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权维护问题

合集下载

联系实际谈谈中国海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联系实际谈谈中国海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联系实际谈谈中国海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以及科技军事等都得到了较高的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权益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为复杂和艰巨的海上划界冲突,目前中国除与越南完成了北部湾划界外,其他不少海上疆界仍处于争议之中;中国海上国际通道由于受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有时还做不到畅通无阻;中国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管理、海上军事力量等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对新增加的海洋国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与保护还无法适应海洋世纪竞争的需要;中国海上周边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迅速,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

因此,中国海权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引起重视并设法解决的时候了。

因为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我们就称不上真正的强大;如果这些问题,我们处理不当、信心不足,即使比现在强大,我们仍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的海权问题不仅仅是个军事问题,也是个外交和政治问题。

历史证据表明,中国处于争议中的岛屿,一直到晚清以至民国,都在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

然而,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与邻国的殖民统治或管制,以及中国与邻国受控和独立的交替,让相关岛屿几经辗转,致使本来简简单单的岛屿权属,成了说不清、理还乱的“纠结”。

如果没有1982年在蒙特哥湾获得通过、1994年开始实施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现,“纠结”也可能仅仅是“纠结”而已。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出台,不但把争议岛屿推到了风口浪尖,其关联海域亦被拖入主权争论漩涡之中。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本意在于充分发掘海洋资源以造福人类,通过扩大各国的海域主权和海洋权利范围来激起各国对海洋的兴趣,并进而把现代民族国家划分陆地边界时盛行的精确划界做法,引入到海洋主权国家对海洋的分隔中来。

当代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当代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当代中国海权形势严峻1.我国与周边国家海域划界及岛屿主权存在争议毗邻中国大陆边缘及台湾岛的海洋有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渤海则是伸入中国大陆的内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东西横跨经度32°,南北纵越纬度44°。

另外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等三大海峡,海域总面积为473万平方公里。

依《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历史上我国对有关海域的权利以及我国政府的一贯主张,我国可管辖的海域约为300万平方公里。

除渤海外,其他海域都与相邻、相向的周边国家存在着海域划界矛盾,同时与一些国家还存在着岛屿主权的争端。

如在黄海、东海与日本、韩国存在着划界矛盾;在南海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存在着海域划界矛盾。

另外我国与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当代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与对策文/刘海廷还存在着钓鱼岛、黄岩岛等岛屿的主权争议。

2.我国所辖海域(岛屿)频遭侵占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法律,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

南海海域,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自1970年以来相继侵占38个岛礁,越南占27个,菲律宾占8个,马来西亚占3个;东海海域,与日本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问题上的斗争日趋激烈,近年来日本政府恣意妄为,通过购岛、国有化等非法手段,妄图侵吞钓鱼岛。

可以说我国海洋国土有相当部分处于失控状态,我国海洋权益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

3.我国海上通道安全受到威胁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在整个亚太地缘大格局中,审视西行海上战略通道问题至关重要。

西太平洋海区存在两条岛链,加之南海海洋强国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格局,深刻认识我国面临的海权形势,积极迎接挑战,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采取适合中国国情的举措,对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成为海洋强国,需要创设中国特色的海权理论,制定《海洋基本法》,完善海洋管理体制。

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严峻形势1.纷纭复杂的岛礁之争目前我国的海洋权益被严重侵犯,海洋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中国300多万km2海洋国土中,有150万~190万km2被相关邻国觊觎,有些水域存在争议,有的已被他国圈占多年。

从北到南,我们在黄海、东海和南海3个海域内与8个周边国家存在争议,而且还面临美国、印度等大国插手的严峻现实。

在黄海北部,中国面临与朝鲜划分各自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边界的问题;在黄海南部,中国与韩国存在海洋划界争议;在东海,中国和日本、韩国之间面临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争议,日本这方面立场尤其强硬,排斥按照自然延伸原则划分大陆架的国际惯例,单方坚持按照中间线原则划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严重损害我们的海洋权益和历史主权,此外,日本还一直占据中国的钓鱼岛,完全无视中国几百年来对其拥有和管辖的历史事实。

此外,南海地区海洋安全形势更为严峻。

直接卷入南海海域和岛屿争端的共有6国7方,中国与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要进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同时还要与越南划分相关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

有关国家竞相采取各种策略和手段,提出所谓国际“先占”原则,以图达到长期占领和实际控制岛屿主权的目的。

有的国家还竞相利用主权争议空当,加紧开发和掠夺中国专属经济区内的各类海洋资源,并把国际资本和公司引入其中,以此来增大问题国际化和事实占领程度。

2.区域外大国的介入较长时间以来,与我国在海权上有争议的国家出现联合趋势,加之美国、印度等域外势力和中国台湾问题牵涉其中,使我国海洋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化。

尽管有些国家存在争端,但权衡之下,南海周边国家开始在海洋争端问题上出现统一口径,联合对付我国。

表面上对中国周边海域正义持中立态度的美国,为限制中国海上力量发展和削弱中国海洋安全空间以及海洋资源,近年来不断发表所谓希望和平解决海洋争端的声明,频繁与日、韩、菲等与中国存在争议的国家举行联合海上演习,并在日、韩、菲、马、越等国之间穿针引线,怂恿他们积极扩充军备,特别是美日之间积极进行军事合作,两国在太平洋地区日益呈现合霸态势,给我国安全造成很大压力和影响。

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海权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海权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海权问题及应对措施庄子说河伯乘洪水来到大海,望洋而兴叹,这是感慨其无垠与广阔;古代神话,精卫填海,是无奈于海洋的无情。

中国人,从黄土高坡走下来,一直要面对大海。

孔夫子尚且有志“乘桴浮于海”,而今人呢?今天,我们虽然没有足够大的“时代望远镜”去透视遥远的未来,但是通过观察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断言,21世纪乃至更远的将来,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下要依赖于海洋。

——《中国海权》自古以来,海洋便维系着各个民族崛起的诸多利益,比如说保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防御敌对国家从海上的打击和入侵,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于是,海权的这个问题,便成为了所有国家竞相争夺的权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一国可对距其海岸线200海里的海域拥有经济专属权。

但是一旦这样,就会存在许许多多重复覆盖的海域,于是便形成了海权问题。

我认为,造成我国有如此之多的海权问题的原因有二。

第一,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没有“领海”这样的一个概念。

或者说,是曾经有。

如果说海洋带给过我们骄傲自豪的话,那么完全可以用一句话说,那已经是明朝那些事儿了。

就在郑和七下西洋昙花一现的辉煌之后,明宣宗一纸严厉的“禁海令”,让约有千余艘船舰的明帝国放弃了海权,彻底告别了大海。

从此,开始了中国只有陆权没有海权的时代。

而这种状态的改变,却已经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了,甲午战争中,中国海军战败,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海军缺乏海权思想。

于是从此之后,人们明白了还有海权这么一回事,但是为时已晚。

这时的中国已经从一个盛世繁华的泱泱大国衰落成为了一个任凭别国欺凌的蝼蚁,负债累累,人民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更别说发展什么海军了。

第二,便是我国的疆域广袤,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就有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这便造成了我国的海域有许多会与其他国家海域相覆盖,于是便会造成互相争夺领海,无法合理解决领海的分配问题。

目前我国所面临最严重的海权问题便是中菲黄岩岛问题了。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个国家的全球性地位,都是随着这个国家海权的兴衰而变化的。

一个国家对海权控制的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真实体现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国家海洋安全问题主要有:岛屿主权的、海域化分和海洋权益的维护。

第一,中国与周边国家海上划界问题复杂多变。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可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有近300 万平方公里。

这300 万平方公里的宽广海域为我国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海洋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由于国家之间利益的不同或由于对国际法的解释和适用的不同也会经常发生冲突,特别是开发大陆架自然资源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更使海域划界问题变得复杂。

除了渤海是我国内海外,其它海域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都与相邻、相向的周边国家存在着海域划界矛盾,同时与一些国家还存在着岛屿主权的争端。

我国政府的一贯主张是在尊重“历史性水域”的基础上,根据新出台的国际海洋法公约,对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合理、公正、公平的适当调整,以此来解决同周边国家在海洋划界问题上出现的争端,进而维护新海洋法所赋予我国的海洋权益,并最终保持亚太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第二,中国海洋国土屡遭侵犯,中国海防面临着周边海上力量的威胁。

中国周边强大海上军事力量的存在及其军备竞赛,一方面增加了相关国家的危机感,并增大了相关国家爆发海上冲突的可能性,对地区整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对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的弧形区域形成了战略挤压,从而直接威胁到中国的海防安全。

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我国拥有领海海域38 万平方公里,可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有近300 万平方公里,在这片海域中,这些岛屿分布广泛、相互毗邻,形成了近50 多个列岛、群岛,是天然的海上屏障,对我国国防和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近几年以来,在我国海域内出现了岛礁被他国侵占、海域被分割、所属海域内海洋资源被掠夺等等极其严重的形势,而这种局势在我国南海诸岛和钓鱼岛的争端中表现的最为激烈。

现在世界范围中有很多中国军事威胁论,“强大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会转化为国防实力”,现在所有人都在享受现实的“中国股”飞涨的利益,没有强大的海防,中国日益卷入世界的巨大的海洋利益就不会有实质性的保障,中国国内经济就会因资源进口和利润回流中断而发生危机,并由此阻碍中国的迅速崛起。

海权是什么和中国海权的问题

海权是什么和中国海权的问题

由权以及生存与发展权。

如果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海洋区域的活动享有自由权的话,在和平时期就能够自由地在海上进行商业航行、经济开发、科学考察等活动,使本国的领海主权、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当前中国的海上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中国海洋国土受侵犯的情况日益严重,海洋权益和资源不断受到外国侵占。

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解决中国海权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国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以及走向海洋强国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一、关于海权内涵的理解“海权”(Sea Power)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海军历史学家和战略学家马汉提出来的,“从其广义来说,涉及了有益于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1]1-2即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认识、开发、利用、管理、控制和保护海洋的实力与能力。

现代海权是指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运用各种海上力量经略海洋,捍卫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以及其它各种海洋权益,以确保国家海上安全和利益,进而成为海洋强国。

第一,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手段来看,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海上军事力量是海权的支柱和后盾,它的主体和核心是海军,“一国海军力量及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与制约该国海权的运用与发展。

”海上非军事力量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与海洋有关的一切因素,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硬实力,如海洋经济、港湾条件、海外基地等;二是软实力,如海洋意识、海洋科技、海洋法制、海洋管理等。

第二,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和其它各种海洋权益。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其它国际海洋法的规定,一个国家在海洋上有广泛的权利:一是维护海洋的和平使用权。

海洋只用于和平目的,当一个国家海洋权益受到海上武力威胁或破坏时,可行使自卫权以及向国际法院、海洋法庭等诉讼的权利。

二是在国家管辖海域中行使主权和管辖权。

其中包括:在内水和领海中拥有主权;在毗连区内拥有海关、财政、移民、卫生方面的管制权;在专属经济区内拥有对其自然资源的勘探、管理、开发的主权权利以及对人工岛屿、海洋科研、海洋环保的管辖权等。

关于中国面临的海权问题

关于中国面临的海权问题

关于中国面临的海权问题中国面临的海权问题可以从多方面考虑,国外对我们的海权问题虎视眈眈,引起众多危险因素、因此作为中国的一份子更应该了解中国的现状,根据实施情况,因地制宜,来解决中国面临的海权问题。

海权的概念是海洋实力,海洋权益和海洋权利的有机统一。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中国面临的海权问题的历史。

100近代的中国在海洋上遭到严重打击,让人喘不过来气,中国的海上领域遭到严重侵犯!中国的历史是最好的见证,如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敲开了中国的大门,由此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也是中国遭受重大打击的开始,对中国的打击一次比一次100重大,20年后,英法联军再次利用坚船利炮打到了中国的海域,更为可悲的是,他们驱兵北京城,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世人遭受凌辱,印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1884年,法国舰队在在东南沿海登陆,福建水师惨遭失败。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更上演了一场悲剧100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随着这些战争的爆发,中国的海权问题就像一张白纸,一无用处!从这些战争可以看出,中国的海上技术相当落后。

处处遭到打击。

从这些教训中,林则徐懂得了,要想强大,需从海上着手,发展海上力量,、因此,林则徐委托魏源编纂100出巨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建设海军海防的一系列主张。

这是中国的一大进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军事以及科技军事等都得到了较高的提升与发展,得到了世人的肯定与仰慕。

同时中国海洋权益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100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现在我们关注的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现状做棘手的海权问题,近几年围绕中国海域岛屿的争议、中国与相邻国家的矛盾,纠纷,分歧,呈现扩大化趋势,100并且在逐步加强。

2009年2月菲律宾议会通过将中国南沙群岛和黄岩岛划分为菲律宾,以及2010年9月的钓鱼岛撞船事件,曾分别导致中菲、中日外交关系一度变得非常紧张。

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

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

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王天豪20090110020107海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论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

本文由海权概念切入,从一般到特殊,试图提出符合汉语语义和中国新世纪现代化实践的海权概念体系及建立于其上的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回答中国海权实践的现实问题。

一、概念及其误用自海权理论创始人艾尔弗雷德o 塞耶o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及相关着作发表的近百年来,海权问题成为军事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学人广泛地将英文sea power 的概念转译为汉语"海权"。

海权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经验基础上会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且不说马汉的sea power 的概念是否与汉语的"海权"是一个意思,即使这样,建立在西方历史经验之上的sea power是否可以概括"海权"一词的主要语义,也值得讨论。

但是,不管怎么说,有一个共同点还是可以确认,这就是"海权"是一个涉及海洋的概念,这正如"陆权"是涉及陆地的概念一样。

既然涉及到海洋,那就要有人问为什么要涉及海洋?当然这是由于人类的生活而非仅仅人类的思想涉及到海洋。

既然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那么,从理论上说,人类中的个体或群体都有共享包括大气层内外的所有地球资源的权利。

海洋是地球上除陆地资源外的最重要的资源,这样就引申出"海洋权利"(sea right)的概念;当主权国家出现后,"海洋权利",就成了"国家主权"概念内涵的自然延伸。

但是,权利永远是要有力量来扞卫的,这样便从主权的"自卫权"概念中引申出具有自卫性质的"海上力量"(sea power)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权益维护问题(东海和南海问题面面观)
摘要:高速发展的21世纪,海洋发展也越来越本文主要是关于如何认识海权,如何维护海洋权益,未来中国在海洋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等方面的观点。

着重描述对海权维护的必要性和对中国海军的战略规划。

关键字:中国海权海洋战略海军
一、对于中国目前海权问题的认识
(一)对海权的理解
海权,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它涉及了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

海权对濒海国家的生存发展有决定性意义。

在19世纪末的美国,当欧洲列强进行造船竞赛和舰队决战的时候,美国海军的马汉将军提出了“海权论”。

他把海军建设上升到国家命运的高度,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大战略角度认识海上力量,提出了“炮舰外交”、“海军威慑作用”等观点,认为海军在战时和平时具有“共同价值”的观点。

逐渐地,各个国家开始逐渐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

(二)中国海权问题:东海南海问题直击
近来,一系列有关中国周边岛屿及海洋权益争端的消息不断传出。

在东海,日本极力强化对中国“钓鱼岛”的“事实实施”,借“撞船事件”图谋“法理控制”,对中国海军穿越琉球群岛公海海域的正常之举一再反应“过敏”,不时大肆炒作中国军舰“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不断炮制“中国海军威胁论”。

在南海,中国与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双边岛礁争议日趋复杂化,“第三者插足”愈发明显。

一边是越南、菲律宾等国挖空心思要“傍大款”,企图借助美国等域外大国对华施压,并将中越、中菲双边争议“多边化”;一边则是美国想方设法“插手”南海问题,企图以此增加对华制衡“筹码”。

中国的海权当然包括了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南海的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

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确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

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在7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领导人讲话提及本国领土范围包括南沙群岛。

美国与西班牙1898年签订的巴黎条约和1900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曾明确规定了菲律宾的领土范围,但并未包括南沙群岛。

1953年菲律宾宪法、1951年菲美军事同盟条约等也对此作了进一步确认,而马来西亚只是到了1978年12月,才在其公布的大陆架地图上将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和海域标在马来西亚境内。

南沙群岛一共有五百多座岛屿,我国只占有九个。

海洋发展战略对于国家发展战略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能源进口、商品进出口都越来越严重依赖远洋航线,海洋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崛起当然包括“海洋崛起”,中国必将由陆上强国走向陆海兼备强国,这既是中国全面走向世界、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大踏步“走出去”的必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意;既是中国捍卫海洋领土主权这一“核心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海外利益、确保海上通道安全、开发海洋资源能源的正当诉求。

但是目前的情况却不是十分乐观,早在二十年前,敏感的西方研究人员就提出“未来是太平洋时代”的概念,而中国的海洋发展却刚刚起步。

并且作为一个大国,从长远来
看只能让周边国家的产业为中国的产业做配套,而中国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安全环境。

新思维就是要着眼于周边国家找你提供安全保障,而不是等着他们来用一些“争议问题”跟你作“交换”。

目前,中国才刚刚意识到捍卫、强化中国海权。

并且,海权实践远没有达到追求海洋权利阶段,只是在捍卫合法的海洋权利阶段。

中国海权,只是对于中国主权的海洋的海洋权利,并非对海上霸权,比如,对于台湾和中国海区其他属于中国主权范围的岛屿的统一问题。

这些都只是维护中国的主权以及相关海洋权利,而不是追求霸权意义的海洋权利的实践。

二、在海洋上举步维艰的中国应采取的措施:规划完整的海洋战略(一)中国的海洋战略
中国目前还未正式制定海洋战略,应该有一个着眼于更长期发展的海洋战略,这个战略的原则不仅要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而且要以追求建立世界各个国家平等分享海洋权益为目标。

研拟海洋发展战略的原则,首先要服从国家战略的全局并充分考虑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其次要适应海洋开发与斗争形势、任务的需求;第三要符合国家经济、技术的承受水平和军事制海能力。

(二)中国海军跨越式发展战略
海军是国家海洋战略力量的核心部分,是海权必须依托的兵种。

虽然它不是国家海上战略力量的全部。

战略力量,不管是在陆地还是海上,是对敌方具有总体打击能力的军事力量,因此中国的海上战略力量就不应当是海军单一兵种的事,它应当是随世界军事技术变革而发展的国家防务力量的总体表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海军更多地只是陆军的配合军种,陆军是这一时期的国家战略力量的核心兵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战已成了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之一,国家战略力量更多地通过海军表现。

海军战略包括海军建设与运用的战略环境、战略使命和任务、战略力量等。

而面对中国的周边海事和发展策略,中国的海军战略应该是在近海防御的基础上,加强远洋打击能力。

目前,各个国家对于中国施行的海上包围策略与国家主权维护,必须要有近海的防御军事做为基础。

但即使中国成功的避免或解决了近海地区的危机和军事冲突,从发展的眼光看,仍然是不够的。

一旦超级大国或地区军事强国对中国进行海上封锁,一支为近海防御而建设的海军,维护中国通向波斯湾的石油航线的安全,对外经济合作,对外投资项目不断增加,特别是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的项目安全。

中国海军现有的装备,是缺乏远洋作战能力的,毕竟是后起之秀,相对于美国、日本等传统海上强国,中国海军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而且路并不会太平。

大多数为近海作战设计的舰艇续航能力和自持力都不足以完成远洋作战任务。

特别重要的是,舰队脱离岸基航空兵保护时,缺乏夺取远海制空权的能力。

目前中国海军还存在一个重要的缺项,这就是海外海军基地的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中国海军的续航和补给能力。

海军战略研究应注重整体性,海军建设需要长期连续的投入,舰艇的使用寿命往往超过某种海军战略的有效期。

如,英国早期的战列舰“君权”号,到了1945年,虽然其航速太慢无法用于海战,仍然可以担负护航任务,这是对军费的节约。

海军战略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的巨大影响,不是一代人,一个政府,一个时期,而是持续几百年
漫长的时间。

今天发展的新型航母,在未来的大规模远洋舰队中很可能担任配角,但总比先后建设近海、远洋两支海军成本低。

中国海军的崛起之路依然漫长而泥泞,然而人们也相信,越是泥泞之路,留下的脚印就越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