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同步检测试题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传记中各种描写及其作用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

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打点与回望

德国著名的诗人歌德在一首小诗中曾经这样写道:

痛苦留给你的,

请你细加回味;

痛苦已经过去,

回味就变成甘美。

是的,一个人,在其生命历程中,总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

痛苦或不幸。因此,在面对困难、挫折、痛苦或不幸之际,抑或时过境迁之后,痛定思痛,以一种理性和达观的态度对自己的过往经历作一番清理与回顾,并从中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然后打点行囊,毅然上路,便也成了人们一种共同共通的心理。《从文自传》便是年方三十岁的沈从文站在一个全新的人生十字路口,于上路之前对自己的过往历程所作的一种凄婉而又甘美的梳理与回望。作者期望通过这种梳理与回望,重塑自我,打点行囊,毅然前行,迎向新的人生的风雨。惟其如此,使这篇自传在创作上呈现出一种与一般人物传记截然不同的艺术特色和独特鲜明的印记,这种特色和印记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强烈突出的主观色彩和人生隐忧的哲学思考

《从文自传》记载的是沈从文从出生到他离开湘西为止近20年的人生经历。在这近20年的人生历程中,作者从混沌和蒙昧中走来,但却以一颗好奇、善感而执著的心去探究,去思索,去发现。他不崇尚书本与说教,却最重直觉与感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我的心总是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要从一本书、一句好话上学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性格和理念,他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世界,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走着一条与传统的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猎奇与探索之路。正是这样一条与众不同的生活道路和性格因素,决定了传主迥异于常人的行为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决定了传主迥异于常人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叙事方式,从而使作者的自传本身也带上了强烈的迥异于常人的主观色彩。这种主观色彩具体表现在他对私塾的反感与反叛,他对逃学的淡然与安心,他对自然和社会的无比的好奇和热忱,他对玩耍以及看似无什么意义的生活琐事、生活现象的永不衰减的痴迷与热情,甚至是对他自己、对一些世人莫不为非的现象,他都以一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淡然,按自己的理解与方式去直陈与展现,却全然不顾及世人可能会有的误会与非难,更不会为此而去虚饰、美化与包装。例如:他对于自己的逃学,他对于自己的几乎“不务正业”的形象,他对于自己野性以及对野性的欣赏、赞美和见解总是原汁原味地和盘托出,而并不是把自己打扮成品学兼优、勤奋用功的学生;甚至是对于一向被人们看做是湘西人愚昧、落后和野蛮标志的打架斗殴、仇杀决斗,他都是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去描述和表现,因为在他看来,这种野蛮和野性,恰恰正是民风淳朴与民族雄浑刚性的表现,它们与勤劳善良的湘西人民那淳朴美好的情愫和行为一起构成了宁静纯朴的田园诗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寄托了传主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的人生理想。也正是这样一种主观色彩和我行我素的处世态度,常常使他早年的生活屡屡碰壁,充满了挫折和磨难,于是他不甘,他苦闷,他抗争,他幻灭,他反省,他了悟,进而使他的作品中处处闪现出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儿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这一类的隐忧和思考比比皆是。也正是这种隐忧和思考,使文章鲜明地体现出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

二、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和深蕴不露的赤子深情

与传主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人生隐忧的哲学思考相适应,

作者在行文上从不刻意雕琢,随意夸饰,而是以一个思考者、述说者的口吻述我所见,述我所闻,述我所思,述我所想,以几近“原生态”的生活化语言,真实地披露了自己近20年来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认知的历程,形成了一种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并将中国古典美学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具体表现在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和对情感态度、情感倾向的表述和展现上。作者所选之材多不是什么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重大题材,所叙之事也绝不是什么战争、王朝更迭之类的国家大事,而全是作者自认为必然与顺理成章之小事与琐事,如童年的逃学和青年的坎坷,千百年来凡夫俗子们的哀乐、努力和命运,并在柔情似水的文字里透露出自己自强不息的性格和对自然深沉的热爱,对故土、对湘西的那份深蕴不露的赤子深情。也惟其如此,他的作品往往误被人们解读为唯美而缺少深度,然而正是这种唯美与缺少深度,就更使作品不为一般的社会价值所局限,这样也就抛弃了自以为是的优越感,获取了一种近似于置身事外的位置,使他的作品多了一份包涵和宽容,代表了更为现实逼真的生存和价值。

沈从文自己认为:“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因而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只有既关注其笔下湘西的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注意从文字里读出作者“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亦慈亦让,不折不从”的精神(张允和语),才能理解柔情似水的文字里蕴涵的作者的性格和对自然深沉的热爱。

三、叙述、描写的交互运用和心理、细节的精当雕琢

由于作者写自传的目的并不在于功利的宣示或告白,而在于人生的自省与自我的调整,因而作者对传记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安排自然倾注了更多的主观因素,体现在表达上,那便是呈现出叙述与描写交互运用的特征。而在描写中,又更多地以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最为精彩和突出。

一般说来,对于作者认为与人生经历无关紧要的事实和材料,作者多采取叙述的方式加以表现,而对于作者认为刻骨铭心的或有价值的事实和材料,作者则不厌其详,倾注满腔热忱加以描写和表现。例如童年的逃学生活和青年的坎坷经历曾经对沈从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在传记中,作者就用大量的篇幅、众多的细节,对这些生活情景作了清新而不厌其烦的渲染和描述,诸如: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逃学到城外庙、看街景、杀人场面、涨水时看热闹;奇人趣事的社会生活;逃学去游泳;行伍生活;等等。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所经历的人事富有情趣地展现出来,使读者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人生观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处处洋溢着童趣、童真,轻而易举地就勾起了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无限怀念和向往。同时,通过这些描写,还充分展现了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鼓舞的生命体验,表现了对自然和生命无比好奇和热爱以及泰然面对一切残忍和苦难的生活观。

与主观内省性特点相适应,传记在表达人物个性时除较多细节描写之外,还常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内心活动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势,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如“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儿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这样的描写比比皆是。作者正是通过这些随处可见的心理活动和独白,使我们窥见其心理变化和成熟的轨迹。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对人物个性表达的作用。

总之,《从文自传》是作者沈从文在新的生命历程转折时期对自身过往经历所作的一个

深情而真挚的梳理与回望,在这个梳理和回望过程中,作者以强烈突出的主观色彩和人生隐忧的哲学思考,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和深蕴不露的赤子深情,叙述、描写的交互运用和心理、细节精当雕琢的手法,全面逼真地展现了自己早年生活的生存状态,揭示了作者在逆境中拼搏成长的奋斗历程,并通过这一梳理和展示,打点行囊,重塑自我,迈向新的征程。学习这一传记,坚信他那种高超的艺术手法,视苦难为恩赐的豁达胸怀,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注重观察思考而不盲信盲从的大家风范,无论对我们作文还是做人,都必将会有深刻的启迪,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语基练习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涨.水(zhànɡ)信札.(zhá)

粗粝.(lì) 擘.画(bò)

B. 肖.像(xiào) 似.的(shì)

佛.像(fú) 豁达大度(huò)

C. 尸骸.(hái) 调.度(diào)

淬.火(cuì) 大模.大样(mú)

D. 镌.雕(juān) 猛鸷.(zhì)

规矩.(jù) 漫无涯涘.(sì)

解析:A项,“涨”应读“zhǎnɡ”;B项,“佛”应读“fó”;D项,“矩”应读“ju”。

答案:C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去年,各地电视台歌唱类节目如火如荼,湖南卫视却另辟蹊径,引入全新节目模式,甄选五位明星打造的亲情互动、温馨有趣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正成为大众新宠。这档节目成功地与时尚文化不约而同,使得“爸爸”这一家庭中的脸谱形象得到全新的演绎。

A.另辟蹊径 B.甄选

C.新宠 D.不约而同

解析:B项,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应改为“契合”(相契合)。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厦深铁路开通后,铁路沿线城市和台湾金门、马祖地区联手推出数百项优惠政策,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

B.邵逸夫基金中的教育赠款项目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中国教育部实施的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

C.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这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D.清华大学的研究表明,《算表》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实用算具,被称作世界数学史乃至中国数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

解析: A项,缺少宾语,应为“以满足……需要”;C项,两面与一面,应去掉“能否”;D项,语序不对,应改成“被称作中国数学史上乃至世界数学史上”;同时“被称作”前面增加“这一发现(研究成果)”。

答案:B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断章取义是曲解话语的一种方法

②因为这两种行为都会使话语信息偏离事实,进而造成人际之间的误解和社会纠纷

③在不道德的话语理解行为中,曲解与断章取义是最为恶劣的

④而断章取义就是孤立地静止理解话语单位,使之偏离话语在原始语境中的意义,以切合话语理解者的需要

⑤所谓曲解就是故意歪曲话语的本义,使之朝着话语理解者的利益方面进行

A.③④①②⑤ B.⑤①④②③

C.③②⑤④① D.⑤④①③②

解析:③②句总说,其中②为解证句,因此,③在②前;⑤句分说“曲解”;④①分说“断章取义”,其中第④句为转折句,表话题的转换,应紧承在⑤句后。根据第③句中“曲解与断章取义是最为恶劣的”,这一语序,可推断谈“曲解”的第⑤句应在谈“断章取义”的④①之前。

答案:C

二、探索阅读

(一)课内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

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儿,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子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

法做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儿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插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泼剌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同,我也记得那么清清楚楚。因此回到家里时,夜间我便做出无数稀奇古怪的梦。这些梦直到将近20年后的如今,还常常使我在半夜里无法安眠,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

照地方风气说来,一个小孩子野一点儿的,照例也必须强悍一点儿,才能各处跑去。因为一出城外,随时都会有一样东西突然扑到你身边来,或是一只凶恶的狗,或是一个顽劣的人。无法抵抗这点儿袭击,就不容易各处自由放荡。一个野一点儿的孩子,即或身边不必时时刻刻带一把小刀,也总得带一削光的竹块,好好地插到裤带上,遇机会到时,就取出来当做武器。尤其是到一个离家较远的地方去看木傀儡戏,不准备厮杀一场简直不成……

……

至于我那地方的大人,用单刀、扁担在大街上决斗本不算回事。事情发生时,那些有小孩子在街上玩的母亲,只不过说:“小杂种,站远一点儿,不要太近!”嘱咐小孩子稍稍站开点儿罢了。本地军人互相砍杀虽不出奇,行刺暗算却不作兴。这类善于殴斗的人物,有军

营中人,有哥老会中老幺,有好打不平的闲汉,在当地另成一帮,豁达大度,谦卑接物,为友报仇,爱义好施,且多非常孝顺。但这类人物为时代所陶冶,到民五以后也就渐渐消灭了。虽有些青年军官还保存那点儿风格,风格中最重要的一点儿洒脱处,却为了军纪一类影响,大不如前辈了。

5.这一章节标题为“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

6.作者对“读一本小书”和“读一本大书”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对“读一本小书”从不用心,充满轻视,但却总能轻松应付,而对“读一本大书”则十分倾心,怀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读一本小书”无非是机械地背诵一下书本知识,对作者来说太容易了点,远远满足不了求知的需要;而“读一本大书”则可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丰富而有趣的东西。

7.学校允不允许学生去“读一本大书”?传主沈从文是通过什么手段去读这“一本大书”的?有何收获?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允许。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在自然里的声音、气味,在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

声音:“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插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泼剌的微声。”

气味:“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

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的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实世界十分倾心,对大自然的声音、气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情有浓厚的兴趣。他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为“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的

做法,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8.请根据沈从文的经历思索: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沈从文的经历可以看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回答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9.要写好自传,作者首先要做到心诚。“心诚”即作者要心怀真诚。从文章中的描写来看,作者沈从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做到了。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不写自己的品学兼优、勤奋用功,而是如实地展现自己天生的野性,充满了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鼓舞的生命体验,表现了对自然和生命无比好奇和热爱的感情,抒发的情感真诚感人。其次,不回避自己真实的认识和感受,特别是对一些存在争议的现象,作者都不惜将自己真实的好恶和见解和盘托出。例如,对向来被人们看做是湘西原始、野蛮、落后标志的一些民风民俗,诸如小孩子的野性强悍、打架殴斗,大人的角斗杀伐、寻仇报复,沈从文都是作为一种湘西特有的纯朴、强悍的民风去看待,并带着一种欣赏和留恋的态度去描写和表现的。

(二)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我的心总是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

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要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似乎就只这样一个原因,我在学塾中,逃学记录点数,在当时便比任何一人都高。

二十年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份性格的形成,便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的习惯。

自从逃学成习惯后,我除了想方设法逃学,什么也不再关心。

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出城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本地大建筑在城外计三十来处,除了庙宇就是会馆和祠堂。空地广阔,因此均为小手工业工人所利用。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簟,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有人下棋,我看下棋。有人打拳,我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着极大的

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用夹板上鞋。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脱一个小小木盘,呆呆地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端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地摇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我还必须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的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白粉条。我还得经过一些屠户肉案桌,可看到那些新鲜猪肉砍碎时尚在跳动不止。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我就喜欢看这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都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在这些时节,我便觉得学校真没有意思,简直坐不住,总得想方设法逃学上山去捉蟋蟀。有时没有什么东西安置这小东西,就走到那里去,把第一只捉到手后又捉第二只,两只手各有一只后,就听第三只。我总还可以想方设法把第三只从泥土中赶出,看看若比手中的大些,即开释了手中所有,捕捉新的,如此轮流换去,一整天方捉回两只小虫。

有时逃学又只是到山上去偷人家园地里的李子枇杷,主人拿着长长的竹竿大骂着追来时,就飞奔而逃,逃到远处一面吃那个赃物,一面还唱山歌气那主人。总而言之,就认为这种事比学校里的游戏还有趣味。

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儿,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子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做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儿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夜间我便做出无数稀奇古怪的梦。这些梦直到将近20年后的如今,还常常使我在半夜里无法安眠,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

(资料来源:《从文自传》,有删改)

10.文中有一段关于作者在私塾里背诵文字的内容,这段文字在传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字反映了作者的天资甚好,私塾的教育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通过这段文字,交代了作者“逃学”的主要原因。

11.分析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要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私塾中除了学会背诵,没学到其他什么有用的东西。“逃学”让作者广泛涉猎了社会和人生,他的性格的形成及日后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得益于小时候的“逃学”。

12.作者对逃学过程中的一些很小很平常的事情,写得极为详细,甚至有点啰嗦。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是说明作者对这些事情观察得非常仔细,所以才能从中学到许多知识;二是通过这些细致的刻画,表明了作者从中得到了乐趣。

13.文本中,作者写了逃学过程中的许多人与事。请从两方面对这些人与事进行抽象概括,并简析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体味生活的乐趣;②吸纳人生的知识。(2)在文本中写这些人与事,是为了说明作者性格形成和日后取得成就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