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学困生的对待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随笔学困生训练方法

小学教育随笔学困生训练方法

小学教育随笔学困生训练方法小学教育随笔学困生训练方法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语言灵动,婉而多讽。

那么,什么样的随笔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小学教育随笔学困生训练方法,欢迎大家分享。

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研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1、“小目标”训练法。

学困生一般的情况都由于知识系统某项残缺,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因而教师必需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从补缺补差着手,有效的进行个别学习指导和适当补课。

采取“小目标、快反馈、速矫正”的方法,具体做法:(1)要求放低,适当补“差”。

掌握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一个“小目标”,使学困生能一次一得。

(2)实施单元达标教学,对学习本单元仍未达标的及时反馈,出现问题及时补救,不留“夹生饭”进入下单元的学习。

(3)实行分组教学,分层次提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评价,快速反馈,使不同类型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

(4)采取课堂教学、小组学习与小组指导相结合教学方式,提供学困生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2、成功激励法。

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情感障碍,一方面由于学生每次以失败者的心态去学习,学习无兴趣,消极对待。

另一方面,由于带上无形的学困生帽子,班级里的事都不能沾边,失去参与的机会。

学困生与教师与班集体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鸿沟,从而导致情感交流的中断,因而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发现学困生的特长、优点和潜能。

一旦发现就要创造条件,积极扶持,使其发展,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萌发获得成功的欲望。

其次,教师要把爱生和知生结合起来,“用爱浇灌迟开的花蕾”,以真诚的爱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打通情感障碍。

只有这样,学困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教育,去争取成功。

3、学习习惯矫正法。

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改变他们学习数学困难的比较关键的环节。

教师要耐心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对他们继续以后的学习终身受益。

我与学困生教育叙事(精选3篇)

我与学困生教育叙事(精选3篇)

我与学困生教育叙事(精选3篇)我与学困生教育叙事篇1学困生就是厌学,没有学习兴趣,不求上进,惹是生非,成绩差,纪律也差,让老师和家长伤透脑筋的学生。

每位教育工作者,都会接触过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时也会遇到不少学习上不思进取,纪律上自由涣散,态度上蛮横无理的学困生。

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大家总是赞不绝口,欣慰万分,但提及那些学习、纪律不尽如人意的学困生时,则怨声载道,怨天尤人,叫苦连天,既抱怨自己行业的错误定位,更痛恨弟子无知无德、伤天害理。

我虽然你涉入本行还不是很深,可是我也有深深地体会。

其实很多老师在抱怨这个那个的时候,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他们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好好地耐心地教育这些令人头痛的孩子。

在我班,有个孩子他就是这种在家被爸妈宠坏的孩子,从去年开始他就是一直在班级的后面,我对他一直都很头痛。

可是到了这个学期,我转变了以往的态度,我开始鼓励这个孩子,上课他虽然回答问题不正确,但是我就是要变着法子表扬他树立他的自信心。

比如他的习字册,其实是惨不忍睹的那种,可是这个学期一开始,他只要一有点小进步,我就狠狠地赞扬他,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这个孩子明显在写字方面端正了态度,有了不小的进步。

又比如他的默写,以往他的默写总是那种二三十分的成绩,可是这个学期,我通过不断鼓励他,还与其父亲经常沟通,一次一次的默写成绩告诉我,孩子对于老师火热的心还是有感觉的,他那冷冻的心正在一点一点的融化,给他自己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春天。

而我的心里更是无比喜悦,教育孩子不就是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教育下有点点滴滴的进步嘛,而我能够感受到这种收获的惊喜,真的觉得一切都已经值了。

在班级中,这样的孩子还是有少部分的,我该怎样帮助其他的孩子呢,让他们重新找回失去的自信呢,我想首先我要做的就是用我的爱用我的鼓励去帮助他们逐渐地重拾信心,自信是人前进的阶梯,说者容易,落实到行动上却是非常地艰难。

今天无意中听到一位老师说,教育孩子我只要对得起自己就好。

小学教师的教学随笔与反思7篇

小学教师的教学随笔与反思7篇

小学教师的教学随笔与反思7篇小学教师的教学随笔与反思篇1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困生”一般是指有生理缺陷、智力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原因造成在完成学习任务上有困难的学生。

从教多年,我认为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要应对的工作。

教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异常要尊重和关心“学困生”。

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往往异常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和爱护,这些学生基本上由于自卑心理严重,不敢接近教师,更没胆量向教师讨教各种问题,所以教师要选一些适宜的时间多关心他们,多对他们进行鼓励,并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从而让他们建立自信心。

经过这样,让“学困生”明白,学习有困难不要怕,要进取应对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有好转。

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要尽量多离开讲台,步入学生中间,甭总舍不得离开三尺讲台。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走下讲堂。

异常是当安排讨论问题或完成练习环节时,我所教学的班级中就有几位学生由于自控本事差,就会在哪儿玩。

就这些情景,我上课时,就尽量的离开讲台,在学生的座位之间适时走动,当发现学生开小差或玩耍时,就立刻到他们身边提醒,有时还寻找机会表扬、激励他们。

这样,使这些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常常都在关注自己,于是就慢慢努力克制自己的不好习惯了。

强化良好习惯养成。

我所教学的班级中有那么几位学生,对数学课不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不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所以对于数学作业练习来说更是感到头痛,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就算特意留他们下来做,也很难完成,他们的如此态度,对班里其他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针对这样的情景,我在班里让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让组员之间相互帮忙,促使他们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之间产生了相互督促,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注意兼顾个体差异。

针对不一样的学生,设计出各种不一样的激励的评价标准,教学时,“学困生”要到达相应的标准就可得到好的评价,作业及练习的难度也如此;对于优秀学生,我定的校准就要高一些。

小学教师教育随笔《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学困生》

小学教师教育随笔《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学困生》

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学困生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也不能少”,当我一想到这些语言时,心中不免会有点自责,我班的差生,平时对他们除了呵斥,批评之外真的用心教育了吗?为此,除了自责之外就该是行动了,于是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希望能帮助到学困生。

一:变呵斥为耐心教育。

耐心的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用爱心去唤醒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丢掉戒尺,多用语言去感化,去激励。

二:帮助树立自信。

老师上课时有意关注他们的表现,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在被别人的肯定中树立自信,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千万不要对他们在学习上的一点点错误而追究而责骂。

三:找到转变的方法,因人而异,如座位调换,得到好成绩的帮助。

多分析孩子的学情,尽可能地去帮助他。

四:个别辅导,给他们找小老师,教师分段分时个别辅导,让他们从基础入手,争取能认字,写字,读课文。

并做阶段性地评价,及时表扬有进步地孩子。

五:最大限度的争取到家长的支持,配合。

定期打电话与家长交流孩子的近况,不时请家长来校或家访与家长共尚教育孩子的策略。

总之,为了转变我班的学困生,我必须舍得花精力和时间,还得想办法,让孩子重树学习之信心,获得学习的快乐,争取早日赶上其他同
学。

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努力了就一定可以做得更好的。

学困生转化教学随笔

学困生转化教学随笔

学困生转化教学随笔转化学困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改精神,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

让每个学生都全面地发展,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考验着我们教育的责任心和能力。

这里,我结合自己转化学困生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见。

一、学困生需要教师在情感态度上给予关照作为学困生,由于成绩欠佳,因而备受外界的冷落、薄待甚至岐视,内心十分缺乏自信,有的还出现自卑和逆反心理。

在这种阴影下,学困生体验不到成功的满足和进步的喜悦,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厌学情绪始终强烈,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进而受到影响。

学困生需要教师在情感态度上给予关照。

“亲其师,信其教。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态度是相互作用的,教师对学困生关心和照顾,必然受到学困生的亲近和信任,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转化工作打好基础.二、学困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要求上降低标准教师在教学要求上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位学生,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不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

毕竟学困生的接受能力较差,要求他们同优等生一样学习以及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既不可能实现,又加深他们的“挫折感”。

因此,对于学困生的教学要求,要适当降低标准,实行分层教学的策略,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学困生重在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在作业练习的设计上要善于顾及学困生的接受能力,降低学困生作业练习的难度,让他们做简易的习题。

如在作文教学中,我要求优等生的日记100字以上,周记400字以上,而学困生的日记50字以上,周记200字以上。

当学困生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他们就会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对学习更有兴趣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所进步.衡量学困生的进步,教师不能采取优等生的评价标准,要认识到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且会有反复进退的现象.教师要让学困生自己与自己比,过去与现在比,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地鼓励。

如一个学困生上次考30分,这次考40分,这时教师不能批评这都是低分,而要表扬他经过努力进步了10分.可见,教师要客观地看待学困生与优等生存在的差距,区别对待.以促使学困生取得新的进步为预期目的。

学困生教学随笔

学困生教学随笔

学困生教学随笔学困生指的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那老师是如何教育他们的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学困生教学随笔,一起来看看。

学困生教学随笔篇1学困生一直是教师们头疼、也是最疑惑的症结。

尤其是高年级的学困生,其“困”之程度更为明显,主要为以下几方面特征:1、困之广。

从横向的角度上看,几乎门门科目都很吃力。

2、困之深。

从纵向的角度上看讲,学困生几乎每个知识体系都极其薄弱。

比如数学,学生的应用题分析能力、解题能力都很差;同时,计算能力、背诵能力都要比他人低。

3、困之顽固。

学困生是补了旧知识,落了新知识,补了新知识,旧的又忘了。

新新旧旧,步步薄弱,一旦脱节,就会全部溃散。

那么,学困生“困”的最本质原因是什么呢?可归为两方面原因:1、理解语句、题意的能力非常差。

学困生对于文字类题目十分打怵,首要问题是读不懂什么意思,然后才是题的思考方法。

所以老师们对学困生补习的第一步就是一字一句、有重点、有突出的先给学生读题,然后再对题意作进一步的“翻译”解释,最后才是思路上的导入。

所以,“翻译”题,明白题意,是学困生的首要障碍。

这就是为什么,老师给学困生讲题,学困生当场就明白,但,一旦脱离了老师的“翻译”,把有关的“白菜”题换成“萝卜”题,学困生就会困陷于“读不懂”的状态中,又迷糊了。

2、没有独立的、成熟的、自我的思维分析体系。

应当说,经过老师的点拨和帮助,几年学习下来,每个学生的思维中都会逐步形成比较独立的、适合自己的问题思考模式,这种模式日积月累,便会构建成具备学生个人特征的思考体系。

这种思考体系犹如一个“无形”的加工厂,一旦建立,学生就会依照它的“运行”规则进行有序地思考和问题解决。

而且,越是到高年级,这种体系就越成熟化、完善化、自我化。

思维体系构建的质量决定了学生不同水平的发展,决定了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分化。

因此,学困生“困”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自己独立、成熟的问题思考体系。

由于体系没有建立,所以,他们必须依赖于他人的帮助,“翻译”且“解释”问题本身和问题的深层次含义。

关于学困生的教学随笔

关于学困生的教学随笔

关于学困生的教学随笔导语: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以下是小编整理关于学困生的教学随笔,以供参考。

学困生又称差等生,就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现在称之为学困生更为科学,因为这些学生学习成绩差,但其他的方面却并不一定差。

转化学困生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人才的标准是由它的弱项决定的,升学要看总分,如果有弱科落了分就考不上好的学校。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才的标准却是由他的强项决定的,人们谋生要靠他的强项。

个高体壮的可以成为运动员,嗓子好的可以成为歌唱家,有绘画特长的可以成画家。

但学生在成为什么家之前,首先要过升学关,不同档次的学校就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

所以转化学困生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

好学生自学能力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高。

教师在他身上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教师真正作用还是体现在转化差等生上。

学困生成绩差,要转化他就要分析原因。

有的学困生成绩差,但在别的方面表现得却并不差,他们往往喜欢运动,喜欢唱歌,热爱劳动,关心他人,孝敬父母。

有的在体育、音乐、绘画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才能。

所以多元智能论认为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

事实也是这样,在一个方面表现差,却可以在另一个方面表现很突出。

瞎子的听觉发达,聋子的视觉发达,哑巴的模仿能力强。

这些特殊的才能都是在后天的训练当中获得的。

陈景润不善言辞却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沈从文参加北大的考试,数学成绩是0分,第二年他却站在了北大的讲坛上,当上了北大的文学讲师。

张弦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科,后来没做工程师却成了著名作家。

更不用说一些艺术性人才了,朱之文原是个放羊的,凭着会唱歌走电视台,全国人民认识了他。

旭日阳刚,搬砖的农民工,凭着“春晚”上一曲《春天里》红遍了大江南北。

可是我们想想,这些人凭着自己的长处出名了,但并没有人逼着他去这样做。

教学随笔一则——关注学困生

教学随笔一则——关注学困生

学 习效果不佳 , 在课堂上听 、 、 , 记 背 出了课堂却迅速 遗忘 。这样 , 学生在学英语时就产生 了难情绪 , 甚 至厌学情绪 。面对这些 问题 , 我们必须正视 , 要做 到
对 学 生 有 爱 心 、 心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心 、 心 是 耐 爱 耐
学生英语成绩 就一直 不好 。“ 生” 差 特别 差 , 即使 把
在有条 件的情 况下运 用一些 多媒体 教学 手段 , 如投 影仪及 电脑课件 等 , 这些教 学方法 的运 用不但 极大 地提高 了学 生的兴趣 , 而且 还有 利 于创设情 景 。在
这 样 的教 学 环 境 中 , 生 学 得 快 , 得 牢 , 分 发 挥 学 记 充 了 主体 性 。 英语 是一门语言 , 进行 “ 、 、 、 ” 要 听 说 读 写 四个 方 面 的大 量 训 练 , 由于 任 教 班 级 比较 多 , 困生 自然 也 学 有 一 定 数 量 , 我 一 个 人 的精 力 有 限 , 有 家 长 的 积 而 没 极 配 合 , 很 难 完 成 教 学 任 务 的 。 于 是 我 利 用 家 长 是 会 及 家 长 来 访 常 和 家 长 们 联 系 , 取 他 们 的合 作 , 争 督

个 学 生 :期 末 考 试 你 打算 考 多 少 分 呀 ? 他 很 自信 “ ”
现他们 有点 滴的进步 时 , 就要在 全班 同学面 前表扬 他们 , 使他们感 到 自己也有 比人强的地 方 , 增强他们 的 自信心 。要让学 困生体 验 成功 的喜悦 , 发其学 激
习兴 趣 。差 生 上 课 时 注 意 力 往 往 不 够 集 中 , 了延 为 长差 生 上课 专 注 的 时 间 , 课 堂 上 我 常 结 合 课 文 做 在 些 游 戏 , 点 歌 曲 , 听 录 音 , 些 有趣 的 小 故 事 等 , 教 听 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困生的对待与转化
中宁六中孙祥宗
每每上课,总有那么几个学生静静地座在教室里,对教师的启发提问毫无反应,显得漠不关心,更谈不上学习的热情。

从他们“冷漠”的表情中,其实隐藏着一种深深的期待:期待老师的关注和关心,更期待老师鼓励的眼神和爱抚的目光。

记得有一次我听化学课,我坐在最后一排一位同学的身边,老师上课时首先听写了上节课所讲的几个重要的化学方程式,我发现他一个也没有写对,并用手捂着,很不好意思地怕我看见。

课中教师的提问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积极举手发言,他却一言不发,仿佛课堂与已无关。

我问他是不是听不懂?他摇摇头。

翻开他的课本,书本上也鲜有记号。

我暗想,这可能是一位学困生。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我目瞪口呆。

当老师提出怎样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化学反应时,他在纸上画了画,很快设计出了“瓶吞鸡蛋”的实验。

我微笑着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他的脸上掠过一丝惊喜。

不少同学开始举手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他还是不敢举手发言,但却用一种期待的眼神看着老师,这是我这一节课唯一一次发现他用这样的眼神看着教师。

看得出他多么希望老师能点自己起来回来这个问题。

当老师问还有其他方案的同学请发言时,我小声地嘀咕了一句“再不举手就没机会了!”,他才犹犹豫豫地举起手,老师走过来,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转向这里,他用一种只有周围几个同学听得见的声音说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老师复述一遍后,我发现同学们怀疑的眼神中充满了敬佩。

当老师宣布他的方案最富有创新意识时,同学们用雷鸣般的掌声来祝贺他。

此后,这位同学上课听讲用心多了,学习化学的态度有了360度的转弯,化学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有时我在想,教师不应用有色眼镜来一成不变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平常我们过多地关注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爱和表现的机会,也毫不吝啬地给予了他们更多的赞美,反过来却过少地用心来发现和挖掘学困生潜在的优点和闪光点。

学困生最怕老师对他另眼看待,最怕老师和学生看不起。

一个曾经的学困生,哪怕只是一句关心、赞扬的话,都会令他充满感激,同时感到满足和自豪。

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紧紧地、时时时抓住他们凸现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进取欲望,并及时给予鼓励、强化,他们就会持之以恒地努力,不断的取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本身就是充满生机活力和个性化的教育对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用多视角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多角度全方面地评价学生,多给学生掌声和喝彩,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