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青光眼的常见临床表现

合集下载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可有青光眼家族史,发病机制不明,病程进展缓慢,早期诊断困难。

主诉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常感视物模糊、眼胀、头痛等;晚期视野缩小可有行动不便,夜盲。

诊断1.临床表现高眼压下房角开放;眼压高于2.80kPa(21mmHg),24小时眼压曲线相差大于1.06kPa(8mmHg);眼底出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视盘凹陷扩大、视神经萎缩;随疾病进展出现典型视野缺损。

2.辅助检查(1)眼压测量:由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阶段眼压的改变不稳定,因此强调24小时眼压曲线的测量,为避免巩膜硬度对眼压测量的影响,建议早期诊断采用压平式眼压计进行测量。

(2)房角镜检查:房角开放,房角形态不随眼压波动而变化,可见到梳状韧带、小梁网色素增多。

(3)检眼镜检查:早期视盘改变不明显,以后杯盘比大于0.6,两眼相差超过0.2,视盘出现杯状凹陷(特点是上方或下方盘沿宽度比颞侧或鼻侧窄),盘沿切迹,血管呈屈膝状,视网膜中央动脉搏动,盘缘线状出血,视盘周边青光眼晕。

晚期青光眼凹陷加重,视盘萎缩。

(4)自动视野检查:早期多出现旁中心暗点。

还可见到鼻侧阶梯,随病程进展可出现弓形暗点。

中心视野出现暗点,周边视野可出现缩小,常在鼻上方开始,然后是鼻下方,最后是颞侧,最终可仅剩管状视野或颞侧视野。

治疗要点1.药物治疗(1)球受体阻滞剂:0.25%~0.5%噻吗洛尔、倍他洛尔(贝特舒)或左布诺洛尔(贝他根),每日2次;1%~2%卡替洛尔(美开朗),每日2次。

对于心功能不良、心脏传导阻滞、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哮喘等患者应慎用。

(2)肾上腺素类药物:0.1%地匹福林,可增加房水排出,副作用少,但在无晶状体眼或人工晶状体眼可引起黄斑病变。

(3)选择性α2受体激动剂:0.2%酒石酸溴莫尼定(Brimonidine,阿法根),每日2次,可减少房水生成及增加巩膜葡萄膜外流,副作用有过敏、口干、瞳孔缩小、眼压降低。

青光眼手术护理常规

青光眼手术护理常规

青光眼手术护理常规一、概述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

【临床表现】根据前房角形态、病因机制、及发病年龄三个主要因素,一般将青光眼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三大类。

原发性青光眼又分为闭角型和开角型,我国以原发性闭角型多见,急性发作时常剧烈头痛、眼胀、视力急剧下降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开角型青光眼又称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房角是开放的,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偶有眼胀、头痛,视力无明显下降,常不能引起重视而耽误病情。

继发性青光眼是某些眼病或全身疾病干扰或破坏了正常的房水循环,使房水出路受阻,诊断和治疗比原发性青光眼复杂,预后也较差。

【治疗要点】一般先用药物使眼压下降后施行手术二、术前护理1、按眼部手术术前护理。

2、用药护理按医嘱给予降眼压药物,缓解因眼压升高导致的恶心、呕吐、剧烈头痛、眼痛等症状。

禁用扩瞳剂及口服颠茄类药物。

(1)缩瞳剂:双眼滴用1%~2%毛果芸香碱后压迫泪囊2~3分钟,尤其是儿童。

观察瞳孔是否缩小,眼压是否下降。

(2)高渗药物: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在 20~30 分钟内滴完。

用药后如出现头痛、恶心宜平卧休息。

对年老体弱或有心血管疾病者要注意脉搏,有无胸痛、憋喘。

(3)碳酸酐酶抑制剂:饭后服用,长期服用注意四肢麻木、血尿、肾绞痛等症状。

多吃含钾高的水果,多饮水。

(4)噻吗洛尔眼药水:通过抑制房水生成降低眼压,无缩瞳作用。

对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不宜应用。

3、饮食护理禁烟、酒、浓茶及辛辣食物,控制饮水量。

4、休息创造安静的环境保证睡眠充足,必要时给镇静剂。

5、心理护理(1)告诉病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常与情绪有关,过度兴奋、抑郁均可诱发,应保持精神愉快。

(2)说明青光眼为双侧性眼病,双眼先后发病,随病程进展,损害呈不可逆性加重。

药物能控制眼压,但不能根治疾病,为保存视功能应手术,闭角型的未发作眼也应进行预防性手术。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中医分型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中医分型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中医分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中医分型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病,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开角型青光眼又称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开角型青光眼以眼压升高和视野损害为主要特征,与中医理论中的“痰浊瘀血”相关。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中医分型及治疗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痰湿瘀血内聚于眼部,导致眼压升高和视野损害的症状。

因此,中医将其分为痰浊型、湿阻型、气滞血瘀型三种类型。

痰浊型是指病情较重,眼前有模糊感,视力下降,眼压升高。

常伴有眼部灼热、重感和浊重感,乃至头晕、头痛等症状。

舌苔厚腻,脉象沉滑。

治疗上,应以化痰祛湿为主,采用健脾化痰除湿的中药方剂,如半夏泻心汤、消滞痰丸等。

此外,调整饮食结构,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多食新鲜蔬果,有助于改善痰浊情况。

湿阻型主要表现为眼睛胀痛,眼压升高,视力模糊,以及眼球充血、泛红等症状。

常伴有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舌苔厚腻等症状。

舌苔腻,脉象濡滑。

治疗上,应以祛湿利水为主,采用健脾燥湿的中药方剂,如茯苓四逆汤、五苓散等。

此外,保持适度的运动,增加排汗,有助于湿气排出。

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眼压升高,视野损害,伴有眼球胀痛、结膜充血等症状。

常伴有情绪不稳定、胸闷烦躁、舌质紫黯、脉象弦细等症状。

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为主,采用活血祛瘀的中药方剂,如桃仁扩络汤、血府逐瘀汤等。

此外,避免长时间用眼、用力过度,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改善气滞血瘀。

综上所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可分为痰浊型、湿阻型、气滞血瘀型三种中医类型。

中医治疗应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方药,以达到化湿祛痰、燥湿利水、活血化瘀的治疗效果。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仅是辅助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西医的医疗手段,进行全面的治疗。

总之,中医分型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较为综合的治疗模式,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可达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病情的目的。

原发性青光眼

原发性青光眼

原发性青光眼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的致盲眼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青光眼列为继白内障之后的第二位致盲眼病,其占盲人总数的12%[1]。

对于青光眼的描述,我们可以追溯19世纪中叶,但早在希波克拉底的描述中,被写成“glaucosis”,是指患眼的蓝绿色调。

可是,这一术语包括了众多的致盲疾病。

直到19世纪青光眼才被清晰地认识到是一组明确的眼部疾病[2]。

青光眼(glaucoma)属于一种神经性疾病。

特征就是眼内压间断或持续性升高的水平超过眼球所能耐受的程度而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减退,失明只是时间的迟早而已,在急性发作期24-48小时即可完全失明。

青光眼属双眼性病变,可双眼同时发病,或一眼起病,继发双眼失明。

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机制主要有机械学说和缺血学说。

原发性青光眼的分类青光眼的分类目前尚不明确。

按照最广泛被眼科工作者接受的分类方法,原发性青光眼可分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前者又可细分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恶性青光眼;后者可细分为慢性开角型青光眼、分泌性青光眼和正常眼压性青光眼[3]。

(一)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因素:解剖因素:前房狭小,晶状体增大,房角狭窄及瞳孔阻滞;血管神经因素:虽然临床上每一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都具有以上解剖特点,但具有此解剖特点的人不一定发病,而血管神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4]。

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充填于眼后房,经瞳孔至眼前房,经虹膜角膜角隙进入巩膜静脉窦,借睫前静脉汇入眼静脉[5]。

若眼球血流量增加,房水生成曾多或交感神经兴奋,瞳孔开大肌收缩扩瞳,挤压前房角间隙,减少房水的流出,导致眼压升高。

遗传因素:对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从家谱分析与双子的研究中可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有遗传倾向的,但遗传方式尚存争议。

然而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则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眼病,分为瞳孔阻滞型和高褶虹膜型两种基本类型,男多于女[6]。

青光眼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青光眼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青光眼的症状和治疗方法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主要由于眼压增高导致的视神经损伤引起。

早期青光眼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若不及时治疗,会逐渐导致视力损害甚至失明。

本文将详细介绍青光眼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一、青光眼的症状1. 视力模糊:青光眼患者可能会感觉视野模糊,看物体变得不清晰。

这是由于眼压增高对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压迫而引起的。

2. 眼睛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眼睛疼痛或持续性头痛。

这种疼痛通常比较隐匿,但如果反复发作,应引起警惕。

3. 视野缺损:青光眼可导致视野缺损的出现,从而使人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的视力受限。

当病情进展时,中央视野也可能受到影响。

4. 眼红和发痒:有些患者会在患眼出现充血和瘙痒等不适感,这可能是由于眼压增高引起的局部眼部循环障碍。

二、青光眼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是青光眼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减少眼房水分泌的β受体阻滞剂、增加房水排出的前列腺素类药物、抑制房水生成的儿茶酚胺类药物等。

患者需按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的规范使用,并定期复诊监测眼压和病情。

2.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青光眼手术主要包括激光手术和过滤性手术。

其中,激光手术通过激光对睫状体进行切除或破坏,减少房水分泌;过滤性手术则通过创建人工排液通道,促进眼房水的排出。

3. 辅助治疗:针对青光眼患者的特殊情况,还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手段。

例如,研究表明通过眼部按摩可以有效降低眼压,一些患者还可以结合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如针灸或中药疗法等。

总结:青光眼是一种常见且需要引起重视的眼科疾病。

尽管早期青光眼没有明显症状,但我们仍然需要保持警惕,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对于已确诊为青光眼的患者,及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用药,定期复诊检查眼压和病情,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疾病进展,保护视力。

注: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法请遵循医生的建议。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临床表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以往称为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由于病人房角多为宽角,当眼压升高时房角仍然开放,故称为开角型青光眼。

因其病情进展缓慢,并且没有明显的症状,故不易早期发现。

此病为双眼疾患,男性略多,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系房水排泄系统受阻,影响房水导流所致,约近半数病人有家族史。

本病早期无症状,当病变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轻度眼胀,视力疲劳,头痛或虹视。

中心视力一般不受影响,但有进行性的视野改变。

眼部检查,早期眼前部无异常。

中晚期病例瞳孔稍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有时可见角膜上皮轻度水肿,虹膜萎缩。

眼底视盘生理凹陷扩大,杯盘比值多在0.6以上,严重时整个视盘凹陷,色苍白,边缘锐利,血管呈曲膝状爬行。

眼压轻度或中度升高,昼夜眼压差及双眼眼压差增大。

视野检查早期可出现旁中心暗点、弓形暗点、鼻侧阶梯,以及其他非典型的视野改变;中期常表现为双弓形暗点、环状暗点、鼻上或全鼻侧视野缺损;晚期出现管状视野或仅留颞侧小岛,最终导致失明。

西医对本病首先采取药物治疗,如局部滴用毛果芸香碱及噻吗心安、贝特舒等,原则上以最少品种、最低浓度及最少次数能控制病情为宜。

近年有人主张一旦诊断明确,应早期进行手术治疗,以阻止病情发展。

中医学本病属“青风内障”范围。

其病因病机多由肝郁气滞,气郁化火,上扰清窍;或劳倦伤脾,痰湿内生,上泛于目;或劳心竭视,真阴耗伤,阴虚风动;从而导致肝窍郁闭,疏泄不利,神水瘀滞而致病。

治宜疏肝清热,祛痰降逆,滋阴熄风为法,佐以调和气血,利水渗湿之品。

治疗方剂1.丹栀逍遥散(汤)【组成】丹皮10g,山栀10g,当归15g,白芍15g,柴胡10g,茯苓15g,白术10g,甘草3g,薄荷5g,生姜3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疏肝清热。

【主治】开角型青光眼,证属肝气郁结,久郁化热者。

症见外眼正常或瞳孔略大,对光反应迟钝,眼压轻度或中度增高,宽房角,视野狭窄,眼底视盘有青光眼性改变。

眼科诊疗指南

眼科诊疗指南

眼科诊疗指南眼科诊疗指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XXX编着,XXX),《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XXX编着,XXX),《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XXX编着,XXX),《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XXX编着,XXX),《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搜检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用,凝血功用,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体式格局:局部麻醉或外表麻醉。

2.术内牢固物:无。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九)术后住院恢复3-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前房形成及反应、瞳孔状况、滤过泡情况,结膜切口缝合情况,眼压,视力(矫正)。

青光眼症状及治疗方法

青光眼症状及治疗方法

青光眼症状及治疗方法青光眼是一种进展性的眼疾,其特征为眼内压力的增高导致视神经受损。

它是导致失明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青光眼常见的症状包括视力模糊、眼前黑影、眼部疼痛、头痛、眼红、眼胀、眼珠发硬、视野缺损等。

青光眼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辅助治疗。

药物治疗是首选方法,主要通过降低眼内压力来减缓疾病进展。

以下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1. 药物治疗方法:- 局部降压药:包括β受体阻滞剂、贝他睾酮类药物、前列腺素类药物和碳酸酐酶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眼内压力。

- 口服药物:如噻吗心、乙酰唑胺、卡马西平等。

这些口服药物通常用于常规降压药物无效或无法耐受的患者。

- 水合剂:可通过增加眼内液体排出来降低眼内压力。

它们通常用于急性青光眼发作的紧急治疗。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药物,遵守每日服药时间和剂量。

- 定期进行眼压监测和视野检查,以评估药物的疗效。

-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局部刺激、眼睛干涩、口干等,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2. 手术治疗方法:当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时,手术治疗通常被考虑。

手术治疗的目标是减少眼内压力,从而避免视神经损伤的进一步恶化。

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 激光治疗:通过激光切割和穿孔来增加房水排出通道,从而降低眼内压力。

- 环形巩膜缝合术:通过在巩膜处缝制一圈缝合线来增加房水的排出,降低眼内压力。

- 眼内手术:例如经皮肤房水减压术、三腔房水减压术等,通过创造新的房水排出通道来减压。

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前,医生需要详细评估患者的眼部状况和手术风险。

- 手术后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眼压和视力恢复情况。

- 术后定期复诊以监测眼内压力的变化和评估手术效果。

3. 辅助治疗方法:除了药物和手术治疗,还有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控制和改善青光眼的症状:- 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提取,以减少眼内压力的升高。

- 注意眼部卫生,定期清洗眼睛,保持眼部清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光眼的病因病机非常复杂,因此它的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急骤,表现为患眼侧头部剧痛,眼球充血,视力骤降的典型症状。

疼痛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眼眶周围、鼻窦、耳根、牙齿等处放射;眼压迅速升高,眼球坚硬,常引起恶心、呕吐、出汗等;患者看到白炽灯周围出现彩色晕轮或像雨后彩虹即虹视现象。

亚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包括亚临床期、前驱期和间歇期):患者仅轻度不适,甚至无任何症状,可有视力下降,眼球充血轻,常在傍晚发病,经睡眠后缓解。

如未及时诊治,以后发作间歇缩短,每次发作时间延长,向急性发作或慢性转化。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自觉症状不明显,发作时轻度眼胀,头痛,阅读困难,常有虹视。

发作时患者到亮处或睡眠后可缓解,一切症状消失。

此型青光眼有反复小发作,早期发作间歇时间较长,症状持续时间短,多次发作后,发作间隔缩短,持续时间延长。

如治疗不当,病情会逐渐进展,晚期视力下降,视野严重缺损。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隐蔽,进展较为缓慢,非常难察觉,故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当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轻度眼胀、视力疲劳和天津眼科医院在线预约头痛,视力一般不受影响,而视野逐渐缩小。

晚期视野缩小呈管状时,出现行动不便和夜盲。

有些晚期病例可有视物模糊和虹视。

因此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强调对可疑病例作相关检查。

先天性青光眼一般在幼儿或少儿时出现临床表现。

如在3岁以前发病,可出现羞明、溢泪、眼睑痉挛和大角膜;3岁以后发病,则可表现为少儿进行性近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