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至12年江苏历史小高考试题分解)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答案】C【解析】从材料所反映的不同地区以出产不同的商品出名,某个地方专门生产某种商品,且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可以看出已经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故答案为C项。

A是在两宋时期;B是在明朝中叶之后;D项材料没有体现,材料所述商品应为民营手工业而非家庭手工业生产,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地域特点2.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材料中原文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是精耕细作的表现,结合史实可以知道 B 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涵义。

A项内容出现在汉代,C、D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灌溉工具。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戽(汲)水”“高垄”分析可知诗中描述的是田地里农业灌溉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

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历史专题06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学生版)

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历史专题06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学生版)

(学生版)(答案和解析见教师版)一.选择题(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的土地问题。

(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考点定位】:(旧人教)高三选修·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新课标)必修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商业(晋商)。

(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之重农抑商。

(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商业。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重心南移。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习题名师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习题名师课件
(2)表现:中国(宋朝):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 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农村集镇 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 最早的纸币“交子”。(任答三点即可)
西方: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 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品种类增多。(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前者的封建生产方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后者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推动了西欧的进步。
7.(2018·福建质检)
出处
记述
《田令》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 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
《全唐文》 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
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 推知( )
2.(2018·河南名校联考)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 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 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
A.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 B.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 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
9.(2018·陕西榆林一模)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 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 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 个“吸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
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 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 C.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3.东汉时期,有些地方很多农民主动离开或抛弃自 己的土地,加入豪强地主的庄园进行大规模的工商业生 产。东汉豪强地主封建庄园的出现和发展( )

2012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及答案

2012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及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2011·济南二模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

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北京人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B.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稻谷的遗存1.B【解析】理解材料中“满天星斗”这一关键词。

A、C项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农业起源,D项不能反映材料中“满天星斗”的特点。

B项多处遗址发现人工栽培水稻,说明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

2.2011·湛江模拟《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的大意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耕织结合,平时不论织与不织,都得吃饭,这样一来,家庭手工业是不用核算成本的。

所以,材料强调的是生产成本较低的问题。

3.2011·广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

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材料二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

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材料三材料四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苏版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习题

苏版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习题

苏版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习题1、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2、《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3、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4、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6、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7、《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新人教版江苏省版高考历史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案含解析

新人教版江苏省版高考历史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案含解析

[考纲清单] (1)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一、古代中国的商业1.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时期概况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隋唐都市商业、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出现两宋商业空前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特别提示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2.“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2宋朝: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

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等。

2表现: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

归纳总结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历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是农业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2)在封建政府的压制和控制之下不断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3)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行政限制逐渐减少。

城市的政治职能不断减弱,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二、主要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首倡: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2012全国各地高考历史题归类汇编: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2012全国各地高考历史题归类汇编: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2012全国各地高考历史题归类汇编: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2012年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06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教师版)一.选择题(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答案】:B【解析】: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工商业者出身的人不可授官,朝贤君子可授官),题中材料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题中材料也没有体现AC两项。

【考点定位】:(旧人教)高三选修•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新课标)必修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07至11年江苏历史小高考试题分解)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07至11年江苏历史小高考试题分解)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2007•江苏•13)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

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A.商品经济B.小农经济C.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答案:B2.(2007•江苏•14)话剧《立秋》艺术再现了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精神。

明清时期与晋商齐名的著名商帮是A.徽商B.闽商C.粤商D.鲁商答案:A3.(2008•江苏•13)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

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答案:C。

4.(2009•江苏•2)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怍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 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答案:B。

5.(2010•江苏•3)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都城布局,该布局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下列哪个朝代?A.汉朝B.隋朝C.宋朝D.明朝答案:C。

6.(2010•江苏•4)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

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答案:D。

7.(2011•江苏•5)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徽人在苏州镇抚司衙门之前兴建徽郡会馆,后又在阊门外上塘街建新安会馆。

同治年间,在南显子巷再建安徽会馆。

苏州府属各城镇还有一些徽人的会馆。

据此可知A.清朝时期徽商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商帮B.徽商的形成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C.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商品经济非常发达D.太平天国运动使徽商为躲避战乱大量移居苏州答案: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2007•江苏•13)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

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答案:B
2.(2007•江苏•14)话剧《立秋》艺术再现了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精神。

明清时期与晋商齐名的著名商帮是
A.徽商
B.闽商
C.粤商
D.鲁商
答案:A
3.(2008•江苏•13)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

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答案:C。

4.(2009•江苏•2)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怍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 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答案:B。

5.(2010•江苏•3)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都城
布局,该布局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下列哪个朝代?
A.汉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C。

6.(2010•江苏•4)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
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
论。

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答案:D。

7.(2011•江苏•5)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徽人在苏州镇抚司衙门之前兴建徽郡会馆,后又在阊门外上塘街建新安会馆。

同治年间,在南显子巷再建安徽会馆。

苏州府属各城镇还有一些徽人的会馆。

据此可知
A.清朝时期徽商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商帮
B.徽商的形成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
C.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太平天国运动使徽商为躲避战乱大量移居苏州
答案:A。

二.判断题:
8. (2008•江苏•3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的基本模式(基本形态),“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的经济政策
答案:A。

9.(2009•江苏•31)宋代陆游在《城市醉归》和《湖山》中留有这样的诗句:“小市雨余寻酒去,野桥日落策驴归”、“城边小市聚.烟水淡秋容”。

这反映出了宋代的“市”没有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答案:B。

10.(2010•江苏•31)以下画像石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场景,其中反映出的牛耕技术在我国汉朝已经出现。

答案:A。

11.(2012•江苏•31)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辉煌,劳动者创新发明了众多生产工具。

右图所
示的冶铁技术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

答案:A
三.材料题:
12.(2012•江苏•36)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
王朝的政策相关,而政策的变化又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

阅读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汉画像砖市并图
材料二燕、赵、秦、晋、齐、粱、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明]李鼎《李长卿集》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四
《耕织图·耕图》[清]焦秉贞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市”的发展状况。

(2分)
(2)据材料二,分析古代商业发展呈现什么特点?联系所学,举两例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商人群体。

(3分)
(3)材料三作者如何看待工商地位?作者的理由是什么?(2分)
(4)材料四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一说你对古代农商关系的认识。

(3分)
答案:
(1)汉代有集中贸易的市;(1分)市设立官署,政府严格管理“市”。

(1分)
(2)区域性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

(1分)晋商和徽商。

(2分)
(3)工商皆本。

(1分)理由:工商都是统治者的利益需求。

(1分)
(4)唐朝(或隋唐)。

(1分)关系:相辅相成(即农业经济是商业繁荣的基础;商业活跃也有利于农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