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古诗文及译文及练习(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古诗文及译文及练习(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古诗文及译文及练习(全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所谓伊人。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在水之湄,所谓伊人。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在水之涘,所谓伊人。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托物起兴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首诗中,它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寻找意中人的行动铺垫了基础。

2)主人公不顾路途险阻,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表现出他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的性格特征。

3)诗歌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表现出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增强了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的感人效果。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动物来比拟男女之间的情感和行为,表现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在《关雎》中,重复使用关关、窈窕、参差、辗转等叠词和叠韵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关关形容鸟叫声,窈窕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1.正确答案为D,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2.这两句诗好在于表达了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安慰和鼓舞,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

3.正确答案为B,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4.正确答案为B,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5.这两句诗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的特点。

6.全诗抒写了作者希望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的思想感情。

7.这句话的意思是,看着别人在垂钓,自己只能产生羡慕的情感。

这里使用了隐喻,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心情,即希望能得到XXX的帮助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8.这两句诗描述了洞庭湖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浪摇撼着岳阳城。

部编版语文八下古诗词及释义(全)

部编版语文八下古诗词及释义(全)

八下--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⑥学.学半:前一个“学”:2、一词多义学其①其.此之谓乎:②不知其.旨也:三、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4、期此之谓乎:四、课内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⑥学.学半:前一个“学”:通假字,同“敩”,教导。

2、一词多义学其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三、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翻译: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然后就才能自我反省4、期此之谓乎:翻译:大概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课内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答: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答:以类比论证的方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接着讲到教和学的关系。

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大道之行也》习题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原文+译文+考点)(共四篇)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原文+译文+考点)(共四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庄子·秋水》。

文中有“从容”一词,后来延伸出“从容不迫”的成语,所以人们把《庄子·秋水》作为“从容不迫”的出处。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译文】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考点】〔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宋国人,古代著名哲学家,名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好友。

惠施口才很好,与人辩论了一辈子。

〔游于濠梁之上〕这是状语后置句,理解为“于濠梁之上游”,译为“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濠梁:濠水上的桥。

濠:读作háo,水名,译为“濠水”。

【原文】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

”【考点】〔鲦鱼〕一种白色小鱼。

鲦:读作tiáo。

〔从容〕悠闲自得。

成语“从容不迫”形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是鱼之乐也〕这是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译为“这是鱼的快乐”。

是:代词,意思是“这”。

【原文】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考点】〔子非鱼〕这是判断句,用“非”表示否定性判断,译为“你不是鱼”。

子:对人的尊称,译为“你”或“您”。

〔安知鱼之乐〕这是反问句,译为“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意思是“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的”。

安知:意思是“怎么知道”,这里的“安”是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译为“怎么”“哪里”。

【原文】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译文】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考点】〔子非我〕这是判断句,用“非”表示否定性判断,译为“你不是我”。

庄子在这里顺着对方的逻辑来说,意思是: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你不是我,也就不知道我是不是知道鱼的快乐。

【原文】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文】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完整)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doc

(完整)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doc

2019 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一、《桃花源》【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

.(沿着,着)溪行,忘路之近。

忽逢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芳草美(新美好),落英(落花)(繁多的子)。

人甚异(⋯⋯感.......到惊异,意用法)之,复前.(向前,名作状)行,欲.(尽)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形容看不真切)若.(像,好像)有光。

便舍船,从口如,初极狭,才.(、只)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屋舍然..(整的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田小路)交通(交相通),犬相.......(可以互相听到)。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全,都)如(像)外人,黄(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

人,乃(于是,就)大惊,所从来,具.()答之,便要.(同“邀”,邀)家。

村中有此人,咸(全,都)来。

自云先世避秦乱,率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的人).....来此境(与人世隔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于是、就)与外人隔(隔、不通音)。

.....今是何世,乃.(竟然,居然)不知有,无..(不要,更不必)魏晋。

此人一一.(、向)具言所,皆惋(感)。

余人各复延(邀)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告....)云():“不足(不得,不必)(、向)外人道()也。

”.....既(已)出,得其船,便扶(沿着、着)向(先前的)路,志(做号)之。

及(到).....郡下,(拜)太守,如此。

太守即遣(派、派遣)人随其往,向所志,遂(于、最)...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高尚士也,之,欣然(打算,划)往,未果(没有),....(随即,不久)病,后遂无津..(求、探求,津:渡口)者。

二、《小石潭》【唐】柳宗元从小丘西 (向西,名作状 )行百二十步,隔篁竹(竹林 ),水声,如珮,心(以⋯⋯ ) ....之。

伐竹取道,下小潭,水尤(格外 )清冽(清凉)。

全石以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坻(水中....高地 ),, (不平的岩石 ),岩。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简答习题第9课《桃花源记》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缘:由于。

2、鲜美:鲜艳美丽。

3、落英:飘落的花瓣。

4、缤纷:五彩缤纷。

5、异:奇特。

6、欲穷其林: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穷:到达尽头。

7、林尽水源:林子的尽头有水源。

8、仿佛:好像。

9、才通人:通晓人情世故的人。

10、豁然开朗:突然心情舒畅。

11、俨然:庄严肃穆的样子。

12、属:属于。

13、阡陌交通:街道纵横交错。

14、相闻:相互听闻。

15、悉:全部。

16、黄发垂髫:年老头发花白,年幼头发垂在肩膀上。

垂髫:头发垂在肩膀上。

17、乃:就是。

18、具:有。

19、要:必须。

20、咸:全部。

21、妻子:妻子们。

22、绝境:荒凉的地方。

27、叹惋:感到惋惜。

28、延:邀请。

29、语云:说道。

30、不足:不值得。

31、便扶向路:就帮助他走向路途。

扶:帮助。

向:朝着。

32、志:心愿。

23、遂与外人间隔:于是与外界隔绝了。

33、及郡下:到了郡城。

及:到达。

间隔:隔绝。

24、乃:就是。

25、无论:无论是。

26、为具言:作为具体的描述。

二、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沿着溪流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翻译:突然遇到了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中间没有杂树,芳草鲜美,落花飘飞,渔夫们非常惊异。

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继续前行,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这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庄重,有良田美池,还有桑树和竹子。

街道纵横交错,鸡犬相闻。

34、诣:到达。

35、规:规劝。

36、未果:没有成功。

37、寻:寻找。

38、问津:询问路线。

津:渡口。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其中有人种植作物,男女穿着,都和外界的人一样。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他们就要回家,准备杀鸡设宴。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带答案班级:姓名:目录:一、第9课《桃花源记》二、第10课《小石潭记》三、第11课《核舟记》四、第21课《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五、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六、第23课《马说》第9课《桃花源记》班级:姓名: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村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9、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二)第10课《小石潭记》班级:姓名:重点句子翻译: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翻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文言文检测题带答案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训练】目录:一、第9课《桃花源记》二、第10课《小石潭记》三、第11课《核舟记》四、第21课《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五、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六、第23课《马说》第9课《桃花源记》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缘】沿着,顺着。

2、【鲜美】新鲜美好。

3、【落英】落花。

4、【缤纷】繁多的样子。

5、【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6、【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穷,尽。

7、【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9、【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才,仅仅、只。

10、【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4、【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5、【悉】全,都。

16、【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7、【乃】于是,就。

18、【具】详细。

19、【要】同“邀”,邀请。

20、【咸】全、都。

21、【妻子】妻子儿女。

22、【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3、【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述、于是、就。

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24、【乃】竟然,居然。

25、【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6、【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

为、对、向。

27、【叹惋】感叹。

28、【延】邀请。

29、【语云】告诉(渔人)说。

30、【不足】不值得,不必。

3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32、【志】做记号。

33、【及郡下】到了郡城。

及,到。

郡,指武陵郡。

34、【诣)】拜访。

35、【规】打算,计划。

36、【未果】没有实现。

37、【寻】随即,不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文言文检测题带答案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第9课《桃花源记》二、第10课《小石潭记》三、第11课《核舟记》四、第21课《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五、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六、第23课《马说》第9课《桃花源记》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缘】沿着,顺着。

2、【鲜美】新鲜美好。

3、【落英】落花。

4、【缤纷】繁多的样子。

5、【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6、【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穷,尽。

7、【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9、【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才,仅仅、只。

10、【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4、【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5、【悉】全,都。

16、【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7、【乃】于是,就。

18、【具】详细。

19、【要】同“邀”,邀请。

20、【咸】全、都。

21、【妻子】妻子儿女。

22、【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3、【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述、于是、就。

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24、【乃】竟然,居然。

25、【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6、【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

为、对、向。

27、【叹惋】感叹。

28、【延】邀请。

29、【语云】告诉(渔人)说。

30、【不足】不值得,不必。

3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32、【志】做记号。

33、【及郡下】到了郡城。

及,到。

郡,指武陵郡。

34、【诣)】拜访。

35、【规】打算,计划。

36、【未果】没有实现。

37、【寻】随即,不久。

38、【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二、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村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9、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三、课内简答题: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

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答: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

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答: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答: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

6 、渔人离开桃源后。

“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答: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8、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答:理想的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第10课《小石潭记》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注释默写:1、【篁竹】竹林。

2、【如鸣珮环】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3、【心乐之】心情为之高兴。

乐,以…….为乐。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5、【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6、【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7、【坻】水中高地。

8、【堪】不平的岩石。

9、【翠蔓】翠绿的藤蔓。

10、【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1、【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12、【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澈,穿透。

14、【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15、【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俶尔,忽然。

16、【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8、【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19、【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20、【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悄怆,忧伤。

邃,深。

21、【清】凄清。

22、【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23、【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二、重点句子翻译: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翻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翻译: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8、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三、课内阅读理解:1、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答: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3、本文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采用了怎样的手法?答:发现小潭、潭中景物、潭水源流、潭上气氛。

移步换景。

4、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依此写了水、竹、石、树、鱼、溪流六种景物,这样安排使文章井然有序,使读者一目了然。

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答: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

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7、结合本文,谈谈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借景抒情,是指借景物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

本文中作者眼前的景物,之所以“寂寥”,正是因为其心中“悄怆”。

(三)第11课《核舟记》精品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默写注释:1、【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径,直径。

3、【为】做。

这里指雕刻。

4、【木】树木。

5、【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

6、【贻】赠。

7、【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末语气词。

8、【有奇】有余,多一点儿。

奇,零数、余数。

9、【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10、【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11、【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12、【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

兴,起。

14、【石青糁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糁,用颜料等涂上。

15、【峨冠】高高的帽子。

峨,高。

16、【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7、【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18、【卷端】指手卷的右端。

“卷末”,指手卷的左端。

19、【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语,说话。

20、【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比,靠近。

21、【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想里。

22、【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

类,像。

23、【矫首昂视】抬头仰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