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_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美术_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课件设计

高中美术_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课件设计
共分4区,东边是皇帝处理朝政和生活起居的宫殿区。中间是高耸的万 寿山,由两条轴线统领:水平方向为长廊;垂直方向为排云门、排云殿、 德辉殿和佛香阁。北部为后山后湖景区建筑疏朗、林木葱郁、山路曲折、 有着朴雅恬静山野气息。
北京地图
• 4350
四 构颐
分 成和
之 ,园
三 面主
。 积要


亩 , 水 面 约 占
仿自然,并且精巧细致,风格凝练,富有诗意。
日 本 金 阁 寺 庭 园
• 后来随着禅宗思想由中国传入 日本,其对造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使园林变得富有哲理,也更加抽象, 逐渐成为一种“微缩景观”,即 “枯山水”庭园。
•代表:京都龙安寺方丈庭园
• 日本京都龙安寺方丈庭园,建于1450年,庭园长28米,宽 12米,一面临厅堂,另三面围有土墙。庭园地面铺满白沙,里面 只有只有15块石头,没有任何的花木。白沙象征水面,而石头的 组合变化体现岛屿与山峦,在咫尺之内幻化出千丘万壑的气势。 它只能观赏,不能进入,旁边的厅堂专门用于静观冥想。
• 中国园林取法自然,讲究“虽由人造, 宛自天开”的意境,建筑与花木融合为 一体,景色与意蕴因四时而迥异,或银 装素裹或绿茵蔽日,各有一番情趣。
江南园林:
• 小巧玲珑、曲折有致、叠石理水、林泉深邃。充满诗情画意。 其中最富盛名的是:苏州园林
• 包括: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留园(苏州四大名园) • 在中国古代造园被认为是同书法、绘画一般的艺术,深得文
亭 台 楼 榭 馆 阁 轩 廊 厅 堂 桥 舫
中国园林建筑类型丰富,有亭、台、楼、 阁、轩、榭、廊、桥等,它们和山水、树木 有机结合,协调一致,互相映衬、互相渗透、 互为借取。有的建筑能成为园林景观的主体, 成为构图中心。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

第19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模块选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面对新的问题,作为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的使用者在与同行的互动交流中,生发了一些认识和体会。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探索研究新的理论和理念本课内容和教学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园林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建立对园林艺术概貌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从而学会分析艺术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决定因素。

教材分析新版《美术鉴赏》教材继承了以往教材的优点,强调综合性。

本科教材中外园林艺术流派众多,知识容量大,授课时应避免面面俱到,力求做到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故通过单元教学设计突出重点,深化书本内容,设置一个单元三个课时:第一课,中国苏州园林;第二课,世界各地园林;第三课,现代生活与园林。

学生将通过这三课内容从古至今,由中到外,从远及近的了解、感受、赏析园林艺术的魅力。

本节为第一课,以苏州园林为代表感受中国园林的精深文化之美。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普通班学生,作为高中生虽然已具备良好的思维和辨析能力,但仍然需要掌握正确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在建构这一新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培养其探索研究的精神并引导学生在了解世界多元化和多样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审美意识,从不同角度理解和鉴赏美术作品,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欣赏中外杰出的园林艺术,了解东西方传统园林艺术的不同特色和现代景观园林艺术的多样性变化。

引导学生探讨并体验不同园林风格背后的审美文化上的差异,注重学生体会中国园林的特殊意义,能注意和生活结合。

2、方法与过程:教学中以身边的中国园林建筑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领会魅力—感悟成就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们应该深切领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兼容并蓄,领略外国造园艺术的成就,不能固步自封,这样才能对古今中外的园林艺术概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客观地评价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意义和价值,更好地理解民族传统,将其发扬光大。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与点评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与点评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
学与点评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是由改革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以自然为主题的综合性图书,旨在通过多个维度和层次,将中国园林艺术传承至全球,宣传国外知名园林艺术文化和风景名胜,以园林艺术文化为媒介,展示出涵盖竹林、花园、公园等多种园林艺术风格的丰富空间构筑方式,挖掘中西园林艺术的历史文化底蕴。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以中外传统园林艺术和新兴园林理念为主线,涉及景观学、植物学、风景会景、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景观建筑等全方位面向,主要从园林空间、材料色彩、建筑物等几个要素出发,讲授各种非常经典的园林艺术技法,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出复杂的思想内容,令人耳目一新,让人由衷感受园林艺术深刻的内涵。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是以混合性美学理论为蓝本,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和西方现代园林思想有机结合,以空间景观的层次建立起全新的园林艺术交流体系,既发挥了中国园林文化的传播作用,又促进了中西园林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对提高园林艺术院校学生艺术水平、深入探讨园林文化有很大的作用。

漫步中外园林教案

漫步中外园林教案
1、认识世界园林2、认识中国园林
六、教学评价设计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性质和联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本节课中,首先以观察不同园林艺术问题引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各国园林特色就体会到了。
苏州园林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接下来我们共同来欣赏中国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板书:苏州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则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在欣赏过程中,请同学们从苏州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和文化美三个角度来欣赏。
中国组回答。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欣赏的图片都是什么样的场景。都发现了什么?
这些建筑是用来居住的吗?花园是用来做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在温暖的春天,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回答:是不同的
中国的园林,
欧洲的园林,
伊斯兰风格的园林。
国际园景建筑家联合会1954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第四次大会上,英国造园家杰利克把世界园林体系分为:。中国为世界造园三大体系之首。
分出中国组,欧洲组,西亚组。各组观察图片并讨论,本组园林的特点,为什么会有不同,是受到什么影响呢?
欣赏昆曲《牡丹亭》游园一段
二、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中外园林艺术的流派和特色,探讨并体验背后的审美文化上的差异建立对园林艺术基础面貌认识。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
西方的窗有两个作用——光线与空气; 而中国的窗还有一个作用——把建筑与 自然联系在一起。
第二,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美。 2、空间美之二:空间的分割。
框景、分景、借景。 3、活动活动:考一考。
设计意图 将教师讲授与学生测试活动两部分
相结合,把较为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形成有序、科学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测 试活动加以巩固。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牡丹亭》的昆曲选段。听 曲、读词和赏乐之后,教师提问:说说这 是哪里的地方戏曲?
设计意图:
由昆曲《牡丹亭》导入,不仅是因为昆曲 与园林存在着殊途同归的传统文化内涵,更重 要的是这段《牡丹亭》所唱的“不到园林怎知 春色如许”“朝飞暮卷,云霞翠轩,云丝风片, 烟波画船”正是本课的课题和书中110页的文字 内容,由此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了解课题的 出处和由来。本课的题目应用这个名句,也是 想表达昆曲与园林相融的特殊意味。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园林艺术,了解其异同点。 2、从自然美、空间美、人文美三个方面深
入领会中国苏州园林的艺术精髓,理解 园林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艺术。
(二)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比较中外园林异同点(中外对
比,浏览图片)。 第二部分:重点赏析中国苏州园林(自然
美、空间美、人文美三条线路层层深入 进行赏析)。
Hale Waihona Puke 点评:一、精良的音画合璧,营造优雅的艺术氛围。 二、流畅优美的语言表达,追求细腻的情感
交流。 三、丰富的内涵底蕴,创设耐人寻味的文化
情境。
第四讲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 步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分析
一、教材 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美术
鉴赏》实验教科书第19课。
二、学生分析 (高一年级普通班学生)作为高中生虽然已

高中美术_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漫步中外园林艺术》学情分析知识方面: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美术鉴赏基础知识,对于鉴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接受更高层面文化的能力、但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在技能方面: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理解及操作能力也比较强,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情感方面:他们有旺盛的求知欲,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强烈的求知欲望,喜欢探求真理,并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

效果分析1、课堂导入效果分析课堂采用带着问题观看视频的方式进行导入,这样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度,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但是问题的难度较小,学生能够较容易的完成对问题的思考;紧接着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引出“园林的概念”。

通过以上课堂的导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课堂的学习了。

2、具体知识的学习效果分析对于这样一节有一定抽象性的知识来说,如何让课堂内容更加形象、具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是这节课达到效果的关键点之一,因此我是通过学生自己亲身设计制作园林来实现的。

这节课的多个具体知识点,主要围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线来完成的,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园林实践体验活动的的效果分析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用实践,而实践又是对知识的再理解,所以设置了实践体验环节。

通过实践体验,同学们既能对刚学习的知识加深了认识,又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也达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本第19课漫步中外园林艺术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18课中外建筑艺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园林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园林是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创作素材广泛,创作手法丰富、灵活。

我们极有有必要将中外优秀园林艺术介绍给学生,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园林艺术的特殊地位,也是我们学生必须了解的。

高中美术_ 漫步中国古典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   漫步中国古典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漫步中国古典园林》教学设计1、教学的开始用昆曲《牡丹亭》中的一段唱词引入,利用学生的好奇和热情,有效地开发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第二部分运用讲授、问答的教学方法,讲述园林的概念、功能及文化内涵。

或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资料,向大家介绍各具特色的外国园林艺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还课堂给学生。

学生在老师的激励和促进中挖掘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才能。

通过不同民族、国家的园林艺术的了解和对比,让学生寻找不同国家园林形成的原因,看到它们背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

3、第三部分运用视频,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通过一个个前后连贯、层层深入的问题,引领学生去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艺术特点: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自然美;可游可望可行可居的空间美;诗情画意,寄情山水的人文美。

把学生的欣赏过程化为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历代文人的艺术情趣。

4、第四部分运用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看到自身周围形形色色的现代园林,进一步感受园林艺术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再用温家宝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结,引申到我们现在所大力提倡的环保问题。

《漫步中国古典园林》---学情分析高一是整个中学阶段教学学习的一个转折和关键的时期。

第一,这个年龄层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不同,所以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释放引导不能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第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针对每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第三,学生不敢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高中美术课堂划分了很多技法和创作模块,如果结合自己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感受和理解。

鉴赏课不仅仅是美术作品的鉴赏,更是学生实践创作的作品。

鉴赏和实践结合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堂,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

《漫步中国古典园林》效果分析1、中国古典园林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

第十九课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人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十九课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人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十九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外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园林是人们创造的一种高度艺术化的生态环境,它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对美的追求,是园林艺术家以自然为基础,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其美化并融入人类生活的产物。

作为一项古老而又一直在发展的艺术,园林艺术对于中国和世界的美学史和文化史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可以追溯到古代帝王时期的园林造景,如周代的西园和汉代的花园等。

唐代则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鼎盛时期,以洛阳为代表的大型都市园林,有着壮丽的规模和精湛的技艺,形成了独特的唐代园林风格。

中国园林艺术的另一个高峰是明代,如昆明池,这些古代精湛的园林艺术被誉为人类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园林艺术不断发展和丰富,包括院落式庭院、山水园林、灵山小景等,在不同历史时期体现出了中国园林的不同特点。

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西方园林艺术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风格、浪漫主义等时期的变革和创新,园林艺术渐成独特的西方园林艺术风格。

比如,法国凡尔赛宫的花园、英国维多利亚公园、荷兰基努斯堡宫殿公园等被认为是西方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品。

不同于中国园林的山水景观和庭院式的院落,西方园林艺术更多地运用了几何形状和景观元素,如对称、平衡等,呈现出一种有序而富有艺术感的园林风格。

中外园林艺术的融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外园林艺术的交流、融合也日益频繁。

这种跨文化交流在园林艺术上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西方的园林设计和理念逐渐被引入中国,比如中央公园、上海世博园等都是在中外园林交流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其次,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和特点也被西方人所青睐,象征性的参考点或者文化意蕴也逐渐被西方园林设计师所运用。

比如,纽约市的中国公园,就是美团公司的创始人王兴资助的。

最后,中外园林的交流也促进了更多的人们去了解和欣赏园林艺术,加快了园林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切领会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
的博大精深,同时拓宽眼界,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掌握园林的定义,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了解园林的审美追求、造园手法和艺术
风格,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审美观。

(三)、学习过程:
1、导入:(1)让同学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视觉感受园林美景(4副园林图景);
(2)学生朗诵昆曲《牡丹亭》游园中一段唱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同学们朗诵的非常好,下面猜猜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主人公杜丽娘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感叹声漫步中外园林。

2、教学内容:
(1)看图理解园林的构成元素、功能等,得出园林的定义。

园林:通常是以花、木、石头、水、廊、亭榭等为主要元素,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局,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休憩、居住的环境。

刚才我们看到了是这两种园林形式:欧洲园林和中国园林,根据图片进行比较。

1、看图认识中国园林
a、提到中国园林,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园林?(颐和园、苏州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北方皇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

看图说明现存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看图说明现存的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狮园,狮子林和环秀山
庄。

寺观园林:川峨眉山、四川青城山等。

b、在对现存的南北园林的欣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体会两者间的特点差
异。

教师小结: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

私家园林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赋予诗情画意。

(让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2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由浅入深,层层欣赏。

a、苏州园林形式美的运用(看图说明)
(1)亭台轩榭的布局
(2)假山池沼的配合
(3)花草树木的映衬
(4)近景远景的层次
b、学生边欣赏边回答苏州园林“景”的塑造。

(让学生边看图边理解)
3、日本园林:枯山水
日本传统庭园的特点有哪些?(看图后,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静、雅、奇
4、欧洲园林(看图说明)
A、意大利古典园林:人工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的典范
欣赏法尔奈斯庄园:意大利台地式别墅园(文化因素)
a、台地造园。

将自然风光与园林融为一体。

b、常绿树木。

绿树中穿插白色建筑物,冲击视觉效果。

c、内容丰富。

B、法国古典园林:驯服自然
欣赏凡尔塞宫:几何造园术(历史因素)
C、英国古典园林:风景如画
“万能造园师”布朗(地理因素)
5、思考讨论:谈谈你喜欢什么样的园林?并简单说说理
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作为高中生虽然已具备良好的思维和辨析能力,但仍然需要掌握正确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在建构这一新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培养其探索研究的精神并引导学生在了解世界多元化和多样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审美意识,从不同角度理解和鉴赏美术作品,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他们积极思考,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自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园林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园林是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创作素材广泛,创作手法丰富、灵活。

我们极有有必要将中外优秀园林艺术介绍给学生,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园林艺术的特殊地位,也是我们学生必须了解的。

因此确
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领会到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兼容并蓄,领略外国造园艺术的成就,不能故步自封,这样才能对中外的园林艺术概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客观评价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意义和价值,更好的理解民族传统,将其发扬光大。

(二)重点:学生体会中国园林的特殊意义,树立发展民族文化的信心。

园林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分支,各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审美追求、造园手法和艺术风格。

无需争辩他们之间艺术水平的高低,而应包容的看待艺术的多样性,因此确定本课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园林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建立对园林艺术概况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初步掌握南北园林整体风格的区别。

(三)难点:园林艺术表面看来五光十色,而形形色色的风格其实都是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些形式背后有更深层的自然、社会、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等原因,复杂交织在一起。

这种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是我们在学习艺术史中应当特别注意的。

因次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探索不同园林艺术流派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脉络,从而学会分析艺术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决定因素。

评测练习
1、北方皇家园林与南方苏州园林在园林布局、园林空间、造园技法、植物造景方面的不同?
北方皇家园林:追求气派、显示政治地位;庄重、大气、变化少
;园林整体厚重稳定、庄严肃穆;以本土生长的暖温带的针阔叶树种及观赏植物为主。

南方苏州园林;追求超凡脱俗的意境;江南私园小巧多变;淡雅、轻灵的刚健美;四季如春的园林景致。

2、利用门、空窗的边框作为的叫(框景)
3、运用了远门、假山、植物进行了空间的分割,使它产生了曲折多变、层层深入的感觉,这是(分景)的手法。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造景手法是(障景)。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有了一些想法和启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注重教材内容与地方资源相结合。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非常有限,而新教材中为了适合学生自学的需要,容量比较大。

这就需要教师教学备课中进行合理灵活的处理。

我的感受是要抓住每一课的副标题,它就是这一课的灵魂,并且教材中的内容对于学生比较陌生,如果把地方美术资源引入到课堂,学生会更加亲切,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
第二、注重鉴赏与创作(练习)相结合。

美术作品的鉴赏需要有一定的实践为基础,比如动手画一画,或先来自己尝试分析一下作品,然后再一起进行鉴赏或讨论一些问题,会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鉴赏后进行创作,也会让学生对
作品理解的更深
第三、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学生可以小组进行课件制作,选择代表讲解,不仅锻炼了学生让学生操作课堂体现主体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形象、容量、快捷等优势,将古今中外,过去和现代能够拓展的美术课程信息为美术教育所利用。

还要重视地域资源、民间资源以及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通过身边的资源更加形象、直观地体验、感受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拓展延伸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美术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于人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体验、交流评述等教学活动”。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是高中美术“美术鉴赏”模块中的内容,围绕世界各国的园林艺术展开,包括园林的形式功能、各国家园林的介绍及现代园林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独特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