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炮制前后挥发油成分及毒性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吴茱萸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

吴茱萸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

吴茱萸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常用别名】吴萸(《草木便方》),左力(《南宁市药物志》),米辣子(《中药材手册》),吴芋、常吴萸(《中药志》)。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nutaecarpa(Juss.) Benth、石虎Evo dia ruta c-carpa(Juss.) Benth.var.officinalis(Do de) Huang或疏毛吴茱萸Evodiarutaccarpa(Juss.)Benth.var.bodin ieri(Do de) Huang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贵州、湖南、广西、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省区。

以湖南湘西,贵州铜仁产,为道地药材。

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及杂质。

【历史尚革】汉代有洗法(《玉函》),炒法(《金匮》)。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盐水洗、醋煮法(《雷公》)。

唐代有酒煮法(《食疗》)。

宋代有炒焦(《圣惠方》),醋炒(《博济》),黑豆汤浸炒(《总录》),童便浸法(《局方》)等。

明代有盐水炒,黄连水炒法(《入门》)。

清代有盐汤洗,焙干(《本草汇》),糯米、萝卜煮法(《本草述》)等。

现行有甘草水制(《中国药典》1995年版),盐制(《规范》),炒制、甘草盐制、醋制、姜制(《汇典》),酒制、黄连水制法(《云南》)等。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中国药典》1995年版)。

炮制1.甘草制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置热锅内文火翻炒至微干,取出,晒干。

每吴茱萸100kg,用甘草6kg(《中国药典》1995年版)。

2.盐制取净吴茱萸,于适宜容器内,加入盐水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裂开,稍鼓起时,取出放凉。

每吴茱萸100kg,用食盐3kg(《规范》)。

3.炒制取吴茱萸,除去粗梗,筛去灰屑,用清炒法,炒至发泡,较原色稍深为度(《汇典》)c4.姜制取净吴茱萸,加生姜汁拌匀,炒干为度。

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

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

吴茱萸主要以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入药,也有以石虎E.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ficinalis (Dode) Huang或疏毛吴茱萸E.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 (Dode) Huang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入药者,主产于长江流域及华南和陕西等地。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之功。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本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本文就 E.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入临床应用概述如下,供临床用药及进一步研究参考。

1 化学成分1.1 生物碱类:生物碱是吴茱萸的主要活性成分,是成分研究的主流。

按化学结构分类,其所含生物碱可分为吲哚喹唑啉类、喹诺酮类及其它类。

吲哚喹唑啉类主要有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因碱、羟基吴茱萸碱、二氢吴茱萸碱、14-甲酰二氢吴茱萸次碱、吴茱萸酰胺、β-carboine,1,2,3,4-tetrahydro-1-oxo-β-carboline。

其中后二者新近才分离得到[1,2,3]。

喹诺酮类有吴茱萸卡品碱、二氢吴茱萸卡品碱、1-甲基-2-十一烷基4(1H)喹诺酮、1-甲基-2-十五烷基4(1H)喹诺酮、1-甲基-2-[(Z)-6-十一烯基]-4(1H)喹诺酮、1-甲基-2-[(Z)-6-十五烯基-4(1H)喹诺酮、1-甲基-2[(Z)-10-十五烯基]-4(1H)喹诺酮、1-甲基-2[(6Z,9Z)-6,9-十五烷二烯基]-4(1H)喹酮、1-甲基-2-[(4Z,7Z)-4,7-十三烷二烯基]-4(1H)喹诺酮[2,4]。

其它类主要有N,N-二甲基-5-甲氧基色胺、去甲乌药碱、对羟福林、N-甲基蒽胺、dl-脱氧肾上腺素、环磷酸鸟苷等[2,4]。

与功效和毒性相关的吴茱萸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与功效和毒性相关的吴茱萸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Research Development on Chemincal Compositions in Evodiamine Related with Efficacy and Toxicity
HUANG We严SUN Ron91‘BAO Zhi—ye2 WANG Hui2(1Shandong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Jinan 250014,China;2Shandong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dongJinan 250355,China)
provide
efficacy,toxicit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evodiamine,and
on;出ey areto源自be further de印stuay and
use
to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optimization、security and quality control、safety and rational
Abstract=Objective
By
combing pertinent hterature,and summarizing the
current state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evodiamine related、)l,ith its efficacy and toxicity,to identify its effective
和丙酮基吴茱萸碱121。其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去氢 吴茱萸碱是吴茱萸的主要活性成分,其活性研究已经较 为深入。 1.1.1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碱是吴茱萸中的主 要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减肥、增强心肌收 缩力、降血压、抑制睾酮分泌等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是吴茱萸碱的主要药理作用之一,众多 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证实了吴茱萸碱的抑瘤活性,其抗 瘤谱较广,是一种有开发前景的天然抗癌新药。近年来 通过对吴茱萸碱抗癌机制的研究发现,吴茱萸碱主要 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遏细胞周期和抑制肿瘤组织 侵袭和转移起作用m。吴茱萸碱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 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 核因子NF-r,B的激活,来下调由NF-KB调控的一些基 因表达,从而实现抗肿瘤。通过原位分析技术,研究人 员发现,吴茱萸碱可抑制微管蛋白的多聚化和纺锤体 的形成;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吴茱萸碱N—14位上的甲 基和c—13位上的氢与吴茱萸碱的抗肿瘤活性有很大 的相关性181。 徐诺等191验证了吴茱萸碱的抗炎镇痛作用,发现吴 茱萸碱对大鼠前期前舔行为的持续时间无影响但在后 期对持续时间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其作用与抗炎镇痛对 照药阿司匹林相似。Kobayashi ytlol发现吴茱萸碱是通过 使痛觉神经钝化而发挥其止痛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吴茱萸碱为一新型非刺激性香草酸受体激动剂,与辣椒 素的抗肥胖作用相似,它同时诱导热量的产生和消散, 防止内脏周围脂肪的积聚和体重增加【Il】。吴茱萸碱具有 保护心脏和降血压的作用。吴茱萸碱具有强心作用,对

GC-MS法测定分析吴茱萸挥发油的有效化学成分

GC-MS法测定分析吴茱萸挥发油的有效化学成分

GC-MS法测定分析吴茱萸挥发油的有效化学成分李斐;周立分;董嘉皓;陈洋;曹岚;袁金斌【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31)003【摘要】尝试快速分析吴茱萸果实中的挥发油组分,为后续的吴茱萸功效-毒性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了吴茱萸挥发油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和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一共含有48种化合物,占吴茱萸挥发油含量的93.99%,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Z)-罗勒烯(60.57%)、(E)-罗勒烯(9.11%)、月桂烯(5.94%)、石竹烯(1.78%)、β-榄香烯(2.04%).吴茱萸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十分丰富,使用GC-MS方法可以快速高效地鉴别它的有效挥发油成分.【总页数】5页(P101-105)【作者】李斐;周立分;董嘉皓;陈洋;曹岚;袁金斌【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相关文献】1.GC-MS法测定藏木香栽培品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J], 杨月琴;胡凤祖;马世震;张仲欣;马海乐2.GC-MS法测定当归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J], 赵明;杨声;李芳蓉;张尚智;焦金鱼;孙永军3.GC-MS法测定兴化中葱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 [J], 单承莺;姜洪芳;张卫明4.GC-MS法测定中华青牛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J], 黄克南5.不同产地吴茱萸果实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及与小花吴茱萸的比较 [J], 宫海明;赵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胃寒证模型的吴茱萸挥发油功效及伴随毒副作用研究

基于胃寒证模型的吴茱萸挥发油功效及伴随毒副作用研究

基于胃寒证模型的吴茱萸挥发油功效及伴随毒副作用研究目的:对吴茱萸挥发油在胃寒证小鼠模型上镇痛作用的药效剂量范围及机制进行初步研究,并探讨其伴随毒性与氧化损伤机制的相关性,为阐明其“功效证候毒性”相关性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制备胃寒证小鼠模型,采用经典的小鼠热板法,灌胃不同剂量吴茱萸挥发油,观察其镇痛及伴随毒副作用,检测血清ALT,AST,PGE2,NO,NOS,MDA,SOD,GSH,GSHPx,BUN,CR及肝脏ALT,AST;并通过相关的毒性反应积分表,记录小鼠的伴随毒性症状。

结果:吴茱萸挥发油在给药后30 min有明显的镇痛作用,60 min达到峰效应,呈现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血中和肝内ALT和AST水平升高,血中PGE2,MDA,NO,NOS水平增高,SOD,GSH,GSHPx水平下降,BUN,CR水平无明显变化,肝脏指数增加,肾脏比值无明显变化。

结论:吴茱萸挥发油发挥镇痛效应的机制与抑制疼痛介质释放、过氧化损伤及NO损伤有关;在发挥镇痛效果的同时还会伴随着对肝脏产生一定的毒性,毒性机制主要为氧化损伤,呈现与肝毒性损伤相并行的“量时毒”关系。

标签:吴茱萸;挥发油;小鼠;胃寒证;镇痛;毒副作用[Abstract]Objective:To preliminarily study the effective dosage range and mechanism of the abirritation of volatile oil of Evodia Fructus on the stomach cold syndrome model in mice,and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ts accompanying toxicity and oxidative damage mechanism,in order to provide the experimental basis for explaining the efficacysyndrometoxicity correlation Method:The stomach coldsyndrome model in mice was induced by the classic hot plate test by orally administrating with different doses of volatile oil of Evodia Fructus,in order to observe its abirritation and companying toxic and side effects and detect serum ALT,AST,PGE2,NO,NOS,MDA,SOD,GSH,GSHPx,BUN,CR and hepatic ALT,AST The companying toxic symptoms in mice were recorded in toxic reaction integral table Result:V olatile oil of Evodia Fructus had an obvious analgesic effect at 30 min after the oral administration and reached the peak effect at 60 min,with certain ″doseeffect″ and ″timeeffect″ relations,rises in serum and hepatic ALT and AST levels,serum PGE2,MDA,NO and NOS and hepatic indexes,decreases in SOD,GSH and GSHPx and no notable change in BUN,CR levels and kidney weight/body ratio Conclusion:The abirritation mechanism of volatile oil of Evodia Fructus was related to the inhibition of pain transmitter release,peroxidative damage and NO damage,which is accompanied by certain hepatotoxicity,mainly mainly oxidative damage,with a concurrent ″dosetimetoxicity″ relationship[Key words]Evodia Fructus;volatile oil;mouse;stomach cold syndrome;abirritation;toxic and side effects吴茱萸是一味临床常用中药,系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Huang或疏毛吴茱萸E rutaecarpa(Juss)Benth var bodinier (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1]。

吴茱萸挥发油成分分析

吴茱萸挥发油成分分析

吴茱萸挥发油成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吴茱萸的挥发油成分。

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GC/MS联用分离鉴定吴茱萸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结果从果实的挥发油中鉴定了24个化学成分。

果实的挥发油中萜类化合物较多,以单萜和倍半萜为主,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β-蒎稀(9.0069%)、三环萜(8.2903%)和桉油烯醇(6.8059%)。

结论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吴茱萸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吴茱萸挥发油化学成分吴茱萸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为芸香科(Rutaceae)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 officinalis (Dode)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1]。

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能。

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外治口疮,高血压等症。

该果实有较浓的芳香气味,富含挥发油,有关疏毛吴茱萸挥发油成分的研究已有报道[2],其功效与挥发油有一定的相关性,为此,我们利用GC-MS技术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吴茱萸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药材药材由苏州雷允上药材采供站提供,经朱缨副教授鉴定为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的果实。

1.2挥发油提取药材50g粉碎后,用挥发油提取器按常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得淡黄色油状物,有特殊浓郁香味,收油率为0.48%。

1.3仪器与分析条件仪器为惠普6890GC-5973MS。

色谱条件: HP-5MS毛细管柱(0.25mm×0.25μm×30m), 程序升温40℃~250℃(15℃/min);载气为高纯氮气,流量为1.0ml/min;进样量1 μL,分流比10:1。

吴茱萸挥发油化学成分与药理毒理研究进展

吴茱萸挥发油化学成分与药理毒理研究进展

吴茱萸挥发油化学成分与药理毒理研究进展
尹利顺;孙蓉
【期刊名称】《中国药物警戒》
【年(卷),期】2016(013)003
【摘要】目的总结吴茱萸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并阐述其药理毒理现代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吴茱萸挥发油化学成分与药理毒理的相关性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吴茱萸的古代文献和关于其挥发油的近十几年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结果挥发油是吴茱萸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目前已从挥发油中分离得到的成分以吴茱萸烯烃类和吴茱萸内酯为主;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主要有镇痛作用、抑菌作用及促进交感神经-肾上腺机能等作用;现代毒理学研究表明,挥发油能产生一定的急性肝损伤.结论挥发油既是吴茱萸药效物质基础,也是毒性物质基础,但两者的研究都是孤立的,缺少关联性,应该在发挥药效的同时,进行毒性的研究以及进一步开展剂量范围、作用机制、体内代谢过程的研究,为吴茱萸挥发油的合理、安全开发提供实验数据和文献依据.
【总页数】3页(P162-164)
【作者】尹利顺;孙蓉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5;R285.5
【相关文献】
1.阿胶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毒理学研究进展 [J], 张飘飘;阎晓丹;杜鹏程;王爱平;靳洪涛
2.合欢皮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J], 杨磊; 李棣华
3.黑姜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J], 王佳佳;胡继敏;陈娟;夏念和
4.阿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理研究进展 [J], 王路;孙睿;徐萌;史渊源
5.细辛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和毒理现代研究进展 [J], 钱深思;刘美怡;容蓉;杨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茱萸

吴茱萸

吴茱萸活性成分基于中间代谢产物的肝肾毒性研究研究背景•中药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 ) Benth.干燥近成熟的果实,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之功效,常用于治疗主治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舌生疮、湿疹等症。

是中药成药吴茱萸汤和左金丸的主要成分。

《本草纲目》称吴茱萸“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和喉舌生疮”,近代医学亦证明吴茱萸有镇痛、安神、抗菌和抗缺氧等药理作用。

•吴茱萸含有多种化学成分,目前从中分离的主要有生物碱类、苦味素类、挥发油类等化学成分。

生物碱类又可分为喹啉酮类生物碱和吲哚类生物碱。

其中喹啉酮类生物碱有17种,包括吴茱萸卡品碱(evocarpine)、二氢吴茱萸卡品碱(dihydroevocarpine)等;吲哚类生物碱17种,如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去氢吴茱萸碱(dehydroevodiamine)等。

除生物碱类,苦味素类也是吴茱萸的一种重要活性成分。

从吴茱萸分离出的苦味素类成分有柠檬苦素(limonin)、吴茱萸苦素(rutaevin)、吴茱萸苦素乙酸酯(rutaevineacetate)、吴茱萸内酯醇(evodol)等。

吴茱萸化学成分生物碱:吴茱萸碱(抗肿瘤),吴茱萸次碱,去氢吴茱萸碱,辛内弗林、小檗碱等。

药理作用为镇痛抗炎,调节血压等。

苦味素:柠檬苦味素(C26H30O8),黄柏酮,诺米林、吴茱萸内酯醇等。

抗炎镇痛,减少胃酸分泌,抗溃疡。

挥发油:有效成分,亦是毒性成分。

主要月桂烯,β-水芹烯等。

(炮制前后种类含量有变化)其他:萜类,甾醇,木质素,多糖等。

.... ...... ...... ...•途径:药物经代谢酶产生RMs,RMs与GSH结合,耗竭GSH;与细胞内大分子蛋白结合形成具有自身免疫的抗体,诱发特异质肝毒性反应;与细胞膜/细胞器结合导致细胞应激毒性,最终产生肝损伤(DIL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挥发油是吴茱 萸中的有效成分 , [ 2-4] 亦具有 一定毒 性 [ 5] 。以往对吴茱萸挥发油 成分研究结果 不尽相 同, 张韬等 [ 6] 研究显示甘草制吴茱萸挥发油与生品 相比, 新产生了 13个化合物, 减少 3个化合物, 炮制 后吴茱萸挥发油 组分变化明显。雷培海等 [ 7] 认为 吴茱萸生、制品中挥发油的相对含量有差异, 但是化 学组成没有差异, 没有出现新的化合物, 炮制后不会 产生质的变化。本研究通过测定吴茱萸炮制前后挥 发油的含量和成分组成, 并结合急性毒性实验, 分析 炮制对吴茱萸挥发油含量、组分和毒性的影响, 为阐 明吴茱萸炮制降毒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基金项目: 国家 973 计划中医基 础理论专 项, 确有疗 效的有毒 中药 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 N o. 2009CB522800; 有毒中药炮 制减 毒原理和方法学研究, N o. 2009CB522805 作者简介: 张晓凤, 硕士。研究方向: 中药炮制降毒机理 研究。 Te:l ( 010 ) 84739400 作者单位: ¹ 100102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º 100193 北京, 中 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通讯作者: 李 飞, Te:l ( 010) 84738660; E-m ai:l lf668@ sin a. com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11 年 6 月 20日 第 27 卷 第 3期 Pharm J C hin PLA, Vol. 27, N o. 3, Jun 20, 2011
# 229#
吴茱萸炮制前后挥发油成分及毒性的比较研究
张晓凤¹ , 高南南º , 刘红玉¹ , 杜 红 ¹ , 杨 蕾¹ , 李 飞¹
[ 摘 要 ] 目的 分析吴茱萸炮制前后挥发油含 量、组分及毒性的变化, 为阐明吴茱萸炮制减毒 机理提供 科学依据。方
19. 15% , 毒性的降低与挥发油组分及含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关系。
[ 关键词 ] 吴茱萸; 炮制; 挥发油; GC-M S; 急性毒性
[ 中图分类号 ] R 927. 2; R965.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9926( 2011) 03-0229-04
[ DO I] 10. 3969 / .j issn. 1008-9926. 2011. 03. 014
[ Key w ord s] Evod ia ru taecarp a ( Juss. ) Benth. ; process; essent ial o i;l GC-M S; acute tox ic ity
吴 茱 萸 为 芸 香 科 植 物 吴 茱 萸 1 Evod ia ru taecarp a ( Juss. ) Ben th. 2的干 燥近 成熟果 实, 有 小毒, 具有散寒止痛, 降逆止呕, 助阳止泻的功效 [ 1 ] 。
º Inst itute o fM edic inal P lan t Developm en,t Ch inese A cadem y of M ed ica l Sciences, Be ijing 100193, Ch ina
[ Ab strac t] Ob jective T o analyze the com position and tox icity changes of the essential o il o fE vodia rutaecarpa ( Juss. ) Benth. to help mi prove the principle o f the processing m ethod. M ethodsT he essentia l oil was extracted by w ater-steam distillation and identified by GC-MS. T he acute tox icity of essential o il of crude and processed Evod ia w as compared on m ice in accordance w ith classical test methods for acute tox icity, and expermi ental data w ere calculated w ith B liss m ethod. ResultsT he content of oil in crude and processed Evod ia was 0. 75% and 0. 65% , respectively. 57 peaks w ere detected in both samples. T he m ain components w ere myrcene, B-phe llandrene, ocmi ene, B-elem ene, B- caryophy llene,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three ma jor com ponents disappeared while another three com ponents emerged after processing. The LD50 of essential oil in crude Evod ia was 2. 82 m l /kg. T he 95% confidence interval w as 2. 48-3. 21 m l/kg. The LD50 of essential o il in processed productsw as 2. 91m l/ kg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w as 2. 49-3. 41 m l /kg. Conclusion T he content of essent ia l o il in processed Evodia decreased by 13. 33% w hile LD50 value increased by 19. 15% . The lower tox icity is related to the changes in the components and content o f essential oi.l
A Study on the Com position and Tox icity Changes of E ssential O il of
E vod ia ru taecarpa ( Juss. ) B enth. B efore and A fter P rocessing
ZHANG X iao- feng¹ , GAO N an-nanº , L IU H ong-yu¹ , DU H ong¹ , YANG L ei¹ , L I Fe i¹ ¹ B eijing Un iversity of Ch inese M edic ine, Be ijing 100102, Ch ina;
# 230#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11 年 6 月 20日 第 27 卷 第 3期 Pharm J C hin PLA, Vol. 27, N o. 3, Jun 20, 2011
1 材料
1. 1 试药与仪器 吴茱萸 1产地: 江西, 购自安徽 毫州药材批发公司, 批号: 20100131, 经北京中医药 大学生药系张贵君教授鉴定为芸香 科植物吴茱萸 Evod ia ru taecarp a ( Juss. ) B enth. 的 干燥近 成熟果 实 2, 除去枝梗等杂质得吴茱萸生品; 采用 2010年版 5中国药典 6中吴茱萸的炮制方法制备甘草制吴茱 萸 ( 以下称制吴茱萸 ) ; 甘草 1产地: 内蒙古, 购自安 国神禾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 批号: 20070307, 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药系陈玉婷教授鉴定为豆科植物 乌拉尔甘草 G ly cy rrhiza uralen sis F isch. 的干燥根和 根茎 2。试剂均为分析纯。 TRACE M S气相色谱-质 谱联用仪 (美国 F innigan公司 ) 。 1. 2 动物 清洁级 ICR 品系小鼠, 体质量 18 ~ 22 g, a ` 各半 1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 司, 动物合格证号: SCXK ( 京 ) 2006-0009, 动物固体 饲料由中国 医学 科学院 实验动 物提供 2。饲养环 境: 受试小鼠采用标准小鼠饲料喂养, 自由摄食与饮 水, 室温调节在 18~ 25e 。
R SD (% ) 3. 3 3. 5
2. 2 样品制备 分别量取 2. 1制备的生吴茱萸和 制吴茱萸挥发油适量, 用乙醚稀释后过 0. 22 Lm 滤 膜, 备用。 2. 3 色谱条 件 TRACE M S 气 相色谱-质 谱联用
仪。色谱 柱为 DB-5 石英 毛 细管 色谱 柱 ( 30 m @ 0. 25 mm @ 0. 25 Lm ); 进样口温度: 240e , 传输线温 度: 250e , 程 序升温: 40~ 220e ( 3e /m in ); 载 气: 高纯氦气, 流量: 1. 0 L l/m in; 进样量: 1 L;l 分流比: 40B1; E I离子源: 70 eV; 离子源温度: 200e ; 加速电 压: 200 eV; 扫描范围: 40~ 500 amu。 2. 4 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经毛细管色谱分析, 吴 茱萸挥发油的总离子流图见图 1。各峰经质谱扫描 后得质谱图, 通过 N IST 标准谱库检索, 确认化合物, 按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 量, 结果见表 2。 2. 5 GC-M S分析结果 气相色谱保留时间 0. 00 ~ 60. 00 m in吴茱萸生、制品挥发油均检出 56个峰, 生 品和制品均鉴定出 53个化合物, 分别占挥发油总量 的 99. 97% 和 99. 96% ; 对比生制 品挥发油信 息发 现, 生品挥发油中有 3个组分在制品中未检出, 制品 中新检出 3个成分, 两者主要成分相对含量也发生 变化, 月桂烯 ( 30. 26% y 34. 94% ) 、反式- B-罗勒烯 ( 5. 06% y 5. 18% ) 含量升高; B-水芹烯 ( 26. 75% y 25. 25% ) 、顺 式- B-罗 勒烯 ( 14. 47% y 13. 77% )、 B-榄香烯 ( 2. 54% y 2. 11% ) 、B-石竹烯 ( 2. 22% y 1. 88% )含量略有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