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带上她的眼睛》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选自毕淑敏的同名小说。

本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位男青年与一位盲女之间的感人故事。

通过讲述男青年如何关爱、帮助盲女,以及盲女在男青年的关爱下逐渐走出心理阴影、勇敢面对生活的过程,揭示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容易受到感动。

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正逐步深入。

但同时,他们对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通过文学作品来引导和培养。

本文的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引起他们的共鸣,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美好的人性,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与运用。

2.课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分析。

3.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情感。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年级语文下册《带上她的眼睛》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带上她的眼睛》教案、教学设计
7.情感教育,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差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简要介绍课文《带上她的眼睛》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曾经关注过盲人的世界吗?他们如何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视力障碍者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差异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4.教师要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3.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课文中的重点知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4.学生能够学会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首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来导入新课,我发现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大家开始主动思考,这对于后续的教学非常有利。在讲授课文内容时,我也尽量引导同学们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从他们的反应来看,大多数同学能够跟随我的讲解进入课文的情境。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修辞手法时,部分同学似乎有些吃力。可能是我讲解得还不够透彻,或者举例不够生动形象。下次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需要找一些更具代表性的例子,或者通过一些互动环节,让同学们亲自尝试,这样可能会更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理解了《带上她的眼睛》这篇课文,学习了如何通过观察自然表达情感,并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写作和生活中,如果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带上她的眼睛》,这节课下来,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做得还不错,但也有些地方需要改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主题。朱自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对于我们欣赏文学作品非常重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述,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观察自然获得心灵的慰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和拟人这两个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例句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课文中的句子,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初中语文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初中语文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初中语文《带上她的眼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带上她的眼睛》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并体会科幻小说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科幻小说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2)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正确的科技观念。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和分析。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科幻小说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操作法: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带上她的眼睛》。

2. 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课后作业布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主题《带上她的眼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受课文氛围。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互相交流心得。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点。

七、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八、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主题。《带上她的眼睛》通过一个小姑娘的视角展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通过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和体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文中描述小姑娘通过眼睛看到的世界,如何反映出她的内心情感和对外界的渴望。
举例:
-在解释“隧”这个词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隧道或地下通道来形象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针对句子“她的眼睛里,似乎有一整个星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是如何体现小姑娘对美好世界的渴望和向往。
-在写作练习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描述技巧的范例,如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帮助学生将情感转化为文字。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带上她的眼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到过不同的世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通过他人的视角来体验生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小姑娘形象的分析和描写技巧的使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和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如“我的眼睛看到了什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小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用描写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他们围绕课文主题展开讨论,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时,我发现自己在提问和启发学生思考方面还有待提高。今后,我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讨课文内涵。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学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学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学《带上她的眼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带上她的眼睛》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吴伯箫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带上她的眼睛》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带上她的眼睛》全文。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吴伯箫及课文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带上她的眼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字词句,解决自身疑惑。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课文观点和情感。

4.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 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指导。

6. 小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字词句。

六、教学策略1. 问题驱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带上她的眼睛》优质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带上她的眼睛》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带上她的眼睛》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带上她的眼睛》的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3.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线索,体会人物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如何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观察身边的社会现象,思考如何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带上她的眼睛》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带上她的眼睛》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创作与课文相关的短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带上她的眼睛》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想象力,创作与课文相关的短文。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4. 创作实践法:学生运用想象力,创作与课文相关的短文。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带上她的眼睛》。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与分析(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5. 创作实践(1)学生运用想象力,创作与课文相关的短文。

(2)分享创作成果,进行评价与反馈。

6. 课堂小结(2)强调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1)复习课文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找出其他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自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理解本文构思的妙处。

2、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2、找出文中的悬念和伏笔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从中汲取养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

教学重点: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理解本文构思的妙处。

2、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险精神与牺牲精神,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教学难点:小说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介绍科幻小说: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是小说类别之一。

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介绍作者:刘慈欣是著名的科幻作家,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

主要作品有《地球往事三部曲》《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

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雨果奖。

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三体》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三、学习字词:点缀 zhuì停泊bó吟唱 yín 凸现 tū拍摄 shè蔚蓝 wèi 漫步 màn 蒙胧 lóng凝固 níng 闲暇xiá覆盖 fù高频pín迟钝 dùn 铁镍 niè心有灵犀xī天涯yá合拢 lǒng 硅酸盐 guī蒙眬 lóng 草籽zǐ点缀:衬托;装饰。

吟唱:吟咏歌唱。

凸现:突出地呈现出来。

漫步:悠闲地随意走。

蒙胧:①眼睛欲闭又开。

形容醉态或睡态。

②模糊,不分明。

闲暇:闲空;没有事的时候。

迟钝:反应迟缓;脑子不灵敏。

心有灵犀:指双方心意相通。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四、整体感知1、文题中的她是谁?眼睛指的是什么?它有怎样的奇特功能?她是潜入地球深处的地航飞船“落日六号”的领航员。

“眼睛”是一幅传感眼镜。

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象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

它能通过采集戴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

“带上她的眼睛”,题目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指出小说的人物、线索、主要事件。

①小说中的人物:“我”、“她”、主任。

②小说的线索:明线:“我”的经历见闻转变。

暗线:“她”的故事回述。

③概括小说的主要事件:一位因事故而被困在地底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宇航员,“我”带上了她的“传感眼镜”——相当于用她的眼睛去四处游玩。

“我”带着她的眼睛完成了她的最后一次地面探索。

在结束任务的同时,女宇航员也永远留在了地底下。

3、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段(小标题前的部分):开端,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休假。

第二段(草原):发展,“我”来到小姑娘起航前的地方,在草原上度假。

第三段(落日六号):高潮,补叙她因落日六号地航船出事被困地心。

第四段(透明地球):结局,“我”挂念小姑娘,能感受她的歌声与话语。

4、我带上她的眼睛去旅行让她欣赏到了哪些景致?欣赏到草原上的小花、小草、小溪、微风、阳光和月亮,还有蒙蒙细雨以及清晨的鸟鸣等景致。

5、她对很普通的草原景色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她为能看到草原上的花草而惊喜,为触到溪水的清凉而感叹,甚至为一阵微风而激动不已。

因为她长期待在封闭的飞船里,感受不到生命的律动,生活孤寂,内心落寞,所以一见到草原中勃发的生命,自然是兴奋不已。

这一切都体现出了眼睛主人对美丽草原的留恋,对悠闲、恬淡的生活的向往。

6、我在这次旅行后精神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被她对世界的热情所感染,在忙碌的生活和孤独寂寞的精神世界中渐渐感觉到生活的诗意,内心萌发对生活、自然的热爱之情。

7、她有着怎样的遭遇?她乘坐“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在地层航行中,误入地核区域,发动机与主舱断裂,飞船失去动力,向地心沉下去。

另外两名地航员相继去世,飞船只剩她一个人,她将在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度完余生。

8、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通过写一位地心领航员姑娘深陷地心只能通过传感眼镜感性地了解地面世界的故事,歌颂科学工作者乐观、敬业、勇敢、坚强、为了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也表达了最平凡的事物才更需要我们去珍惜的哲理。

第二课时五、分析人物1、对“我”的性格刻画,以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为主。

请找出相关语句品析。

我毫不介意的带上女孩的眼睛”,表现出我开朗热情的性格,却也因此缺乏耐心.我一直以来被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 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伤感悲悯,而女孩却教会“我”“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让“我眼中的世界会与以前有所不同”,“我”变得热爱生活。

我和女孩之间的性格对比,凸显出文章的主题,呼唤人们关注生活,回归最本真的美好。

2、对航天员女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①她突然惊叫:“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语言描写,写出了她看到花儿时的惊喜之情。

②我从眼睛中听到她轻轻的叹息声。

细节描写,写出了她不能看到日出的遗憾之情。

③“……今后,我会按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语言描写,表现了她在危险的境地中奋不顾身、爱岗敬业、顽强乐观的精神。

她是一个热爱生活、勇于探险、爱岗敬业、献身科学、乐观顽强的女英雄。

3、仅仅出现两次的主任,对小说的作用如何?在结构上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主任对小说的作用更多的表现在结构上,他是把“她”的眼睛给“我”的人,对于“我”的好奇,他只是“脸色很阴沉”,而这些恰恰显示了“她”身份的不凡,和引出“我”的好奇。

当我发疯地跑上楼,猛砸主任的门时,他“眼睛还看着屏幕”,预料到我已得知真相,和最后一锤定音的确定,都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也刻画了一个话语不多、沉着镇定、但关心下属、富有同情心与爱心的人物形象。

2、人物形象我•明线:“我”的经历见闻•性格:•开朗热情伤感悲悯热爱生活她(小姑娘)•暗线:•“她”的故事回述•性格:•热爱自然、单纯可爱•勇敢、乐观、坚韧•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六、环境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飞船已下沉到6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

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

——与世隔绝,环境险恶;孤独一人,度过余生。

七、重点探究1、小说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悬念和伏笔的运用,指出这种写法的好处。

①悬念其实就是使读者迷惑的情节内容,能吸引读者;伏笔是指作者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②悬念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使文章的结构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眼球, 可读性增强。

伏笔的作用: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还能营造一种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解析: 科幻小说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比如:“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带一双眼睛去”开头就设下悬念,直到“落日六号”失事的插叙,才明白“她”的身份,豁然开朗。

那一支飘浮在空中失重的铅笔,小姑娘做出去“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决定的艰难,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小姑娘对花草溪水微风的激动不已以及没看到日出的遗憾,等等,这些都为下文谜底的揭开做了铺垫。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运用伏笔的地方,并找出文中照应的文字。

伏笔:“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照应:“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伏笔:“热,热得像——地狱。

”照应:“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中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伏笔:“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照应:“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2、品析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①在我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中,那颗种子已长出了难以察觉的绿芽。

(第三部分第1段)我”在工作压力下,内心孤独麻木。

在“她”的请求下,“我”赏花看草,玩水观月,感受“她”的感受,也找回了我被灰色生活磨钝了的感觉,已开始感受自然界的诗意。

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使我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

②“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

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

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第三部分最后段)坚强、勇敢、善良、乐观。

困于地心而无法返归地表的沉重苦难,对人间美丽景色的留恋,自愿按照原计划努力工作,彰显出她的人格魅力。

③“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全文最后段)这是一个安慰着“我”的想法,意思是“她”对我生活的影响会永远永远。

④宇宙航行是寂寞的,但宇航员们能看到无限的太空和壮丽的星群;而地航飞船上的地航员……(第三部分,144页)运用对比的修辞,突出地表现了地航员们在航行中的孤独寂寞。

八、拓展延伸阅读了《带上她的眼睛》一文,读后你内心的最大感受是什么?说出来大家一起分享。

在漫长的宇宙生命中,我们的不快乐究竟算是什么呢 ? 真的,如果你不快乐,请阅读这篇很短的小说,你会发现 ,我们拥有的真的很多,很多……九、布置作业:课外阅读一些科幻小说名作,比如刘慈欣的《朝闻道》、《三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