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前入路颈椎围手术期功能锻炼
颈椎前路椎体融合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颈椎前路椎体融合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作者:杨雁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总结50例颈椎前路椎体间融合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经验。
方法:手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充分准备,介绍颈椎手术和椎间融合器的知识,指导患者呼吸系统功能锻炼,唤醒试验练习,颈托的佩戴方;手术后加强体位护理、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及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正确的康复锻炼及出院指导等。
结果:50 例颈椎前路椎体融合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未发生并发症,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
结论:做好手术全过程的护理,尤其是加强术后护理,对巩固手术疗效和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关键词】颈椎病;椎间融合器;椎体融合术;围手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45-01前言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者可致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高位截瘫,对生活和工作均造成很大影响。
颈椎椎体融合术作为治疗颈椎病的一种经典技术,在解除病变节段椎间盘压迫的同时,使邻近节段的椎体合二为一,保证了脊柱的稳定性,治疗效果良好。
我院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颈椎椎体融合术50例,早期临床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30例。
女20例,年龄35—55(4.1+·8.7)岁。
55例慢性起病,病史1—10(5.3+-9.6)年;5例因外伤导致急性颈椎间盘脱出。
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不完全截瘫伴大小便功能障碍3例。
1.2 手术方法:简介在全麻下取仰卧位,C臂X线机透视定位使颈椎目标间隙处于一条直线上,以病变为中心,经颈前入路显露椎体前方。
常规切除椎间组织,注意勿损伤上下终板。
用中心定位器、角度测量器等辅助定位,选用适宜椎间融合器假体置入并在假体前方置引流管一根接负压瓶并分层缝合。
1.3 结果:术后随访6—48个月,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
治疗颈椎的锻炼

治疗颈椎的锻炼
治疗颈椎的10种锻炼方法包括有打羽毛球、游泳、看天空、扩胸运动、向后转头、跳广场舞、左右耸肩、打篮球、颈部拉伸、抚项触背等。
1、打羽毛球:打羽毛球的时候眼睛追随羽毛球轨迹,可以有效运动颈部的肌肉以及韧带,有效缓解肌肉及韧带的紧张感或紧绷感。
2、游泳:颈椎病患者在游泳过程中需要经常将头部抬起进行呼吸,有利于维持颈椎正常的曲度。
3、看天空:在仰头看天空的时候,会拉伸颈部的肌肉以及韧带,增加颈部肌肉韧带的弹性,达到锻炼的作用。
4、扩胸运动:扩胸运动过程中也会牵拉到颈部的肌肉以及韧带组织,从而达到锻炼肌肉和韧带的目的。
5、向后转头:首先扎好马步,上身前倾后,头部向后旋转,也可以很好的锻炼颈部肌肉和韧带。
6、跳广场舞: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健身方法,该动作比较简单,可以使全身的肌肉得到有效锻炼。
7、左右耸肩:双脚分开与肩齐,双臂下垂,左右交替耸肩,对锻炼颈部肌肉也有一定帮助。
8、打篮球:打篮球是一种高强度的运动,运动过程中需要不停的旋转颈部,也能起到锻炼进步的目的。
9、颈部拉伸:左右摇摆头部,可使颈部的肌肉以及韧带得到有效的伸展,帮助肌肉和韧带恢复弹性,以改善颈椎病引起的不适症状。
10、抚项触背:一侧手臂向上屈肘触摸后背,另外一侧手臂向下屈肘触摸后背,双手可交替运动,每次重复10-20次,也能起到锻炼颈椎的目的。
颈前入路颈椎围手术期功能锻炼

77 8・
吉林医学 2 0 1 3年 2月第 3 4卷 第 4期
颈 前 入路 颈 椎 围手 术 期功 能 锻 炼
阮文斌 [ 摘 (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人 民医院 , 吉林 吉林 1 3 2 0 1 1 )
要] 目的: 探讨颈前人路颈椎手术 , 术前 、 术后 的功能锻 炼。方法 : 对 患者进 行术前 、 术后 心理 护理 , 功能锻炼 训练 。
2 功 能 训 练 的 方 法
围领 固定 , 限制颈 部活动 , 或用沙袋 固定于颈部 两侧 , 预防颈 部过度移动。尽 可能保持 头颈身 呈一直 线水平 , 当侧 卧位时 注意将头垫高与脊椎保持 同一水平 , 仰卧位时 , 头下不垫枕或 垫一薄枕 , 保持 中立位 , 颈两侧置沙袋 , 防止左右移动 , 翻身时
1 资 料 与 方 法
2 . 3 . 1 神经功能的观察与训练 : 由于手术可造成或加重脊髓 及 神经 的损伤 , 所 以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 的四肢感觉 、 运 动及 发音等变化 , 根据病 情 可嘱 患者握 拳 抬腿 、 1 0 : / 2 h , 连续 2
天。
2 . 3 . 2 体位训练 : ①脊 椎 内 固定 术后脊 椎稳 定者 , 术后 第 2 天可下床活动。起床活动时 , 必须戴 紧颈 围领 , 由仰 卧位变为 侧卧位 , 再慢慢坐起 , 不得直 接坐起或 过猛 , 以免加重 或引起 脊髓神经的损伤 。躺下时与起床步骤相反 L 2 】 。下床前先带上 脊围在床边 坐一会。无头晕 等不适再 下床 , 第 1次下床 时要 有人在旁扶持 , 防晕厥 或摔倒等意外发 生 , 下 床可在室内稍活
保持头颈躯干一条直线 , 采 用轴型滚 动方式 翻身 。卧床 4~ 6 周后可戴围领起 床活动, 不宜过早 。 2 . 3 . 3 加强呼吸系统训练 : 颈椎术后 1周为水 肿期 , 应特别 注意患者的呼吸系统情 况 , 嘱患者深 呼吸及 时分段 咳出呼 吸
骨科手术后功能锻炼(1)

骨科手术后功能锻炼(1)一、概述骨科手术后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功能锻炼主要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以下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骨科手术后的功能锻炼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关节活动度训练1. 关节活动度训练的意义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预防关节僵硬、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提高关节功能。
2. 训练方法(1)主动关节活动:术后第一天开始,患者可根据自身疼痛程度进行主动关节活动,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
(2)被动关节活动:术后第二天开始,家属或医护人员协助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
(3)关节活动器:术后第三天开始,使用关节活动器进行关节活动,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
3. 注意事项(1)活动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劳累。
(2)活动过程中如出现疼痛加重,应立即停止。
(3)保持关节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避免突然大幅度活动。
三、肌肉力量训练1. 肌肉力量训练的意义肌肉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稳定性,预防关节损伤。
2. 训练方法(1)等长收缩: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等长收缩训练,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
(2)等张收缩:术后第二天开始,进行等张收缩训练,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
(3)抗阻训练:术后第三天开始,进行抗阻训练,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
3. 注意事项(1)训练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劳累。
(2)保持正确的训练姿势,避免关节损伤。
(3)训练过程中如出现疼痛加重,应立即停止。
四、平衡训练1. 平衡训练的意义平衡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预防跌倒,降低骨折风险。
2. 训练方法(1)静态平衡训练: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静态平衡训练,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
(2)动态平衡训练:术后第二天开始,进行动态平衡训练,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
(3)功能性平衡训练:术后第三天开始,进行功能性平衡训练,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上颈椎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告 之病 人及 家属 不 能 随 意 更 换 操 作 者 , 换 操 作 者 前 , 定 更 一
要 经 过 腹 透 护 士 的培 训 考 核 合 格 后 才 能 执 行 腹 透 操作 , 调 强
能遵 守 护 士 的指 导 ; 药 依 从 性 差 , 能 遵 医嘱 服 降 压 药 、 用 不 降
对其进行康复指导等 。从 而避免不依从性 , 确保透析的充分 性, 降低腹膜 炎等并发 症 的发 生率 , 定程度 上改善 腹膜透 一
析 患 者 的临 床 预 后 。
【 考文献】 参
[ ] 刘鹏飞 , 1 王宜芝 , 孙玉梅, 腹膜透析病人 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 等.
效能的相关 睦 分析 []中华护理杂志, 0 , ( ) 1 67 J. 2 64 7 : 5. 1. 0 1 6
用 于慢 性 疾 病 管 理 的 有 效 方 式 之 一 … 。如 避 免 透 析 管 污 染 的手 法 , 流 袋 的 位 置 低 于 腹 腔 , 析 间 消 毒 时 要 关 闭 门 窗 , 引 透 碘伏 帽不 能 复 用 , 析 液 流 入 、 出 不 畅 、 浊 , 析 管 口 出 透 流 混 透 现异 常处 理 等 。教 会 患 者 掌 握 管 理 容 量 的 方 法 : 确 监 测 血 正
查、 心超 、 片 等 ; 了解 患 者 生 活 质 量 , 受 病 人 心 理 咨 询 , 胸 并 接
3 1 积极 治 疗 原 发 病 为 糖 尿 病 肾 病 患 者进 行个 体化 治疗 .
与护理 , 以便有效地将血糖 、 、 血压 血脂等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3 2 进行术 前评估 除 常规的指 征检查外 , 患者 的社会 . 对 因素也要进行评估 , 年龄 、 如 文化程度 、 自理 能力 、 济承受 经 能力 等, 以防止因这些因素影响治疗 的充分性。 3 3 提 高腹透病人 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教育 是国 内外 .
颈部前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2.6.2皮瓣温度客观测试观察在室温较恒定情况下,用红外线温度仪测量肌皮瓣的温度,与其正常的皮肤温度相对比,一般相差1ħ左右,如皮瓣温度低于正常皮肤3ħ,提示动脉血栓形成;如低于2ħ 3ħ,则可能有静脉血栓形成;如术后皮瓣绝对温度一直低于30ħ,预计有血管危象发生,需及时处理或手术探查。
2.7出院指导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务人员不仅要为患者的疾病提供治疗和护理,还要为促进患者的健康提供服务及措施,教会患者有关疾病的知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同时培养患者对健康的自护能力,以提高出院后的生活质量。
因此不仅要对患者进行规范的出院指导,而且和患者保持必要的联系,建立必不可少的、多渠道的随访机制极为重要。
3小结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现代护理模式由传统的按医嘱单纯疾病护理程序逐步转化为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
实施舒适护理,体现为因人施护、因病施护、因需施护,是顺应现代护理模式转变的必然结果。
实施舒适护理与整体护理相结合不仅可以确保护理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且可以完善护患关系,转变护理服务观念,提高护理服务意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 ].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688 1691.2宋金兰,高小雁.实用骨科护理及技术[M ].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81 582.(本文编辑:王萍吉彬彬)工作单位:017000鄂尔多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李艳红: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收稿日期:2012-05-11颈部前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李艳红摘要总结了经颈部前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包括对83例颈椎骨折患者做好术前、术后各项护理措施。
颈椎手术护理常规

颈椎前路手术护理常规【术前准备】1、气管和食管推移训练:术前3-5天让患者练习用手自右向左牵拉气管、食管,以便能够耐受手术的牵引刺激。
具体方法:术前指导患者及家属用2、3、4手指指端从颈部右侧将气管、食管向左侧牵引推移,或用另一只手协助牵引,幅度必须超过中线、3-4次/日,每次持续5-10分钟,逐渐增加至每次30-40分钟,体胖颈短者则延长时间。
2、呼吸功能锻炼:(1)吹气球练习鼓劲患者一次将气球吹得尽可能大,放松5-10秒,然后重复上述动作。
每次10-15分钟,3次/天。
(2)有效咳嗽练习。
先深吸气,然后连续小声咳嗽,将痰液咳到支气管口,最后用力咳出,将痰排出。
3、皮肤准备:男性剃胡须,取髂骨者备会阴,剪头发;检查颈、胸前皮肤有无疖、肿、皮肤划伤;帮助病人洗澡更衣,剪指甲、理发。
4、牵引护理:加强巡视,保持牵引固定有效。
牵引针孔处滴酒精2/日。
5、术前常规准备:术前记录四肢肌力、感觉运动异常平面及其他症状,为术后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术前做好全面的化验和检查,床旁备好沙袋、气管切开包、氧气负压引流、急救药品等装臵。
【术后护理】1、体位: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保持颈部后伸,颈两侧各放一沙袋制动,防止出血及植骨滑出。
24小时后可用颈托固定,抬高床头10-15°以利于呼吸。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保持呼吸道通畅(1)术后将患者安臵于ICU病房,持续心电监护和吸氧(2L/min),详细记录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术后6小时每15-30分钟测一次,病情平稳后每30-60分钟测一次,连续监测12小时。
(2)每小时测尿量一次,视血容量随时调节输液滴速。
(3)重点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和有无缺氧的表现,如口唇发干、鼻翼煽动、憋气等。
3、伤口观察及护理(1)、一般术后伤口内臵负压引流管,术后当天引流液为红色血性液体,200ml量属正常情况。
(2)、术后严密观察伤口渗血及有无颈部增粗等情况,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脊柱术后功能锻炼

脊柱术后功能锻炼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一、颈椎疾病常见颈椎疾病包括颈椎损伤、颈椎病、颈椎肿瘤、手术后康复与功能锻炼有共同特点(一)、术后处理1、颈推前路手术后康复与功能锻炼(1)、术后24h应视为合并症多发期和危险期,应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脉搏、血压及神志。
注意观察病人四肢的感觉,运动有无障碍,观察病人声音有无嘶哑,面部有无异常。
(2)、严格头颈部制动,术后1周内患者应卧床,可在患者头颈两旁各放置1只沙袋,以固定头颈部,24-48h后拔除引流条,5-7天拆线,拆线后行颈围领或头颈胸石膏外固定,外固定时间在8周以上,对有些骨折脱位病人外固定可达3-6个月。
(3)、术后24-48h应给予流质饮食,观察病人吞咽与进食,情况好转后给予普通饮食。
(4)、出院前应拍片复查,出院后每2周拍片复查,以便及时了解植骨块或骨折愈合及内固定有无松动、移位等情况。
(5)、除去外固定前行四肢、肌肉、关节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6)、拆除外固定后行颈部功能锻炼(动作要领见后)2、颈椎后路康复与功能锻炼(1)、术后24h内严密观察肢体运动及感觉变化,以了解有无血肿压迫脊髓,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术后仰卧位,卧床1-2周,枕颈部用S形枕保护,以防对颈后区产生压力。
(3)、术后24-48h后拔除引流管,8-10天拆线。
(4)、术后2周可戴颈围领下床活动,做四肢、肌肉、关节功能锻炼。
(5)、外固定时间应根据手术对颈椎稳定性影响来确定,如果是融合手术,外固定12周后除去颈围领,做颈部功能锻炼。
(6)、出院前拍片,除去外固定前应拍片复查。
(7)、一般不需要取出内固定材料。
(二)、功能锻炼1、动作要领(1)、屈伸锻炼:双足分开与肩等宽,双手叉腰,抬头望天、还原、低头看地、还原,动作要求缓慢有力。
(2)、左右侧屈:向左侧屈、还原,向右侧屈、还原,缓慢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前入路颈椎围手术期功能锻炼阮文斌(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吉林吉林132011)[摘要]目的:探讨颈前入路颈椎手术,术前、术后的功能锻炼。
方法: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心理护理,功能锻炼训练。
结果: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围手术期进行有效地功能锻炼,可增加患者的康复信心,促进早日康复。
[关键词]颈前入路;围手术期;功能锻炼颈前入路颈椎手术是治疗颈椎病、颈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由于颈椎及其周围有着重要的组织结构给手术增加了危险性,术后并发症较多。
因此,做好患者的术前和术后的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地功能锻炼,使患者顺利手术,尽快恢复健康,成为护士面临的重要难题。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 2011年12月开展的颈前入路颈椎手术患者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6 57岁,平均40岁。
颈椎外伤性骨折6例,颈椎病5例。
2功能训练的方法2.1功能训练的遵循的原则2.1.1先做好心理护理,打消疑虑是有效功能训练的第一步。
心理护理:让患者了解功能练习的意义,术前的有效功能练习可减少术中出血,及降低对血压、心率的影响,让手术过程更顺利;同时能够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如:肺内感染、压疮。
尽早恢复感觉、运动功能。
2.1.2根据病情制定功能训练计划:①健康教育指导到位,将健康教育贯穿于功能训练全过程,不仅增长患者对疾病的康复知识。
而且增进了护患之间沟通。
功能训练指导做到讲解语言通俗易懂,动作要领重点突出,指导示范到位。
②功能练习要保质保量:保证练习的幅度要到位,练习的次数要在一定范围内逐日增加,不能随意增减。
③以患者主观感受为参考,循序渐进。
粗暴方式的功能练习会造成肌肉、皮肤甚至神经、骨骼的伤害。
2.2术前功能训练2.2.1呼吸功能训练:进行咳嗽及呼吸训练,指导患者深呼吸,分段有效排痰,做增强胸部肌肉的训练。
2.2.2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是颈前路手术最重要的准备[1]。
指导患者自己将气管持续向非切口侧推移过颈部中线。
一般在术前3 5d进行,开始坚持10 20min/次,6 8次/d,以后延长至40 60min/次,3 5次/d。
提拉气管训练应循序渐进,注意勿损伤皮肤。
2.2.3床上大小便训练:让患者克服心理因素,排便习惯因素造成的不适应床上排便预防便秘。
顺时针在脐周针方向进行按摩。
排便时屈膝协助用力,呼气防止发生生命体征改变。
2.2.4体位训练:仰卧位训练适用于颈前路手术。
2.3术后功能训练2.3.1神经功能的观察与训练:由于手术可造成或加重脊髓及神经的损伤,所以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四肢感觉、运动及发音等变化,根据病情可嘱患者握拳抬腿、1次/2h,连续2天。
2.3.2体位训练:①脊椎内固定术后脊椎稳定者,术后第2天可下床活动。
起床活动时,必须戴紧颈围领,由仰卧位变为侧卧位,再慢慢坐起,不得直接坐起或过猛,以免加重或引起脊髓神经的损伤。
躺下时与起床步骤相反[2]。
下床前先带上脊围在床边坐一会。
无头晕等不适再下床,第1次下床时要有人在旁扶持,防晕厥或摔倒等意外发生,下床可在室内稍活动。
②颈椎术后植骨者或稳定受影响者术后必须卧床,立即围领固定,限制颈部活动,或用沙袋固定于颈部两侧,预防颈部过度移动。
尽可能保持头颈身呈一直线水平,当侧卧位时注意将头垫高与脊椎保持同一水平,仰卧位时,头下不垫枕或垫一薄枕,保持中立位,颈两侧置沙袋,防止左右移动,翻身时保持头颈躯干一条直线,采用轴型滚动方式翻身。
卧床4 6周后可戴围领起床活动,不宜过早。
2.3.3加强呼吸系统训练:颈椎术后1周为水肿期,应特别注意患者的呼吸系统情况,嘱患者深呼吸及时分段咳出呼吸道内分泌物,协助患者翻身、拍背,1次/1 2h以利痰液排出。
2.3.4饮食训练:颈前路手术术后初期,每天进行吞咽训练,无呛咳方可嘱患者多饮冰冷流食,以减少咽喉部水肿、出血,术后1 2d改半流质饮食,一周后改进普食。
进食时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引起呛咳。
2.3.5康复训练:前路颈髓减压术的目的是尽早最大限度的恢复肢体功能,而术后康复护理,指导患者尽早进行康复锻炼是患者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点。
患者未清醒时可进行被动功能练习,如将肢体至于功能位,按摩皮肤受压处,定时更换卧位,被动屈伸各关节等。
清醒后改为主动练习,术后当天做手指、腕关节、足趾及踝关节活动;第1天可做肢体抬高、关节屈伸,3 4次/d,15 30min/次,不能主动练习者可由他人帮助进行,逐日增加,逐步独立完成。
3出院指导患者术后1周拆线,2周左右颈部围领固定出院,嘱患者出院后仍要颈部围领固定3个月,控制颈部活动。
围领解除前需先行适应训练,先在睡觉时取下,以后改为间断使用围领,直至解除。
按计划自觉行四肢功能锻炼,出院后定期复查[3]。
4小结颈椎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尽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
护士在围手术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功能练习。
经随访患者功能恢复良好能够正常工作,生活可自理,无并发症发生。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使其最快速度回归社会。
6参考文献[1]张风清,方军.颈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气管推移训练的指导[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88-89.[2]郭彩花.颈前路颈椎手术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0):2733-2735.[3]刘瑞华.颈椎前路手术92例护理及健康指导[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1):110.[收稿日期:2012-06-21编校:梁丽梅]疑难静脉小儿选择内踝前上方大隐静脉穿刺采血的效果观察蓝秀花(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医院妇产科,广西都安530700)[摘要]目的:探讨疑难静脉小儿静脉采血的方法,提高小儿静脉采血的成功率,采出满意的血标本,以保证检验结果。
方法:将在门诊采血室采血的120例疑难静脉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
观察组选择患儿内踝前上方大隐静脉穿刺采血;对照组选择患儿肘正中静脉穿刺采血。
对两组患者全程抽血时间、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家长满意度进行比较评价。
结果:观察组的全程抽血时间、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家长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结论:疑难静脉小儿选择内踝前上方大隐静脉穿刺采血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快速采集所需血量,明显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疑难静脉;静脉采血;小儿疑难静脉小儿即手背部浅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等部位用肉眼无法看清血管者,如何快速准确地选择好静脉,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护士的工作效率,确保一次抽取所需血量,提高家长满意度。
我院门诊采血室2008年12月 2010年6月对120例疑难静脉小儿选择内踝前上方大隐静脉穿刺采血与选择肘正中静脉穿刺采血的效果进行了观察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2月 2010年6月在我院门诊采血室采血的患儿120例,均为疑难静脉,即患儿肥胖血管充盈欠佳在解剖位置上有血管分布的部位用肉眼无法看到血管者。
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6d 3岁,平均16个月。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材料:选用一次性止血带,穿刺用具采用江西洪达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7号采血针,一次性真空采血管。
1.3方法1.3.1操作方法:观察组选择患儿内踝前上方大隐静脉,穿刺前与患儿家长做好沟通,取得其同意和认可后常规消毒皮肤,扎上止血带,按常规方法进行静脉穿刺采血。
对照组选择患儿肘正中静脉,其他操作方法同观察组。
两种方法采血量相同均为4ml。
以上两种操作方法均由同一个操作技术熟练的主管护师执行,全程抽血时间记录、穿刺一次成功率记录及家长满意度记录由护士长负责。
1.3.2观察项目:①全程抽血时间,从选择血管开始至抽取所需血量所需时间。
②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穿刺一次即能抽出所需血量。
③家长满意度。
1.4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静脉穿刺采血的效果比较:观察组采血所需时间(161.13ʃ28.92)s,对照组采血所需时间(219.47ʃ72.50)s。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P<0.01)。
观察组采血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
2.2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比较:观察组一次采血成功52例,一次成功率87%。
对照组一次采血成功39例,一次成功率6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P<0.01)。
观察组一次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3两家长满意度的比较:观察组家长满意56例,满意度93%;对照组家长满意37例,满意度62%。
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5,P<0.01)。
观察组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3.1全程采血时间:难静脉患者由于血管不显露不易触及,系上止血带后肉眼观静脉仍不清楚,采血者仅凭手触摸的主观感觉难以一次穿刺成功,而抽血时间延长会发生溶血和凝血现象[1]。
大隐静脉是下肢浅静脉的主干,血流丰富,选择此处静脉穿刺采血可顺利完成采血量,避免反复寻找血管,重复穿刺导致整个采血操作过程时间的延长。
我院门诊采血室每天采血110例左右,对患儿抽血若反复穿刺耽误时间,造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