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检验
尿沉渣镜检

尿沉渣镜检尿沉渣镜检(Examination of urinary sediments),是将新鲜尿离心后,经显微镜检查尿沉淀物中各种有形成分的检查方法,尿沉渣镜检尤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判断、预后估计等有参考价值。
但是,尿沉渣检查结果仍应与尿理学、化学检查结果相到参照,并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才能得到客观、准确的评价[1]。
一、尿沉渣检查历史1千年前,波斯名医Ismail,已对尿液的颜色、粘稠度、透明度、尿量、臭味、泡沫及沉淀物作了观察。
显微镜发明后,Bright于1827年首次发现肾炎患者蛋白尿中出现管型,此后Bird于1854年,Purdy于1900年,进一步证明尿沉渣检查的临床价值。
Addis建立的尿沉渣物定量检查法,1948年用于肾脏疾病的病程观察[2]。
近年来,Brody采用相差显微镜鉴别红细胞与脂肪滴等。
Haber用干涉显微镜从三个方位仔细观察沉渣成分。
Rutecki等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颗粒管型中的血浆蛋白。
认为部分管型的颗粒是血浆多种蛋白的聚集。
有些学者用偏光显微镜鉴别尿中结晶。
Linder等结合免疫荧光技术,酸性磷酸酶染色及扫描电镜对颗粒管型进行分型。
不少学者应用巴氏染色或Sternheimer-Malbin(SM)等染色观察尿管型、脱落细胞等。
最近几年,流式细胞仪技术进入了无需离心检查的新时代[3]。
二、尿沉渣检查内容、方法及临床应用[4](一)尿沉渣检查内容正常人尿沉渣中可见少量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结晶、粘液丝等,但罕见透明管型。
在患者尿中还可见细菌、滴虫、肿瘤细胞、病毒包涵体等。
尿异形红细胞常表明与肾性疾病有关,而正常形态红细胞主要见于非肾性疾病。
尿白细胞中闪光细胞超过10%多考虑肾盂肾炎[5]。
管型为病理尿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肾损害及损害程度的证据。
根据管型的横径大小可将管型分为:①狭管型(为1~2个红细胞直径宽),②中等宽度管型(3~4个红细胞直径宽),③宽管型(5个红细胞直径宽)。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尿液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其检验结果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尿液检验常见的两种方法是尿沉渣检查和尿常规检查。
尿沉渣是通过离心机离心,将尿液中的悬浮物沉淀下来,并观察下沉物的形态和性状进行分析。
尿常规检查是通过根据尿液的颜色、酸碱度、比重、红细胞、白细胞、亚硝酸盐、蛋白质、糖、酮体等多个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1. 检测指标不同:尿沉渣检查主要是观察下沉物的形态和性状,如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结晶体、细菌和寄生虫等。
而尿常规检查则包括了多个指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如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上皮细胞计数、比重、PH值、亚硝酸盐、蛋白质、葡萄糖、酮体等。
2. 检测方法不同:尿沉渣检查是通过离心机离心,将尿液中的悬浮物沉淀下来,并观察下沉物的形态和性状进行分析。
尿常规检查则是通过化学方法、尿液分析仪器等来测量尿液中各项指标的含量和性质。
3. 检测对象不同:尿沉渣适用于各种尿液异常情况的检测,如血尿、脓尿、管型、结晶等。
尿常规则适用于各种尿液疾病的筛查和初步诊断,如尿路感染、肾炎、肾结石、糖尿病等。
4. 结果解读不同:尿沉渣检查的结果主要是根据观察到的下沉物的形态和性状来判断异常情况,如红细胞增多提示可能存在尿路出血,白细胞增多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感染。
而尿常规检查的结果是根据各项指标的测量结果来判断的,如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提示可能存在尿液异常。
尿沉渣和尿常规是尿液检验中两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应症。
尿沉渣适用于观察尿液中的悬浮物的形态和性状,对尿路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尿常规则适用于对多项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尿液异常情况的初步筛查和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两者可以互相配合使用,提高尿液检验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尿沉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尿沉渣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尿沉渣检验的基本方法;3. 学会观察和分析尿沉渣中的各种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4. 诊断和评估泌尿系统疾病。
二、实验原理尿沉渣是指尿液经过离心后,沉降至管底的一层物质。
尿沉渣检验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和分析尿沉渣中的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可以初步判断泌尿系统的病理状态。
三、实验材料1. 尿液样本;2. 尿沉渣检验专用试管;3. 离心机;4. 显微镜;5. 尿沉渣检验试剂。
四、实验方法1. 收集尿液样本:留取晨尿或随机尿,置于尿沉渣检验专用试管中;2. 离心:将尿液样本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5分钟;3. 观察尿沉渣:用吸管吸取尿沉渣,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4.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尿沉渣中的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5. 记录结果:记录尿沉渣中的各种成分数量、形态及异常情况。
五、实验结果1. 细胞: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2. 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等;3. 结晶: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等;4. 异常情况:细菌、寄生虫、肿瘤细胞等。
六、结果分析1. 红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少。
若红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等疾病;2. 白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白细胞数量较少。
若白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3. 上皮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上皮细胞数量较少。
若上皮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提示肾小球疾病、尿路感染等;4. 管型: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疾病,颗粒管型提示肾小管疾病,透明管型提示轻度肾功能不全;5. 结晶:草酸钙结晶提示尿路结石,磷酸钙结晶提示尿路感染;6. 异常情况:细菌、寄生虫、肿瘤细胞等提示相应的疾病。
七、结论通过尿沉渣检验,可以初步判断泌尿系统的病理状态,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本实验结果显示,尿液样本中存在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等疾病。
尿沉渣检查结果分析

尿沉渣检查结果分析尿沉渣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观察尿液中的沉渣部分,可以对一些疾病进行初步的筛查和诊断。
本文将从常见的尿沉渣检查项目及其意义、异常结果的分析和可能的疾病相关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常见的尿沉渣检查项目及其意义1.尿液颜色:正常尿液颜色一般为淡黄色,浓度较高时颜色较深。
异常颜色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如食物、药物的摄取、尿路感染、肾脏疾病等。
例如,红色或棕色尿液可能是由于尿液中存在红细胞、血红蛋白或血红素等引起的。
2.尿胆原:尿胆原是溶于尿液中的胆红素和胆绿素的总称。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尿胆原的含量较低,仅有微量。
异常高的尿胆原含量常提示肝疾病、溶血性贫血和其他疾病。
3.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多常与尿路感染等疾病相关。
尿沉渣中白细胞数量的异常增多可能提示尿路感染,而持续增多的情况可能与肾脏炎症、肾结石等疾病有关。
4.红细胞:尿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常称为血尿。
血尿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结石、肿瘤和肾炎等。
因此,在尿沉渣检查中发现红细胞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5.上皮细胞:尿液中的上皮细胞来源于尿路各部位的上皮组织。
适量的上皮细胞是正常的,但增多可能提示尿路感染、过度搓洗等情况。
二、异常结果的分析和可能的疾病相关性1.尿液颜色异常:如尿液呈红色或棕色,可能提示肾结石、尿路感染、肾脏肿瘤等疾病。
而清澈的尿液可能与过度饮水或肾脏功能异常有关。
2.尿胆原异常增高:尿胆原异常增高常与肝脏疾病有关,如肝炎、肝硬化等。
3.白细胞异常增多:白细胞异常增多可能与尿路感染、肾脏炎症、结石等有关,还可能是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的表现。
4.红细胞异常增多:红细胞异常增多即为血尿,可能与尿路感染、结石、肾盂肾炎、肾脏肿瘤等有关。
此外,渗透性血尿也是一种可能的原因,例如患有糖尿病等疾病。
5.上皮细胞异常增多:上皮细胞异常增多可能与尿道搓洗、尿路感染等有关,但需要排除其他潜在的疾病。
尿沉渣

尿沉渣尿沉渣介绍 (1)尿沉渣正常值 (1)尿沉渣临床意义 (2)尿沉渣检查方法 (3)尿沉渣介绍尿沉渣检查是指用显微镜对离心后尿液的沉渣物(尿中有形成分)进行检查,是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不能替代的。
青岛静康中医肾病医院医生介绍,尿沉渣检查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十分重要。
尿沉渣正常值红细胞少于3个/高倍镜视野。
白细胞少于5个/高倍镜视野。
肾小管上皮细胞偶见/高倍镜视野。
鳞状或移行上皮细胞偶见/高倍镜视野。
透明管型少于或等于1个/低倍镜视野。
尿沉渣临床意义1.红细胞大于3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血尿。
增多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肿瘤、结石性等疾病。
如以形态异常的红细胞为主,提示肾性疾病;但也见于全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盆腔炎等。
摄入别瞟醇、抗凝剂、环磷酰胺、青霉素、磺胺类药等药物也可有红细胞增多。
2.白细胞大于5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脓尿。
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的感染,尤其是急性肾盂肾炎、泌尿道结石、膀胱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系统临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3.上皮细胞肾实质损害时,如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泌尿系统炎症时,可见较多鳞状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
4.管型出现管型表示肾实质损害,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出现红细胞管型,特别有助于证明肾性出血。
出现白细胞管型,特别有助于肾盂肾炎与膀胱炎鉴别,后者为阴性。
颗粒管型、蜡样管型的出现进一步表明肾疾病的恶化或进人晚期。
脂肪管型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
如摄入卡那霉素、两性霉素B、头抱菌素等药物,尿液中可出现管型。
5.结晶生理性结晶常见的有草酸钙、尿酸、磷酸铵镁结晶。
病理性结晶主要有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胆固醇结晶、放射造影剂结晶、磺胺类药物结晶、阿司匹林结晶、磺基水杨酸结晶等。
尿沉渣检查方法一、尿沉渣手工制片镜检直接镜检法将尿液充分混匀,取其中1滴尿直接涂于载玻片上,依据各种有形成分的形态特点,用显微镜观察作出报告。
尿沉渣镜检实验报告

尿沉渣镜检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尿沉渣镜检验方法,了解尿液中细胞、晶体等沉淀物质的特点和数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实验原理:
尿液是由肾脏分泌、输送至膀胱并排出体外的液体,其中含有代表性的物质如细胞、晶体等。
通过尿沉渣镜检验,可将尿液离心处理,分离出尿中的沉淀物质,进行形态以及数量等方面的检测和分析。
实验设备:
- 尿液收集杯
- 离心机
- 尿沉渣镜
- 显微镜
实验步骤:
1. 采集新鲜尿液,并放置于尿液收集杯中;
2. 用手摇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转速为2000 rpm,时间为10分钟;
3. 取出上层的液体部分,将底部的沉渣物取出,放入尿沉渣镜中;
4. 将尿沉渣镜放入显微镜中,通过20倍、40倍镜检查尿中沉淀物质的数量和特征;
实验结果:
尿液中检测到少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晶体为钙磷酸盐结晶。
分析与结论:
本次实验结果提示,尿液中可能存在感染或炎症等疾病因素,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同时晶体类型也有参考价值,为病因诊断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证据。
实验注意事项:
1. 收集新鲜尿液,防止污染和变质;
2. 实验中需要佩戴手套等防护装备;
3. 离心处理和操作红细胞计数器时,需按照规范操作,避免产生误差;
4. 实验后清洁和消毒设备和场地。
参考文献:
1. 徐阳. (2004). 实验诊断学教程. 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以上为尿沉渣镜检实验报告,仅供参考。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尿液检验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其中尿沉渣和尿常规是两种常见的检测项目。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尿液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将对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进行分析,旨在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两种检测项目的特点和意义。
一、尿沉渣与尿常规的概念和作用尿沉渣是指尿液中沉淀下来的固体物质,包括细胞、颗粒、结晶等。
尿液离心沉淀后得到的沉渣,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对尿液中的细胞和颗粒进行定量和形态分析。
而尿常规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显微镜检查,对尿液中的生理指标、生化成分和形态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尿液检验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排泄功能、代谢状况和疾病情况。
尿沉渣与尿常规都是尿液检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各自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
尿沉渣主要反映尿液中的细胞和颗粒情况,尤其对泌尿系统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尿常规则更加全面地反映尿液的生理和病理情况,是临床常规检查中的必备项目。
尿沉渣的检测主要包括采集尿液、离心、取沉渣、上样和显微镜检查等步骤。
尿液的采集要求晨起首行尿,收集新鲜尿样,并避免混入其他污染物。
离心后的尿沉渣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和颗粒的定量和形态观察,通常可以观察到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颗粒管型、结晶等。
而尿常规的检测包括尿比重、尿PH值、尿蛋白、尿糖、尿胆红素、尿潜血、尿酮体等生理指标的测定,同时也包括尿沉渣的显微镜检查。
尿常规的步骤相对复杂,需要严格控制各项操作条件,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尿沉渣的检测结果对泌尿系统疾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红细胞增多可能表明泌尿系统出血症状,白细胞增多可能表示泌尿系统感染症状,颗粒管型和结晶的出现可能提示泌尿系统结石形成等。
尿沉渣的检测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而尿常规则更加全面地反映尿液的生理和病理情况,对泌尿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和全身性疾病都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尿比重的改变可能与水代谢紊乱有关,尿蛋白和尿糖的检测可以提示肾脏疾病和糖尿病的情况,尿潜血的检测可提示泌尿系统出血的情况,尿酮体的检测可提示糖尿病酮症等。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
尿液是人体代谢废物的重要排泄物,通过尿液检验可以了解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
尿液常规检查是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之一,其中尿沉渣检查和尿常规检查是比较重要的检查项目。
虽然二者都是从尿液中获取信息,但是其检查方法和结果分析还是有所不同的。
尿沉渣是指将尿液在试验管中离心,将离心后的沉淀物进行显微镜检查。
尿沉渣主要涵盖了尿液中形态学方面的信息,如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晶体等。
在临床上,尿沉渣检查主要用于炎症性疾病和其他疾病如泌尿系统结石等的诊断。
尿沉渣提供了不同于尿常规的形态学特征,有助于辅助临床诊断。
而尿常规检查则是对尿液中物理、化学、生化参数进行检测,包括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PH值、葡萄糖、蛋白质、亚硝酸盐、酮体等。
尿常规检查能够反映尿液中代谢产物的水平和生理状态,如糖尿病、肾病等疾病。
并且,尿常规检测是快速、便捷的检测方法,可以在临床诊断中提供有用的信息。
在进行尿液检查时,尿沉渣和尿常规应该相互补充,以获取更全面的尿液信息。
尿常规可以为尿沉渣提供影响因素,如PH值、红细胞酯酶等,以更准确地反映尿沉渣检查结果。
同时,尿沉渣检查可以为尿常规提供较为准确的定量数据。
综上所述,尿沉渣和尿常规在尿液检查中有其不同的检测方法和结果分析。
两者应该相互为补充,以完整反映尿液中的信息,提供更准确可靠的临床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且常伴 白细胞增多,并伴有脓细胞和细菌。尿吞噬 细胞的多少常与炎症程度有密切关系。
4.上皮细胞
尿中上皮细胞来源于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 膀胱和尿道等。可按组织学和形态学进行分类,对 泌尿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 ②移行上皮细胞 ⑴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 ⑵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尾行上皮细胞) ⑶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 ③鳞状上皮细胞
白细胞检查
在正常尿中可偶然见到1~2个白细胞/HPF,如果高倍视野 见到>5个白细胞或每小时尿白细胞>4000个,称为镜下脓 尿。如尿液含大量白细胞,成乳白色,含甚至出现凝块, 称为肉眼脓尿。
闪光细胞(glitter cell):在低渗条件下有时可见到中性粒 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子运动。由于光折射在油镜下可 见灰蓝色发光现象,因其运动似星状闪光,故称为闪光细 胞。
透明管型
呈规则的圆柱体,但大小、长短很不一致,通常两边平行, 两端钝圆(一端可稍尖细成尾形),平直或略弯曲,甚至 扭曲,质地菲薄。
正常人晨尿中可偶见透明管型,儿童尿中透明管型 较成人略多,老人尿中透明管型较常见。剧烈运动、 发热、心功能不全时透明管型略微增多。 尿中透明管型明显增加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淤血、高血压、肾 脏动脉硬化和肾淀粉样变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时, 透明管型常与其他病理性管型同时出现;慢性间质 性肾炎患者尿中可长期大量出现透明管型。 肾炎晚期可出现异常粗大的透明管型,称为肾衰竭 管型,是宽幅管型的一种类型。
颗粒管型
粗颗粒细胞
细颗粒细胞
管型基质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外形常较透明管型短而 宽大,颗粒轮廓清晰,容易折裂,可有不规则的断端,呈 无色、淡黄褐色或棕黑色。按颗粒的粗细可分为粗颗粒管 型和细颗粒管型2种。
正常人尿中无,但在剧烈运动后、高热、脱水等情 况下可偶见细颗粒管形。 尿中颗粒管形同透明管形同时存在和出现。 尿中细颗粒管型的出现和增加,提示肾脏有实质性 改变。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 小管硬化症、药物中毒等。 一般情况下细颗粒管形出现表示症状较轻,而粗颗 粒管形出现提示病情加重,如肾功能衰竭时会出现 宽福的粗颗粒管型。
临床意义
正常尿中可见少量鳞状上皮细胞,如大量增
多并伴有白细胞增多,则提示有炎症。女性 患者则应排除阴道分泌物混入的位于阴道表 层的扁平上皮细胞。
尿液管型检查
① ②
③
④
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 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集体,是尿沉渣 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成分 形成管型的四个条件: 原尿中有清蛋白、T-H蛋白 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力 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液淤积 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三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尿液显微镜形态学检查也称作尿沉渣检查或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显微镜检查包括定性检查、定量检查、红细 胞形态分析等内容。 常规显微镜检查主要观察的内容是细胞、管 型、结晶三大类成分。同时注意发现异常细 胞和寄生虫。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学比较
尿液细胞检查
红细胞
白细胞
临床意义
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见于暂时性血尿、泌尿
系统自身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尿液蛋白 质一般不增多。 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 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常伴有 尿蛋白圆球形,直径10~14μm,较红细胞大,不 染色时的细胞核较模糊,胞质内颗粒清晰可见,无明显蜕 变,常分散存在,外形完整。
3.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约为白细胞的2~3倍,可分为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 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多吞噬细菌等微小物体;大吞噬细胞 来自单核细胞称为巨噬细胞,边缘不整齐,胞核呈肾性或类圆形, 胞质丰富,胞质内含有大量被吞噬的物体,有时胞质能见到空泡及 伸出的阿米巴样伪足。
临床意义
尿中吞噬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急性炎症,如
蜡样管型
其外形似透明管型,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折 光性强、质地厚、易折断、有切迹或泡沫状,较短 而粗,一般略有弯曲,末端常不整齐。
正常人尿中无蜡样管型。
尿中检出蜡样管型是预后不良的征象,提示
病情严重,肾小管有严重坏死或肾单位慢性 损害。长期少尿和无尿则可导致管型长期滞 留于肾小管内,形成蜡样管型。 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功能衰 竭、肾淀粉样变、肾功能不全、肾移植慢性 排异反应等。
红细胞管型
管型基质中嵌入红细胞且多在10个以上,其中红细胞常 互相粘连而无明显的细胞界限,有时红细胞形态完整, 有时因溶血仅见红细胞残影。
正常人尿中无红细胞管型和血红蛋白管型。
若尿中检出红细胞管型则提示肾单位有出血
性改变。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 球肾炎急性发作、肾充血性疾病、系统性红 斑狼疮等疾病;还可见于肾梗死、肾静脉血 栓形成等肾脏实质出血性疾病。 血红蛋白管型可见于输血血型不符合造成的 溶血反应。
脂肪管型
管型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折光性很强的脂肪滴。肾 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见于慢性肾 小球肾炎,尤多见于肾病综合症,预后不良
尿液结晶检查
生理性结晶:多来自食物及机体盐类正常代
谢产生的各种酸性产物,与钙、镁、铵等离 子结合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又称代谢性 盐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
病理性结晶:是由于各种疾病因素,在尿中
白细胞管型
管型中充满白细胞(或脓细胞)且多退化变性或坏死, 一般为中性粒细胞,细胞呈球形,有时呈团性重合。
正常人尿中不会出现白细胞管型。 白细胞管型内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脓细胞。因此多 与感染性疾病有关。 若尿中检出白细胞管型则提示肾脏有化脓性或细菌 性感染,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肾实 质感染性疾病,是上尿路感染的标志物。也见与肾 脏非感染性炎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 肾病综合征患者,但多与肾上皮细胞管型和红细胞 管型同时出现。
常见的几个问题
红细胞: ①干化学(+)镜检(-):可能由于尿液红细胞被破 坏释放出血红蛋白,或某些患者尿液中有对热不稳 定酶、肌红蛋白或菌尿。 ②干化学(-)镜检(+):可发生在尿中含大量维生 素C或试带失效时。 白细胞: ①干化学(+)镜检(-):可能为尿液在膀胱贮存时 间过长或其他原因致使白细胞破坏。 ②干化学(-)镜检(+):多发生在尿液中以淋巴细 胞或单核细胞为主时。
出现的或者由于某种药物在体内代谢异常而 出现的结晶。
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形态较圆,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统称为较圆 上皮细胞,但两者有差别,底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较大,而核 较小。肾小管上皮细胞则反之。
临床意义
移行上皮细胞增多提示相应部位的病变,如
膀胱炎时可见大量大圆上皮细胞;肾盂肾炎 时可见大量尾行上皮细胞。
③鳞状上皮细胞
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是尿液中最大的上皮细胞, 形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曲,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 可有2个以上小核,全角化者核更小,甚至不见。这种细胞形体扁平而薄, 又称扁平上皮细胞。
②移行上皮细胞
表层移行上皮:因胞体较大又称大圆上皮细胞,其体积可随器官胀缩状态而 变化较大。器官充盈时,脱落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4~5倍,多呈不规则圆形, 核较小,常居中;器官收缩时,则细胞体较小,约为白细胞的2 ~3倍,形态 较圆。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又称尾形上皮细胞或纺锤状上皮细胞, 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 圆形或椭圆形。
尿液分析的内容
尿液理学检查 化学检查 显微镜形态学检查
一、尿液的理学检查
包括对尿量、颜色、透明度、比密、气味、
(酸碱度)、渗透量、电导率等物理指标进 行分析检验。
二 尿液的常规化学检查
尿液干化学检验项目主要有:pH、比密、蛋
白质、葡萄糖、酮体、胆红素、尿胆原、亚 硝酸盐、红细胞(潜血)、白细胞(粒细胞 酯酶);维生素C。
血尿
健康成人24小时尿中红细胞不超过100万个,随机 一次尿如果不离心浓缩,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离 心浓缩后高倍镜视野下偶见。
尿液离心沉淀后每个高倍镜视野可见1~2个红细胞, 即为红细胞增多。 尿液中镜下红细胞>3/HPF,且肉眼不能看到尿液显 血色,称为镜下血尿。 1L尿液中含血量在1ml以上,肉眼能观察到尿呈红 色,称为肉眼血尿。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
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多边形, 又称多边细胞,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约为1.5倍);胞核圆形,核膜厚, 核突出易见;胞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件数量不等的含铁 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粒,此时称复粒细胞。
临床意义
尿液中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 见于: 急性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症,如肾 小管上皮细胞成堆出现提示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复粒细胞); 肾移植术后1周,尿内可出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 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但如放生排斥反映,则尿中可再度大 量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 如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见含铁血黄素,则提示有慢性心力衰竭、 肾梗死、血管内溶血等。
干化学检查和镜检
已经有很多研究和文献证明,尿干化学检查中的红 细胞和白细胞项目,不能取代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查, 尿液干化学检查的所有内容也都是过筛性检查内容, 并不能取代显微镜检查内容;而显微镜检查也不能 取代化学检查。 在某些情况下干化学检查与湿化学检查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应用价值也有不同。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尿液是机体内具有重要意义的体液
尿液常规检查是临床基础检验(常规检查)的重
要内容之一 是临床上重要的过筛检查手段之一 是评估肾脏疾病最常用的和不可取代的首选 检验项目之一 是普及和应用面非常广泛的实验内容之一 是操作简便、快速、无须昂贵仪器、费用低 廉、易于取得、无痛检查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