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韩愈

合集下载

关于韩愈一生的读后感

关于韩愈一生的读后感

关于韩愈一生的读后感韩愈一生的主要思想是"存心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主张个人修养和治国理政之道,对于个人修养,韩愈认为要"存心克己"。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问心无愧,诚实守信,自律自重,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他还强调了"修身齐家"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修身以正心,齐家以成人。

他认为只有做到家庭和睦,才能有道德的人,因为一个人要做到独立自主,并且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韩愈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认为只有国家安定,才能有安居乐业的生活,治国平天下需要有知识和智慧的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国家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这些思想是对道德或人生价值观的追求,他把个人修养和治国理政结合在了一起,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伦理道德观念。

韩愈在"存心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性恶论"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人天生是自私自利的,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会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在他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

韩愈认为为了控制这种邪恶的本性,需要通过道德教育,才能使人遵循道德准则,成为一个道德感强烈的人。

他强调人的本性是坏的,但人的行为则是可教导的,这折射出了他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道德教育,可以让人改变自私自利的本性,形成道德思想,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韩愈的伦理思想还可以从他的《师说》中得以感悟。

他的《师说》一文,是对"君子不器"的强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应当明理传道,用道义教育学生,而不应该是利诱他们。

韩愈认为,一个人得道德教育的关键是学习,尤其是在师徒关系中。

他讲的师者负有神圣的责任,要以身作则,做一个规范的榜样,教导学生为人做事的道理和道德。

通过教化学生,培养出有德有才的人,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韩愈不仅在伦理道德上有着独特的见解,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表现出了杰出的成就。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

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

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

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

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

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

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

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

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

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

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

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

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

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

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连续干了四件事。

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

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

三是赎放奴婢。

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以后不得蓄奴。

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

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短短八个月就干了四件事。

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

学韩愈读后感

学韩愈读后感

学韩愈读后感韩愈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文学和思想事业而奋斗。

他的文章大多数都是以议论文为主,尤其是以《师说》、《进学解》、《进学解二首》、《进学解三首》等为代表的文章,是韩愈思想的集中体现。

这些文章无一不是韩愈对社会、对教育、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重要篇章。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议论文,文章以对师生关系的思考为主题,通过对师生关系的分析,揭示了韩愈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师道的高度评价。

在文章中,韩愈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观点,强调了师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师道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根本,是教育的核心。

只有师道正,教育才能行,学生才能受益。

韩愈还通过对古代圣贤的教育故事的讲述,进一步阐释了师道的重要性,深刻揭示了师道的伟大意义和深刻内涵。

通过《师说》,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韩愈对师道的高度评价,更可以看到他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进学解》是韩愈的又一篇议论文,文章以对学习的思考为主题,通过对学习的分析,揭示了韩愈对学习的深刻理解和对学问的高度评价。

在文章中,韩愈提出了“学者,所以立身、立命、立言也”这一观点,强调了学问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问是修身养性的基础,是立命立言的根本,是人生发展的核心。

只有学问扎实,人生才能有所依托,事业才能有所成就。

韩愈还通过对古代圣贤的学习故事的讲述,进一步阐释了学问的重要性,深刻揭示了学问的伟大意义和深刻内涵。

通过《进学解》,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韩愈对学问的高度评价,更可以看到他对学习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读完韩愈的这两篇文章,我深受启发。

韩愈通过对师道和学问的深刻思考,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学习的真谛,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他的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语言简练,逻辑严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韩愈的思想和观点,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读韩愈读后感

读韩愈读后感

读韩愈读后感韩愈,这位在唐代文坛熠熠生辉的大家,他的文字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对文学、对人生的认知。

初读韩愈,是那篇脍炙人口的《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开篇之句,简洁明了,却又掷地有声。

他强调了师道的重要性,让我明白了学习路上,良师的指引是何等关键。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师道的尊重并非理所当然,而韩愈却能挺身而出,为师道正名。

他的勇气和坚定,让我心生敬佩。

再读韩愈,是《进学解》。

文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警句,如洪钟大吕,震耳发聩。

它时刻提醒着我,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努力,而一旦沉迷于嬉戏玩乐,就会荒废;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若总是随意而为,必将失败。

韩愈以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告诫后人要勤奋治学,不可懈怠。

这种对学问的执着追求,让我深受触动。

深入研读韩愈的作品,我发现他的文章不仅在论理上严谨深刻,在情感表达上也真挚动人。

他的《祭十二郎文》,情真意切,字字血泪。

文中对侄子的深切怀念,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无奈,透过文字,直击人心。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朴实、最纯粹的情感,让人读之潸然泪下。

韩愈的文学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的散文,他的诗歌同样有着独特的魅力。

他的诗风雄奇奔放,气势磅礴。

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展现了他虽遭贬谪,却依然心怀国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这种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国为民的精神,令人动容。

韩愈所处的时代,文风浮华,他却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

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他的文章,内容充实,言之有物,摒弃了当时流行的空洞无物、堆砌辞藻的文风。

他强调文章要有思想,要有为而作,这种文学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韩愈的人生经历中,我看到了一个文人的坚持与不屈。

他在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多次遭遇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以笔为武器,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抱负和不满,为改变社会现状而努力。

读韩愈读后感

读韩愈读后感

读韩愈读后感说起韩愈,那可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最近读了关于他的一些作品和生平事迹,心里头真是有不少感触。

韩愈生活的那个时代,跟咱现在可大不一样。

但有些东西,不管过了多少年,都能让人产生共鸣。

他一生坎坷,起起落落,可始终怀揣着一颗为国为民的心。

就说他的文章吧,那叫一个犀利!观点鲜明,言辞恳切,读起来让人精神一振。

他主张“文以载道”,写文章不是为了卖弄文采,而是要传达真理和道义。

这让我想起咱们现在,好多文章华而不实,空洞无物,真该跟韩愈学学怎么写出有深度、有价值的东西。

韩愈这个人,性格也是刚正不阿。

他为了真理,那是不惜得罪权贵。

有一次,皇帝沉迷于佛教,劳民伤财地搞什么迎佛骨的活动。

韩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直接上书劝谏。

这得多大的胆子啊!结果可想而知,他被贬到偏远的潮州。

说到潮州,这一被贬,对韩愈来说是磨难,可对潮州人民那可是大幸。

他在潮州虽然时间不长,可干的实事儿那是一件接着一件。

他看到当地鳄鱼为患,百姓苦不堪言,就亲自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还真别说,据说鳄鱼真就少了。

他还重视教育,兴办学堂,让当地的孩子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

你想想,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韩愈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一心想着为百姓做事,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我读韩愈,越读越觉得他真实可亲。

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他会因为被贬而郁闷,会因为看到百姓的苦难而心痛,会因为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而焦急。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抗争。

就拿他的诗歌来说,也是别具一格。

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修饰,就是直抒胸臆,把自己的情感、想法一股脑儿地倒出来。

有时候读着读着,我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心想:这韩愈也太直率了吧!可仔细一想,这不正是他的可爱之处吗?不做作,不伪装,真实地展现自己。

想想咱们现在的生活,有时候为了迎合别人,为了所谓的面子,把自己藏在一个假面具后面,活得小心翼翼。

看看韩愈,人家才不管那么多,想说啥就说啥,想干啥就干啥。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梁衡是当今文坛中个性鲜明、思想敏锐、别具特色的作家,其散文独树一帜,曾引起过极大反响。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

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

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

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

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

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

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

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

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

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

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

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

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

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

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

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

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

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

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

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

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读韩愈梁衡

读韩愈梁衡

读韩愈梁衡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

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

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

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

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

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

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

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

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

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

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

所谓“文死谏,武死战”。

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

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

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

(“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

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

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

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读韩愈读后感500字

读韩愈读后感500字

读韩愈读后感500字篇一:读韩愈作品有感读韩愈作品有感“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

”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

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下过多少功夫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就是天道酬勤。

是的,求知识,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

而必须是忍得寂寞,甘坐冷板凳,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卡片一张卡片地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爬,才幸许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

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

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

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

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拜读完大家韩愈的《师说》,心中感触颇深。

的确,尊师重教是学问探讨上一个恒久的主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

做学问之人必须谨记切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

文章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韩愈
——读梁衡《读韩愈》有感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

”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

翻开市面上的古诗集,你会发现李白的诗作数量居首,其次是杜甫,而韩愈远远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

他也写诗文,只不过没有李白那么多痴话、没有杜甫那么多忧国忧民——他的不幸与挫折,却远比李白杜甫多。

文中作者对韩愈的评价甚高。

不但详细地介绍了韩愈的种种经历,又对他的作为做出了详细的评述。

韩愈本人正直,“肝脑涂地”地直接向唐宪宗“陈利害表决心”,不料宪宗丝毫不领情,还将他贬官千里,这已算是一桩挫折;当他到了潮州后,却发现这里还残余落后的文化和陋习,然而韩愈仍不忘将自己的能力付诸一方水土,心系百姓,这真是“难能可贵了”。

他两次犯上直言,又倡导古文运动,身处逆境却不屈不挠,不依不服,这正是他生命中的韧劲所在。

“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落第”,如此看来韩愈并不是一个向挫折低头的人。

身处逆境,他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踏踏实实做好他认为是他应该做的事情。

在历史上,他的作为也许称不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也足以令后人为之敬佩、为之称道。

韩愈所受到的挫折,究竟是他的个性决定还是掌朝的宪宗皇帝造成的?文中作者认为无关紧要。

他认为重要的是人对待自己不幸的态度。

他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的委屈或是挫折,跟韩愈在仕途上所遭的不顺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更何况韩愈内心深处所隐藏着的奋斗精神并未随着一次次的碰壁而消失殆尽,他倔强的力量换来的是一方百姓的精神文化素养提升。

我读《读韩愈》,读到的是他曾并不为我所了解的人生经历;我读《读韩愈》,读到的是他不畏挫折的倔强力量;我读《读韩愈》,读到的是他孤独却坚强的人生写照,我读韩愈,读到的是他那种“奉献于民,求成于心”的高尚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