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节五彩斑斓的信息社会

合集下载

情境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论文]

情境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论文]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本文论述情境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其中包括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设美感情境、创设“向往”情境、创设“目标”情境、创设探索情境、创设再现情境以及创设应用情境等内容。

关键词:建构主义情境教学信息技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结构突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

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完成情况与当时所处的学习情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

良好的情境产生良好的情绪,情绪表达出主体的状态和客体的态度。

情绪好,脑子灵,脑子灵则反应快,这才能较好地理解、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一堂课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学生听讲的情绪,曾有一位专家说过,评价一堂课的质量,学生的情绪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因此,教学过程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心灵的窗户,点燃思考的火花。

使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智力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主动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造有利情境,克服和改变不利情境,使学生的情绪变为动力和力量。

一、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质疑才会有思考。

“问题情境法”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首先给学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主体任务来驱动教学,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再是解决问题,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上机实践、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让学生通过比较重大及有影响的事件,带着问题体会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有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思考和崇敬。

信息技术基础 教师教学用书

信息技术基础 教师教学用书

第一单元认识信息世界本单元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与作用、信息素养。

(2)了解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知识。

(3)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4)熟练使用文字处理、演示报告等制作软件进行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5)熟练使用校园网提供的电子学习档案袋形成自己的学习日志,记录学习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1)初步掌握根据任务要求确定信息来源的方法。

尝试通过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和因特网等各种途径搜集资料。

(2)调查、研究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并选择适当的工具制作作品,以呈现信息、发表观点及交流思想。

(3)能够对自己搜集、整理、发表信息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3.情感度与价值观(1)感受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认识到社会和生产实践在推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人类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3)能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并认识到规范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的重要性教科书编写思路1.单元体系结构第一单元是全书任务的起始部分,负责确定总任务的主题方向,为完成后面每个单元的分项任务做好铺垫。

本单元分为三节,首先从身边的信息出发,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与特征,明确以提高信息素养为学习目标。

然后指出信息社会的纷繁复杂性,说明信息社会绚丽多彩,同时也良莠并存,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认识到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的重要性,提高法律意识。

通过回顾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制作电子作品展现自己的思想,理解适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扩展和延长人的信息能力,并能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利用信息。

第一节(无所不在的信息),让学生通过回忆一天所接触的信息,体会信息的无处不在和认识到信息是我们行动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案-1.2.3 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3-粤教版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案-1.2.3 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3-粤教版

《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信息社会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信息社会会更加五彩斑斓,本节内容以培养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为出发点,从增强信息观念、提高信息能力、规范信息行为等方面阐述了我们在信息社会生活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为我们迎接未来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好思想准备、知识准备和能力准备。

2.学情分析
高中生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学生的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而且思维也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

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因此,学生们面对信息社会带来的挑战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与基本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弊端,掌握应对信息社会问题的一些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信息社会的负面影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分析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并遵守信息道德与信息法律规范,养成积极健康的信息意识。

通过对未来的展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信息社会的利弊,并辩证的认识信息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
学生在理解信息道德与规范的基础上能够达成共识,自觉遵守网络信息道德,养成积极健康的信息意识。

五、教学策略
讨论探究、合作学习、总结归纳、视频播放等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积极 > 消极?
八、教学反思。

春花烂漫庆祝2024年春节的欢乐节日

春花烂漫庆祝2024年春节的欢乐节日
2024年春节的庆祝活动
章节副标题
02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
起源: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由此演变而来。
传统习俗: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
现代意义: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历史:春节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虞舜兴起,自秦汉至唐宋,历代王朝都将其列为“大朝”或“新正”。
春花烂漫不仅在春节庆祝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花卉装饰、花卉摄影等,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美好的色彩。
春花烂漫对春节氛围的营造
春花烂漫庆祝春节的意义
章节副标题
04
春花烂漫对人们心情的影响
春花烂漫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情绪,带来愉悦和快乐。
春花烂漫可以缓解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
春花烂漫能够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
社区庆祝方式
公共场所庆祝方式
烟花燃放:在指定地点燃放烟花,增添节日气氛
舞龙舞狮:在公共场所进行舞龙舞狮表演,展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春花烂漫:在公共场所布置花卉,营造节日氛围
灯笼高挂:在公共场所挂上红色灯笼,增添节日喜庆
春花烂漫庆祝春节的影响
章节副标题
06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促进文化传承:春花烂漫庆祝春节的传统习俗得以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花朵种类:桃花、樱花、杏花等
春花烂漫的意义: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新的开始
春花烂漫的氛围:温馨、浪漫、充满生机和活力
春花烂漫的文化内涵
春花烂漫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春花烂漫象征着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春天

五彩斑斓的信息社会

五彩斑斓的信息社会

能创造与主题相符的氛围。 素材的使用 能准确、合理地使用外部的多媒体素材。
简洁明快,能吸引读者切入主题。 整体思路 将作者设计意图让观众看后牢记在心。
把作品介绍给大家 主题鲜明、观点清晰、内容专业 口齿清晰、表述明白 过程流畅
五彩斑斓的信 息社会
作品评价与交流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等级
作品评价量规 内容全面,包括主题的全部支持材料,能支持、论证作者
的主题。
主题与内容 观点准确,论证清楚、有力。
主题内容逻辑顺序准确、清楚,重点局平衡合理,易于观看和检索。
界面
页面风格与主题相符,形式新颖。 背景能很好地衬托出主题。

第二节 五彩斑斓的信息社会

第二节 五彩斑斓的信息社会

第二节五彩斑斓的信息社会教材分析:本节是第一单元《认识信息世界》第二节的内容,前面内容我们都是在正面地看待信息社会,由于事物的发展有两面性,所以本节内容要让学生了解到信息社会还有负面效应,信息社会是良莠不齐的,这就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是让学生了解信息现状的基础上,理解信息道德与规范,自觉遵守维护规则,畅游健康安全的网络世界。

学生分析:在接触网络方面,根据入学初的统计,有67%的学生有过上网的经历,其中36%的学生熟练掌握上网浏览的基本技巧,有95%的学生在开学后,家长禁止上网。

学生根据阅历,了解一些有关网络世界正面和负面的例子。

教学方式:学生讨论、教师引导课时设置: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的影响,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信息社会既绚丽多姿又良莠不齐的现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信息社会的良莠不齐,有意识的规避网上不良信息、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教学过程:每天当你醒来时,都会为技术进步及其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激动不已——比尔盖茨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我们生活的地球真正成为一个村落。

学生讨论:1、网络带给我们生活什么样的变化?你在网上都能进行那些行为?浏览新闻、玩游戏、聊天、看小说、听音乐、看电影电视、晚上购物……学生讨论自己的网上行为2、父母对你的上网持什么样的态度?支持?不支持?还是有条件的限制?都采取什么样的限制条件?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家长、学校、社会如此关注青少年上网。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会考知识要点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会考知识要点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知识点目录第一单元认识信息世界 0第一节无所不在的信息 0第二节五彩斑斓的信息社会 (1)第三节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2)第二单元有效获取信息 (3)第一节获取信息的渠道 (3)第二节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 (4)第三节甄别信息的方法 (5)第三单元科学管理信息 (6)第一节探讨信息管理 (6)第二节走进数据库 (7)第四单元加工表达信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策划表达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制作电子作品....................................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尝试程序开发.................................... 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会考知识要点必修模块一、信息1、信息化时代,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了解】“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是:信息、物质和能量。

”2、信息的含义。

【理解】信息是反映一切事物属性及动态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

3、信息的载体。

【掌握】注解:(1)学生要能够理解“载体”与“信息”本身的区别,正确判断出“什么是载体”。

北京35中信息技术学科会考要点(2)能够正确列举出载体的实例。

4、信息的表现形式。

【掌握】信息是通过载体表现出来的,我们听到的声音包含信息,看到的景象包含信息,读到的文字包含信息。

信息需要通过声音、图像或者文字等表现出来,所以说信息离不开载体。

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信息。

【掌握】●注解:(1)从信息的含义、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信息的载体三个方面来认识信息;(2)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用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三个方面的内容;(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适当地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加以记忆;2.学生能够做到:对于任何一条信息,都能够迅速地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从而了解“信息”的真实内涵。

“第二单元 第一节 获取信息的渠道”的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第一节 获取信息的渠道”的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一节获取信息的渠道”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获取信息的渠道”是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第二单元的第一节内容(教材的第28页至36页),本节主要分析信息获取的有关渠道,非数字化信息转换为数字化信息的有关方法。

学生分析: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己经感受到生活中的信息是丰富多彩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认识信息世界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如何获取需要的信息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样学生在学习这一节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掌握获取信息的多面性。

2、过程与方法: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根据需要来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与获取的多面性,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重点:理解信息可多渠道获取,掌握文本、图像信息数字化表示的基本知识及转换的基本方法。

难点:面向实际应用的信息多渠道获取、存贮的思想方法,数字化表示的相关术语的理解。

教学课时:2个学时。

课程标准: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交流、合作式、任务驱动、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类型:新授课型[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课件一、导入:(1)复习旧课:同学们,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并对我们所处的五彩斑斓的信息社会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那么请同学们回忆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以及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是反映一切事物属性及动态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

而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显示信息等。

而信息的表现形式有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

(2)导入新课:据说在某所大学的大门上刻着这样的一句话:“知识的一半就是知道到哪里去寻求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征:寄生性、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破坏性、发作性
(触发性)
预防措施:1.安装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
2.不要打开来历不明的程序或邮件 3.及时修复系统漏洞和安装补丁
感染途径:网络、U盘、硬盘和光盘
黑客专题
原指:计算机技术高超的人。
现指:利用计算机系统安全漏洞对网络进 行攻击破坏或窃取资料的人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做到五要不要: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练习
1、某同学计算机在上网时感染了计算机病毒,为保证以后不感染病毒,不合理的做法 是( B )
A.不使用来历不明的光盘、软盘 B.从此不再上网 C.经常使用最新杀病毒软件检查 D.不轻易打开陌生人的电子邮件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A.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有消极的一面,应该限制发展 B.网络上有许多不良信息,所以青少年应该积极抵制上网 C.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不要过度崇拜,也不要因噎废食、盲目排斥 D.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所有输入手段将全部由语音技术来代替 3、 以下不构成犯罪的是( D ) A.破解他人计算机密码,但未破坏其数据 B.通过网络向他人计算机散布计算机病毒 C.利用互联网对他人进行诽谤、漫骂 D.发送广告电子邮件 4、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 A ) A.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B.提高电脑技术水平 C.会考的需要 D.学会用电脑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4
二节五彩斑斓的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的作用
1、查阅资料
过去:
去图书馆对书本进行检索、 借阅
缺点:受时间限制,效率低,繁琐
现在: 在因特网上查阅、检索
优点:不受时间限制,效率高,方便快捷
计算机病毒专题
概念: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
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 者程序代码被称为计算机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