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带上她的眼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3 带上她的眼睛》PPT课件

刘慈欣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迟钝、闲暇、心有灵犀、不期而至”等词 语。
2.了解科幻小说的相关知识,把握科幻小说的创作特点— —科学与幻想的完美结合。
3.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理解文中悬念和伏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 5.通过学习课文,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关爱大自然的每 一个生命,珍惜当下,珍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点缀(zhuì) 迟钝(dùn) 蔚蓝(wèi) 蒙眬(lónɡ) 草籽(zǐ) 凸现(tū) 地核(hé) 铁镍(niè) 心有灵犀(xī) 笼罩(lǒnɡ) 拍摄(shè) 瞬间(shùn) 寂寞(jì mò) 闲暇(xiá) 砸(zá) 硅酸盐(ɡuī) 耗尽(hào)
3.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完成对“我”和女孩这 两个主人公的性格塑造?
①通过一系列“我”和女孩对于所看见的景色做出的反 应的对比,突出两人的性格特征。她对地球上一切平凡的事 物都充满了极大的渴望,像孩子一般,对所有事物都充满了 怜爱和珍惜。而“我”对这些事物却不屑一顾,以至于认为 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②通过“我”与女孩言行的对Fra bibliotek,使“她”这个形象显得 更加形象、生动,对读者也更具有震撼力。
4.请说说“主任”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这个人物对小说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结构上。
主任是给“我”那双眼睛的人,他并没有从一开始便揭露 女孩的身份,而这恰恰显示了她身份的不凡,同时也引起了 “我”的好奇。在小说后半部分中,他预料到“我”已经得 知真相,便直接告诉了“我”女孩的身份,推动了故事情节 的发展。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一个话语不多、沉着镇定,但关 心下属、富有同情心与爱心的人物形象。
人教版语文七下23.带上她的眼睛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下23.带上她的眼睛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十五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通过描绘一个盲女通过听觉、嗅觉和触觉来感知世界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用心灵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提高词汇积累。
2. 培养学生通过细腻的感官描绘来表达内心世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培养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感官体验来描绘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盲女用心感受世界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例题等。
2. 录音机、耳机: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感受盲女的内心世界。
3. 感官体验道具:如眼罩、水果、花香等,让学生亲身体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体会盲人生活的艰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b. 老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盲女用心感受世界的情感。
c. 学生分享感受,讨论如何用感官描绘内心世界。
3. 例题讲解:a.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描绘。
b. 学生尝试回答,老师点评并讲解。
4. 随堂练习:a. 学生完成感官描绘练习。
b.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带上她的眼睛2. 重点词语:盲女、感官、描绘、内心世界3. 课堂小结:用心感受世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感官描绘,写一段你最喜欢的季节的片段。
2. 答案示例:夏天的傍晚,太阳渐渐落下,空气中弥漫着烤红薯的香气。
微风轻拂,吹走了炎热,让人感受到一丝清凉。
知了在树上鸣叫,交织成一首夏日的交响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充分体会盲女用心感受世界的情感,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残疾人,学会关爱他人,提高人文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主题。《带上她的眼睛》通过一个小姑娘的视角展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通过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和体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文中描述小姑娘通过眼睛看到的世界,如何反映出她的内心情感和对外界的渴望。
举例:
-在解释“隧”这个词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隧道或地下通道来形象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针对句子“她的眼睛里,似乎有一整个星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是如何体现小姑娘对美好世界的渴望和向往。
-在写作练习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描述技巧的范例,如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帮助学生将情感转化为文字。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带上她的眼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到过不同的世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通过他人的视角来体验生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小姑娘形象的分析和描写技巧的使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和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如“我的眼睛看到了什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小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用描写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他们围绕课文主题展开讨论,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时,我发现自己在提问和启发学生思考方面还有待提高。今后,我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讨课文内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c.科幻文学特点:了解科幻文学的基本特点,如科学性、想象力和预见性,以及它们在文中的体现。
-例如:讨论课文中的科学元素和未来技术设想,如何与现实科学知识相联系。
2.教学难点
a.情节分析与主题探讨:学生在理解情节的基础上,需要深入探讨课文所反映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难点举例: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在科幻元素的框架内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带上她的眼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想象过,通过他人的眼睛看世界会是什么样的感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如何通过文字带领我们体验这种奇妙的感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课文中一个印象深刻的场景,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描绘出这一场景的。
2.创意写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意写作练习。学生尝试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创作一个短小的科幻故事片段。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针对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1.加强学生对科幻文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提供更多科幻素材,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他们在写作中的表现。
3.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增强自信心。
4.加强课堂互动,让更多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
2.增强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科幻作品中的创意,培养其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带上她的眼睛》课文原文阅读素材 新人教版 精

《带上她的眼睛》课文原文阅读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
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肥大的太空服中,她显得很娇小,她面前有一支失重中的铅笔飘在空中。
我问她想去哪里。
这个决定对她来说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得笑出声来。
“那就去我们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吧!”她说。
这是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大草原从我面前一直延伸到天边,背后的群山覆盖着暗绿色的森林,几座山顶还有银色的雪冠。
我掏出她的眼睛戴上。
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它还能通过采集戴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
现在,每个长时间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在地球上都有了另一双眼睛,由这里真正能去度假的幸运儿带上这双眼睛,让身处外太空的那个思乡者分享他的快乐。
“这里真好!”她轻柔的声音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我从眼睛中真的听到她在做深呼吸,我说:“可你现在并不封闭,同你周围的太空比起来,这草原太小了。
”她沉默了,似乎连呼吸都停止了,但几秒钟后,她突然惊叫:“呀,花儿,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是的,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
“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她问。
我蹲下来看。
“呀,真美耶!能闻闻她吗?不,别拔下她!”我只好趴到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我在草原上无目标地漫步,很快来到一条隐没在草丛中的小溪旁。
她叫住了我说:“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
”我蹲下来把手伸进溪水,一股清凉流遍全身,她的眼睛用超高频信息波把这感觉传给远在太空中的她,我又听到了她的感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教案一. 教材分析《带上她的眼睛》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科幻小说。
本文讲述了主人公在一次探险任务中,意外被困在了火星的地下洞穴,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在他的坚持与努力下,他成功地带上了自己的女朋友的眼睛,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女朋友的眼睛代替自己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本文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幻小说,对于科幻题材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情节较为复杂,需要学生仔细阅读,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此外,本文中的一些科学概念和虚拟现实技术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学会分析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元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珍视亲情、热爱生活的道理,培养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分析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元素。
2.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3.难点:分析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元素,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相关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元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案例、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科幻小说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科幻小说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ppt课件

“我”被小姑娘感化,不再那么孤独寂寞,开始关注 大自然的鸟语花香。
“小姑娘”在地心虽然身体被围困,心灵却是敏感的, 是诗意的;而“我”在地球上,虽然身体是自由的,但内心 却是封闭的,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人们心灵的空虚 和乏味。从而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荒芜的心灵需要爱心、 善良的灌注。
正常的程度。
——小姑娘对大自然的奇怪表现让人心生疑惑。
悬念三:她身处的环境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
那封闭窄小的控制舱,奇怪的隔热太空服…… ——她身处的环境不得不令人深思。
悬念四:她面前有一支失重中的铅笔飘在空
中。 后来这些东西在我的意识中都隐去了,只
有一样东西凸现出来, 这就是那在她头顶上打 转的失重的铅笔。不知为什么,一闭上眼睛, 这支铅笔总在我的眼前漂浮。
人物探究
当所有谜底都揭晓,悬念都解决后,再来回顾这个故 事,此时涌上你心头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并结合课文内容 说一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沉重压抑,如此年轻美好的生命,被永久 地禁闭在地心,一辈子无法与外界联系。孤独 到极致,也残忍到极致。
身处绝境却如此平静,小姑娘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何而来?齐声朗读44、45两个自然段,看看她 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示例2
同它对接,在舱门打开的一瞬间,我看到了“落 日六号”内整洁的陈设。我走了进去,那个小姑娘同 二十年前相比,长高了,这是在失重环境中长期生活 的人的通病。她对着我微微一笑,说:“你来了。” 这二十年的光阴,就在她的微微一笑中烟消云散。我 带着她回到了地面,她留下的资料果然起了大作用, 人类对地心世界的认识更为充分,一个崭新的纪元开 始了。
人物探究
她乐观、坚强、勇敢、富有责任感; 有着强烈的敬业精神、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对生养了自己的这颗星球的无限热爱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课文原文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
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肥大的太空服中,她显得很娇小,她面前有一支失重中的铅笔飘在空中。
我问她想去哪里。
这个决定对她来说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得笑出声来。
“那就去我们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吧!”她说。
这是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大草原从我面前一直延伸到天边,背后的群山覆盖着暗绿色的森林,几座山顶还有银色的雪冠。
我掏出她的眼睛戴上。
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它还能通过采集戴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
现在,每个长时间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在地球上都有了另一双眼睛,由这里真正能去度假的幸运儿带上这双眼睛,让身处外太空的那个思乡者分享他的快乐。
“这里真好!”她轻柔的声音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我从眼睛中真的听到她在做深呼吸,我说:“可你现在并不封闭,同你周围的太空比起来,这草原太小了。
”她沉默了,似乎连呼吸都停止了,但几秒钟后,她突然惊叫:“呀,花儿,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是的,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
“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她问。
我蹲下来看。
“呀,真美耶!能闻闻她吗?不,别拔下她!”我只好趴到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我在草原上无目标地漫步,很快来到一条隐没在草丛中的小溪旁。
她叫住了我说:“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
”我蹲下来把手伸进溪水,一股清凉流遍全身,她的眼睛用超高频信息波把这感觉传给远在太空中的她,我又听到了她的感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带上她的眼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2.体会本文伏笔手法运用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写作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伟大。
教学重难点
1.找出文中的伏笔和照应之处。
2.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刘慈欣,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一边在山西省阳泉市的娘子关发电厂担任计算机工程师,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出版了13本小说集。
他连续数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2013年,更是以37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成为第一位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科幻作家。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位“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的一篇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
二、资料助读
刘慈欣,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1985年10月参加工作,山西阳泉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阳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包括7部长篇小说,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以及部分评论文章。
作品蝉联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当代》年度长篇小说五佳第三名,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0、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2012年人民文学柔石奖短篇小说金奖,2013年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奖金奖、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
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
高度。
《带上她的眼睛》讲述了人类使用地层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的故事。
三、初步感知
1.生字注音。
覆.盖(fù)点缀.(zhuì)闲暇.(xiá)蔚.蓝(wèi)压抑.(yì)硅.酸(guī)铁镍.(niè)凸.现(tū)
2.生词注解。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闲暇:闲空。
凸现:清楚地显现。
吟唱:吟咏歌唱。
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期,约定时日。
至,到来。
心有灵犀:指双方心意相通,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
比喻恋爱着的双方心心相印。
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3.初步感知。
(1)这篇科幻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带上了一位因事故而被困在地底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宇航员的“传感眼镜”——相当于用她的眼睛去四处游玩。
“我”带着她的眼睛完成了她的最后一次地面探索。
在结束任务的同时,女宇航员也永远留在了地底下。
(2)课文的主要情节是怎么安排的?
理清整篇小说脉络,不难看出,故事起于请假旅行,在目标地点的商量中缓慢发展,在草原游览中迎来首个小高潮,在回归时归于沉寂,又陡起于一次看壁画的偶然,于人类的对地幔的探测背景中展示真正高潮,又悲凉无奈却温暖感人地于伏地倾听里交代出结局。
四、合作探究
1.“我”在小说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在高强度工作中的“我”是广大宇航工作者中的一员,也是未来世界里,只忙碌于工作的劳动者中的一员。
这样的“我”有着这类人的共性—在工作压力下疯狂追逐,内心却孤独麻木—“我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而“我”也有着属于“我”的性情—还能休假,能做自愿者,能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应她的要求,我又把手在溪水中打湿)。
而“我”的转变,由对自然的漠然,到感觉的复苏(我已能感觉到晚风吹到脸上时那淡淡的诗意,鸟儿的鸣叫已能引起我的注意……);由对“她”的厌烦,到对“她”好奇、同情、敬佩、想念;由只是汲汲于工作,到用欣赏的眼睛看着脚下的地球。
这些,都是“我”人性的回归。
便不防揣测,作者对于“我”,寄托着厚望,没有沉溺于工作,重新以新的视角看探世界,便带有了一种希望。
“我”是一个有缺点的人物,如在“她”的不断要求里感到不
胜其烦,在工作中又屏蔽对自然的触角;也是一个有优点的人,又如,会好心带上“她”的眼睛,也认真地感受她的感受,会在得知真相时“发疯似地跑上楼”。
“我”,是一个在退步,又在进步的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存在。
2.作者成功塑造了小姑娘人物形象,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女孩性格温和,感情细腻,“轻柔的声音”。
从“我”的感受来侧面表现了女孩给人特别柔和的感觉,同时又与她所处的环境形成鲜明反差,让人内心的撞击极其强烈,比喻手法的运用生动活泼。
而从正面角度,女孩陶醉于自然的神态话语和一些细节,作者都有细致的刻画,如“突然惊叫”“感叹”都表现了她的心思细腻和对这个世界的无比留恋与热爱。
“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文章结尾,女孩如同大无畏的英雄迎接着她的厄运,让人忍不住感动于她的坚强。
3.这篇科幻小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何运用的?
我”的所思所想为文章埋下伏笔。
纵观全文可知,“我”是一步步的发现女孩的处境的,并且从“我”的角度揭示出最终的秘密,因而,文中埋下了许多伏笔,让读者在感受过程中有所领悟,“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太害怕封闭了”“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热,热得象……地狱”,都在暗示读者女孩所处境地之危险,也就让人们理解了女孩“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的原因,进而产生了对女孩深深的同情与惋惜。
五、课堂小结
《带上她的眼睛》是一次内心独白,是一次心灵解剖,是一次打开心灵眼睛的梦幻。
整篇小说,可以说反应了当代人们人心理上的窘迫和思想上的困乏、封闭。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人们对物质的追求,然而心灵上却产生了危机感。
刘慈欣的这部小说,带着读者在烦躁的、压力巨大的工作生活中,寻找到一片心灵的乐土,纯净的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