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4—01)

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4—01)

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 2004—0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1∶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资料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与提交成果的要求及方法。

1.2 本《技术要求》是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程序、设计编写、调查实施、成果编制、质量监控、成果提交、验收与评审的主要依据。

1.3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1∶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开展其它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照。

2 引用标准GB 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T 13727—9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 10202—88 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75—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7—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文件要求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86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T 0124—94 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DZ/T 0128—94 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 0181—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3 术语与定义3.1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为调查区域地下水类型、埋藏、分布、形成条件、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区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域环境地质问题所进行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工作。

3.2 环境水文地质学 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研究自然环境中地下水与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结果,并对地下水与环境进行保护、控制和改造的学科。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岛屿及周围海域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报告评审意见的通知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岛屿及周围海域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报告评审意见的通知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岛屿及周围海域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报告评审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公布日期】2015.04.07
•【字号】苏国土资函〔2015〕263号
•【施行日期】2015.04.0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下达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岛屿及周围海域环境地质调查
与评价报告评审意见的通知
苏国土资函〔2015〕263号省地质勘查技术院:
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岛屿及周围海域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系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的2012年度子项目,由你单位承担项目实施任务。

2014年12月31日,我厅在南京组织有关专家(名单附后),对你单位提交的《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岛屿
及周围海域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报告》进行了评审。

现下达评审意见如下:
该项目完成了设计工作任务,工作质量符合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同意通过评审。

请你单位根据专家意见对成果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做好地质资料汇交工作。

附件:《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岛屿及周围海域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报告》评审意见及专家组成员名单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2015年4月7日。

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LT审查: 朱锦旗顾阿明余勤总工程师:袁晓军所长:顾阿明院长:袁晓军朱锦旗(副)报告提交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报告提交日期:2001年3月目录绪言 (1)第一章自然经济地理 (9)第一节自然地理 (9)第二节经济地理 (10)第二章地质环境背景 (20)第一节地形、地貌 (20)第二节地层 (23)第三节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 (27)第四节工程地质特征 (24)第五节水文地质特征 (30)第三章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37)第一节水土污染 (38)第二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与地下水资源衰减 (53)第三节地面沉降 (45)第四节地裂缝 (55)第五节地面塌陷 (60)第六节滑坡、崩塌、危岩 (71)第七节水土流失 (86)第八节涝渍 (89)第九节江海岸侵蚀、淤积 (91)第十节海平面上升 (87)第十一节地方病 (89)第十二节地震 (91)第十三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 (91)第十四节特殊不良岩土体的分布 (92)第四章环境地质分区评价预测 (93)第一节环境地质分区及评价原则 (93)第二节地质灾害专项评价 (97)第三节环境地质分区评价预测 (112)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27)第一节地质灾害防治方向 (127)第二节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29)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133)第一节结论 (133)第二节建议 (138)附图顺序号图号图名比例尺1 3201 江苏省环境地质图1:50万2 3202 江苏省地质灾害分布图1:50万3 3203 江苏省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分区评价图1:50万4 3204 江苏省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区预测图1:50万5 3205 江苏省环境水文地质评价预测图1:50万绪言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交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都市人口密集,国民经济建设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人民生活水平如日中天。

国土资源部发布《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docx

国土资源部发布《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docx

【发布单位】国土资源部【发布文号】【发布日期】2003-04-03【生效日期】2003-04-03【失效日期】【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国土资源部发布《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3-04-03概述2002年,国土资源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突出重点,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妥善处理国土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积极提供资源保障和管理服务。

国土资源对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国土资源宏观调控体系在逐步完善。

土地利用规划全面实施,启动了新一轮修编试点工作。

全国省级矿产资源规划批复实施,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已经开展。

国土规划试点启动。

国土资源市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土地市场建设全面推进,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取得进展。

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治理整顿取得阶段性成果。

国务院发布《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为全面实现地质资料统一管理,保障汇交人合法权益做了规范。

国土资源大调查取得新进展。

国土资源法制建设不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执法监察工作得到加强。

国务院批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以三峡库区和汛期为重点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到加强。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展开。

国土资源科技和信息化工作迈出新步伐,各项基础业务工作得到加强。

海洋、测绘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土地资源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种的耕地为12593万公顷,园地1079万公顷,林地23072万公顷,牧草地26352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65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10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08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5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

与2001年相比,耕地减少1.32%,林地增加0.67%,牧草地减少0.1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1.30%。

建设用地净增加40.9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9.65万公顷。

生态退耕面积142.55万公顷。

浅谈全国各省区域地质志1:50万数字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设计及建立空间数据库

浅谈全国各省区域地质志1:50万数字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设计及建立空间数据库

浅谈全国各省区域地质志1:50万数字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设计及建立空间数据库胡红霞;孙喜庆【摘要】文章扼要介绍了国土资源大调查所取得的地质矿产丰硕科技成果.充分利用了新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及各省最新出版的行政区划图反映当前现势情况.阐述了新一代1:5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信息,数字化的途径,探讨了地质图件编图建立数据库等.【期刊名称】《吉林地质》【年(卷),期】2018(037)004【总页数】3页(P92-94)【关键词】区域地质志;地理地图编绘;建立空间数据库【作者】胡红霞;孙喜庆【作者单位】吉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所,吉林长春 130022;吉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所,吉林长春 1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85.10 引言全国第一代《区域地质志》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

针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取得的各项科技丰硕成果。

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再次启动具有特色新一代全国区域地质志编纂,旨在将过去几十年来取得的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和集成,使之系统化、数字化、理论化、共享化,实现了人类由必然王国不断地走向自由王国,由宏观世界不断地走向微观世界。

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1 区域地质志1:50万数字地质图编绘理论基础近20余年来国土资源大调查,资源开发、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划中全面展示和反映了调查成果。

国家针对大中比例尺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各类专题研究成果的综合研究、专题科研成果、高等院校等最新成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

以MAPGIS作为输入数据、矢量化、编辑、建库及运行基础平台,采用相关数据库模型以及统一的系统库。

利用基础性监测成果,1∶25万、1∶50万、1∶94万、1∶100万,及各省的行政区划图的空间数据信息、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反映当前现势性情况,以及先进的地质编图、制图技术、综合研究与编图相结合,以第一代各省(市、自治区)地质志、1∶50万和1∶100万全国数字地质图及数据库等为基础,建立了全国各省(区)编制的新一代数字地质图。

江苏省国土资源工程工程师资格条件(试行).doc

江苏省国土资源工程工程师资格条件(试行).doc

江苏省国土资源工程工程师资格条件(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资格标准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最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将新技术应用于工作实践;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独立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疑难的技术问题,业绩较显著,取得具有一定价值的科技成果,或在技术创新,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中取得一定效果;发表、出版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著作;有指导助理工程师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在事业、企业单位及各行业中从事国土资源工程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

根据国土资源行业专业技术工作的特点,国土资源工程设地质矿产专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专业,岩土工程专业,探矿专业,物化探与遥感专业,地质实验测试(选矿)专业,采矿专业,测绘专业,土地专业9个评审专业。

9个评审专业具体适用范围为:(一)地质矿产专业。

适用于从事综合性或专题性区域地质调查或矿产地质调查;对陆地或海洋中的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及能源矿产进行勘查评价;对地质基本理论、基础地质、地理问题、应用地质问题等领域的应用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开发、质量检查监督、科技信息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专业。

适用于从事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与勘查、地下水勘查与评价、地下水水源地勘查、矿山(区)水文地质勘查;地下热水、卤水、矿泉水等资源勘查评价;区域工程地质评价、矿山(区)工程地质、工程建设场地及其建筑物、构筑物(如水库、公路、铁路,港口、桥梁、电站、机场、地下工程等)勘查,以及市政建设工程勘查;环境地质(含矿山环境)或工程地质勘查、设计、监测、治理,地下水动态及污染监测和地质灾害等的调查、评估、监测与防治,以及复原工程质量检查监督、技术开发、技术管理、科技信息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三)岩土工程专业。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1∶5万区域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1∶5万区域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5.野外工作技术要求5.1地质矿产填图技术要求5.1.1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是提高测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地质特征,大致查明成矿条件,发现新矿(化)点,为物化探异常解释、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圈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5.1.2基本要求(1)应充分收集、分析、应用区内已有的地、物、化、遥、矿产资料。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1:2.5万遥感解译成果、遥感影像图,提高研究程度和工作效率。

(2)地质矿产填图必须以野外实测为主、野外调查和室内修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地质矿产填图应充分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提高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必须采用数字填图技术。

(4)地质矿产填图方法要充分考虑区内地形、地貌、地质的综合特征及已知矿产展布特征,对成矿有利地段,要有所侧重。

对做过1:5万区调的地区,可根据区域矿产调查目的要求进行修测,修测的主要任务是实测矿产和与成矿有关的含矿层、标志层、控矿构造、矿化带、蚀变带、物化探异常区和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

对于未开展1:5万区调的地区,地质填图应达到1:5万地质简测程度。

(5)地质矿产填图尽可能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地形图为底图,其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1:5万比例尺,野外手图应为1:2.5万比例尺,无1:2.5万比例尺地形图时可使用1:5万比例尺地形图放大至1:2.5万比例尺。

使用GPS定点。

(6)地质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产出、分布、岩石类型、变质作用及矿化作用等特征。

(7)矿产研究程度:初步了解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矿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矿化类型、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石特征、矿石工业利用性能等。

5.1.3地质矿产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1)沉积岩沉积岩采用岩石地层方法填图。

基本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岩石组成、岩性、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厚度、产状、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其含(控)矿性质、时空分布变化等。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区域地质调查⽅法区域地质调查⽅法第⼀节区调现状及⽅法概述区域地质调查是指在选定地区的范围内,在充分研究和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现代地质理论和⽅法进⾏全⾯系统的综合性的地质调查研究⼯作。

这是⼀项⼗分重要的基础地质⼯作。

区调⼯作⼀般是按国际分幅的图幅进⾏的。

根据⽐例尺的⼤⼩,可分为⼩⽐例尺区调(1∶100万、1∶50万)、中⽐例尺区调(1∶20万)和⼤⽐例尺区调(1∶5万)。

同⼀地区⼀般先进⾏⼩⽐例尺区调,然后再进⾏中、⼤⽐例尺区调。

我国⼩、中⽐例尺区调除少数地区外,已基本完成,现已全⾯开展1∶5万的⼤⽐例尺区调。

⼀、国内外区调现状区域地质调查⼀直是地质领域中基础的和长期不间断开展的⼯作,受到所有国家政府和地质学家的⾼度重视,成为国家重要公益性的⼯作。

全世界各国的⼩⽐例尺(1:500万、1:250万、1:100万、1:50万)地质填图已基本完成。

发达国家中⼤⽐例尺(1∶25万、1∶20万、1∶10万、1∶6.336万、1∶5万)的地质填图,除国⼟⾯积⽐较⼤的⼏个国家以外,也⼤部分完成,部分国家正朝更⼤(1∶2.5万)⽐例尺地质填图发展。

由于地质理论的发展,⼈们对地质现象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不少发达国家开始进⾏第⼆轮、第三轮的地质填图及修编⼯作,并向社会提供了第⼆版、第三版等多版地质图及相关图件。

进⼊九⼗年代以来,各国更加重视地质填图⼯作,并设⽴“国家地质填图计划”。

如美国的国家合作填图计划、加拿⼤的国家地质科学填图计划、澳⼤利亚的国家地质科学填图计划、英国的新系列填图计划、印度的陆地地质填图计划、俄罗斯的国⼟资源调查计划。

各国填图战略也发⽣了重⼤改变,⾼度重视海域地质填图,海洋地质填图成为⼀个新领域。

我国⾃1916年前中央地质调查所成⽴以后,少数中外地质学家在我国⼀些著名⼭系,如秦岭、南岭、祁连⼭、天⼭以及云贵⾼原、青藏⾼原等地,做过⼀些零星的路线地质调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目的、任务
项目目的旨在查明全省各类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作出现状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建议,为国家制定减灾、防灾,国土开发与整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宏观决策依据;保护地质环境,减少灾害损失,促进经济建设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
主要任务有:
1、概略查明全省地质环境背景条件;
30×30
2
121-36
新沂
1997.10.09
3
120-36
连云港
1997.06.28
4
121-37
蚌埠
1997.02.11
5
120-37
淮阴
1997.10.18
6
119-37
盐城
1997.05.20
7
120-38
南京
1997.10.18
8
119-38
无锡
1997.05.04
9
118-38
上海
1998.02.09
和苏地环发[1996]044号文关于“江苏省1:50万环境地质调查设计书”的审查意见要求,将全省分为重点工作区及一般工作区(见图1),进行野外初步调查。重点工作区范围包括长江两侧地带(含苏、锡、常地区)、徐州—连云港地带,沿海地带及两淮地区共4.0万km2。野外调查主要放在重点工作区,一般工作区以资料收集为主,室内遥感解译贯穿全区。
2、环境地质调查
依据项目设计中圈定的重点工作区展开环境地质调查,一般工作区主要利用遥感解译并针对性选择部分主要灾害现象进行野外验证。调查按不同环境地质问题采用线路穿越、适当控制进行,地质灾害严重地段则采用控制范围进行深入调查。全省共完成各类地质环境调查989处,并建立调查卡片。
环境地质调查工作量汇总表
二、研究程度
自五十年代以来,省地矿及有关部门先后在省域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工作目的与精度不同,不同地区其研究程度各异。
区域地质:
自1957年以来,省地矿及有关部门先后在省域内开展了大量的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等调查研究工作,提交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及有关矿产勘查报告,编制完成江苏省域1:20万基岩地质图,1:50万构造体系图,1:50万地质图以及徐淮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江苏省域)第四纪地质研究报告等。自七十年代以来,又在苏锡常地区、扬州、连云港、徐州地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共完成了104个图幅。
表1
项目
内容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野外调查地面塌陷处 Nhomakorabea82
地面沉降、地裂缝

120
滑坡、崩塌

74
江、海岸侵蚀、淤积

53
地下水资源衰减

191
地下水污染

210
地表水污染

38
城市固、液体污染物

119
其它(水土流失、涝渍、地方病、盐渍化、地震、软土、胀缩土、城市地基开挖灾害)

101
合计

989
遥感
解译
地面塌陷、水土流失、江海岸变化、滑坡、崩塌、活动性断裂
呈树枝状或羽状
黄白色、淡黄色、浅红色
面状、斑块状
植被覆盖一般
强度
侵蚀区
影纹细碎
冲沟发育,沟谷短而密集
浅淡黄色、浅红、暗灰色
面状、带状
部分地区破坏严重,植被覆盖较差
② 盐渍土:盐渍土的TM图像普遍呈黄棕色,局部灰蓝色、浅蓝色。由海堤围起的盐田呈紫黑色,窗格状影纹结构,海堤呈白色线状条带。
2、调查全省已发生的各类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发育规律和危害并分析形成原因;
3、以产生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为基础,结合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分区,定性、半定量评价各区环境地质问题发育强度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4、编制1:50万江苏省环境地质图系;
5、提出地质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治理对策;
6、建立环境地质信息系统。
TM 图 象 资 料 一 览 表
表2
序号
像幅
编号
像幅
名称
时相
波段(μm)
分辨率(m2)
1
122-36
徐州
1997.11.01
TM1:0.45-0.52
TM2:0.52-0.60
TM3:0.63-0.69
TM4:0.76-0.92
TM5:1.55-1.75
TM6:10.4-12.5
TM7:2.08-2.35
1:50万
2
3202
江苏省地质灾害分布图
1:50万
3
3203
江苏省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分区评价图
1:50万
4
3204
江苏省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区预测图
1:50万
5
3205
江苏省环境水文地质评价预测图
1:50万

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交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都市人口密集,国民经济建设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人民生活水平如日中天。然而,随着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亦伴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如环境逐渐恶化,灾害频繁发生,生态平衡失调,不可再生资源日趋短缺,水源污染,土地瘠化等,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生命财产构成很大的威胁,直接或间接制约江苏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江 苏 省
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江 苏 省 地 质 调 查 研 究 院
二 ○ ○ 一 年 三 月
江 苏 省
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1996年5月—2001年3月
编 写 单 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
项 目 负 责:徐玉琳
报 告 编 制:徐玉琳 伍洲云 蔡则健 陶云
主要参加人员:陆美兰黄敬军 赵祥 周爱国 王文庆单卫华
该时期严格按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颁发的《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格式与图式图例标准》建设江苏省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
(二)工作方法
1、资料收集及分析研究
全面系统的收集已有地质、水工环地质、地下水动态、地表水污染以及以往各类地质灾害勘察评价等方面的资料及成果,并收集了国土、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规划资料。对收集的各种资料及成果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获取了省域内在不同环境地质条件由于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产生的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的信息。
Km2
4万
GPS测量
地面高程点

196
水样测试
常规组份、三氮、五毒、PH、F-1、Fe、SiO2、总硬度、矿化度、耗氧量

200
物探
浅地震、视电测深

328
钻探
地裂缝勘探孔
m
329.12
资料收集
地下水水位

766
资料时间1985至1997年
地下水水质

514
滑坡、崩塌

46
江岸坍塌

44
地下水开采量以及与环境地质问题密切相关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国土规划、水利、交通、自然资源分布、环境质量等。
为确保经济建设与环境和谐协调,防止各类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原地矿部于1996年初下达了《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任务,随之,江苏省地矿厅地质环境管理处下达了“苏地环境(1996)002号文‘江苏省1:50万环境地质图工作任务’的通知”,责成原江苏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编写设计,并承担全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1999年中国地调局将该项目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要求江苏地质调查研究院继续完成,任务书编号:0299132010;项目编号:J9.8;项目名称:《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工作年限1996年—2000年,工作范围包括江苏全域,面积10.26万km2。2000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又下达了全地环监发[2000]076文“关于下达2000年度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任务的通知”,要求江苏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完成,提交成果有《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江苏省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和江苏省环境地质系列图件。
4.遥感图象解译
(1)遥感、航摄图象及质量评述
本次工作采用了视域宽广、信息丰富、时效性强的陆地卫星TM、MSS两种图象以及航空相片资料。TM数据图象系美国陆地卫星1997、1998年获取,分辨率为30×30m2;MSS图像为美国Landsat4资源卫星提供,分辨率为80×80m2。主要波段为TM1、2、3、4、5、6、7,共九幅(见表2),选择了TM2、TM3、TM4、TM5、TM7为图像处理的基本波段,TM453、TM432、TM457、TM473为合成处理方案。原磁盘数据质量好,信息量丰富,无云系覆盖,图面清晰。工作使用的TM图像经放大处理,比例尺为1:20万,MSS图像比例尺为1:50万。航空资料从1954年至1986年共有三个轮次(1954、1964、1978-1986年)11个不同年代的黑白照片已覆盖全省,比例尺一般为1:2万或1:3万。以上数据能满足1:50万环境地质调查遥感解译需要。

58
3.测试、物探、钻探
为了解全省地下水水质变化以及污染现状,对省内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下部承压含水岩组地下水以及岩溶裂隙水采样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综合研究,基本掌握了全省潜水和主要开采层地下水水质演变规律和污染现状。
由于苏锡常地区地裂缝严重发育,1999年在横林、江阴开展了物探和钻探工作,基本掌握了该区地裂缝的发育分布特征。
为提高环境地质遥感解译的质量,针对项目特点,结合常规调查资料和野外现场验证进行解译。解译内容主要为水土流失、盐渍土、江海岸坍塌、滑崩、地面塌陷、活动断裂、采石场等。解译以TM数据图像为主,点状及线状环境地质问题结合MSS图像以及航片解译。
(2)解译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