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扶沟县文化的概述(1)
我的家乡河南周口扶沟范文

我的家乡河南周口扶沟范文朋友们,今天我可得好好给你们唠唠我的家乡——河南周口扶沟。
这地方啊,就像一本装满故事的老书,越翻越有滋味。
扶沟的地理位置挺有意思的,它就像一颗镶嵌在豫东平原上的明珠。
这里一马平川,大片大片的田野就像绿色的海洋,风一吹,麦浪翻滚,那场面就像大地在跳舞,可壮观了。
每次我站在田野边,都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幅巨大的油画面前,而自己就是画中的一个小点儿。
说到扶沟的美食,那可真是能让人流一地口水。
首屈一指的就是扶沟烩面啦。
这烩面的面条特别劲道,每一根都像是在跟牙齿较劲儿似的,但是嚼起来又特别香。
汤呢,是用大骨熬制的,浓郁得很,上面漂着几片鲜嫩的羊肉,再撒上一把葱花、香菜,那香味就像长了腿一样,直往鼻子里钻。
还有扶沟的胡辣汤,辣辣的、麻麻的,喝上一口,就像有一团小火苗在肚子里燃烧起来,整个人都精神了。
早上来一碗胡辣汤,配上几个水煎包,那简直是神仙般的享受。
扶沟人啊,那也是特别实在、热情。
走在大街上,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你问个路啥的,人家能给你说得详详细细的,就怕你找不到地方。
而且扶沟人的笑声特别爽朗,就像这平原上的风一样,干脆又敞亮。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外面迷了路,问一个大爷,大爷不仅给我指了路,还拉着我唠了半天家常,那种亲切劲儿啊,让我在外面都不觉得孤单了。
扶沟还有不少好玩的地方呢。
比如说吉鸿昌将军纪念馆,那可是我们扶沟的骄傲。
走进纪念馆,就像走进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看着吉鸿昌将军的英勇事迹,听着讲解员的讲述,你会被将军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
那种感觉就像有一股力量注入到身体里,让人充满敬意和自豪。
还有扶沟的大程书院,古色古香的建筑,透着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
走在书院里,仿佛能听到古代学子们的朗朗读书声,让人沉浸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
在扶沟,四季也都有不同的美。
春天的时候,田野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小花,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就像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
夏天,绿树成荫,我们就在大树下乘凉、吃西瓜,听老人们讲那些古老的传说。
河南省扶沟县简介

河南省扶沟县简介扶沟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属周口市,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的故里。
古称桐丘,公元前196年,即西汉高帝十一年置县,因桐丘古城东有扶亭,西有洧水沟,故此得名,迄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
距省会郑州120公里,西临许昌,北连开封,南接周口,位居中原城市群之中。
辖崔桥镇、江村镇、白潭镇、曹里乡、韭园镇、柴岗乡、固城乡、练寺镇、汴岗镇、大新镇、吕潭乡、包屯镇、大李庄乡、城郊乡、城关镇、农牧场16个乡镇(场)。
县域面积1173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人,是一个平原农业县,先后被国家授予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全国果菜十强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是黄河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有保存完好的凤凰岗遗址、古城遗址,宋代理学家程灏任扶沟知县时建造的大程书院古建筑群,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兴建的文庙大成殿;有支亭寺仰韶文化遗址、道教圣地雾烟山、吉鸿昌将军故居等。
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的“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坐落县城。
扶沟著名的历史人物有明隆庆年间尚书刘自强,弘治、正德年间著名文学家“前七子”之首李梦阳,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等。
扶沟,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盛产小麦、棉花、瓜果、蔬菜、食用菌、牲畜、林木等农副产品;扶沟,有广阔的工业发展空间,已形成了机械制造、裘皮制革、食品加工、棉纺、化工、酿造、电力、饲料、建材、造纸、肠衣、服装、板材加工等基础工业,20多种气缸盖产品俏销全国各地,皮毛、肠衣制品出口亚欧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银山”棉花为全国棉花行业十大知名品牌之一。
全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未来扶沟工业发展的深厚基础和突出优势。
鸿昌故里显生机扶沟今朝更靓丽。
吉鸿昌(1895-1934),扶沟县吕潭乡人。
吉鸿昌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介绍扶沟千年古刹之庭寺庙的说明文作文

介绍扶沟千年古刹之庭寺庙的说明文作文扶沟,这个地方可是有千年历史哦!这里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庭寺庙,它是扶沟的一张名片。
今天,我就带你去感受一下这座千年古刹的魅力吧!
走进庭寺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巍峨壮观的大雄宝殿。
它可是庭寺庙的核心建筑,也是整个寺庙的灵魂所在。
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着三尊金光闪闪的佛像,分别是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它们都是佛教中的高僧,有着无尽的智慧和慈悲。
每当你走进大雄宝殿,都会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仿佛能让你暂时忘却世俗的烦恼。
除了大雄宝殿,庭寺庙还有许多其他的建筑。
比如,藏经楼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
这里收藏了大量的佛经,可以说是一个佛教文化的学习宝库。
而且,这里的佛经可不是那种枯燥无味的文字,而是用彩绘装裱起来的,看上去非常漂亮。
如果你对佛教文化感兴趣,一定要来这里看看哦!
当然啦,庭寺庙还有很多其他景点。
比如那个千年古树,据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它的树干粗壮无比,枝繁叶茂,给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感觉。
再比如那个小池塘,水清澈见底,里面还有很多鱼儿在游来游去。
每当夏日炎炎的时候,这里就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他们会在池塘边嬉戏打闹,度过一个又一个快乐的童年时光。
总之呢,庭寺庙是一个非常值得一游的地方。
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有那些美丽的景色和温馨的氛围。
所以呢,如果你有机会来扶沟旅游的话,可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好地方哦!。
扶沟简介——精选推荐

扶沟简介扶沟隶属河南省周口市,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的故里。
辖崔桥镇、江村镇、白潭镇、曹里乡、韭园镇、柴岗乡、固城乡、练寺镇、汴岗镇、大新镇、吕潭乡、包屯镇、大李庄乡、城郊乡、城关镇、农牧场16个乡镇(场)。
县域面积1173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人,是一个平原农业县,先后被国家授予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全国果菜十强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西汉高帝11年(公元前196年)始置县,迄今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著名的历史人物有明隆庆年间尚书刘自强,弘治、正德年间著名文学家“前七子”之首李梦阳,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等。
境内名胜荟萃,古迹众多,现有凤凰岗遗址、古城遗址、支亭寺仰韶文化遗址,宋代理学家程颢任知县时建造的大程书院古建筑群,明洪武二十年兴建的文庙大成殿,道教圣地雾烟山以及吉鸿昌将军纪念馆等。
近些年来,扶沟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
特别是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扶沟的战略目标,使全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65.9亿元,比2005年增长41.0%,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1%。
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857元增加到2008年的8857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9.5%。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50.4∶25.5∶24.1演变为2008年的35.8∶36.7∶27.5,二、三产业比重上升1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8年达到16584万元,比2005年的8940万元增长85.5%。
家乡——扶沟 河南省扶沟县旅游介绍、旅游资源评估 原创作品

知名景点
• 这里是黄河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有保 存完好的凤凰岗遗址、古城遗址,宋代理 学家程灏任扶沟知县时建造的大程书院古 建筑群,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兴 建的文庙大成殿;有支亭寺仰韶文化遗址、 道教圣地雾烟山、吉鸿昌将军故居等。江 泽民同志题写馆名的“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坐 落县城。
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管理学院 08本二 黄琳琳 2010年4月7日
家乡简介
• 扶沟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属周口市。古称 桐丘古称桐丘,公元前196年,即西汉高帝 十一年置县,因境内东有扶亭、西有洧水 沟,而改为扶沟,迄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 地处豫东平原,昔日黄泛区腹地, 。面积 1170平方千米,人口70.52万。 • 扶沟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 气温14.4°C,年降水量611.4毫米,无霜 期215天。
我的评价:小城故事多
三大价值: 艺术欣赏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科学考察价值 三大效益: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古——千年古刹史悠悠 -
古刹支亭寺山门前, 有一棵高10米,树 干围4.3米,长势旺 盛、枝繁叶茂的千 年古槐。据史料记 载,公元前780年, 西汉文帝初期,为 官清廉、刚直不阿、 不畏权势的大夫张 志伯,因弹劾吕戚 被吕太后贬到鄢扶 定居,此树是张志 伯亲手所栽,至今 已2700多年。
扶沟坛庙寺观
• 扶沟县博物馆建于 1984年4月,馆址以 大程书院为依托,现 存两进院落,前大门 和龙门为柱廊式结构, 其余全是实山、实壁, 在“立雪讲堂”大殿上 有木雕、砖雕等。整 个建筑群,方位对称, 结构严谨,风格壮观, 具清代建筑特色。
经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吉鸿昌 将军纪念馆成为“红色旅游”景点。这是我 市惟一入选“红色旅游”的景点。
介绍扶沟千年古刹之庭寺庙的说明文作文

介绍扶沟千年古刹之庭寺庙的说明文作文
本篇作文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本篇作文围绕“介绍扶沟千年古刹之庭寺庙的说明文作文”为标题,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古刹名寺,素来有佛音绕梁、香火鼎盛之美誉,而扶沟的庭寺庙,更是千年古刹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视觉上,庭寺庙青砖黛瓦,庄严肃穆,飞檐翘角,雕梁画栋。
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处雕刻都诉说着虔诚的信仰。
而当阳光穿透古树的枝丫,洒在庭院的青苔上,更是别有一番意境。
听觉上,庭寺庙的梵音袅袅,迴盪在悠久的空间里。
清晨的钟声,叩醒沉睡的灵魂;晚间的木鱼声,抚慰心灵的疲惫。
这份梵音,仿佛穿越了时空,将人带入一个宁静安详的境界。
嗅觉上,庭寺庙中香火缭绕,烟雾弥漫。
那股檀香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而庭院中的花香,更是芬芳扑鼻,与檀香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香氛体验。
触觉上,庭寺庙的木门厚重古朴,抚摸上去,能感受到岁月的痕迹。
而庭院中的石阶,经过千年的风霜洗礼,变得光滑圆润,踩在上面,仿佛与历史对话。
最重要的是大脑的感受,庭寺庙所带来的心灵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置身于此,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神圣的空间,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内心的安宁。
庭寺庙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座精神堡垒,承载着扶沟人民的信仰和文化传承。
透过五感的体验,庭寺庙的千年风华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它是一座历史的见证,文化的瑰宝,更是心灵的归宿。
周口市扶沟县文化的概述

周口市扶沟县文化的概述
周口扶沟县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城。
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
下面我们就来深度解析周口扶沟县的各个方面。
自然环境
周口扶沟县地处黄河中游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黄河、淮河、汝河等多条河流,以及大片的森林、湖泊和草原。
这些自然资源为周口扶沟县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经济发展
周口扶沟县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主要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
农业方面,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
工业方面,这里有着多个工业园区,主要涉及机械、化工、建材等行业。
服务业方面,这里的旅游业、餐饮业、物流业等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文化底蕴
周口扶沟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城。
这里有着多个历史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如扶沟古城、黄帝故里、太昊陵园等。
这些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见证了周口扶沟县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旅游资源
周口扶沟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黄帝故里、太昊陵园、扶沟古城、黄河湿地公园等。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一个观赏自然风光的好去处。
此外,周口扶沟县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美食文化,如扶沟大米、扶沟烤鸭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综上所述,周口扶沟县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周口扶沟县的信息,不妨来一次亲身的探访。
介绍扶沟千年古刹之庭寺庙的说明文作文

介绍扶沟千年古刹之庭寺庙的说明文作文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神奇的地方——扶沟千年古刹之庭寺庙。
这个地方可真是让人惊叹不已啊!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寺庙的外观。
它坐落在一片绿树成荫的山脚下,四周环绕着清澈见底的小溪。
寺庙的大门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面刻着“庭寺庙”三个大字。
走进大门,你会看到一条宽阔的石板路,两旁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
沿着石板路往里走,你会看到一座座古老的建筑,它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寺庙的历史。
据说,这个寺庙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它一直是扶沟地区人们信仰佛教的重要场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除了历史和文化价值之外,这个寺庙还有很多令人惊叹之处。
比如说,它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
整个寺庙由多个殿堂组成,每个殿堂都有着不同的主题和装饰。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座高达三十多米的佛塔了。
它是由许多小塔组成的,每层都有不同的造型和花纹。
当你站在塔下仰望时,仿佛可以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神秘力量。
这个寺庙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打铁花”。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晚,这里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焰火表演。
当地人会在铁桶里点燃各种颜色的火焰,然后抛向天空中。
这些火焰在夜空中绽放出五彩斑斓的光芒,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
这场表演不仅吸引了当地居民观看,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我想说一下我对这个寺庙的感受。
每次来到这里,我都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气息。
在这里,我可以忘却一切烦恼和忧虑,专注于内心的冥想和反思。
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寺庙能够一直存在至今的原因之一吧。
扶沟千年古刹之庭寺庙是一个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
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有着许多令人惊叹的景观和传统活动。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扶沟的话,一定要来这里看看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口市扶沟县文化的概述
我是周口市扶沟县人,对于家乡的文化我比较了解一点,下面我就谈一下有关我们那里的文化。
一:悠久的历史古迹
扶沟位于豫东平原,虽然在河南不算大县,但是历史悠久的名县。
这里是黄河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古城桐丘,因境内东有扶亭,西有水沟,各取一字,故城称“扶沟”。
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开置县,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黄河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二:丰富的文化景观
境内有保存完好的大程书院、古城遗址、支亭寺仰韶文化遗址,宋代理学家程颢任知县时建造的大程书院古建筑群,明洪武二十年兴建的文庙大成殿,道教圣地雾烟山等。
除了有古代的景观之外,还有著名的红色文化建筑----吉鸿昌将军纪念馆。
(一)大程书院
大程书院始建我是周口市扶沟县人,对于家乡的文化我比较了解一点,下面我就谈一下有关我们那里的文化。
扶沟位于豫东平原,虽然在河南不算大县,但是历史悠久的名县。
这里是黄河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古城桐丘,因境内东有扶亭,西有水
沟,各取一字,故城称“扶沟”。
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开置县,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黄河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境内有保存完好的大程书院、古城遗址、支亭寺仰韶文化遗址,宋代理学家程颢任知县时建造的大程书院古建筑群,明洪武二十年兴建的文庙大成殿,道教圣地雾烟山等。
除了有古代的景观之外,还有著名的红色文化建筑----吉鸿昌将军纪念馆。
大程书院建于宋代,为程颢所建。
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至元丰三年(1080年)在扶沟任知县,尚宽厚,重教化、关心民疾,兴建学校。
他亲自“聚邑之优秀子弟而教之”,亲书“书院”匾额悬于大门之上。
并倡导“乡必有校”,请来有名望的学者传道授业,使扶沟县域文风一时丕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书院规模雄伟,巍巍壮观,旧貌生辉。
从建院始,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900多年的沧桑,进行了多次的扩建、重建,其规模不断的更新扩大,现在的“大程书院”是由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县缪应缙重建。
2000年10月,“大程书院”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雾烟山
雾烟山位于河南省扶沟县韭园镇,又名烟雾山、因雾烟与乌鸦音相似,所以当地也有叫乌鸦山的。
原是我国“五岳”之一“中岳”嵩
山山脉余支。
道教圣地,扶沟八景之一。
据传春秋战国是为道教始祖老子西行路上讲道的头一站,第一个道教圣地。
当年老子从家乡鹿邑西行,来到扶沟雾烟山时,因口渴寻水时,听当地百姓说此地无井,全靠雨水活命。
老子因而停留此地召集人们讲经说道,感化众生。
七七四十九天后,山上突然冒出取之不竭的泉水。
人们感恩老子,称赞为“天井”。
山上树木葱郁、烟雾缭绕、竞日不断。
雾烟山因而得名。
历代以来,人们为了怀念老子,祈福消灾,在雾烟山兴建庙宇。
共建有将军殿(即山门)、老君殿、玉皇殿、王母殿、人祖殿、祖师殿、老母殿等诸殿。
山后有一古刹白云寺。
殿宇大都是仿古建筑,有廊柱、挑檐、斗拱、彩绘及明黄琉璃瓦。
建筑辉煌、塑像生动,是善男信女烧香求愿之圣地。
每逢三月三、六月初一古庙会时,香客如云、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二)吉鸿昌将军纪念馆
位于扶沟县城内的吉鸿昌烈士纪念馆为省级文保单位。
江泽民同志为该馆题写馆名,为纪念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而建。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占地6300平方米,由山门、广场和展厅组成。
大门朝东,巍峨壮观的仿古式门楼正上方由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亲笔题写的馆名:“吉鸿昌将军纪念馆”。
进入园内,两侧有加上点缀,水泥道路两旁平坦有形北侧有1987年省人民政府批复的“河南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的立碑。
西侧为小何庄殉难烈士纪念碑(30平方米),沿路北行是纪念馆广场,广场面积600平方米,广场正中央由花岗岩
砌成的底座上,竖立着戎装的吉鸿昌将军半身铜像。
广场正北就是吉鸿昌将军纪念馆的主展馆,展厅面积为190平方米,展出实物10件,展出版面163副,主要介绍生平事迹。
东侧为名人书画馆,内展邓小平、陈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吉鸿昌将军的亲笔题词,另有书法家,书画家等名士笔迹134副(件),所展版面面积130平方米。
最西侧为扶沟县烈士事迹陈列馆,全县有386名有志之士为国捐躯,展厅利用版面63副90平方米,展出22名烈士的英勇事迹,展出实物108件,扶沟县革命烈士英名台上记录着各乡镇近300名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英名。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前身为扶沟县烈士陵园,筹建于1962年,1964年陵园建成,1979年筹建激鸿昌烈士纪念馆,在将军牺牲50周年即1984年之际,更名为吉鸿昌将军纪念馆,东临周郑公路,南临311国道,距京珠高速公路45公里,交通便利。
纪念馆整体搬迁工作已纳入县政府2003年十二件实事之一。
2004年完成配套设施和绿化,新址设在县城南三环路侧,是省、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
三:纵多著名的历史人物
有曾任扶沟知县的宋代理学家程颢;也有曾经为了取得抗战胜利
而光荣牺牲吉鸿昌将军;还有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于唐贞观十七年(643),享年102岁。
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
甄权于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
甄权一生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
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
纵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了他们光辉的一笔,使得扶沟的文化更加绚丽多姿。
四:优越的地理位置
扶沟县位于河南省东部。
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4°C,年降水量611.4毫米,无霜期215天,地处豫东平原,昔日黄泛区腹地,总面积1173平方公里,耕地113万亩,距省会郑州120公里,西临许昌,北连开封,南接周口,位居中原城市群之中。
扶沟县城距新郑国际机场100公里,西临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北依陇海铁路。
阿深、许亳高速公路交汇境内,311国道和3条省道等高级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通达四方。
众多的历史文化构成了扶沟的灿烂的历史长卷,使得扶沟的文化得以绚丽多彩。
身为扶沟人,我以扶沟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