保健学,希望对各位有帮助!浅谈藏医养生保健学调整人的精神心理是健康长寿的保证藏医特别强调养神、养德、养性和养心,十分注重调整人的精神心理,认为心性养生是健康的保证。

《四部医典》26页“身体哲理“中说“情忠奔巴住于心脏间,心广自豪做事按意愿“,35页“病之哲理“中说“忧心生悲使得容颜衰“,29页“身之恶兆”中也讲到“无故豁达丰美呈焕发。

”强调人应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身体健康。

藏医在疾病的病因,症状归类中认为:人的情绪变化有贪、嫉、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等。

人的情绪过于激动、敏感、忧虑、兴奋、愤怒等,都会导致疾病。

所谓情喜伤心、,惊恐伤肾、悲忧伤肺、思虑伤脾、愤怒伤肝,就是说人的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健康不利,直接影响健康。

藏医养生学认为:过于悲哀、憔悴不安、愤怒、忧虑,可以导致人体七情内伤致病早衰;精神耗损造成早逝。

所以,调解情绪、修养德性是保护身体、防病和养生的重要方法之~。

性格开朗、活泼外向,无忧无虑的人,大都健康长寿,且很少有病痛的原因也在于此。

整体养生是防病保健的重要措施辨证施治和整体观念是藏医养生理论的思想基础。

藏医提出人体是一棵大树的观点。

《四部医典》8页“病理病因”中讲到:“将人比作三根树,三根共生九树干。

树枝四十又七条,树叶二百零四片。

开花生出五异果,以树为喻根本典”。

并系统地总结出关于人体形成、身体的比象、身体哲理、生理喻示、体业分析、疾病的内因与外因等理论。

也就是把人体放人一个大系统中去考察。

藏医养生学把人体整体的机能归结为“隆”(相当于气)、赤巴(相当于火)、“培根”(相当于水和土)三因学说,三者之间保持相互协调,达到相对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

同时也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相互联系的整体。

藏医养生保健课后感想1000字

藏医养生保健课后感想1000字

藏医养生保健课后感想1000字
作为一名学习藏医养生保健的学员,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藏医在保健方面的独特性和优势。

这门课程让我对藏医的理念、方法以及药物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首先,我认识到了藏医的理念与中医有很大的不同。

中医强调的是平衡,而藏医则注重的是因人而异的治疗方式。

因此,在藏医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医生不仅会考虑病人的体质、疾病症状,还会考虑患者的性格、习惯、环境等多个因素。

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针对具体的病人开出最合适的方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我对藏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藏药是藏医学的核心,其独特的制法和配方为患者提供了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同时,藏药的副作用极小,对身体没有负面影响。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了很多常用的藏药以及它们治疗的疾病,这让我对藏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我还意识到了自己在保健方面存在的问题。

例如,我平时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经常熬夜等等。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例如艾灸、按摩、起居调摄、饮食调理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改善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这门课程让我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了藏医,并且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养生方面的不足之处。

我将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更好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

藏医教给我们的养生保健知识

藏医教给我们的养生保健知识

•藏医教给我们的养生保健知识••第一章揭开藏医的神秘面纱•• 1.神秘的藏人,传奇的藏医•• 2.藏医的形成和发展•• 3.藏医的医理•• 4.藏医的与众不同之处••第二章藏医的养生之道•• 1.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环境,与六时相合•• 2.按自己的规律生活•• 3.不要和自己作对——顺应自然本性•• 4.藏医的健康长寿秘诀——修心养性••第三章藏人如何吃出健康•• 1.粮食•• 2.肉类•• 3.油脂•• 4.蔬菜•• 5.饮料•• 6.饮食当中的注意事项••7.藏医中的一些饮食小窍门••第四章看藏医睡眠之中话养生•• 1.藏医对睡眠的认识和调节•• 2.影响睡眠的四要素•• 3.深度睡眠——健康之本•• 4.治疗失眠可用心理疗法•• 5.提高睡眠质量的小秘诀•• 6.睡觉最好“轻装上阵”••7.你有不好的睡眠习惯吗••8.上夜班的人不要担心••9.做梦与睡眠••第五章让你成为“天竺神僧”——藏医教你如何解毒•• 1.如何解动物毒•• 2.如何解植物毒•• 3.药物也能中毒•• 4.变质毒的解法•• 5.煤气中毒——看不见的杀手•• 6.潜伏在家里的“投毒者”••第六章头部疾病的藏医疗法•• 1.头疼多是自己造成的•• 2.经常头晕怎么办•• 3.针刺放血法•• 4.脑血管病的防治•• 5.别让晚年糊涂地过——防老年痴呆症•• 6.可能被你忽视的头部问题••第七章要善待自己的五官•• 1.眼睛不是“可再生资源”•• 2.耳朵也要精心呵护•• 3.鼻子也需要保养•• 4.口腔的一些常见问题••第八章伺候好你的“领导”——五脏的保养•• 1.“发动机”必须保护好——心脏的保养•• 2.肺部疾病•• 3.肝脏的养护•• 4.不要忽视你的脾•• 5.肾的保养••第九章善待你的“下属”——六腑养生•• 1.五脏和六腑的器官“成双成对儿”•• 2.保养好你的胃•• 3.如何应付肠炎•• 4.清肠道可以延缓衰老•• 5.胆囊炎不可不防••第十章老年人要保护好腿脚•• 1.怎样让老年人的骨质“不疏松”•• 2.老年人每天都应该泡脚•• 3.老寒腿要特别保护••第十一章藏医奇妙的理疗方法•• 1.脉象可以告诉你生男生女•• 2.从体型看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 3.尿液也能反映你的病情•• 4.梦境征兆可判断病人吉凶••附录神奇的藏药和独特的藏疗法。

浅谈藏医养生保健

浅谈藏医养生保健

浅谈藏医养生保健藏医养生保健学以人体为出发点,特别讲究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辩证而科学地阐述了人体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讲述如何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健康养生知识。

为人们保护身体,养生防病提供了科学独到的理论基础,对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现实指导作用。

标签:藏医保健;日常起居;四时饮食;整体养生藏医养生保健具有如下特色:1 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养生观人和环境,人和宇宙或周围的动物都是相互作用的,对此藏医认为,作为医生要学天文历算,掌握好季节,时辰星相的变化,因为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变化,寒署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着人的生长发育与健康,藏医的著名典籍《晶珠本草》载”十方宇宙聚毒精,渗入太阳火轮中,毒气化着各种病,危害有机体生命”。

这充分反映了藏医先民对人体健康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独特的医学思维和认识。

藏医养生学认为: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和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自然的统一,人和环境,人与宇宙,人与周围的动植物都是相互作用的,自然界是万物生命的源泉。

除了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的变化、寒署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着人的生长发育好健康外,还要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养生观念。

认为疾病是人体内环境及自然界的平衡打破所致。

藏医学的本质是生态医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的生、老、病、死的影响。

藏医将人体与自然界看作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以”天人和一”的整体观医学理论指导医药实践活动。

人生存在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失调,就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引起生理的病理的变法,导致生心状态异常或疾病。

藏医药学尊重生命法则与生态规律,采用绿色食品、天然药物、心理行为、传统物理疗法治疗疾病、保养身体。

2 顺应”四季”变法,调节日常起居藏医认为”龙病”多发生在夏天,”赤巴病”多发生在秋天,”培根病”多发生在春天。

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四部医典》中的”时令之行”讲到;”彻冬严寒使得毛孔闭,少食必将导致体质减”,饮食应”进辣涩苦三味,芝麻油擦肉汤油食添”。

民族医学在养生保健中有何特色疗法

民族医学在养生保健中有何特色疗法

民族医学在养生保健中有何特色疗法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养生保健成为了热门话题。

除了现代医学的方法,民族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为养生保健提供了丰富多样且别具特色的疗法。

民族医学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

不同民族的医学体系都有其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在养生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藏医学的特色疗法众多,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药浴疗法。

藏医药浴以天然的藏药配方为基础,通过将身体浸泡在温热的药液中,达到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排出体内毒素的效果。

这种疗法不仅对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也是一种极好的养生保健方式。

它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使人身心舒畅。

蒙医学中的酸马奶疗法也别具一格。

酸马奶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健脾开胃、补虚强身的功效。

长期饮用酸马奶,可以改善消化功能,增强体质,对于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

此外,蒙医的放血疗法在特定情况下也能起到保健作用。

通过放出少量的血液,去除体内的“恶血”,达到调理气血、平衡身体的目的。

维吾尔医学强调饮食调理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效。

例如,葡萄、核桃等食物被认为具有滋补身体、健脑益智的作用。

维吾尔医学还注重运用沙疗来养生。

在炎热的沙漠中,将身体埋在温热的沙子里,可以治疗一些关节疾病,同时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壮医学中的药线点灸疗法独具特色。

用浸泡过药物的线点燃后,迅速点按在特定的穴位上,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

这种疗法不仅能治疗疾病,还能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增强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民族医学在养生保健中的特色疗法,往往注重整体观念。

它们不仅仅是针对某个局部的症状进行治疗,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考虑到身体、心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比如,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强调人体内部的平衡和与外界环境的协调。

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来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藏医医疗心得体会感悟(3篇)

藏医医疗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藏医这一独特的医学体系,我便深深地被其博大精深所吸引。

在我国,藏医与中医、蒙医并称为三大民族医学,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

作为一名从事藏医研究的人,我有着许多关于藏医医疗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

一、藏医的起源与发展藏医起源于古代印度,后传入我国西藏地区。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体系。

藏医认为,人体健康与自然界密切相关,治疗疾病需要顺应自然规律。

藏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针灸、按摩、拔罐等,其中药物疗法尤为突出。

二、藏医的治疗理念1. 藏医认为,人体健康与自然界密切相关,治疗疾病需要顺应自然规律。

在治疗过程中,藏医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地域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藏医强调阴阳平衡,认为人体内的“三因”(龙、赤巴、培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当“三因”平衡时,人体健康;当“三因”失衡时,人体出现疾病。

因此,藏医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三因”的平衡。

3. 藏医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治疗疾病需要从整体出发。

在治疗过程中,藏医会关注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力求全面调理。

三、藏医的药物疗法藏医的药物疗法是其最具特色的疗法之一。

藏医药物主要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经过炮制、配伍后,具有独特的疗效。

以下是我对藏医药物疗法的一些心得体会:1. 藏医药物具有广泛的药效,可治疗各种疾病。

如:龙胆草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的作用;红花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等。

2. 藏医药物炮制工艺独特,注重药材的品质和疗效。

在炮制过程中,藏医会根据药材的性质、功效进行合理的处理,以确保药物的质量。

3. 藏医药物配伍讲究,强调“君臣佐使”的原则。

在配伍过程中,藏医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选用合适的药材进行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四、藏医的实践感悟1. 藏医治疗注重个体化,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藏医养生保健
藏医养生保健学以人体为出发点,特别讲究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辩证而科学地阐述了人体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讲述如何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健康养生知识。

为人们保护身体,养生防病提供了科学独到的理论基础,对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现实指导作用。

标签:藏医保健;日常起居;四时饮食;整体养生
藏医养生保健具有如下特色:
1 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养生观
人和环境,人和宇宙或周围的动物都是相互作用的,对此藏医认为,作为医生要学天文历算,掌握好季节,时辰星相的变化,因为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变化,寒署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着人的生长发育与健康,藏医的著名典籍《晶珠本草》载”十方宇宙聚毒精,渗入太阳火轮中,毒气化着各种病,危害有机体生命”。

这充分反映了藏医先民对人体健康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独特的医学思维和认识。

藏医养生学认为: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和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自然的统一,人和环境,人与宇宙,人与周围的动植物都是相互作用的,自然界是万物生命的源泉。

除了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的变化、寒署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着人的生长发育好健康外,还要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养生观念。

认为疾病是人体内环境及自然界的平衡打破所致。

藏医学的本质是生态医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的生、老、病、死的影响。

藏医将人体与自然界看作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以”天人和一”的整体观医学理论指导医药实践活动。

人生存在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失调,就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引起生理的病理的变法,导致生心状态异常或疾病。

藏医药学尊重生命法则与生态规律,采用绿色食品、天然药物、心理行为、传统物理疗法治疗疾病、保养身体。

2 顺应”四季”变法,调节日常起居
藏医认为”龙病”多发生在夏天,”赤巴病”多发生在秋天,”培根病”多发生在春天。

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四部医典》中的”时令之行”讲到;”彻冬严寒使得毛孔闭,少食必将导致体质减”,饮食应”进辣涩苦三味,芝麻油擦肉汤油食添”。

起居应注意;常带皮衣皮鞋避风寒,取暖烤火日晒亦酌量。

到了隆冬风寒更凛冽,尔时起居比前更当心。

”春三月,地上草木萌生,在天上为星宿翼宿,角宿司时,”月光渐暖体热衰,粘液类病易发生”。

夏三月,地上树木枝叶茂盛,为降雨季节,在天为氏宿,心宿,箕宿司时,夏季骄阳之火渐炎热,这是因为太阳运行的关系,他,他毁坏了地球的”木玛”,体内粗苦,敛泻味东西力量很强,对人造成一定危害。

秋三月,大地上谷物成熟,在天为牛宿,室宿娄宿,司时,气候趋于凉爽,
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秋刺筋骨,气内散,易发生胆汁类病。

藏医的”天人相应”阐明,只要顺应自然变法,调节脏腑机能,养精安神,益气补血,平衡阴阳,人体就健康。

相反,人如果匍匐在大自然的威力下无所作为,就不能竟服大自然带给人的作用。

藏医将一年分春季,热季,夏季,秋季,冬季,严冬六季,认为自然界的变化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发育和健康,所以,藏医提出养生就要顺应自然。

春季,寒去热来,是百病丛生的季节,所以在起居,饮食和精神上做到”陈年青稞旱地肉蜂蜜,开水姜汤饮而粗食餐”。

另外,藏医指出,春季养生要注意防寒,防暖,抵御各种传染病对机体的侵袭,多食姜,蒜,葱,辣椒等辛温发散的食物,心情要舒畅,少在室内闷坐,多到室外空气清新的环境中活动。

春季消化之火逐渐变弱,培根类病易发生,人们应食用陈青稞,干肉,蜂蜜和姜汤,多喝开水,要常擦身,多在树荫下歇息。

热季要食用牛肉,蜂蜜,大麦,注意遮阳,常洗冷水澡,要喝淡酒,穿薄衣,住阴凉房屋,在树下乘凉。

夏季养生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夏季天气比较热,人体的生理机能是外趋,相对内脏机能下降,许多人饮食不振,加之由于大量出汗可引起体内电解质平衡失调,导致钠离子大量丢失,会使人体四肢肌肉发抽搐和痉挛,严重的还会出现血压降低脉搏细弱,昏迷等症状。

《四部医典》中明确指出”季夏骄阳之光渐淡热,只为耗力宜进甜凉食,忌食咸辣酸物忌暴光,凉水浴,身洒水掺而尝,身着薄衣宜住清凉房”的夏季养生法。

另外,藏医认为夏季人易患培根病,所以提倡人们多食用羊肉,清奶和易消化的食物,注意不要在阳光下久待,房事不可过度。

秋季,赤巴类病易发生,藏医认为要预防此病,穿用樟脑或檀香薰过的衣服,就要食用甘,苦,涩的食物。

饮食冬夏热食餐,春进粗食夏秋季宜凉,冬夏宜食辣涩苦三味,春食酸咸甜食初夏甜,秋季可进甜苦涩三味”。

提出人的饮食必须顺随着四季的变化而进行有规律的调剂,则有利于健康长寿。

3 调整人的精神心理是健康长寿的保证
藏医特别强调养神、养德、养性和养心,十分注重调整精神心理,认为心性养生是健的保证。

藏医养生学认为:过于伤哀、憔悴不安、愤怒、忧虑,可以导致人体七情内伤致病早衰:精神耗损造成早逝。

所以,调节情绪、修养德性是保护身体、防病和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性格开朗、活泼外向,无忧无虑的人,大都健康长寿,且很少有病痛的原因也在于此。

4 整体养生是防病保健的重要措施
辩证施治和整体概念是藏医养生理论的思想基础。

《四部医典》系统地总结出关于人体形成、身体的比象、身体哲理、生理喻示、体业分析、疾病的内因与外因等理论。

也就是把人体放入一个大系统中去考察。

藏医养生把人体的技能归结为”隆”(相当于气)、赤巴(相当于火)、”培根”(相当于水和土)三因学说,
三者之间保持相互协调,达到相对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

同时也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相互联系的整体。

人生是一个小天地(相当于一棵树),四肢百骨,五脏六腑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系,前后相应的有机整体,每一个局部都紧密的联系着整体,局部的状况影响或连接着整体状况,局部的安危影响着整体的安危。

《四部医典》”生理喻示”中讲到”人有寿命脉络共三条,气血运行孔道内外全,连属身体发育并常安。

”脉络各部是相关相连的,阐明气、血、经脉、脏腑形成整体机制[1-2]。

经络与脉道作为脏与腑、脏与脏、腑与腑之间的联系通道。

如果某一局部发生异常将危及整体。

藏医养生学认为:疾病是人体与自然相互作用,既内因与外因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

因此,对人体周体信息的捕捉、分析、处理,并通过有机联系途径正确得知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变化,是一种重要获得体内疾病信息的手段。

所以,藏医养生学十分重视整体养生,主张促进整体的平衡与稳定,把人体与自然相互协调和防病放在首要位置。

同时注意人体各系统的局部保健,注意全身性的防病防衰和保健措施。

目前,神奇的藏医保健养生理论正被世人所注目,他独特的藏医理论、和调理的文化内涵,将悠远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科学结合起来,我们深信,藏医保健养生理论来源于实践,将发展于实践,将以独特的保健养生功能为人类的健康造福。

参考文献:
[1]宇妥.元丹贡布著.李永年译.四部医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帝玛.丹增彭措著.毛继组,罗达尚,王振华等译.晶珠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