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合集下载

第2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④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第2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④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二)茎与根的维管组织的联系
茎和根是互相连续的结构,共同组成植 物体的体轴。在植物幼苗时期的茎和根相 接的部分,出现双方各自特征性结构(即 根的初生维管组织为相间排列,木质部为 外始式;茎的初生维管组织为内外相对排 列,木质部为内始式)的过渡,称为根和 茎的过渡区。
过渡区 通常很短,l —3 mm ,很少达到1cm。过 渡一般发生在胚根以 上的下胚轴的最基部 、中部或上部,终止 于子叶节上。只有在 初生结构中才能看得 清楚。
第四节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一)茎与叶的维管组织的联系
叶迹与叶隙
叶隙
叶隙 叶迹
叶迹
• 叶迹:是茎中维管束从内向外弯曲之点起, 通过皮层,到叶柄基部止的维管束片段。 • 叶隙:叶迹从茎的维管柱上分出向外弯曲后 ,维管柱上,即叶迹上方出现一个空隙,并 由薄壁组织填充的区域。
蚕豆茎的叶迹与叶隙
茎和分枝的联系
枝迹与枝隙
枝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枝隙
枝迹 枝迹
• 枝迹:茎维管柱上的分枝,通过皮层进入 枝的部分。 • 枝隙:枝迹伸出后,在它的上方留下的空 隙,而由薄壁组织填充的区域。 在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中,枝迹一 般是两个,有些植物也有一个或多个的。
菊花茎的 枝迹与枝隙
蚕豆茎的枝迹、叶迹
茎维管系统的组成和叶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叶迹和枝迹的产生,茎中的维管组织 在节部附近离合变化极为复杂,尤其在节 间短、叶密集,甚至多叶轮生和具叶鞘的 茎上,叶迹的数目更多,情况也更复杂。 因此,要很好地了解茎中维管系统必须进 一步研究茎和叶中的维管系统相互连续的 全部情况。
根茎过渡区
在过渡区: 表皮、皮层等是直接连续的。 维管组织要有一个改组和转变才能连接。 .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人类营养中的实例
在人类营养中,各种食物的摄取、消 化、吸收、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涉及多 个营养器官的相互联系。
食物摄取后经过口腔和消化道的消化 分解为小分子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 并输送到全身各器官,供给能量和营 养物质,同时将代谢废物排泄到肾脏 和肠道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人类的营养器官之间通过神经调节、 激素调节和免疫调节等机制相互联系 ,共同维持人类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状 况。
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编辑、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挖 掘关键基因和调控因子。
03
探讨营养器官间相互联系在不同植物种类、不同生长环境和不同胁迫 条件下的表现和作用机制。
04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如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 共同推动营养器官间相互联系的研究取得更大突破。
THANKS
营养器官间的信息传 递包括激素调节、化 学信号传递和物理信 号传递等。
激素调节是指植物体 内各种激素的合成和 运输,如生长素、细 胞分裂素等,这些激 素可以调节营养器官 的生长发育。
化学信号传递是指营 养器官间通过化学物 质相互传递信息,如 根系可以感知土壤中 的化学信号,并向地 上部分传递信息。
物理信号传递是指营 养器官间通过物理作 用相互传递信息,如 电信号和机械信号等。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 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随后被运输到其 他营养器官,供其进行呼吸作用和生长发育。
能量流动有助于维持植物体内能量的平衡,保 证植物的正常生理功能。
营养器官间的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是营养器官 间相互联系的高级形 式,通过信息传递, 营养器官可以相互传 递信号,以调节植物 的生长发育和应对环 境变化。
04
营养器官间相互联系的实例

《植物学》课件 第6章 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及其变态

《植物学》课件 第6章 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及其变态

第六章 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 及其变态
第一节 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

一、营养器官功能的协同性 (一)植物体内水分的吸收、输导和蒸腾

水分运输途径: 根皮层 根中柱鞘 根导管 茎导管 叶柄导管 叶脉导管 叶肉细胞 叶肉细胞间隙 孔下室 气孔 大气
土壤水 根毛
二、营养器官间结构的联系 (一)根与茎的联系 过渡区: 根和茎维管组织发生联系的区 域,在下胚轴的一定部位。
1.叶起源于茎尖周围的_________。发育成熟的叶分为 _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部分。三部分都具有的称 为_______。缺少任何一部分或两部分的叶,称为 _________。 2.叶的生长包括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三种方 式。韭葱等植物的叶被切断后,很快就能生长起来,这 是因为叶基部进行_______生长的缘故。 3.植物的叶子会自然脱落是由于叶柄基部形成__________ 所致。 4.水稻或小麦叶的外形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等部分。 5.异面叶的叶肉有___________组织和_________组织的分 化;叶脉的木质部是靠近叶表皮的________面。
(1)根状茎
地下茎 变态茎
(2)块茎
(3)鳞茎 (4)球茎 (1)匍匐茎 (2)肉质茎 (3)叶状茎 (4)茎卷须 (5)茎刺
地上茎
(一) 地下茎的变态 (1)根状茎
莲藕
(2)块茎
块根
甘薯
马铃薯

(3)鳞茎
洋葱


(4)球茎
荸荠
(二)地上茎的变态 (1)匍匐茎
草莓
(2)肉质茎

(3)叶状茎

营养器官的相互联系及其变态

营养器官的相互联系及其变态

地上茎变态
肉质茎 茎刺 茎卷须
叶状茎
地上茎的变态
茎刺 茎卷须
葫芦腋须
叶状茎 肉质茎 假叶树
小鳞茎
(二)地下茎的变态 生于地下,与根相似。变为贮藏或营养繁殖的器官,但仍保持茎的基本特征(节、节间和芽,叶一般退化成鳞片)。 1.根状茎:外形与根相似,但横向生于土壤中,有明显的节和节间,节上有退化的叶和腋芽。节上还可长出不定根。如芦苇、白茅、姜、菊芋、莲藕等。 2.块茎:马铃薯地下茎前端积累养料膨大成块茎。每一芽眼相当于茎节,芽眼内有芽,相邻两个芽眼之间称节间,块茎内部结构由外至内:周皮、皮层、外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内韧皮部及髓、双韧维管束。 3.鳞茎:由肥厚的肉质鳞叶包围的圆盘状地下茎。如:洋葱、大蒜、百合等单子叶植物都具有鳞茎。洋葱鳞茎基部有一个节间缩短的呈扁平形态的鳞茎盘,其上部中央生有顶芽,四周由鳞叶层层包裹着,鳞叶的叶腋处有腋芽。鳞茎盘下端产生不定根。 4.球茎:球状地下茎,如茡荠、慈菇、芋等,有明显的节和节间顶端有顶芽。
主干与分枝的生长相关性——顶端优势 当主干的顶芽生长活跃时,下面的腋芽往往休眠而不活动,如顶芽被摘去或受伤,腋芽就迅速萌动生长而形成侧枝。这种顶芽对腋芽的生长的抑制作用称“顶端优势”。如果树、棉花摘心,可促进果枝发育。
第二节 营养器官的变态
变态的概念
一些植物的营养器官由于长时期适应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使器官在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上发生变化,成为该种植物的遗传特性,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二)植物体内有机营养物质的制造、运输、利用和贮藏 1. 叶子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合成葡萄糖,运输时转变成蔗糖,有机物除自身利用外,大量运输到根、茎、花果、种子中。 2.运输: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的,筛管上、下贯穿于植物体内,形成连续的长途运输途径。 此外,可通过活细胞的胞间连丝,及传递细胞进行短途运输。 3.有机物运输的方向有一定规律: A:营养物质向生长中心分配,(幼嫩的新陈代谢强的器官),如茎尖、根尖、幼叶。 B:就近原则:供应临近叶的器官。离近消耗能量少。 C:同侧原则:靠叶同侧先利用。 4.有些植物具有贮藏大量有机物的能力。将叶片制造的有机物积蓄于块茎、块根、贮藏器官及结实器官中。

湖南农业大学339农业综合知识一(植物学)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湖南农业大学339农业综合知识一(植物学)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植物学
(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1. 植物细胞的基本形状、结构与功能。

2. 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 植物的组织类型、特点及其功能;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1. 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与幼苗的形成过程。

2. 根与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3. 茎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芽的概念与类型;茎的生长习性与分枝类型。

4. 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5. 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

6.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7. 营养器官的变态。

(三)植物的繁殖
1. 植物繁殖的类型。

2. 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

3. 花的形成和发育。

4. 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5. 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6. 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7.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

8. 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

(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
1. 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

2. 藻类、菌类、地衣基本特征及代表性植物。

3. 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及价值。

4. 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代表性植物特点和应用。

5. 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及代表性植物特点和应用。

6. 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纲的一般特征和常见重要科属植物的识别要点及应用。

7. 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纲的一般特征和常见重要科属植物的识别要点及应用。

第二章 植物的形态结构--营养器管内部结构上的关系

第二章 植物的形态结构--营养器管内部结构上的关系
• 茎刺(stem thorn) 荚 山楂、酸橙、皂
• 茎卷须(stem tendril) 葡萄、南瓜
• 叶状茎(phylloid) • 小鳞茎(bulbelt)
假叶树 大蒜、百合
小 鳞 茎
地下茎(subterraneous stem)
• 根状茎(rhizome) 苇
• 块茎(stem tuber) 芋 • 鳞茎(bulb) • 球茎(corm)
第二章 植物体的形态结构
• •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种子和幼苗 根 叶 茎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营养器官的变态
第五节
营养器官间的 相互联系
第五节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一、营养器官间维管组织的联系 二、营养器官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
一、营养器官间维管组织的联系
枝隙(branch gap): 枝迹伸出后,在它的 上方留下的空隙,而 由薄壁组织填充的区 域
枝迹与枝隙图解
根茎过渡区
• 在植物幼苗时期的茎和根相连的部分,出现 各自双方各自的特征的过渡(即根的初生维 管组织为间隔排列,木质部为外始式;茎的初生 维管组织为内外排列,木质部为内始式),称 为根和茎的过渡区,简称过渡区
• 发生的部位

一般发生在胚根以上的下胚轴的最基部、 中部或上部,终止与子叶节上
发生过程

先是维管柱增粗,其中的维管组织发生分 叉、转位及融合等,木质部的位置和方向 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茎中的初生维管束和 根中的韧皮部经过分化,二者连接起来, 完成过渡
二、营养器官在植物生长中的 相互影响
• 地上部与地下部关系(本固枝荣,根深叶茂) • 顶芽与腋芽关系(顶端优势) • 讨论 • 1.举例说明农、林和园艺在生产实践中, 利用地上和地下部分的辩证关系来调整和控制 植物的生长 • 2.举二例分别说明顶芽和侧芽的相互关系 在农、林和园艺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植物学第七章 营养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论述题

植物学第七章 营养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论述题

第七章营养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1基本概念(1)过渡区:根与茎维管组织发生转变的区域称为过渡区。

(2)叶迹:进入叶的维管束,从茎中分枝起穿过皮层到叶柄基部止,这一段维管束称为叶迹。

(3)叶隙:在叶迹上方,留下空隙,由薄壁组织填充,这个区域称为叶隙。

(4)枝迹:茎维管束的分枝,通过皮层进入枝的这段维管束,称为枝迹。

(5)枝隙:枝迹伸出后,在它的上方留下空隙,由薄壁组织填充的区域。

(6)主动吸水:是由于根系的代谢活动引起的植物吸水现象。

(7)根压:靠根系的生理活动吸水并使液流由根部上升的压力称为根压。

(8)吐水:完整的植物在土壊水分充足、土温较高、空气湿度大的早晨,从叶尖或叶边缘排水孔吐出水珠的现象・(9)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溢出液体的现象称为伤流。

(10)被动吸水:由于枝叶的蒸腾作用引起的根系吸水称为被动吸水。

(11)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方式从植物的表面向外界散失的过程。

(12)源:制造、输出有机物的部位或器官。

(13)库:消耗或贮藏有机物的器官。

(14)根冠比:某时期内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干重或鲜重的比值。

(15)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长出主茎,侧芽长出分枝,通常主茎顶芽生长很快,而侧枝和侧芽生长很慢,这种主茎的顶芽生长占优势而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

(16)同功器官:外形相似、功能相同,但形态学上来源不同的变态器官,称为同功器宫。

例如茎剌、叶剌和皮刺。

(17)同源器官:外形与功能郁有差别,而形态学上来源却相同的营养器官,称为同源器官。

例如茎刺、茎卷须和根状茎。

2根、茎、叶中的维管束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解: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虽髙度分工,但又密切联系,不仅根、茎、叶的皮组织系统、基本组织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它们的维管组织系统也是互相联系的。

根和茎的维管束,通过根、茎过渡区的转变,由根中的辐射维管束转变为茎中的并生外韧维管束,使根和茎中的维管束联系起来。

茎和枝条以及叶中的维管束通过茎中形成的维管束分枝,形成枝迹和叶迹,从而使茎和枝条、叶片相连。

《植物生物学》课程笔记

《植物生物学》课程笔记

《植物生物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植物细胞与组织一、植物细胞的形态和大小植物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大小。

植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有长形、球形、多角形等。

细胞大小也因种类和功能而异,一般在10-100微米之间。

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等。

1. 细胞壁:位于细胞膜外层,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等物质组成,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细胞壁的厚度和层数因植物种类和细胞类型而异。

初生细胞壁较薄,具有较大的伸展性,使细胞能够生长;次生细胞壁较厚,更加坚硬,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2. 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内侧,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具有选择性通透性,调控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膜还参与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和识别作用。

3. 细胞质: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区域,含有多种细胞器,如液泡、叶绿体、线粒体等。

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酶和营养物质,为细胞代谢提供场所。

4.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DNA,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负责调控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遗传。

细胞核由核膜、核仁、染色质等组成。

核膜上有核孔,实现核质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

5. 液泡:贮存水分、营养物质和废物,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膨压。

成熟的植物细胞通常具有一个大液泡,占据细胞体积的大部分。

液泡还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转运和信号传导。

6.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有机物质。

叶绿体含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色素,以及光合作用所需的酶。

叶绿体的形态和数量因植物种类和生态环境而异。

7. 线粒体:进行细胞呼吸,产生能量供给细胞生命活动。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含有呼吸链和三羧酸循环所需的酶。

线粒体的数量和活性与细胞的代谢强度密切相关。

三、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1. 细胞分裂:植物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有丝分裂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最终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无丝分裂过程较为简单,细胞核先延长,然后从中部缢裂成两个细胞核,最后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1 营养器官间维管组织的联系 2 营养器官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
叶隙与枝隙(填充细胞)
枝隙 叶隙
1.2 茎与根的维管组织的联系
植物体内的维管组织,从根通过下胚 轴的根茎过渡区与茎相连,再通过枝迹与 叶迹和所有侧枝相连,构成了一个连续的 维管系统。
根茎过渡区维管束结构 联系 (引自贺学礼)
A.B.C.D.分别代表四种 类型1.根维管柱的横切 面2~4.过渡区横切面 5. 茎维管柱横切面
营养器官在植物Leabharlann 长中的相互影响2.1 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相互关系 2.2 顶芽与腋芽的相互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