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优秀教学设计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课程难点与解析·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掌握古汉语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学习内容一、背景及作者简介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
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
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
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师说教案-12

师说教案关于师说教案3篇师说教案篇1【教学设计】《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
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为此,我对《师说》的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时1、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序辞赋疏传等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
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
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
5、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老师打出关于作者韩愈的幻灯片,指名让平时语文学习最吃力的同学进行信息复位。
用以当堂记住作家知识。
6、教师范读课文。
7、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8、提问:整体感知之后,大家发现本文哪一段与解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9、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10、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11、在回答过程中讲清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
12、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破解解题时留下的悬念。
13、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
14、过渡到第一段,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15、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16、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17、教师根据论点教师的职责(正面)──教师的重要性(反面)──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这一思路指导背诵。
16、连贯背诵全段。
第二课时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师说》部分内容,了解《师说》中韩愈对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
2、理解《师说》中韩愈对耻学于师现象的批判,倡导从师的风尚。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了解《师说》中韩愈对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
理解《师说》中韩愈对耻学于师现象的批判,倡导从师的风尚。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家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三、自主研习阅读全文,阅读全文,思考: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任务一: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呢?(自主完成)明确:①他不拘于时②能行古道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三段,完成任务二、任务三。
任务二:韩愈作《师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说“嘉其能行古道”,其中“古道”指的是什么?(同桌讨论)明确:古人从师之道: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圣人无常师任务三: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四人小组合作)明确:古人从师的原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的原则: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五、背景链接——文以载道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补充背景材料:1、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师说优秀教案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理解《师说》的内容和结构。
3. 学习并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师说》的内容和结构。
2. 难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介绍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引入《师说》这篇文章,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呈现
讲解《师说》的背景和主题。
逐段解读《师说》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 课堂总结
总结《师说》的主题和教育思想。
强调文章的重要性和对后世的影响。
4. 布置作业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师说》的理解和感受。
要求学生背诵《师说》中的重要段落。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理解了《师说》的内容和结构,学习并体会了文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
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了解韩愈的其他作品,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023最新-《师说》教学设计(优秀7篇)

《师说》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本文是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师说》教学设计(优秀7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师说》教案设计篇一一、导入新课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句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现了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可以说从师学习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中唐时期的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文章《师说》中就为我们深刻探讨了这一话题。
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柳宗元《捕蛇者说》、韩愈《马说》、周敦颐《爱莲说》等带“说”的文章,那么“说”这种文体有何特点呢?“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问:大家通过预习,谁来回答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师生朗读,涵咏其中(1)教师示范朗读、背诵(2)学生自读(2分钟。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和语势。
)(3)学生代表朗读,师生共同纠正(3人,每人一段)(4)教师领读,学生感悟。
(5)学生代表朗读(还是原来的三名同学)(6)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概括每段主要内容(一)总论从师的道理(正面陈述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标准)(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正反对比论证)(三)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举例论证)(四)说明写作原因三、第一段(正面陈述)(一)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解决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二)通过朗读,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2)概述教师职责和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表明从师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
(4)提出择师标准和原则: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师说教学设计(优秀7篇)

师说教学设计(优秀7篇)《师说》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知识。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
(3)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掌握师、传、从等文言实词和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
(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重点难点1、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
2、本文的思想观点。
3、正反对比的论证。
第1课时(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宇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溢“文”,故世人又称韩文公。
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
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
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
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
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二)关干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
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
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掘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
《师说》教学设计(15篇)

《师说》教学设计(15篇)《师说》教学设计(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师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课时:3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检查作业(背诵《滕王阁序》)三、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写作背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谀经传郯苌弘蟠贻巫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小结全文。
四、作业:1、背诵第一段。
2、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解析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2、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一、检查上堂作业:1、背诵第一段。
2、结合练习一导入新课。
二、内容结构:第一段:正面阐述①老师的职责②为什么从师③ 以什么人为师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古之圣人——从师圣益圣今之众人——不从师愚益愚爱其子——择师惑矣,未明也于其身——耻师《师说》教学设计2《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023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

2023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3、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激疑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__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一、导语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但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__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韩吏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把握文章论证思路,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围绕“古之学者必有师”展开论证的。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积累文言知识,能根据例句说出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学者”“无”“众人”“不必”;掌握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被动句“不拘于时”,“乎(于)+名词(名词短语)”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的规律。
4.思考本文对我们写作任务驱动作文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二、解题: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三、文意读解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字词句:学者:古今异义词,求学的人,治学的人。
如《游褒禅山记》“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通“授”,传授。
生乎吾前:乎,于,介词;状语后置句。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句;也,助词,用于句中,表舒缓语气。
吾从(之)而师之:省略句;而,连词,表顺承;师,名词意动,以……为师,把……当做老师。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哪;状语后置句。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是故,即“故是”,因此;无,古今异义词,无论;之,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助词;所存,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
我学习的是道,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内容分析: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在他看来,“学者”从师是天经地义的,“古之学者”尤其如此;反观“今之学者”,是不是更应向古人看齐,发扬“从师”之风呢?这一句是全文中心论点。
等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运用顶针的修辞,且从内容上也是紧承第一句,“有师”做什么呢?传其道受其业解己之惑。
如此则可见“从师”意义之重大,“从师”之不可或缺。
韩愈对魏晋以来直到唐代社会上形成的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是深为不满的。
他勇敢地站出来指出教师具有“传道受业解惑”的重要作用,把“传道”放在第一位。
“传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发扬光大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他明确区分出自己所说的道,非老子之道,非佛家之道,而是儒家之道,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历代奉为圭臬。
韩愈是以传这个“道”为己任的。
因此,对道的理解是解读《师说》的一把钥匙。
“受业”也是受儒学之业;“解惑”是指解答学者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遇到的疑惑。
三者的内涵与外延都没有超出儒家范畴,因此韩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这就严格区分了两者的不同,实际上是点明了论题的核心。
第三、四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此两句从一般人的认知过程强调“从师”之必要,易于理解和接受。
第五、六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这两句则强调“闻道”之重要,只要可“闻道”,不论对方身份年龄,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盖当时有一些固执而自以为是的老家伙。
第七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对前2句的总结,提出择师的原则、标准,也是为下文的论证蓄势。
小结:文章开篇即点明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如《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或者如《六国论》的开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韩愈明确论点之后,对论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完善:其一,为何要“从师”,因为人生下来都有疑惑,所以要“从师”“传道受业解惑”;其二,如何“从师”,即确定从师的标准。
第二、三段都是围绕着首段进一步论证,使论点自足而圆满。
第二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字词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作动,从师;师道,从师的风尚。
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代词,他。
今之众人:众人,古今异义词,普通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作动,低于。
而耻学于师:而,连词,却,表转折;耻,形容词意动,以……为耻;状语后置句。
圣人之所以为圣:所以,……的原因。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则耻师焉:则,却,如“欲速则不达”。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
士大夫之族:之,这;族,类。
彼与彼年相若:相若,相像,差不多。
君子不齿:齿,名作动;不齿,不屑一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
如《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唉!从师求学的传统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教他读书,学习句子的停顿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
难道值得奇怪吗?内容分析:“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不传”则“无惑”“难”,意即大声疾呼“复”“师道”以“解惑”,这也是对首段一、二句进一步补足。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运用对比的手法予以说明。
第一组对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古之圣人”---“出人”“远”---“从师而问”---“圣益圣”“今之众人”---“下圣人”“远”---“耻学于师”---“愚益愚”“从师”与不“从师”的区别两相比照之下自然大相径庭,而“古之圣人”尚且“从师而问”,“古之学者”自不待言了,当然是“必有师”了,“今之众人”又怎么能不“复”“师道”不“从师”呢?而不从师,“道”当然无以“传”,“惑”自然无以“解”了,“愚益愚”自成为“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