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讲义(三)

合集下载

农业昆虫的调查和预测预报讲义

农业昆虫的调查和预测预报讲义

P m 100% n
Sp p(1 p) n
式中 P为百分率,n为样本总数,m为样本中 观察值的总和,Sp为百分率标准差。
第一节:农业昆虫调查
田间调查虫情的表达方法 1.虫口密度
表示在单位面积内的虫口数量。虫口密度也常用百 株(百穗、百铃、百穴)虫量表示,密度很大时也可 用单株(或其它单位)表示。
第一节:农业昆虫调查
❖ 样本=估计总体,我们希望样本愈能近似代表总体就愈 好。
❖但样本不应是随意选择的,而是随机从总体中抽样得来 的。
❖在调查时,对总体或样本性状,通常用平均数、标准差、 变异系数等来表示。
v我们计算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等,都是根据样本 计算的,与总体的情况不可能相等,所产生的差异称 “抽 样误差”,主要受取样方式、取样方法、取样数量和取样单 位4个方面因素影响:
第一节:农业昆虫调查
2、取样数量
❖取样数量越多,所得估计值就越接近自然种群数量。 但限于人力、物力和时间,取样点数既不能过多,又 不能过少。一般取5、10、15或20个样点为宜。
❖取样点数主要根据调查目的、昆虫田间分布型、虫口 密度、田块面积、作物长势等而定。
第一节:农业昆虫调查
3、取样单位 随不同虫种、虫态、活动栖息方式和作物类别而不同。
表达方法
❖调查和实验的数据必须恰如其分地加以整理,才有 可能作出科学的分析,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
❖调查和实验数据的表达方法,通常有列表法、图解 法和方程法 3种,它们各有优缺点,下面仅介绍列 表法和图解法(方程法用于测报-略)。
第一节:农业昆虫调查
(一) 列表法
1.优点 (1) 简单易作,不需要特殊的纸张和仪器。 (2) 数字易于参考比较。 (3) 同表内可同时表明几个变数间的变化而不混乱。

昆虫学讲义(三)

昆虫学讲义(三)

第三章昆虫的口器口器(mouthparts)是昆虫的取食器官,也称取食器(feeding apparatus)。

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5部分组成。

上唇和舌属于头壳的构造,上颚、下颚和下唇是头部的3对附肢。

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口器类型。

取食固体食物的为咀嚼式口器,取食液体食物的为吸收式口器。

由于液体食物的来源不同,吸收式口器又分为:吸食暴露在物体表面的液体物质的虹吸式口器和舐吸式口器,吸食植物体内的汁液或吸食动物体液和血液的刺吸式口器和锉吸式口器等。

此外,还有兼食固体和液体(maxillae)两种食物的嚼吸式口器。

从比较形态学研究表明,咀嚼式口器是最基本、最原始的类型,其它类型都是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的。

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尽管外形有很大变化,但都可以从其基本构造的演变过程找到它们之间的同源关系。

一、咀嚼式口器(chewing mouthpans)咀嚼式口器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坚硬而发达的上颚,用以咬碎食物,并把它们吞咽下去。

直翅目昆虫的口器最为典型。

口器的上唇、上颚、下颚与下唇围成的空隙称为口前腔(Preoral cavity)。

舌在口前腔的中央,将口前腔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部分称为食窦(cibarium),前肠开口于此处,食物在此经咀嚼后送入前肠;后面部分称为唾窦(salivarium),唾腺在此开口,唾液流出后,在口前腔与食物相混合。

咀嚼式口器(视频) 螳螂的咀嚼式口器咀嚼式口器的组成蝗虫的咀嚼式口器( 一)上唇(1abrum):是悬于唇基前缘的一双层薄片,由唇基上唇沟与唇基分界,作为口器的上盖,可以防止食物外落。

上唇的前缘中央凹入,外壁骨化;内壁膜质柔软,上有密毛和感觉器,称为内唇(epipharnx)。

上唇内部有肌肉,可使上唇作前后运动。

上唇上颚(二)上颚(mandible):位于上唇的后方,是由头部附肢演化而来的1对坚硬的锥状构造。

上颚的前后有两个关节,连接在头壳侧面颊下区的下方。

《《昆虫记》》讲义

《《昆虫记》》讲义

《《昆虫记》》讲义一、引言《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科学百科,更是一部文学巨著,它以生动有趣的文字,描绘了昆虫世界的奇妙与神秘。

二、作者简介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 ),1823 年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

他自幼喜爱昆虫,一生都致力于昆虫的研究。

法布尔家境贫寒,曾为了生计当过教师、卖过柠檬,但他从未放弃对昆虫的热爱。

他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积累了丰富的昆虫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以优美的文字呈现给世人。

三、作品内容《昆虫记》共十卷,涵盖了多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繁衍、斗争等方面。

比如蝉,法布尔详细描述了蝉从幼虫到成虫的蜕变过程。

蝉在地下生活多年,靠着吸食树根的汁液生存。

当它们准备出土时,会在夜晚悄悄挖开通道,爬上地面。

然后经过痛苦的蜕皮,长出翅膀,成为能在枝头歌唱的成虫。

还有螳螂,这种外表优雅却凶猛的昆虫。

法布尔描写了螳螂的外形,它有着修长的身体、锋利的前肢。

在捕食时,螳螂会以极快的速度出击,将猎物一举拿下。

蜜蜂也是书中的重要角色。

法布尔研究了蜜蜂的蜂巢结构、采蜜行为以及如何通过舞蹈传递信息。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蟋蟀、蝈蝈、蝴蝶等众多昆虫,每一种昆虫都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

四、作品特色1、科学性法布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观察和记录昆虫的生活。

他的描述基于大量的实验和观察,为读者提供了准确、详细的昆虫知识。

2、文学性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诗意和情趣。

法布尔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昆虫的世界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人文关怀在书中,法布尔不仅关注昆虫的生活,还赋予它们人类的情感和思维。

他对昆虫的尊重和关爱,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平等和可贵。

五、作品影响《昆虫记》的出版,在科学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科学领域,它为昆虫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激发了更多科学家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昆虫记名著阅读(讲义及答案)及答案

昆虫记名著阅读(讲义及答案)及答案

昆虫记名著阅读(讲义及答案)及答案一、名著阅读题1.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中,有误..的两项是()()A.从《傅雷家书》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慈父,从不打骂孩子。

B.《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的一部纪实作品。

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记录见闻的。

C.傅雷教导儿子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荣辱感。

D.《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是英国昆虫学家,书中处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和对生命的尊重。

E.傅雷认为真诚是艺术的第一把钥匙。

一个艺术家只有永远保持心胸的开朗和感觉的新鲜,才永远不会对自己的艺术厌倦。

2.下列文学常识及名著的相关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B.《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英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30年时间写成的科普巨著。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写《记承天寺夜游》时,作者正贬官黄州期间。

D.《藤野先生》一文的作者是鲁迅,在鲁迅的人生中,有几位老师令他终生难忘,其中就包括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和本文所写的藤野先生。

3.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当时为了方便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B.《昆虫记》是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

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巨著。

C.在法布尔的笔下,蝉在地下“潜伏”大约四年,在阳光下歌唱五个多星期:蟋蟀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

每一个奥秘的揭开都充满着曲折和反复。

D.《昆虫记》之所以引人入胜,与作者的独特研究方法有关。

他把昆虫装在木盒里,浸在酒精里,睁大眼睛观察触角、上颚等,努力思考这些器官的功能。

语文昆虫记名著阅读(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语文昆虫记名著阅读(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语文昆虫记名著阅读(讲义及答案)及解析一、名著阅读题1.《昆虫记》中,下列关于昆虫的特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蜘蛛知道蜘蛛网上猎物的方法,不是用眼睛看,而是感觉猎物在网上的振动。

B.结婚是大孔雀蝶生命的唯一目的,它们只是为了代代相传才作为蝴蝶生存的。

C.萤火虫自生下来起一直到寿终正寝为止,都一直在发光,用以夜间飞行照明。

D.西班牙蜣螂喜静而不喜动,蜣螂妈妈宁可自己挨饿也绝不会让子女缺少吃喝。

2.下列关于《昆虫记》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普通的蝉不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把自己的卵产在壳斗和绒毛叶之间,蝉十分清楚最适合其新生儿那虚弱的胃的食物在什么地方。

B.作为头饰,雄性松树鳃角金龟在短须尖上有七片重叠的大叶片,根据其情绪的变化或呈扇形张开,或闭合起来。

C.意大利蟋蟀的歌声是“格里——依——依”“格里——依——依”这种缓慢而柔和的声音,唱起来还微微发颤,使歌声更加悦耳动听。

D.各种食粪虫尽管成天与粪便打交道,却享有一种美誉。

它们的身材一般都小巧玲珑,穿戴庄重而且无可挑剔的光鲜。

3.在画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动物名称,正确的一项是()《昆虫记》里,作者给许多昆虫取了有趣的名字,如粪金龟叫大自然的清道夫,田园中的提琴家是,花园中的淑女是,大自然的舞姬是,尽忠职守的税务官是。

A.瓢虫蟋蟀黄蜂圣甲虫B.瓢虫蟋蟀孔雀蝶豌豆象C.蟋蟀瓢虫孔雀蝶豌豆象D.蟋蟀瓢虫黄蜂圣甲虫4.请任意列举《昆虫记》中所描写的两种昆虫并简介其特点。

5.(1)《昆虫记》被誉为“____”。

作者是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

《昆虫记》从片断来说就是一部传记,从整体来说则是无愧于《伊利亚特》和《__》的辉煌的虫类抒情诗。

(2)周作人曾这样评价法布尔“他以人性观照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

”请你结合《昆虫记》的具体内容,从两个方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20字左右)__________6.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给这帮囚徒喂莴苣叶。

昆虫基本知识

昆虫基本知识

• •
昆虫学讲义
2
• • •
(1) 胸足的基本构造 足是昆虫的运动器官。昆虫有3对足,在前胸、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我 们相应地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每个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 和前跗节几部分组成。基节是足最基部的一节,多粗短。转节常与腿节紧密 相连而不活动。腿节是最长最粗的一节。第四节叫胫节,一般比较细长,长 着成排的刺。第五节叫跗节,一般由2-5个亚节组成;为的是便于行走。在最 末节的端部还长着两个又硬又尖的爪,可以用它们来扒住物体,两个爪之间 还常有个囊状的悬垫,也叫做爪垫,可借其表面分泌的粘着物质,附着在光 滑物体的表面。有时爪垫变为针状,称为爪间突。很多昆虫的跗节及悬垫表 面都生有一些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到接触物的情况,凭借这种感觉来决定其 行动。有些昆虫的前足距节上还生有嗅味的感觉器官,如蝇类及媒蛾类,它 们可以用前足来判断可取食物的有无。 (2) 胸足的类型与功能 昆虫的种类不同,习性不同,生活的场所也不同。为了造应不同的生活 环境,足的形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功能也从单一的行走功用逐渐发展为 具有多种功翅的类型
• •
(2)翅的类型 一般来讲,昆虫只有一对翅比较发达;主要用来担负飞行的任务。如鞘 翅目、直翅目的昆虫是由后翅负责飞行的,它们的前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骨 化、加厚,可以对折起的后翅起保护作用。甲虫类的前翅骨化程度较高,看 不到翅脉,形成了鞘翅;直翅目的蝗虫、螽斯、蟋蟀等昆虫前翅骨化程度较 低,革质而半透明,翅脉仍明显存在,称为覆翅(复翅)。蝽类的前翅仅基 半部骨化,端半部仍为膜质,称为半鞘翅。在其它一些昆虫中,前翅成为主 要的飞行器官,后翅多变小或退化。双翅目昆虫(蝇、蚊等)和雄性蚧壳虫 的后翅退化成很小的棍棒状构造,在飞行中其平衡作用,称为平衡棒。不少 昆虫的翅仍然是膜质透明的,但翅面上有着不同的覆盖物。例如,蝶与蛾的 翅面上覆盖有色彩斑斓的鳞片,故称鳞翅;石蛾的翅上生有很多毛,称为毛 翅;蓟马的翅很狭小,而边缘上有很多长毛,称为缨翅。

昆虫学讲义第四章

昆虫学讲义第四章

第四章昆虫的胸部胸部(thorax)是昆虫的第2体段,位于头部之后。

在胸部和头部之间有一膜质环,称为颈(cervicum),颈通常缩入前胸内。

在颈膜上具有一些小骨片,称为颈片(cervical sclerites),背、腹、侧区各有1对,其中以两侧的侧颈片(cervapleuron)最为多见和重要。

侧颈片由两片组成,互相顶接并呈一夹角。

侧颈片前端称为前侧颈片(cervepisternum),其前方与后头突支接;后端称为后侧颈片(cervepimeron),其后方与前胸的前侧片形成关节。

侧颈片上着生有起源于头部和胸部的肌肉,这些肌肉以及背腹纵肌的伸缩活动,可使头部前伸或后缩,及上下倾斜和左右活动。

第一节胸足一、胸足的构造昆虫的胸足是胸部行动的附肢,着生在各节的侧腹面,基部与体壁相连,形成一个膜质的窝,称为基节窝(coxal cavity)。

成虫的胸足常分为6节,自基部向端部分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

(一)基节(coxa) :是胸足的第1节,通常与侧板的侧基突相支接,形成关节窝(articular socket),为牵动全足运动的关节构造。

基节常较短粗,多呈圆锥形。

(二)转节(trochanter):是足的第2节,一般较小,基部由两个关节与基节相连,端部以背腹关节与腿部紧密相连而不能活动。

转节一般为l节,只有少数种类如姬蜂等的转节为2节。

(三)腿节(femur):常为足中最强大的一节,末端同胫节以前后关节相接,两关节的背腹面有较宽的膜,腿节和胫节间可作较大范围活动,使胫节可以折贴于腿节之下。

胸足的结构基节转节腿节(四)胫节(tibia):常细长,较腿节稍短,边缘常有成排的刺,末端常有可活动的距。

控制胫节活动的肌肉源自腿节。

(五)跗节(tarsus):通常较短小,成虫跗节分为2一5个亚节,各亚节间以膜相连,可以活动。

但原尾目、双尾目、一些弹尾目,以及多数全变态昆虫的幼虫的跗节不再分亚节。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素养拓展「阅」昆虫界荷马——法布尔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素养拓展「阅」昆虫界荷马——法布尔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素养拓展「阅」昆虫界荷马——法布尔部编版【外】法布尔一、导入(5分钟)大家喜欢小昆虫吗?那你们对小昆虫了解的多吗?你们知道凌晨蝉是怎样脱壳的吗?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螳螂为什么会吃掉自己的丈夫?毛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这些你们了解吗?哈哈,不太清楚吧,那是你们没有仔细的观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人就是一个非常了解昆虫的人,他就是法布尔。

二、人物简介(5分钟)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法布尔的一些基本信息,打开课本到88页,在书上找到简介【可以找同学读一下】。

三、人物生平及创作(30分钟)1、童年时期——乡村自然的熏陶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普罗旺斯是一个非常美的城市,因为有一种紫色的小花,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对,薰衣草。

而法布尔就生活在靠近地中海的一个小镇的贫穷人家之中。

由于父母都是农民,法布尔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贫困和艰难中度过的。

因为母亲要照顾年幼的弟弟,所以他从3岁一直到6岁,都寄养在祖父母家,天真的孩子爱上了祖母家的白鹅、牛犊和绵羊,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

睡前最喜欢听祖母讲故事听,而寒冷的冬夜里则常抱着绵羊睡觉;这里是个大农家,有许多比他年长的小孩。

他是个好奇心重,记忆力强的孩子。

他曾自我证实光是由眼睛看到的,并追查出树叶里的鸣虫是什么。

当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蝈蝈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

所以童年时代的法布尔便已经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天赋的观察力。

【知识点总结】童年时期法布尔已经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天赋的观察力2、读书时期——求知欲强,对昆虫产生兴趣7岁的时候,法布尔回到家乡开始上学,但那一段儿时的岁月一直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他很珍惜那段回忆。

初入学堂,法布尔很不适应,校舍条件极其简陋,门外就是鸡窝猪圈。

所以当法布尔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有小猪、小鸡会跑进教室觅食。

老师虽然很有责任心,却经常无法正常教书,因为他还兼任着本村的剃头匠、旧城堡管理员、敲钟人、唱诗班成员和时钟维修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昆虫的口器口器(mouthparts)是昆虫的取食器官,也称取食器(feeding apparatus)。

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5部分组成。

上唇和舌属于头壳的构造,上颚、下颚和下唇是头部的3对附肢。

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口器类型。

取食固体食物的为咀嚼式口器,取食液体食物的为吸收式口器。

由于液体食物的来源不同,吸收式口器又分为:吸食暴露在物体表面的液体物质的虹吸式口器和舐吸式口器,吸食植物体内的汁液或吸食动物体液和血液的刺吸式口器和锉吸式口器等。

此外,还有兼食固体和液体(maxillae)两种食物的嚼吸式口器。

从比较形态学研究表明,咀嚼式口器是最基本、最原始的类型,其它类型都是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的。

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尽管外形有很大变化,但都可以从其基本构造的演变过程找到它们之间的同源关系。

一、咀嚼式口器(chewing mouthpans)咀嚼式口器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坚硬而发达的上颚,用以咬碎食物,并把它们吞咽下去。

直翅目昆虫的口器最为典型。

口器的上唇、上颚、下颚与下唇围成的空隙称为口前腔(Preoralcavity)。

舌在口前腔的中央,将口前腔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部分称为食窦(cibarium),前肠开口于此处,食物在此经咀嚼后送入前肠;后面部分称为唾窦(salivarium),唾腺在此开口,唾液流出后,在口前腔与食物相混合。

咀嚼式口器(视频)螳螂的咀嚼式口器的组成蝗虫的咀嚼式口器(一)上唇(1abrum):是悬于唇基前缘的一双层薄片,由唇基上唇沟与唇基分界,作为口器的上盖,可以防止食物外落。

上唇的前缘中央凹入,外壁骨化;内壁膜质柔软,上有密毛和感觉器,称为内唇(epipharnx)。

上唇内部有肌肉,可使上唇作前后运动。

上唇上颚(二)上颚(mandible):位于上唇的后方,是由头部附肢演化而来的1对坚硬的锥状构造。

上颚的前后有两个关节,连接在头壳侧面颊下区的下方。

上颚端部具齿的部分称为切齿叶(incisorlobe),用以切断和撕裂食物;基部与磨盘齿槽相似的粗糙部分称为臼齿叶(moIarlobe),用以磨碎食物。

上颚基部具有起源于头颅内的两束肌肉,即强大的收肌和较小的展肌,这两束肌肉分别着生在上颚的两个肌键(收肌键和展肌键)上,两束肌肉的收缩使上鄂沿两个关节的连线为轴左右活动。

(三)下颚(maxillae):位于上颚的后方和下唇的前方,也是由头部的1对附肢演变而来,左右成对,可辅助取食。

下颚可分为以下5个部分。

1.轴节(cardo)是基部的三角形骨片,基部有一个突起与头壳的侧下缘相连。

2."茎节(stipes)是轴节下方的一个长方形骨片,有膜与轴节相连,故可活动。

其外缘有一个小片或小突起,上面着生下颚须,叫做负颚须节(palpifer)。

3.外颚叶(galea)着生在茎节前端外侧的一个不甚骨化的匙状构造,也称为“盔节”。

4.内颚叶(1acinia)是位于茎节前端内侧的一个较骨化、端部具齿的叶片,也称为“叶节”。

内、外颚叶具有协助上颚刮切食物和握持食物的作用。

5.下颚须(maxillary palpus)着生在茎节外缘的负颚须节上,一般分为5节,有触觉毛,具有嗅觉和味觉的功能。

下颚的结构下颚须下颚的肌肉主要有3类,即着生于下鄂轴节和茎节的肌肉,源于头壁和幕骨前臂,司整个下颚的活动;着生于内、外颚叶基部的肌肉,源于下颚茎节,司内、外颚叶的活动;着生于下颚须基部及其各节的肌肉,也源于下颚茎节,司下颚须活动。

通过这些肌肉的收缩和伸展,两个下颚可以相向或反向以及前后活动。

(四)下唇(1abium):下唇位于下颚的后面、头孔的下方,构造与下颚相似,相当于1对下颚愈合而成,故又称第2下颚。

具有托挡食物的作用。

在胚胎发育时期,下颚和下唇是4个分开的芽体,在发育过程中,下颚芽体发育成为两个独立的构造,而左右下唇芽体则愈合成一体。

在现代昆虫中,愈合的程度也因种类而异,例如在低等的无翅亚纲原尾目和缨尾目昆虫中,就易看出下唇成对的情况,而在比较高等的有翅亚纲昆虫中,也仅仅是下唇的基部亚颏和须发生愈合,前颏及其前端着生的侧唇舌和中唇舌仍是成对分开的。

下唇也分为5个部分:下唇的结构下唇须1.后颏(postmentum)位于下唇的基部,相当于下颚的轴节,着生在后头孔下面的薄膜上,通常分为前后两个骨片,后端的骨片称为亚颏(submentum),前端的骨片称为颏(mentum)。

后颏不能活动。

2.前颏(prementum)是连在后颏前端的部分,相当于下颚的茎节,可以活动。

3.侧唇舌(paragLossa)是位于前颏端部外侧的l对较大的叶状构造,相当于下颚的外颚叶。

4.中唇舌(glossa)是前颏端部内侧即两侧唇舌之间的1对小突起,相当于下颚的内颚叶。

蝗虫的中唇舌不对称,左面的一个不很明显,而右面的一个则明显可见。

侧唇舌和中唇舌合起来又称唇舌,在某些昆虫中两者常互相愈合,有的演化为口器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有的则非常退化。

5.下唇须(1abialpus)着生在前颏侧后方的一块骨片即负唇须节(palpiger)上,节数较下颚须少,一般只有3节,亦较下颚须短。

下唇须也生有感觉毛,起感触食物的作用。

下唇的肌肉和下颚的肌肉相似。

着生于后颏基部的肌肉,源于幕骨桥,司整个下唇的活动;着生于唇舌基部的肌肉,源于前颏,司唇舌的活动;着生于下唇须基部及各节的肌肉,也源于前颏,司下唇须的活动。

通过这些肌肉的收缩和伸展,下唇的前颏部分可以进行前后和左右活动。

(五)舌(hypopharynx):位于头壳腹面中央,是头部颚节区腹面扩展而成的一个囊状构造,不是头部的附肢。

舌壁具有很密的毛带和感觉区,司味觉作用。

舌有肌肉控制伸缩,帮助运送和吞咽食物。

蝗虫的舌二、嚼吸式口器(chewing lapPing mouthparts)嚼吸式口器兼有咀嚼固体食物和吸食液体食物两种功能,为一些高等蜂类所特有。

这类口器的主要特点是上颚发达,可以咀嚼固体食物,下颚和下唇特化为可临时组成吮吸液体食物的喙。

上唇和上颚保持咀嚼式口器的形式。

上颚发达,主要用于采集咀嚼花粉和筑蜂巢。

下颚的外颚叶延长成刀片状,内颚叶和下颚须较退化。

下唇的颏是一块三角形的骨片,前颏是一块近于长方形的槽状骨片,中唇舌和下唇须延长,中唇舌的腹面凹陷成一纵槽,端部膨大成瓣状构造,侧唇舌不发达。

蜜蜂在取食花蜜或其它液体食物时,下颚的外颚叶覆盖在中唇舌的背、侧面,形成食物道。

下唇须贴在中唇舌腹面的槽沟上形成唾液道。

中舌瓣有刮取花蜜的功能,借唧筒的抽吸作用将花蜜或其它液体食物吸入肠内。

蜜蜂的唧筒是一个大形的肌肉囊,位于头颅内脑的前方,由咽喉、口腔、食窦合成。

该唧筒不仅有抽吸作用,还可以回吐食物,帮助酿蜜及哺喂后蜂和幼虫。

吸食完毕,下颚和下唇临时组成的喙管又分开,分别弯折于头下,此时上颚便发挥其咀嚼功能。

嚼吸式口器(视频)蜜蜂口器嚼吸式口器三、刺吸式口器(Piercing sucking mouthpans)刺吸式口器不仅具有吮吸液体食物的构造,而且还具有刺入动植物组织的构造,因而能刺吸动物的血液或植物的汁液。

半翅目、同翅目及双翅目蚊类等的口器属于刺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视频)蚜虫大绿叶蝉灰飞虱刺吸式口器的主要特点是:上颚和下颚延长,特化为针状的构造,称为口针(stylet);下唇延长成分节的喙(rostrum),将口针包藏于其中,食窦和前肠的咽喉部分特化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咽喉唧筒。

现以蝽的口器为例说明其构造和功能。

蝽的上唇位于唇基的前下方,呈细三角片状,较短,紧贴于下唇沟上。

上颚为细长口针,较下颚略粗;端部具细的倒齿,为穿刺器官。

下颚亦为细长口针,每一下颚内侧有两条纵沟,两下颚嵌合成为两条管道,前面略粗者为食物道(food canal),后面略细者为唾液道(salivary canal)。

下颚口针由内颚叶特化而成,外颚叶和下颚须均已消失。

两对上、下颚口针以沟脊嵌合在一起,只能上下滑动而不能分离。

下唇3—4节,形成长的喙,喙的前壁凹陷形成一条纵沟,称为唇槽,以容纳上、下颚口针。

喙由下唇前颏特化而成,下唇须消失。

舌位于口针基部,短小、圆锥形。

椿象的刺吸式口器上唇椿象的刺吸式口器椿象口器结构喙管取食时;喙由头下方的足间抽出,与头垂直或成一斜角,在肌肉的作用下,两上颚口针交替刺入植物组织或动物体内。

当两颚口针刺入深度相同时,两嵌合在一起的下颚口针即跟着穿入,如此重复多次,口针即可深入植物组织或动物体内。

上颚口针端部的倒钩刺,用来固定其在组织内的位置,以免在肌肉收缩时口针倒退。

喙不进入组织内,随着口针的深入向后弯折或基部缩入颈膜内,喙的端部则作为口针的向导。

当口针刺入组织后,唾液即通过下颚口针的唾道注入植物组织内,并借食窦唧筒和咽喉唧筒的抽吸作用,将汁液通过下颚口针的食物道吸入肠内。

一些微小的刺吸式口器昆虫(如蚜虫),食物进入食物道则是由于植物体内的压力或是由于毛细管的作用,因而这类昆虫不需要特殊的抽吸泵。

四、锉吸式口器(rasping suckin mouthpans)锉吸式口器为蓟马类昆虫所特有,能吸食植物的汁液或软体动物的体液,少数种类也能吸人血。

蓟马的头部向下突出,呈短锥状,端部具有一短小的喙,喙由上唇和下唇组成,内藏舌和由左上颚及1对下颚所形成的3根口针。

右上颚已消失或极度退化,不形成口针。

左上颚发达,形成粗壮的口针,是主要的穿刺工具。

因此这类口器的特点是上颚不对称,两下颚口针组成食物道,舌与下唇间组成唾道。

取食时,先以上颚口针锉破寄主表皮,使汁液流出,然后以喙端密接伤口,靠唧筒抽吸作用将汁液吸入消化道内。

蓟马蓟马锉吸式口器五、虹吸式口器(siphoning mouthparts)虹吸式口器为多数娥类、蝶类所特有。

其上唇为一条很狭的横片。

上颚消失。

下颚的轴节和茎节缩入头内,但1对外颚叶十分发达,组成一个卷曲呈钟表发条状的吻。

每一外颚叶内壁各有一条纵沟,互相嵌合成一条食物道,有的还保留1对不发达的下颚须。

下唇退化为一小的三角形区,但下唇须发达,通常3节。

舌亦退化。

(附虹吸式口器模式图)虹吸式口器(视频)蛾的虹吸式口器喙管下颚吻的外壁有很多与薄膜交替排列的环形骨片。

不取食时,借助管壁上面具有的弹性的表皮脊而盘卷起来;取食时,则通过斜向贯穿其空腔(外颚叶腔)的肌肉和血压的作用而伸直如虹吸管,可伸进花瓣中吸收花蜜或吸食外露的果汁及露水等。

一些成虫期不取食的蛾类(如毒蛾科、蚕蛾科等),口器随之退化;寿命短的蝶类,吻也常缩短,甚至完全退化。

蛾、蝶类成虫一般不造成危害,但吸食果液的蛾类的吻端锋利,能刺破成熟果实的果皮,吮吸果汁,造成对苹果、梨、桃、柑桔等果实的危害。

六、舐吸式口器(sponging mouthparts)舐吸式口器为双翅目蝇类所具有,如家蝇、花蝇、食蚜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