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科举状元之路以贵州三位科举状元为主线共45页
清代贵州科举四书文研究

清代贵州科举四书文研究作者:雷伟杨福江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8期摘要:清代贵州科举四书文是科举考试时,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来进行出题,本文以清代贵州乡试四书文为主,探讨乡试四书文之出题规定,考查乡试四书文出题频率之高低,以此来探讨清代贵州乡试的出题。
关键词:乡试;出题;考官一、清代贵州乡试概述清代的科举基本上是沿用了明朝旧制,也分为文科、武科两种形式。
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三级进行考试,清统治者主要是重视文科考试,朝廷的栋梁贤士都是从文科中出来。
文科的第一级考试为童试,第二级考试为乡试,第三级考试,包括会试、复试和殿试三种。
乡试为每三年一考,逢子、卯、午、酉年举行。
乡试共考三场,每隔三天考一场,考试时间为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日。
第一场,考四书文一,五言八韵诗一;第二场,考五经文各一;第三场,考策问五道。
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因第二场考五经文各一,故前五名称为“五经奎”。
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清代乡试实行分省定额录取,数额根据各省的贡赋和人文情况来定,并随着各省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顺治十七年,贵州省乡试名额仅二十名,为各省乡试名额中最少者。
贵州地处偏僻西南,以少数民族居多,当时交通不便,读书人多半清贫,进京赶考很不容易。
要进京赶考需要具备以下要素,第一要有财力,作为进京的盘缠。
第二要有体力,要经过爬山涉水和风吹日晒的磨难。
第三要有毅力,没有坚定的毅力只能半途而废。
第四要有学力,自己必须有真凭实学。
即使具备了以上这些还需要有运气。
清初,中原汉族文化逐渐向中原传播,汉人也随即迁入,从“调北填南”、“移民实边”、“改土归流”等。
贵州的汉化逐渐加深,承袭良好的读书风气,尊师重道,文风日盛,贵州的经济、政治、文化逐渐提高,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越来越多,“明清之际,贵州中进士者达七百三十余名。
”二、考查乡试的出题规定《清史稿·选举志三》:“清代乡会试,顺治三年定,第一场四子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士子各占一经。
2024届贵州省九年级上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贵州省九年级上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书写水平(5分)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
(5分)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贵州高原西部,乌蒙山、大娄山如两条巨龙,rú①养着毕节、六盘水两颗明珠,撑起贵州海拔最高的第一级“台阶”。
两汉的使者、氐羌的山民、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行商……掺杂着数十万年前“贵州人”的足迹,共同在这里勾勒出贵州人文的悠远轮kuò②中部的第二级“台阶”,是从贵阳、安顺一带远接遵义的丘陵山川,人事物象在一处处与日俱增的“万亩坝子”里交融、沉积,变为六百年前的“大明风华”、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也是两晋到宋元明以来,铭刻在黔中大松山墓群诸多珍宝上,八方来客“美美与共”的诗篇。
由这一黔中的高地向北、向东、向南,第三级“台阶”的山川如xiōnɡyǒnɡ③波涛,倾斜而下,沟通中原、巴蜀、岭南等地的文脉,汇聚出一处处人文洞天——“梵天净土”矗立西南;赤水河上流淌着美酒,也是一条文化长河;雷公山下,一处处苗侗村寨鸠占鹊巢,丛聚出民族文化的世界焦点……与其说以上的广袤地域是贵州高原的第三级“台阶”,不如说是一片明珠密布的文化之海。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4分)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掺杂B.与日俱增C.鸠占鹊巢D.广袤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0分)(1)汉文有道恩犹薄,?(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2)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行路难<其一>》)(4)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5)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6)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7)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醉翁之醉,并非因为饮酒,而是因为欣赏美景的句子是:,。
贵州科举状元之路——以贵州三位科举状元为主线

• •
(一)、武状元曹维城
步射。考生在行进中发三箭,目标是100米开外的 布靶中心,布靶高七尺,宽五尺,靶心是二尺的正方 形,中两箭方能通过。由于距离比较远,目标变小, 因此考生不仅要箭法高明,而且要臂力过人方能通过。
技勇考试。先挽弓,挽满不同力度的几种强弓。 继而舞刀,“刀重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刀 必舞花”。所谓的“舞花”,即舞刀必须有套路,有 花样,且刀尖触地就不合格了。最后是“掇石”,也 就是举重,考生以能举起100斤、250斤、300斤之石 为合格。三项技勇考试,必须有两项合格才能参加下 一场——笔试策论的考试。
(一)、武状元曹维城
2、武举考试。据《大清会典》所载:武科殿试 的项目有“马射、步射、挽弓、舞刀、掇石”的 外场考试,合格后才能参加内场的笔试策问。 • 首先,骑射、步射、技勇(挽弓、舞刀、掇石) 考试分三场进行,采取淘汰制,一场不能通过, 就无资格参加下二场。第一场马射,“纵马三次, 发九矢,中四矢”即为通过。目标是70米外悬挂 在树上的毡球。炮声一响,考生纵马飞奔至规定 的射靶线拉弓劲射,合格方能进入步射。 •
贵阳海天园树立的状元雕像
海天园奢香夫人像
• (一)、武状元曹维城 • (二)、文状元赵以炯 • (三)、文状元夏同龢
(一)、武状元曹维城
• 1、生平。据史料记载,曹维城祖籍贵州平越府 (今福泉市)。1868年(康熙二十年)出生于一 军人世家,他父亲曹元肃,康熙十二年(1673) 武进士,福泉历史上第一个武进士。官至副将。 (今市级军队副司令)。从小就受父亲影响和熏 陶,从小习武学习,年轻时不仅武艺超群,而且 善诗善画。中举后北上京师参加武状元大赛,22 岁就中状元,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也是 唯一一个武状元。历史上,各王朝出于统治考虑, 采取重文轻武的策略,武举不太受重视,但是武 状元并不好考。
82贵州七百进士地域考庞思纯贵阳第五中学贵州贵阳55000..

82 。
贵州七百进士地域考庞思纯(贵阳市第五中学贵州贵阳550001)贵州文史丛刊2002 3期明清之际,贵州人才蜂起,以“万马如龙出贵州”之势,角逐于华夏的科举场上,创造了“七百进士六千举人”“三鼎甲(状元)一探花”的骄人成绩。
可谓“俊杰之士,比于中州”。
如今这些黔中才俊的大名仍镌刻在北京孔庙、国子监的碑柱上,常常吸引游人驻足谛视,勾起他们思古之幽情。
当人们惊异于贵州的这一文化现象时,不难从历史中得到答案:这是历史的际遇造就了贵州,是贵州日显重要的战略地位造就了这一文化现象。
口建省兴学,作育人才贵少卜!在元代分属湖广、四川、云南三个行省,没有独立的身份。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扫荡云南元军的残余势力,朱元璋派傅友德统率三十万大军分兵两路远征云南。
平滇之后,为巩固云南边防及稳定西南政局,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便下令在通往“滇之喉”的地区屯兵二十万,沿骚道一线设立卫所,实行军事管制,并在今天的贵阳设立最高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
之后,明统治者基于统治的需要,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贵阳正式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即省级行政机构。
七年后,中央政府又给贵州派来了专职的按察使。
这样,贵州终于配备全了“行政、军事、司法”三司的省级统治机构。
贵州的“建省”,标志着明中央政府对这个地区的高度重视,亦标志着贵州新时代的到来。
朱元璋是一个颇有头脑,治国有术的君王,深谙教育的特殊功能,在其君Ir[4天下之后,便把教育作为基本国策,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他曾说:“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贵州,他在加强政治、军事统治的同时,强调:“移风善俗,礼为之本;敷划1!导民,教之为先。
”要求驻黔官员的任务是“广教化,变土俗,使之同于中国。
”朱元璋之后的明代统治者,莫不遵循这一祖训,把施行教化,兴学育才作为既定国策,目的在于是使人民“知君臣之道”,更好地驭民。
在明朝历代派驻贵州的巡抚、按察使、提学副使,以及府、州、县、卫较低级的官员中,大多尽职尽责,以推动贵州教育为职志。
贵州科举状元之路——以贵州三位科举状元为主线

• •
(二)、文状元赵以炯
赵以炯取得状元和他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关系, 是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大哥赵以焕,1889年进士, 任江苏省丹阳县知县,有政声,任上兴修水利, 重视文教,打击盗匪,惩治奸商,深受爱戴。 • 大弟赵以炳,光绪八年(1882)举人,且中经 魁,即乡试中第三、四、五名,第一名叫解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名叫亚元。 • 二弟赵以煃,和赵以炯是同榜进士,官内阁中 书。 • 赵氏兄弟四人矢志于学,相互砥砺,以自己的 才华学识,在科举场上取得骄人成绩,不仅激励 了黔中士人的向学之风,而且破除了中原人士心 目中是“文化沙漠”的偏见。为贵州前所未有, 举国尤为惊异。
(二)、文状元赵以炯
(二)、文状元赵以炯
•
据说,在保和殿殿试时,光绪皇帝曾出楹联 考贡士的才华:上联是“东启明,西长庚,南箕 北斗,谁能为摘星汉?”赵以炯脱口对出下联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原作探花郎” 由此可见他的才华和博学。夺魁后,就被授予翰 林院修撰,从六品官,并先后担任四川乡试副考 官、广西学政及会试同考官。1900年,其母病逝, 赵以炯回乡奔丧,清朝称为“丁忧”,丁忧三年 在家乡讲课授徒,三年期满,入京供职,这时候 他的身体条件越来越差,也感到仕途艰难,就辞 官回乡,1906年病故于贵阳,享年四十九岁。
贵阳海天园树立的状元雕像
海天园奢香夫人像
• (一)、武状元曹维城 • (二)、文状元赵以炯 • (三)、文状元夏同龢
(一)、武状元曹维城
• 1、生平。据史料记载,曹维城祖籍贵州平越府 (今福泉市)。1868年(康熙二十年)出生于一 军人世家,他父亲曹元肃,康熙十二年(1673) 武进士,福泉历史上第一个武进士。官至副将。 (今市级军队副司令)。从小就受父亲影响和熏 陶,从小习武学习,年轻时不仅武艺超群,而且 善诗善画。中举后北上京师参加武状元大赛,22 岁就中状元,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也是 唯一一个武状元。历史上,各王朝出于统治考虑, 采取重文轻武的策略,武举不太受重视,但是武 状元并不好考。
82贵州七百进士地域考庞思纯贵阳第五中学贵州贵阳55000..

82 。
贵州七百进士地域考庞思纯(贵阳市第五中学贵州贵阳550001)贵州文史丛刊2002 3期明清之际,贵州人才蜂起,以“万马如龙出贵州”之势,角逐于华夏的科举场上,创造了“七百进士六千举人”“三鼎甲(状元)一探花”的骄人成绩。
可谓“俊杰之士,比于中州”。
如今这些黔中才俊的大名仍镌刻在北京孔庙、国子监的碑柱上,常常吸引游人驻足谛视,勾起他们思古之幽情。
当人们惊异于贵州的这一文化现象时,不难从历史中得到答案:这是历史的际遇造就了贵州,是贵州日显重要的战略地位造就了这一文化现象。
口建省兴学,作育人才贵少卜!在元代分属湖广、四川、云南三个行省,没有独立的身份。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扫荡云南元军的残余势力,朱元璋派傅友德统率三十万大军分兵两路远征云南。
平滇之后,为巩固云南边防及稳定西南政局,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便下令在通往“滇之喉”的地区屯兵二十万,沿骚道一线设立卫所,实行军事管制,并在今天的贵阳设立最高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
之后,明统治者基于统治的需要,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贵阳正式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即省级行政机构。
七年后,中央政府又给贵州派来了专职的按察使。
这样,贵州终于配备全了“行政、军事、司法”三司的省级统治机构。
贵州的“建省”,标志着明中央政府对这个地区的高度重视,亦标志着贵州新时代的到来。
朱元璋是一个颇有头脑,治国有术的君王,深谙教育的特殊功能,在其君Ir[4天下之后,便把教育作为基本国策,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他曾说:“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贵州,他在加强政治、军事统治的同时,强调:“移风善俗,礼为之本;敷划1!导民,教之为先。
”要求驻黔官员的任务是“广教化,变土俗,使之同于中国。
”朱元璋之后的明代统治者,莫不遵循这一祖训,把施行教化,兴学育才作为既定国策,目的在于是使人民“知君臣之道”,更好地驭民。
在明朝历代派驻贵州的巡抚、按察使、提学副使,以及府、州、县、卫较低级的官员中,大多尽职尽责,以推动贵州教育为职志。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贵阳第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中的集大成者。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
《礼记·中庸》对中庸的解释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文化把“中和”看成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中和”就是不偏不倚,追求稳定与和谐。
其本质在于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存在,将各种对立的因素相互联系、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多样性和矛盾性中去寻求一种和谐与统一。
他们的力量被折中、被中和,且具辩证统一的思想。
对待事物而言,强调含蓄平和。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强调过犹不及。
儒家推崇平和含蓄,反对情感上的大喜大悲。
《尚书·舜典》的“直而温,宽而栗,刚而不虐,简而不傲”可视为“中和之美”观念的全面深刻解读。
孔子提倡“文质彬彬”、荀子的“美善相乐”、《礼记·经解》的“温柔敦厚”等在人的行为与人格风范上的体现就是不走极端,恰到好处。
中庸必然派生并导致“中和”美学,“中和之美”是儒家中庸思想在美学范畴的延伸。
孔子评论《诗经》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就是达到适度中和的审美境界,是中和之美的具体表现。
可见孔子的文艺思想是以“中和”为美。
“中和为美”已不再局限于儒家诗教的狭义范围,不仅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成为山水画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范进中举》

人情冷暖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 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 有进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碳。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 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 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读书◆人生
古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我们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 条条大路通罗马
中举前 对比 中举后
经 住茅房 济 每日小菜饭 状 母亲常挨饿 况
范进
赠房 拿蛋送鸡 背米送酒
送银
乡试无盘缠
社 岳丈斥骂 会 众邻不理睬 地 位 张乡绅不识范进
贤婿 文曲星
称老爷
巴结
中 举 前 中 举 后
行为: “岳父见教的是” 唯唯连声 千恩万谢 借钱被骂得摸门不着 连考三十五年
性格:
甘受屈辱 唯唯诺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上有远亲。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孟郊
有插话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 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 ——张晓风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范 吴 进 吴敬梓 敬 梓 中 举
• 参加科考的,一般必需经历童试、乡试、会试、 殿试等程序。 • 童试合格后叫做“进学”俗称“秀才”,通过童 试才能参加乡试。 • 乡试考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叫做会解元。元进 了举人才能参加会试。会试中试者叫做贡士,第 一名叫做会元。 • 成为贡士以后才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主 持,考中后成为进士。 •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 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 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 俗称探花,合称三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