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文

合集下载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文
目录
• 《伤逝》的创作背景 • 《伤逝》的主题思想 • 《伤逝》的艺术特色 • 《伤逝》的影响与评价 • 《伤逝》的现代意义
01
《伤逝》的创作背景
Chapter
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鲁迅创作《伤逝》时,中国正处在辛亥革命后的动 荡时期。政治上,国家仍然处于军阀割据和混战的 局面;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但仍然受到外国资本的压迫和剥削;文化上,西方 的民主主义思潮逐渐进入中国,新文化运动高涨, 但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自我反省与修正
面对困境时,子君和涓生都曾有过自我反省和修正,这启示我们应 当具备自我反省和修正的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涓生在面对困境时选择离开,揭示了爱情中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重要性。
对当代社会的思考
社会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
在《伤逝》中,社会对个体价值观的束缚和 影响被深刻揭示,引发我们对当代社会价值 观的思考。
当代社会中的爱情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压力、家庭期望等因素对爱 情的影响越来越大,《伤逝》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这 些问题的视角。
专家评价
总结词
专家学者对《伤逝》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它在文学 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详细描述
许多文学评论家、学者都对《伤逝》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它不仅在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等方面表现出色,更 在思想深度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通过对涓生和子君命 运的描绘,鲁迅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 困境,使《伤逝》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佳 作。同时,《伤逝》在鲁迅创作生涯中也占据了重要的 地位,它标志着鲁迅在小说语言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 性和特点,使作品在文学史上独树一 帜。

大学语文 伤逝 课件

大学语文 伤逝 课件

二、鲁迅与中国现代小说
• (一)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 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 “封建社会吃人” 封建社会吃人” • (二)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 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 看与被看 离去—归来 再离去 离去 归来—再离去 归来
•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 号发表了鲁迅 年 月 新青年》 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 卷第 狂人日记》 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 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 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 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 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 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 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 鲁迅的小说大多收在《呐喊》和《彷徨》两本小 鲁迅的小说大多收在《呐喊》 彷徨》 说集当中, 呐喊》 篇 彷徨》 篇 说集当中,《呐喊》15篇,《彷徨》11篇。鲁迅 的这两本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的这两本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这 就是说,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 鲁迅手中成熟, 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 象”。
鲁迅作品
•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19 年发表第一篇论文《 年发表第一篇论文 人之历史》 年 月 日逝世, 留下了大量著述。 日逝世,笔耕一生 ,留下了大量著述。 •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短篇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彷徨》《故事新编 •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诗集: 野草》 •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集: 朝花夕拾》 • 杂文:《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 杂文: 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 》《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 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 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 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 》《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 • 书信集:《两地书》 书信集: 两地书》 • 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学术著作: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汉文学史纲要

《伤逝》课件

《伤逝》课件

启蒙的反思
• 我们以往说《伤逝》是一部爱情小说时,也不无困惑,即小说中似乎很少涉及到真正的男欢女爱的内容及有关描写,而涓 生与子君的关系,倒更象是师生关系。关于二人的师生关系这一点,范伯群、曾华鹏在他们的著作中已经风趣地指出过: 涓生,是一个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是他缺乏自知之明,反而“自以为是”地担任了“惊醒” 子君的“教师”。……
主要内容:
• 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子君认识涓生后,便不断地拜访他,听他讲新文化、新道 德、新观念,深受其影响,并与之相恋。之后,子君又坚决地对涓生表示:"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接着,与涓生一起寻住所、筹款子,并不顾亲朋的反对而同居, 建立小家庭。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务之中,他们的爱情也未能"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不久,涓生为当局所辞,他们便生活无着,涓生对子君的爱情也随之消减以至最后消失;但 涓生又不便说出,只好外出躲避。迫于生计,子君宰吃了所饲养的油鸡,放掉了所喂养的 狗。最后,涓生对子君坦露自己不再爱她的真实想法,她便被其父亲领回了家,并在无爱 的人间死了。当涓生得知实际上是自己说出的真实导致了子君的死时,他追悔莫及,于是, 长歌当哭,凄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写下这篇手记,为子君送葬。
人生的路。
• (叫醒人们,但是以后呢?又没有给出出路,知识分子启蒙的使命完成了,那被启蒙者呢?没有出路的清醒,增加的是痛 苦)
• 但我的心却又觉得沉重。我为什么偏不忍耐几天,要这样急急地告诉她真话的呢?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 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 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无出路

《伤逝》上课精品PPT课件

《伤逝》上课精品PPT课件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我们向往的,但却是很难实现的,在现 实的条件下,有了面包,爱情才有个基础,才是成为持久的 一个条件。
《伤逝》写到阿随有什么作用?
阿随是出现于子君涓生从恋爱到 同居,在吉兆胡同建立起小家庭时的 一条狗。
子君为什么要给这只狗取名叫“阿 随”?
其中有什么意味?
“阿随”的被遗弃又表示什么?
《伤逝》的现实意义
现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小测试)
【思考与练习】
• 1.选择题
• (1)以下集子不是鲁迅小说集的是( ) 。
• A《呐喊》
B《彷徨》
• C《故事新编》
D《朝花夕拾》
• 答案:D
【思考与练习】
• (2)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 ( )。
• A《祝福》
B《药》
• C《伤逝》
D《一件小事》
现实生活,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 • 如反对传统的封建道德问题,扫除资产阶
级市侩意识问题,争取民族独立问题,提 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问题等等。
【创作背景】
• 易卜生的代表作有四大名剧,即《社会支柱》、 《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
• 《玩偶之家》通过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 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 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男权社会 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 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 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 缚,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涓生在子君离开后并未找到所希望的 出路,最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怨恨中。
思考一:
可以有几种划分段落的方式?
方式一
序篇 涓生回到曾经生活过的会馆,目睹旧物, 回忆起和子君相爱的幸福、甜蜜、甘苦、辛 酸… 出走篇 涓生和子君沉醉在热恋中。子君的胞 叔信守封建礼教,撵走涓生,不容他们再相逢。 但是,子君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 干涉我的权利”的勇气,冲击旧樊笼,走出家 门。

《伤逝》ppt课件

《伤逝》ppt课件

广州· 爱情
鲁迅与许广平的恋情真正公开是在广州。1926年,鲁迅南下厦 门,许广平回广州,两人约好用两年的时间,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但 半年之后,鲁迅便应中山大学之聘也到了广州,这与他不满厦门的气 氛有关,但更要的原因恐怕还是被爱情吸引。据说在厦门时,陷入热 恋的鲁迅晚上写完给许广平的情书后,常常等不及第二天早上,常常 在深夜越过铁栅栏去寄信。 到达广州后,鲁迅和许广平的恋情基本公开,不仅接连外出游览、 看电影,有来客来访时许广平也不再回避。刚开始时鲁迅与好友许寿 裳同住大钟楼,后共租白云楼二楼,许广平也搬过去同住。这可以看 做是两人爱情的正式宣言。 鲁迅与许广平在广州正式开始的爱情,对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 极为深远的影响。两人共同生活的1O年里,鲁迅的作品数量超过了 前20年的总和。鲁迅还特意写过一篇《如此广州》,他认为广州人 迷信风气过盛,却蕴涵着一种很认真的精神,这点非常可贵,因为当 时中国人的国民性里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马虎”。

短篇小说《伤逝》 写于1925年10月,收 集在鲁迅先生的小说 集《彷徨》(1926年) 中,是鲁迅先生唯一 以青年人爱情和婚姻 为题材的小说。
鲁迅的家庭、婚姻与爱情 1、1881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富 裕乡绅家庭。他祖父是前清进士,当 过知县,后捐升内阁中书,在京为官 多年。鲁迅父亲考取县学生员获秀才 学位。
流言· 伴侣
因为鲁迅形式婚姻的存在,因为两人的师生之名,从一开 始起,他与许广平的爱情就注定要面临流言的中伤。 鲁迅到厦门不久,北京和上海便已有一种传闻,说他和许 广平同车离京,“大有双宿双飞之态”,而此时他们并没有同 居。1928年,鲁迅和许广平正式同居不到半年,收到一封自称 是鲁迅崇拜者的信:“昨与×××诸人同席,两人宣传先生讨 姨太太,弃北京之正妻而与女学生发生关系……此事关系先生 令名及私德……于先生大有不利,望先生作函警戒之……”

伤逝优秀课件ppt

伤逝优秀课件ppt

人性探索
作品中对人性的探索也是重要主题 之一,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
社会批判
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写,批 判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03
伤逝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与特点
语言优美
地域特色鲜明
作品采用了富有诗意的语言,通过细 腻的描绘,将情感和场景展现得淋漓 尽致。
作品融入了当地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元 素,呈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情和民族特 色。
伤逝优秀课件
• 伤逝的背景与意义 • 伤逝的内容解析 • 伤逝的艺术特色 • 伤逝的影响与评价 • 伤逝的教学实践 • 伤逝的拓展学习
01
伤逝的背景与意义
伤逝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 荡和变革的时期,伤逝反映了这 一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内心的苦 闷和追求。
个人经历
作者鲁迅在创作伤逝之前,经历 了婚姻的挫折和思想的转变,这 些经历对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转折点
故事中存在多个转折点, 使得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引人入胜。
人物形象分析
主人公
主人公是一个善良、敏感 的年轻人,对爱情充满憧 憬和追求。
配角
配角形象各异,对主人公 的性格和命运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展现 了人性的善恶、美丑和复 杂多面性。
主题思想解读
爱情主题
伤逝深刻地探讨了爱情的内涵和 意义,展现了爱情的复杂和悲凉
定位
伤逝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教学实践中被定位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审美能力和人文关怀的重要素材。
目标
通过伤逝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性、生命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

《大学语文》《伤逝》ppt课件

《大学语文》《伤逝》ppt课件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 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 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是一个非常受学生 欢迎的老师。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 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 4
5
《伤逝》的创作背景
《伤逝》写作于一九二五年十月。 二十年代中期正是“五四”落潮的时期,退
思考:小说中“寻路”意象的理 解
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 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 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但是,这却更虚空于新的生路;现在所有的只是初春的夜,竟还是那么长 。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 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婚姻悲剧,一方面显示了
“五四”个性解放运动中青年男女在自由恋
爱追求中普遍存在的盲目性与狭隘性;另一
方面也形象地证实了“爱情至上”可能带来
的悲剧后果。他们的悲剧无疑可以给那时正
在热恋中和即将要恋爱的时代青年男女以有
益的警示。
13
对几种“个人主义”的批判
个人主义作为“五四”个性解放者持守的思想 武器,本源于西方文艺复学思想。
“自救”与“救人”·个人主义与 人道主义
涓生在抛弃子君之前反复考量的“自救”还是 “救人”的内心矛盾,其实也体现了“五四” 个性解放者秉承思想的复杂性或曰矛盾性。
在“五四”时期,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曾是作 为两种重要的思想武器被引进和大力倡导,并 为个性解放的时代青年所吸取,用之于反封建 的民主革命斗争。这两种思想本质上有矛盾但 并不一定构成尖锐对立,但当“自我”与“他 人”出现利益的两难选择时,这种尖锐对立就 形成了,并给个性解放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困 扰。涓生的内心困境其实就正是他内心深处的 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选择陷入了两难,“自救16

《伤逝》ppt课件

《伤逝》ppt课件

3、鲁迅小说的现代价值 毫无疑问,鲁迅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现实主义的作品很多,他的小说跟茅盾、老舍、巴金等人 的作品有什么区别?或者说更高明的地方、超越时代的地方在 哪里? 撇开小说技巧和语言方面的成就不说,单就内容方面而论, 虽然同为现实主义,鲁迅更多地是关注的人的灵魂,尤其在他 写农民的小说;而就写知识分子的小说而言,体现的则是知识 分子与生俱来的弱点以及先驱者的孤独感和荒原感。也就是说 他关注的都不是表层的事件和社会历史的变动,不是事件史而 是心灵史,从而相对来讲更容易超越具体的历史时期。这也是 他最大程度地介入了历史并且没有写梁实秋意义上的普遍人性 而仍没有过时的重要原因。

正是鲁迅,能够促使我们独立思考,激发我们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不接受任何收编,他也从不试图收 编我们;相反,他期待,并帮助我们成长为一个有自由 思想的、独立创造的人——这就是鲁迅对我们的主要意 义。 他是永远不满足现状的,因而是“永远的批判 者”:这也正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钱理群《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伤逝》是一篇抒情 体小说,用内心独白的叙 事方式,来写主人公涓生 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 小说用倒叙的手法追述和 总结过去,但关于男女主 人公同居前热恋过程的笔 墨较少,着重铺写两人同 居后的不幸遭遇和爱情破 裂的过程,细节描写生动 感人,“手记”的形式增 强了抒情性,使全篇充满 “悔恨和悲哀”感伤色彩。
3、1902 年鲁迅被选送日本学习, 1903年母亲给鲁迅订婚朱安,童 年鲁迅送给许寿裳一张照片,背面 题了一首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后被称为《自题小像》)
鲁迅与绍兴籍留日学生合影, 1904年摄于日本东京。
由周恩来题写馆名 的鲁迅纪念馆,是新中 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 人物纪念馆,1951年1 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 50年来,鲁迅纪念馆接 待了国内外观众近千万, 征集收藏文物文献资料 近25万件,其中有5万 件属珍贵、重要文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许广平】
许广平(1898~ 1968),广州人。 1917年就读天津 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预科,担任天津爱国同 志会会刊《醒世周刊》 主编,并在周恩来领导 下参加了“五四”运动。
【关于许广平】
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 学生。 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许任助教和广州话 翻译,与鲁迅在白云路租房同居;10月与鲁迅到上海正式同 居。1929年,生子周海婴。 1932年12月,通信集《两地书》出版。 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一届会议,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 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1968年3月在北京病 逝,终年70岁。
【作者生平】
1881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富裕乡绅家庭。他祖父是前 清进士,当过知县,后升内阁中书,在京为官多年。鲁迅父 亲考取县学生员获秀才学位。16岁父亲去世,18岁赴南京。 先后在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 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 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 人的活动,期间曾回国奉母命和朱安结婚。
子君
失去了反 抗的力量 一方面甘于做一个庸俗 的家务奴隶
【作品分析】
涓 生
曾希望借个人的奋斗 改变困窘的生存环境 但努力没有取 得效果
出于无奈,疏远了子君 加剧了两人的婚姻危机
子君的形象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 利”
个性解放的思想 爱情至上
恋爱前的子君
纯真,有求知欲---涓生谈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 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 · · · · 。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 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相关评论】

正是鲁迅,能够促使我们独立思考,激发我 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不接受任何收编,他 也从不试图收编我们;相反,他期待,并帮助 我们成长为一个有自由思想的、独立创造的 人——这就是鲁迅对我们的主要意义。 他是永远不满足现状的,因而是“永远的 批判者”:这也正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创作背景】
1918年,在《玩偶之家》的影响下 ,胡适创作了独 幕剧《终身大事》。此后,欧阳予倩的《泼妇》,熊 佛西的《新人的生活》、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 白薇的《打出幽灵塔》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 被称为“娜拉剧”。
1923年12月26日,鲁迅往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演讲, 题目是《娜拉走后怎样》。 1925年,他又写下了短篇小说《伤逝》。
0
“广州少有的 女性名人故居— —位于高第街的 许广平故居,虽 被列为市文物保 护单位,但已年 久失修。

短篇小说《伤逝》 写于1925年10月, 收集在鲁迅先生的小 说集《彷徨》 (1926年)中,是 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 人爱情和婚姻为题材 的小说。

【创作背景】
《伤逝》的创作与易卜生(Henrik Ibsen) 的传入以及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密切的关系。 易卜生——挪威著名的戏剧家、诗人。他的现 实主义倾向的剧作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他开创 的“社会问题剧”真实地反映挪威现实生活, 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反对传统的封建 道德问题,扫除资产阶级市侩意识问题,争取 民族独立问题,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问题 等等。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 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 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作者生平】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 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 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 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 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 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作者生平】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 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 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 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 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 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 《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 等专集中。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 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 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由周恩来题写馆名的 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 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人 物纪念馆,1951年1月 7日正式对外开放。 50年来,鲁迅纪念 馆接待了国内外观众近 千万,征集收藏文物文 献资料近25万件,其中 有5万件属珍贵、重要 文物。
许广平:广州“奇女”首席代 表
1925年10月12日,许广平以“平林”的笔名 发表《同行者》,大胆表示不慑于“人世间 的冷漠、压迫”,不畏惧卫道士的“猛烈袭 击”,“一心一意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而在《风子是我的爱》中,她说:“不自量 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 这都与我不相干。”
鲁迅的家庭、婚姻与爱情
【作品分析】

《伤逝》的副标题是 “涓生的手记”,用内心 独白的叙事方式,以涓生 回忆的形式,讲了一个爱 情婚姻的悲剧故事。
【作品分析】
涓生和子君冲破了封建家庭的阻挠幸福 结合。婚后他们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子君很 快成为家庭主妇。 涓生失业后,他们的婚姻破裂,子君回 到曾决裂的家庭后痛苦死去,涓生在子君离 开后并未找到所希望的出路,最终陷入深深 的自责和怨恨中。
【作者生平】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 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 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 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 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 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 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鲁迅先生以其思想的深刻和艺 术的超拔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作品分析】
子君以爱情为生命,当她失去 了涓生的爱情之后,已经无路可 走,她只能重新回到她曾经坚决 地反抗过的封建家庭,并很快在 痛苦中离开了人世。 涓生在子君离开后并未找到他 所希望的生路,相反,悔恨和悲 哀笼罩着他,当他得到子君去世 的消息后,更是成天生活在自责 和悔恨之中。
【作品分析】
一方面恐惧爱情的失去
许广平:广州“奇女”首席代表
幼时拒绝裹脚,争取到与兄弟们一起进私塾念书的 机会; 强烈要求解除婚约,冲破包办婚姻的牢笼; 考入“直隶北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后,在如火如 荼的“五四”运动当中,许广平已经在为自己的人 生道路找到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并且一直走了下去; 进入到“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她作为学 生自治会总干事,带领同学发起了驱逐校长杨荫榆 的学潮。
鲁迅的家庭、婚姻与爱情
了解鲁迅生活的美国作 家史沫特莱说:“他的夫人 决不是他卧室里的一件安适 的家具,她乃是他的共同工 作者。在某些地方还是他的 右手。离开她,他的生活便 不可想像。
海 ( 婴 注 日六 : ,个 背 上月 后 海, 扶 ”一 着 。九 手周 。海 三 )婴 年 的 三 是 月 鲁 二 迅 十 的 七


【教学要求】
1.了解鲁迅生平概况及其在小说创作中的杰 出成就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伤逝》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艺 术特征和主题思想,并能对其中的悲剧原因 与意义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作者生平】
鲁迅(1881—1936),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 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
坚强又脆弱---她离开涓生时,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 回到了那个她曾经为了爱情而决裂的家庭。负着 虚空的重担,在威严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 最后她默默地死去了。
子君形象的意义
子君的意义在于通过悲剧,说明离 开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幸福的目标 是难以实现的。
选择对人生的影响
涓生和子君分手时,如果子君可以重新 过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 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没有坚持到底。 但那个社会里,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 就不让她有新的机会。
通过奇异的想象,把感情形象化。
3、以诗的语言,出色地创造了意味隽永的诗的意境。
【相关评论】

他与本世纪的所有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一样, 在关注本民族的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 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对于他的时代与民族,鲁迅又是超前的。他因此无 论身前与身后,都不能避免寂寞的命运。我们民族有幸 拥有了鲁迅,但要真正理解与消化他留给我们的丰富的 思想文化(文学)遗产,还需要时间。
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 苏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
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
慈爱的母亲……
【艺术特点】
浓烈的抒情色彩。
1、采取涓生追忆往事、心灵自剖的方法,因而带有
强烈的感情色彩,使作品具有浓烈的抒情色调。
2、运用了多种抒情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复沓的手法,反复咏叹,层层递进;
涓生的形象
1、恋爱时幸福甜 蜜(细腻的心 理) 2、同居时的矛盾 表现 3、失业后的自私
作者意图
通过《伤逝》,作 者讲述了幸福“得而 复失”的幻灭,告诉 青年知识分子从封建 社会解放出来是艰难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