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第一节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和成因

一、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1、也叫劳动力迁移,是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在空间上的位移和工作岗位上的变换。

2、劳动力流动的形式:

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在地区之间的流动、不同地区行业间流动。

二、劳动力流动的动因:

1、经济结构的调整

2、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

主要基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4、不同国家与地区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工资水平的差异、工资分配结构的不同等。

5、经济周期的影响

经济繁荣时,劳动力流入较多;经济衰退时,可能导致劳动力流出。

6、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7、劳动者就业意向的改变

第二节劳动力流动模型

一、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1、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

•劳动力流动的收益:收入增加、非货币收益。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直接成本(经济成本、心理成本)、间接成本(机会成本)。

2、劳动力流动的决策:

•单个劳动者作出理性流动决策的条件是:流动的净收益现值大于不流动的收益净现值。

3、公式:

二、刘易斯模型:

•1、刘易斯认为,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两个部门及其特点•传统农业部门、现代工业部门•水平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上升

•当剩余劳动力完全被吸收以后,农业的边际生产力会提高且相应的收入也会提高,这最终导致劳动供给曲线的上升。

•2、解释:

•这一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劳动力迁移。第三节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一、年龄:

1、同等条件下,一个人的年龄越大,其流动

的可能性越小。

2、为什么年轻劳动力更倾向于迁移?

•迁移的潜在收益的现值越大。

•年轻人迁移的心理成本相对较小。

二、教育:

较高的教育水平确实有较高的迁移

率。

•改善当前处境的愿望较强

•迁移的收益更大

•心理成本较小

三、家庭因素:

1、劳动力迁移的成本会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

而成倍增加。

2、许多经验研究发现:

未婚比已婚更容易流动;妻子就业阻

碍流动;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容

易流动;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四、职业技术等级:

1、职业、技术等级越高,劳动力的流动率越

低。

从劳动供给来看、从劳动需求来看

2、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流动率较低,但地区

流动性较高。

家乡观念淡薄、迁移费用可观

五、其他因素:

1、当地政府的政策可能会影响迁移。

2、国际迁移中,目的地的语言也是重要因素。

3、一些制度因素的制约。

第四节中国的劳动力流动问题

一、中国劳动力迁移的政策演变:

1、1979-1983年控制迁移阶段:

2、1984-1988年允许迁移阶段:

3、1989-1991年控制盲目迁移阶段:

4、1992-2000年规范迁移阶段:

鼓励、引导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迁

移。

5、2000年以后公平迁移阶段:

这是一个由紧到松、从无序到规范、

由歧视到公平的过程。

二、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

析:

1、劳动力流动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迁移可以使得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迁移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迁移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2、劳动力流动还会推动相关制度的变革。

包括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

度。

户籍制度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不可避免

的选择。

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由审批制向登记

制转变。

3、劳动力流动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迁移者本人来讲

雇主也会承担一定的代价

迁移会增加整个社会的成本。

一个经济体中,劳动力迁移应当是

合理的、适度的。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四次人才大流

动:

1、第一次人才大流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正式发文,

鼓励人才流动,但流动应尽量“正向”。

2、第二次人才大流动:

1988~1989年,中央鼓励知识分子

可以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同时提出了三资

企业的用人自主权。

3、第三次大规模流动: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人

才流动空前活跃。

4、第四次人才大流动:

当前,新的历史背景下,国际化的

因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人才配置的

现有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