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北宋词

唐五代北宋词
唐五代北宋词

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余恕诚撰)

词于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

第一节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词的起源早期民间词早期文人词

附录一、词的起源

中国诗歌有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汉魏乐府一般是先有歌辞,后以音乐相配。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有辞。汉魏乐府所配的是清商乐,而词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乐。

北朝时随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可以统称胡乐的边地及境外音乐,陆续传入内地。胡乐以音域宽广的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能形成曲折多变的曲调。它同时配有鼓类与板类节奏乐器,予听众以鲜明的节拍感受。后来逐渐与汉乐想渗透融合,形成了包含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乐、外族乐等多种因素,有歌有舞包罗万象的隋唐燕乐。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兴盛,燕乐日渐兴盛,满足着日常娱乐的需要。有乐有曲,一般也就相应地需要与之相配的歌辞。词正是在燕乐的这种需求下产生。但宫廷用的大曲虽属燕乐,却因规模过大难于入词。孳生出词曲的主要是短小轻便的杂曲小唱。其中大量转变为词调的是教坊曲。唐五代所用词调,总共一百八十调左右,半数皆可见于《教坊记》的曲名表中。

此外,除了以词配燕乐中的杂曲小唱,另一种是选择齐言的五七言诗配乐,因所配乐调也是俗乐,所以也是燕乐的一种。不同的只是先有词后有乐。在配乐演唱中又杂以泛声、和声,后逐渐填为实字,于是也成为长短句的词调,这种形式的词调在唐五代中约占十分一。

第三,词的兴起还与酒令著辞有关。盛极一时的饮宴娱乐风气,培育幷发展了精彩丰富的酒令艺术。有些歌舞化的酒令,则近于或已经成了词。今存词调中,留下了种种“令”词的名目,共一百多调。

词从孕育、萌生到词体初步建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隋代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创作呈偶发、散在的状态。到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较多诗人从事填词,这种文体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向自觉词体初步建立。当时是依曲谱直接制作文辞。

后来由于曲谱失传,或虽有曲谱而后世难得通晓,只好以前代文人传世之词作为模板,进行创作,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词谱。至此词的制作便由最初的依曲谱制词,演变为依词谱填词。词也由融诗乐歌舞为一体的综合型艺术,转变为单纯文学意义上的一种抒情诗体了。

附录二、从民间词到文人词

词于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

一、艺术精神和题材词从体制上说起源于燕乐,从创作上说起源于民间。敦煌词作者多属下层,写作时间大抵起自武则天末年,迄于五代。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比《花间集》的编定早出近三十年。敦煌词包含有从社会动乱和士商平民等各色人生的广泛的题材内容,说明它在取材上还没有和一般民歌或一般诗歌分疆划界,进入词所特有的窄而深的领域。但也因此展现了更广阔的生活画面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即使是相同的题材也不一样。如词中最普遍的妓女题材,敦煌词中也展开了文人笔下所未曾有的侧面。如:“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文人词中即不易见到这种不愿受损害、受凌辱的呼喊。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表现出重心向抒情方面转移,以及市井化,甚至艶情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经过编订,可能也经过润色的《云谣集》中,表现更为突出。

二、风格由此形成的拙朴真率的风格也和文人的雅致含蓄不同。如: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很像汉乐府《上邪》情侣的信誓而造意新奇。

三、体制敦煌词在体制上亦属粗备型体,词格宽,声辞相配要求不严,用韵方法简单,处于草创阶段。另外,敦煌词所咏内容,一般与词调大致相符,这种所谓“咏调名”的现象,与其后词在内容上离调愈来愈远不同,亦属早期词调初创时的特征。可见从题材内容、风格、体制,敦煌词多方面显示了过渡性

的特征。

词体在民间兴起后,盛中唐一些诗人以其敏感和热情开始了对新形式的尝试。隋代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创作呈偶发。

大历到贞元前后,填词的风气在文人中已相当流行了。张志和生活在江湖间,《渔父》当是民间流行的曲调,为其所用: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江南的景色和渔父的生活,都写得极其生动传神。韦应物和戴叔伦的《调笑令》反映了边塞景象: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韦应物表现民族风情,戴叔伦则表现中原人的边塞情怀,文士的情怀开始侵入词的领域。

元和以后,作词的文人更多。白刘受民间文艺熏染颇深,经常为歌者作诗填词。如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在适应曲调的要求下,把词写得这样意境完美,说明文人运用这种韵文新体裁已经得心应手,词体更显稳定了。刘禹锡的和词曰: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这词已不再咏调名本意。女性和闺阁的气质突出了,比白居易的词在意境上更加词化。透露了词在文人手中自觉而迅速演进的痕迹。这表明词体在中唐初步建立了。

第二节温庭筠及其它花间词人

《花间集》缛采轻艶的花间词风

晚唐五代衰乱,一般文化学术日形萎弱。五代十国时在西蜀和南唐形成两个词的中心。西蜀立国较早,收容了不少北方避乱文人。割据者既无统一全国的实力与雄心,又无励精图治的长远打算,君臣纵情游乐,词曲艶发,故词坛兴盛也早于南唐。

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编成《花间集》凡500首。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生活于晚唐。其余都入五代。孙光宪仕于荆南,和凝仕于后晋,其余仕于西蜀。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由于花间词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所写的是供歌筵酒席演唱的侧艶之词,自然是缛采轻艶。

附录、温韦词艺术比较

一、艺术精神随着中唐时的中兴愿望被彻底粉碎,晚唐士人科举和仕途上缺少出路,转而寄情闺阁,形成了情爱和绮艶题材的创作风气。在这种时代影响之下,出身没落贵家子弟的温庭筠成为士人中典型的浪子,长期出入秦楼楚馆。这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词作的艺术精神。他把词同南朝宫体与北里倡风结合起来,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写词主要是出于应歌娱乐的目的。韦庄词虽然也是应歌作词,但在应歌之外,着意于在词中注入个人的深情,初步把词变成了一种表达个人的抒情词。如《女冠子》回忆与情人一场难堪的离别,读之令人动容。

二、缛采轻艶、深隐含蓄的风格和清新疏朗的风格温词风格幷不单一,有境界阔大的描写,如“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也有清新疏朗之作,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州。”但就总体而言,温词主人公的活动范围一般不出闺阁,作品风貌多数表现为缛采轻艶、深隐含蓄的风格。如《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把美人一系列娇慵的动作情态和环境一一表现出来。接连给人感官和印象刺激,充分显示了缛采轻艶的风格。另一方面,它没有明白表现美人的情思,只是隐隐透露出一种空虚孤独之感。并以双双金鹧鸪暗示女主人公的孤寂情思和命运,显出深隐含蓄的抒情风格。由于温词的客观描绘,虽可能时或寓有沦落失意的苦闷,却非常隐约,只是唤起人一种深美的联想而已。

韦词也有花间词共同的轻艶的特征。如“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但韦词又常常以其清疏的笔法和显直明朗的抒情,冲淡了雕琢藻饰,从而表现出与温庭筠的缛采不同的一面。如《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

知。回忆与情人一场难堪的离别。脱口而出,用白描作直接而分明的叙写,与温庭筠深隐含蓄、意象叠密的写法不同。

韦词的抒情,同时又具有深婉低回之致。如: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开头“人人尽说”,点出“江南好”系从他人口中所出,设下伏笔。结尾“未老莫还乡”,以顺承的词气,进行翻转,反跌出“还乡须断肠”的喟叹。暗示中原战乱,有家难归之痛。外在劲直旷达,而内含曲折悲郁,增加了抒情的深度。

三、表达从应歌出发,温庭筠首先不表现抒情性,而是表现感官刺激。它用诉诸感官的密集而艶丽的词藻,描写女性及其居处环境,像一幅幅精致的仕女图,具有类似工艺品的装饰性特征。如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与温庭筠远绍齐梁、近师李贺不同,韦庄受白居易影响较深,直抒胸臆,显而易见,并且往往是从具体的情节事件展开。如: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四、地位和影响温是花间鼻祖,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韦的清新疏朗对南唐和宋初词风有所影响。

第三节李煜及其它南唐词人

冯延巳李煜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

南唐词的兴起比西蜀稍晚,君臣沉溺声色与西蜀相类,但文化修养较高,艺术趣味也相应雅一些。所以从花间词到南唐词,风气有明显的转变。

冯延巳词虽然仍以相思离别、花柳风情为题材,但不再如温庭筠侧重写女子的容貌服饰,也不如韦庄拘限于具体的情节,而是着力表现人物的心境意绪,造成多方面的启示与联想。如: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长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下笔虚括,写出一种怅然自失,无由解脱的愁苦之情。其时南唐受周、宋威胁,岌岌可危,冯延巳自身在朋党倾轧中屡遭贬斥,内心有着忧患危苦意识自属难免。这种具有典型性的、由作者整个环境遭遇以及思想性格所造成的心境,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比起花间词内涵要广阔得多。王国维说他:“堂庑特大。”他不仅开启了南唐词风,而且影响到宋代晏殊、欧阳修等词家。

南唐中主李璟词中蕴含的忧患意识比冯延巳更深: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美好之物的雕残和环境的森寒,被写得很突出。较之冯延巳所表现的恍然自失,更具庄严意味,与李煜后期的那种悲慨更为接近了。

一、艺术精神李煜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从而阅世甚浅的词人,始终保有纯真的赤子之心。在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泻,而较少有理性的节制。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也不加掩饰,后期词写亡国之痛,更是血泪至情。

二、表现广度和深度的扩大他在亡国后不曾冷静地自省,而是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通向对于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所以其言情的深广超过其它南唐词人,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故国之思,幷把亡国之痛和人事无常的悲慨融合在一起,扩展得极深极广。抒情上一任愁情奔涌,自然汇成“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景象气势,形成强大的感染力。

三、情致缠绵的风格南唐词在境界和气象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开拓,而风格上却情致缠绵。如冯延巳既为“闲情”所苦,又以无悔的口吻宣称“不辞镜里朱颜瘦”,往复盘旋,委婉尽致。李煜《乌夜啼》云:“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避实就虚,摄尽凄婉之神。又以“剪不断,理还乱”的麻丝喻愁,欲言难言,真是肠回心倒,缠绵之至。境界较为开阔而又有深厚缠绵的情致,正是南唐词的优长。

附录一、论花间南唐词异同主要是温李煜。

附录二、论西蜀南唐词异同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王兆鹏撰)

第一节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宋代立国之初的半个世纪,词幷没有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兴盛,基本上是处于停滞状态。虽然此间王禹偁、林逋的零星词作也有较强的可读性,但缺乏开拓性和独创性。直到11世纪上半叶柳永等词人先后登上词坛之后,宋词才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轨道。

词体进入晚唐五代以后,经文士的改造与加工而渐趋成熟;又经“花间鼻祖”温庭筠的创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强化,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晏殊、欧阳修的词作,主要继承的就是五代这种词风,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

晏殊虽然绝大部分作品的内容还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恨,但已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艶冶的杂质,而显得纯净雅致。他往往略去对女性容貌色相的描写,而着重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恋情。如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冯延巳词在表现“艶情”和“闲情”的同时,偶尔流露过生命有限的意识。作为太平宰相的晏殊有着多愁善感的个性,他从圆满的生活中体悟到一种不圆满,即想延长这圆满的人生而苦于人生的短暂,因而他在词中更多地表现对生命的忧思。这人生有限的忧思又常与情爱的缺失交融在一起,构成了晏殊词“情中有思”即浓情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在伤春怀人的表层意象中蕴含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夕阳”、“落花”两种流逝难返的意象,象征着年华的流逝和爱情的失落,体现出作者对时光迫促、生命有限的沉思和体悟。

晏殊的年辈较早,政治地位又显赫,欧阳修等著名词人或出其门下,或为其幕僚,因此他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与晏殊词相比,欧阳修新变的成分要多些。作为开创风气的一代文宗,他对词作也有所革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互呼应。

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仕途不像晏殊那么顺利,对人生的变幻和官场的艰险有较深的体验,因而不时地在词中流露出“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的人生感叹,显示出一种自我抒情的新的创作方向。又如: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锺。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更展现出他潇洒旷达的风神个性。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用词来表现自我情怀的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

欧阳修的日常私生活,尤其是年轻时的生活颇风流放任,因而也写了一些带“世俗之气”的艶词。如: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用通俗的语言传神地描绘出了一位多情撒娇的少妇形象,体现出一种与五代词贵族化倾向相异而接近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欧阳修词朝通俗化方向开拓的另一表现是借鉴和吸取了民歌的“定格联章”等表现手法,创作了两套分咏十二月节气的《渔家傲》“鼓子词”,这对后来苏轼用联章组词的方式来抒情纪事颇有影响;此外阳修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由此也造就了其词清新明畅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开拓词境的尝试

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如果说晏殊、欧阳修主要是着眼于词艺的提高与深化,那么,范仲淹、张先等人的贡献则主要表现在对词境的开拓。

范仲淹的军旅生活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他的人生感受,也改变了他在《苏幕遮》中所表现出的情柔语丽的词风。渔家傲描写塞外景象、艰苦孤寂的边塞生活、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为词世界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而沉鬰苍凉的风格,则成为后来豪

放词的滥觞。

张先一生流连风月,他内容幷没有超越传统的相思恨别的范围,但他从两个方面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一是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以前的文士日常交际中只用正统的诗歌来唱和赠答,词因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而只写给歌妓演唱。而张先打破了这种惯例,从而在观念上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来苏轼等人的唱和词作日渐增多,即受张先影响和启示。二是率先用题序,缘题赋词,写眼前景、身边事,使词的题材取向逐渐贴近作者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以往词作有调而无题的传统格局,也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此后苏轼等人的词大量用题序,即是直接受张先的启发。正因为如此,张先词被人视为“古今一大转移”。

另外他善于表现歌舞音乐艺术的精妙。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如“云破月来花弄影”。

王安石词已脱离了晚唐五代以来柔情软调的固定轨道,而主要是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幷进一步由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转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如金陵怀古: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通过对六朝历史兴亡的反思,表现对现实社会危机的忧虑。这些词的表现功能已由应歌娱人转向言志自娱,标志着词风正向诗风靠拢。

第三节柳永词的新变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铺叙与白描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比较

“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比较 在词坛上温庭筠和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代表作家,但他们的词各有千秋,试比较如下: ㈠温庭筠写词是把自己藏在他笔下的那些女子的后面,通过她们曲折地抒发自己的苦闷,可谓隐约。韦庄写词是写自己的风流韵事,直抒胸臆,欢乐、哀愁、相思,和盘托出,倾诉给读者,可谓显直。 ㈡温庭筠笔下的女性都是有感情的,但是她们的感情并不明显地显露出来。温庭筠对她们寄寓了同情,甚至可以说把自己的生命注入到她们身上了,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面目显示给我们看。韦庄却是一切都明白如话,他不要什么寄托,把自己的灵魂打开让读者看。 ㈢温庭筠的词富有装饰的效果,以浓艳见长;韦庄的词中在写意,以疏淡为美。 ㈣温词的美是色泽的美、装饰的美、词藻的美;韦词的美是本色的美、自然的美、意境的美。“春水碧于天”,自然、明快、爽朗、本色。韦词不是特意制作的工艺品,不是令人目眩的装潢,而是淡墨绘成的写意画。 ㈤温词的意象稠密,意象之间的中介常常被省去,因而显得紧密,一句词里包含多层意思。韦词的意象比较稀疏,意象之间基本上是连贯的,脉络比较分明,有散文的意趣。韦词常常是一句一个意思或两句合起来才表达一个意思。 ㈥温词有女性的细腻,温庭筠在写女性时,似乎是以同样身份的女性的眼光在观察她们、描绘她们,透过她们的举止和装扮,看到了她们内心的隐秘,处处流露出体贴和同情。韦庄是从男性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女性的美,带着男性的柔情。论描绘的细腻,韦不如温;论感情的温柔,温不如韦。 温韦二家各有所长,不可轩轾。他们各以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种词风,在文学史上都有贡献。当然,他们也各有所短:温词易流于涩,韦词易流于滑;温词易流于晦,韦词易流于浅;温词易流于隔,韦词易流于俗;温词味厚而易腻,韦词味淡而易泛。他们都没有达到艺术的极致。 温庭筠与韦庄花间词的不同之处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唐初宰相温彦博之裔孙。才思敏捷却因恃才傲物,讥刺权贵,生活放浪不羁,因而仕途不顺,一生大半漂泊困顿。词学史上第一位以词名家的作者,是花间词派鼻祖。现存词近330首,对唐五代文人词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温庭筠词几乎都是女性生活题材,抒情主体多为宫人、歌伎、思妇、怨女,内容多为离别相思、寂寞惆怅。确立了文人多写女性情事的“艳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 唐诗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的变换。每个阶段对它来说都具有不同意义的。唐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末五代5个阶段: (一)初唐:诗歌仍受到前六朝的影响。除了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依旧浮艳柔丽直到初唐四杰的出现才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开拓出行的面貌。可惜的是他们的创作依然带着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直到武后时期的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唐诗才开始走向自己独有的风格,摆脱以往的旧框架。与他同时而不同流派的,如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虽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在律体完成方面也贡献不少。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二)盛唐:在唐朝的鼎盛时期诗人在创作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体裁和形式的同时也开创了很多的流派。不同的流派在诗歌创作上表现了多钟头面貌的风格而让唐诗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壮观。 (i)边塞派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等(边塞诗人)。王翰、王之涣、崔颢、刘湾、张谓等。他们的边塞之作将边塞沙场奔驰、建功伟业的英雄壮志,爱国的思想和西北的奇异壮丽之色都生动的表述出来。同时也抱怨战争对夫妻、民族之间、将军和兵士之间的矛盾,反映出当时社会在战争的现实面貌。 (ii)田园派 诗人代表:孟浩然、王维、储光羲、陶渊明、谢灵运等等。这些诗歌的作品都以描写山川的自然和田园的闲适生活。通过他们的笔锋生动将壮阔的山河、有恬静的村庄和秀丽的园林灵活灵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过这些诗人中也有描写边塞的作品。如王维的边塞名篇《老将行》。所以,虽为同派同人但却又展现独自的风格和特点。 (iii)浪漫主义派

唐五代墓志铭(节选)

大中○四五 (上缺)欺。故司空相国陈公首荐于沧帅李公,辟为从事,转授试太子通事舍人,充节度巡官,由卑官登宾席,而勤敏畏慎,不懈于初。转兼监察御史,移府于郓。今之诸侯延宾府,礼贤俊,非尽能备筹谋樽俎之事,徒系官秩廪食而已。至于藩方有事,鲜能有济危纾难者。公利即推之,劳即先之,自沧洎徐,六年三徙,官丞府奏控馹骑,一岁七反,曾不惮烦,以是同僚加敬,军人饮德,其急病让夷推厚居薄有如是者。府罢,转河南府阳翟令,地广赋重,政繁民瘵,公悉条(通“调”)其利病,斥去奸豪,孜孜以决曹事,检身率下以致刑清,遂迁巴州刺史。其理也尚简肃□□□,宽以恕物,易而睦人,呜呼!官业事行,留于郡府,休德茂范,殁而益彰,以大中四年四月廿一日终于巴州之官舍,享年六十九。夫人博陵崔氏,轩冕贵族,诗礼承训,遵闺阃之范,奉组绘之勤,慕敬姜之晝哭,赋栢舟而自誓,德容雅度,光宜媲贤,万里获丧,哀而及礼。以其年十一月廿@(空缺)日归葬河南府河南县金谷乡祔于先茔礼也,小子夙奉明教,特钟慈念,敢铭茂德,用播清棼(疑为“芬”。“棼”,①阁楼的栋。②麻布。③纷乱。“芬”,①美名。②通“纷”,众多的样子。此处释为“芬”字第②意,“清芬”意为清誉,美名,高洁的品格。)。铭曰: 高门华绪,世有懿□,猗嗟淑人,光继明德。行满乡闾,政留嘉跡。□原旧里,金谷新阡,筮宅斯告,归魂九原,勒铭贞石,永閟幽泉。(周绍良藏拓本河南千唐志斋藏石) 大中○四六

(盖)失。 (志文) 唐故处士高平范府君墓志铭并序乡贡进士太原郭珝撰 范氏之先,陶唐氏之后裔,洎唐虞已降,代为侯伯,至晋霸主,始封为范氏,其间崇显,史策具载焉。府君讳义,字义。曾祖述,祖宏,父誉。公即先府君之令子也。公幼禀奇节,长怀异操,尝谓知己曰:余观人之争名,汲汲趋驰世路,及得名禄者,十无一二焉,既得之必孜孜以守,守之不至,坐见颠坠覆亡之患,何劳生营营以贻忧患乎?且衣食给足,以放逸无羁,尽其修短之分,固予之愿耳。公深琐屑荣达,高尚道德,事上尽其孝敬,抚下周其慈惠,与朋友久而益敬,不好戏弄而亲于学效,不好华饰而敦于礼乐,上下怡怡,中外睦睦,深得家肥之道也。以大中四年二月十六日寝疾,终于郓州须昌县宾德里之私第,享年七十有七,于戏!人之生世,以仁德为先,资生云用,以金帛为事,乐生之道无逾于上寿,凡此数事,公实备得之。然人之云亡,乡里殄瘁,不亦惜哉!夫人汝南费氏,德行素彰,母仪夙著,哀毁过礼,时所称叹,抚公之孤,慈爱益至。有子四人:长曰款,次隐,次持,次随,皆承公之庭训,慕习儒宗,祚胤必昌琴书不坠,实数片昆山之玉,期遍折桂林之枝,门望转清,时辈仰慕。皆茹荼毒泣血,几至灭性。生尽其养,没尽其哀,咸奉遗命,靡所有缺。有女三人:长适陇西李氏,次适清河张氏,皆盛族名士,实得嘉宾之称也,以其年十一月廿二日窆于须昌县鲁西乡望山村之西原礼也。悲夫!寒风满林,叶坠平野,丹旐徐引,輀车启行,孝嗣孝女,痛何言哉!款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 第一节宫廷音乐机构 隋唐时期为了适应宫廷音乐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建立起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体系的音乐机构,乐工达数万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属历代之冠。 太常寺是隋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由太长卿主管。属太常寺(简称太常)管辖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而属宫廷管辖的有教坊和梨园。 一、大乐署是唐代管辖雅乐和燕乐的音乐机构,且负责对女子乐工的训练与考核。它是太常寺所管辖的音乐机构之一。详见书48页。 二、鼓吹署是太常寺下属的另一音乐机构,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其规模从数百人至千人。 三、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并演出的机构,在隋代便已设立(《隋书·音乐志》)。到了唐初,在宫中设立内教坊,但归太常寺管理。到了唐开元二年(714),除宫廷内教坊外,又在宫外设立了左、右二教坊,此后宫中派教坊使管理,不再辖署太常寺。 在唐代教坊有五处:宫廷内教坊、西京的左、右教坊、东京的左、右教坊。 唐全盛时,教坊有乐工近两千人。在五处教坊中宫廷的乐工技术最为全面,宫外的左教坊善舞,右教坊善歌。 教坊中女乐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天资聪颖、才华出众的女性住宜春院,成为“内人”或“前头人; 第二类,声色技艺稍次的女乐,其身份地位低于内人,住云韶院,称为“宫人”; 第三类,曲*弹家,是由平民女子选入宫中,练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

乐器的女乐。 前前两类以歌舞擅长,常由皇帝“进点”出舞或唱歌,后一类专习乐器,有时也夹在舞队充数。 四、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机构。 法曲是一种有歌、舞、有乐器演奏的精致歌舞曲,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 唐代梨园有三个:宫廷有一处,也是最重要的梨园,有男艺人三百,女艺人数百名。第二个梨园在西京,属西京太常寺管辖的“太常梨园别教院”,演习法曲,并担任新作品排练,人数约一千人左右。第三个梨园是东京洛阳太常寺管辖的“梨园新院”,表演范围较广,约有一千五百人。 梨园创立于开元二年(714),至代宗大历十四年(779)解散,历时65年。这反映了唐代音乐有兴盛趋衰落的过程(《新唐书·礼乐志》)。 隋唐的多种音乐机构对音乐人才的选拔、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推广、音乐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宫廷音乐 隋唐时期,宫廷音乐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已达到十分繁荣的地步,重要的形式有: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法曲、大曲等等。 一、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隋唐的七、九、十部乐是隋与唐初时宴乐的分类,它们是按地区或国别分类。 隋初颁定七部乐分别为清商伎、国伎、龟(qiu)兹伎、安国伎、高丽伎、天竺伎和文康伎七部,这七部乐继承了南北朝时期一些不同地方或国家的音乐传

韦庄词全集

韦庄词全集 诉衷情诉衷情思帝乡思帝乡天仙子天仙子天仙子天仙子天仙子定西番 定西番江城子江城子上行杯上行杯酒泉子女冠子女冠子浣溪沙浣溪沙 浣溪沙浣溪沙浣溪沙归国遥归国遥归国遥菩萨蛮菩萨蛮菩萨蛮菩萨蛮 菩萨蛮谒金门谒金门谒金门清平乐清平乐清平乐清平乐清平乐清平乐 更漏子喜迁莺喜迁莺应天长应天长荷叶杯荷叶杯河传河传河传 怨王孙木兰花小重山望远行存疑词三首 诉衷情 (一) 烛烬香残帘未卷,梦初惊。 花欲谢,深夜,月胧明。(另作‘花欲榭’) 何处按歌声,轻轻。 舞衣尘暗生,负春情。 诉衷情 (二) 碧沼红芳烟雨静,倚兰桡。 垂玉佩,交带,袅纤腰。 鸳梦隔星桥,迢迢。 越罗香暗销,坠花翘。 思帝乡(一) 云髻坠,凤钗垂。 髻坠钗垂无力,枕函欹。 翡翠屏深月落,漏依依。 说尽人间天上,两心知。 思帝乡(二)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天仙子(一) 怅望前回梦里期,看花不语苦寻思; 露桃宫里小腰肢, 眉眼细,鬓云垂,惟有多情宋玉知。 天仙子(二) 深夜归来长酩酊,扶入流苏犹未醒。 醺醺酒气麝兰和。 惊睡觉,笑呵呵,长道人生能几何。 天仙子(三) 蟾彩霜华夜不分,天外鸿声枕上闻。 绣衾香冷懒重薰。 人寂寂,叶纷纷,才睡依前梦见君。 天仙子(四) 梦觉云屏依旧空,杜鹃声咽隔帘栊,玉郎薄幸去无踪。一日日,恨重重,泪界莲腮两线红。 天仙子(五) 金似衣裳玉似身,眼如秋水鬓如云,霞裙月帔一群群。来洞口,望烟分,刘阮不归春日曛。 定西番(一) 挑尽金灯红烬,人灼灼,漏迟迟,未眠时。 斜倚银屏无语,闲愁上翠眉。 闷杀梧桐残雨,滴相思。 定西番(二) (《花间集》失收此首) 芳草丛生结缕,花艳艳,雨蒙蒙,晓庭中。 塞远久无音问,愁消镜里红。 紫燕黄鹂犹生,恨何穷!

李白诗歌在唐五代时期的经典形成

2008年第2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 .22008第48卷JOURNAL OF S UN Y AT 2SE N UN I V ERSI TY Vol .48(总212期) (S OC I A L SC I E NCE E D I TI O N )General No .212   3收稿日期:2007-07-16  作者简介:张海鸥(1954-),男,河北围场人,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510275); 誉高槐(1981-),女,广东南海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广州510275)。 ① 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20页。 李白诗歌在唐五代时期的经典形成 3 张海鸥,誉高槐 摘 要:李白在世时,他的诗歌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惊奇,其雄奇、纵逸、清新的审美品质,受到特别的关 注和阐释,这是李诗成为经典的关键性开端。殷璠《河岳英灵集》最先选入李诗并准确评说其最突出的特点, 对李诗的经典进程影响很大。杜甫是李白最深至的知己,他对李白的评论皆属极富远见卓识的经典之论。中 晚唐人不断发现李诗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李诗的经典价值得到进一步确认。现存唐人编选的唐诗选本共有四 种选录李诗,共选76首,辅以一些序论评说。唐人对李白及其诗的评说更多地散见于诗歌、序跋、笔记等多种 史料中。这些信息反映了唐人对李白的审美判断和经典选择,反映了李诗逐步成为经典的微妙历程。 关键词:李白诗;唐五代;经典;形成 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8)02-0082-06 盛唐至五代时期,李白诗被逐渐传播和接受,一面进入唐诗选本,一面成为评论或传说的话题,李白和他的一批诗作逐步进入经典行列。这一时期人们对李白的选择和评说,奠定了李白接受史的基调,也反映出诗坛审美风尚的承续和变化。本文从唐诗选本和评说资料两方面对此进行考察。 一、唐诗选本对李白诗的选择 现存唐人选唐诗的选本十余种,选入李白诗的有四种:《河岳英灵集》、《唐写本唐人选唐诗》、《又玄集》、《才调集》。这四个选本分别成书于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其对李诗的选择,反映出不同时期诗坛审美风尚的变化以及李白诗歌经典化的微妙历程。 (一)盛唐选本对李白诗经典品质的发现 成书于盛唐时期的唐诗选本现存三种:《搜玉小集》、《国秀集》、《河岳英灵集》 (以下简称《英灵集》)。只有《英灵集》选入李白诗,这是最早选录李白诗的选本,成书时李白尚在世。 此书编者丹阳进士殷璠,是一位颇具慧眼的选诗家。该书自序称所选“起甲寅,终癸巳”,即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年(714-753),选入常建、李白等24人234首诗,盛唐诗坛主要诗人基本在选(但无杜甫)。殷璠还对所选诗人作了一些简明扼要的评说,从而为后人考察盛唐诗坛风貌和诗歌理念留下了颇具现场意义的珍贵史料。 《英灵集》评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 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①。作为李白同时代的人,殷璠可谓既知其人又知其诗, 他将李白放纵不羁的个性与其诗雄奇纵逸的特色相联系,强调其“奇之又奇”,绝不是浮泛空洞的评价,

古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翻译赏析

古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翻译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前言】《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时所作的五律。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注释】⑴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不遇:没有遇到。⑵吠:狗叫。⑶带露浓:挂满了露珠。⑷树深:树丛深处。⑸青霭:青色的云气。⑹倚:靠。【翻译】山泉流水声透过阵阵犬吠,桃花围着流水盛开。幽深的树丛里时而有野鹿跑过,静静的溪边午间没有钟声传来。飞泉挂在远处的碧绿山峰,野竹浮现于山间的青霭。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只好失意地在两三株松间徘徊。【赏析】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

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给人启示,也更能让人深刻理解诗人的其他诗作。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

文学常识(按年代编排)

文学常识 一、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1.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的语录体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尚“柔弱”,主张“无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其中“道”是《老子》的思想核心。 3.孟子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其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4. 庄子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5.荀子 名况,字卿,时人尊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他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6.屈原 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7.司马迁 字子长,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评价这个作品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8.贾谊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 9.班固 字孟坚,是东汉时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的作品有史书《汉书》、辞赋《二都赋》。《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10.曹操 字孟德,汉魏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四言诗上,题材全部是汉乐府诗歌,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特色。 11.陶渊明 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他为“田园诗人”。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12.范晔 字蔚宗。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张衡传》选自他的《后汉书》。《后汉书》的体例是纪传体断代史。“后汉”即东汉。 13.王羲之 字逸少,号澹斋,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14.王勃 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川》《别薛华》、《重别薛华》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山中》、《羁春》、《春游》、《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 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 王勃的文集,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 15.张若虚 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乐府旧题。 16.王维

唐五代北宋词

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余恕诚撰) 词于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 第一节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词的起源早期民间词早期文人词 附录一、词的起源 中国诗歌有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汉魏乐府一般是先有歌辞,后以音乐相配。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有辞。汉魏乐府所配的是清商乐,而词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乐。 北朝时随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可以统称胡乐的边地及境外音乐,陆续传入内地。胡乐以音域宽广的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能形成曲折多变的曲调。它同时配有鼓类与板类节奏乐器,予听众以鲜明的节拍感受。后来逐渐与汉乐想渗透融合,形成了包含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乐、外族乐等多种因素,有歌有舞包罗万象的隋唐燕乐。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兴盛,燕乐日渐兴盛,满足着日常娱乐的需要。有乐有曲,一般也就相应地需要与之相配的歌辞。词正是在燕乐的这种需求下产生。但宫廷用的大曲虽属燕乐,却因规模过大难于入词。孳生出词曲的主要是短小轻便的杂曲小唱。其中大量转变为词调的是教坊曲。唐五代所用词调,总共一百八十调左右,半数皆可见于《教坊记》的曲名表中。 此外,除了以词配燕乐中的杂曲小唱,另一种是选择齐言的五七言诗配乐,因所配乐调也是俗乐,所以也是燕乐的一种。不同的只是先有词后有乐。在配乐演唱中又杂以泛声、和声,后逐渐填为实字,于是也成为长短句的词调,这种形式的词调在唐五代中约占十分一。 第三,词的兴起还与酒令著辞有关。盛极一时的饮宴娱乐风气,培育幷发展了精彩丰富的酒令艺术。有些歌舞化的酒令,则近于或已经成了词。今存词调中,留下了种种“令”词的名目,共一百多调。 词从孕育、萌生到词体初步建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隋代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创作呈偶发、散在的状态。到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较多诗人从事填词,这种文体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向自觉词体初步建立。当时是依曲谱直接制作文辞。 后来由于曲谱失传,或虽有曲谱而后世难得通晓,只好以前代文人传世之词作为模板,进行创作,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词谱。至此词的制作便由最初的依曲谱制词,演变为依词谱填词。词也由融诗乐歌舞为一体的综合型艺术,转变为单纯文学意义上的一种抒情诗体了。 附录二、从民间词到文人词 词于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 一、艺术精神和题材词从体制上说起源于燕乐,从创作上说起源于民间。敦煌词作者多属下层,写作时间大抵起自武则天末年,迄于五代。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比《花间集》的编定早出近三十年。敦煌词包含有从社会动乱和士商平民等各色人生的广泛的题材内容,说明它在取材上还没有和一般民歌或一般诗歌分疆划界,进入词所特有的窄而深的领域。但也因此展现了更广阔的生活画面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即使是相同的题材也不一样。如词中最普遍的妓女题材,敦煌词中也展开了文人笔下所未曾有的侧面。如:“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文人词中即不易见到这种不愿受损害、受凌辱的呼喊。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表现出重心向抒情方面转移,以及市井化,甚至艶情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经过编订,可能也经过润色的《云谣集》中,表现更为突出。 二、风格由此形成的拙朴真率的风格也和文人的雅致含蓄不同。如: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很像汉乐府《上邪》情侣的信誓而造意新奇。 三、体制敦煌词在体制上亦属粗备型体,词格宽,声辞相配要求不严,用韵方法简单,处于草创阶段。另外,敦煌词所咏内容,一般与词调大致相符,这种所谓“咏调名”的现象,与其后词在内容上离调愈来愈远不同,亦属早期词调初创时的特征。可见从题材内容、风格、体制,敦煌词多方面显示了过渡性

疯狂背古诗注音版245首

疯狂背诵古诗

1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2题西林壁(宋)苏轼 3终南望雨雪(唐)祖咏 4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5望洞庭(唐)刘禹锡 6耶溪泛舟(唐)孟浩然 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9对雪(唐)高骈 10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11杂诗(唐)王维 12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13与诸子登岘山(唐)孟浩然 14赠花卿(唐)杜甫 15山中问答(唐)李白 16同崔员外秋宵寓直(唐)王维 17途次望乡(唐)孟浩然 18富贵曲(唐)郑遨 19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20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21赠妇诗(东汉)秦嘉 22画佚名 23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24白龙窟泛舟寄天台学道者(唐)常建25塞下曲(唐)卢纶 26思归莫方 27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28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 29长相思(宋)陆游 30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31山中留客(唐)张旭 32闺情(唐)孟浩然 33江上渔者(唐)范仲淹 34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35清明(唐)杜牧 36春晓(唐)孟浩然 37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38山中客访(五代)李映 3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40相思(唐)王维 41客中初夏(宋)司马光 42彩树歌(唐)陈子昂 43蚕妇(唐)杜荀鹤 44途中早发(唐)刘禹锡 罗隐 47一日复一日(唐)韩愈 48晚春(唐)韩愈 49鸳鸯篇(唐)陈子昂 50悼正弘禅师(唐)孟浩然 51别董大(唐)高适 52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53题花山寺壁(北宋)苏舜卿 54春日(南宋)朱熹 55悯农(唐)李绅 56示儿(宋)陆游 57游山村黄昏所见(明靳书 58秋浦歌(唐)李白 59夜会问答(唐)皮日休 60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61客广陵(唐)王昌龄 62点绛唇(北宋)王禹偁 63一去二三里佚名 64南乡子(五代)欧阳炯 65乌衣巷(唐)刘禹锡 66题张十一旅舍三咏井(唐)韩愈67采桑子(宋)晏殊 68过南岳入洞庭湖(唐)杜甫 69千秋节宴应制(唐)张说 70商山早行(唐)温庭筠 71又呈吴郎(唐)杜甫 72公子行(唐)贯休 73醉落魄(宋)魏了翁 74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75望天门山(唐)李白 76游悟真寺(唐)白居易 77江南春(唐)杜牧 78归园田居(晋)陶潜 79夜宿山寺(唐)李白 80愤世少年行(清)陈中 8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82鸟鸣涧(唐)王维 83晓出闻书声李玉 84望岳(唐)杜甫 85池上二绝(唐)白居易 86拜新月(唐)李端 87菊花(唐)黄巢 88冬夜(唐)白居易 89墨梅(元)王冕 90壮志少年行钟行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 唐诗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的变换。每个阶段对它来说都具有不同意义的。唐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末五代5个阶段:(一)初唐:诗歌仍受到前六朝的影响。除了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依旧浮艳柔丽直到初唐四杰的出现才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开拓出行的面貌。可惜的是他们的创作依然带着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直到武后时期的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唐诗才开始走向自己独有的风格,摆脱以往的旧框架。与他同时而不同流派的,如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虽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在律体完成方面也贡献不少。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二)盛唐:在唐朝的鼎盛时期诗人在创作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体裁和形式的同时也开创了很多的流派。不同的流派在诗歌创作上表现了多钟头面貌的风格而让唐诗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壮观。 (i)边塞派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等(边塞诗人)。王翰、王之涣、崔颢、刘湾、张谓等。他们的边塞之作将边塞沙场奔驰、建功伟业的英雄壮志,爱国的思想和西北的奇异壮丽之色都生动的表述出来。同时也抱怨战争对夫妻、民族之间、将

军和兵士之间的矛盾,反映出当时社会在战争的现实面貌。 (ii)田园派 诗人代表:孟浩然、王维、储光羲、陶渊明、谢灵运等等。这些诗歌的作品都以描写山川的自然和田园的闲适生活。通过他们的笔锋生动将壮阔的山河、有恬静的村庄和秀丽的园林灵活灵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过这些诗人中也有描写边塞的作品。如王维的边塞名篇《老将行》。所以,虽为同派同人但却又展现独自的风格和特点。 (iii)浪漫主义派 代表诗人:李白等等。李白的诗很多在他被流放时写出了当时唐朝政治、社会开始走向腐化、黑暗的抨击,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热烈追究光明的理想。通过笔力的变化极于七古杂言歌行。在诗风方面,他的诗风热情奔放、好转飘逸、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iv)现实主义派 代表诗人:杜甫、元结、顾况等等 在杜甫的诗歌里,《秋兴八首》、《北征》、《洗兵马》都展示了高度的爱国情操和热爱人民的精神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他的的乐府诗即事命题,无复依傍,古近体以时究入诗、议论入诗,使诗歌历史化各散文化,开辟了诗歌的新天地。在风格上极尽沉郁顿挫,雄浑激壮之能事,成为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课标导 航 1.了解隋唐时期封 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 制度创新、民族交融 和区域开发的新成 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 的政权更替及统治。 2.搜集部分唐诗,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角度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原因。 3.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 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隋朝兴亡 1.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统一 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建设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东都:洛阳;西都:长安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隋炀帝开凿,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 4.灭亡 (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残暴统治,劳民伤财 (2)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今江苏扬州统一、短命的王朝:秦、隋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统一: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政治统治 (1)唐太宗???? ?①措施: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房玄龄、杜如晦 魏征进谏200多次②结果: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武则天 郭沫若称赞:“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①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②结果:将唐朝统治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1)与突厥?????①贞观初年,唐军反击东突厥,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 汗国灭亡。 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③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④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2)与吐蕃???①通过和亲,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 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民族纷争基本停止。 (3)与靺鞨: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4.辽阔疆域 (1)表现: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疆域空前辽阔。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2)原因:除了中央封建王朝的强大和开明外,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诗词

陶渊明 一、静穆的隐士(假隐盛行时的真隐士) 孤独的哲人(动荡时代的思索者) 伟大的诗人(玄言诗盛行时的田园诗人) 二、徘徊于出仕归隐的原因: ①以显赫的先祖为荣,以屈事他人为耻 ②面对现实政治的矛盾 ③建立功业的理想没有破灭 ④生活的窘迫 三、陶诗之田园隐逸生活: ①田园景物的生机带来的欣喜 ②田园生活的恬淡带来的安宁 ③亲自耕种的艰辛与欢欣 ④辍耕读书对宇宙化道的体悟 ⑤邻里交往的淳朴与惬意 四、陶诗风格之恬淡自然 ①内容:田园景物、日常生活 ②手法:白描(不堆砌、不夸张) ③语言:口语(少用典、不藻饰) ④境界:景、事与情、理的交融(诗化、哲理化) ⑤景物:目之所及的农村景物 ⑥事情:亲自经历的日常生活 ⑦情感:或适意或寂寞的情怀 ⑧哲理:对于价值、生死、兴衰等终极问题 五、陶诗风格之慷慨激昂 ①人生痛苦(生之痛、死之痛)带来的哀伤 ②现实政治激起的内心波澜 ③历史人物与事件引起的感慨 六、陶渊明诗之哲思 ①隐居田园与建功立业【消解办法:一切皆空(佛教)】 ②隐居田园之寂寞与坚守节操之欢欣【消解办法:安贫乐道(儒家)】 ③面对死亡的焦虑与坦然【消解办法:委任任化(道家)】 建安文学 一、三曹特点 1、曹操 曹操诗的思想内容: ①反映汉末的乱离现实和民生疾苦,如《蒿里行》《露行》《苦寒行》 ②表现他的雄心壮志和政治理想,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对酒》这类诗歌以政 治家的气度书写了他的胸襟和抱负 ③曹操诗歌中也有一些以歌咏神仙为内容的游仙诗,如《精列》《秋胡行》 曹操诗的艺术特色:

①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②诗人的气质中流露着王者的雄霸之气 2、曹丕 曹丕对文学的贡献: ①其《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②诗歌的思想内容:游子思妇的相思离愁别恨和男女爱情;宴游和军旅生活,感事而 发的作品 ③诗歌风格:曹丕诗有文士气,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 诗歌的情感体验真挚深刻、细腻含蓄,语言清丽工致、婉转流畅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3、曹植 曹植的成就: ①或用乐府主题,或创新题 ②注重个人情怀的抒发,实现了乐府由叙事向抒情的转化 ③语言华美,使源于乐府的五言诗由质朴向华丽转化,达到文质并重的境界 ④游仙诗上承屈原《远游》,借游仙表现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游仙题材的发展过程具 有重要作用 ⑤辞赋成就在当时是最高的,代表作《洛神赋》 曹植诗的内容: 前期:対国计民生的关注;建功立业的信心和雄心;游宴 后期:备受政治压抑的苦闷和愤激;思妇怨别;英雄失意 二、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特点) 内容: 社会苦难的关注 生死问题的思索 建功立业的渴望 风格: 慷慨:感情的强度 悲凉:感情的色彩 竹林七贤: 阮籍:徘徊于入世与出世间 嵇康:毅然出世 山涛:积极入世 三、鲍照 山水诗的不同: 谢灵运山水诗:游历山水排解心中的苦闷 鲍照山水诗:通过游历山水,写山水来表现自己心中的苦闷,让人读后压抑沉闷 乐府: ①建功立业的理想 ②寒士不遇的愤懑 ③游子思妇 险俗: 险:体现在七言诗体、风格与当时不同

唐五代词中的道教文化情结

第20卷第1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07年1月V ol 20, No 1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Jan, 2007 唐五代词中的道教文化情结 晁成林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词于唐五代的初期发展中,一方面有意识地与诗体偏离而向着绮艳情的一格彰立。但同时摘要:秾 道教文化的浸润又使词具有了洗静明练的特质。本文拟对浸渍词初期发展的道家文化作一下探讨并试 图分析其滋生的原因。 关键词:全唐五代;词;道教文化;浸润;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09X(2007)01-0015-04 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词是属于可歌的合乐文学。在民间的沃土中孕育其形后初绽于唐而繁盛于宋,是晚唐赵宋的主要文学形式之一。伴随着隋唐燕乐而产生的词,最初由民间的流行经商业机构及官方机构(唐代教坊)的应用、推广逐渐被文人所注意并相袭沿用。从而成为他们一种与“言志”、“明道”的传统诗文相迥异的言情体艺术形式。文人词的创作大约始于盛唐时期,其数量在中唐时期已蔚为壮观,晚唐文人词创作渐趋繁盛。五代中更形成了词体创作中的花间词人和南唐词人的两派。特别是经过花间词人的艺术实践,词和诗在题材与社会功用方面分道扬镳的趋势已初见端倪。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1]专事言情已为词体的正宗。即使是在后世被视作豪放派的词作,其于香软绮艳的花间词的艺术经验中亦获益颇多。然笔者粗略地于全唐五代词的抒意言情中却发现了许多似与词的功能不相协步的道教文化浸染。本文拟对全唐五代词中蕴藉的道教文化情结作一下探讨。 一 词,作为隋唐时期新生的文学样式,因其易于表现男女之情而从诞生之日起便颇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进入中唐以后,倚声填词的文士渐多。晚唐五代时期的词作,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从词的演唱的规模上,其盛况大大超越了中唐以前对词的传习程度。与此相映的是,从隋唐到五代词的发展、定型的过程中,在词的创作各个环节中都无不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浸润。 首先,从词的创作主体看。唐代文化思想的兼容并蓄使得道教思想一度很是流行。而道士群体中的文人化倾向则是愈见弥彰。史载男性文人道士中摭拾词牌填词的就有晚唐的华阳真人施肩吾。其作中有借神秘的虚幻世界来表现自己超然物外、洁身自处的《步虚词》一首和托意杨柳实写烟柳女子悲惨遭遇的《杨柳枝》一首。另有晚年出家为道士的戴叔伦,其仅存的一首词《调笑令·边草》是借边地冬天荒原的景象来抒戍边老卒愁怨的难得的佳作。身为后世民间所敬奉的唐收稿日期:2006-09-13 作者简介:晁成林(1972- ),男,江苏宿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韦庄花间词的特点分析

韦庄花间词的特点分析 【全文摘要】韦庄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韦庄虽属花间派,但在抒情上,韦词与花间派代表词人温庭筠有较大区别。 (一)在抒发的感情上,与温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细致描摹女性的娇羞慵懒,代女子立言,抒发共泛的女性之情不同,韦词注重个人情感的展露,常常直接采用男性的口吻披露男性的感情,抒发自己对所钟爱的女性的爱恋和思念,抒发漂泊之感、离乱之痛、惜春之情和对已经灭亡的前唐的怀念;即使是写女性,也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去挖掘女性的内心。 (二)在抒情手段上,与温词组织繁密的意象,依靠意象来承托与暗示人物的心绪不同,在韦庄的笔下,隐约的叙事成为抒发情感的背景:词人的心灵受现实人生中某些事件的振荡,情感郁结于中而不得不发,于是作词;作词之时,词人或者将自己的情感渗透进对事件的叙述,或者在叙述事件的基础上抒发自己郁结于中的感情。 (三)在抒情风格上,温词浓艳,韦词清丽。韦庄的词,往往以白描的手法,运用明白晓畅朴素自然的语言,叙事写人,表达深藏内心的情感,有如“天然去雕饰”的出水芙蓉。更多花间词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关键词】韦庄词抒情个性 【提纲】 一、注重个人情感的展露,是韦庄词作抒情的第一个特点。⑵ (一)有别于温庭筠的代女子立言,韦庄的词常常直接采用男性的口吻披露男性的情感,这向展露个人情感迈出了第一步。 (二)韦词的情感包含一种超越字面意义的寄托,流露出词人对已经灭亡的前唐的一种怀念。这种感情具有明显的男性色彩,更是韦庄个人情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韦词所抒之情涉及面较广,是对词人情感的一种多角度多侧面的表现,不像温词集中于表现女性心理。 (四)韦词即使写的是女性,也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去展示女性内心,而有别于温词的第三人称写法。这种写法使韦庄的这类词仍具有注重个人情感展露的特质。 二、隐约的叙事为情感的抒发提供背景,同时也是抒情的一种手段,这是韦庄词作抒情的又一特点。⑸ (一)韦庄的一部分词作,常常是一首小小的叙事诗,或者像一篇短短的叙事散文,叙事就是抒情。 (二)词人还以一组词来叙述一段时间跨度较长、内容较复杂的事件,而将抒情穿插在叙事之中;相对于这些抒情的句子,词中的叙事则是抒情的基础和触发点。 (三)韦庄的词中,另有一些则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通过某种细节描写,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 三、清丽疏淡的抒情风格。⑻ (一)这种清丽疏淡以明白晓畅朴素自然的语言为根基。 (二)这种清丽疏淡风格的形成与白描手法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