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状元与落第秀才
历史中的科举: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监生和状元都是什么级别

历史中的科举:童⽣、秀才、举⼈、进⼠、监⽣和状元都是什么级别历史中的科举:童⽣、秀才、举⼈、进⼠、监⽣和状元都是什么级别2018-09-04 快乐⽼年4...科举制,⼜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分科取⼠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605年)开始实⾏,直⾄1905年举⾏最后⼀科进⼠考试为⽌,前后经历1300年。
科举⾥的状元、秀才等名次,直到今天还挂在中国⼈的嘴边。
1、童⽣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不管年龄⼤⼩,未考取⽣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或儒童。
但需要注明的是,童⽣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
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才能被称作童⽣,成为童⽣⽅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2、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最初亦为取秀才。
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种。
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词⼀度变成了读书⼈的泛称。
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
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3、举⼈汉代取⼠,⽆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称所举之⼈。
唐、宋时有进⼠科,凡应科⽬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
⾄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为举⼈,亦称为⼤会状、⼤春元。
中了举⼈叫“发解”、“发达”。
习惯上举⼈俗称为“⽼爷”,雅称则为孝廉。
4、监⽣监⽣,是国⼦监学⽣的简称。
国⼦监是明清两代的最⾼学府,照规定必须贡⽣或荫⽣才有资格⼊监读书,所谓荫⽣即依靠⽗祖的官位⽽取得⼊监的官僚⼦弟,此种荫⽣亦称荫监。
监⽣也可以⽤钱捐到的,这种监⽣,通称例监,亦称捐监。
5、进⼠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
隋炀帝⼤业年间始置进⼠科⽬。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中试者皆称进⼠。
元、明、清时,进⼠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称进⼠。
且分为三甲:⼀甲3⼈,赐进⼠及第;⼆、三甲,分赐进⼠出⾝、同进⼠出⾝。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这几位先后排名是什么?

秀才、举⼈、贡⼠、进⼠、状元、榜眼、探花,这⼏位先后排名是什么?这个就是著名的科举制度了,那我们来简单说⼀下科举制度究竟是怎么样的。
随着秦朝的建⽴,庞⼤的帝国需要的是⼀个官僚⽂官团队来管理,那些这些官员是如何选拔起来的呢?⼤概前后产⽣了四种选拔⽅式,也代表着四个时期。
分别是夏商周的世官制,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还有隋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度。
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也就是官职是由贵族世袭的。
察举制,由官员推荐还有征召,主要标准就是德才,⽐如举孝廉。
九品中正制开始还会看德才,后来就主要看门第了,科举制度那就是完全看个⼈能⼒了。
我们现在主要来说⼀下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那我们来看看⼀个读书⼈是如何⼀步步成为进⼠,乃⾄状元,榜眼,探花的。
正式的科举考试是乡试、会试、殿试,想必⼤家有听过连中三元,这三元呢,就是这三场考试的第⼀名,其中乡试的第⼀名叫解元,会试的第⼀名叫会元,殿试的第⼀名叫状元。
历史上连中三元的⼈共有⼗七位,其中⽂状元⼗四位,武状元三位,可见连中三元是多么的困难。
其实在乡试之前还有⼀场考试,叫童试,⼤家可不要望⽂⽣义,认为这个是类似⼩学⼊学考试。
童试也⼀样分成三场考试,那就是县试,府试,院试。
我们知道明清的⾏政划分是按照省,府,县,也就是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省市县,这些考试的⼈叫童⽣,先是到县⾥考试,然后及格的⼈到府⾥考试,及格的⼈再到省⾥考试。
为什么叫院试呢,因为各省学政⼜叫提督学院,所以省⾥这场考试也叫做院试。
童⽣在童试⾥⾯⽐较优秀的⼈就获得⽣员的资格,我们俗称秀才,也就是说⼀般的读书⼈要经过童试的县市省级考试,优秀的⼈成为秀才。
乡试就是秀才参加的考试,由各省组织考试,三年⼀次,⼦、卯、午、⾣年⼋⽉开考,乡试考上了,就是举⼈了。
会试就是由六部之⼀的礼部来主持了,在乡试的第⼆年,丑、⾠、未、戌年⼆⽉开考,会试中榜的⼈叫贡⼠,这个贡⼠就是准进⼠了。
殿试由皇帝亲⾃主持,和会试同年三⽉,殿试主要是决定这些贡⼠的名次排序。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这几位先后排名是什么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这几位先后排名是什么这几位先后的排名由低到高是这样的: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
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县府两级属初试,初试合格叫童生。
可进入科举考试。
共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考中后称“生员”,也就是秀才。
(2)秀才参加乡试,合格者员叫举人。
(3)会试地点京城,考中后称“贡士”。
(4)贡士可参加殿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殿试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殿试第一名-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国家层层选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
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
算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一、县试、府试县试与府试算是初选,相当于县、市级的考试,选拔两次。
只要是读书人,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参加。
通过了被称作童生。
基本上相当于高小水平。
有了童生的资格,就可以在求取功名的路上继续前行,进入下一轮的考试。
二、院试童生可参加由各省学政、提督主持的院试。
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不合格的仍旧是童生。
很多人都认为秀才水平很一般,影视剧里秀才的形象,往往是贫穷、迂腐的象征。
但事实上,能成为秀才的人,已经是那个时代绝对的文化人,所以,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
只是因为秀才与做官无缘,品级不入流,但又放不下文化人的架子,所以给人“穷酸”的感觉。
实际上,秀才在当地也受到一定的尊重。
我们可以看到,各地私塾的教书先生,大都是秀才出身。
凭自己的能力解决温饱应该不成问题。
三、乡试乡试,算是科举考试中的大考。
一般在秋天(中秋前后)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在省城举行。
乡试考试过了,那就是举人了,意味着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做官的几率很大。
一般一个县里,数年才出一个举人。
“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范进五十多岁才中举人,结果喜极而疯,可见举人的份量之重,读书人渴求之深。
古代科举考核及称呼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常用官职称谓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为“元”,乡试第一为“解元”。
举人进京参加礼部考试者,皆须投状。
考试成绩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考中状元者,号称“大魁天下”,为考试科名中最高荣誉。
唐代起,如殿试一甲第一名,亦称“殿元”。
榜眼-----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二名称为“榜眼”。
宋代将第二、三名均称为榜眼,意指榜中之双眼。
后专指第二名。
探花-----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称为“探花”。
唐代进士在杏化花园举行“探花宴”,以年少英俊的二、三人为“探花使”(又称“探花郎”)。
南宋以后专指第三名为探花。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才。
唐代科目考试中以进士科为最重要,参加礼部考试者均可称为进士。
试毕合格者赐予“进士及第”,后又有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之名义。
明清时代均以举人经会试合格者为“贡士”。
初始专指经殿试后合格的贡士为进士,后来泛指参加殿试者,赐出身者为进士。
举人-----是科举制度中乡贡入京应试的通称。
意即应抬举使用之人。
中举者即具有出身的资格(如同现时取得任职“资格证书”)。
明清时期专指乡试合格者为举人。
秀才------ 本是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后泛称读书人,州府县学的生员也称秀才。
唐代设有“秀才科”,在各科中地位最高。
----------------------------------------------------------------------------------------------------------中国古代常用官职称谓太传-----官名,虚衔。
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为皇帝、皇太子的老师。
太保-----官名,虚衔。
指两种官职:少师、少传、少保为“三孤”;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之一。
尚书-----官名,初为掌管文书奏章官员,唐代设“六部”尚书:吏、户、礼、兵、刑、工。
副官为侍郎。
学士-----官名,原为掌管典礼、编撰诸事官职,唐代指翰林学士,为皇宫“内相”,皇帝的秘书、顾问。
盘点古代最强的科举落榜考生

盘点古代最强的科举落榜考生点上面蓝色字即可免费订阅!现在我们常常把高考成绩优异的学子称之为“高考状元”,这种叫法起源于古代中国科举制中,状元,榜眼,探花的称呼。
古人寒窗苦读十年,只为一朝得中,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当然这是很难的,有很多人落榜,不乏一些从青年考到老年的学子,这之中就有不少有才却时运不济未能考取功名的,但他们却在另一个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唐伯虎唐寅自幼聪敏有才。
祝枝山说他“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髻“中科第一”,所以他的父亲尽管自己行商却巴望自己的儿子进入仕途。
他在应天府乡试中就不但上榜,而且高居榜首,一下子就成了名传万口的“唐解元”。
但是“魑魅喜人过”全国会试中,唐寅马上因为科场舞弊案的牵连被永远革去功名,从此,他不但再也当不成解元,连秀才都不是了。
而这年,他正好三十岁。
展开剩余82%三十而立,唐寅开始了他那矢志不渝、我行我素的后半生,由于坎坷的经历,见闻的广博,对人生、社会的理解深刻,唐寅的诗词、画作雅俗共赏。
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伺候皇帝的官吏,多了一个真正的画家和诗人。
李时珍李时珍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父和爷爷均是名医,因此李时珍便从小对医学耳濡目染,甚有兴趣。
父亲却因为当时医生不被人尊重,要求李时珍考科举,加上李时珍从小资质聪颖,在十四岁的时候便中了秀才,其父更是对他的仕途充满期望,但之后的九年中,他三次落榜。
李时珍年幼时身体不好,一直生病吃药,后来一次“肺结核”坚定了李时珍当医生的心愿,李时珍的父亲看他无心仕途便答应他从医了。
在父亲静心的指导下,李时珍颇有名誉。
阅读量广泛的李时珍还发现医术中存在各种药物记载的缺陷和错误,使李时珍开始对药物研究产生兴趣,并决定开始编修一本完整的本草书籍,供他人参考,减少用药错误。
李时珍为了完成《本草纲目》,翻山越岭,不畏艰辛,访遍许多地方的人。
他走遍大江南北,并参考了八百多种医书,历经27年的辛劳,终于写成药物学巨制《本草纲目》。
此书至今流传海内外,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药物学著作。
读书无用,从来就是世上最大的谎言

读书无用,从来就是世上最大的谎言导语:读书无用,从来就是世上最大的谎言文/言偃1最近,赵丽颖主演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热播,几乎每天都有新话题上热搜。
前几天看到一个热搜,关于女主对女子读书无用的反驳,觉得很有道理。
在剧情里,奶奶劝明兰:“读书,毕竟不是女孩子的分内事。
”但生于古代、长于深闺的女主明兰,却说出了令人深思的观点:“依我看,读书无用论这话,就是骗人的。
如果读书无用,为什么天下男子,都要去科考,难道是闲得慌?我觉得这句话,不过是那些男人们,希望女子一辈子浑噩愚昧、乖巧听话、好摆布。
”虽说这一番言论有些时代的局限性,但其本质,即使放在现代也不过时。
读书无用,从来就是世上最大的谎言。
2还记得之前朋友圈盛传过这样一个段子。
先给两份名单: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问,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很明显,我们大部分人都不认识第一份的人,而熟悉第二份的人。
最后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的落榜秀才。
得出结论:会读书的人并不一定混得好,而读书考试不行的人,还更容易成功。
无数拥护“读书无用论”的人,转了这个段子,借此打脸那些认为“读书有用”的人。
的确,光看这份名单,这个结论真的很难让人反驳。
但是落榜秀才和状元,成功后面的问题,不应该被忽略。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共产生700多名状元,约11万名进士。
除了极个别外,这些状元进士都在其岗位上做出了很好的业绩。
也就是说,这些人的成功有其必然性。
反观历史上的落第秀才呢?数不胜数。
其中能出现流芳千古的人,不足为奇,关键是,比例是多少呢?可能是0。
1%,抑或0。
01%。
可以说这些被历史铭记的落第秀才,纯属小概率事件。
用这样两份名单,来证明读书无用,说到底就是一种易得性偏差。
人们往往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概率,而这往往会出现偏差。
状元与落第秀才

张老师(924559871) 20:31:51
天字第六号,表面看很简单、很直接,但我还有另一个看法。
张老师(924559871) 20:33:25
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
七个人中我知道毕沅,还不太了解。
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
高中以上学历都应该知道每一位,甚至极为熟悉。
张老师(924559871) 20:36:13
材料中的“调查”显示:第一份名单上的状元,今天没多少人知道;第二份名单上的落第举子,名传后世。
对比之下,说明什么?
我们狡猾一点:以第一层的观点为主,然后小小地补充一点。稳妥、完美,还超越题目,让阅卷人目瞪口呆、敬佩不已!
张老师(924559871) 21:04:59
天字第六号对我们的启示:
应试考试是一条成功之道,应试考试之外有更宽广的出路。
伊人(1584149437) 21:06:14
就像是马云那样,他不是因为高考才出名而是自己努力创业成为中国首富。
这两份名单是出题人精心选择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自然难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Freda(2218288132) 20:45:18
翁同龢、张謇都是状元。
张老师(924559871) 20:53:15
清代的名人翁同龢、张謇都是状元,我们都知道,出题人为什么回避不提?
清代的落第举子千千万万,为什么不穷尽列出?
好,你告诉我,你发现上面的两份名单有什么问题?
古代科举的等级顺序

古代科举的等级顺序嘿,咱来聊聊古代科举那有趣的等级顺序吧!这科举啊,就像是一个超级大闯关游戏,每个等级都是一道关卡,考生们得一步步往上冲呢。
首先是童生。
这童生啊,就像是游戏里的新手村玩家,刚刚踏上科举之路。
他们得先在这个阶段练练手,积累点知识和经验。
虽然童生还没真正进入科举的核心圈子,但也是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哦。
你想想,这些小小学子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努力地在这个阶段打拼,多不容易啊!他们就像小树苗,刚刚开始扎根,期待着能茁壮成长,有一天能长成参天大树呢。
接下来是秀才。
哇哦,考上秀才可就不简单啦!秀才相当于从新手村升级到了小镇上,有点小名气了呢。
他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比如见了县官不用下跪之类的。
秀才们已经在知识的海洋里游出了一小段距离,有了一定的学问。
他们在乡里也算是有头有脸的文化人啦,常常会参与一些文化活动,或者给乡亲们讲讲学问。
这就好比是小镇上的知识达人,大家都对他们刮目相看呢。
然后是举人。
举人可厉害啦!一旦中了举人,那简直就是鲤鱼跃龙门啊!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举人可以参加会试,有机会去京城大展身手。
这时候的举人就像是已经走出小镇,迈向大城市的精英。
他们背负着家乡的期望,带着自己的才华和梦想,踏上更高的舞台。
中举人的那一刻,那可真是欢天喜地啊,整个家族都为之骄傲。
就像一颗星星突然在夜空中变得格外闪亮,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再往上就是贡士啦。
贡士们可是从众多举人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他们经过了会试的洗礼,已经站在了科举的高层阶梯上。
贡士们就像是即将登上山顶的登山者,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啦。
他们的学问和才华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
最后,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啦!这可都是科举中的顶级大神啊!状元那更是人中龙凤,独占鳌头。
他们经过层层选拔,在殿试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帝和朝廷眼中的宠儿。
想象一下,他们穿着华丽的服饰,骑着高头大马游街,那场面,简直风光无限啊!就像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整个科举的天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状元与落第秀才
有人曾经把两份名单给十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为什么熟悉,结果在他的意料之中。
第一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玩、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坑、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十个人对第一份名单一个都不知道的有7个人。
十个人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
可以说,熟悉第二份名单的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肯定多得多。
可是,在当时,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是多么辉煌与显赫啊!他们被众星拱月,万人景仰,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把他们捧在手心里;而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呢?却寂寞孤独,郁郁寡欢,门庭冷落。
为什么?
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第二份里的呢?全是清朝的落第秀才。
清朝数百年间,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运动会”,其中会有一人脱颖而出,共出了一百名状元,我从其中“随机”抽出十人,大多数人对他们一无所知,即使从首开科举之时算起,把状元们列在我们面前,对他们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的又有几个?不是说所有的状元都一事无成,有些凭借天赋,也干出了成绩,比如文天详,就不是只凭状元名号垂诸丹青。
但是,那么多的状元乏善可陈也是事实。
相反的,有许多曾经落第而落寞的秀才,不甘沉沦,敢于创业,数百年以后,名声卓著,千古流芳。
曾经那么夺目璀璨的大多数已经是湮然无闻,曾经那么灰暗惨淡的却有那么多人与日争光,这其中原因何在?从状元这个角度来说,是不是因为科举本身不是真正的选才或者说科举考不出真正的素质?是不是地位越高优越感就越强,因而不思进取,或者说“学而优则仕”,官场扼杀人才?从落第者来说,是天将降大任于欺人也,特意“苦其心志”?是勤能补拙,成就不会与起点完全成比例?是无知者无畏,生活在“体制”外的人更有“创造力”?
也许,对其中因由进行探讨,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研究难度的课题,可以写出一部皇皇大作来,而我们没有必要对此耗尽心智,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赢在起点并不能保证赢到终点,一时的光辉并不能保证终生的辉煌,这就是说,起点高的人应该警醒: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由此要懂得不要气傲;起点低的人应该自信:小时不了了,大时未必不佳,由此要懂得不要气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