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导学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导学案克和千克(例1、例2) 学案

《克和千克(例1、例2)》导学案
1.课题名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例1、例2)》
2.学习任务: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3.学习准备:
准备好笔、纸、一个2分硬币、一袋重一千克的洗衣粉(其他重一千克的物品也可以),导学案中的学生材料。
4.学习方式和环节:
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
学习环节主要有:
一、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在购物的情境中初识克和千克,知道什么情况下用哪个单位。
二、借助生活物品深入认识克和千克:
1.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建立克的概念。
2.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建立千克的概念。
3.构建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
三、巩固练习:
学生材料:。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克与千克》导学案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
“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
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安排:4课时1.认识克……………………………1课时2.认识千克…………………………1课时3.解决问题…………………………1课时4.练习二十…………………………1课时课堂教学导学案课堂教学导学案课堂教学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 第10单元 总复习 克与千克、图形的运动 第4课时 克和千克 导学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第10单元导学指导案课题:克和千克课型:复习课课时:第6课克和千克练习题(一)1、1千克=()克 1千克=1公斤=()斤500克+500克=()千克 2千克=1500克+()克2、一头牛250(),一袋盐500(),一本书500()。
一把雨伞400(),一袋大米50(),一个足球200()。
一袋奶粉500(),一瓶墨水50(),一支牙膏25()。
3、一个5分硬币重1克,()个5分硬币重10克。
4、1000克比700克多()克,1千克300克=()克5、你妈妈体重是()千克,你爸爸体重是()千克。
6、1000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对吗?()7、千克比千克多()千克,1袋白糖重1()。
8、一个苹果重200克,()个苹果1千克。
9、按从重到轻排列。
600克 1千克 20千克 3000克( ) >( ) >( ) >( )10、改正不对的单位。
小明体重30克,他一顿饭能吃50千克的包子。
11、一桶油连桶重9千克,桶重100克,油重()千克()克。
12、5500克-500克=()千克,3400克+600克=()千克13、一头大水牛的体重是499千克,大约是()千克。
克和千克练习题(二)一、了解下面物品的重量填在()里。
(1)一个鸡蛋重()(2)一块肥皂重()(3)一袋白糖重()(4)一袋面粉重()(5)一袋水泥重()(6)自己的体重()二、一支圆珠笔重9克,3支这样的圆珠笔重多少克?三、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200() 5() 500() 100()四、在○里填上>、<或= 。
(1)4千克○400克 (2)6000克○6千克 (3)700克○1千克(4)3千克○2900克 (5)9克○11克 (6)9千克○5千克五、计算。
(1)1千克=( )克 (2)4000克=( )千克 (3)25千克+10千克=(4)72克–32克= (5)35千克÷5= (6)6克×8=六、应用题。
第8单元 第1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导学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人教版)

第8单元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掌握克和千克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质量单位的概念2. 克和千克的认识3. 克和千克的换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克和千克的认识,克和千克的换算。
2. 教学难点: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单位的概念,引入克和千克的教学内容。
2. 新课导入:讲解质量单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是用来衡量物体质量的标准。
3. 讲解克和千克的基本知识: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1克等于1000毫克,1千克等于1000克。
4. 演示克和千克的换算: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测量,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质量单位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使用克和千克的例子,加深对质量单位认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质量单位的概念,学会了克和千克的换算。
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面,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体验。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质量单位。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质量单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克和千克换算的掌握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2. 教学课件:克和千克的认识PPT3. 教学视频: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视频八、教学进度安排1课时九、教学策略1. 采用讲解、演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全面掌握质量单位的概念和克与千克的换算。
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导学案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
“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安排:约3课时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第八单元克与千克)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课型:新授探究课课时:第1课时*四、拓展作业。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填上合适的单位“克”或“千克”。
3() 500() 2() 150() 2() 1()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苹果约重100()一个鸡蛋约重55()一个铅球重4()一只母鸡重4000()一本数学书重300()一袋大米50()一头牛250()一袋盐500()一本书500()。
一把雨伞400()一袋大米50()一个足球200()一个西瓜重5()一个冬瓜重10()一颗糖果重3()一辆卡车可以装货5000()3个苹果重500()爸爸的体重是75()一只公鸡重2()一瓶酱油重500()3、一个5分硬币重1克,()个5分硬币重10克。
4、一袋盐重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克,也就是()千克。
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导学案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学案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3.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预习1.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的时候还不到1克。
2.世界上最小的狗大约重1千克。
3.世界上最大的袋鼠大约重40千克,最小的袋鼠大约重4千克。
4.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大约重150吨,它的肾大约重1吨,所以,克、千克、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
二、认识克一瓶水大约500g,那么一克就是把一瓶水平均分成500份。
所以,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
请举例说说,哪些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练习:一张白纸约重3(),一个鸡蛋重20()三、认识千克一瓶水大约500g,那么两瓶水就是1000g=1000克=1千克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单位,千克用kg表示。
练习:5000g=()kg3kg=()g四、认识吨吨是比千克还要大的单位,所以计算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1吨=1000kg。
例:一个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25kg,那40个小学生的体重应该是多少?【达标检测】一、填空1.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瓶酱油重1(),卡车载重8()1名三年级学生重30(),一张白纸约重3()一头大象约重2(),一个西瓜约重4()2.在()里填上>、<或=。
5kg()500g90g()1kg1000kg()10吨2吨()2000kg4000g()4吨15kg()1500g3.填空2kg=()g8kg=()g()吨=2000kg3000g=()kg6000kg=()吨()kg=5000克4.称量体重,一般用()作单位,称量一枚硬币的重量,一般用()作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八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解决实际问题》导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八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解决实际
问题》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熟练掌握克与千克的换算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导入引思
小明平时喜欢帮助妈妈买菜,今天他去市场买了500克的土豆和200克的茄子,他还想再买200克的青椒,问他一共买了多少克的蔬菜?
三、新课呈现
1. 克与千克的换算
•克(g)是小单位,千克(kg)是大单位。
•1千克 = 1000克,即1千克等于1000克。
2. 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1:小明买了3千克的土豆和5千克的苹果,他一共买了多少克的蔬果?
3. 计算方法
•先算出每种食物的克数,然后将所有食物的克数相加得到总克数。
四、解题探究
请同学们结合例题1,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小华买了2千克的香蕉和4千克的橙子,他一共买了多少克的水果?
2.小红买了500克的鱼和300克的虾,她一共买了多少克的水产品?
五、拓展练习
1.根据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行设计两道克与千克的换算问题。
2.请同学们互相交换题目,互相解答,然后互相核对答案。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克与千克的换算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进行了练习。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本次《克与千克第2课时解决实际问题》导学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下继续加强练习,掌握这部分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导学案)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认识质量单位“克”及相应常用测量工具——天平;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及相应常用测量工具;了解克和千克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概念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其中“克和千克认识”是小学教学与计量知识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知识,必须依靠学生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对克和千克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应用、
1、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单位换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用“千克”作单位秤,
知道用秤称物体方法,能够进行简单计算、
3、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观念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质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
(1)克和千克认识 1课时 (2)解决问题 1课时 (3)练习课
1课时 (4)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
1课时
本单元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激活学生生活经验、注重设计各种有效活动(如: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质量观念、注重对学生估量方法指导,切实使估测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第1课时 克和千克认识
3、填“克”或“千克”答案:千克千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单元克和千克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
“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安排:约3课时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
(第8单元克和千克)
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课型:新授探究课课时:第1课时
(课件)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先看单位,认识0刻度,认识指针,放在盘子里,指针转动,当指针停下时就可以读出它的质量了)
(实物操作)称1千克重的洗衣粉和1千克的苹果。
4、体验1千克有多重。
今天你认识了“克”和“千克”,以后大家去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可以先掂一掂、一猜,看看自己能不能比较准确地说出它们的质量。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监测达标)。
1、课本第103页的“做一做”第一题。
2、课本第103页的“做一做”第二题。
3、课本第103页的“你知道吗?”
想一想:1千克爆米花和1千克沙子比较,哪个重些?
*四、拓展作业。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填上合适的单位“克”或“千克”。
3() 500() 2() 150() 2() 1()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苹果约重100()一个鸡蛋约重55()
一个铅球重4()一只母鸡重4000()
一本数学书重300()一袋大米50()
一头牛250()一袋盐500()一本书500()。
一把雨伞400()一袋大米50()一个足球200()
一个西瓜重5()一个冬瓜重10()
一颗糖果重3()一辆卡车可以装货5000()
3个苹果重500()爸爸的体重是75()
一只公鸡重2()一瓶酱油重500()
3、一个5分硬币重1克,()个5分硬币重10克。
1、成都,是一个微笑的城市,宁静而美丽。
几千年前的三星堆、金沙,是古蜀人智慧的结晶,难以忘怀的文明,静静地诉说着古人们的智慧……刘备,孟昶等,多少为成都制造机会,创造美丽的人啊!武侯祠中诸葛亮摘悄悄的感叹成都的美……杜甫草堂,有多少千古名句,虽然简陋却给了杜甫一个温暖的港湾。
2、早上,晴空万里,云雾满天。
太阳公公把一切都搞得有一层薄薄的金黄色。
一群小鸟,摘老松树的枝头上欢蹦乱跳,叽叽喳喳地唱歌,这些小淘气们一跳上去,那些晶莹的小露珠旧滴一声,跳到了地上,继续进行它们的旅行。
空气摘早上也是非常的清新,你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可以把自己所有的心烦事都忘得一干二净,这旧是我家乡的早晨。