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 究 氢 氧 化 钠 的 化 学 性 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对比的方法,探究归纳Na2CO3和NaHCO3的主要性质。

过程与方法: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通过学生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让学生自主采集信息,形成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心和求知欲;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体会合作、互助的重要性;鼓励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Na2CO3和NaHCO3的主要性质,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良好实验素养的养成;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

四、教学设计思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中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始终围绕“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四要素展开,希望通过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驱动促成师生的有效协作会话,从而实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意义构建。

本节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创设情境—猜想设疑—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内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一系列猜想、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体验探究实验的无穷乐趣。

五、教学用品:实验药品:Na2CO3(固体、溶液)、NaHCO3(固体、溶液)、CaCO3(s)、稀盐酸、石灰水、B a(OH)2溶液、CaCl2溶液、酚酞试液等;实验仪器:药匙、试管、试管夹、酒精灯、胶头滴管等。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实验探究》这部分内容,其性质并不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知识层面要求不高。

作为科学探究的“区别Na2CO3和NaHCO3的实验”,教材的设计是以列表的形式提供信息,由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且实验都是简单易做,学生可以通过努力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完成。

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生石灰》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生石灰》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碱的定义、分类及其性质,特别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和生石灰的化学性质。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掌握碱的化学变化过程及其规律。
3.分组讨论,促进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实验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例如:讨论氢氧化钙和氨水的性质差异,分析原因。
4.案例分析,学以致用: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分析为什么氢氧化钠可以用于清洁油污,而氢氧化钙则不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含碱物质,如肥皂、洗涤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为什么具有清洁作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碱。
2.提问学生对碱的了解,让他们分享所见过的碱及其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学生的回答,简要介绍碱的定义、分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6.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关于盐的性质和分类,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注意作业质量,书写工整,表达清晰。
2.教师批改作业后,学生要认真查看反馈,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碱相关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纯碱的性质”教学设计

“纯碱的性质”教学设计

初四化学第三单元第三节《海水“制碱”》(第 2 课时)教课方案知识与技术过程目与标方法设计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要点难点评论设计1、掌握纯碱的性质,认识盐类物质的重要性质。

2、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查验方法。

3、初步理解复分解反响的本质1、经过对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着手实验,提升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养成优秀的实验习惯。

2、采纳小组合作的形式,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主动与别人进行友善沟通和议论,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

1、经过实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乐趣。

2、经过“问题思虑和相助合作”等学习方式,培育学生勤于思考、擅长合作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教课要点:纯碱的化学性质。

教课难点:用微观粒子互相联合的看法认识复分解反响的实质1.经过发问、追踪练习和达标检测等方式,考察学生自主学习成效和学习目标的完成状况;2.经过学生对“纯碱的化学性质”的研究,察看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可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可否成立起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和化学符号间内在联系的思想方式。

3.采纳学生自评、小组评论与教师评论相联合的评论方式,指引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习惯、思想方法和各样能力等方面进行反省,促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创建情境】:展现纯碱用观看纯碱用途的图片,置途的图片,指引学生学习和深刻感觉纯碱在生活和情领会纯碱的宽泛用途。

生产中的宽泛用途。

境【引入课题】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用途,纯碱的这些用途引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这节课,入我们一同来研究一下纯碱学的性质。

习【板书课题】课第三单元第三节题纯碱的性质活动设计企图从学生所熟习的纯碱在生活中的用途引入新课,意在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参与问题研究的踊跃性明确本课人生没有目标,就会迷失方时的学习向,失掉行进的动力。

学习目标更是这样,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哪些?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探【学习活动一】——纯碱的物理性质究【过渡】物质的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释先来研究一下纯碱的物理性质疑【板书】物理性质【问题引领】合1、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应从哪些方面考虑?作2、出示纯碱察看纯碱的颜色、状态交【实验研究】纯碱的物理流性质【总结】:纯碱的物理性质学生看大屏幕,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常见的碱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常见的碱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常见的碱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碱化学性质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碱的酸碱中和反应、产生气体、产生沉淀、导电性等方面。

下面我将就常见的碱化学性质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碱的基本定义和性质;2.掌握碱的酸碱中和反应、产生气体、产生沉淀、导电性等性质;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试管、滴管、试管架、玻璃棒等;2.实验物质: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铝溶液、氯化钙溶液、氯化铵溶液等;3.课件和图示。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通过引导,让学生回顾酸碱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提问:"你们平时都见过哪些碱?它们有什么共同的性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第二步:碱的酸碱中和反应1.通过观察示例实验,让学生了解碱的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2.实验操作:a.取一小量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盛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b.取一小量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盛有硫酸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c.总结不同酸和碱反应后的变化。

第三步:碱的产生气体1.通过示例实验,让学生了解碱和酸反应会产生气体的性质;2.实验操作:a.取一小量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盛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b.取一小量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盛有硫酸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c.总结不同酸和碱反应产生的气体及其特点。

第四步:碱的产生沉淀1.通过示例实验,让学生了解碱和金属离子反应会产生沉淀的性质;2.实验操作:a.取一小量氢氧化铝溶液,加入盛有铜(II)硝酸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b.取一小量氢氧化铝溶液,加入盛有铁(II)硫酸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c.总结不同金属离子和碱反应产生的沉淀及其特点。

第五步:碱的导电性1.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碱的导电性;2.实验操作:a.将两个电极分别插入盛有氯化钙溶液和纯水的两个试管中,连接导线和电流表;b.观察记录电流表的示数,对比两种溶液的导电性差异;c.总结碱的导电性特点。

高一化学《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案_

高一化学《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案_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课题鲁科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和程序〔1〕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科学技术出版社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生在初中认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铁等物质的性质时,已用到了观察、实验、比较等研究方法,但教材没有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根本方法进展概括和整合。

钠是活泼的金属单质,它具有金属单质的通性,又具有它的特性,因此非常适宜用做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的载体。

本节教材编写意图以金属钠的性质为主线,把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贯穿其中,使学生体验应该怎样更科学、更合理的运用这些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为他们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金属钠性质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研究物质性质的根本方法。

由于高一学生他们往往来自不同的初级中学,存在一定的学习差异,无论知识程度和实验才能都比较有限,探究才能还很欠缺。

因此一开始的探究活动要注意不能超出学生的才能范围,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展探究,使学生对实验探究有初步的认识和体验,同时学生的分析、比照、归纳等才能还有待于培养和进步。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教案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教案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加深对酸和碱的主要化学性质的认识。

(2)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学有所用的快乐。

教学重点(1).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2).酸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酸碱的性质鉴别物质教学准备试管、钥匙、玻璃棒、点滴板、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钙粉末、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生锈的铁钉。

教学设计【课堂检测】1.在下列物质的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能产生蓝色沉淀的是() A.CuSO4B.FeCl3C.HCl D.H2SO42.某溶液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则该溶液会使石蕊溶液()A.变红B.变紫C.变蓝D.不变色3.苯甲酸(C6H5COOH)是常见的食品防腐剂。

某同学准备进行实验验证苯甲酸具有酸的某一通性,他选择了下列物质,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铜B.铁锈C.锌粒D.紫色石蕊溶液4、如右图所示,田绘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

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田绘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放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后观察到酚酞溶液不变色。

于是她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1)你认为她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另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写下表:实验方法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归纳:酸与碱中和反应后一般存在三种情况:酸碱恰好反应;酸过量;碱过量。

总结梳理:学完本课你有哪些收获?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板书设计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一、酸的化学性质二、碱的化学性质1、碱与指示剂的作用1、酸与指示剂的作用2、酸与活泼金属的反应2、碱与酸的反应3、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3、碱与盐的反应4、酸与碱的反应。

初中化学_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酸、碱的化学性质。

2. 初步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 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法收集证据,感悟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1. 酸、碱与指示剂作用。

2. 酸碱中和反应。

3. 酸、碱的其他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对酸、碱性质的探究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分组实验法课前准备:1.实验用品:(1)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2)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未知溶液;(3)自来水,镁条、石灰石、硫酸铜溶液、生锈铁钉、碳酸钠溶液;(4)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点滴板、玻璃片、白瓷板、玻璃棒。

2. 实验之前需要了解:(1)用胶头滴管取用液体和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方法;(2)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同学们,这是装载浓硫酸的槽罐车在高速路上被追尾,导致浓硫酸泄露,大家看,事故后交警们正在用什么方法处理泄露的浓硫酸?这是利用了酸的什么化学性质?大家回答的非常好,我们学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看到都是老师的演示实验,为了我们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对酸和碱的性质能进行更好的利用,今天,让我们自己动手操作,来探究一下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复习旧知为了更好的完成今天的探究实验,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相关知识,检查一下课前准备情况。

1.怎样用胶头滴管取用液体试剂?2.向试管中滴加液体应注意什么?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利用酸碱能够发生中和反应的性质回顾所学过的知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看到酸碱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复习学过的相关内容,为本节实验课做充分的热身3. 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导入新课]通过检查,同学们课前准备的很充分,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咱们就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认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动手操作,体验快乐我们的探究之旅共有三站,第一站: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第二站:酸碱中和反应;第三站:酸和碱的其他化学性质。

高中化学_探究过氧化钠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探究过氧化钠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案例:探究过氧化钠的性质【设计说明】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端,如何让学生尽快地找到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起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究意识,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在上一节课中,以钠为例,学习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进行整合,通过探究过氧化钠的性质引导学生体验应该怎样更科学、更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

本节通过对过氧化钠性质的研究,引导学生体验如何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怎样处理程序中每个环节的具体问题,为后续学习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做好准备。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是金属钠的两种重要氧化物,它们既具有相似的性质,又具有各自的特性。

一方面,它们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另一方面,它们非常适合用做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载体。

因此,本节以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主线,以过氧化钠的性质为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案例,使其成为本节的暗线。

整个教学过程以过氧化钠的性质学习为知识载体,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的教学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充分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在具体实例中的应用,增强学生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

【课前准备】实验仪器:试管、酒精灯、药匙、纸槽、小木条、火柴、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脱脂棉、试剂瓶。

实验药品:过氧化钠、酚酞、蒸馏水【课教学及评价目标】1.通过对过氧化钠性质研究的一系列探究活动,以及与氧化钠性质的对比,了解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体会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

在观察过氧化钠外观的过程中,体验观察法在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分类的方法,类比氧化钠预测过氧化钠的性质,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研究和学习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对过氧化钠的性质的探究,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d ium hydroxide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选自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

本课内容较多,难记忆。

如果掌握的好,对后面碱的通性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酸、碱、盐这一章在本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运用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试验探究,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总结,将氢氧化钠的性质提出,将加深学生对该性质的记忆,培养其运用正确方法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化生活的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课程标准要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使学生掌握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a、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能力。

b、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a、通过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化学学科的美,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b、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观察细致、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1)难点:氢氧化钠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

(2)重点: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及化学探究性试验的探究过程。

二、学情、学法分析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前面酸的性质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步骤,并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

本节课我会通过对“花为什么变红”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大胆设想,勇于实践。

在教学中我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享受发现学习的快乐。

三、教法分析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在教学中,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或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

如本节中,按探究性实验的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这样学生通过在做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舞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

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中,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仪器:试管、试管架、药匙、矿泉水瓶、喷壶、纸花。

药品:naoh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zn粒、c粉、盐酸、cuso4溶液、fecl3溶液、co2。

2、实验探究,感受新知(1)设置问题情境,提出探究问题教师先演示“花为什么变红”的实验。

用酚酞试液浸泡过的白色小花,喷上无色naoh溶液后变红了。

学生非常奇怪,为什么变色了呢?然后提出问题:喷壶中装的无色溶液就是naoh溶液,naoh溶液到底遇到什么了?要想知道原因,我们大家就一起探究naoh的化学性质。

(此时,学生热情高涨,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

)(2)明确实验原理,尝试做出假设通过复习前面酸的性质的学习(3)制定实验方案提示:我们做过很多的实验,看过很多的实验现象,如:颜色变化,气泡冒出,水位上升等,学习过很多物质的性质。

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不同性质,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化来设计实验方案。

要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就得制定完善的探究方案并进行实验。

教师通过点拨前面学习的酸的性质,再让同学结合初中阶段学习过的物质的类别。

学生讨论: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展示讨论 :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分析讨论。

教师活动: 进行巡视,参与讨论。

请每组同学派一名代表提出实验方案。

结合多位同学的回答,点拨后推出较合理的方案。

(4)筛选评价方案把学生设计的方案写在黑板上,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案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

(5)、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巡视参加探究,指导学生实验。

学生都满怀激情的投入到实验的过程中。

方案一学生:用两支试管分别取少量的naoh溶液,分别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

观察到石蕊变成蓝色,酚酞变成红色。

证明naoh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结论。

方案二学生:用三支试管分别取少量的zn粒、cuo、c粉,分别倒入少量的naoh溶液。

观察不到任何现象。

固体、溶液均无任何变化。

所以得出结论,不反应。

教师:这三个实验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固体与液体反应,大家通过认真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

方案三教师:在学习酸的性质时,我们知道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没有任何现象,是不是就说明不反应了呢?学生:不是。

可以通过加酚酞,看颜色的变化知道发生了反应。

教师:是的。

因为这两种物质溶于水都是无色溶液,生成的也是无色溶液。

所以没有任何现象。

那么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co2与naoh的反应的实验。

在盛满co2的集气瓶里倒入naoh溶液,振荡,观察。

没有任何现象,是不是没反应呢?学生:不一定。

教师:那就同学们设计一下验证co2与naoh的反应实验方案。

学生:我想到了我们曾经做过的一道题,用气球来做实验。

在一个瓶子里收集一瓶co2,迅速倒入naoh,然后用一个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导管的一端套上一个气球,我预计能看到气球鼓起。

(多媒体展示图片)教师:这位同学很有心,联想到我们曾做过的题,如果能成功,是一个很有趣的设计。

教师:大家可以联系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学生:我设计的方案是:在一个烧杯里放入naoh溶液,用一个集气瓶收集满一试管co2,倒扣在烧杯里,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试管里的气体减少,水会上升到试管里。

(多媒体图片)教师:同学们设计出了一些实验证明了co2与naoh能反应,在同学们的设计中都用到了两种以上的化学仪器,能不能将实验装置简化,应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来完成实验?学生:用矿泉水瓶!在矿泉水瓶中收集满co2,迅速倒入naoh,盖上瓶盖,矿泉水瓶会变瘪。

学生实验:矿泉水瓶变瘪。

教师:通过实验证明了co2与naoh能反应。

演示ca(oh) 2+co2=caco3↓+h2o引出2naoh+co2=na2co3+h2o方案四学生:用两支试管分别取少量的naoh溶液,分别滴加cuso4溶液和fecl3溶液。

观察。

生成蓝色沉淀和红褐色沉淀。

教师:让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6)、教师评价总结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都很认真,通过自己的动手,把抽象的知识感性化。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于实验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在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感性认识,掌握较难。

本节课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引导学生从引起气压变化的方面思考,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验证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7)、布置作业,持续学习必做题:教材拓展题: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用的是naoh溶液,我们都知道:co2也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那么,到底是co2与h2o反应还是co2与naoh反应呢?那么请同学课下思考一下如何改进实验方案来验证co2与naoh确实发生反应了。

五、教学板书内容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方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由于本节课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故在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逐条展示板书内容,最后在小结后再将所有板书展示出来。

第二节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紫色的石蕊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蓝色,无色的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

2、与某些金属反应不反应3、与非金属反应不反应4、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不反应5、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ca(oh)2+co2=caco3↓+h2o2naoh+co2=na2co3+h2o2naoh+so2=na2so3+h2o今泰学院推荐文档2naoh+so3=na2so4+h2o6、与酸反应naoh+hcl=nacl+ h2o7、与某些盐反应cuso4 +2naoh=cu(oh)2↓+ na2so4fecl3 +3naoh=fe(oh)3↓+3 nacl--------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第 11 页共 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