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免疫毒性

合集下载

食品毒理学名词解释

食品毒理学名词解释

食品毒理学名词解释一、基础毒理学1.外源性化合物(Xenobiotics):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与机体接触后进入体内,并且有生物活性,导致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2.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3.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1)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2)毒性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

*速发性毒作用: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称为速发性毒作用。

*迟发性毒作用: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称为迟发性毒作用。

*局部毒性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接触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全身毒性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至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4.*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接触后可逐渐消失的毒性作用。

*不可逆作用: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加深。

5.*外源化学物对形态的作用:是指机体组织形态发生的肉眼或镜下可见的病理变化。

6.*外源化学物对功能性的作用:通常是指外源化学物引起靶器官功能的可逆性变化。

7.过敏性反应: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8.*特异体质反应: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9.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10.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标准,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外源化学物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制

外源化学物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制

二、个体间遗传学的差异 基因多态性
同种基因可以控制多种蛋白质合成,使生物表现出多种性状。
代谢酶的多态性
Ⅰ相酶 1.氧化代谢酶 (细胞色素P-450) 2.酯酶 3. 环氧水化酶(epoxide hydrolase,EH)
Ⅱ相酶 1.谷胱苷肽转移酶(GST) 2.其它Ⅱ相酶 硫转移酶(ST)、甲基转移酶(MT)、 乙酰基转移酶(NAT)
化学物同素异构体存在手征性,即对映体构型的右旋(R)和左旋(S),对于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都 有一定影响,影响毒性。如反应停的S(-)镜像物比R(+)镜像物有更强的胚胎毒性。
某些酶和受体有立体构型的特异性,从而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的各个阶段都可 能受到影响。
酶通常以高度立体和对映体选择性方式与其底物交互作用,对对映体区别对待,不 同的同分异构物代谢的比率可能不同。
➢ 2-乙酰氨基芴在大鼠、小鼠和狗体内可进行N-羟化,与硫酸结合形成硫酸酯呈现强致癌作 用,在豚鼠体内不发生N-羟化,故不致癌。
➢ stock小鼠腹腔注射丙烯腈的LD50为15mg/kg,NR小鼠为40mg/kg。
选择毒性 ➢是指化学物在接触条件完全相同情况下,对某种(些)生命物质的毒性较大,而对另一种(些)生命物质
引起个体差异的机体因素
➢ 物种间遗传学的差异; ➢ 个体遗传学的差异; ➢ 机体的其他因素。
一、物种间遗传学的差异
(一)解剖、生理的差异
不同物种、种属、品系的动物的解剖、生理、遗传学和代谢过程均有差异。
➢ 肝脏分叶(犬7兔5R6M4); ➢ 发情期(RM全年,犬春秋); ➢ 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 ➢ 脉率(次/分钟)
代谢的差异
质的差异: 如猫,缺乏催化苯酚葡萄糖醛酸结合的同工酶。猫对苯酚的毒性反应比其他能通过葡糖醛

食品毒理学·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

食品毒理学·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

精选课件
12
钙稳态的作用
• 毒物可在不同水平上干扰细胞信号的传递,导致细胞内Ca2+ 对 激素及生长因子的正常反应的丧失。另外,钙信号系统的异常活 化也是毒物引起细胞死亡的一个重要机制。
• 当前,细胞内钙稳态失调是细胞损害与机制研究方面最为热门的 话题,大量证据表明,细胞钙的持续增高可能活化各种不同组织 和细胞的毒性机理,因而曾被称为“细胞死亡的最终共同途径”。
精选课件
三、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损害作用
(一)自由基对脂质的作用 脂膜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有双键,易受自由基攻击,发生脂 质过氧化反应,或使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最大速率升高。从而 导致脂膜损伤,同时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具有氧化活性,使 膜继续受损。
精选课件
三、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损害作用
(二)自由基对蛋白质的作用 蛋白质是自由基的主要目标分子,可直接对蛋白质产生氧化损 害,也可间接经应激副产物引起。如·OH、·O-。 自由基能引起蛋白质1~4级结构发生变化,导致蛋白质变性或 酶活性丧失。蛋白质的氧化损害引起下游广泛的功能改变,如 酶活性的抑制、被细胞吸收的增加或降低、免疫原性的改变等。
精选课件
13
二、细胞钙稳态的紊乱与细胞毒性
• 毒物通过干扰钙稳态产生毒性作用。 • 某些金属毒物如铅、铜、汞、镍等均可影响细胞内钙稳态。 • 原因:这些金属与Ca2+具有类似的原子半径,可在质膜、线粒体
或内质网膜的Ca2+转运部位上与Ca2+发生竞争,部分或全部取代 Ca2+,进而导致细胞内钙稳态失调。
• 研究表明:动物的暴露量与所形成的白蛋白加合物之间呈明显 的剂量反应关系。慢性接触黄曲霉毒素B1时,其白蛋白加合物 呈现蓄积现象。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11英文名称FoodToxicology课程说明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11英文名称FoodToxicology课程说明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21英文名称:Food Toxicology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修3. 课程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毒理学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食品中内、外源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会本专业基本科研方法,了解学科发展方向,为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要打下基础。

亦为在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际工作中进行安全性评价、制订有关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奠定基础。

4. 学分与学时学分为2学分.学时为33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5. 建议先修课程在学习该门课程前,应先学习或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食品化学》、《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工艺学》等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食品毒理学》,李建科主编,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7年(2)《毒理学基础》(第四版),王心如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年。

参考书目:(1)《食品毒理学》,杨晓泉主编,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1999;(2)《食品毒理学》,张深固主编,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实用食品毒理学》,吴坤主编,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4)《动物性食品毒理学》,梁兆年主编,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1;(5)《食品毒理学》,杨晓泉主编,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1999;(6)《毒理学基础》(第二版),周宗灿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毒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二版),李寿祺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8)《遗传毒理学》,印木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7. 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设具有典型性、趣味性的实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验中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

引起机体某种有害反应的剂量是衡量毒物毒性的指标,通常采用mg/kg体重。

靶器官:脑是甲基汞的靶器官,肾脏是镉的靶器官。

剂量-反应曲线对称S形曲线S形曲线非对称S形曲线1.直线2.抛物线3.U型曲线表示毒性常用指标致死剂量LD100LD50LD01LD0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最大无作用剂量和LD50是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中最重要的两个指标。

安全限值每日容许摄人量(ADI):指每个人终生每天摄入某种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可测知的不良影响的剂量。

最高容许浓度(MAC)阈限量(TLV)参考剂量(RfD) :指一种日平均剂量和估计值。

人群(包括敏感亚群)终身暴露于该水平时,预期在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性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很低,在实际上是不可检出的。

第二章外源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机体对化学物质的处置可以简单地分成相互有关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四个过程,其中: 化学物质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化学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生物转运的主要方式 主动转运 简单扩散 生物转运 被动转运易化扩散滤过 胞吞 膜动转运 胞吐 第三章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1.毒物因素 2.环境因素 3.机体因素 4.联合作用 毒物因素 化 学 结 构 理 化 特 性 不 纯 物 含 量 毒 物 的生物学活性 化学物的稳定性 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第四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有流行病学调查、限定人体试验、体内试验、体外试验。

动物实验整体动物实验(in vivo) 体外实验 (in vitro) 一般毒性试验 特殊毒性试验 微生物试验 哺乳动物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亚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 致突变 致癌 致畸 致突变 器官水平 组织水平 细胞水平 亚细胞水平 分子水平食品毒理学试验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两种。

食品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

绪论食品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卫生安全、无毒无害;含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和有益成分;感官性状良好、可被人体接受。

1食品中主要的外源化学物质:天然物、衍生物、污染物、添加剂。

2毒性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摄入的剂量。

毒理学奠基人:西班牙的Orifila。

17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个体观察、流行病学观察。

2毒理学实验可采取整体动物、游离的动物肝脏、组织、细胞进行。

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体内试验(也称整体动物实验)、体外实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人个体观察(仅限于低浓度、短时间的接触,并且毒作用应有可逆性)、流行病学研究.3体外试验是利用什么进行研究: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

3体外试验有:大量全胚胎培养、胚胎细胞团培养、生精细胞与旧质细胞共培养、现代食品安全性六大问题:营养失控、微生物致病、自然毒素、环境污染物、人为加入食物链的有害物质、其他不确定的饮食风险。

9食品毒理学的作用: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的安全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第一章毒物的种类按其用途和分布范围可分为:工业化学品;食品中的有毒物质;环境污染物;日用化学品;农用化学品;医用化学品;生物毒素;军事毒物。

18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及性质影响因素:剂量,接触条件、接触途径,接触期限,速率和频率。

毒性作用分类:1速发或迟发型作用·2局部或全身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4对形态或功能的影响·5过敏性反应·6特异体质反应。

损害作用的特点:1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的影响,寿命亦将缩短;2机体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4机体对其它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反映毒作用终点的观察指标大致分为两类:特异指标;死亡指标。

生物学标志分类: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食品毒理学名词解释

食品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毒性: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

毒作用:又称为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速发性毒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

迟发性毒作用:是指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局部毒性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接触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全身毒性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性作用。

不可逆作用: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过敏性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特异体质反应: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接触生物学标志:是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包括体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

体内剂量标志:可反映机体内特定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的含量,即内剂量或靶剂量。

生物效应剂量标志:可反映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与某些组织细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反应产物含量。

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可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接触剂量:又称外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如人、指示生物、生态系统)的接触剂量,可以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下一定时间的持续接触。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机理毒性作用是化学物与生物人或动物机体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机理毒性作用是化学物与生物人或动物机体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机理毒性作用:是化学物与生物(人或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毒性作用出现的性质和强度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1)化学物因;(2)机体因素;(3)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4)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化学物因素化学物的生物学活性与其化学结构及理化特性有关系,同时又受化学物的剂型、不纯物含量等因素影响。

一、化学结构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毒物的理化性质和毒物的化学活性,后两者又决定毒物的毒性,因此化学结构的改变可引起毒性作用的变化。

有机毒物在这方面表现比较有规律。

例如:1.苯具有麻醉作用和抑制造血机能的作用,当苯环中的氢被甲基取代后(成为甲苯或二甲苯)抑制造血机能的作用即不明显。

苯环中的氢被甲基取代后,其作用性质有很大改变,具有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作用。

2.烷、醇、酮等碳氢化合物,碳原子愈多,则毒性愈大(甲醇与甲醛除外)。

但碳原子数超过一定限度时(一般为7~9个碳原子),毒性反而下降(如戊烷毒性作用<己烷<庚烷,但辛烷毒性迅速减低=。

3. 烷烃类的氢若为卤族元素取代时,其毒性增强,对肝的毒作用增加;且取代愈多,毒性愈大,如CCl4>CHCl3>CH2Cl2>CH3Cl。

二、理化性质化学物质的理化特性对于它在外环境中的稳定性,进入机体的机会与体内代谢转化过程均有重要影响。

例如:溶解度①毒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直接影响毒性的大小,水中溶解度越大,毒性愈大。

如As2S3溶解度较As2O3小3万倍,其毒性亦小。

②影响毒性作用部位:如刺激性气体中在水中易溶解的氟化氢(HF)、氨等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而不易溶解的二氧化氮(NO2)则可深入至肺泡,引起肺水肿。

③脂溶性物质易在脂肪蓄积,易侵犯神经系统。

2.分散度毒物颗粒的大小可影响其进入呼吸道的深度和溶解度,从而可影响毒性。

3.挥发性吸人毒物的毒性除与其半数致死浓度大小有关外,与其挥发性的大小亦有关。

例如:苯与苯乙烯的LC50均为45mg/L左右,但苯的挥发性较苯乙烯大ll倍,故其危害性远较苯乙烯为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型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也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或变态反应。经呼吸道 、皮肤或消化道接触适当抗原,接触部位的淋巴组织产生 IgE。IgE一旦产生即与局部组织肥大细胞结合,进入循环 后与远部位的循环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组织肥大细 胞结合。
当再次接触抗原时,即可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释出预先 形成的介质和Th2型细胞因子,诱导合成白三烯。这些介 质促进血管扩张、支气管收缩和炎症反应。
当肿瘤发生后,机体可通过体液免疫效应机制发挥抗肿瘤作 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 方面,
一般认为细胞免疫是抗肿瘤免疫的主力,体液免疫通常仅在 某些情况下起协同作用。
既然肿瘤能够发育并长大,必然是躲过了机体的免疫监视。
1)肿瘤的细胞免疫机制
(1)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2)NK细胞的杀伤作用 (3)巨噬细胞的抗瘤作用 (4)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5)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
(2)多环芳烃类
(3)农药类 DDT、敌百虫、甲基对硫磷等。
(4)金属
铅、镉、砷、汞、镍、锌、铜、甲基汞等。
(5)大气污染物 二氧化氮、二氧、苯乙烯、联苯胺、三硝基
甲苯、石棉等。
(7)治疗用药物 环磷酰胺、氨甲蝶呤、6-巯基嘌呤、5-
氟尿嘧啶、环孢菌素A、雌二醇、白消安等。
(一)免疫抑制
1、具有免疫抑制的外源化学物
(1)多卤代芳香烃类 多氯联苯(PCB)、多溴联苯(PBB)、 四氯二苯对二噁英(TCDD)、六氯苯(HCB)等。
(2)多环芳烃类
(3)农药类 DDT、敌百虫、甲基对硫磷等。
(4)金属
铅、镉、砷、汞、镍、锌、铜、甲基汞等。
(5)大气污染物 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
反应阶段:T细胞增殖分化形 成效应T细胞并形成记忆 细胞的过程
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激活靶 细胞的溶酶体酶,使靶细 胞裂解死亡,同时效应T 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感应阶段
抗原多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T细胞的呈递
反应阶段
产生高效而短命的效应B细胞 (几小时~几天)
一、机体免疫系统及免疫功能
(二)免疫细胞
1、淋巴细胞 1)胸腺依赖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2)骨髓依赖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3)自然杀伤淋巴细胞 (NK细胞)
一、机体免疫系统及免疫功能
(二)免疫细胞
2、巨噬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 1)可以使实验者心中有数 2)正确的统计方法处理
3 抗原递呈细胞 1)对照原则 实验必须设对照组. 2)重复原则
4、免疫毒性与致癌作用
免疫系统在预防或限制肿瘤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机体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经常不断地会产生突变细 胞。这些突变细胞中有些在向恶性转化形成肿瘤细胞时 ,在肿瘤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这些肿瘤抗原的出现 使宿主识别出它们是“外来”或“非己”的细胞,从而 调动免疫系统进行防御,直到最后消灭肿瘤细胞,这就 是免疫监视作用。
Ⅱ型超敏反应
涉及的抗体包括ISC和IgM。组织损伤可由于细胞毒素的直接 作用而引起,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通过 细胞表面的Fc受体与抗体覆盖靶细胞结合,或通过经典途径 激活补体系统,补体激活引起补体C3b或C3d结合在靶细胞表 面,对效应细胞起趋化作用。另一方面,膜攻击复合物也与 靶细胞表面结合,而使靶细胞溶解。
常用药物所致的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型别 I型
Ⅱ型
Ⅲ型
Ⅳ型
超敏反应性疾病
过敏性休克 荨麻疹 哮喘 溶血性贫血 粒细胞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 局部Arthus反应 关节炎 发热 接触性皮炎 剥脱性皮炎
青霉素
++ +++
+ ++ — — ++ + + ++ +
磺胺
— +++ — — +++
+ + + + + +
巴比妥
— + + + + + — + + +++ ++
(三)自身免疫应答
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或细胞抗原性失去免疫耐受性,导 致自身免疫效应细胞和自身抗体产生,称为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反应达到一定强度以致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并引 起相应临床症状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1、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外源化学物
目前已发现许多外源化学物可改变自身细胞的抗原性质或 出现新的抗原性,引起自身免疫病,尤其是在易感个体。
肼苯哒嗪和普鲁卡因酰胺等药物可与细胞内组蛋白或DNA结 合,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症状。
而长期服用药物α 甲基多巴的病人,可以诱发自身溶血性 贫血。
2、外源化学物引起自身免疫病的机制
外源物质代谢酶,如细胞色素P-450、UDP糖基转移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等在诱导自身免疫疾病发 生过程中的作用。
(二)超敏反应
1、外源性化学物引起的超敏反应 (1)接触性皮炎 是由致敏T淋巴细胞引起的Ⅳ型变态反应,表现为红肿、
硬结,严重的反应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皮肤溃癌及剥 蜕性皮炎。 (2)过敏性肺病 最具代表性的是哮喘。在欧洲和美国职业哮喘人群为0.2 %~6%,日本约有15%的哮喘病例与职业有关。
食品毒理与卫生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免疫毒性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免疫毒性
•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具有双相性,同一化学物可在不 同条件下分别表现为对机体的免疫抑制或过敏。
一、机体免疫系统及免疫功能
免疫系统由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 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是机体免疫机制发生的物质基础。 ①免疫组织与器官; ②免疫细胞; ③免疫分子
2、化学致癌物诱发肿瘤的特点
(1)化学致癌物诱发肿瘤抗原性的强度 从致癌病原看,病毒致癌抗原性最强,化学致癌剂诱发肿
瘤次之,自发肿瘤及X射线照射引起的肿瘤抗原性最弱。 (2)化学致癌物诱发肿瘤抗原的特异性 化学致癌剂或物理因素等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特异性高,
每个肿瘤的抗原间很少出现交叉反应。
3、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机制
Ⅳ型超敏反应亦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分为两型:接触超敏反应和结核菌素超敏反应。 发病机理:当抗原穿透表皮并与蛋白载体形成一种复合
物即发生致敏。当再次接触抗原时激活记忆T细胞并分泌 细胞因子,致皮肤红斑、丘疹和水疱形成。 引起本病的抗原主要是天然的或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和金 属,如镍、染料、磺胺等药物和有毒植物等,但以毒葛 和槲叶毒葛最常见。
病人血清中存在这些抗外源物质代谢酶的自身抗体。
(四)化学致癌物质诱发的肿瘤免疫
1、肿瘤抗原及其特点
(1)肿瘤相关抗原(非特异性的) 癌胚抗原(CEA)明显升高。 甲胎蛋白(AFP)正常人0~5,大于8为可疑。
(2)肿瘤特异抗原(TSA) 多将人体的肿瘤处理之后通过动物免疫获得的抗肿
瘤抗体,再用来回检人体肿瘤。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及作用
一种是固有性免疫应答 由皮肤粘膜分泌的抗菌物质;吞噬细胞的吞噬病原体作用
;自然杀伤细胞对病毒感染靶细胞、肿瘤细胞的识别及杀伤 作用以及血液和体液中存在的抗菌分子,如补体成分的细胞 溶解作用。 另一种是适应性免疫应答
以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以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两类。 这两类免疫应答都是由多细胞系,如单核吞噬细胞、T细胞
等。
(6)工业污染物 氯乙烯、苯、苯乙烯、联苯胺、三硝基
甲苯、石棉等。
(7)治疗用药物 环磷酰胺、氨甲蝶呤、6-巯基嘌呤、5-
氟尿嘧啶、环孢菌素A、雌二醇、白消安等。
(一)免疫抑制
2、外源化学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 多种化学物可致机体免疫抑制。凡具有免疫抑制的化
学物均能降低机体对细菌、病毒、肿瘤及寄生虫的抵 抗力。 临床上由于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某些疾病导致机体免 疫功能下降,往往引起由细菌、病毒、霉菌及寄生虫 感染导致的严重合并症。 而且由于免疫抑制作用,引起继发性癌症发生率增高 ,如果治疗停止后,继发癌症可部分或完全消失。
胸腺(Thymus)
(1)胸腺是T细胞发生 、分化成熟的埸所 (2)胸腺是形成对自 身抗原耐受的部位。
淋巴结
B细胞区
T细胞区
淋巴结是T、B细胞定 居、增殖、分化产生 免疫应答、再循环和 滤过清除的埸所。
B细胞区

T细胞区
脾的功能主要有滤过清除;T 细胞和B细胞定居、增殖、分 化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 构成淋巴细胞再循环。
某些化学物有抑制NK细胞的作用,使动物肿瘤发生率增 高,因而具有致癌作用。
1.免疫细胞、免疫组织及免疫器官种类 及特点是什么?
和B细胞等来完成的。
(一)体液免疫
过程
感应阶段:抗原经吞噬细胞 处理后呈递给T 细胞再呈递给B 细胞的过程
反应阶段 :B细胞增殖分化 形成效应B细胞 并形成记忆细胞 的过程
效应阶段 :效应B细胞产生 抗体消灭抗原的 过程
抗体
(二)细胞免疫
过程
感应阶段:抗原经吞噬细胞处 理后呈递给T细胞的过程
免疫抑制剂
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有环孢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烷化剂和抗代谢药等。
免疫抑制药都缺乏选择性和特异性,对正常和异常的免 疫反应均呈抑制作用。
故长期应用后,除了各药的特有毒性外,尚易出现降低 机体抵抗力而诱发感染、肿瘤发生率增加及影响生殖系 统功能等不良反应。
(二)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 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 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Ⅲ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也涉及IgM和ISC。Ⅲ型则是抗血清可溶性 抗原。其结果是在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引起广泛组织损 伤,最常见的部位是在肺、关节和肾的血管内皮,皮肤 和循环系统也可累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