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环境毒理学重点

环境毒理学重点

1,生物转运: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类似的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2生物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成为生物转化。

3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4毒性:一种物质能引起机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

5中毒:机体受到某种化学物的作用而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变。

6危险度:在一定暴露条件下化学物导致机体产生某种不良效应的概率。

7危险度可分为:归因危险度、相对危险度、可接受的危险度8 LD100,绝对致死剂量:能引起所观察个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9 LD50,半数致死剂量或致死中量,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

10 LC50,半数致死浓度,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浓度。

一般观察时间14天。

TLm,半数耐受限量或半数存活浓度,一定时间内一群水生生物50%个体能够耐受的某种环境化学物在水中的浓度。

11最小致死剂量,MLD/Ld min/LD01,指仅引起一群个体中个别个体死亡的最低剂量。

12最大耐受剂量,MTD/LD0 ,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某化学物的最高剂量。

13半数效应剂量,ED50,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某项生物学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

14最小有作用剂量,MEL,中毒阈剂量或中毒阈值,外源化学物以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在一定时间内,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损害所需的最低值。

15最大无作用剂量,MNEL,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采用目前最为灵敏的方法和观察指标,而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6效应,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机体的生物学变化。

17反应,机体与一定剂量的外援化学物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例。

18 局部毒性作用,某些环境化学物可引起机体直接接触部位的损伤。

19 全身毒性作用,环境化学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而呈现的毒性作用。

环境毒理学复习重点

环境毒理学复习重点

1、一室模型:当毒物进入机体后立即均匀的分布到所有的组织器官,并迅速达到平衡时,可将机体视为一室模型。

二室模型:二室模型将机体分为中央室和周边室,体内不能迅速分布而达到平衡的毒物,如苯、对溴磷等,迅速在中心室分布,然后经较长时间才在周边室达到平衡。

2、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循环过程中伴随着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分散、富集和污染物的形态、化学组分的变化)3、半数效应剂量 ED50:XB引起机体某项生物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4、酶的抑制与诱导:5、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积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

6、剂量-效应关系:是指不同剂量外源化学物与其在个体或群体中所引起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相关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不同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其引起的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7、半数耐受限量(TLm) TLm),也叫半数存活浓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群水生生物中50%个体能够耐受的某种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单位为mg/L。

8、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level):又称未观察到作用剂量(no observed effect level,NOEL)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level):指XB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观察到机体开始出现某种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

若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又称中毒阈剂量。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物因素,特别是化学因素对⽣物机体的损害作⽤及其机理的科学。

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利⽤毒理学⽅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和⼟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体健康产⽣有害影响及其作⽤规律的⼀门科学。

外来化合物是存在于⼈类⽣活和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机体的⼀些化学物质。

外来化合物并⾮⼈体的组成成分,也⾮⼈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且也不是维持机体正常⽣理功能和⽣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外界环境通过⼀定的环节和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机体,在机体内呈现⼀定的⽣物学作⽤。

常见的外来化合物有农⽤化学品、⼯业化学品、药物、⾷物添加剂、⽇⽤化学品、各种环境污染物及霉菌毒素等。

⼆、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的种类1.化学类:环境类激素(内分秘⼲扰物)可分3类:外源性雌激素、外源性雄激素、拟甲状腺激素。

2.物理类:医源电离辐射x、υ射线,CT等等;环境电离辐射;环境中紫外线的强化;激光与电磁辐射场等。

3 ⽣物类:细菌、病毒等。

(⼆)环境污染对机体作⽤的特点1、接触剂量⼩2、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终⽣接触3、多种污染物同时作⽤于机体4、接触⼈群的易感性差异较⼤三、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研究对象:对各种⽣物特别是对⼈体产⽣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及⽣物性污染物,其中以环境污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和任务:①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机体的损害及作⽤机理②探索污染物对⼈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③定量评定有毒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环境毒理学的作⽤和意义:环境有毒物的毒理学评价:毒性鉴定、危险度评估。

在环境监测和⼈群健康影响研究中的应⽤在制定环境卫⽣基准中的应⽤污染物处理保护地球⽣物圈包括⼈类在内的各种⽣物的⽣存和持续发展四、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法试验材料:根据研究⽬的可选⽤植物、微⽣物、⾮哺乳类动物及哺乳类动物。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doc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人体的损还作用及其机理的学科。

外源化学物通过一定的途径与人体接触并从环境中进入人体,而产生一定生物学作用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内容:一、环境毒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二、环境化学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的规律及对人体的一般毒性作用和机理。

三、环境化学物的“三致”作用。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早发现、早防治的理论、方法和措施。

第一早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一、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二、特殊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吞噬和胞饮)毒物动力学模型:线性动力学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生物性毒理学模型生物转化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后其极性和水溶性增加而容易排出,毒性降低甚至消失。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物种差异与个体差异、饮食营养状态、年龄性别等生理差异、代谢饱和状态、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

第三章毒物的概念: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可以引起设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

毒性:指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

效应:指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机体的生物学变化。

反应:指机体与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接触后呈现的某种效应并到达一定程度的比例。

化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独立、相加、增强、协同、拮抗。

联合作用的评价方法:联合作用系数(K)联合作用系数二预测半致死剂量/实测半致死剂量K>2.5表现为协同作用,K<0.4变现为拮抗作用,0.4vKv2.5表现为相加作用毒性作用机理1、干扰正常受体与配体的结合。

2、细胞膜的损伤。

3、干扰细胞内钙的稳定。

4、干扰细胞内能量的产生。

5、自由基与酯质的过氧化。

6、与大分子结合。

第四章常用的染毒的方法;经口染毒(灌胃,吞咽胶囊,饲喂)经呼吸道染毒(静式吸入毒物,动式吸入毒物)经皮肤染毒(以气液固的方式进入机体)急性毒性的评价方法实验动物(选用成年健康的实验动物,大小,雌雄各一半)染毒计量设计(了解污染物的结构,性质,分子量,纯度,杂质成分与含量,一般选10+10)观察(一般要求观察十四天并计算半数致死剂量LD50)病理学检查(对中毒死亡的动物解剖与实验结束时还存活的动物进行器官比较有无变化)LD50的计算(76页。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

一、名词解释(8*3)1.外源化学物: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认为的进入环境的化学物质,大多不是正常人体所需组成成分,也不是维持正常生命、生理功能所需的营养物质,但可以由人类生活环境通过一定缓解和途径与人体接触并进入人体,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是一类“外来生物活性物质”,因此成为外源化学物或外来化学物。

2.首过效应:物质在到达体循环之前,经肠道和肝脏时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物质量明显减少。

3.血/气分配系数:当肺泡膜两侧该气态物质动态平衡的时候,吸收量不再增加,血液内浓度与肺泡气当中的浓度之比。

4.肝肠循环及毒理学意义:部分毒物在生物转化的过程中形成结合物而被排出到胆汁中;肠内的肠菌群及葡萄糖苷酸酶可将部分结合物水解而使毒物又重新被吸收的过程。

毒理学意义:排泄减慢、生物半衰期延长、毒作用持续时间长5.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特别是水介质中蓄积某种生物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或生物学富集。

6. 表观分布容积: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分布相当于血浆最初浓度时所需的体液容积,即体内毒物量与初始血浆浓度的比值。

一般数值越大,分布越广,越易被组织吸收或与生物大分子结合,血浆浓度低。

7. 特异体质反应:一般是指由遗传所决定的特异体质对某种外源化学物的异常反应,又称特发性反应。

8. 吸入中毒的危险性指数:是指某一毒物在20℃时的饱和蒸汽浓度与半数致死浓度的比值。

指数越大,引起急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大;指数越小,引起急性吸入致死的危险性越小。

9. 每日容许摄入量:人类终身每日随食物、饮水、空气摄入外源化学物而不引起任何损害的剂量。

10. 慢性毒作用带: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慢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

比值越大,毒作用的慢性毒性危险性越大;比值越小,急性毒性危险性越大。

11. 受体: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功能性蛋白质、核酸、脂质,能够识别周围环境当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并与之结合,通过中间的信息放大系统,放大分化整合触发后继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环境毒理学复习纲要

环境毒理学复习纲要

1.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绝对致死剂量(LD100):能引起所观察的个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3. 半数致死剂量(LD50):能引起所观察的个体50%死亡的剂量。

4. 最小致死剂量(MLD、LD min、LD01):引起群体中个别死亡的最低剂量。

低于此剂量,不会出现死亡。

5. 最大耐受剂量(MTD、LD0):一个群体中不会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

6. 最小有作用剂量(MEL):也称中毒阈剂量或中毒阈值,指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在一定时间内,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MEL确切应称为最低观察到作用剂量(LOEL)或最低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LOAEL)。

●最低观察到作用剂量LOEL:观察到任何效应的最低剂量。

●最低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LOAEL:可观察到有害效应的最低剂量。

7. 最大无作用剂量(MNEL):又称NOEL或称NOAEL,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用目前最为灵敏的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8. 无可观察效应剂量(NOEL):又称未观察到作用剂量,不能观察到任何效应的最高剂量。

9. 无可观察有害效应剂量(NOAEL):又称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不能观察到有害效应的最高剂量。

10. 急性毒作用带:又称一次作用带,是指半数致死浓度(剂量)与急性阈浓度之比值。

该值与外来化合物一次作用的危害性成反比关系。

急性毒作用带越宽,说明该化合物外来引起急性致死性中毒的危害性越小。

也有作者提出的外来化合物引起致死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斜率来代表急性毒性作用带。

毒性作用的类型1. 局部毒性作用和全身毒性作用●某些环境化学物可引起机体直接接触部位的损伤,称为局部毒性作用。

●环境化学物被吸收后随血循环分布到全身而呈现的毒性作用,称为全身毒性作用。

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
(1)蓄积作用概念,亚慢性、慢性毒性概念;(2)重复剂毒性试验;(3)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目的
(4)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设计;(5)亚慢性、慢性毒性评价
六.化学致突变作用(74)
1.化学致突变作用概念()
(1)突变、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2)致突变作用与致突变物
2.DNA损伤和修复
DNA损伤和修复、突变模式
三.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1.生物转化及其反应类型
(1)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2)Ⅰ相反应及相关酶;(3)Ⅱ相反应及相关酶
2.代谢活化
(1)概念:代谢活化、终毒物;(2)代谢活化过程
3.毒物代谢的影响因素
(1)酶的诱导和诱导剂;(2)酶的抑制及其类型
四.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1.毒物因素(96)
(1)化学结构;(2)理化性质;(3)杂质
十一水环境毒理学
十二土壤毒理学
十三物理性污染毒性效应
3.表示毒性常用参数
(1)致死剂量,LD50和LD0;(2)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NOAEL);(3)观察到作用的最低剂量(LOEL)和未观察到作用的剂量(NOEL);(4)阈值;(5)安全限值和实际安全剂量
4.剂量-反应关系比较
(1)安全范围(MOS)和暴露范围(MOE);(2)毒作用带(范围)
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
目录
细目
要点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理学、毒性和毒作用
(1)毒理学、卫生毒理学;(2)概念:外源化学物、毒性、毒物、中毒;(3)毒理学研究方法;
(4)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5)毒作用分类;(6)选择毒性和靶器官;(7)生物学标志
2.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

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

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目录细目要点一.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理学、毒性和毒作用(1)毒理学、卫生毒理学;(2)概念:外源化学物、毒性、毒物、中毒;(3)毒理学研究方法;(4)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5)毒作用分类;(6)选择毒性和靶器官;(7)生物学标志2.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1)概念:剂量、效应、反应、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2)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曲线的形式及其转换3.表示毒性常用参数(1)致死剂量,LD50和LD。

;(2)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NOAEL) ;(3)观察到作用的最低剂量(LOEL)和未观察到作用的剂量(NOEL) : (4)阈值;(5)安全限值和实际安全剂量4•剂量•反应关系比较(1)安全范围(MOS)和暴露范围(MOE) ;(2)毒作用带(范围)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1.生物转运生物转运的概念和膜转运机制: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膜动转运2.吸收、分布和排泄(1)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2)分布和影响因素;(3)排泄途径和影响因素3.毒物动力学(没讲) (1)概念:毒物动力学、消除、吋-量曲线、一室开放模型、二室开放模型、非线性动力学;(2)毒物动力学主要参数三.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1 •生物转化及其反应类型(1)生物转化的概念和童义;(2) I相反应及相关酶;(3) 1[相反应及相关酶2.代谢活化(1)概念:代谢活化、终毒物;(2)代谢活化过程3.毒物代谢的影响因素(1)酶的诱导和诱导剂;(2)酶的抑制及其类型四.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1.毒物因素(1)化学结构;(2)理化性质;(3)杂质2.机体因素(1)物种、品系;(2)个体:遗传差异、性别、年龄、生理状态、营养状态和病理状态3.暴露条件(1)暴露途径、期限和频率;(2)溶剂和助溶剂;(3)交叉暴露4.环境因素(1)气温、气湿、气压;(2)季节和昼夜节律5.化学毒物联合作用(1)联合毒作用的概念和类型(举例说明);(2)联合毒作用的评价方法五、化学毒物一般毒作用1.毒性评价试验(1)实验毒理学试验的基木原则;(2)毒性评价试验的棊本目的2.急性毒作用及其评价(1)急性毒性的概念;(2)急性毒性试验H的;(3)经典急性毒性试验设计;(4)急性毒性替代试验:固定剂量法、急性毒性分级法、上■下移动法、限量试验;(5)急性毒性评价3.亚慢性、慢性毒作用及其评价(1)蓄积作用概念,亚慢性、慢性毒性概念;(2)重复剂毒性试验;(3)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H的(4)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设计;(5)亚慢性、慢性毒性评价六.化学致突变作用 1.化学致突变作用概念(1)突变、口发突变与诱发突变;(2)致突变作用与致突变物2.DNA损伤和修复DNA损伤和修复、突变模式3.化学毒物致突变类型(1)基因突变;(2)染色体畸变;(3)基因组突变(没讲)4.化学毒物致突变机制(1)以DNA为靶的突变;(2)不以DNA为靶的突变5.突变的后果(1)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2)生殖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6.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及其评价(1)致突变试验的遗传学终点和试验组合的选择;(2)遗传毒理学试验:Ames实验、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显性致死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实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彗星试验、转基因动物致突变试验七.化学致癌作用1.化学致癌作用概念化学致癌和化学致癌物2.化学致癌机制(1)化学致痈物的代谢活化,直接和间接致捕物;(2)化学致癌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癌基因学说;基因外调障碍学说;(3)化学致癌多阶段过程:启动、促进、演变;3.化学致癌物分类(1)IARC分类;(2)机制分类:遗传薄性致癌物、非遗传琏性、暂未确定遗传毒性致癌物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列举2・3个)4.化学毒物致癌性的检测(1)遗传毒理学试验和细胞恶性转化试验;(2)短期致癌试验(Ames实验);(3)长期动物致癌试验;(4)人群流行病学观察八.化学毒物生殖和发育毒作用1.生殖和发育毒性概念(1)生殖毒性;(2)发育毒性2.发育毒性及其评价(1)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2)传统致畸试验的设计和评价;(3)致畸物和发育毒物的评价;(4)发育毒性体外试验3.生殖毒性及其评价(1)生殖毒性的表现;(2)三段生殖毒性试验;(3)繁殖毒性试验:两代繁殖试验设计和评价九绪论十大气毒理学颗粒物毒性十一水环境毒理学水体富营养化十二土壤毒理学土壤污染类型十三物理性污染毒性效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的度量应九、管理毒理学1・管理垂理学槪念(1)管理垂理学槻念和范围(2)垂理学在化学物管理中的作用和(3)背理对垂理学的影响2・垂理学安全性评价心(1)ffi念:安全性、安全性评价P(2)垂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3・健鹿危险度评定(1)ffi念:危险性(度)、可接受的危险度、危险度评(2)危险度评定步骤:危害认定、危害表征、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门4・健康危险性管理和交流(1)危险性管理的报念和原则(2)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危险性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室模型:当毒物进入机体后立即均匀的分布到所有的组织器官,并迅速达到平衡时,可将机体视为一室模型。

二室模型:二室模型将机体分为中央室和周边室,体内不能迅速分布而达到平衡的毒物,如苯、对溴磷等,迅速在中心室分布,然后经较长时间才在周边室达到平衡。

2、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循环过程中伴随着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分散、富集和污染物的形态、化学组分的变化)3、半数效应剂量 ED50:XB引起机体某项生物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4、酶的抑制与诱导:5、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积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

6、剂量-效应关系:是指不同剂量外源化学物与其在个体或群体中所引起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相关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不同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其引起的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7、半数耐受限量(TLm) TLm),也叫半数存活浓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群水生生物中50%个体能够耐受的某种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单位为mg/L。

8、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level):又称未观察到作用剂量(no observed effect level,NOEL)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level):指XB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观察到机体开始出现某种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

若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又称中毒阈剂量。

9、受体学说: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地与其结合的蛋白质,与外来化合物结合,进而引发一系列识别、换能和放大过程,最后导致生物学效应。

自由基学说:进入生物体内的污染物,可以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形成各种自由基中间体,导致脂质过氧化等反应,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和死亡。

10、癌是指组织或细胞相对自主生长形成肿块并危害机体的新生物。

化学致癌作用:化学物质引起肿瘤的过程。

致畸作用: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使胚胎细胞分化和器官的形成不能正常进行,而造成器官组织上的缺陷,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形态结构异常。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引起生物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改变的作用,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叫诱变作用。

11、即发作用:毒物一经接触后,短期内引起的毒作用。

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的急性中毒。

迟发作用(delay effect):经长期接触或间隔一段时间后,才呈现的毒作用。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致敏作用所致,化合物作为一种半抗原与内源性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从而激发抗体,继而再次接触时将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可存在阈剂量。

特异性反应:一般是指遗传所决定的特异体质对某种化学物的异常反应,又称特发性反应。

12、危险性(risk):也称危险度,是指某种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能引起机体发生中毒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13、生物性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

14、人体每日容许摄入量ADI(acceptable daily intake,):人类终生每日摄入该外来化合物对人体不致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最高允许浓度(MAC):某一环境污染物可在环境中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度15、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自身物理化学性质的决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位置或形态特征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又叫污染物的环境行为(environmentalbehavior)或环境转归(environmental fate)16、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各化学物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

拮抗作用:两种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时,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毒作用强度低于各自单独作用的强度之和。

独立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化合物作用于机体,各自的作用方式、途径、受体和部位不同,彼此无影响,仅表现为各自的毒作用。

化合物的联合作用:凡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合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作用。

(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17、安全:是指某种化学物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机体不产生任何损害(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以及致癌、致畸等远期或潜在危害)安全性评价:是指通过规定的毒理学试验程序和方法以及对人群效应的观察,评价某种化学物的毒性及其潜在危害,进而提出在通常的暴露条件下该物质对人体健康是否安全以及其安全接触限量。

实际安全剂量: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暴露剂量称为实际安全剂量。

18、生物半减期:T1/2指一种毒物在体内含量或浓度减少一半所需时间。

T1/2=0.693/K可表示毒物由机体的消除速度和机体对毒物的消除能力。

一般指血浆半减期。

19、毒作用带: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源化学物危险性的指标。

常用的有急性毒作用带和慢性毒作用带。

20、靶位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达到某一浓度并足以引发一系列有害生物效应的部位。

一个或多个2、生物浓缩的研究意义、方法、测量,具有什么特性的污染物容易被生物浓缩。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高于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叫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程度用生物浓缩系数(K BCF)表示;研究污染物迁移规律与危害作用:用于阐述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一般多用来表示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浓度同在水生生物体内的浓度之间的关系。

平衡浓缩系数:生物通过吸收、吸附、吞食、排出等过程,经历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浓缩系数求生物浓缩系数的方法lgKbcf=0.54211Kow+0.124生物富集因子与什么因素相关?物质本身性质:化学性质、物理状态生物:生长、发育、大小、年龄等环境:温度、pH、光照、季节哪类污染物易生物浓缩?不易分解脂溶性较强与蛋白质或酶有较强亲和力3、化合物的联合毒作用类型的判断方法。

相加作用:多种化合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是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各化学物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拮抗作用:两种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时,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毒作用强度低于各自单独作用的强度之和独立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化合物作用于机体,各自的作用方式、途径、受体和部位不同,彼此无影响,仅表现为各自的毒作用评定:对化合物联合作用类型的评定一般采用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系数法:先求出各化合物各自的LD50值,从各化合物的联合作用是相加作用的假设出发,计算出混合物的预期LD50值,再通过实验求出实测混合物的LD50值。

联合作用系数(K)=混合物的预期LD50/混合物实测LD50。

等效应线图法:只能评定两个化合物的联合作用。

在试验条件和接触途径相同情况下分别求出受试的两种化合物的LD50及其95%可信限。

将甲化合物LD50值及95%可信限的上、下限值点在纵坐标上,将乙化合物LD50值及95%可信限的上、下限值点在横坐标上,再将两个化合物的LD50、95%可信限的上、下限剂量点相应连接,形成三条直线(LD50线、95%可信限上限线和下限线)(如图)。

此即为等效应线。

然后在相同条件下取甲、乙化合物的等毒性剂量(如各取0.5LD50剂量)制成混合物,染毒,求出LD50,以混合物LD50中甲、乙各自的实际剂量分别标注图上在此两剂量点各作垂线,以相交点位置判断联合作用类型。

4、蓄积毒性的实验方法与结果判定方法。

实验方法:(1)、蓄积系数法原理:某种化学物按一定时间间隔分次染毒,如果受试物在体内全部蓄积,在理论上某毒效应相当一次染毒剂量所产生的毒效应。

如果化合物的蓄积性越小,则多次染毒产生毒效应的剂量与—次染毒产生相同毒效应所需剂量之间的比值就越大,由此比值来判断化合物蓄积性的大小。

方法:①固定剂量法对受试动物以1/5-1/20LD50的固定剂量,每天染毒,当染毒剂量累计达5个LD50(1)以上时,若受试动物死亡数未超过半数,此时蓄积系数已大于5;若染毒过程中动物相继死亡,记下受试动物出现50%死亡时累计的染毒总剂量,计算K染毒方式:一般小动物以灌胃和腹腔注射方式动物分组:一般≥20只,一组对照,一组剂量组实验天数:最短25天,最长100天②、剂量定期递增染毒法取一组受试动物,每天染毒一次,4天为—期,每期中每日给予受试化合物的剂量相同。

开始时可按0.1LD50给予实验动物,以后每期给予剂量按等比级数递增1.5倍递增,至半数动物死亡,总剂量即为LD50(n),计算蓄积系数。

如果到20天,死亡动物仍不是半数,可停止试验,此时总剂量达5.3LD50,K值>5.3,可认为蓄积作用不明显。

其他与固定剂量法基本相同(2)20天蓄积实验法设(溶剂对照)、1/2、1/5、1/10和1/20LD50五个剂量组,每组雌雄动物各10,每天染毒,持续20天,观察停止染毒后7天内动物死亡情况。

各剂量组均无死亡,即为蓄积性不明显;如仅高剂量(1/2LD50)组有死亡,其他组均无死亡,则为弱蓄积性;如低剂量组无死亡,其他各组间死亡数有剂量反应关系时,则为中等蓄积性;如低剂量组有死亡,且有剂量反应关系,则为强蓄积性。

(3)、生物半减期法利用毒物代谢动力学原理XB在生物体内蓄积的速度与数量与吸收、消除有关,蓄积量不能无限制增加,有一定极限研究表明在等间距接触条件下,XB在体内经六个生物半减期,即可达到蓄积极限5、化合物毒作用分子机理。

污染物的毒作用机理是指污染物与生物靶分子相互作用而产生有害生物效应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过程。

毒作用的分子机理有靶位点学说、受体学说、共价结合学说、自由基学说。

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达到某一浓度并足以引发一系列有害生物效应的部位叫靶位点。

靶位点学说认为污染物常能选择性地作用于某种细胞或某一位点,或作用于多种细胞或多个位点。

靶位点的位置: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与生物体接触部位或生物转运,或生物转化过程所发生的部位。

影响因素有污染物理化性质、靶位点的生理学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