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护结构计算要点

围护结构计算要点
围护结构计算要点

明挖基坑围护结构计算书要点

1、工程概况

简单描述本工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基坑的尺寸及深度、围护结构及支撑形式、现状地面及规划地面的标高等。

2、计算所依据的规范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5)《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7)《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8)《岩土锚杆技术规程》(CECS 22:2005)

(9)《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97)

(10)当地的规范、标准。

注意:

①当其他规范、标准与当地规范、标准矛盾时应以当地规范、标准为准;

②注意规范版本的有效性。

3、设计标准

(1)基坑支护结构采用以分项系数表示的极限状态设计法设计;

(2)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的受力关系,作为临时结构还是永久性结构。(是否承受使用阶段的荷载)

(3)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及支护结构的重要性系数;

(4)基坑保护等级以及变形控制标准;

(5)围护桩按强度设计,不再验算裂缝宽度;

(6)基坑周边超载;是否有偏压问题。

(7)计算中对于地下水的考虑(即是否考虑水压力)

(8)基坑稳定性安全系数(整体稳定性、抗滑移、抗倾覆、抗隆起(坑底、墙底)、抗管涌或渗流、抗承压水突涌);

注意:采用的安全系数与地层参数取值以及使用年限的一致性。

(9)内支撑竖向荷载(支撑自重和支撑顶面的施工活荷载等)、支撑安装误差造成的偏心距;

(10)结构抗浮安全系数。

4、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根据地质勘查报告,注意地质参数取值,并考虑与采用规范的对应性。

5、基坑围护结构计算

(1)计算采用的软件

如北京理正基坑程序、上海同济启明星程序等

注意:

①对于采用的程序要研究其适应性,要搞清其计算原理、基本假定和适用条件等。哪些条件下可用,哪些条件下不能用,哪些条件下用了与实际出入较大,必须进行修正。

②最好采用当地通用程序。

(2)围护及支持结构内力、变形及地面沉降计算。(结果一般为标准值)

6、围护桩配筋计算:采用设计值进行计算

7、钢支撑计算:验算强度、稳定性。

8、锚杆(索)计算:计算杆体受力以及锚固体与土体的摩阻力。

9、钢围檩计算

10、土钉墙面板计算

11、桩顶冠梁计算

12、结构抗浮验算

围护结构保温材料选用及热工性能指标

附录围护结构保温材料选用及热工性能指标 附录A 屋面保温材料选用及热工性能参数 A.0.1屋面保温材料主要性能指标应符合表A.0.1的要求 表A.0.1屋面保温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 A.0.2正置式屋面的保温材料、厚度及热工性能按表A.0.2-1、表A.0.2-2确定

A.0.3倒置式屋面的保温材料、厚度及热工性能按表A.0.3-1、表A.0.3-2确定 注:倒置式屋面保温层的设计厚度按计算厚度增加25%;

A.0.4倒置式屋面采用B1级保温材料时,应按住宅单元设置防火隔断墙,防火隔断墙为厚度不小于100 mm 的不燃烧体,应从屋面板砌至高出屋面完成面不小于250mm ;防火隔断墙可利用住宅单元分隔墙延伸至屋面以上,高度不小于250mm ;防火隔断墙之间的屋顶面积不应大于300㎡,当屋面面积大于300㎡时,应增设一道防火隔断墙;防火隔断墙的泛水构造应符合屋面防水技术规范要求。 图A.0.4 屋面防火隔断墙示意图

附录B 外墙保温材料选用及热工性能参数 B.0.1 保温材料主要性能指标应符合表B.0.1的要求 表B.0.1外墙内保温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 能参数取自上海市地方标准《保温装饰复合板墙体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G/TJ08-2122-2013表B.0.5 B.0.2全装修房外墙内保温的装饰面层由装修设计确定,内保温的构造组成应符合表B.0.2的规定, 2、保温材料采用硬泡聚氨酯时,应采用板材或硬泡聚氨酯龙骨固定内保温系统 3、岩棉、硬泡聚氨酯龙骨固定内保温系统的基本构造详见《外墙内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T261-2011表6.6.1,并应符合《外墙内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T261-2011第6.6节的规定。

框架结构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第6章竖向荷载作用下力计算 §6.1 框架结构的荷载计算 §6.1.1.板传荷载计算 计算单元见下图所示: 因为楼板为整体现浇,本板选用双向板,可沿四角点沿45°线将区格分为小块,每个板上的荷载传给与之相邻的梁,板传至梁上的三角形或梯形荷载可等效为均布荷载。 图6-1 框架结构计算单元

图6-2 框架结构计算单元等效荷载 一.B~C, (D~E)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 恒载:222 ??+? 6.09KN/m 1.5m[1-2(1.5/6)(1.5/6)]2=1 7.128KN/m 活载:222 ???+? 2.0KN/m 1.5m[1-2(1.5/6)(1.5/6)]2=5.625KN/m 楼面板传荷载: 恒载:222 ???+? 3.83KN/m 1.5m[1-2(1.5/6)(1.5/6)]2=10.772KN/m 活载:222 ???+? 2.0KN/m 1.5m[1-2(1.5/6)(1.5/6)]2=5.625KN/m 梁自重:3.95KN/m B~C, (D~E)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为: 屋面梁: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 =17.128 KN/m+3.95 KN/m=21.103 KN/m 活载=板传荷载=5.625 KN/m 楼面板传荷载: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 =3.95 KN/m+10.772 KN/m=14.747 KN/m 活载=板传荷载=5.625 KN/m 二. C~D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 恒载:2 ??? 6.09KN/m 1.2m5/82=9.135KN/m 活载:2 ??? 2.0KN/m 1.5m5/82=3KN/m 楼面板传荷载: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简化权衡判断计算表.

附表7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简化权衡判断计算表 建筑面积 建筑面积(A 0) 窗 墙 面 积 比 屋顶透明部分与屋顶总面积之比 中庭屋顶透明部分与中庭屋顶面 积之比 原设计建筑 南 东 西 北 建筑外表面积 建筑体积 体形系数 参照建筑 规定值 设计值 规定值 设计值 调整后设计建筑 围 护 结 构 传 热 量 计 算 体形系数S 计算项目 i ε 原设计建筑 参照建筑 调整后设计建筑 S ≤0.30 0.30

围护结构隔声性能计算报告

围护结构隔声性能计算报告 二0一三年七月

1.概述 噪声进入建筑围护结构有三种方式:1.孔洞直接传声;2.声波撞击到墙面引起墙体震动向对面传声,对应的隔声措施称为空气声隔声;3.物体撞击地面或墙体产生结构振动而辐射声音,对应的隔声措施称为撞击声隔声。对于绿色建筑对建筑构件隔声的要求主要考虑构件的空气声隔声和撞击声隔声。 2.计算依据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建筑隔声评价标准》GB/T50121-2005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 《工程做法(自重计算)》GJBT-1033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 《金雁饭店项目环评报告书》 建筑设计相关施工图图纸 其中,《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对建筑围护结构隔声要求为:“5.5.9宾馆类建筑围护结构隔声性能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中的一级要求”。 客房空气隔声标准表6.1.2 客房撞击声隔声标准表6.1.3

3.计算过程 3.1 空气声计权隔声量计算 外门窗选用断桥铝合金框LOW_E中空玻璃门窗,隔声不小于35dB。户门隔声不小于35dB。户门、外门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 客房的楼板、隔墙的分层做法和材料属性见表3-2所示,分别对其进行空气声计权隔声量的计算。 表3-2客房的楼板、隔墙的分层做法和材料属性 计算楼板空气声计权隔声量时采用单层构件空气声计权隔声量计算公式: R = 23lgm - 9dB (m>200kg/m2) R = 13.5lgm + 13dB (m<200kg/m2)

上面公式中,R为单层构件的隔声量;m为构件的面密度。楼板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为: 楼 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为: 隔墙 隔墙 外墙 因此,日出东方酒店项目的楼板、客房与客房之间隔墙、客房与走廊间隔墙、外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中表6.1.2客房空气隔声标准中的一级要求,满足《绿色建筑标准》GB/T50378-2006的“5.5.9宾馆类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中的一级要求”的要求。 3.2楼板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计算 本项目装修,客房地板做见表3-2, 根据《建筑物理》建筑声学附录3中已知的常用楼板计权标准撞击声压级,如图3-1所示,100厚混凝土楼板+8-12mm地毯的面密度为270kg/ m2,撞击声级达到52dB,该项目的客房地板做法优于规范规定的做法,故撞击声压级低于52dB;项目的客房远离噪声源,未出现客房与噪声源相邻,所以项目的楼板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满足标准中不大于65dB的要求。

5.2.3 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高率计算书

1#楼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提高率计算书 (居住建筑) 提供者: XXXX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咨询中心 电话:0635-XXXXXX 传真:0635-XXXXXX 地址:山东省XXX市XX区XX路X号 日期:2017-05

目录 一、项目概况 (3) 二、建筑信息 (3) 三、设计依据 (3) 四、体形系数 (3) 五、参考标准 (3) 六、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高率汇总表 (5) 七、结论 (5)

一、项目概况 二、建筑信息 三、设计依据 1.《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7_5026_2014) 2.《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 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4.《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2008)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四、体形系数 五、参考标准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依据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中有关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条目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5.2.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评价总分值

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提高幅度达到5%,得5分;达到10%,得10分。 注:外墙、屋面的传热系数,外窗/幕墙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比《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中表4.2.2-5规定的现行值高出5%或10%,即可判定满足该条款。

六、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高率汇总表 注: 1.东西向窗墙比小于0.2,外窗遮阳系数不做要求。 2.该汇总表传热系数设计值来源于5.1.1 1#楼节能计算书、节能登记表。 七、结论 根据计算,该工程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现行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的相关标准规定,提高幅度达到10%。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5.2.3条“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提高幅度达到10%,”本项目得10分。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11.2.1条“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高20%,”本项目得2分。

围护结构说明

围护结构(building envelope)是指建筑及房间各面的围挡物,如门、窗、墙等,能够有效地抵御不利环境的影响。 围护结构分透明和不透明两部分:不透明维护结构有墙、屋顶和楼板等;透明围护结构有窗户、天窗和阳台门等。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中规定:围护结构(envelop enclosure )是指围合建筑空间四周的墙体、门、窗等。构成建筑空间,抵御环境不利影响的构件(也包括某些配件)。根据在建筑物中的位置,围护结构分为外围护结构和内围护结构。外围护结构包括外墙、屋顶、侧窗、外门等,用以抵御风雨、温度变化、太阳辐射等,应具有保温、隔热、隔声、防水、防潮、耐火、耐久等性能。内围护结构如隔墙、楼板和内门窗等,起分隔室内空间作用,应具有隔声、隔视线以及某些特殊要求的性能。围护结构通常是指外墙和屋顶等外围护结构。 分类 50353-2005中规定:围护结构(envelop enclosure )是指围合建筑空间四周的墙体、门、窗等。构成建筑空间,抵御环境不利影响的构件(也包括某些配件)。根据在建筑物中的位置,围护结构分为外围护结构和内围护结构。外围护结构包括外墙、屋顶、侧窗、外门等,用以抵御风雨、温度变化、太阳辐射等,应具有保温、隔热、隔声、防水、防潮、耐火、耐久等性能。内围护结构如隔墙、楼板和内门窗等,起分隔室内空间作用,应具有隔声、隔视线以及某些特殊要求的性能。围护结构通常是指外墙和屋顶等外围护结构。 构造 外围护结构的材料有砖、石、土、混凝土、纤维水泥板、钢板、铝合金板、玻璃、玻璃钢和塑料等。外围护结构按构造可分为单层的和多层复合的两类。单层构造如各种厚度的砖墙、混凝土墙、金属压型板墙、石棉水泥板墙和玻璃板墙等。多层复合构造围护结构可根据不同要求和结合材料特性分层设置。通常外层为防护层,中间为保温或隔热层(必要时还可设隔蒸汽层),内层为内表面层。各层或以骨架作为支承结构,或以增强的内防护层作为支承结构。 性能 围护结构应具有下述性能: 保温 在寒冷地区,保温对房屋的使用质量和能源消耗关系密切。围护结构在冬季应具有保持室内热量,减少热损失的能力。其保温性能用热阻和热稳定性来衡量。保温措施有:增加墙厚;利用保温性能好的材料;设置封闭的空气间层等。 隔热 围护结构在夏季应具有抵抗室外热作用的能力。在太阳辐射热和室外高温作用下,围护结构内表面如能保持适应生活需要的温度,则表明隔热性能良好;反之,则表明隔热性能不良。提高围护结构隔热性能的措施有:设隔热层,加大热阻;采用通风间层构造;外表面采用对太阳辐射热反射率高的材料等。 隔声 围护结构对空气声和撞击声的隔绝能力。墙和门窗等构件以隔绝空气声为主;楼板以隔绝撞击声为主(见建筑物隔声)。 防水防潮 对于处在不同部位的构件,在防水防潮性能上有不同的要求。屋顶应具有可靠的防水性能,即屋面材料的吸水性要小而抗渗性要高。外墙应具有防潮性能,潮湿的墙体会恶化室内条件,降低保温性能和损坏建筑材料。外墙受潮的原因有:①雨水通过毛细管作用或风压作用向墙内渗透;②地下毛细水或地下潮气上升到墙体内;③墙内水蒸气在冬季形成的凝结水等。为避免墙身受潮,应采用密实的材料作外饰面;设置墙基防潮层以及在适当部位设隔

混凝土热工计算公式

冬季施工混凝土热工计算步骤 冬季施工混凝土热工计算步骤如下: 1、混凝土拌合物的理论温度: T0=【0.9(mceTce+msaTsa+mgTg)+4.2T(mw+wsamsa-wgmg)+c1(wsamsaTsa+wgmgTg) -c2(wsamsa+wgmg)】÷【4.2mw+0.9(mce+msa+mg)】 式中 T0——混凝土拌合物温度(℃) mw、 mce、msa、mg——水、水泥、砂、石的用量(kg) T0、Tce、Tsa、Tg——水、水泥、砂、石的温度(℃) wsa、wg——砂、石的含水率(%) c1、c2——水的比热容【KJ/(KG*K)】及熔解热(kJ/kg) 当骨料温度>0℃时, c1=4.2, c2=0; ≤0℃时, c1=2.1, c2=335。 2、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 T1=T0-0.16(T0-T1) 式中 T1——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 T0——搅拌机棚温度(℃) 3、混凝土拌合物经运输到浇筑时的温度: T2=T1-(at+0.032n)(T1-Ta) 式中 T2——混凝土拌合物经运输到浇筑时的温度(℃); tt——混凝土拌合物自运输到浇筑时的时间; a——温度损失系数 当搅拌车运输时, a=0.25 4、考虑模板及钢筋的吸收影响,混凝土浇筑成型时的温度: T3=(CcT2+CfTs)/( Ccmc+Cfmf+Csms) 式中 T3——考虑模板及钢筋的影响,混凝土成型完成时的温度(℃); Cc、Cf、Cs——混凝土、模板、钢筋的比热容【kJ/(kg*k)】; 混凝土取1 KJ/(kg*k); 钢材取0.48 KJ/(kg*k); mc——每立方米混凝土的重量(kg); mf、mc——与每立方米混凝土相接触的模板、钢筋重量(kg); Tf、Ts——模板、钢筋的温度未预热时可采用当时的环境温度(℃)。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C30混凝土的配比如下: 水泥:340 kg,水:180 kg,砂:719 kg,石子:1105 kg。 砂含水率:3%;石子含水率:1%。 材料温度:水泥:10℃,水:60℃,砂:0℃,石子:0℃。 搅拌楼温度:5℃ 混凝土用搅拌车运输,运输自成型历时30分钟,时气温-5℃。 与每立方米混凝土接触的钢筋、钢模板的重量为450Kg,未预热。 那么,按以上各步计算如下: 1、 T0=【0.9(340×10+719×0+1105×0)+4.2×60×(180-0.03×719-0.01×1105)+2.1×0.03×719×0+2.1×0.01×1105×0-335×(0.03×719+0.01×1105)】/【4.2×180+0.9(340+719+1105)】=13.87℃ 2、 T1= T0-0.16(T0- T1)=13.87-0.16×(13.78-5)=12.45℃ 3、 T2= 12.45-(0.25×0.5+0.032×1)(12.45+5)=9.7℃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权衡计算--软件说明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 ―――软件说明 当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计算时,需要应用动态计算软件。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开发的建筑能耗动态模拟分析计算软件,适用于办公建筑及其它各类公共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达标评审。其计算内核为美国劳伦斯伯克力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开发的DOE-2程序,可以对建筑物的采暖空调负荷、采暖空调设备的能耗等进行全年8760小时的逐时能耗模拟。 在标准宣贯和使用过程中,大量采取能耗分析软件的主要原因在于:标准对性能化设计方法的要求以及权衡判断(Trade-off)节能指标法的引入。 首先,在标准中设置了两种指标来控制节能设计,第一种指标称为规定性指标,第二种指标称为性能性指标。规定性指标规定建筑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窗墙比、体形系数等参数限值,当所设计的建筑能够符合这些规定时,该建筑就可判定为符合《标准》要求的节能建筑。规定性指标的优点是使用简单,无需复杂的计算。但是规定性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建筑设计人员的创造性。性能性指标的优点在于突破建筑设计的刚性限制,节能目标可以通过调整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等措施来达到。也就是说性能性指标不规定建筑围护结构的各种参数,但是必须对所设计的整栋建筑在标准规定的一系列条件下进行动态模拟,单位面积采暖空调和照明的年能耗量不得超过参照建筑的限值。因此使用性能性指标来审核时需要经过复杂的计算,这种计算只能用专门的计算软件来实现。 同时,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近年来公共建筑的窗墙面积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建筑立面更加通透美观,建筑形态也更为丰富。因此,传统建筑设计中对窗墙面积比的规定很可能不能满足本条文规定的要求。须采用标准第4.3节的权衡判断(Trade-off)来判定其是否满足节能要求。 图B-1 公建标准权衡判断(Trade-off)评价流程

围护结构计算要点

明挖基坑围护结构计算书要点 1、工程概况 简单描述本工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基坑的尺寸及深度、围护结构及支撑形式、现状地面及规划地面的标高等。 2、计算所依据的规范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5)《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7)《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8)《岩土锚杆技术规程》(CECS 22:2005) (9)《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97) (10)当地的规范、标准。 注意: ①当其他规范、标准与当地规范、标准矛盾时应以当地规范、标准为准; ②注意规范版本的有效性。 3、设计标准 (1)基坑支护结构采用以分项系数表示的极限状态设计法设计; (2)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的受力关系,作为临时结构还是永久性结构。(是否承受使用阶段的荷载) (3)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及支护结构的重要性系数; (4)基坑保护等级以及变形控制标准; (5)围护桩按强度设计,不再验算裂缝宽度; (6)基坑周边超载;是否有偏压问题。 (7)计算中对于地下水的考虑(即是否考虑水压力) (8)基坑稳定性安全系数(整体稳定性、抗滑移、抗倾覆、抗隆起(坑底、墙底)、抗管涌或渗流、抗承压水突涌); 注意:采用的安全系数与地层参数取值以及使用年限的一致性。

(9)内支撑竖向荷载(支撑自重和支撑顶面的施工活荷载等)、支撑安装误差造成的偏心距; (10)结构抗浮安全系数。 4、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根据地质勘查报告,注意地质参数取值,并考虑与采用规范的对应性。 5、基坑围护结构计算 (1)计算采用的软件 如北京理正基坑程序、上海同济启明星程序等 注意: ①对于采用的程序要研究其适应性,要搞清其计算原理、基本假定和适用条件等。哪些条件下可用,哪些条件下不能用,哪些条件下用了与实际出入较大,必须进行修正。 ②最好采用当地通用程序。 (2)围护及支持结构内力、变形及地面沉降计算。(结果一般为标准值) 6、围护桩配筋计算:采用设计值进行计算 7、钢支撑计算:验算强度、稳定性。 8、锚杆(索)计算:计算杆体受力以及锚固体与土体的摩阻力。 9、钢围檩计算 10、土钉墙面板计算 11、桩顶冠梁计算 12、结构抗浮验算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与热负荷指标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 按照冬季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和设定的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需要由采暖设备提供的热量.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是指在采暖期间平均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计算温度,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需由室内采暖供给的热量 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g) 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计算温度,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需由锅炉房或其他供热设施供给的热量 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q计算公式如下: q=Q/Ao (1) 式中Q,Ao分别为冬季采暖通风系统的热负荷(W)和建筑面积(m2),且Q值应根据建筑物下列散失的获得的热量确定: 1)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包括基本耗热量和附加耗热量,且基本耗热量计算公式为Q1=Afk(tn-twn)(2)式中Q1、F、K、a、tn、twn分别表示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W)、面积(m2)、传热系数[W/(m2?K)]、温差修正系数及冬季室内计算温度(℃)、采暖室外(℃)。 围护结构附加耗热量,包括朝向附加、风力附加、外门附加和高度附加,各项附加应按其占基本耗热量的百分比确定。 2)加热由门窗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旧设计规范中的计算公式为: Q2=acpρwnLlm(tn-twn) (3)式中Q2表示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W)、a表示单位换算系数、 cp表示空气的定压比热容[kJ/(kg?K)]、L表示在基准高度(10m)风压的单独作用一,通过每米门缝进入室内的空气量[m3/(m?h)]、l表示门窗缝隙的计算长度(m)、tn和twn 与上同、ρwn表示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空气温度(kg/m3)、m表示综合修正系数。 新设计规范中的计算公式为:Q2=0.28cpρwnL(tn-twn) (4)式中tn和twn、ρwn与上同,L表示渗透空气量(m3/h)、其计算公式如下: L=L0lmb (5)式中L0表示在基准高度(10m)风压的单独作用下,通过每米门缝进入室内的空气量[m3/(m?h)] 、l表示门窗缝隙的计算长度(m)、m表示冷风渗透压差综合修正系数,b表示门窗缝渗风指数,b=0.56~0.78。 由式(4)和式(5)可知,新设计规范对公式的形式及有关参数的确定上都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的计算将更加合理和精确。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 一、计算参数信息 1.1 热工参数和计算结果 1.2 室内计算参数表

二、能耗计算结果 2.1建筑累计负荷计算结果 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第3.4章的要求,并参照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进行计算,本建筑的建筑累计负荷如下: 表 7 累计负荷计算结果 2.2 建筑全年空调和采暖耗电量计算 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第 3.4章的要求,应按照附录B.0.6所给的公式计算建筑物全年耗电量: 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 式中:E——建筑物供暖和供冷总耗电量,(kWh/m2); E C——建筑物供冷耗电量,(kWh/m2); E H——建筑物供热耗电量,(kWh/m2); Q H——全年累计耗热量(通过动态模拟软件计算得到),(kWh); η1——热源为燃煤锅炉的供暖系统综合效率,取0.60; q1——标准煤热值,8.14kWh/ kgce; q2——上年度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发电煤耗,2008年数据为0.360 kgce/kWh; Q C——全年累计耗冷量(通过动态模拟软件计算得到),(kWh); A——建筑总面积,(m2); SCOPT——供冷系统综合性能系数,取2.50; η2——热源为燃气锅炉的供暖系统综合效率,取0.75; q3——标准天然气热值,取9.87 kWh/m3;

Φ——天然气的折标系数,取1.21 kgce/m3。 依据以上建筑全年累计负荷计算结果与附录 B.0.6条所给参数,计算得到该建筑物的全年空调和采暖耗电量如下: 表 8 全年空调和采暖耗电量 本建筑的单位面积空调和采暖耗电量结果如下: 表 9 全年空调和采暖耗电量指标 能耗分析图表如下: 表 1 能耗分析图表 三、结论 该设计建筑的全年能耗小于参照建筑的全年能耗,因此该项目已达到《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的节能要求。

框架结构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第6章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框架结构的荷载计算 §6.1.1.板传荷载计算 计算单元见下图所示: 因为楼板为整体现浇,本板选用双向板,可沿四角点沿45°线将区格分为小块,每个板上的荷载传给与之相邻的梁,板传至梁上的三角形或梯形荷载可等效为均布荷载。 图6-1 框架结构计算单元

图6-2 框架结构计算单元等效荷载 一.B ~C, (D ~E)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 恒载:2226.09KN/m 1.5m [1-2(1.5/6)(1.5/6)]2=17.128KN/m ??+? 活载:2222.0KN/m 1.5m [1-2(1.5/6)(1.5/6)]2=5.625KN/m ???+? 楼面板传荷载: 恒载:2223.83KN/m 1.5m [1-2(1.5/6)(1.5/6)]2=10.772KN/m ???+? 活载:2222.0KN/m 1.5m [1-2(1.5/6)(1.5/6)]2=5.625KN/m ???+? 梁自重:m B ~C, (D ~E)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为: 屋 面 梁: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 = KN/m+ KN/m= KN/m 活载=板传荷载= KN/m 楼面板传荷载: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 = KN/m+ KN/m= KN/m 活载=板传荷载= KN/m 二. C ~D 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 恒载:26.09KN/m 1.2m 5/82=9.135KN/m ??? 活载:22.0KN/m 1.5m 5/82=3KN/m ??? 楼面板传荷载:

恒载:23.83KN/m 1.25/82=5.745KN/m ??? 活载:22.0KN/m 1.2m 5/82=3.75KN/m ??? 梁自重:m C ~ D 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为: 屋 面 梁: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 = KN/m+ KN/m= KN/m 活载=板传荷载=3 KN/m 楼面板传荷载: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 = KN/m+m=m 活载=板传荷载= KN/m 三.B 轴柱纵向集中荷载计算: 顶层柱: 女儿墙自重:(做法:墙高900㎜,100㎜的混凝土压顶) 330.240.918/25/0.10.24m m kn m KN m m m ??+??+ ()1.220.240.5 5.806/m m m KN m ?+?= 顶层柱恒载=女儿墙+梁自重+板传荷载 = 5.806/6 3.975/(60.6)KN m KN m m m ?+?-? ()()2212 1.5/6 1.5/66/42 6.09/ 1.55/832123.247KN m m KN ??-?+??+????=?? 顶层柱活载=板传荷载 =()()222.0/ 1.512 1.5/6 1.5/66/42KN m m ????-?+??+?? 2.0/ 1.55/83219.688KN m m KN ????= 标准层柱恒载=墙自重+梁自重+板荷载= 7.794/(60.6) 3.975/(60.6) 3.83/ 1.55/832KN m KN m KN m m ?-+?-+???? (2.332311.52)61/42 2.3325/61/42KN m ++???+???+ ()()223.83 1.512 1.5/6 1.5/66/42124.172m m KN ????-?+??=?? 标准层柱活载=板传荷载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简化权衡判断计算表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简化权衡判断计算表 工程名称工号建筑面积A0(m2)窗墙比采光顶与屋顶 总面积之比 南东西北 建筑外表面面积(m2)建筑体积(m3) 体形 系数 参照建筑 设计建筑 计算项目εi 参照建筑设计建筑 S≤ 0.3 0.3<S ≤0.4 S> 0.4 Ki[W/ (m2· K)] Fi (m2) i i i F K εKi[W/ (m2· K)] Fi (m2) i i i F K ε传热系数限值 [W/(m2·K)] 屋顶非透明 部分 0.91 0.55 0.45 0.40 采光顶0.18 2.70 外墙南0.70 0.60 0.50 0.45 东0.86 西0.86 北0.92 外窗墙窗 面积 比≤ 0.2 南0.18 3.50 3.00 东0.57 西0.57 北0.76 0.2< 墙窗 面积 比≤ 0.3 南0.18 3.00 2.50 东0.57 西0.57 北0.76 0.3< 墙窗 面积 比≤ 0.4 南0.18 2.70 2.30 东0.57 西0.57 北0.76 0.4< 墙窗 面积 比≤ 0.5 南0.18 2.30 2.00 东0.57 西0.57 北0.76 0.5< 墙窗 面积 比≤ 0.6 南0.18 2.00 1.80 东0.57 西0.57 北0.76 墙窗南0.18 ————— 1.5

面积比>0.7 东0.57 ———西0.57 ———北0.76 ——— 接触室外空 气的架空或 外挑楼板 1.00 0.60 0.50 ∑i i i F Kε 注:由于参照建筑与设计建筑的空气渗透耗热量和室内得热量相同,因此本表进行了简化,只需调整设计建筑的F i和K i,使其∑i i i F Kε小于等于参照建筑的∑i i i F Kε即可。 设计校正审核审定

玻璃幕墙热工计算

常熟--局幕墙热工性能计算书 (一)本计算概况: 气候分区:夏热冬冷地区 工程所在城市:南京 传热系数限值:≤2.80 (W/m2.K) 遮阳系数限值(东、南、西向):≤0.45 遮阳系数限值(北向):≤0.45 (二)参考资料: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1-621-2005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1-602-2004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 113-2003 《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151-2008) 《建筑门窗幕墙热工计算及分析系统(W-Energy 2010)》 (三)计算基本条件: 1.计算实际工程所用的建筑门窗和玻璃幕墙热工性能所采用的边界条件应符合相应的建筑设计或节能设计标准。 2.设计或评价建筑门窗、玻璃幕墙定型产品的热工参数时,所采用的环境边界条件应统一采用规定的计算条件。 3.以下计算条件可供参考: (1)各种情况下都应选用下列光谱: S(λ):标准太阳辐射光谱函数(ISO 9845-1); D(λ):标准光源(CIE D65,ISO 10526)光谱函数; R(λ):视见函数(ISO/CIE 10527)。 (2)冬季计算标准条件应为: 室内环境温度 T in=20℃ 室外环境温度 T ou t=0℃ 内表面对流换热系数 h c,in=3.6 W/m2.K 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 h c,out=20 W/m2.K 太阳辐射照度 I s=300 W/m2 (3)夏季计算标准条件应为: 室内环境温度 T in=25℃ 室外环境温度 T ou t=30℃ 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 h c,in=2.5 W/m2.K 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 h c,out=16 W/m2.K

5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位移和内力计算

第五章 横向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位移和力 5.1横向框架自振周期的计算 结构自震周期采用经验公式: 552.08.159.22035.022.0035.022.03 1=?+=?+=B H T s 5.2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的计算. 本办公楼楼的高度不超过40m ,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故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用。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为: kN 39485) 8259482825066(85.085.0eq =+?+?==∑i G G 市,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 ,多遇地震下08.0max =α。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二类场地,场地特征周期为0.35s 053 .008 .01)55 .0035( )( 9 .0max 2g 1=??==αηαγT T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kN 213839485 053.0eq 1Ek =?==G F α 因为:s 53.01=T >s 49.035.04.14.1g =?=T ,所以应考虑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又因为:s 35.0g =T ≤0.35s ,故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为: 1142.007 .055.008.007.008.016=+?=+=T δ 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为: kN 24221381142.0Ek 66=?==?F F δ 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按下式计算:

()6Ek 6 1 1δ-= ∑=F H G H G F j j j i i i (=i 1,2, (6) 地震作用下各楼层水平地震层间剪力为: ∑==n i j j i F V (i =1,2, (6) 各质点的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见表12。 表5—1 楼层地震剪力计算表 图5-1水平地震作用分布图 图5-2楼层地震剪力剪力分布图

供热工程2.3 围护结构的附加耗热量

第三节围护结构的附加(修正)耗热量 围护结构实际耗热量会受到气象条件以及建筑物情况等各种因素影响而有所增减。由于这些因素影响,需要对房间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进行修正。这些修正耗热量称为围护结构附加(修正)耗热量。通常按基本耗热量的百分率进行修正。 一、朝向修正耗热量 朝向修正耗热量是考虑建筑物受太阳照射影响而对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的修正。当太阳照射建筑物时,阳光直接透过玻璃窗使室内得到热量,同时由于受阳面的围护结构较干燥,外表面和附近空气温升高,围护结构向外传递热量减少。采用的修正方法是按围护结构的不同朝向,采用不同的修正率。需要修正的耗热量等于垂直的外围护结构(门、窗、外墙及屋顶的垂直部分)的基本耗热量乘以相应的朝向修正率。 选用上述朝向修正率时,应考虑当地冬季日照率、辐射照度、建筑物使用和被遮档等情况。对于冬季日照率小于35%的地区,东南、西南和南向修正率,宜采用-10%~0%。东、西向可不修正。 二、风力附加耗热量 风力附加耗热量是考虑室外风速变化而对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的修正。在计算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时,外表面换热系数是对应风速约为4m/s 的计算值。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平均风速一般为2~3m/s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必考虑风力附加。只对建在不避风的高地、河边、海岸、旷野上的建筑物,以及城镇、厂区内特别高出的建筑物,才考虑垂直的外围护结构附加5%~10%。 三、高度附加耗热量 高度附加耗热量是考虑房屋高度对围护结构耗热量的影响而附加的耗热量。民用建筑和工业辅助建筑物(楼梯间除外)的高度附加率,当房间高度大于4m 时,每高出1m 应附加2%,但总的附加率不应大于15%。计算时应注意:高度附加率,应附加于房间各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和其它附加(修正)耗热量的总和上。%W N E S 0%~10%0%~10%0%~10% 10% ~ -15%-10% ~ -15% -15% ~ -30%-5%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的计算——D值法

第五章框架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 1.框架结构计算简图是如何确定的? 答:框架结构计算简图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框架结构忽略结构纵向和横向之间的空间联系,忽略各构件的抗扭作用,将框架结构简化为沿横方向和纵方向的平面框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进行内力和位移计算。 结构设计时一般取中间有代表性的一榀横向框架进行分析,若作用于纵向框架上的荷载各不相同,则必要时应分别进行计算。 框架结构的节点在常见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梁和柱内的纵向受力钢筋都将穿过节点或锚入节点区,这时节点应简化为刚接节点;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柱与基础的连接形式,一般也设计成固定支座,即为刚性连接。 作用于框架结构上的荷载有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两种。竖向荷载包括结构自重及楼(屋)面活荷载,一般为分布荷载,有时也有集中荷载。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一般均简化成节点水平集中力。 2.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什么方法?其基本假定与计算步骤如何? 答: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分层法。 分层法的基本假定: (1)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不考虑框架的侧移; (2)每层梁上的荷载对其他各层梁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分层法的计算步骤: (1)计算单元的确定 根据计算假定,计算时先将各层梁及其上下柱所组成的框架作为一个独立的计算单元,而按无侧移的框架进行计算(上下柱的远端均假设为固定端)。 (2)各杆件弯矩的计算 一般用结构力学中的弯矩分配法,分别计算每个单层框架中梁与柱的弯矩。 在用弯矩分配法计算各杆件的弯矩之前,应先计算各杆件在节点处的弯矩分配系数及传递系数。对底层基础处,可按原结构确定其支座形式,若为固定支座,传递系数为1/2;若为铰支座,传递系数为0。至于其余柱端,在分层计算时,假定上下柱的远端为固定端,而实际上,上下柱端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一定转角,是弹性约束端。对这一问题,可在计算分配系数时,用调整柱的线刚度来考虑支座转动影响。因此,对这类柱子的线刚度应乘一个折减系数0.9,相应的传递系数为1/3。 (3)弯矩汇总 分层计算所得的梁的弯矩即为最后的弯矩,由于每一层柱属于上、下两层,因此每一根柱的弯矩需由上、下两层计算所得的弯矩值叠加得到。 (4)不平衡弯矩的再分配 叠加后的弯矩图为原框架的近似弯矩图,由于柱为上、下两层之和,因此叠加后的弯矩图往往在框架节点处不平衡,一般相差很小,若欲进一步修正,则可将这些不平衡力矩再进行一次弯矩分配。 3.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方法主要有哪两种?着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答: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方法主要反弯点法和D值法。这两种计算方法的计算步骤相同,只是在确定各柱间剪力的分配比和确定各柱的反弯点的位置时有所区别。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计算方法

(三)建筑物耗热量指标 (1)建筑物耗热量指标应按下式计算:(1-35) 式中q H——建筑物耗热量指标,W/m2; q H·T——单位建筑面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W/m2; q INF——单位建筑面积的空气渗透耗热量,W/m2; q I·H——单位建筑面积的建筑物内部得热(包括炊事、照明、家电和人体散热),对于住宅建筑,取3.80W/m2。 (2)单位建筑面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1-36) 式中t i——全部房间平均室内计算温度,一般住宅建筑,取16o C; t e——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 εi——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 K i——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2·K),对于外墙应取其平均传热系数; F i——围护结构的面积,m2; A0——建筑面积,m2。 (3)单位建筑面积的空气渗透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1-37) 式中C p——空气比热容,取0.28W.h/(kg·K); ρ——空气密度,kg/m3,取t e条件下的值; N——换气次数,住宅建筑取0.5次/h; V——换气体积,m3。 (4)集体宿舍、招待所、旅馆、托幼建筑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应达到当地采暖住宅建筑相同的水平。 四、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建筑热工和暖通空调设计必须采取节能措施,在保证室内热环境的前提下,将采暖和空调能耗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二)术语 (1)采暖度日数(HDDl8):一年中,当某天室外日平均温度低于18o C时,将低18℃的度数乘以1天,并将此乘积累加。 (2)空调度日数(CDD26):一年中,当某天室外日平均温度高于26o C时,将高于26℃的度数乘以1天,并将此乘积累加。 (3)典型气象年(TMY):以近30年的月平均值为依据,从近10年的资料中选取一年各月接近30年的平均值作为典型气象年。由于选取的月平均值在不同的年份,资料不连续,还需要进行月间平滑处理。 (三)室内热环境和建筑节能设计指标 (1)冬季采暖室内热环境设计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卧室、起居室室内设计温度取16~18℃; 2)换气次数取1.0次/h。 (2)夏季空调室内热环境设计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卧室、起居室室内设计温度取26—28℃; 2)换气次数取1.0次/h。 五、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 (一)适用范围

建筑热工指标计算及其标准

建筑热工指标计算 及其标准 皖源集团—安徽节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2011年12月

一、适用范围 新标准(JGJ 26-95)中规范适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简称三北地区)等年日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数,一般都在90天以上,最长的满洲里达211天。这一地区习惯上称为采暖区,其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0%。新标准适用于集中采暖的新建和扩建居住建筑热工与采暖节能设计。居住建筑主要包括住宅建筑(约占92%)和集体宿舍、招待所、旅馆、托幼建筑等。集中采暖系指由分散锅炉房、小区锅炉房和城市热网等资源,通过管道向建筑物供热的采暖方式。 二、相关的热工指标计算方法的规定 1、建筑物耗热量指标计算 H H T INF I H q q q q =+- 式中: H q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2/W m ); H T q —单位建筑面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2/W m ); INF q —单位建筑面积的空气渗透耗热量(2/W m ); I H q —单位建筑面积的建筑内部得热(包括炊事、照明、家电和人体散热),住宅建筑取3.80(2/W m )。 2、单位建筑面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计算 1()()/m i c i i i i H T t t K F A q ε==-∑ 式中: i t —全部房间平均室内计算温度,一般住宅建筑取16℃;

e t —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 i ε—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取用方式详见附录1); i K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 2/m K W ,对于外墙应取其平均 传热系数(计算方法详见附录2); i F —围护结构的面积(2m )(计算方法详见附录3); 0A —建筑面积(2m )(计算方法详见附录3)。 3、单位建筑面积的空气渗透耗热量计算 ()()/i e INF t t C N V A q ρρ=- 式中: C ρ —空气比热容,取0.28/()W h kg K ; ρ—空气密度(3/kg m ),取e t 条件下的值; N —换气次数,住宅建筑取0.5(1/h ); V —换气体积(3m )(计算方法详见附录3)。 4、采暖耗煤量指标计算 1224/c H c q Z q H ηη= 式中: c q —采暖耗煤量指标(2/kg m 标准煤); H q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2/W m ) ; Z —采暖期天数(d )(采用方法详见附录4); c H —标准煤热值,取38.1410/W h kg ? ; 1η—室外管网输送效率,采取节能措施前,取0.85,采取节 能措施后,取0.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