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5、染毒时机和方式 给实验动物空腹染毒比胃内充盈时染毒,毒物 吸收得快。一定剂量的毒物混于饲料中喂饲,要比 灌胃投药毒效应轻。相同剂量的毒物在一天内多次 投予,比集中在短时间内一次投予时血中的浓度低 得多。而连续无间歇的染毒,则毒性反应明显。因 此染毒条件的控制,对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也 是很重要的。 6、交叉接触 毒物经呼吸道接触时,应保护皮肤,防止气态 毒物经皮肤吸收。对易挥发化合物,经皮涂布接触 时,应将涂布处密封起来,以防其蒸汽经呼吸道吸 收或动物舔食涂布部位,引起经消化道吸收。
性别、妊娠和激素
妇女在妊娠、哺乳、月经期及更年期 对毒物的耐受力都要降低,某些毒物还可 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造成流产, 哺乳期中毒则毒物经乳汁对哺乳婴儿造成 不同程度的影响,故妇女在这些时期的食 品、用药上有许多禁忌。
激素可影响某些酶的活性。
习惯性、敏感性
长期小剂量地使用某种毒物,可降低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同时或 先后作用于机体,有些可相互影响而加强 或减弱彼此间对机体的毒作用,这种作用 称为联合作用 。 有四种类型的效应:
1)无关作用(inrelevant action):又称独 立作用。同时存在的各种有害因素因各自 作用的受体、部位、靶细胞或靶器官等不 同,所引发的生物效应也不相互干扰,从 而表现出各自的毒性效应。 2)协同作用(synergism):联合作用产 生的效应大于混合有害因素中每个单项因 素效应的总和。
4、分散度 吸入粉尘状态的毒物时其毒作用依其分 散度而异。粒径大于10 微米的空气颗粒污 染物在呼吸道上部被阻,而小于5微米的颗 粒才能进入呼吸道深部。固体毒物的分散 度不仅和它进入呼吸道的深度和溶解有关, 而且还影响它的化学活性。
三、不纯物含量
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笼养形式
动物笼的形式、每笼动物数、垫料和其它因素
也能影响毒物的毒性。如:
异丙基肾上腺素对大鼠的急性毒性,单独笼养
大于3周者远大于群养者;
噪声、光线。
实验室质量控制。善待。
实验动物: 人群:社会心理因素:
45
四、接触特征和赋形剂
(一)接触途径
吸收速度、首过效应。 静脉、肌肉、皮下、皮内、口服、皮肤。 呼吸道。 (二)接触持续时间 急性、慢性,毒性可能不同。 (三)接触频率 蓄积、排除速度。
②影响毒性作用部位 如刺激性气体 ③脂溶性大,易在脂肪蓄积。易侵犯NS。 脂/水分配系数;气态物质的血/气分配系数
14
2.分散度、大小
影响其稳定性、吸入机会、阻留率、
阻留部位、表面积大小及表面活性。 大气颗粒物:PM2.5,PM10 铅烟与铅尘;粉尘与尘肺。 纳米毒理学。
15
3.挥发性 接触机会和途径不同。影响吸入毒物 的毒性。防护措施不同。
6
定量构效关系(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QSAR 以化合物的理化参数或结构参数等作为自变量, 生物活性作为因变量,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化 合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 。
解释由于分子结构的改变引起的化合物理化参数 或结构参数的改变,从而导致化合物生物活性的 改变,推测可能的机制。
35
肝、肾疾病患者对外源化学物吸收、分布、代
谢与排泄均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如TNT禁忌症,乙
肝与饮酒)
肾脏功能减退或衰竭,毒物T12 延迟。
血液疾病:苯禁忌症。
汞、锰:神经系统。
免疫状态
直接影响对某些毒作用的反应性
毒理学基础整理(第五章)

第五章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化学物因素:1、化学结构取代基的影响:取代基的影响、异构体和立体构型、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分子饱和度2、化合物的联合作用(joint action ):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时产生的交互毒性作用。
有五种类型: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第五章1.名词解释:毒物的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用相加作用: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等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所产生效应的算术总和独立作用,各外源化学物不相互影响彼此的毒性效应,作用的模式和作用的部位可能(但不是必然)不同,各化学物表现出各自的毒性效应。
协同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拮抗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即为拮抗作用。
2.化学结构与毒性大小的一般规律。
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是决定毒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因为它决定了毒物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活性,因而决定了毒物在体内可能参与和干扰的过程,因此决定毒作用的性质和大小(1)取代基不同毒性不同:甲基取代,毒性降低;烷烃类的氢若为卤族元素取代时其毒性增强,对肝的毒作用增加;且取代愈多,毒性愈大异构体和立体构型的影响: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的毒性是:对位>邻位>间位,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
(2)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1)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麻醉作用增强,脂溶性增加,碳原子数超过一定限度时(7-9个碳原子)后,对人体产生麻醉作用的危险逐步减少,如:戊烷<己烷<庚烷辛烷毒性减低C5 H12 <C6 H14 <C7 H16 ,C8 H18;2)而碳原子数相同时直链化合物毒性大于异构体,如:直链烷烃的麻醉作用大于其同分异构体:庚烷> 异庚烷;3)成环化合物毒性大于不成环化合物,如:成环化合物毒性大于不成环化合物环烷烃的麻醉作用>开链烃环戊烷>戊烷;4)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加如乙烷的毒性<乙烯的毒性<乙炔的毒性。
第5章 影响毒性作用因素

当化学物的外消旋混合物被给予动物时,要么立 体选择性地代谢,形成两种或更多不同的异构产 物,要么只有一种同分异构物被代谢。
3、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对毒性的影响
同系物的碳原子数:烷、醇、酮等碳氢化合物按 同系物相比,碳原子数愈多,则毒性愈大
苯丙氨酸
H2N
H
H
NH2
PhH2C
COOH HOOC
CH2Ph
(S)-Phenylalanine Bitter taste
(R)-Phenylalanine Sweet taste
“苦”
“甜”
某些酶和受体有立体构型的特异性,从而生物转 运和生物转化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受到影响,如: L-二羧基苯丙胺酸比D一同分异构物更容易从 胃肠吸收。
化学物因素
机体因素
暴露因素 环境因素
联合作用
了解影响毒作用因素的意义
1.在评价化学物毒性时,可设法对其加以控制 以避免其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准确,重现性 更好
2.人类接触化学物时,有些因素并不能完全控 制,因此,以动物实验结果外推人时,特别 在制订预防措施时,都应予以注意
7
第一节 化学物因素
1、取代基团对毒性的影响 取代基团不同,化学物的毒性可能不同
(1)苯及苯的衍生物(甲苯,硝基苯)
12
例1
CH 3
H
H
H
H
H
麻醉作用
麻醉作用
抑制造血机能
例2
NH 2
H
H
H
H
H
麻具醉有形作成用高铁血 抑制红蛋造白血作机用能
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胡渝华)(精)

第五章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胡渝华)化学物对不同的物种、品系、个体,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的环境中所诱导的毒性是有差异的。
认识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对外源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毒理学研究的设计及其资料的评估都是十分重要的。
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必须以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形式到达靶器官、靶细胞,达到有效的剂量、浓度,持续足够的时间,并与靶分子相互作用,或改变其微环境,才能够造成毒性作用。
任何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都会影响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因素:①化学物因素;②机体因素;③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
④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第一节化学物因素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影响吸收、分布和排泄。
而其剂型、不纯物含量、稳定性等因素也会影响其生物学活性。
一、化学结构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将会发生的代谢转化类型,可能参与和干扰的生化过程,从而决定它的毒性作用的性质和大小。
研究化学物的化学结构与其毒性作用之间的关系,找出其规律,有助于通过比较预测,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化学物;从分子水平上推测新化学物的毒作用机理;预测新化学物的毒性效应和安全接触限量。
(一)取代基的影响苯具有麻醉作用和抑制造血机能的作用,当苯环中的氢被甲基取代后(成为甲苯或二甲苯)抑制造血机能的作用不明显但麻醉作用大于苯;被氨基取代后,有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作用;而被硝基(硝基苯)或卤素取代(卤代苯)后,具有肝毒性。
烷烃类的氢若被卤素取代,其毒性增强,对肝的毒作用增加,且取代愈多,毒性愈大,如CCl4>CHCl3>CH2Cl2>CH3Cl。
(二)异构体和立体构型异构体的生物活性有差异,典型的例子是六六六,有七种同分异构体。
常用的有α、β、γ和δ等:γ、δ-六六六急性毒性强;β-六六六慢性毒性大;α、γ-六六六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很强的兴奋作用;β、δ-六六六则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的毒性是:对位>邻位>间位,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分子饱和度:分子中不饱和键增多,使化学物
活性增大,其毒性增加。
卤素取代:卤素元素有强烈的吸电子效应,结
构中增加卤素使分子极性增加,更易于酶系统结 合,使毒性增高。
5.
6.
羟基:芳香族化合物引入羟基,分子极 性增强,毒性增加。 巯基:易与多种金属离子生成硫醇盐;易与带
第五章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了解影响毒作用因素的意义 在评价化学物毒性时,可设法加以控制以 避免其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准确,重现性 好; 人类接触化学物时,这些因素并不能控制, 因此,以动物实验结果外推到人时,特别 在制定预防措施时,都应予以注意。
第一节 毒物因素
一.
化学结构 (一)化学结构与毒作用性质 每一种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是其固有的性质, 它是由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所决定的 化学结构与毒作用性质的关系很复杂,分 析毒作用性质,应注意分子的整体性,基 团的特殊性以及它们的关系 研究外源化学物化学性质和毒性效应之间 的关系,找出其规律,在毒理学研究中具 有重要意义
一.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Factors Influencing Toxicity
【目的要求】
一. 二.
掌握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化学物 因素、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掌握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及类型。
第五章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必须以具有 生物活性的形式到达靶器官及靶细胞,必 须具备有效地剂量、浓度,持续足够的时 间,并与靶分子相互作用或改变其微环境, 才能够引发毒性作用。 任何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都会影响化 学物的毒性作用。
如:动物饲喂含蛋白量为 5 %与 20 %相比,微粒 体蛋白质的水平较低,血浆清蛋白水平减少,非 结合化学拘的血浆水平增加,酶活性显著丧失: 四氯化碳的肝毒性下降,黄曲霉毒素的致癌减少, 但巴比妥酸盐睡眠时间延长,扑热息痛的肝毒性 增加。
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基因多态性是EGP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可确 切解释某一亚种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这 对环境有害因素的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应答基因(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s):是指某些对环境因素作用产生特定反应 的基因。 环境基因组(environmental genome): 即指基因组中环境应答基因的总和。
二、理化性质 外来化合物理化性质,如溶解度、电离 度、挥发度、分散度、纯度等均与其毒性或 毒性效应有关。 现就目前讨论较多的几项介 绍如下: 1、溶解度: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是指化合物在脂 (油)相和水相的溶解分配率,即化合物的 水溶性与脂溶性间达到平衡时,其平衡常数 称为脂水分配系数。一种化合物的脂/水分配 系数较大,表明它易溶于脂,反之表明易溶 于水,而呈现出化合物的亲脂性或疏脂性。
化合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大小与其毒性密切 相关,它涉及化合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 谢和排泄。 2、电离度 是指弱有机酸或弱有机碱各在 不同PH时解离,当呈现1/2为电离型、1/2为 非电离型时的PH值,即为该外源化学物的pKa 值—电离度。对于弱酸性或弱碱性的有机化合 物,只有在PH条件适宜,使其维持最大限度成 为非离子型时,才易于吸收,包括透过生物膜, 发挥毒性效应。若化合物在一定PH条件下呈离 子型的比例越高,虽易溶于水,但难于吸收, 且易随尿排出。
第一节
化学物因素
一、化学结构 每一种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是其固有 的性质,它是由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所决 定的。 研究外源化学物化学结构和毒性效 应之间的关系,找出其规律,在毒理学 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现就已知举例介绍如下:
以直链饱和烃为例,这类脂肪族化合物为非电 解质化合物,其毒性为具有麻醉作用。从丙烷 (甲烷、乙烷例外,为惰性气体)起,随着碳 原子数增多,麻醉作用增强。但达到9个碳原 子之后,却又随着碳原子数增多,麻醉作用反 而减弱。这是由于这类非电解化合物伴随碳原 子数增加而脂溶性增大,水溶性相应减小,即 脂水分配系数增大。极亲脂性化合物,由于不 利于经水相转运,其在机体内易被阻滞于脂肪 组织中,反而不易穿透生物膜达到靶器官。
影响外源性化学物毒作用的因素

54
五、多因子的联合作用
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 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称为化学 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种间差异,常常是对某种化合物氧化速率的不 同,而不是氧化途径的不同。
34
还原反应
35
水解反应
绝大多数生物都含有水解酯和酰胺的酯酶, 但不同种属之间的活性差异很大。
研究:哺乳动物中,马拉硫磷主要水解成二 羟酸,毒性很小;而在昆虫中,则被代谢为 马拉氧磷,是一种很强的胆碱酯酶抑制 剂。——马拉硫磷的选择毒性即源于此。
22
二、污染物的毒激活过程
毒物的代谢饱和状态:一些能解毒的途径 饱和后转而以其他解毒途径。
低浓度氯乙烯——氯乙酸 高浓度氯乙烯——环氧氯乙烯+氯乙醛
23
三、环境因子的影响
地质条件 气象条件
24
地质条件 地壳、空气和水的化学组成物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
了多种可被机体利用的元素,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这些元素有些是构成蛋白质或酶的关键成分,对核酸、 激素、细胞起着稳定和激活作用。因此机体必须维持 一定量和一定比例的多种为两元素,才能保证机体正 常的生长发育和实现正常的生理功能。 但在自然地质环境中,这些元素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从而影响人体抵御 环境毒物的能力。
27
气压 气压可引起某些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变化。 如在高原低气压下士的宁的毒性降低,而
氨基丙苯的毒性增强。
2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化学物因素
一、化学结构 每一种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是其固有
的性质,它是由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所决 定的。
研究外源化学物化学结构和毒性效 应之间的关系,找出其规律,在毒理学 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现就已知举例介绍如下:
以直链饱和烃为例,这类脂肪族化合物为非电 解质化合物,其毒性为具有麻醉作用。从丙烷 (甲烷、乙烷例外,为惰性气体)起,随着碳 原子数增多,麻醉作用增强。但达到个碳原子 之后,却又随着碳原子数增多,麻醉作用反而 减弱。这是由于这类非电解化合物伴随碳原子 数增加而脂溶性增大,水溶性相应减小,即脂 水分配系数增大。极亲脂性化合物,由于不利 于经水相转运,其在机体内易被阻滞于脂肪组 织中,反而不易穿透生物膜达到靶器官。
、外来化合物的纯度和异构体与毒性效应
论述一个外来化合物的毒性,一般是指其 纯品的毒性,但在卫生毒理学实际工作中更经 常的是阐明其工业品或商品的毒性。工业品往 往混有溶剂,未参加合成反应的原料、原料中 杂质、合成副产品等。商品中往往还含有赋形 剂或添加剂。这些杂质有可能影响、加强、甚 至改变原化合物的毒性或毒性效应。
、性别 品系相同的动物对外来化合物在毒 性反应上表现出性别差异。在一般情况下,成 年雌性动物对化学物毒性敏感,但也有例外。 如马拉硫磷和甲基对硫磷对雄性大鼠毒性敏感 性高于雌鼠。而对性别差异可能主要与性激素 功能和代谢转化有关。
、年龄 品系与性别相同的动物,年龄 不同对外来化合物毒性的敏感性常不同。有 人分析百余种化合物对不同年龄动物的致死 量,结果表明新生动物对毒性的反应比青年 或成年动物敏感,敏感性平均高倍,出现年 龄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年龄动物酶活力、 解毒能力、代谢速度、皮肤和粘膜的通透性 以及肾脏清除率等方面的差别造成的。新生 动物血脑屏障未发育完善,因此对某些神经 毒物较敏感。
、营养状态: 营养成分失调,如溶解度、电离 度、挥发度、分散度、纯度等均与其毒性或 毒性效应有关。 现就目前讨论较多的几项介 绍如下:
、溶解度:脂水分配系数( )是指化合物在脂 (油)相和水相的溶解分配率,即化合物的 水溶性与脂溶性间达到平衡时,其平衡常数 称为脂水分配系数。一种化合物的脂水分配 系数较大,表明它易溶于脂,反之表明易溶 于水,而呈现出化合物的亲脂性或疏脂性。
有机化合物往往存在同分异构体,如二 甲苯就有间位、邻位、对位三种,而且毒性 也有差别。内吸磷含有硫联型和硫离型二种 同分异构体,二者比重不同,溶解度可相差 倍,大鼠经也相差倍。三邻甲苯磷酸脂,即, 是致迟发性神经病化合物,但当其甲基转至 对位,则失去致迟发性神经病毒性。
三、不纯物和化学物的稳定性
第二节 机体因素
、分散度 分散度是指物质被分散的程
度,即颗粒越小分散度越大,反之,颗粒越 大分散度越小。粉尘、烟、雾等状态物质, 其毒性与分散度有关。颗粒小分散度越大, 表面积越大,生物活性也越强。分散度还与 颗粒在呼吸道的阻留有关。大于μ颗粒在上 呼吸道被阻,μ以下的颗粒可达呼吸道深部, 小于μ的颗粒易经呼吸道再排出,小于μ的颗 粒因弥散作用易沉积于肺泡壁。
化合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大小与其毒性密切 相关,它涉及化合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 谢和排泄。
、电离度 是指弱有机酸或弱有机碱各在不 同时解离,当呈现为电离型、为非电离型时的 值,即为该外源化学物的值—电离度。对于弱 酸性或弱碱性的有机化合物,只有在条件适宜, 使其维持最大限度成为非离子型时,才易于吸 收,包括透过生物膜,发挥毒性效应。若化合 物在一定条件下呈离子型的比例越高,虽易溶 于水,但难于吸收,且易随尿排出。
、挥发度和蒸气压 凡是化合物在常温 下容易挥发,就易形成较大蒸气压,易于经 呼吸道吸收。
有些有机溶剂的值相似,即其绝对毒性 相当,但由于其各自的挥发度不同,所以实 际毒性可以相关较大。如苯与苯乙烯的值均 为,即其绝对毒性相同。但苯很易挥发,而 苯乙烯的挥发度仅及苯的,所以苯乙烯形成 空气中高浓度就较困难,实际上比苯的危害 性为低。
章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必须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形 式到达靶器官、靶细胞,达到有效的剂量、浓 度,持续足够时间,并与靶分子相互作用,或 改变其微环境,才能够造成毒性作用,任何影 响这一过程的因素都会影响化学物的毒性作用。
影响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
化学物因素 。 机体因素。 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 。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有机磷化合物 均有亲电子的磷,它以共价 键结合于乙酰胆碱脂酶的酯解部位。但有机 磷化合物的一些取代基不同,可以影响磷原 子上的电荷密度,使其毒性发生变化。保棉 磷的与基团为二乙氧基,其原子电荷为,大 鼠经为。而当用二乙基取代二乙氧基,形成 保棉磷时,原子电荷为,则其毒性大为下降, 大鼠经为,二者毒性相差达倍。
、生理和病理因素:
一般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时不应使用妊 娠与哺乳期的雌性动物,因为在妊娠期有些酶 外源化学物在不同时间表现的毒性反应有差别, 所以在卫生毒理实际工作中,尤其是进行慢性 毒理学试验所选用的实验动物应是健康的,特 别是肝、肾必需是健康的,以防止出现外源化 学物的代谢转化速度异常和排泄异常。
同一种物质动物品系不同,在遗传、生理 学上的差异也表现对外来化合物毒性的差异。 例如小鼠腹腔注射丙烯腈的为,而小鼠则为。
个体间遗传学的差异
同一物种同一品系的不同群体动物,在相 同条件下,接触一种外来化合物均有不同的剂 量反应关系,说明实验动物存在个体差异。其 个体差异的原因极为复杂,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物种间遗传学的差异
不同物种、品系的动物由于其遗传
因素决定了对外来化合物代谢转化方式和转
化速率的差异。转化方式不同可能因某些动
物体内代谢反应类型有缺陷,从而产生不同
的代谢产物,表现出不同的毒作用。例如乙
酰氨基芴在大鼠、小鼠和狗体内可进行羟化,
并与硫酸结合形成硫酸脂而呈现强致癌作用,
而在豚鼠体内则不发生羟化,故不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