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练习法是在一次

合集下载

社会体育导论复习

社会体育导论复习

绪论1.体育的分类:竞技、学校、大众2.目前我国社会体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正规学校教育,一种是社会成人教育。

3.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在社会体育领域中的各种体育现象,对社会体育的研究基本属于管理学、社会学的范畴。

4.社会体育是对实现社会功能结构的研究,终身体育是对人的体育参与的研究,身体锻炼是对实现社会体育基本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5.社会体育学科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6.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调查访问法、问卷调查法、实验对比法、文献阅读法、数理统计法。

第一章第一节1.社会体育:只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社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

2.群众体育:人民大众在余暇是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健美、医疗、消遣、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3.体育锻炼:亦称身体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4.娱乐体育:指为了丰富文化生活,提哦啊姐精神,乐度余暇而进行的体育活动。

5.体育锻炼和娱乐体育是开展社会体育的两个基本手段。

6.体育休闲:指人们怀着自由自在心态,在余暇时间所参加的一种并不带着特定目的的、不拘于一定形式身体娱乐活动。

7.终身体育:亦称生涯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接受体育教育以及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过程。

第二节1.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简况:①创业阶段(1949-1957)②马鞍型发展阶段(1958-1965)③畸形发展阶段(1966-1976)④恢复、发展与初步改革阶段(1977-1991)⑤改革的深化和发展阶2.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原因:①营养过剩造成文明病的蔓延②余下增多大众体育造成了良好条件③都市化石大众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④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大众体育的期望⑤老年社会对大众体育的迫切需求⑥大众体育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形式3.当代国外大众体育的发展状况①政府重视、依法治体②组织机构群众化、基层化③以丰富的内容与形式普及大众体育④千方百计增加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容量⑤重视残疾人体育的开展⑥重视体质与健康监测,推动和指导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⑦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大力开展大众体育活动4.我国社会体育未来发展趋势①由政府走向社会②由人治走向法治③由行政走向市场④由经验走向科学⑤由服务生产走向服务生活第二章1.社会体育对生产方式的作用:①社会体育可以培养劳动力和劳动力的后备力量②社会体育可以保护劳动力③社会体育可以修复劳动力④社会体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生产率⑤社会体育的健身产业是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2.生活方式中影响社会体育的几个因素①余暇②生活节奏③生活消费④生活空间⑤行为习惯3.健康:①躯体健康②心理健康③社会适应良好④道德健康4. 生活方式的转变想社会体育提出的问题①支配余暇的方式缺乏社会指导②电视与网络时代的带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③生活节奏的加快引起种种困扰5.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整理后)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整理后)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2003年真题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内容和负荷。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次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练习方法。

灵敏素质:是指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竞技战术: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其主要构成有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

2004年真题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系统训练原则:系统地不间断地坚持从事运动训练,并有序地选择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有序地安排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次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练习方法。

技术风格:所谓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训练课结构:所谓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一般训练课通常依次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

2005年真题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部分。

适时恢复原则: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过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公共理论试题(二)

公共理论试题(二)

公共理论练习试题(二)一、判断题1.锻炼者在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向度集中,动作显得吃力、不协调,缺乏控制力,出现一些不应有的错误。

这一阶段,主要采用直接帮助的方法。

( × )扩散2.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道德原则是“为促进全民身心健康服务”。

(√)3.在强度大和时间较短的运动中,糖原和葡萄糖主要进行有氧代谢来供给机体能量。

(×)ATP-CP(磷酸原系统)4.通常教练员采用缩小或缩短练习的空间或时间的方式来提高运动员动作速度,因为动作完成速度的快慢与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完成动作时活动范围的大小有关。

( √ )5.人体在运动时,肌肉活动强度越大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的越多。

(√)6.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焦虑情结与学习效率密切相关,高焦虑者学习成绩最好。

(×)中7.碳水化合物由3种元素组成分别是:碳、氢、氮(×)氧8.体育手段具有历史性,国际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物质。

(×)特点9.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存在着不同发展速度和形态的社会体育。

(√)10.教授新的动作时,指导员应先重点示范并讲解技术要领,再进行完整示范。

(×)1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本职工作和履行其它道德义务的前提是专研义务,勤于进取。

(×)热爱体育、乐于奉献12.挫折反应中,常见的消极反应有攻击、冷漠、退化、幻想和躲避五种。

(√)13.采用健身器械发展肌肉力量时,锻炼的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14.采用间歇练习法是,在间歇时间内不应采用坐.卧式休息方式。

(√)15.在器械健身中进行组合练习时,应先进行力量练习,在进行柔韧练习。

(×)16.2003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了《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规定》,国民体质测的对象是7-69周岁的中国公民。

( × )3-6917.少年儿童是发展柔韧素质的最佳时期。

(√)18.健身指导者实施保护与帮助时应注意先保护上肢其次是头颈部。

社会体育导论复习资料终极版

社会体育导论复习资料终极版

社会体育导论复习资料终极版社会体育导论复习资料1.详述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在社会体育领域中的各种体育现象,对社会体育的研究基于管理学、社会学畴。

他主要研究对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最佳方案,以及处理有关社会体育中各种问题的原则。

2.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

3.群众体育:人民大众为在余暇时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医疗,消遣,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4.全民健身全民健身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由政府倡导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计划,其全称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与群众体育相比,无特定涵。

只是由于全民健身更形象化、动作化,更能表达广泛性和参与性,所以更容易形成为群众运动的口号。

5.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亦称身体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并集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身体发展、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6.娱乐体育:娱乐体育是指为了丰富文化生活,调节精神,乐度余暇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其更本目标在于消遣、娱乐、放松、获得积极性休息,冶情感,已将康、高尚、文明、科学的方式度过余暇,所采用的体育手段大多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5.体育休闲(闲暇体育):人们在余暇时间里,为了丰富生活,增进健康,调节精神二进行的放松身心的各类体育活动6.终身体育:终身体育亦称生涯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惊醒锻炼,接受体育教育以及参加其他体育活动过程。

7.简述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1.由政府走向社会。

2.由人治走向法治。

7. 3.由行政走向市场。

4.由经验走向科学。

8.生活方式中影响社会体育的因素:余暇、生活节奏、生活空间、生活消费、行为习惯9.健康生活方式:每日保持7-8小时睡眠时间、有规律的早餐、少吃多餐、不吸烟、不饮或饮少量低度酒、控制体重、有规律的锻炼10.健康:不是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而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

运动训练学试题

运动训练学试题

运动训练学1 1997年(运动训练学专业)之一一名词解释(2’*4=8’)1运动训练2运动负荷3竞技能力4训练过程二填空(0.5’*16=8’)1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体育项目分类,可分为()和()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和()项目,后者又可分为()和()。

2负荷量可通过()、()、()、()四个因素度量。

3竞技状态的形成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4训练目标构成应包括()、()、()三个部分。

三判断(2’*4=8’)1运动训练学对你从事的专项训练有直接指导作用。

()2间歇训练法是在一次联系后,机体基本恢复后,再进行下次联系的方法。

()3如果能控制好负荷和恢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可以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

()4力量耐力训练需要35%以下的强度(负荷量)进行多次数和多组数练习。

()四简答题(13’*2=26’)1简述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2现代运动训练的负荷安排有哪些特点?2 1997(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专业)之二一填空题(0.5’*26=13’)1训练目标包括()、()、()三个部分。

2训练诊断的基本要求是()、()、()、()。

3战术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4影响技能转移的主要因素是()、()、()、()、()、()等。

5动作要素包括:()、()、()、()、()、()、()等。

6)()、()和()是完成动作的方法的三个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5’*4=20’)1简述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的主要区别。

2简述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之间的关系。

3简述训练适应的作用。

4简述运动训练的目的与任务。

三讨论与分析题(25’)1试述年度训练计划与阶段训练计划的相互关系,并阐述诊断的重要作用。

(10’)2与对手直接对抗的项目(如拳击、乒乓球、足球等)和不与对手直接对抗的项目(如跳高、体操、射击等)的比赛特点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对抗类项目的训练有什么不同的要求?(15’)四方法应用(20’)请说米循环训练法的含义以及应用时注意的问题,试为一个高水平项目运动员(由长跑、铅球、羽毛球、篮球、游泳中任选一项)制定一组包括8个练习的循环练习,并加以说明。

间歇训练法与重复训练法的区别是什么

间歇训练法与重复训练法的区别是什么

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的区别是什么?
概念不同: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侧重点不同:“间歇训练法”是对练习间歇和数量作严格的要求,相对而言,对练习强度的要求则不高。

“重复训练法”则是严格控制每个练习的运动强度,而且每个练习的运动强度要达到高强度。

间歇时间不做严格要求。

功能系统不同:“间歇训练法”以糖酵解供能系统供能为主。

重复训练法则以磷酸原供能系统提供能源
提高能力不同:间歇训练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无氧和有氧耐力,而“重复训练法”则为提高运动员的绝对速度和速度力量。

以田径400米跑为例,分析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的用法与区别
“重复训练法”400m*3*100%间歇时间8分钟
“间歇训练法”400m*3*85%间歇时间为2分钟。

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复习题

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

2.体育健身过程:是指锻炼者自觉运用体育手段,发挥和挖掘身体潜能,达到强身健体主要目标的实际锻炼进程。

3.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4.超量恢复原理:根据运动生理学原理,人体在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物质,在运动后不仅可以恢复到原有水平,而且可以超过原有水平。

与此相适应,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机能能力也可以超过原有水平,这就是超量恢复。

5.体育健身过程:是指锻炼者自觉运用体育手段,发挥和挖掘身体潜能,达到强身健体主要目标的实际锻炼进程。

6.塑身锻炼:,是人们为达到形体健美的目的,运用徒手或器械等专门手段和锻炼方法,矫正身体某些部位缺陷,塑造优美身体形态的一种锻炼系统。

7.体育健身原则:是身体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人类从远古至今所积累的身体锻炼和养生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科学从事身体锻炼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8.减肥锻炼:是指肥胖者运用身体练习手段,并与适当节食相配合,使体内能量消耗大于能量的供给,以达到减肥,改善体型的过程。

9.“极点”10.体育健身负荷: 是指人们在健身锻炼中所承受的生理负担,是运动负荷对人体机能产生的刺激程度。

11“第二次呼吸”12.运动适量原则:所谓运动适量原则,是指在身体锻炼中,恰当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使之既能满足锻炼者增强体质的需要,又符合身体的实际接受能力。

13.身体成分:是组成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反映身体总体中脂肪量与去脂体重的百分比。

其总重量就是人的体重。

14.重复锻炼法:是指锻炼者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计划和要求反复练习同一内容的方法。

15.间歇锻炼法:间歇锻炼法是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一个严格规定的休息时间,在锻炼者机体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接着进行下一次练习的方法。

16、休闲运动:休闲运动是指为了善度余暇,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而进行的休闲性锻炼。

体育锻炼基本方法

体育锻炼基本方法

体育锻炼基本方法在体育锻炼时我们不仅要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还应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以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一、重复锻炼法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用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从而增加负荷的锻炼方法叫重复锻炼法。

此方法的关键是一次练习后,间歇时间应当充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锻炼者的无氧、有氧混合代谢能力,提高各种技术应用的熟练性与机体的耐久性。

重复次数的多少不同,对身体的作用就不同,重负次数越多,身体对运动反应的负荷量就越大。

如果重复次数不断持续增加,可能使身体承受的负荷超过极点,乃至破坏身体的正常状态而造成损害。

运用重复锻炼法的关键是掌握好负荷的有效价值(最有锻炼价值负荷量下的心率),并据此调节重复的次数。

通常认为,普通大学生的负荷心率在130~170次/分的范围内较为适宜。

二、间歇锻炼法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对多次锻炼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锻炼的方法叫做间歇锻炼法。

该方法的关键是间歇时间严格控制,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要求每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负荷强度适中。

此方法可使锻炼者的心脏功能明显增强,通过调节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锻炼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提高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增强体质。

同重复锻炼方法一样,间歇的时间也要依据负荷的有效价值去调节。

一般说来,当负荷反应(心率)指标地低于有效价值标准时应缩短间歇时间,而高于有效价值标准时可延长间歇时间。

实践中,一般心率在130次/分左右时,就应再次开始锻炼。

间歇时不要静止休息,而应边活动边休息,如慢速走步、放松手脚、伸伸腰或做深而慢的呼吸等。

三、连续锻炼法在锻炼的过程中,为了保持有价值的负荷量而不间断地连续进行运动的方法叫连续锻炼法。

此方法要求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运动。

从增强体质出发,需要间歇就停一会儿,需要连续就接二连三地进行下去,所以不能仅讲究间歇,还要讲究连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歇练习法是在一次(组)练习之后,按照严格规定的间歇时间和积极休息的方式进行休息,在运动员机体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组)练习的方法。

一、合理安排练习的距离、强度、次数用间歇练习法发展一般耐力,每次练习的距离要较长,组数应较多,采用中小强度;如发展速度耐力则练习距离较短,强度要大,组数以不降低每组练习的速度为限;如发展力量耐力,则采用的负荷重量相对较轻,采用中、小强度,练习舶次数和组数较多。

二、间歇的方式间歇的方式一般以轻微的活动,即积极性休息的方式进行,如慢跑、慢走、轻跳、摆腿等。

这些积极性休息的轻微活动不仅能使肌肉对血管起按摩作用,加速血液回流,还能加速体内代谢所产生废物的排除。

三、间歇时间的控制强度较大的练习后,人体非乳酸“氧债”的恢复,大约需要2~3分钟,在练习后20~30秒时间内大约有50%的氧债被偿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下一次练习,可以增加机体的负担而提高耐乳酸的能力和提高速度耐力。

在经过强度较大的练习后,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经过30~60秒的时间,心率可恢复到120~140次/分。

但心输出量仍处于较高水平,此时进行下一次练习,对人体的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刺激将得到加强。

所以间歇的时间如果用心率来控制,一般是恢复到120~140次/分时开始下一次练习,如果采用时间来控制,则应根据练习强度的大小,距离长短,一般控制在30~180秒,随着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可缩短间歇时间。

四、注意恢复和医务监督间歇练习法的负荷一般较大,对运动员的身体能力水平要求较高。

因此在间歇练习后注意身体的恢复,并加强医务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