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目:同一种语言,同一个根

合集下载

2021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及范文分析

2021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及范文分析

2021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及范文按要求写作。

江城子苏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阅读上面一首宋词,通过联想、想象,将其扩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1)以第一人称角度,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2)结构布局严谨缜密,字数不少于800。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次作文要求对苏轼的《江城子》进行扩写,写成一篇记叙文。

扩写作文就是根据提供的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合乎情理地把事情写完整、写具体。

要写好扩写文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审清材料。

扩写文章所提供的材料有限,因此,每个字都显得十分重要,要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深刻领悟原文的思想内容。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所以在扩写文章时,要抓住中心思想即“思念亡妻”来展开想象。

诗歌与题目文体一致,都为第一人称。

原诗翻译为: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忘。

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

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

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2.充分挖掘材料,抓中重点画面进行扩写,尽管提供的材料有限,但其中有一些线索,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必须围绕原文的要点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进行广泛的想象和联想。

因此,写的时候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可抓住“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来设想两人相见,对“我”的面貌进行描写。

并把“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第1页共3页。

2020高考作文热点模拟“同一种语言,同一个根”原题及解析范文

2020高考作文热点模拟“同一种语言,同一个根”原题及解析范文

2020高考作文热点模拟“同一种语言,同一个根”原题及解析范文【作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字是一个文明璀璨文化的重要表现。

楔形文字是大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刻在石头或泥版(泥砖)上的文字,是我们已知最早的文字。

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的时间长达3000年,大约公元前75年开始,楔形文字再也无人知晓。

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是古代埃及的文字,它发源于5200年前的青铜时代早期,圣书体一直使用到公元5世纪,随后消亡。

甲骨文,主要指我国商朝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它上承原始刻绘,下启西周文字,我们现代使用的文字就是由它渐渐演变而来。

玛雅文字是中美洲玛雅文明文字系统,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这个文字于西班牙人在公元16-17世纪入侵玛雅后消亡。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特征,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1.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题目提供了四则材料作为引发写作的情境,四则材料构成对比关系,材料是考生思考的重点,目的在于引导考生认识和思考中华文明与文字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上述材料”是表达感想的基点,脱离材料即为偏题或跑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引导语要求考生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拓展、挖掘材料背后的深刻含义,体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行文中切忌抛开其他三则材料,只根据材料大谈中华文明,而应在材料的对比中进行延伸论证。

(3)价值判断的限制。

考生应认识到中华文明与汉字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材料提及的其他几种文字均伴随着其文明的衰落而消亡,隐含着对中华文明韧性的赞美与传承中华文明的暗示,离开了对这一主要内容的阐发,文章便难以准确把握主旨,也难以表现其深刻的思想性。

2.开放性(1)立意角度的选取是自由的。

2021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目及范文: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2021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目及范文: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2021⾼考语⽂作⽂预测题⽬及范⽂:⾏⾼于⼈,众必⾮之 为了让⼤家可以更⾼效的备战明年的⾼考,下⾯由店铺⼩编为你准备了“2021⾼考语⽂作⽂预测题⽬及范⽂:⾏⾼于⼈,众必⾮之”,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资讯!2021⾼考语⽂作⽂预测题⽬及范⽂:⾏⾼于⼈,众必⾮之 题⽬ 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国时期⽂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說:“⾏⾼于⼈,众必⾮之。

”意思是“德⾏⾼于众⼈,众⼈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

然⽽,汉代儒家学者郑⽞却认为⼈们对“有⾼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者则⽽⾏之”,意为⼈们“看见品德⾼尚之⼈就会仰慕他,看见⾏为光明正⼤之⼈就会效仿他”。

某中学拟以“⾏⾼于⼈,众必⾮之”(正⽅)和“⾏⾼于⼈,众必仰之”(反⽅)为题举⾏⼀场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的观点写⼀篇辩论词,以⼀辩的⾝份进⾏开篇陈词。

要求:选好⾓度,确定⽴意,明确⽂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解析] 这是⼀道很好的辩题,“⾏⾼于⼈,众必⾮之”直指⼈性中阴暗灰⾊的⼀⾯,⽽“⾏⾼于⼈,众必仰之”则直指⼈性中积极阳光的⼀⾯。

要写好这篇辩论词,必须关注⽣活,观照社会,体验⼈情,洞察⼈性。

⾃古就有“⼈之初,性本善”与“⼈之初,性本恶”之辩,⽽这道辩题⽆疑是其延伸版。

辩论是要以理服⼈的,有理不在声⾼,为此,在动笔之前必须把事理理清、捋顺、揣透。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道辩题也是暗扣时代主旋律的,它昭⽰着弘扬社会主义核⼼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必要性、急迫性。

其实,⽆论是感动中国⼈物,还是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不是“⾏⾼于⼈”的杰出代表。

这是⼀个需要英雄也产⽣了英雄的时代,也是⼀个需要崇尚英雄、敬仰英雄的时代。

狄更斯说:“这是⼀个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

”只有“⾏⾼于⼈,众必仰之”,才可能将这个时代推向⼀个的时代;⽽“⾏⾼于⼈,众必⾮之”,则必然将这个时代推向⼀个最坏的时代。

前者催⼈砥砺前⾏,⽽后者则带给⼈警醒反思。

2024年语文作文押题预测题目及范文6篇

2024年语文作文押题预测题目及范文6篇

2024年语文作文押题预测题目及范文6篇1.按要求作文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寄语广大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在我们的追梦路上,虽有坎坷,但脚踏实地;虽经历风雨,仍不懈追求;一路上的成长与收获,是时光给予我们的最好馈赠。

请以“梦想因而闪耀”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梦想因坚持而闪耀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或许是遥不可及的,或许是触手可及的。

但是,无论梦想多么遥远,只要我们肯坚持,梦想就会因我们的坚持而闪耀。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太阳高挂在天空中,炙烤着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

而我,正站在学校的操场上,面对着眼前那条直通终点的赛道,心中充满了紧张和期待。

那天,是学校的运动会,我即将参加1500米长跑比赛。

这个数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从小体质就不太好,跑步一直是我的弱项。

但是,我却总是梦想着有一天能在赛场上奔跑,展现出自己的风米。

比赛开始前,我站在起跑线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自己紧张的心情。

当我听到发令枪声响起时,我立刻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冲了出去。

一开始,我的速度还算可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体力逐渐消耗殆尽,速度也慢了下来。

当我跑到第三圈时,我已经感到筋疲力尽,每一步都像是在脚上绑了铅球一样沉重。

我看到身边的选手们一个个超过了我,心中不禁感到绝望。

这时,我听到看台上传来同学们的加油声:“加油,你可以的!坚持就是胜利!”听到这些鼓励的话语,我心中涌起了一股力量,我告诉自己,我不能放弃,我要坚持下去。

于是,我咬紧牙关,加快了脚步。

虽然我的速度仍然比不上身边的选手们,但我却没有再停下来。

我一步一步地向前跑着,每跑一步,都让我感到无比的艰难。

但是,我没有放弃,我坚持着,坚持着……当我终于跑到终点时,我已经累得喘不过气来。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汉字“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导写及范文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汉字“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导写及范文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汉字“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现代文阅读I《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中提到,每一个汉字,都是中国文化鲜活的存在,彰显着其生命力和影响力。

譬如“根”《说文》云:“根,木株也。

从木,艮声。

”可知“根”的本义是植物长在土中或水中的部分,即草木之根,如“根壮叶茂”;因根的位置在下,故又引申指物体的基部,如“根深蒂固”;又引申指事物的本源,如“追根溯源”……其实,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根”的经典语句,内涵丰富,启迪人生。

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汉字“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写作核心概念为“根”材料第一段以现代文阅读《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作为引子,引出话题。

材料第二段可分为两层:省略号前为第一层,主要是对“根”的含义进行阐释,这里可以引发诸多联想和思考。

可由草木之“根”进行联想,写人生之“根”、民族之“根”、国家之“根”、文化之“根”等。

可由“根”为草木之本,事物之基,“根壮”才有“叶茂”之盛。

“根深”才有“蒂固”之势思考,写人生要学会厚植其根,努力扎根向下,打牢根基,才能为未来赋能,于青年而言,要学会做一个扎根向下的“根系青年”;可由“根”为事物的本源。

“追根溯源”,寻根问土,不忘来处思考。

人生路上,无论飞得多高多远,都要铭记自己的“根”在哪里,不忘初心,学会感恩等。

材料第二段省略号后为第二层。

此句进一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中写“根”的经典语句,以此更好地理解“根”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意义,以此展开写作。

如教材里《谏太宗十思蔬》中有“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曹植的《七步诗》中有“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郑板桥《竹石》中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等。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 哪怕世界在历史三峡中漂流,你我有彼此在素材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 哪怕世界在历史三峡中漂流,你我有彼此在素材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哪怕世界在历史三峡中漂流,你我有彼此在素材年级:姓名:2021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哪怕世界在历史三峡中漂流,你我有彼此在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年岁末,《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都会成为无数人企盼的心灵盛宴。

还记得,《南方周末》在2020的新年献词中这样写道:过去的一年,大到世界、中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在承受巨大的考验,仿佛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我们一次次看到,无论笑与哭,总藏着你的勇气与韧劲。

你是谁?你就是你所经历的一切……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有一个关于春天的梦想。

愿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彼此约定,相互温暖,相依前行。

现在的你我又一次站在了新年的门前,回首2020,梦想是否实现?展望2021,道路伸向何方?请你以《南方周末》编辑的身份为即将到来的2021写下新年献词,表达你对过往一年的思考和对新的一年的展望。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1、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材料。

本题给出的是《南方周末》中2020新年献词的一段话。

围绕这段话梳理其中含义,该段落共有五句话。

第一句话提到“大到世界、中到国家、小到个人,都逃脱不了天地间的巨大考验”这话可理解为人生总要面临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或是种种挫折。

第二句话“无论是笑还是哭,其背后总藏着勇气和坚韧”。

意思是需要“勇气和坚韧”的精神品质去面对挫折,迎难而上。

第三句话“熬过冬天的种子都有一个关于春天的梦想”也就是在埋头奋斗的同时,别忘记展望未来,梦想始终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最后一句话“祝愿在新的一年当中,彼此约定,相互温暖,相依前行”。

这话十分暖心,注意句中的关键词“相互相依”,在新的一年中畅想我们能够相依相存,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你有我们在,我们有你在,你我有彼此在”这是对广大奋斗者最美的祝愿。

另外,注意理解2020年献词中的几个关键词,如“勇气与坚韧”“春天的梦想”“经受考验,淬炼真金”“彼此约定,相依前行”这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展望202 1年做出的铺垫,暗含了行文话题的意指。

2021年高考作文新高考乙卷同题作文

2021年高考作文新高考乙卷同题作文

2021年高考作文新高考乙卷同题作文:心怀志向,与时代同频共振全国乙卷【适用省份:安徽河南山西江西甘肃陕西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古】试题内容: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

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题作文】:心怀志向,与时代同频共振亲爱的同学们:你可还记得小时候拍着胸脯立志做科学家时的骄傲与坚定;又是否曾和朋友一道诉说自己的梦想而彼此争执不下?儿时的稚嫩常被家长津津乐道,可儿时的梦想如今怎么说不出口了呢?我们青年一代,是乳虎是朝阳,是春前之草,是长江初发源。

生机和希望从我们身边散发,未来的动向有待我们奋斗。

国家领导人曾说,青年人应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这正是当下新生的中国对青年人的要求与期待。

可我们之中迷茫动摇的心态不在少数,模糊的理想与规划如何托起青年肩上的重任?随着教育的发展,封闭式学习的漏洞逐渐扩大,除了成绩单上下滑的排名,你们还能被什么刺痛?社会与国家的转变和发展是否被视而不见;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逆全球化思想的沉渣泛起,这些时代的问题怎能被我们置之不理?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我们青年应当志存高远,与时代同频共振。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志向引领的信念,是遇到困难时的定心丸。

古有司马迁奉献二十年终成史家绝唱的辉煌,今有科学家们隐姓埋名奋战于艰险之中换取了中国科技的卓越飞跃。

这其间漫长的煎熬,身心的疲惫,若无坚定志向的指引,哪一个不是沉重的打击。

正是信念让我们“与苦相伴,苦中作乐”。

2021年辽宁省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及范文

2021年辽宁省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及范文

2021年辽宁省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及范文作文。

人生就是行走在天地间,告别了懵懂青涩的少年时代,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正张开双臂拥抱五色斑斓的青春。

一路走来,是谁在用心呵护照顾着我们,是谁用理解的目光默默地注视关注着我们,又是什么时候在感动和激励着我们,抑或常常有一些琐碎小事困扰迷惑着我们,是亲人的关爱,老师的鼓励,同学们的帮助,还是知识的指引,美丽的憧憬,或者是……在成功的路上,风雨兼程,一路有你。

一路有你,我的心中有春天,一路有你,我的天空有阳光。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

首先要归纳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一路走来,有“你”呵护、关注、激励我,让我的天空有阳光,心中有春天。

这里的“一路”“你”是审题立意的关键词。

“一路”,并非指具体实在的“一路”,而是指一种被喻化了的人生历程,所以,本题的写作,必须扣住“一路”的象征意义加以演绎。

“一路”,可以是自我精神成长的一份履历,可以是自我人格提升的一段过程,可以是自我学业进步的一串日子……“你”,可实指也可虚指,既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个性鲜明的“人”,这个“人”,可以是对自己倾情奉献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等亲人,可以是给自己友情力量的同学朋友,可以是教给自己学业、让自己远离愚昧和平庸的老师,可以是倾心给予自己帮助、让阳光照耀自己生活的陌生人……;也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的“物”,如伴随自己走过无忧的童年生活的书籍,放飞思绪、记载心情、见证长大的心爱的日记,寄托自己情感、勾起美好回忆的文具……;还可指精神生活中抽象的概念,如引领自己到达成功彼岸的理想和信念,鼓舞自己跨越人生坎坷的勇气和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写作对象的丰富性,决定了本文选择的写作题材的丰富性。

文章最好写成记叙文,当然写成散文也可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目:同一种语言,同一个根
2021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目:同一种语言,同一个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字是一个文明璀璨文化的重要表现。

楔形文字是大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刻在石头或泥版泥砖上的文字,是我们已知最早的文字。

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的时间长达3000年,大约公元前75年开始,楔形文字再也无人知晓。

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是古代埃及的文字,它发源于5200年前的青铜时代早期,圣书体一直使用到公元5世纪,随后消亡。

甲骨文,主要指我国商朝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它上承原始刻绘,下启西周文字,我们现代使用的文字就是由它渐渐演变而来。

玛雅文字是中美洲玛雅文明文字系统,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这个文字于西班牙人在公元16-17世纪入侵玛雅后消亡。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特征,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1.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

题目提供了四则材料作为引发写作的情境,四则材料构成对比关系,材料是考生思考的重点,目的在于引导考生认识和思考中华文明与文字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上述材料”是表达感想的基点,脱离材料即为偏题或跑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引导语要求考生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拓展、挖掘材料背后的深刻含义,体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行文中切忌抛开其他三则材料,只根据材料大谈中华文明,而应在材料的对比中进行延伸论证。

3价值判断的限制。

考生应认识到中华文明与汉字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材料提及的其他几种文字均伴随着其文明的衰落而消亡,隐含着对中华文明韧性的赞美与传承中华文明的暗示,离开了对这一主要内容的阐发,文章便难以准确把握主旨,也难以表现其深刻的思想性。

2.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选取是自由的。

可在四则材料的对比中认识中华文明的韧性,可以就材
料的整体谈自己对于文明传承与文字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明源远
流长的自豪感。

题目给了考生展示自己的较大空间。

2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异彩纷呈的文
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基于材料的内容和文章的立意,考生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援引事例,自由选材,只
要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想即可。

3文体的选择是自由的。

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写成记叙文,但就思维的深度来说,
写成议论文比较好。

无论选择何种文章,都要明确文体特征。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四则材料都和“文明”“文字”有关,第一、
二和第四则材料具有高度相似性,分别谈了古老的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和玛雅文字伴
随着自己的文明而消亡的历史,与第三则材料形成对比,第三则材料显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这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议题。

材料有很强的倾向性,它暗示我们要珍视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努力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学好汉字,继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滋养我们的
精神,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题对考生的思辨力、表达力有较高要求,
既考查考生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等价值观,又考查其理性思维能力。

3.切题立意: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

2领略汉字之美,传承中华文明,实现复兴梦想。

3中华文字古老而年轻,中华文明历久而弥新。

4龙的传人,在文明传承中腾飞。

4.偏题立意:
1中西方文明与文字。

缺少对材料整体意思的提炼与准确把握
2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和玛雅文字的衰落。

审题不清,丢掉中华文明等主要信息
3古老而年轻的汉字。

审题不严谨,忽视“文明”等相关信息4文明衰亡史。

立意宽泛,大而无当,难以把握
(佳作赏析)同一种语言,同一个根
中国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及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三
大古老文字。

但其他文明的文字早已消失,只有甲骨文是一种传承至今的具有文化意义的
成熟文字。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照亮了中华文明前行
的道路。

数千年来,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与复兴,靠的正是汉字的记录与传承。

汉字
作为中华文明之光,不但使中华文明璀璨无比,更使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同一
种语言,同一个根。

汉字让中国人凝聚在一起,将各个民族融汇其中。

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演绎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
厚重。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汉字承载着璀璨的文明,诉说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

孔子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义精神,强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
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致力于把道德教化普及天下,终成至圣先师;老子提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主张,他的学说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王阳明开创“心学”,提出“致良知”,把中国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成为经世致用的典范;于谦一生为
官清廉,在国家危亡关头,击退敌人,实现了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
志愿。

就连满清的皇帝都痴迷于中原优秀文化,他们在借鉴和吸收中不断完善治国方略,
涵养民族精神。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用心传承、丰富着东方智慧,演绎着动人的东方故事,让汉字和中华文明不断丰富、绵延不绝。

如今,“汉语热”在全球掀起风潮,古老而年轻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活力。

已有162个国家地区建立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汉语必将重放
光芒,肩负撒播中华文明种子的重任,传播东方古老的智慧,发出独特的中国声音。

在日
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中,我们的文明依然保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孕育出新的内涵——在文化
上包容,在体制上完善,在技术上赶超,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的中国智慧,要靠汉语的传播来发扬光大。

古老的汉字,历久弥新,描绘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诉说着炎黄子孙的家国情怀。

汉字肩负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汉语的繁荣必将伴随着中华文明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道向我们走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