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一)》第七章 文学创作-讲义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第七章

文学概论第七章

第一章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料
返回首页
二、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上承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下接文学创 造的物化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艺术构思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回忆与沉思。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回忆常常是 由外在的刺激或内部需要在特殊情况下激活了某一意念而发生的。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 思索。沉思的又一心理功能是对沉思的对象从事二度体验,使之成 为富有诗意的东西。沉思是艰苦的思维过程,也是独特体验获得之 时。
第一章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料
返回首页
(三)创造动机 简单地说,创造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 内在动力。 创造动机是怎么来的?总的说来,是由现实生活所暗示给作 家的,它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的产生和运动其实是 作家极为复杂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 在每一具体的文学创造发生阶段,创作动机的触发与外在机 缘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文学创造过程都存在着不同样式和不同程度的动机冲 突,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在程度不同的动机冲突中完成的
第一章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料
返回首页
3、变形与陌生化 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 创造形象的方式。变形的方法: (1)扩大和缩小 (2)粘合 (3)漫画 (4)夸张 (5)幻想 变形方式之多,不可历数,但都是通过变态思维取得的。它 本来是人在特殊情境中产生的异常知觉,但在艺术构思中,则常被 作家借用来创造新形象。

自考文学概论笔记——第七章

自考文学概论笔记——第七章

自考文学概论笔记第七章名词解释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

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

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

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

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

艺术想象的一种。

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文学概论 第七章

文学概论  第七章

二、构思方式
• 何谓构思方式
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
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 整体的具体方式 综合 突出和简化 变形和陌生化
(一)综合
• 含义
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
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 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 思过程。托尔斯泰论艺术综合
著名作家莫言谈文学创作
• “从事创作,尤其小说创作,不学蒲松龄是说不过去的。 蒲老先生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的故事、他的构思、 他的艺术手法,都值得学习。他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 从民间文学、口头叙述中汲取了大量营养。基层的生活 是丰富多彩的,百姓的喜怒哀乐是真实生动的。我们今 天从事创作,就特别需要从基层吸收这样的艺术营养。 蒲松龄还有个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丰富的想象力。想 象力为文学创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些子虚乌有的东 西,经过丰富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同样能成为一个 丰满的艺术形象。当然,想象是建立在丰富的现实生活 基础上的。蒲松龄笔下的诸城某生、济南某生、淄川某 生,难道现实生活中都有这些人吗?但他写的就是现实 中的人!把虚幻和现实结合起来,让虚幻的东西产生说 服力,让读者不觉得它虚,这是艺术造诣。”
瞬间把握
伍尔夫1930年10月 16日给埃· 史密斯写信 说:“我绝不会忘记 写《墙上的斑点》那 一天——刹那间一挥 而就”。
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背后的内蕴
1887年6月,阿· 柯尼 费· 把从监狱女看守长那里听 到的有关罗查利的故事讲 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直 觉到它背后隐藏着某种待 发掘的东西,这便有了小 列夫· 托尔斯泰 Leo Tolstoy 说《复活》的诞生。
列夫托尔斯泰leotolstoy复活插图灵感与直觉?灵感与直觉的区别?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兀判断?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著名作家鬼子谈小说创作?从整个文学发展史上和小说存在的意义价值上看好的小说尤其是经典的小说都是在生活的层面上进行再一次的抽离即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抽离即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在这一层次上则要求作者学会在生活经历上进行再一次的加工这样的加工不仅不会让读者觉得脱离了生活反而是更贴近生活的本质某种层面上揭示了生活中的人性物性直面生活的本质

童庆炳《文学概论》第七章PPT课件

童庆炳《文学概论》第七章PPT课件
表现
➢ 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 ➢ 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 ➢ 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
7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
深层的心理内容 ➢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
验的契合
➢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种类
➢再现想像 ➢比拟想像 ➢虚构想像
.
18
想像与联想
联想(association)
➢ 含义 ➢ 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在延展中所思 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
➢ 种类 ➢ 接近联想 ➢ 类似联想 ➢ 对比联想
➢ 联想主义
.
19
灵感与直觉
灵感(inspiration)
➢ 含义: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 心理现象
➢ 作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的 “形象”(包括意念),转化为语言、文字 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到纸张上
过程
➢ “转化” ➢ “操作”
.
45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复杂性
➢ 作家头脑中所构思的那个形象,已成为一个 “创造物”,而非生活中某个外在物象
➢ 物化活动开始后,构思活动还在进行 ➢ 作家遣词造句能力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强弱,
➢实现途径
➢浓涂重抹
➢淡化背景
.
32
突出和简化
简化
➢ 作家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 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 方式 ,比如康定斯基的抽象简化
简化与突出
➢ 简化的目的是突出
➢ 突出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简化只留下最核心、 最能表现本质的要素

《文学概论》精讲脚本(改版增加内容)

《文学概论》精讲脚本(改版增加内容)

说明:脚本的序号与修改方案的序号是一一对应的。

修改方案见附件“《文学概论》新版教材内容修改方案”。

重讲的部分:1、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六)“独立”说“独立”说是指,主要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

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这种观念来源于德国美学,特别是康德和席勒的美学。

后来在英、法“唯美主义”的艺术思想潮流。

他们主张艺术独立于现实生活,与功利无关等。

这种文学观念在中国近现代也有,其所强调的也是文学是一种人的游戏。

注意:英国王尔德和法国作家波德莱尔关于“独立”说的论述。

2、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一)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3、中介层主体与客体之间如何才能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从而使审美活动得以实现呢?这还有赖于主体与客体的中介。

没有中介层面,审美活动也是无法实现的。

中介一: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理时空的关系组合。

在审美活动中,孤立的事物若与主体个方面的条件缺乏契合,那是无所谓美或不美的。

注意: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的对比。

马克思的话对我们是一个重要的提示:美不是无条件的。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对不同的人,这是不一样的。

中介二:历史文化的积累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赖于主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条件。

因为审美活动不但是瞬间的存在,它的每一次实现都必然渗透人类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或者说历史文化传统又渗透、积淀到每一次审美活动中。

人们总是感觉到审美活动让我们想起了似曾相识的东西。

审美活动的过程是多层面协同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

也可以说,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概论 第7章

文学概论 第7章

艺术发现心理特征【P127】
•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 合,体现着深层的内容。屠格涅夫《麻雀》,周敦 颐《爱莲说》 • 3、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 ,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 ,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 验的契合。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 4、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自 己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 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周敦颐的莲 ,林逋的梅
艺术构思心理机制【P130】
• 回忆、沉思 • 想象、联想 • 灵感、直觉 • 理智、感情 • 意识、无意识识 地从记忆素材中提取信息的心理活 动现象。 [2]沉思:是对情感的“形式化”处 理与过滤。朝花夕拾,心理距离
2、 想象与联想
• A接近联想:由于事物时间或空间的接近而引起 的联想,如元稹的《行宫》、苏轼的《赤壁怀古 》等; • B类比联想:由于事物之间的性质状态相似而引 起的联想,如李白的《静夜思》等; • C对比联想:由于事物之间的性质状态相反而引 起的联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杜甫的《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 C意义联想 • D关系联想:由于事物之间的其他关系(部分与 整体、因果关系、所属关系)而引起的联想
二、构思方式(P139)
• (一)综合 • (二)突出和简化 • (三)变形和陌生化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P143)
•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 (一)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 格的发展逻辑 • (二)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 二、词语提炼与技巧运用
三、即兴与推敲【P149】
• 即兴:作家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 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生产出某产品的情 况。其特点是趁热打铁,作家内在形象被唤醒并活 动时,文思泉涌。 即兴产生的心理机制:【P149】 1、即兴需要足够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2、需要合适气氛和契机。 3、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实际上 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 • 4、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和其禀受的天 赋、气质等先天因素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 关。 • • • •

《文学概论》之文学创作讲义

《文学概论》之文学创作讲义

文学创作本章集中阐述文学创作问题。

文学创作是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只有通过创作作家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才能变为文学作品。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探讨文学创作活动本身的规定性和作家素质问题、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创作心理问题、创作过程的艺术构思以及创作的审美理想等问题。

简言之,通过这一章,我们试图阐明作家创作活动的主要环节与一般规律。

第一节文学创作与作家素质一、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文学创作是古今中外文学理论所探讨的基本问题之一。

但是由于人们的文化背景与观察问题的角度、层面不同,以至于出现了各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

这些观点一般都从某个侧面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某种规律与特点,但也往往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为了更好地总结前人的理论成果,以便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在我们开始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之前,有必要对前人有关文学创作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略作评述。

(一)感物说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

这种观点滥觞于《礼记·乐记》关于乐的论述。

《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毛),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这是对音乐产生过程的准确描述,同时也是对诗歌创作过程的准确描述。

其基本意思是说,凡音乐的产生都是因为人心受了感动,然后表现于声音的。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诗论家们就用几乎相同的言词来论及文学创作了。

陆机《文赋》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慨投篇而援笔,聊宜之乎斯文。

”这是对文人“感物”过程的描述:随着四季交替,万物都不断变化,贯于春感秋悲的文人墨客就会在自然景物的变化面前发生情感的变化,并从而发为诗文创作。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文学概论 课件

文学概论 课件
文学概论 课件
目 录
• 文学概述 • 文学作品的内容 • 文学作品的形式 • 文学创作 • 文学鉴赏与批评 • 文学与社会文化
01
CATALOGUE
文学概述
文学的定义
01
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 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来 表达思想、情感和经验 。
02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反映了人类社会 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
审美体验的提供
文学通过语言的艺术化表达,为读者 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在欣赏 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
02
CATALOGUE
文学作品的内容
主题
1 2 3
主题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核心,是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 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是作 品价值的体现。
主题的来源
主题通常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社会、人性等方面 的观察和思考,也可能受到历史文化、宗教信仰 、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促进思想交流
文学作品通过展现人类情感和思想,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 交流,有助于形成共同的社会意识。
激发创新精神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未知世界和人类潜能,激发人们的探索和创新 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文化传统对文学风格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对文学风格产生影响,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流派和作品。
文化思潮对文学主题的影响
随着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文学主题也随之变化,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问题。
文化交流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推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THANKS
感谢观看
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文学鉴赏可以为文学批评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感受,另一 方面,文学批评也可以为文学鉴赏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文学创作概述文学创作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

这不仅仅是因为作为文学创作对象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是纷绘复杂、波诡云谲的,而且还因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的心理活动也同样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

这种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丰富性就使得将二者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新的世界的文学创作表现出无可比拟的复杂性。

概括来说,文学创作实际上就是创造一个由感觉、幻觉、知觉表象、想象、情感、意象等主观心理因素构成的完整的艺术世界,通过这个主观的艺术世界来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作之所以是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因为只有通过创作,作家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才能融为一体,从而构成崭新的艺术世界。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其生产者,即创作主体在这个精神生产过程中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作家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哪些主体特征使其成为作家?社会或读者对作家有哪些要求?这些问题都直接关涉到文学创作。

自古以来就有所谓“文如其人”“风格即人”等说法,都表明文学创作与作家主体特征之间联系紧密。

所以在具体分析文学创作过程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作为生产者的作家素质问题进行了解。

作家素质是指一个作家所应具备的各种主观条件。

文学创作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精神活动,而文学作品是一种社会共享的精神消费品,因此作家就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而非普通的生命个体。

他的创作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因而不能视为纯粹个人的事情:他主要是为社会、为他人而不仅仅是为自己进行创作活动的,因此是承担着社会责任的。

这样文学创作本身的复杂性与社会需求两方面都向作家们提出了高要求:他们必须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与独特素质的一类人,否则他就无法承担作为作家所应有的责任。

那么作家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必要的素质呢?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为社会所认可的作家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文化修养作为从事高层次精神生产活动的人,作家无疑应该有较好的文化修养。

对于作家来说,必要的文化修养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作家应该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积累。

优秀的作家大都在某一生活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这样才能对生活有超出一般人的深刻体验与理解,才能够如数家珍般地描述该领域的生活细节。

因此,有志于成为作家的人都会自觉地深入生活,积累生活经验。

其次,作为作家他们应该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与比较娴熟的技能。

事实证明作品的影响力往往与作家知识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成正比。

在文学史上真正拥有重要地位的大都是那些学养深厚的作家,尤其是学者型作家,如歌德、托尔斯泰、鲁迅等。

第三,由于作家创作的是能够影响人、并负载着教育人的使命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作家具有较高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一个境界较高的人。

中国古人常说“有一等襟抱,才有一等真诗”,人格境界不高,也就难以创作出能够打动人的好作品来。

韩愈曾提出“气盛言宜”的观点,其所谓“气”,就是指人通过道德修养使自己的人格境界达到一定高度之后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并不是抽象的道德观念,而是一种充沛的生命冲动,推动着作家去进行创作活动。

中外文学史上那些伟大的作家、诗人往往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们怀着一种对社会人生、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去进行创作。

人格的高尚并不是一句空话,不是自我标榜,而是有多方面的具体表现的。

例如富于爱心就是高尚人格的重要表现之一。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谈到自己爱心的形成过程说塔吉安娜姑姑对我的一生影响最大。

从我很小的幼年时代,她就教给了我爱的精神方面的快乐。

她不是用言语教我这种快乐,而是用她整个的人,她使我充满了爱。

我看见,我感到,她怎样喜欢去爱别人,于是我懂得了爱的快乐。

”爱是一种能力,也许正是这种自幼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的爱成就了一代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

巴金先生也曾有过类似的说法:“我的第一个先生就是我的母亲。

我已经说过使我认识‘爱’字的就是她……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她使我知道人间的温暖,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

她常常用温和的口气,对我解释种种事情。

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

”巴金这种以“爱”为核心的人格对他的作品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点我们从《家》《春》《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但是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艺术家并非圣人,也有七情六欲,所以就是用文学艺术来作为赚钱的手段也无可厚非。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不错,作家、艺术家也是一个人,也有物质需求,也应该赚钱,社会也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事实上,在正常情况下作家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是高于一般百姓的。

但是作家、艺术家却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他的作品不是写出来供自己看的,而是要作用于社会上许多人的心灵,会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甚至影响人们做人的准则。

换句话说,作家、艺术家这种社会角色是靠打动人们的心灵来赚钱的,赚的是承担着责任的钱。

这就意味着文学艺术的创作对世道人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社会就有权对作家、艺术家这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提出特殊的要求:在他们扮演这种社会角色时要能够将自己的心灵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给人以美好的东西,至少是不能给人以丑陋的东西。

最后,作家还必须具有对文学的特殊爱好。

一般来说,作家较之一般人应该更加喜爱文学艺术,在这方面有很好的修养。

作家、艺术家对于文学艺术的爱好并不是一般的喜欢,而应该是痴迷,是一种沉醉其中的感觉。

文学艺术对他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消遣,而是自我实现的最佳方式,是生命之依托。

他们喜爱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对好作品有一种由衷的崇拜之情。

由于对文学艺术有特殊的爱好,作家经常处于对艺术世界的遐想之中,似乎形成了一种“诗性人格”,他们看待世上的事物经常有着与众不同的眼光和视角,在他们眼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仿佛都洋溢着诗意,都可以构成一幅幅动人的图画。

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在他的眼中常常难以分拆。

二、作家的独特素质即使一个人有很好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技能,也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很好的人格修养,并且非常喜欢文学艺术,他要想成为一个作家也还有不够的。

作为作家还需要一些独特的素质。

首先,作家应该经常处于创作激情之中。

换言之,经常有创作的欲望鼓动着他。

这是作家不同于他人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地方。

一般人也经常为生活中的事物所感动,也经常有一幅幅图画出现在眼前,有的人还具有讲故事、编故事的天分,但他们却很少想到要将这些事物写下来——他们根本没有写的意识。

作家则经常处在写的冲动与亢奋之中,似乎只有写作才能将这种内心的躁动平息下来。

我们常常说某某人具有艺术气质,这所谓艺术气质往往是指这些人容易激动和敏感的性格特征。

作家、艺术家更容易被生活中的事物所激动,在别人看了无动于衷的事,在他们看来却是令人激动不已的事。

据说有的作家半夜里睡觉时偶尔脑海里出现了某种情节或场面,就会立即爬起来将其写下来,这就是创作冲动超出常人的表现。

甚至走在路上也经常拿出笔记本不停地记着,例如欧阳修作文章就有所谓“马上、枕上、厕上”之说。

其次,作家对生活中的事物,特别是那些具有特征性的、隐含着重要意义的事物具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而一般人对这些则经常是熟视无睹。

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当然也是一种自觉训练的结果,但这里也的确具有某些天赋的因素在内。

只有作家才会有这样敏锐的观察力。

这是因为作家看到这种场景时也就同时看到了它背后隐含的意义。

他敏锐的观察力使他很容易分辨哪些是有意义的事件与人物,一旦发现就决不放过。

而对常人来说只有那些热闹的或离奇的事件与场面才能弓I起兴趣,而且也看不到其中的意义。

另外,作家对于语言也有着超常的敏感与驾驭能力。

他们善于捕捉语言中细微的变化,善于将一件旁人看来很平常的事绘声绘色地叙述出来,善于发现并掌握生活中那些有特色的、富于表现力的言语。

一般说来,作家都是语言的天才,能够利用语言细微的差别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过:“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这里“写气图貌”和“属采附声”都讲的是语言的使用问题,就是说诗人善于运用语言将眼中之景与心中之情充分地表现出来。

总之,作家素质既是一种职业的修养、习惯,又是一种个性气质以及其他方面的天赋因素。

它是使作家成为作家的必备要素。

当然,一个天赋并不出色的人,通过艰苦的努力,也能够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而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方面的例子在文学史上也并不鲜见。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文学创作作为精神生产活动亦如其他各种生产活动一样,是一种主体之于客体的加工改造活动。

本质上是由客体到主体,再由主体到客体的双向交流活动。

创作过程也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过程。

在这一节里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文学创作主客体各自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模式。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创作主体是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

作家并不等于创作主体,因为主体只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

一个人曾经写过一些小说,尽管他也许早已不再写小说了,人们还是可以称之为作家,但他已不再是创作主体了,因为只有相对于创作客体,并处于创作过程之中的作家才是创作主体。

一般而言,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具有如下特征:(一)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德国的哲学家康德认为审美判断的一条重要规律就是没有功利目的而能使人感到愉快。

具体到文学创作,就是说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人不会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而是依据创作规律来思考。

比如说,在描写一个坏人时,他不会想到这个人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是否对自己构成威胁等。

这并不是说他对于现实事物不做价值判断,没有是非之心,而是说他能够将现实事物放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予以观照,而不是仅仅从一己之得失的角度来看问题。

西方美学史上有著名的“距离说”,认为审美主体只有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才能欣赏到审美对象的美,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审美主体与对象距离过近,就是说他对对象倾注过多的功利考虑,这对象也就不再是审美对象了。

马克思曾说:“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说来,并不存在着食物的属人的形式,而只存在着它作为食物的抽象的存在;同样地,食物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并且不能说,这种食物与动物的摄食有什么不同。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这就是说,无论是“饥肠辘辘”的人,还是“忧心忡忡”的人,抑或是商人,都不能与对象拉开距离,即摆脱对对象的直接的功利关注,故而无法进入审美活动之中,他不能欣赏对象的美,更不能进入创作状态之中。

这是一条重要的审美规律。

文学创作是一种审美活动,当然要遵循审美规律。

(二)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创作过程中,作家浮想联翩,常常是全身心投入到假想的世界之中。

想象力常常带着他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遨游世界,而且他会觉得这一虚拟的世界就像真的存在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